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會和單反產生競爭嗎?
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都在主打手機拍攝功能,會對單反市場造成競爭壓力嗎?旗艦手機的拍照效果和單反還有多少差距?
先放一張我在網上看到的iPhone7P拍的喵星人…你就或多或少懂一點現在的情況了。
(作者出處在圖的水印里)
也許是小白的你肯定在驚訝這真的不是單反拍的嗎,或者懂一點點攝影的你也會驚嘆世道可能變了。
我要開始科普了,盡量做到寫的小白們也看得懂。
最近因為最近雙攝像頭的普及,我身邊越來越多朋友經常問我以後是不是手機就淘汰單反了,一個一個的回答我大概解釋了快一萬次了哭。
所以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回答一下,讓深夜睡不著突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同學們茅塞頓開。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現在手機會和單反競爭嗎?
————答案是肯定有的啊!威脅還挺大好嗎。
不過這隻限於中低端單反,手機這樣子搞肯定會搶奪一大批消費者。
手機對單反的低端市場的威脅還是挺大的,尤其是中低端單反。因為中低端單反面向的很大一部分是普通消費群體————指的是那些買來就是旅遊的時候拍拍,日常買來玩玩的朋友們。不要小看這部分非專業群體,這占單反市場的份額是很高的。
然而隨著現在手機的攝影功能越來越人性化,單反對於這一消費群體的吸引力越來越低了。以前大家買這一類單反看中的就是感覺更專業,畫質更好,但在現在,單反在這一消費群體幾乎沒有吸引力。
(除了有單反夢的同學們)
原因有以下兩點:
1.手機有更討喜大眾喜歡的成像演算法。
這一點就拿人來說吧,大部分人有單反的人都會有這個疑惑:自己手機拍出來的妹子,比用單反拍的不知道好看到哪裡去了!這就是因為手機的成像演算法和單反的不一樣。單反因為其專業性,會紀錄你臉上每一個痘印,每一條皺紋,每一片陰影,自然就不好看了。但手機就厲害了,雖然你以為那是原圖,其實經過手機的演算法早就幫你美顏了一遍了,比如臉的膚色會更討喜,皮膚也會相對平滑,自帶的廣角也能把妹子身體排的修長等等。 你說,妹子們會選擇哪一個?
2.手機更加的便捷。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還是說一下,比如:
手機尺寸小,
能夠用手機app直接調色修圖直接發朋友圈,
從口袋掏出來就拍,等等。
再想想那個笨重的,
掛在脖子上會甩來甩去的,
圖片還要靠wifi或者數據線上傳的單反……
你說,大家會選哪一個?
3.低端單反的畫質在這一消費群體里也沒啥優勢了。畢竟在手機上,大家也看不出有啥區別。
還有單反對這個群體的唯一優勢————背景虛化。也在普及了雙攝這種黑科技技術以後全線崩潰了,看我一開始發的那張圖那就知道了。
(應網友提醒,不是蘋果普及的,已修改)
你說這不會分掉單反的蛋糕,那肯定是假的。
—————————————————分割線——————
好了,就此為止了,手機基本也只能分到上述的那點蛋糕了,接下來攝影的更專業的領域,它怕是觸及不到了。
接下來我要說的內容是更深層次的,同學們耐心看。
先給同學們科普兩個知識。
第一,圖形感測器
它是什麼呢
大致就是這麼一個玩意兒。(我紅圈標出來的)
它是幹嘛的呢,它就是接收圖像的,然後生成照片,每一個相機都是這個原理。這塊小板板上每單位面積接受的圖像信息的元件密度是納米級的,基本已經達到人類工業極限。
你如果還是不懂的話,我這麼說你就懂了
—————這塊小板板越大,畫質越好!
目前人類的工業技術很長一段時間沒辦法在這塊小板板體積不變的基礎上,讓照片的畫質大幅度提升了。
這下你懂了吧。
然後我給你們科普一下手機的圖像感測器和普通單反的圖像感測器的尺寸大小對比。
下方的是現在手機的感測器的大小,然後上面三個是市面上大部分相機的感測器大小。現在你是否發現了,這樣的話,手機的畫質能和單反比嗎?肯定不能比了啊,就算你演算法再厲害,把圖片優化出花來,我單反只要在你優化的基礎上用這塊比你大這麼多的感測器,你的畫質就不可能比我好。
有人說,那我手機也用這麼大面積的感測器不就好了!我這裡也告訴大家一聲,反正現在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呢?
好,我接下來還要給你科普第二個知識———鏡頭。
還是先問些問題:
假設你是一個國家地理攝影師,你知道如果你想三四十米以外拍出以下這樣的照片,需要用啥樣的鏡頭嗎?
答案是這樣的類型的。
這種類型的鏡頭裝在相機上大概是這種體積的…
你手機不會肯定安這種吧……
突然,你肯定又有注意說可以為手機做這種可以研發遠距離拍攝的小體積鏡頭啊,抱歉,做不出來的。
這是我一哥們兒拍的,@曾嘉軒 就是這位。
你知道要用啥鏡頭拍嗎。
要用口徑這麼大的,這麼粗的。
輕薄的手機能安上這種鏡頭嗎,不存在的。
然後你又提問了,做出既能這樣效果的而且還是和現在手機鏡頭一樣那麼小的鏡頭不就行了。
答案是還是做不到的,必須要用這麼大口徑的鏡頭才做的出來,而這種鏡頭也必須和單反這麼大的感測器配套才有這種效果。而我上述的兩種鏡頭,光鏡頭裡的一塊鏡片估計就有手機這麼厚了吧。
然後又有同學各抒己見了,憑啥做不出來,以後科學發達了,肯定能做出能拍出這些效果,而且仍然體積拇指這麼小的手機鏡頭!
這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你要明白,鏡頭的本質就是研究光學啊!光學就是物理啊!物理定律是靠科技能改變的嗎!
鏡頭靠的就是鏡片折射光線,而鏡片的折射率是物理性質,人類是無法改變物體的物理性質的,只能改變鏡片的形狀導致折射的效果不同。
所以,想做出能拍出某種效果的鏡頭,研究的人們發現鏡片就只能做成這麼厚,鏡片的曲面只能做成這樣,而且只能投射在這麼大的感測器上,才有這種效果。
好比人家鏡頭廠商肯定也想讓平面玻璃有凸透鏡的聚光效果,但是臣妾做不到啊~沒法改變光學物理定律啊。不然誰願意把鏡頭做成火箭筒這麼大。
唯一的辦法只有讓光不靠媒介自己轉彎了,但能做到這一步,那人類的科技程度離殖民銀河系也不遠了吧……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手機在專業領域是無法撼動單反的。更不用說淘汰單反了~其實還有很多方面,但我認為只要科普完這兩個,大家心裡就肯定已經有一個答案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已經做到盡量大家都看得懂了,一些微小的工作,謝謝大家~
單反最有力的競爭者,目前是無反,不是手機。
手機的優勢是便攜,單反的優勢是大底。然而大底就無法便攜,便攜就無法大底,這兩者是矛盾的,或者說在不同用途領域互相互補,因而手機無法淘汰單反。
不過無反目前對單反構成的競爭很明顯,因為兩者都有大底,而且還代表了不同商業陣營的利益,無反跟單反的對決已經進入了赤裸裸的拼刺刀階段,有興趣的可以深入了解。回答題主的問題:
1.是否有競爭壓力?當然有。而且效果拔群。
2.畫質差多遠?整體畫質差得很遠,但在天氣晴好時,以及手機屏幕上看差距遠沒有理論數值那麼大。並且某些方面有望超越。
本文回答第一個問題。
介於去年寫類似問題的時候遭到了一些閱讀水平不及格冥頑不化代言廠商利益的用戶群起而攻之,對,就是這個問題:木西AlexanDENG:單反攝影是否受到了手機攝影的衝擊?
所以——
閱讀本文須知:
0.請保證自己閱讀水平在線,再次看清楚題目『手機拍照功越來越強大,手機手否會成單反產生競爭』——不是手機是否能『替代』單反,不是手機能否『超越』單反』不是手機能否『吊打』單反。而是能否跟單反『競爭』,而題主所說的競爭,是指單反銷售市場。
1.不要跟我講畫質,也不要講鏡頭焦距,也不要跟我說任何技術細節,很可能我比你懂而且我手機相機都比你拍的好。
2.不要站在自己的屁股上說話,別認為自己是攝影行業的人,是賣器材的經銷商,是數毛黨,就覺得全世界人民都跟著你去賣相機,跟著你去放大照片數毛。我們就市場談市場,就銷量談銷量,咱們先冷靜客觀這麼一次,好嗎?
3.我理解你們的心情,我在14年前後也是個諷刺手機攝影,諷刺手機拍星空的小法師。甚至在很多14年就提出的手機攝影問題下大放厥詞。然後我今天也拿手機拍星星了。
某國產安卓手機:iso 3200 30s f1.8+SIRUI 60mm 附加鏡+赤道儀。
OK,答題開始。
=========================================================================================
手機拍張功能越來越強,我覺得不用再論證了吧?從解析度,光圈大小,對焦速度到雙攝雙焦段,雙攝合成等功能,手機的功能,是一直在進步,並且在最近兩年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那麼手機到底有沒有在市場上和單反競爭呢?
我們拿數據說話,怎麼樣?
1. 先看定性論證,一些媒體的風聲。
打開瀏覽引擎,輸入:數碼單反 銷量/dslr Sales Trend.
這樣的討論不論是中文互聯網還是英文互聯網都開始很久了。
這篇 Camera sales report for 2016: lowest sales ever on DSLRs and mirrorless - DIY Photography
根據2016年相機銷量報告做分析,作者給出了如下觀點:
- 手機殺死了卡片機
- 關於無反相機的承諾並沒有兌現,比如尼康
- 單反市場在收縮。
- 相機是給年紀更大的人群。年輕人更愛直接用手機拍照。
我又再多看了大概二十幾篇報導,按照搜索引擎排名,就數碼相機市場發展狀況的風向而言,一個詞:哀鴻遍野。
而且大多數報導認為手機的發展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不買相機。
2. 我們看看定量的數據:
一份還可以的行業報告,https://www.piv-imaging.com/files/432/Trendreport_2016_EN_Web.pdf
a. 全球數碼相機市場六年來遭遇嚴重下跌。
全球數碼相機銷量截至2016年,*根據2016年8月的銷量估計出2016剩餘月份的銷量並匯總。
2016年的數碼相機銷量連2013年的一半都不到。
當然銷售額下降得沒那麼厲害,那是因為低端卡片機銷量跌的更快導致高端相機比例上升。
b.數碼單反市場快速下降。
這裡的銷量,數碼相機和無反相機可以看到,從13年開始都在下降。對,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很看好的無反相機,也在下降。
註:Compact System Camera指的是緊湊型機身但具有可換鏡頭系統的相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區別於可換鏡頭單反相機的無反相機;Compact Camera指的是不可換鏡頭的緊湊型相機,也就是通常說的卡片機。
可以很顯然地看出數碼單反下跌還是非常迅速的。
想像一下,13年你的工資是15500元每個月,到了16年你每個月只能拿9300元。
別跟我說這個變化不大。
(當然,好消息還是有的。根據索尼大法2017 Q1的財報,至少大法的相機和CMOS是越賣越好的。Q1同比增長銷售收入27.3%)
數據不騙人,總體市場的表現,會比知乎上的個別用戶更有說服力。
C.那麼,你們覺得最近三年單反銷量下降和數碼相機品類銷量大跌是誰造成的呢?
是大家都不拍照了?還是拿其他器材在拍照了?
很顯然,最近三年照片數量仍在暴增(後面有數據)。
所以必然是拿了其他器材在拍照。
元兇出場。
首先感受一下數量級的變化。之前討論相機銷量的數據,通通用的是million,百萬;現在討論智能手機,單位變成了Billion,十億。所以別看銷量的變化只有小數點後那麼點,那可是動輒上億台的增長。
數碼手機的銷量從11年,12年到13年實現大跨越,全球每年增長三億台;13年後增長放緩,同時,數碼單反相機銷量開始快速下跌。兩者在攝影功能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個此消彼長的關係,我很難拿其他原因去解釋。
順便說說還有悶聲發大財的新型運動相機領域。
年增長率20%以上,截至2016年已有1050萬台的銷量,已經很可怕了。同年數碼相機市場總體銷量也才4900萬台。可謂不可忽視的運動相機。
定性定量的數據都給到了,一些簡單的分析也有了。
其實結論早就非常明白。競爭是必然的,衝擊也是很明顯的。
============================================================================================
那麼稍微分析一下這個現象:
數碼相機從2013年開始遭遇蜜汁下跌,而同年正是instagram等圖片社交平台與智能手機等硬體大爆發的時代。我本人也是從13年開始使用instagram.
1.圖片社交的興起。
買手機的人不一定買相機,買相機的人一定買手機。
什麼意思呢?社交是剛需,專業化的攝影,卻遠遠不是。
買相機,用相機拍照的目的是為了創作優質的攝影作品;
而買手機,用手機拍照的目的,卻是為了社交。
你們感受一下這句話,手機和相機,從消費者購買的目的來看,就決定了這兩者的攝影功能,完全指向兩個方向。這兩者生產的圖片,完全是兩種東西。
手機本質是做社交,就算有了照片功能,但手機拍照的第一目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社交。
手機遊戲的核心也是社交,就算有了各種優秀的手游,你看賣的最好的,是不是依託社交入口,並且可以持續跟朋友攀比或者交流的那幾款?
所以,手機攝影的興起和發展,是因為:
a.社交網路的發達,網路速度的提升,圖片社交的興起——讓所有其他不懂攝影,不懂底大一級壓死人,不懂暗房不懂photoshop的普通用戶們,有動機去拍攝照片,去分享到照片;
b.手機運算速度的提升,畫質的增強,手機後期APP的提升,以及社交網路的移動互聯網化——又讓這些用戶們有能力有機會去拍攝到再移動端看起來還不錯的作品。
這其實就是我在去年一篇文章中已經寫到的——及時裝逼(分享)性。
而今天在寫這篇文章做搜索的時候,在德勤2016TMT預測的executive summary里(因為我並沒有錢買他們的全文),也看到了這一觀點:
『攝影講究的是要拍到作品,然後分享:手機幾乎能讓兩者同時實現。手機極大地減少了標準拍攝套路中的後期處理和上傳高解析度圖片用於分享的時間差,讓攝影即時分享成為了可能。』
c. 自媒體興起,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公共平台發言,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紅。這與封閉的私密社交喜用圖片帶來的影響不同,自媒體平台對個人的激勵作用要大很多。
2.圖片社交的背後: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交流媒介變革。
a. 這個事情很好理解。從甲骨文,到竹簡,從竹簡到紙張,從紙張到CD,從CD到硬碟——信息儲存的介質一直在變得更加輕便,容量更大;從毛筆到鋼筆,從鋼筆到圓珠筆到鍵盤——信息生產的工具越來越簡單,越來越便於攜帶,學習成本和使用成本也越來越低;從原始壁畫到文字,從文字到拼音文字,從文字到表情包,到圖片乃至視頻,承載信息的形式,也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易於學習和傳播,也越來越生動。人類信息技術的發展進程,通通指向了『輕便,易用,多功能』等特徵。那麼手機替代電腦,APP替代軟體,也正是這個趨勢之一。
b. 千言不如一圖。圖片本身豐富的信息量,直接的視覺刺激,相比文字就有著巨大的優勢。
大家自己想像,多少時候我們用照片替代了文字: 當你的爸媽問你在幹啥的時候;
當你男朋友問你新買的衣服好不好看的時候;
當你剛剛來到一個新城市的時候;
當你想要告訴世界你自己美美噠的時候;
當你心情不好又不想多解釋的時候;
當你心情很好又不想顯得賣弄的時候.....
圖片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們記錄生活/表達自我/發泄情緒/甚至傳遞重要情報完全必不可少的媒介了。
而拍照,是產生圖片最直接的手段;
而手機,是拍照最方便的工具。
同時,手機又是觀看圖片最好的工具。
所以手機承擔起了圖片的生產、傳輸、觀看的功能,必然要在這個時代順勢崛起。
而手機屏幕較小的尺寸,反過來又降低了對圖片質量要求;
如此一來一回,相機所提供的,僅僅是高質量圖原片,這就顯得很雞肋了。
c. 大眾傳媒是推手。我們回顧智能手機發明之前的歲月,甚至是數碼相機發明之前的歲月。電視機有沒有在進步?報紙雜誌書刊的插圖有沒有在變豐富?
膠片的榮光:2000年全世界拍攝850億張照片 - 新攝影
20世界圖片產量一圖則非常直觀地說明了這一點。(這只是產量。不是存量)
上面這張圖,展示的是1930年到2000年的圖片數量,指數級增長已具雛形。
整個20世紀,就是影像擴張的世紀。我們看到了無數攝影家的身影,他們在戰場上,在荒野里,在學生活動的現場,在城市每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他們的熱情和付出,與各位照相機工程師,微電子科學家,電視媒體人,電影人一道,把影像這個媒介,推上了極大的高度。大眾受到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喜歡看照片,越來越習慣看插圖,也被動地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海報、廣告、圖片報道、電視劇、電影等各種影像製品。大家越來越喜歡圖像,是不是很自然?
而你們知道,距2000年全球生產850億張照片的十六年之後,也就是2016年,全世界僅僅是網路上出現了多少張照片嘛?
11000億+。
僅僅是出現和儲存在網路上。
照片總儲量呢?
39000億+
Hereamp;amp;#x27;s How Many Digital Photos Will Be Taken in 2017 - True Stories (對不起又是二手資料,infotrends的報告我實在買不起。懷念讀書時有資料庫的年代)
劃重點:
- 15、16、17,連續三年數碼相機拍攝照片所佔全球照片比例走低,從18.1%到13.4%直到10.3%。當然手機一路走高。
- 另一個好消息是拿著平板拍照的人也在變少。(你懂的)
- 大多數人拿著手機拍了照片用於社交分享,以及記錄平時對生活。
什麼是歷史的車輪? 那三個圓圈就是歷史的車輪。
非要跟我說單反牛氣衝天宇宙第一,手機焉能競爭的人。
請隨便找個輪子躺下等兩年看看。
============================================================================
總結:
1.現狀:
手機挑戰一切數碼相機的勢頭非常強硬;卡片已死,無反僵持,單反重挫之後下跌放緩(因為剩下的銷量給了攝影愛好者和從業人員,基本盤已經開始顯露)。
2.原因:
相機為啥干不過手機?因為大家不需要那麼高清的照片——大家拍照多數是為了社交,社交在手機上完成,所以手機拍的照片足以;為什麼手機幹得過相機?因為人人都需要社交。手機可以社交也可以拍照,相機不可以社交。
而根本上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媒介綜合升級——網速,設備,社交習慣等等,拍攝目的,觀看途徑等。
幾股風一起吹,手機攝影自然就會爆發。
而手機相機化,相機小型化也正是主流影像設備的發展方向。
如果單反無敵,怎麼解釋索尼爸爸的無反銷量一枝獨秀?
最後:
我希望攝影人也好,經銷商也好,大家在看待這些重大歷史變革的時候還是要謙虛一點,
不要動不動就覺得手上的器材是信仰。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技術會進步,時代會改變,攝影的目的會變,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之中。
而就我個人而言,我是非常離不開相機的。
千辛萬苦等來的畫面,千難萬險走到的地點,我巴不得用世界上最好的器材去記錄。
我是風光攝影師,我愛相機,我愛單反。
但這跟本文有什麼關係呢?
歡迎關注公眾號:alexandeng。
看到更多的原創攝影教程與諮詢。
*據說這個答案一定要晒圖?
那就曬吧!
以下照片全部是我用手機拍攝/snapseed後期:
從市場總形態反映的消費者選擇來看,這種競爭早就存在,應該是在單反「全民化」的上升期時就存在,K790和N73的出現讓十年前當時的人們就已經看到了手機攝影的潛力,但當時作為獨立設備的單反和MP3的性能和其他屬性明顯更優,但「不知道MP3和單反」的人就已經開始用手機去做這些事情了,而大範圍的替代和單功能電子產品的削弱是大概13-14年左右的事情。其邏輯其實蠻有意思,首先當然手機的多媒體性能提高了本身是毋庸置疑的
但其實更主流的市場上,手機產生的效果是「讓更多的人不知道mp3和單反」,這才是最致命的,而不是「實際上真的是否需要」而產生的用戶選擇替代性
從手機成為產業熱點,到全民全媒體的手機熱,到全廠商的線下明星線上耍猴,普通消費者一次次被「媲美單反」云云的宣傳導向搞得雲里霧裡,大眾消費者自然就不會去關注它們媲美的那些單反究竟是個什麼水平了
樓上很多人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現在關於攝影的真正「正確」的資訊越來越被稀釋,網路上很多似是而非的自媒體科普和大範圍的手機攝影誇大和虛假宣傳甚囂塵上,導致很多小白用戶根本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才是正確的信息
8月1日更新:
我看了很多評論,也看了一些別的回答,很多人評論說手機現在很好啊之類的,我說這些呢並不是說手機不好,手機確實很好,很方便,我自己就在用手機拍照,如果不考慮一些畫質之類的,手機確實能拍出好照片。
這是答主自己用手機拍的:
以上都是手機拍的,我也經常會給手機廠商拍攝樣片,甚至我在跟一些朋友開玩笑,他們問我如何拍好女朋友的時候我都會直接安利他們送女朋友某某手機,因為有的手機優化確實很好,配合一些軟體簡單粗暴。
但是如果真的說畫質,說夜景拍攝以及長曝,手機距離相機還是任重而道遠。
比如這種圖,以下的圖片是答主用相機拍的:
這種類型的圖片如果用手機拍的話,就會很難,就算拍出來效果也不會讓人滿意。
總之決定照片好壞的不是機身,不是鏡頭,不是手機,而是拍照的人,加油咯,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嘛。
————————————————————————————————————————
以下為原內容:
經常遇到同學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全畫幅比中畫幅大多少?
我:……
後來我發現,對於小白用戶來說,真的現在很難見到科普中畫幅甚至大畫幅的文章了。
今天我就寫一篇相機的畫幅。別的不說,就說感測器畫幅的大小,給大家徹底做一個科普。
首先先說說我們最常見的拍攝設備——手機。
典型代表就是iPhone的了。從iPhone5s時代開始到iPhone 7,iPhone都是1/3英寸的感測器。簡單說就是差不多為4.3mm×3.2mm的大小。
順便說一句,您的iPhone7側面是7.1mm厚——還不算攝像頭突出的那一塊。
好吧,現在主流手機攝像頭感測器基本都是這麼大。
有一些能夠達到2000萬像素的手機攝像頭感測器則會更大一點,達到了5.6mm×4.2mm。
就是這些品牌經常吹噓手機拍攝已經秒殺相機了……
其實感測器大小可以講是最決定成像畫質的因素。同時代的感測器,一般來說就是越大成像越好。
那麼手機感測器大小與相機相比會怎麼樣呢?
我們和比較小的相機感測器相比。1英寸感測器目前普遍用戶高端卡片機內,邊長是13.2mm×8.8mm。
從這張圖中可見,相機的感測器一般都比手機大很多了。好,再大一級的感測器就是奧林巴斯和松下的M43系統了。
這時候我們發現,感測器與之前相比又變大了。但是這在攝影圈都算是小底——小面積感測器。
如果我們使用單反相機或者索尼、佳能、的微單相機,那麼你的感測器至少是APS-C大小的(23.4mm×15.6mm,佳能的略小一點)。其實這是相當多人在用的。
這時候你發現,手機感測器真的好小啊。但是還沒完,大家都知道全畫幅感測器對吧。看看有多大吧。
全畫幅其實應該正確稱呼為35mm或者135全畫幅相機,他的感測器大小為36mm×24mm,很好地完成了體積與畫質的平衡點……
呃……
我之前確實這麼認為的。但是這兩天哈蘇發布的東西讓我覺得中畫幅也能做成這麼小。
聽我的語氣就知道,中畫幅其實是比全畫幅(35mm全畫幅)更大的感測器尺寸。目前主流中畫幅感測器大小是44mm×33mm。
但是主流的中畫幅尺寸也是「殘幅」,是最入門的中畫幅645的殘幅。現在只有飛思的數碼後背和哈蘇H6D可以做到645全畫幅——姑且就算是中畫幅的全畫幅電子感測器吧,尺寸要達到53mm×40mm。
哈蘇H6D相機的感測器有53mm×40mm的尺寸並且高達1億像素,絕對是巨無霸了。在這個感測器上面,可以擺上160個iPhone7的感測器。
但是標準的中畫幅是6×6或者6×7,就算645全畫幅,其實本身就是個中畫幅的殘幅……
但是這還不是畫幅的盡頭。在數碼化之外,還有大畫幅依然在膠片的控制之中。沒有數碼化的原因很簡單——成本太高。要是真有大畫幅數碼後背,肯定要7位數的價格了。
因為真的很大。普通的大畫幅也是4×5的尺寸,就是4英寸×5英寸的尺寸(125.4mm×99.6mm)。更大的還有,大畫幅還有一種8×10的尺寸,將會是252.5mm×201.7mm。
可以說8×10的尺寸,就是民用級相機的頂點了。一張大畫幅8×10的底片,可以擺上3700個iPhone7的感測器……
3700個……
更大的感測器,意味著什麼呢?一般來說:
1、更加優異的畫質!
2、更加出色的背景虛化能力!
3、更大更加不便攜的體積。
4、更貴的價格。
在我看來,如果未來中畫幅645(44mm×33mm)體積控制下來的話,將是民用神器。不過可見的未來,135全畫幅才是王道。
記住,底大就是正義(底,一般指感測器),底大一級壓死人。
所以每次看到國產手機廠商說要秒殺單反的時候,我的心裡只有「呵呵」倆字。
歡迎大家去我另外幾個跟攝影相關的回答看看呀:
自學攝影以及後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用手機拍出過哪些你喜歡的照片?
僅憑肉眼在哪裡能看到最壯麗的星空?
不會
單反我連開四小時還有兩格電而且不發熱
手機開著相機4小時還能有電?還能不發熱?我之前米4拍照刷出過97度高溫記錄
原因顯而易見
單反不按下快門時,感測器完全停止工作,機器本身也基本停止工作,所以幾乎完全不耗電,只有開始按快門之後才會有所反應
而手機和無反感測器是不停止工作的,你就算不拍也會持續消耗電能,所以發熱和掉電都不可避免
單反電池是按張數算的,手機和無反只能按時間算
在背景虛化這件事上,雙攝手機距離相機還有多遠?
提到背景虛化,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拍攝人像和產品時,通過淺景深來虛化背景以強化主體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拍攝手法。
在拍攝設備和拍攝對象位置固定的情況下,實現淺景深的關鍵有三點:大光圈、長焦距、大底。以索尼剛剛發布的 FE100mm f/2.8 鏡頭為例,它擁有較長的焦距(100mm)以及 f/2.8 的大光圈,配合對應的 α7 系列全畫幅機身(大底),就可以實現非常出色的背景虛化效果。
不過在智能手機中,受限於體積,是無法實現比較淺的景深的。
通常來說,智能手機的 CMOS 尺寸(俗稱的「底」)一般在 1/3 英寸左右,即使是 Google Pixel、小米 5s 上使用的 IMX378 這塊「超大底」也不過 1/2.3 英寸,和單反及無反相機中的 CMOS 尺寸相去甚遠,差距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此外,由於手機的鏡頭模組對厚度的要求很苛刻(沒有用戶喜歡手機上突出很多的鏡頭,而焦距越長鏡頭會越厚),再加上多數時候用戶希望自己的手機可以拍到更廣的畫面,而不是一個更「窄」但景深更淺的畫面,因此智能手機中都會選擇廣角鏡頭(一般等效焦距在 28 mm左右)。事實上,為了進一步降低相機模組厚度,三星 Galaxy S7 edge、索尼 Xperia XZ 等手機鏡頭甚至還使用更短的焦距(25mm 甚至 24mm),這更加不利於背景虛化。
至於光圈,雖然手機的光圈看起來挺大,即使千元機也常常會配備 f/2.2 的大大光圈,旗艦手機會更大(比如 iPhone 7 的光圈為 f/1.8,三星 Galaxy S7 edge 為 f/1.7),但這是在 CMOS 很小且使用了廣角鏡頭的情況下得到的,對背景虛化的幫助有限。
由於這些原因,雖然這些年來智能手機的拍照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手機的對焦性能、連拍、多張合成甚至是光線良好時的成像品質已經可以媲美甚至優於部分相機,但想要獲得出色的背景虛化,還得靠相機「出馬」。
手機真的就不能實現背景虛化效果嗎?
從背景虛化的原理上看,指望靠手機的相機硬體來搞定背景虛化顯然是不現實了。既然如此,那能不能通過後期「PS」搞出來背景虛化效果呢?而雙攝像頭為這種「PS 背景虛化」提供了硬體支撐。
想要「PS」出背景虛化,首要問題是得把照片的主體部分(希望照片中清晰的部分)給「剝離」出來,然後再把背景通過後期處理「虛化」掉。
在傳統的單攝像頭中,由於相機只能收集到二維的平面信息,無法獲取照片的景深信息。不過如果有了雙攝像頭,由於兩顆鏡頭的位置不一樣,即使把對焦點選在同一個位置的情況下,兩個鏡頭拍出來的照片也會存在機位差,把這兩張照片堆疊在一起,就可以獲取照片的景深信息,「剝離」主體了。
關於雙攝像頭具體是如何「剝離」主體的,大家可以參考數碼多提供的解釋。
我們模擬了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中,雙攝像頭同時注視一個點,它們的焦點是重合的。因為攝像頭的位置不同,所以有一定的機位差,從而導致像差。
然後我們分別渲染兩台虛擬攝像頭看到的畫面,這麼放在一起,很難看出大的不同。
如果將兩張圖疊加到一起,就看到玄機了。圖像並不是完全相同,疊加讓茶壺的左右側產生了重影,重影的部分就是相差。越靠外,重影越大,越居中,重影越小。而這些重影,基本上也是茶壺的輪廓。這就是雙攝像頭剝離主體對象的基本原理。
從 HTC M8 到 iPhone 7 Plus
第一個試圖用雙攝來實現虛化效果的應該是 2014 年上半年發布的 HTC One M8。
不過 HTC 把 M8 輔助攝像頭主要的賣點放在了「先拍照後對焦」上,原理是通過輔助攝像頭收集到的數據來在後期模擬不同對焦點的畫面效果(類似 Lytro 光場相機)。加上 M8 的主攝像頭的成像效果著實一般,HTC 的這套雙攝系統打了個醬油就沒動靜了。
第一個把背景虛化拿出來當一個單獨賣點的應該是榮耀 6 Plus。
和之前的雙攝產品都採用「一大一小」兩個主次分明的鏡頭不同,榮耀 6 Plus 使用了兩顆 800 萬像素的「平行鏡頭」,可以模擬出 f/0.95 —— f/16 的「超級大光圈」效果。不過受限於當時還不完善的演算法以及有限的 ISP 性能,榮耀 6 Plus 的背景虛化拍出的照片可以說是漏洞百出,並且成像速度也很「捉急」。
在去年上半年發布的旗艦手機華為 P9 上,華為繼續使用了雙攝像頭,不過有了更強的硬體性能作為支撐,加上軟體演算法上的改進,華為 P9 的背景虛化效果和拍照體驗有了明顯的進步。配合本身成像品質就不錯的主攝像頭,在拍攝主體輪廓較為簡單和規則的情況下(花瓣、樹葉這樣輪廓不規則的物體還是會經常出現問題),華為 P9 的這套雙攝虛化方案已經有了不錯的可用性。
其中一張為 P9 使用背景虛化模式拍攝,另一張為徠卡 Q 拍攝,圖片來自 DigitalRev TV(圖中是當時還未離職的 Lok)
之後,2016 年 9 月,蘋果發布了配備雙攝像頭的 iPhone 7 Plus,而 iPhone 7 Plus 雙攝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通過「PS 背景虛化」實現的「人像模式」(該功能在 10 月底發布的 iOS 10.1 中上線)。
對於雙攝和背景虛化功能來說,iPhone 7 Plus 是一款里程碑式的產品。如果說在 iPhone 7 Plus 之前,不少手機廠商對雙攝以及背景虛化功能還是持觀望態度的話,在 iPhone 7 Plus 發布之後,就必須得考慮什麼時候在哪一款機型上用上雙攝了。
在背景虛化這個功能上,iPhone 7 Plus 也做了些不一樣的嘗試。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要想實現可以將背景虛化調的淺景深效果,需要大光圈、長焦距以及大底,而 iPhone 7 Plus 就選擇了在焦距上做文章,iPhone 7 Plus 的主攝像頭焦距為「正常」的 28mm,不過輔助攝像頭的焦距達到了 56mm,有助於實現更出色的續航效果。
在可以背景虛化的「人像模式」下,這顆 56 mm 鏡頭會作為主鏡頭作為拍攝(另外一顆 28mm 鏡頭拍攝的畫面會裁切成和這顆 56mm 鏡頭相同的畫面,用於輔助獲取景深)。
分別使用 iPhone 7 Plus 的普通模式(56mm)和人像模式拍攝
有了這種硬體層面的支撐,再加上蘋果在拍照核心演算法上長期的積累,從背景虛化這一點上,iPhone 7 Plus 的表現超越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機型。從手機上看(注意這個條件),使用 iPhone 7 Plus 的「人像模式」成功拍出的照片,其「扣圖」效果不少時候已經可以「以假亂真」了。
不過 iPhone 7 Plus 這個方案的問題也不少。除了對拍攝主體的距離有要求之外,由於主要使用的是 56mm 的那顆鏡頭,為了實現長焦距,這顆攝像頭的 CMOS 尺寸更小(1/3.6 英寸),鏡頭的光圈也要更小(f/2.8),而且沒有光學防抖,這些都讓 56mm 鏡頭的成像素質有限,尤其不適合弱光下拍攝。蘋果的解決方案倒也「簡單粗暴」,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這顆 56mm 鏡頭直接是無法啟用的。因此,如果要使用「人像模式」,光線不能太差。
此外,在光線一般但又沒有低到需要關閉 56mm 鏡頭的情況下(在室內拍攝經常是這個樣子),iPhone 7 Plus「人像模式」拍出的照片畫面質感也比較差,噪點偏多,這是因為 iPhone 7 Plus 為了保證成片率而拉高 ISO 的結果。
手機廠商對雙攝和背景虛化的探索還在繼續。
2016 年 11 月,華為發布了號稱搭載「第二代徠卡雙攝」的 Mate 9 和 Mate 9 Pro。相比半年前發布的 P9,Mate 9 和 Mate 9 Pro 提高了成片率(對焦更快,多了光學防抖),成像速度也快了點(主要得益於麒麟 960 在 ISP 上的進步)。
相比 iPhone 7 Plus,Mate 9 和 Mate 9 Pro 背景虛化的「扣圖」水準要差一些,不過相應的,Mate 9 和 Mate 9 Pro 對場景的要求沒這麼多,也已經具備了不錯的實用價值。
除了 iPhone 7 Plus 和華為這幾款機型,還有一款不得不提的產品——vivo X9。
和我們提到的其它所有產品都不同,vivo X9 的雙攝像頭放在了前面。除了「擊穿用戶痛點」之外,X9 的這種選擇在技術上其實也是有考慮的。由於把雙攝放在了前面,意味著用戶基本只會用雙攝來自拍,這就大大限制了雙攝的使用場景,有助於針對性地做演算法上的優化,和 iPhone 7 Plus 的「人像模式」有點異曲同工的意思。
「取代不了相機」並不是問題
兩年多,不少媒體在體驗了榮耀 6 Plus 的背景虛化功能後,是把這個號稱「媲美單反大光圈效果」但體驗不成熟的功能當笑話來看的。不過在短短兩年多點的時間裡,雙攝和背景虛化就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堅持把雙攝「一條路走到黑」做下去的華為,還是實力強大的蘋果,都已經把背景虛化做到了部分場景下基本可用的程度。
當然,和高端相機使用長焦大光圈鏡頭實現的光學物理虛化相比,雙攝的「PS 虛化」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PS 光圈」和物理大光圈的效果正在逐漸被拉近。
雖然基於雙攝的背景虛化在未來短期內不太可能媲美後者(或許永遠都不能),高端相機器材在銳度和寬容度上的優勢也不是手機可以追趕的了的,但對於「99% 的照片都是在手機上看」的用戶來說,「PS 虛化」的發展應該已經足以讓相機廠商們感到害怕了。
本文出自colorvc,源自極客公園。
在感測器尺寸基本上決定了畫質的這個前提下,手機只會產生有限的競爭,篩除對單反並非剛需的用戶,但對專業用戶、剛需影響很小。
手機並不需要完全超越單反,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也是很難的事,就像之前說移動端的顯卡和桌面的顯卡一樣,最多是差距不斷縮小罷了,即便單反的發展停滯不前,而手機突飛猛進,我總是可以拿手機的鏡頭來額外加點東西讓他拍出來的東西比手機強嘛。
以前出去玩,隨處可見長槍短炮的,現在雖然還是有不少,但是以攝影愛好者居多,數量可以說大幅度減少了,因為手機可以滿足80%的功能,單反的高畫質特質,在很多普通人手裡,已經不是剛需了。當然,只是如果你拍的是新聞素材、專業影像等等,用手機拍,那就誤事了。
另外,很多年之前也有人問手機是不是能幹掉數碼相機,想想時候手機幾十W、100多W的像素,很多人可能還是覺得不太可能,但現在也還是確確實實的幹掉了入門的數碼相機,現在有人買數碼相機,也是買SONY黑卡之類的大底相機。如果有人買幾百一千多的相機,你可能還會覺得不可思議。
謝邀,這個問題我來答~
必須承認單反的起點本身就是遠超旗艦手機一大截的,這是科學的光學原理決定的。但是從實際的操作、視覺感受角度來看,旗艦手機拍照功能和單反的差距已經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了。我的看法是,在未來,手機和單反會是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局面。
原因很簡單, 旗艦手機近兩年競爭激烈,大家從拼CPU,到拼內存,待到沒有什麼可拼時,就開始拼拍照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單反原地踏步不思進取,這兩年佳能和尼康也出了一些好機器,但是他們的產品迭代周期動輒三五年,畢竟比不上日新月異的手機行業,於是就出現了越來越多旗艦手機將拍照作為賣點,甚至PK單反的局面。
至於差距還有多大,手頭有新來的一加5和還有80D,我覺得可以從幾個主要方面來說:
一:鏡頭
鏡頭是一個無關機身的概念,但是一般而言,套頭數據已經代表了單反鏡頭的平均數據。以剛出的一加5為例和佳能的中級機80d來對比下,手頭的80d是18-200mm套機,像素2420萬,最大光圈3.5,單鏡頭。一加5是雙攝2000萬+1600萬,f/1.7大光圈。
從數據上看鏡頭像素,80d的有效像素比一加5更高,不過80d套機鏡頭的光圈沒有一加5大。一加5的光圈,可能是如今市面手機上可以見的最大光圈了。當然如果真要拼光圈,還可以為單反呼出人像神器小痰盂——50定。而50定被稱為人像神器就是因為它的光圈能夠達到1.7(與一加5一樣),鏡頭進光量大,背景虛化好看,人像膚色通透。
另外,80d的套頭焦段是18-200mm,算是長焦了,長焦的優勢就是能夠清晰拍攝遠處的物體,在這方面一加5就是兩倍的光學變焦,稍微遜色一籌。
二:設置
拍照功能作為附加在手機上的一種功能,可設置內容要遠比相機可設置內容要少。拍照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成片好看。要讓照片好看,我們就需要注意成片的色彩搭配,明暗搭配,虛實交替,構圖等。這些問題如果落在單反上就是ISO,快門速度,曝光,焦點,測光方式,色彩平衡等等……
而旗艦手機就很簡單了。目前的旗艦手機在設置上都做到什麼地步了呢?專業模式下可以調整的參數內容包括有曝光、白平衡、快門速度、光圈、成片細節等等。靈活運用這些設置,手機拍照的成片已經會優秀於一般的傻瓜機了。
說實在話,我並不覺得旗艦手機拍照的設置功能在某一天會超越單反,因為單反是由機身與鏡頭兩部分組成的,機身的專業性促使單反在設置上的全面性,如果未來哪一天的手機拍照功能設置可以多於單反,恐怕會是手機卸除電話功能轉精拍照的那一天吧,哈哈。
三:後期
首先我覺得有一點需要申明——單反本身是不存在後期功能的。
是的,單反沒有後期功能,是指單反不自帶圖片後期軟體諸如ps lr,否則怎麼不見我在買下80d之後,隨機發貨一串ps的序列號呢?
但是,單反拍攝的照片必須是有後期價值的。圖片後期處理一般就解決兩種問題,其一是拍攝時候沒有顧慮到的Bug。單反拍攝很多時候都依賴於取景框,但是從取景框內的內容到平面的照片,這期間或多或少都是存在差距的,因為我們的人腦當中有一定的自動修正的功能。
比方說昏黃燈光下白色斑馬線雖然它已經不是純白色的了,但是我們依舊能看出來那就是白色,又比如說,我們歪著頭,雖然在我們眼中這個世界的水平已經傾斜,但是我們還是知道哪裡的地面,我們要如何走動。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在取景框里就會忽略一些存在的問題,後期處理就需要去解決這些Bug。
其二是為了解決照片中的色彩問題。如前文所述,色彩搭配是人類美感的特殊需求,不同顏色的搭配會讓我們對事物產生不同的情緒印象。
我們所知所見的世界的色彩是無法修改的,於是在表現不同情緒的時候,我們只能通過後期處理將色彩進行調整。
而對於手機而言——應用的存在讓即拍即後期成為了可能。各種各樣的美圖、修圖、拼圖手機應用,導入導出都是簡單的JPG,雖然沒有多大的專業性,但是操作簡單,不需要從手機上傳電腦再下載,非常輕鬆就能獲得很好的後期效果。尤其是暗光下,不同的後期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往手機里下載個VSCO.B612和黃油,就已經能滿足我的絕大多數後期需求。當然,至於美圖秀秀,用好了也是一個大神器。
四:需求
大多數人對手機拍照的印象多少還停留在這是手機的一個「功能」上,然後就從自己的想像當中降低對手機拍照功能的要求,又因為單反的專業性而對單反的要求高之又高,這就是觀念意識的問題。
不同人對相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像父母輩,他們大多是想要出門玩的時候留下些遊客照,一些女孩子們只是想拍些自己好看的照片,一些普通的人們可能只是想記錄些自己初次見識到的事物。
當然也有只是喜歡拍花花草草的人:
也有朋友圈的曬貓黨……
這時候,拍照的即時性就非常重要。畢竟我們不能隨手從口袋中「掏出單反」。這時候,手機的這個隨走隨拍的功能,就顯得非常便利。
當然,不同的人需求不同,單反在這方面做的毋庸置疑會比旗艦手機要好,因為單反的機身和鏡頭是分離的,不同需求的人可以購置不同的鏡頭去替換。攝影說到底也是一種專業,外行看熱鬧,內行才看門道。專業的攝影師當然不會拿著旗艦手機就出門拍照。實際上旗艦手機和單反的差距直到現在也還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當然,就目前國內大多數人們對攝影的需求也幾乎都是旗艦手機就能滿足的地步而已了。
以上,僅供參考。
體育場上,一百米開外,你覺得用手機能拍到個啥
低端日常留影,手機取代單反完全沒有問題。
以前的卡片機,已經被手機完爆了。
對於高端,專業級的拍攝,
手機想要取代單反,除非改變現有物理規律。。。
舉個簡單的例子,
變焦,
現代的手機都是假變焦,其實就是很小的變焦+局部放大圖片,
專業級單反則依靠鏡頭
朋友有幾個喜歡打鳥的,
他們用的什麼設備呢?
大概是這種類型的。。。。
獲得的變焦大概是這種效果
手機想要獲取這種能力
大概需要變成下圖這個樣子吧
你說的是賣給普通用戶用的單反吧。那當然是有競爭的。
手槍的威力越來越大,會和大炮產生競爭嗎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命題,因為它看似是一個新問題,可本質上是一個很早就有,並且伴隨著時間的前進早就給出答案的問題。
假設知乎一兩百年前就存在,那很有可能會有人提出以下問題:
135膠捲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會和大畫幅相機產生競爭嗎?
數碼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會和135膠捲相機產生競爭嗎?
以上問題,都有一個共同點:相機的進化方向,往往並不是從畫質的角度出發,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很多相機仍然不能夠和傳統大畫幅相機比畫質,但大畫幅卻早已成為過去的原因。對於攝影而言,畫質並不是大多數人的最終追求。這與繪畫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寫實和抽象有著各自的美。如果沒有可以隨身攜帶並且快速拍攝的徠卡相機,布列松還只是用大畫幅相機拍攝,可能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決定性瞬間」了。
所以,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再次審視這個問題: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大,會和單反產生競爭嗎?
在某些方面,是的。
在說明緣由之前,我們先要明確兩點:
1.如果只是純粹的、不加限制的討論畫質,手機的效果和單反仍然無法比較,由於感測器面積的差異,兩者的畫質有著本質的不同,那些和你吹噓某某手機比單反還好的說法,聽聽就好;
2.攝影的最終目的是表達,這其中照片的輸出和展示就至關重要。也正是因為照片的可複製和傳播,才讓攝影成為了一門藝術。因此從輸出和展示的目的出發再討論這個問題,手機攝影就有了在某種程度上和單反攝影一較高下的可能。
在上述兩個前提下,我們可以說對於日常生活「美學」的記錄,手機已經足夠取代單反,甚至還有著獨特的優勢,而也正是這種優勢,已經開始讓越來越多的人放棄單反,選擇手機攝影。
「這世界上最好的相機,就是當你想要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你手上有的那個」
——————攝影師 Chase Jarvis
在過去幾年,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影像這種記錄方式對我們的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更多的人開始嘗試用攝影表達自己。於是很多人開始提問我想學習攝影,我該買個什麼相機?我想要記錄生活,我該買什麼相機?
對於這兩個問題,今天的我們除了傳統相機還有了另一個選擇:使用手機來記錄和拍攝。
在比較單反和手機之前,我們先分開兩條線來說,一條是手機線,一條是單反相機線。我們先簡要回顧二者在過去幾年中都在發生著怎樣的改變。
一、逐漸強大的手機鏡頭
自從手機開始興起,上面的這顆小鏡頭就註定在這個時代成為最令人矚目的器件,直到今日已經和每個人密不可分,成為了手機非常重要的一項功能。當年,功能機時代的摩托羅拉、諾基亞已經在自己的標杆旗艦機上配置了攝像頭,不過由於受限於當時的技術,這個時候的攝像頭還停留在「好玩」上,絕大多數的記錄性功能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到了後來,逐漸出現一些勇敢的嘗試,比如諾基亞808,現在仍然記得4100萬像素帶來的震撼。但是在當時的人看來,這是一部具有通訊功能的相機,已經與手機背道而馳。
攝影歷史的發展不過就是百年而已,從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攝影的形式也在隨著器材的演進而變化。攝影是否是一門藝術在這百年來也發生過無數次爭論。不過,從一開始的大箱子,到如今的一顆小晶元也的確體現了百年來人類科技的進步。而正是因為攝影本身和器材密不可分的聯繫,每一次相機形式的演變都會對攝影本身產生巨大的衝擊。
而要說在過去幾年裡,對攝影影響最大的器材,手機是當之無愧的。現實是:
1.手機已經成為人們使用次數最多的「相機」,在過去的幾年裡,使用手機拍攝的照片有數千億張,比以往百年的總和還要多;
2.手機對大眾攝影的普及作用是巨大的,一些白髮蒼蒼的老阿姨們在拍照的時候都知道不要只站在畫面中間,站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更好看。
也就說是,新時代的手機攝影已經成為攝影的一個重要分支,而之所以手機攝影能夠有如此表現,最重要的原因是手機具有便攜性,可以隨時隨地拍攝。
二、越來越小型化的單反相機
而另一方面,在中國,攝影是姍姍來遲的,這項藝術門類進入中國也才不過幾十年,我們錯過了攝影很多的關鍵節點。直到今天,當我們說起攝影的時候,大家最多的爭論甚至還停留在JPEG好還是RAW好的層面上。攝影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普及大概是135畫幅的膠捲時期,這時候誰家要是能夠擁有一部相機,那可不亞於今天你買輛車。而隨著數碼時代的來臨和洗禮,直到今日,數碼單反相機已經成為相機市場的主流,不少人會購買單反相機用來記錄生活。這裡,我們不想僅僅局限於單反,因為今天數碼相機的無反化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以索尼為代表的新時代的無反相機,已經過了試水期,開始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而數碼相機的無反化之所以進行的如此順利,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希望能夠在最小的相機上實現更好的畫質,這樣我們就可以隨時隨地的拍照。
等等,是不是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共同點?
這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二者之間是相互靠近的,數碼單反相機在向手機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小型化,從而達到極致的便攜性。手機恰恰相反,利用雙鏡頭等這些彎道超車的方式逐漸向相機的高畫質靠攏。
此時,如果二者一定要分個勝負,就要看誰的長處能夠強大到讓人可以接受它的劣勢。
三、單反相機的優勢
為什麼說,在目前的階段,只談畫質的話手機一定完敗?
「手機攝影」已經成為當下的一個熱門辭彙,你也一定聽說過,但是你一定很少聽到「單反攝影」。最重要的原因是,一開始手機上的攝像頭只不過是一個附屬功能。而單反相機不同,每一部單反的誕生,本質就是為了能夠拍攝更好的照片。
所以,在這裡我們要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手機攝影和單反有差距,那麼最重要的差距到底在哪?
是像素?是光圈?
如果是像素,那為什麼最頂級的單反是2000w+的像素,而我們現在手機上也是2000萬像素?
如果是光圈,一些頂級的大光圈定焦鏡頭也不過是1.8,1.4?現在主流的一些手機光圈也到了1.7,比如一加5。
很明顯,即使數字一樣,它們之間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對相機的結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注意,這裡的相機是指所有的相機,包括手機上的相機模組。
在膠片時代,相機之間的種類劃分中,底片的大小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普通的36X24mm的小畫幅到4X5英寸的大畫幅,代表著不同層次的成像質量。而到了數碼時代,其實相機成像質量的好壞,仍然是「底片」的大小,不過現在的底片早就變為了數字感測器。其實相機和手機之間的差距本質上就是感測器面積的差距,用如今可以代表主流畫質水平的全畫幅數碼相機索尼A7R2為例,它的感測器面積是普通手機感測器面積的數十倍。
所以,手機和相機如果單純比畫質的話,是完敗的,重要的是,單反的優勢在於能夠應付更極端惡劣的環境。
四、手機相機的優勢
為什麼對於普通人來說,手機才是最好的相機?
其實,大多數的普通人並不需要頂級畫質的照片,而需要「足夠好,容易獲得並能快速分享的」照片。的確,專業相機能夠帶來極佳的畫質,可是這是建立在你要付出對專業相機的學習成本(買到好相機和拍到好照片之間有著很遠的距離),與此同時你還要有隨時隨地攜帶相機的覺悟,事實證明很多人最後之所以不用相機拍照是因為相機太重了,懶得帶……
並且照片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即社交屬性。什麼是社交屬性呢,今天無論哪一個流行的社交網站,不管是國外的Facebook,Instagram,還是國內的朋友圈、微博,他們都有一個非常重要功能:照片分享。這就意味著你不僅僅需要拍到好照片,還要能夠第一時間分享照片,這也是絕大多數支撐你在吃好東西,看到好景色之前拍拍拍的意義。如果告訴你,你拍的這些照片不能夠及時分享出去,我相信你的拍照熱情會大打折扣,這也是所謂的輸出和展示。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在膠片時代,攝影師在拍攝之後都需要在暗房中對照片進行沖洗和後期,這也是攝影創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在數碼時代,數碼攝影的暗房是數字後期,如果我問:今天最大的數碼攝影后期暗房是什麼平台?你可能下意識的說是電腦。但事實是:在今天人手一部智能機的時代,幾乎每個女孩子都會有一個叫「美圖秀秀」的數字暗房,在後期調整她們的「美顏」。更別說目前主流的手機後期軟體都能夠解析RAW格式並後期,這在以前是只能在桌面端才能完成的工作。
綜上,手機攝影相對於單反相機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能夠隨時隨地拍攝同時能夠隨時隨地後期,最後還能隨時隨地分享,可惜的是,單反相機連隨時隨地拍攝都不能夠和手機相比,因為你不會時時刻刻帶著單反。
所以,如果你對照片的畫質要求沒有達到變態的地步,那手機足以取代單反相機。你完全沒有必要去購買一部單反,手機已經足夠並且比單反好用很多。
所以,如果我們把對畫質的要求改為能夠足夠好的社交分享,我們再來對比一下,但是在對比之前要說明的是,其實這種對比本身就有著非常多的變數,但我們盡量在同一場景的同一時刻拍攝,使用的相機是索尼的全畫幅A7R2+35mm 2.8 ,手機是一加5。這裡的比較並不是想告訴你,一加5畫質已經可以和A7R2相提並論了,而只是想單純的表達在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場景,手機已經能夠完成不錯的記錄。
以下是幾組對比:
第一組上海某廢棄建築內
第二組同上
第三組濃霧
第四組傍晚
第五組星空
以上幾組都是比較極限的光線環境,光比大,進光量少,可即使如此,你仍然會發現手機有著很好的完成度,可以肯定的是並沒有因為畫質而阻礙你的「表達」。
至於哪些是手機哪些是單反相機(打亂排序的),如果你喜歡攝影,並有一定的攝影基礎,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之間的差異絕對沒有大到會讓你覺得應該去買個單反。
我們繼續看照片
這是利用一加5的專業模式拍攝的城市夜景,在對RAW格式簡單後期後,我們甚至可以做到像專業單反相機一樣的夜景燈軌拍攝。
以上兩張使用一加5的長焦拍攝,可以看到正是長焦拉近了與鴿子的距離,讓畫面愈加的生動。
到這裡,無論是夜景長曝光,還是變焦取景,手機都有了不錯的表現。
然而還有人會因為單反相機的某個功能而去購買它。那就是更容易獲得淺景深,通俗地說就是大光圈的虛化。
畢竟如何把人拍得更好看是我們亘古不變的話題。手機想要做到淺景深,由於體積和光學的受限,的確很難。但是手機卻開闢了另一條路,也就是雙攝的演算法虛化。
手機的演算法虛化夠用嗎?回答之前,可以看幾張照片:
照片來源:一加5拍攝,Shot on OnePlus參與作品,JPG直出。
我相信,這樣的效果,發個朋友圈,甚至來了興緻給女朋友拍一套大片也是沒有問題的。
除了拍人,拍美食也會有意外的效果:
你說有單反的畫質好嗎?並不是的。
可是,一個可以拍攝不錯虛化的單反相機配合一隻大光圈鏡頭加在一起的價格絕對比一部手機的價格高,甚至高好幾倍,同時重量也是手機的N倍。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手機的雙攝難道不是最接地氣的淺景深人像的獲得方式?
說到這裡,我相信手機是否會和單反產生競爭已經顯而易見了。
直到有一天,當我們說起拍照,就會下意識的想起手機上的攝像頭而不是單反相機。
以下照片,都由一加手機拍攝並創作:
可以看到,如今手機攝影早已經從單純的記錄性,大跨步地向藝術創作進發,也正是手機攝影的出現,把攝影這門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甚至激發了很多人對影像創作的熱情。因為只要你了解它,相信它,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拍攝的影像表達自己。同時,我們也不要局限於手機或者單反攝影,只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時候器材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關於科技領域的問題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永遠都不要說——不可能,而應該說不一定。
關於手機是否會和單反產生競爭,答案應該還是不一定而非不可能。
如果十年之前你問我,手機功能越來越強,能和電腦產生競爭嗎?那我肯定認為你太過異想天開了,手機那麼小個東西也能和電腦競爭?
然而十年後的今天,PC銷量的嚴重下滑和用戶投入到PC上的時間的銳減已成為了赤裸裸的事實。
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IT從業人員/重度辦公需求者/PC遊戲發燒友等用戶來說,手機在他們的世界裡目前還無法和電腦產生競爭,但對於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手機目前雖然無法完全取代電腦,但已經嚴重削弱了他們對電腦的需求,甚至電腦已經變得可有可無。
同樣的問題轉到單反身上,對於攝影愛好者/專業攝影師等用戶來說,手機可能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和單反產生競爭,主要原因有二:手機在發展單反也在發展;單反的體積畢竟在那兒擺著,尤其是長焦遠距離攝影,恐怕手機N多年內都無法達到單反的水準,從這一點來說,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不會和單反產生競爭。但對普通單反用戶來講(尤其是買完單反就放著吃灰的),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會讓他們越來越不願意用單反,更不會再掏錢去更新單反的裝備,從這一點來說,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會和單反產生競爭。
如果問有朝一日手機會不會取代單反,嗯,不一定。目前為止被或正在被手機取代的東西太多——固定電話、紙質書、MP3、筆記本電腦、錢包、公交卡等等,很多都是過去我們未曾想到的。未來,或許不差單反這一個。
Lumia1020
單單從解析力來說,lumia1020吊打普通DC,但是吊打單反,目前。。還做不到。智能機的發展單單從拍照解析力上來說對單反可能影響不大,因為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手機拍照就是辣雞,單反拍出來的一定比手機好」
等曲面感測器雙攝普及
多少肯定會有些影響
但高端領域目前絕對撼不動
好多回答已經從技術參數上硬性解釋了這一切
不光如此
真正對拍照有興趣有追求的人
不會止步於單純手機帶來的光影享受
是的 人是要享受的
他食髓知味 手機無法滿足他
我是賣相機的
各種小白到可愛的客人都有
道理講不通的時候就拿事實說話
「來來來 同樣機位 你拍一張 我也拍一張試試」
可憐的對面賣鞋子的兄弟:
每次都用我的鞋子賣你的相機
看這麼多答案都跑偏, 還是老衲給個正經回答吧.
第一個問題, 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都在主打手機拍攝功能,會對單反市場造成競爭壓力嗎?
(一群答主根本沒審題, 人家問的是單反市場, 市場, 市場, 沒市場數據說個賈斯汀比伯)
答案是會, 而且已經嚴重衝擊單反市場了.
2016 年 10 月,日本國際相機攝影器材工業協會發布了一組調查圖表數據, 請注意圖表標題, 這個就是日本國際相機攝影器材工業協會試圖解釋, 為什麼數碼相機銷量出現了持續下滑.
可換鏡頭相機在2010年達到銷量高點之後, 就一路下滑. 那幾年的可換鏡頭相機, 主要就是單反, 對吧? (但形勢比普通不可更換鏡頭的相機要好點也是真的)
從Flickr這個社區統計上看一下歷年不同品牌的手機/相機上傳圖片的佔比, 可以發現, 從2010年後, Apple和Samsung的佔比逐年上升, 而老牌用戶的貢獻圖片的比重則普遍下降.
只看單反的話, 幾大家子裡面比較倒霉的應該是尼康.
尼康不但影像市場和佳能索尼鏖戰慘烈, 光刻市場又差點被荷蘭人連根拔起. 所以現在連破產出售的小道消息都出現了.
佳能的整體銷量陰晴不定, 不可更換鏡頭市場肯定是血虧了. 單反也沒有整體向上的趨勢, 匯總數據比較麻煩, 有空再補.
第二個問題, 旗艦手機的拍照效果和單反還有多少差距?
除了晴天拍風光靜物外, 旗艦手機的拍照效果和單反還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單反最後的堡壘是愛好攝影的硬核人群, 這個人群數量比較少. 而且隨時可能轉投相似規格的無反相機市場. 所以整體看單反市場還是偏悲觀的.
差距的原因: 首先受限於手機上面的感光元件這個孱弱的小心臟, 其次手機也缺乏足夠的四肢支撐(鏡頭系統, 閃光燈系統等).
這個可以看老衲的另外一篇回答: 靳偉:單反與手機相機的區別?
下方几張圖, 哪個是單反拍的哪個是手機拍的呢?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回答完畢------------------
//PS: 神牛馬上要發布一個手機用的閃光燈, 還能當引閃器控制他家的熱靴閃光燈. 很值得期待.
PS: 神牛剛剛發布了一個手機用的閃光燈, 還能當引閃器控制他家的熱靴閃光燈. 只要398. 很值得搞一個來玩.
用了它你的手機照片張張都是大片 新一代手機攝影神器來了
手機幹掉的應該是卡片機,尤其是低端小底的卡片機。但手機和大底的卡片機,單反,基本上不形成競爭關係。
但是,因為手機拍照效果變好,而放棄購買單反(包括M43,無反等可換鏡頭)的人群也是很多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手機也對單反市場,尤其是對入門級單反,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仔細比較手機和單反的區別,你就能清楚對具體每個消費者來說,手機是不是可以幹掉單反了。
1,Cmos的大小。底大一級壓死人,真不是說著玩的。大底帶來的,高畫質,高ISO,高動態範圍,如果你需要,手機就不能取代單反。如果你只需要發發朋友圈,偶爾拍個文件傳給同事什麼的。手機足夠。像素,清晰度是足夠的。
2,可換鏡頭帶來的從超廣角到超長焦的視角變化。如果你基本上滿足於30mm左右的等效焦距(其實應該是視角),那麼手機足夠,現在雙攝也可以模擬50-70mmm大光圈的虛化了。但是在超廣角和超長焦這兩端,手機無法取代單反。
3,操控性。這個見仁見智。手機也可以裝app實現類似全手動,半自動的拍攝了。什麼長曝光,多重曝光,手機也能 玩。但是具體到手感和方便性,整體上手機和單反差的不是一點點。
4,極端情況。比如寒冷的地方拍極光,電池續航,銀河,星空長曝,等等。手機還是無法取代單反。而且,既然你都玩到這裡了,你還會用手機么?
我自己現在除非旅遊,外出,或者給小孩拍一些照片,基本上用單反的時間不多。我也嘗試過用手機玩一些之前單反才能玩的,比如,多張照片堆棧模擬長曝光,同時帶來高畫質;比如,用小架子拼接,模擬廣角(正常手機視角約為30-35mm等效焦距,拼接以後可以達到 20-24左右,再多我就嫌麻煩了)。但新鮮勁已過。手機和單反還是各管各的,涇渭分明的比較好。
推薦閱讀:
※新手如何系統性的學習攝影?
※單反入門手動對焦好還是自動?
※攝影專業或是攝影專門學校的學生都在學些什麼?
※請各位大大來評價一下我的這幾張照片?
※我這張照片是不是拍的比較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