如何看待《販賣希望——積極心理學批判》這篇文章?

販賣希望——積極心理學批判 作者:搗蛋之父

積極心理學,並非一個新辭彙,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早已在他的著作《激勵與人性》中提到過。時至1998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塞利格曼發表了一本合著《積極心理學》,並聯合其他心理學缺位倡導積極心理學,從此積極心理學迅速成為心理學界的熱點,人們認為一門新的心理學分支誕生了。
一、另類誕生
按照慣例,一門新學科誕生了一定會基於某種重大學術成果的產生。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的心理學分支,它有什麼重大發現嗎?有,那就是…額…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塞利格曼當上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後的某一天,他的女兒看到五歲大的女兒尼奇將種子拋向天空,手舞足蹈地假裝在播種。老塞正預批評女兒,女兒卻對他說:「爸爸,我能與你談談嗎?」老塞回答:「哦,你想談什麼?」女兒說:「爸爸,你還記得我五歲生日嗎?我從三歲到五歲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五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樣經常鬱悶嗎?」
故事講完了,你或許會問:「重大發現呢?」重大發現就在故事裡。積極心理學家們認為,傳統的心理學老在那裡埋頭找病因呀治療呀,這太消極了,新的心理學應該將目光轉移到正常人那裡,幫助他們找到幸福、獲得滿意。
就這樣,積極心理學誕生了,沒有重大學術成果,卻有個聽起來不錯的好目標。康普頓在其著作《積極心理學入門》中這樣說道:「積極心理學家要去發現和培育天賦和才華,讓日常生活更令人滿意,而不僅僅是治療心理疾病」。
二、為何受寵
你或許會驚訝,僅有一個好的目標就能讓積極心理學如此流行嗎?這有什麼奇怪的,樂嘉不是成了中國最賣座的心理學家嘛!流行不流行,考量的是營銷技巧。
第一,要有大牛們的強烈倡導。1998年1月初,塞里格曼邀請當代心理學家中的大牛如西卡森特米哈伊、弗勒等到艾庫瑪爾共商積極心理學大計,討論確定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並按照研究內容指定了負責人。試想,如果塞利格曼不是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他會邀請到這些心理學大牛嗎?這些大牛會對一個沒有重大學術成果的學科鼎力支持嗎?這樣的假設,我們無法去驗證結果,但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積極心理學的躥紅時間將會延後許多。
有了心理學權威,尤其是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極力倡導,促成了心理學研究方向的扭轉。由於能夠左右研究經費劃撥的人親睞積極心理學,焦急期盼獲得研究經費支持的心理學家們自然面向「積極」。所謂上有所好、下有所趨。
一門學科的建立未曾經歷基層心理學研究者長時期的摸索併產生顯著的學術成果,而是始於自上而下的謀劃和推廣,想必是個新鮮事。海爾德將這種通過話語權推廣積極心理學的現象稱為「專制的積極態度」。
第二,積極心理學的許諾迎合了大眾需求。積極心理學倡導者對大眾的許諾是什麼?是愉快的生活、好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Pleasant Life,Pleasant Life,Meaningful Life )。這麼好的東西,誰會拒絕?幾乎沒有人。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愉快的、好的和有意義的呢?這是一片開放地帶,每個人可以依照個體生活經驗給出不同的定義,雷鋒可以,本·拉登也可以。被譽為美國反偽醫學第一人的史蒂芬·巴雷特曾這樣描述虛假醫藥銷售者,「當你恐懼時,他們給你安慰;當你期盼時,他們給你希望」。從迎合大眾心理需求的角度看,積極心理學和虛假醫藥沒有清晰的界限。
第三,積極心理學迎合了心理學家消除偏見的希望。一直以來,人們對心理學家的印象受大眾傳媒的深遠影響。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心理學家具有看穿別人內心的能力,被人看穿內心世界會讓人不安;另外,心理學家被錯誤地視為心理疾病高發人群,雖然事實上並非如此,但偏見已既成事實,心理學家不得不承受大眾偏見帶來的壓力。為了給大眾留下一個好印象,將自己的職業目標定為「去發現和培育天賦和才華,讓日常生活更令人滿意,而不僅僅是治療心理疾病」是一個令心理學家們嚮往的美麗新世界。
有人認為醫生髮給病人澱粉做的「藍色小藥丸」是在販賣希望,而積極心理學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販賣希望。

完整版看這裡 販賣希望——積極心理學批判

事實的確如他所說嗎?小白無力辨別真相。。


謝邀。我同意@李松蔚 和@曹夢迪 的說法,這篇文章就是只讀過科普書和類似《普通心理學》教材的心理學本科生的臆想之作。在故作批判和戰鬥的姿態背後,我都能聽到作者身上燃燒著的荷爾蒙在滋滋作響了。那也沒什麼,誰沒年輕過呢。
這篇文章的問題很多,隨便舉幾個:
(1)作者把自己讀的幾本科普讀物當作積極心理學的全部,並把這幾本科普書的局限性,當作積極心理學本身的局限性。比如,作者的第一段是說,用故事說明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和目標,沒有說服力。嗨!你明明看的是科普書,你卻指責它光生動有趣,沒有嚴謹論文的說服力。你讀的東西不對啊。
(2)作者混淆了問題和答案。積極心理學提出了正確的問題:如果才能增加人類福祉。但作者卻指責積極心理學似乎沒有提供確定的答案。只有正確的研究問題和方向才能積累有用的事實,至於答案,拜託,你以為幸福人生的確定答案就跟你家小賣部打瓶醬油這麼簡單嗎?
(3)作者把發展積極心理學的有利條件當作了它的問題。推動積極心理學的Seligman正好位高權重,他所提出的方向正好符合大眾口味,這本身不是問題,當然如果只有這,那才是問題。顯然作者無法從科普讀物中理解,無論方向是什麼,判斷一個研究是否有價值仍然有非常嚴謹的科學標準。有很多有科學嚴謹而有價值的研究正好契合了積極心理學的潮流,可惜作者不會知道這些。
還有太多的問題,不一一枚舉了。
積極心理學當然也有它的問題,不過作者一個都沒說到點子上。
積極心理學的最大貢獻,不是提供了一些答案,而是提出了很多問題。答案會因為學科本身的發展被不斷更新甚至推翻,但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切實推動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至於怎麼獲得幸福人生這樣的問題,恐怕積極心理學再發展,我們也沒法完全等著積極心理學家來提供答案了。這個問題,只有我們才能回答,而我們的答案,就是我們的人生。


批判一個東西首先要對它有全面的理解,指出作者的一些遺漏之處:

第一,關於積極心理學的另類起源。作者看到的是應該是Seligman在他的幾本科普圖書Authentic Happiness, Flourish 等書中提到的,當然這類圖書主要面對的是普通大眾,其中對於積極心理學背後的實驗證據和過程沒有進行很詳細的論述,但是這些書提到的相關實驗卻被作者主觀地忽視了,Seligman是20世紀論文被引次數前100位的心理學家,他最著名的實驗研究就是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動物研究,大致就是實驗中的狗經歷多次無法逃避的電擊後,失去對環境的控制感,便不再尋求逃避電擊的方法,形成了習得性無助,但是Seligman卻發現,其中的一些狗在經歷多次無法逃避的電擊後,仍然努力尋求逃避。於是Seligman開始思考,既然無助可以習得(learned),那麼樂觀也應該可以。

第二,關於積極心理學這個學科。嚴格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並不是一個學派,而是一個研究趨向。現代心理學的學派界限已經開始模糊化,更多的是以方向劃分(社會、工業、認知神經等)。積極心理學主要是說,過去的心理學研究太多的將關注點放在了消極情緒、應激等生命的消極層面,而缺乏對積極情緒、幸福感等積極層面的關注。簡單地說就是,積極心理學並不是否定消極,而是強調不忽視積極。

第三,關於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作者指出積極心理學缺乏「長期的縱向研究」,手頭現在沒詳細資料,列幾個關鍵詞,大家可以去查一下,修女自傳研究,女子學院畢業照研究,杜鄉微笑,以及Seligman最近在美國軍隊中進行的相關研究。

最後,積極心理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有批判才有進步,推薦近期一篇文章, American Psychologist 12年第二期上的Beyond positive psychology? Toward a contextual view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well-being. doi:10.1037/a0024572 ,以及該文章的三篇comments


說說在原文章中被諷刺的學科分支流派的產生。

作者沒有意識到,在科研學術乃至學科發展中,第一次提出一個好問題/好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極其困難的。有時候,這甚至比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找到驗證這個想法的方式更重要,因為提出問題/想法,給解答和驗證提供了可能。比如「為什麼蘋果會下落」這個著名的問題。

目前幾個主要的心理學流派,基本都是從一個精彩的問題/想法開始的。

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認為人的行為並不完全由意識控制,潛意識像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個體的生活。這個「想法」,引發了心理學界廣泛的思考和討論,是精神分析學派發展至今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即使當時並沒有精彩的「實證研究」證明潛意識的存在。

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有一系列精彩的實驗做支撐,這也是很多行為主義人最引以為傲之處。然而,行為主義的誕生仍然基於一個看起來「簡單」的想法:人的一切行為傾向都是由環境刺激決定的,並且可以通過操作環境刺激的方法改變。

計算機產生之後,其基於的「輸入-處理-輸出」的架構,以及處理過程中可能經歷的調用、匹配、處理、存儲等過程,給了心理學家很多啟發。這種比喻儘管在之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中被很多聲音質疑和反對,卻無可否認的啟發了眾多心理學家對刺激-反應之間的內在過程展開研究,使認知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目前最生機勃勃的學科流派/分支之一。

與「積極心理學」一起被認為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心理學理論流派「進化心理學」,主張從進化的視角看待人類行為,發掘人類行為傾向的進化意義。從這個角度看,進化心理學僅僅提供了一個看待人類行為的全新視角,且其核心思想決定了目前心理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很難用實證的方法對這種視角進行驗證。但「進化心理學」仍然啟發了大量心理學研究者重新思考一些心理學問題,解釋人類的行為。

這些在現在看來可能再普通不過的想法,在提出之初卻往往引起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討論甚至質疑。這些想法就像種子,看似微小、簡單,卻能生根發芽,從心理學乃至相關學科中汲取養分,迅速成長,進而影響每一個心理學工作者,乃至每一個人看待心理學問題的方式。大量相關研究因為這些想法而引發,從而推動心理學向前發展。

另外,這些看似簡單的想法,往往有著大量的研究、實踐和思考做基礎,關於這些想法也有專門的論文或著作進行詳細闡述。而這些基礎和細節,我們必須要詳細學習學科流派的發展才能了解。如果忽略了這些基礎和細節,我們可能會得出「卡特爾只不過提出了人格特質是可以測量的,格式塔心理學只是強調整體」這樣的偏頗結論。

正如很多答案中提到的一樣,「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極大地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思想的影響下,心理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心理狀態良好的普通人,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激發人們的「正能量」。「幸福感」、「樂觀」等概念開始被大量的心理學工作者關注,到目前已經成為相關研究繞不開的變數。事實上,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看似關係並不緊密的心理學科分支,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積極心理學」的影響。

因而,「積極心理學」的誕生並不另類,其作為心理學分支流派之一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不知道這位是所謂的「批判者」是做什麼的,對積極心理學是什麼都沒搞清楚就開始亂噴了。本文對積極心理學中的幾個支柱性的概念如「主觀幸福感」、「習得性樂觀」、「心流」、「正念」、「拓展與構建」等都幾乎完全迴避了,對其背後的實驗支持也完全置之不理。不是無知妄說就是有意混淆視聽。


最近剛寫完關於Seligman的十幾頁的傳記作業,所以對這個問題還有點發言權。

批判積極心理學的人說積極心理學跟雞湯一樣,純粹就是頂著心理學頭銜去忽悠別人。這樣的人必定是根本就沒有認真去了解過積極心理學究竟在做什麼的人。積極心理學和絕大多數心理學領域一樣,提倡用科學,統計,和實驗來驗證很多結論。他說的觀點背後都是有實實在在的案例和數據來支撐他的觀點的。在seligman和Randall Wyatt的訪談中他提到,他們有用積極心理治療組,空白對照組,和藥物對照組,結果發現積極心理治療組的效果比其它兩組都要好。Seligman的virtues and strengths的研究也是建立在70個國家大樣本量的跨文化研究基礎上,發現美德和幸福之間的相關性高達0.8。這不是販賣希望,而是在用實證方法來證明結論而已。

很多非心理學專業的人,因為心理學這個名頭本身就會對心理學有一個誤區,覺得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的。但是事實上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行為和心理。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心理學領域的知識主要被應用在了有精神疾病的人身上,大量的研究都在關注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等等各種問題的病人身上。而Seligman做了APA主席以後,他工作的重點就是將心理學從消極負面的一邊拉回中間,積極推廣積極心理學,因為他相信積極心理學可以讓更多的人能享受人生,過更加充實快樂的生活。非心理工作者可能對這個感受不深,畢竟在大眾的觀念里,雞湯心理學也是心理學的一種,甚至比任何一種心理學都要有影響力,所以並沒有人感受到心理學之前主要的面對對象是誰這個問題。

而且,Seligman在訪談中還談到,Authentic happiness真正的幸福的意思是持續的幸福sustainable happiness。它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要開心快樂這樣積極的情感,拒絕悲傷,痛苦,抑鬱這樣消極的情感。因為作為一個人,我們不可能阻止這些事情的發生。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多培養我們的積極思維方式,在遇到消極事情的時候能夠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心理,從而改變我們的行為。他也是一直在研究有哪些心理治療方式可以提高人們這樣轉化消極思想,培養積極思想能力。從這個角度,我完全看不出「販賣希望」這樣的想法從何而來。

Seligman認為與其去治療病態缺點問題,我們不如從每個人的優點出發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說你心情不好去看心理治療師,傳統的心理治療師會從病理的角度去觀察你,並讓你回去以後觀察自己在幾個有問題方面的行為再回來治療。而積極心理治療,會用自己的量表幫你測出來自己的優點是什麼,然後讓你回去以後反思你最大的優點在這個星期里如何幫你處理問題,這樣你的自信會慢慢提升,也就會變的開心起來。Seligman所在的積極心理中心已經設計了20多種測量積極心理變數的量表,這些量表可以幫助研究者從數據角度來看積極心理治療是否有效。Seligman認為沒有疾病痛苦,並不代表人就會快樂積極。而快樂積極這樣的技能對於很多人而言也是要學習的。

另一方面,Seligman認為feeling good本身不能成為一個目標,它應該是建立在doing well的基礎上。之前我說過美國新生代心理素質特別差,因為之前有個self-esteem movement,就是想讓他們過的更開心。然而追求開心本身是個空中樓閣而已,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轟然崩塌。建立在做的好的基礎上的感覺好,會培養人的積極情感,開心,堅持,好奇,探索等等。

讀過seligman的幾篇learning helplessness的研究,覺得他是我最喜歡的研究者之一。我自己不是研究positive psychology的,但是我特別認同積極心理學產生的目的,那就是讓心理學去幫助更多普通人過更幸福更滿足的生活。由learning helpless到positive psychology,它不是Seligman憑空想出來的東西,中間夾雜了很多非常理性的思考和實證研究。比如在同樣實驗里,有1/3的人從頭至尾都沒有無助的體驗,而1/10的人在進實驗室之處就已經有了抑鬱癥狀。是人和人之間怎樣的差異造成了這樣認知和行為上的差異?怎麼讓更多後者變成前者?這是促使他不斷去探索的問題。

心理學是一門接近科學,或者努力往科學上靠的學科,遵循的是實證精神。以前它關注的是病理,積極心理學讓它關注的群體擴大,讓社會從心理學研究中受更多益。如果你讀過learned helplessness,從中感受過那種無助,就覺得learned positivism是個多麼偉大積極的想法。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也有一點哲學在裡面。我覺得這個人他並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Seligman的思想和作品,就發出這樣誤導別人的文章,這樣錯過了positive psychology的精髓真的很遺憾。


時過境遷,2015年的文獻比這個2013年的問題說得更到位一些

李愛梅, 李曉萍, 高結怡, 彭元, 夏螢. (2015). 追求積極情緒可能導致消極後果及其機制探討. 心理科學進展, 23(6), 979-989.


雖然文章本身不值得專業研究者花時間反駁,文章所引起的公眾共鳴值得討論。暫只討論下面這個小議題——

  • 為什麼研究文獻在「不積極的心理學」、積極情緒、「真正的幸福」三者的比例如此懸殊?

積極心理學經常鼓吹的一點,已有文獻99%以上都只關注負面或中性的心理學論題,應該大力投入正面的心理學研究議題。這個現象在積極心理學內部這1%的文獻分配上,也有同樣的尷尬——幾乎九成以上的積極心理學文獻都只研究SWB=Subjective Well-Being,差不多就是積極情感=Pos-Affect +消極情感=Neg-Affect + 生活滿意度=Life_Satisfaction。

當代以美帝為代表的科研體制在全球競爭上佔據壓倒優勢。這個體制強調理中客操作主義,反對權威學閥一言堂的本質主義(我是操作主義的擁躉)。這個體制在心理學有個局部的弊端:一個新領域的興起有賴測量工具的確立。積極心理學目前比較靠譜的測量工具都局限於 SWB。真正的幸福,或者說Eudaimonic Well Being 的測量體系的確立遙遙無期。

攻擊SWB的研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誤導,就象攻擊「不積極的心理學」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誤導。SWB不能販賣真幸福,所以積極心理學辣雞;不積極的心理學不能販賣快樂和幸福,所以心理學辣雞。這兩句話我也不太知道要怎麼懟回去。我不擅長選邊罵戰的助威,但頗有興趣給兩邊作點助教答疑的微小工作。


這作者像是連半桶水都沒有的剛畢業孩子似的。
積極心理學沒看幾本,倒是把他看成成功學了。估計看的幾本還是國內那些歪曲成雞湯的人寫的。
積極心理學並不是萬能,更不是打雞血似得想問題,而是告知遇到問題積極,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既包括思維上的改變更包含行動上的轉變,而且告訴你改變要做到切實可行,有勺子可用,符合「讓心境更美好的」一面,使自己狀態更佳,更平和的面對生活,而不是死磕。比如心情不爽如果罵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那麼你可以適當打一架。而不是拿雞湯各種束縛自己


首先,這位博主認為「積極心理學」和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是對立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第一,塞利格曼等引領風潮的積極心理學家並沒有拋棄傳統的心理學方法,在方法論上還是以實驗為主,至少我看過的它的全套書裡面都是如此,所以,積極心理學是科學的這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除非這位博主覺得心理學本身就不科學,那我也沒有辦法了。另外,他對於傳統的心理學並不是持否定態度,而是發現心理學的路似乎偏離了它的初衷——為人們找尋幸福的方法(這裡的幸福涵義很廣,並不單純的指情緒上的高興和快樂。)

有興趣的可以去觀看下這個視頻:馬丁-塞利格曼談積極心理學

其次,博主過分突出「積極」是建立在消滅「消極」的基礎上的。塞利格曼並沒有這麼去強調過。書中的原話不記得了。手頭沒有書用來查閱。大概的意思是:積極心理學是在要教會人們在逆境中也要發揮出百分百的狀態。我個人讀完積極心理學的很多書,都發現他們並不妄求人的盡善盡美,而是突出人目前的一種有追求有目標並為之努力奮鬥的積極態度。泰勒有本書的名字就是叫《幸福超越完美》。我們可以運用太極的「陰陽」來理解「積極」和「消極」,它們本來就是一個事物的共同體,並不能完全分割開來。其實就我的觀點,積極心理學雖然是叫做「積極心理學」不是因為它是只考慮到好的一面,而是它認為積極的一面對人的生活有著更重要的建設意義。現在通過積極心理學結合一些腦認知的研究,發現積極的狀態的確可以全面提高人的一些好的感受,而且沒有副作用。這樣難道不好嘛?!試問下,來到這個世界上幾十年光陰,誰是來專門找罪受的嗎?傳統心理學對於消極的方面研究的比較多,主要原因可能是之前的心理學關注的是非正常人群。但是相對較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非正常人群只是很少一部分。這也是積極心理學可以這麼快傳播開來的原因,它的確是符合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的,而且並不只是說說而已,書中都會介紹一些有用的小方法。大家剛興趣可以去看看塞利格曼的《幸福五部曲》。這位胖爺爺的文筆相當的簡練,而且他本人也是人格魅力爆棚,我很喜歡。
接著,大牛引領一種潮流這個我們也沒有必要太深究,其實也很簡單,本身很牛,然後掌握的資源多,然後可以去做更牛的研究,為科學做更多的貢獻,這樣不好嘛?而且心理學的派別林立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我倒是希望心理學可以天下一統,那樣以後就不用背那麼多理論了。說多了都是淚啊。
最後,我題外話談一句,我最開始接觸積極心理學的時候也是抱著一種好像找到良方,找到至寶的那種心理,似乎自己可以憑藉積極心理學馬上開啟輝煌的人生。其實讀的多了,積極心理學真正想告訴人們的是,人生雖然有時困苦或者不如意,但是生活中的積極美好的一面並不會因為消極陰暗的出現而消失,同時,消極的一面也不會因為積極的一面的出現而變的無影無蹤。這個世界上會有陰影恰好是因為有陽光的普照。所以,做什麼事情都積極、樂觀、踏實並努力些,對待自己的生活,對待身邊的人,多一些對生活的熱情永遠都是好的。當然,也不是要盲目的樂觀,塞利格曼也說過,樂觀也要分場合,你的孩子正在發高燒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樂觀自信一分錢都不值。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總結一句,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放平心態,積極樂觀,堅持不懈的去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會越走越開闊的。


文章羅列的積極心理學」n宗罪」中,實證研究數據支撐少這點,確實是積極心理學現存的問題。
但文章主要的謬誤在於,認為積極心理學與研究抑鬱、壓力等的所謂」消極」心理學是完全對立的。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學者並不是要否定研究「消極」心理的重要性,也不會說「人生就是要100%的積極」這種不切實際的鼓勵。例如芭芭拉的研究顯示,個體既需要積極情緒,也需要消極情緒,二者的比例在3:1到11:1的範圍之間時,是人的最佳狀態,當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比例超過11:1時,人的幸福感反而會下降。
因此,文章在第三部分「當局者迷」中設想的場景,只是作者的主觀臆測,與實際的積極心理學完全不同。積極心理學只是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一個分枝。研究幸福、希望的學者,與研究壓力、抑鬱的學者都抱有同樣的目標,即通過心理學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
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正式由於大眾的需求,這點作者說的有理,但這並非「原罪」而是證明了積極心理學存在的必然性。
積極心理學的未來無法定論,但這篇批判其為偽科學的文章確實難以令人認同。


挺可笑的一篇文章,我只想指出一個錯誤的地方:

「試想,如果塞利格曼不是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他會邀請到這些心理學大牛嗎?這些大牛會對一個沒有重大學術成果的學科鼎力支持嗎?這樣的假設,我們無法去驗證結果,但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積極心理學的躥紅時間將會延後許多」

這就是嚴重的因果倒置。為什麼塞利格曼能當上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這是美國,不是中國,這個主席不是任命的,是心理學界選出來的,代表的就是心理學界。

由於塞利格曼倡導的積極心理學,特別是《Authentic Happiness》在美國得到了巨大的反響和追捧,所以心理學界才選他為主席,本身就標誌著積極心理學登上了美國心理學的舞台中央。

對這麼一個基本的常識,都能搞反,說明你僅僅就是讀了幾本積極心理學方面的書而已,就可以出來誤導大眾了?


由於剛接觸了批判性思維,這篇文章剛好是批判為主的,我僅嘗試用批判性思維回答這個問題owo
作者的這篇文章雖然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其實隱含著很多可疑的假設在裡面:

首先作者第一段《另類誕生》認為積極心理學的誕生十分另類,批判了它的誕生沒有重大發現為基礎。
這段文字是建立在這個前提下的:沒有隻要沒有重大發現,一個學術領域的誕生就沒有價值和意義。
只要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前提是有問題的。我認為判斷一個研究領域的價值應該是看這個領域所研究的事物是不是客觀存在的,以及這個領域研究的東西對社會的作用。首先我想明確的一點是,積極心理其實是客觀存在的,除了幸福本身,它其實還包括人的所有優良品質,比如創造力,憐憫之心,毅力等等。我們不能否認這些不是客觀存在的。既然存在我們就有必要研究它(就像我們研究物理一樣),況且這對社會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積極的。

第二段《為何受寵》主要是說積極心理學主要是迎合了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並批判這是一種營銷。

你或許會驚訝,僅有一個好的目標就能讓積極心理學如此流行嗎?這有什麼奇怪的,樂嘉不是成了中國最賣座的心理學家嘛!流行不流行,考量的是營銷技巧。
第一,要有大牛們的強烈倡導。
第二,積極心理學的許諾迎合了大眾需求。
第三,積極心理學迎合了心理學家消除偏見的希望。

這段的前提是,只要是靠迎合了大家心理的領域,就一定不是一個嚴謹的領域。
這顯然也是不正確的。誠然研究領域剛好符合了大家的需求,但是這不代表這一定是為了營銷而刻意去迎合的。

第三段《當局者迷》我想直接引用一下原文:

我們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一群心理學家聚集在某個場合探討某個課題,突然有一個心理學家聲稱他研究的心理學是積極的,而其他人的研究是消極的。當其他人帶著驚異的目光要求提供原因時,這位積極心理學家答道:「你們只知道治心理疾病,所以是不積極的;你們就知道關注精神病人,而不關心大多數普通人,所以是不積極的。」

如果此事真的發生,我想現場會頓時變得喧囂不堪。因為那位積極心理學家的回答無法令人信服。比如,會有其他人追問:「治病怎麼不積極了?」「正常人那麼多,心理學家那麼少,關心得過來嗎?」「都去關心正常人,誰還關心精神病人的福利?」……遺憾的是,這些不專業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積極心理學家們專業的解答。

僅舉一例。積極心理學家們為了證明積極的好處,常會提到一項叫做「再多60秒」的研究。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發現人們記憶中的疼痛程度總是和痛苦最後階段的體驗有關。比如病人要接受結腸鏡檢查,在檢查的最後讓結腸鏡靜止地在結腸里多呆上60秒,那麼病人事後對結腸鏡檢查的疼痛記憶就會更加愉快了(more pleasant)。這就是積極心理學嗎?緩解疼痛等於更加愉快嗎?

這段話看似很有煽動力,但是其實有不少疑點。
第一,這句話的前提是,積極心理學將會完全取代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到時就沒有人去關心精神疾病了。但是果真如此么?事實上,積極心理學只會作為傳統心理學的分支,它的研究不會妨礙傳統心理學,甚至可能會成為一種補充。我們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反對這樣無害的研究。

緩解疼痛能代替疾病治療成為醫生的焦點嗎?況且,緩解疼痛本身就是醫生的本職,現在提出來,沒有一點新鮮感。

這裡還有一個可疑前提:一個領域研究的事物一定會成為所有領域焦點。事實上,這隻會成為醫學的一個參考和補充,並沒有說會取代傳統醫學。

第四段《不科學》主要的論點在於
1、積極心理學目前沒有產生想傳統心理學一樣的重大成果
2、積極心理學不能證明其他的心理學研究有消極影響因此不能取締傳統心理學。
但是我的朋友們,稍微考慮一下傳統心理學的研究時間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時間吧,把一個新生兒的成就和幾個元老級人物比較是不是有失公平?
在者,作者對積極和消極的理解有偏差,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指的是研究人類積極的部分,而不是指能夠帶來積極影響;同理傳統心理學是研究的對象是消極因素,並不是指會帶來消極影響。

第五段《可是它有用》我繼續引用一下原文:

給人以希望,難道一無是處嗎?不是,如波普爾所言,眾多的偽科學並非一無是處。就像醫生髮給病人澱粉做的「藍色小藥丸」,它對提高性生活質量的積極效果是肯定的。不過若病人真的患有生殖系統疾病,「藍色小藥丸」那些積極效果對治療疾病簡直是杯水車薪。更糟糕的是,若病人迷戀於「藍色小藥丸」的神奇療效,他很可能錯過必要的常規治療,外加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有人認為醫生髮給病人澱粉做的「藍色小藥丸」是在販賣希望,而積極心理學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販賣希望。

這段話的謬誤在於把安慰劑和積極心理學混為一談。其實安慰劑是傳統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它的作用機制是人們的自我暗示效應,所以說即使是安慰劑也不是偽科學。但是事實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不僅僅是心理暗示,它在認知,意志層面也會加以研究的。這是它和雞湯的最大不同。
另外:

當一位依靠救濟金勉強糊口的老人對著電視鏡頭說「我很幸福」時,這個場景有多諷刺。

這句話很生動,但是這混淆了為了政治目的假裝的幸福和真正的幸福。我們會覺得,那個老人一定不是發自內心地感到幸福的,而是因為上電視而假裝的。但是,試想一下,如果那個老人,靠著救濟金戶口,剛好夠用,像陶淵明一樣生活怡然自得,真正地幸福地生活著,我們也應該承認這種幸福吧?我們不能說富人就一定比窮人幸福。


把積極心理學看成成功學,這顯然是一種偏見,積極心理學是建立在非常嚴肅的科學實驗和論述基礎上的學科,比方說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艾倫.蘭格的專念,並且有非常清晰的學術脈絡的,在《積極心理學》這本教科書里,彼得森將積極心理學的發展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從學術傳承來看,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等重要的心理學流派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與成功學的經驗主義是有天壤之別的。
所謂的批判,一方面,從行文的風格來講,本身就是違背批判精神的,整篇文章充滿腎上腺素的味道,缺乏理性的分析,更像是牢騷,作者對積極心理學知之甚少,根本沒有能力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設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作者也犯了艾倫.蘭格所指的「不成熟的認知承諾」的錯誤,這妨害了作者接受更多積極心理學的知識。
最後,正如哈佛《幸福課》所說,關注創造著現實,作者只關注於那些不著調的所謂積極心理學的「問題」,而沒有看到積極心理學已經取得的成功,就猶如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那片狹隘的天空,而他那片狹隘的天空也就是他所知的現實。


最近身邊發生了一些事,一個為人很特別好的長輩突然離世,而且現場很慘,警察都立案了,後來調查他是因為一系列的事情和事故,自己自殺了。周圍的人都無法相信這樣的一個人是這樣的慘狀離開人世。
這個批判積極心理學的,不想吐槽,看他根本就沒好好了解積極心理學就來噴了。
但是這件事情讓我認識到一個人的情緒是如此強大地影響一個人。我們不只在得抑鬱症的時候需要知道如何面對如何管理自己的心態,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因為人在任何一個別人看來很小的事情面前都有可能陷入負面情緒造成一系列可怕的後果。
我們都覺得當時如果有人在那個長輩身邊,提醒他一下,也不可能讓他選擇自殺。
積極心理學當然還不成體系,缺乏完整的理論,但是它的基本觀點都是科學的,以實用為目標的。以前回答某個問題的時候我也說過,看看所謂「吸引力法則」,再看看積極心理學,你就知道哪種屬於傳銷式的洗腦,屬於販賣希望。
其實我覺得卡耐基的書都可以算積極心理學的一部分,希望積極心理學能夠發展得更加系統更加完整。


批判也是一門藝術,只看小標題和論點就知道了,此文稱為批判還遠遠地不夠格。

我沒時間看完全文。。。還是謝謝邀請。


水平夠么?也配批判?


積極心理學目前確實不像行為主義那樣,給你些立竿見影的行為矯治方法。但它像人本主義一樣,從更積極的角度來探討心理。塞利格曼也是從臨床心理學的「治療」,提出了更主動的「預防」。這個流派還需要更多的補充和發展,但完全不至於去否定它。


心理學不就是要研究人的心理,使人更好地生活嗎?心理學研究不能僅僅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學術而學術。國內大學裡的研究只有10%的科技轉化率,大多數研究成果只是為了發篇「高大上」的論文,然後就束之高閣,顯然是背離的科學研究的初衷的。現在有了面向大眾關注點的積極心理學,既有學術基礎,又有應用性,結果有人跳出來指責它不嚴肅不學術過分迎合大眾需求又是怎麼回事?迎合大眾需求有錯嗎?又不是所有迎合了大眾需求的都是偽科學。

本想上知乎看看在積極心理學下大家什麼好的交流的,結果正兒八經的討論沒見到多少,奇奇怪怪的質疑倒是不少。想起之前有人說起馬斯洛「太文了」,句句透著鄙視,好像心理學各領域都該像工業心理學、神經心理學這樣「科學」,「偏文」就是不嚴謹、不科學、賣雞湯,我真是快被氣死了,不能再說下去了……去喝點雞湯好了(?˙ー˙?)


看到上面有給出中文論文的,我貼一篇英文的吧,與之呼應,但可能與本題關係稍遠。

Gruber, J., Mauss, I. B., Tamir, M. (2011). A dark side of happiness? How, when, and why happiness is not always goo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222-233.

中文那篇我也下了,其實是想看這兩篇重合度有多高。結論是都值得看。PDF全文請前往某盤(鏈接http://pan.baidu.com/s/1bpaP5GN)。


雖然積極心理學雖然沒有研究。但是長期實踐積極心理學的核心觀點。即人要積極主動樂觀的生活。

我長期從事大學生就業輔導工作。核心教學目標在於引導學生更加積極的應對人生的考驗與挑戰。經大規模反覆試驗,積極心理學所講的內容,很實用。

以上。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超級美男子,心理狀態是怎樣的?
該怎樣治療強迫性皮膚剝離症?
每天在自卑,焦慮中度過?
性格難改,怎樣讓自己的性格過好這一生?
玻璃心的人怎樣讓內心變得強大?

TAG:心理學 | 心理 | 社會心理學 | 積極心理學 | 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