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恐怖片中經常出現孩子?

例子就不舉了,太多。甚至可以說,恐怖片中最恐怖的事物就是孩子……


我對恐怖電影沒有研究,不過我有一點能力比較強——我不懂的問題,我能找到懂的人已經寫下的解答,並且介紹給想要了解的其他人。

針對這個問題,我找到了廣西師範大學劉瑾的碩士論文《致命的柔弱——淺析美國兒童恐怖片的存在之理》(這是論文的知網地址),這是我能找到的最專業最切題的解讀,通讀整篇論文之後,我摘錄了文中符合這個問題的部分作為回答,做幾點聲明——
1,下面的內容,完全引用自劉瑾,內容版權完全歸於原作者,我只是進行了摘錄和編排。作為公開發表的論文,只要標明原作者,其內容是完全可以引用的。
2,原文內容非常豐富,但是為了突出重點,有的地方完全略過,有的地方我進行了摘錄,原文要豐富和連貫的多,想要看原文的同學可以到知網付費下載。
3,在文中的第四部分,作者提供了很多以「兒童」為恐怖電影核心的經典恐怖片,並做了分類和介紹,喜歡這類主題的知友可以按圖索驥。
4,黑體部分是我加粗的,那是我認為「應該被著重看」的部分。而文中的「……」是有沒被我摘錄進來,與本問題主旨無關的上下文。望理解。

================================================================
論文目錄

一,引言(節選)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恐怖電影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在近年來的恐怖電影當中,孩子的身影頻頻出現,他們承擔重要角色滿足著恐怖電影的敘事需要,孩子是一個幼稚童真的代表,當天真純凈的他們,以幼小的身軀、脆弱的靈魂背負起魔鬼的詛咒,這種恐懼讓人難以接受,這種真善美和醜惡產生的反差給人帶來的審美快感可以從美學角度來加以分析。在恐怖片的發展長河中兒童的出現或許只是一個預示,它代表的是這個不足百年歷史的片種將不斷的創新、發展。

第二節 研究意義及目的

國外相關恐怖片的理論研究很少駐足恐怖片中的兒童角色,比較有價值的文獻資料也極為鮮見,國內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見。……但是相比於兒童角色的出現給恐怖電影的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這方面理論研究的滯後令人感到遺憾。

由於相關理論資料匱乏,尤其是兒童形象相關研究的缺失,使得兒童在影片中的表現價值被忽略,現象背後的原因也無從知曉,這給恐怖片的研究帶來極大不便。鑒於此,結合筆者對好萊塢恐怖電影中兒童形象的長期關注,本文以好萊塢恐怖電影中的兒童形象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典型影片和角色的解析,揭示兒童在恐怖片中頻頻現身的原因及此現象與兒童威脅論之間的聯繫。以期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提出當代好萊塢恐怖電影的「兒童角色」這一課題,可以給兒童恐怖片的研究提供參考,對恐怖電影的研究有一定的促進。


二,好萊塢恐怖電影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恐怖電影定義界說

第二節 兒童恐怖電影發展史

第三節 恐怖形象梳理(節選)
一、恐怖焦點的轉換—從鬼怪到身邊的人
恐怖電影反映了一種文化焦慮,一種對自我生存狀態的反思,自《精神病患者》(1960)為開端,好萊塢恐怖電影迎來了一個重大轉折。眾多影片中的主角開始從以前的各種幽靈、鬼怪、瘋狂的科學家和來自外星世界的異物轉向了 「寫身邊的人」,喚醒了人們沉睡已久的內心恐懼,恐怖片第一次開始關注現實人生。

二、心靈的寒意——兒童恐怖角色的出現
上海大學金丹元教授認為:「恐懼是人類的心靈語言,真正的恐怖片給人的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寒意,在心理上征服觀眾,而不是單純在視覺上使人感到噁心」。而在這樣一種漆黑冰冷的世界裡,代表「陰」的女人和兒童,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電影的主角。他們弱小的身軀成了魔鬼的居所,天真的眼睛成了罪惡的深潭,無邪的笑聲成了地獄的哭喊。所以在很多經典的恐怖片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有一名或多名未成年人擔任著比較重要的角色。

三、兒童恐怖片產生的社會根源
縱覽以上提到的好萊塢恐怖電影,我們發現,有兒童承擔角色影片越來越普遍。他們要麼被恐怖事件威脅著,要麼製造著令人震驚的恐怖事件。不論是作為七、八十年代鬼片樣板的《驅魔人》(1973 年),或是恐怖經典之作《閃靈》,甚至是令人色變的好萊塢版《午夜凶鈴》、《咒怨》,兒童都作為重要的角色出現甚至佔據著影片的主角地位。在恐怖片發展的長河中製片商們為什麼將恐怖的視角轉向了柔弱的孩子呢?

第一節 市場的需要
通常情況下,在恐怖電影的敘事元素構成中,人物並非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恐怖電影追求的不是思想主題的高深,也不是人物形象的豐滿,它追求的往往是一種恐怖的效果,而恐怖效果的獲得一般是由故事情節、聲音、畫面來支撐的。但是類型電影明顯的固定特徵之一就是存在很多類型人物, 這種程式化的手法是類型電影在大量生產時所必須的, 更是符合大眾審美心理的。為了擺脫人們對恐怖片的審美疲勞……必須獨闢蹊徑:選擇兒童擔任恐怖片的主角。兒童在大人的想法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單純,弱小,容易受騙,不起眼,甚至再深一點,容易和特殊的群體行溝通往來,這是大人們無法擁有的。他們既可以被刻畫成弱小的一面,需要保護,也可以被刻畫成可怕的一面,因為他們很不被人注意,同時,也很難控制,容易失去理智,而且將孩童和恐怖聯繫到一起,更有戲劇的張力,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而孤兒,更是孩童中的特殊群體,可以在身世等方面做文章,保證票房。至於很多恐怖片導演喜歡選擇兒童做為恐怖片的重要角色那就有更深層的原因。


第二節 人非本善
…………
童年期的經歷,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無時無刻不起著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及人際交往的能力,他對社會的態度和價值觀,都將打上童年經歷深深的烙印。「他們的人生哲學隨時從童年吸取經驗」由此許多以兒童為主角的恐怖片誕生了,——如《美版咒怨》、《孤兒院》、《捉迷藏》、《小島驚魂》等。在這裡影片中大多數是魔鬼附身孩童,其原因有多種,但大部分的恐怖片起因都是成人或者幼時的成人犯下的罪,通過孩子揭示成人世界的污穢,使成人警醒。

第三節 「兒童威脅論」的出現
…………
隨著《萬聖節》系列和《走失的兒童》等影片的上映,「問題少年」終於被塑造成了一種社會的恐怖。當年青人走上街頭抗議越南戰爭時, 這些影片把孩子們表現為不再天真爛漫, 恐怖片作為一種高度儀式化的類型電影,為人們這些不良情緒的宣洩提供機會,無形中還客觀上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驅魔人》的出現有什麼可驚訝的呢。
現在當我們再回去討論這部電影,不能夠忽略的是它問世的時代背景,當時正是美國社會人心惶惶的一段時期。那時的美國外有越戰、內有街頭暴力、國家領導高層則有水門事件,青少年作為充滿希望的下一代頹廢迷茫,人與人之間嚴重缺乏信任感,人們內心的憂慮與不安急需排遣,當現實生活讓人恐懼到一定程度,只有觀看更令人恐懼的「神妖魔怪」才能發泄心中的情緒,因為現實不會沒有矛盾,所以「神妖怪獸」將會是恐怖片永恆的主題,它可以使人們的緊張和恐懼得到渲瀉和釋放,讓人們在「安全的冒險」里感受安全,並磨礪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使其變得更加堅強。
恐怖片一路走來,恐怖主角不斷創新。在一些當代的恐怖片中,我們就常常可以看到以一種恐怖片的模式對某些現實題材進行包裝後,塑造出的另一類外表屬於「常人」的,然而卻具有著內在恐怖的形象。兒童角色的出現並非偶然,從最初的 B 級片製作模式到後來大行商業化之路,利益的驅使自是恐怖片亘古不變的追求動力,好萊塢恐怖電影作為美國社會心理的隱喻和思潮的影射,通過令人恐怖的兒童形象折射出的是美國的家庭和社會,以及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四、兒童恐怖角色分析
在兒童恐怖片中兒童大多以兩種身份出現,作為受害者,他們弱小的身體和脆弱的心靈正處於外界強烈的威脅之下,讓你為他提心弔膽、牽腸掛肚,作為脅者,他們被塑造成令人恐怖的「惡魔」,成為威脅其他社會群體的生命安全或社會秩序、法則、道德觀念等等的不穩定的因素。
儘管孩子並不是一個道具,但在很多恐怖電影中,孩子的身影還是會頻頻出現,「在恐怖電影中,觀眾的觀看欲與正在進行的電影敘述之間尤其突出地存在著張力。」或許兒童角色尤具這種張力,孩子是一個幼稚童真的代表,他們的天真純凈,突然變成了極度可怕的幽靈,承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和怨氣,這種恐懼讓人難以接受的。

第一節 作為受害者—弱小身軀與邪惡勢力的反差
在傳統的觀念中,兒童是弱小的,是需要被保護並在成人的庇護下生存的弱小群體,他們並不具備能夠與惡勢力或危難抗爭的能力。所以當兒童被置於有著強烈壓迫感並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情境中時,由於他們本不具備反抗的能力,他們的無助、驚恐以及對死亡的種種焦慮,勢必造就強烈的恐怖氣氛。
(一)被撒旦附體
《驅魔人》

、《午夜凶鈴》、《寂靜嶺》
(二)他看得見鬼魂
《閃靈》、《第六感》
(三)生命被凝固
《夜訪吸血鬼》
(四)命運的棋子
《捉迷藏》、《鬼驅人》

第二節 作為威脅者—柔弱與致命的張力顛覆傳統
在日常生活中兒童由於自身體弱、力薄、面若天使等特點, 很容易被觀眾忽視, 可是在恐怖片中與他們表面的弱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內涵的巨大恐怖力量。
(一)可愛但致命
《壞種》《魔童村》《天賜》《凶兆》
(二)無形的孩子
《羅斯瑪麗的嬰兒》(被美國《娛樂周刊》評為「有史以來最恐怖的電影」)
(三)連環殺手
《月光光心慌慌》
(四)嫉妒滋生成魔鬼
《危險小天使》《約書亞》

第三節 真善美的轉變——醜惡的美學意義
近代自然科學發達,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創世的神話,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萬能的看法。19 世紀、20 世紀都是人類遭災遭難的時代。發動戰爭,人們不能不感到空虛、恐懼和荒唐,就是在這種價值觀念轉變的情況下,人們內心傳統的美的殿堂遭到摧毀,而且把丑當作新的桅杆樹立起來。
20 世紀後,工業化的西方社會,出現了種種的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產高度豐富化、社會化;另一方面,生活卻高度個人化、孤獨化,人與人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就寧願追求丑。如《羅絲瑪麗的嬰兒》中脆弱和敏感的羅絲瑪麗被惡魔強姦, 使她的世界變的亂七八糟;《驅魔人》中可愛活潑的小女孩因為被惡魔附體而全身腐爛;1984 年的《猛鬼街》系列中殘忍的殺人方式、《孤兒院》(El orfanato,2007)中的西蒙那身令人毛骨悚然的裝扮等等,兒童的真善美在大量恐怖片中變成了令人作嘔的醜惡,觀看兒童恐怖電影也就成了對人性深處醜惡面的審視。兒童在恐怖片中頻頻出現從美學角度來分析其要點如下:

首先,世界的發展有待於醜的刺激,醜惡是刺激人們前進的一種重要動力。……略

其次,丑作為美的對立面,能以丑襯美。丑和美又是相互依存,相互鬥爭,相互轉化的。沒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略

再次,審丑歷來都是人們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歷來的文學藝術都有表現奇醜怪異的傑作,現實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心靈點化,轉化成藝術中的美,即「化丑為美」,進而成為抨擊丑的巨大的藝術力量。……略

從鬼怪到人再到兒童,恐怖片的發展一直跟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影藝術的發展以及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人類的恐怖感有來自對自然事物的恐懼,更有來自對人類自身的恐懼。自然事物的恐懼會隨著人類對自然的不斷征服和探究而越來越少,而人類對自身的恐懼則會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自私殘忍本性的日益彰顯而越來越強。

五、結語—對兒童恐怖片的反思

第一節 消失的兒童—兒童恐怖片的不良影響

第二節 兒童恐怖片的社會責任

拖拽至此處上傳


就是一個活的熊孩子都已經很恐怖了更何況是死了的


因為他會扼殺你習以為常的安全感,讓你產生類似後怕的感覺。


最可愛天真的孩子出現在恐怖氣氛里,增加恐怖效果吧。
這樣對比來的更強烈。


人是婆娘狠,鬼是娃娃凶。--《多了一個》


人類在還未分家的時候可能就形成了「老人、女人、孩子更容易通靈」的文化,可能是出於一種平衡思想,老人女人孩子的物理攻擊不如青壯年男人,那麼法術攻擊說不定會變強。在中國文化里女鬼往往也比男鬼厲害


因為我們身邊就一直流傳著小孩子可以通靈的說法,電影又印證了一遍


潛意識中最無害的事物帶給人的恐懼,反差最大,最摧毀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你根本無法用常識判斷出他一下刻準備對你做什麼。-


當外面有危險,不能出聲要避免被發現的時候,需要有一個人哭出聲。

當危險背對你,而且沒有發現你的時候,需要有一個人尖叫來暴露行蹤。

當你以為一切都安全的時候,需要有一個人失蹤讓你重返危險地段去尋找。


當普遍意識中最純凈的變成了最邪惡的,應該最能激起人內心的恐慌。
小孩子給人無害的印象,但是當一個小孩變成遊戲中的終極boss應該能給人極大的反差並引起興趣。
小孩子的性格比較好塑造,一個簡單的環境就能夠塑造一個孩子極端的性格,而成年人則不同,成年人三觀基本都成型,要想塑造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編劇大約會死太多腦細胞。其實很多時候成年人的大部分內心陰影都來源於年幼時的一些經歷,比如幽閉恐懼症可能源於小時候被關到小黑屋之類的。
小孩子經歷的事情,內心反應也會比成年人放大許多倍,以小孩來代入故事也比較能引起觀眾共鳴,啊我小時候要是這樣那樣說不定也跟這小孩會做一樣的事bla bla……


小孩子,就像希區柯克舉例說明懸疑要意中,藏在在觀眾眼皮下只有角色不知的定時炸彈。
具有嚴重的不可控性,不可預知性,和壞起來最可怕的天然惡性。
不泛指。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成年人中的青年和少年群體,是恐怖片的主要受眾。這類受眾對於小孩子的理解範疇是有限的,對於需要「神秘」「詭異」「未知」元素來製造恐懼的驚悚類恐怖電影。這類元素是常態。對於成年人(指有子女)的一類人而言,效果就不會特別明顯了。


我覺得簡單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1、孩子可以是恐怖的來源

前面很多人都說過了,孩子這個存在是很難琢磨的,以成年人的邏輯來思考很難知道孩子會做出什麼事情,而未知恰恰是恐怖最大的來源之一。另一方面孩子由於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在思想上會有很多危險的地方,比如他們缺乏真正能夠約束自己的力量,他們可能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做出殘忍的事情,但他們不會意識到,因為他們根本沒思考過自己行為的後果,這些都可以直接導致對他人的恐怖,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可以是恐怖的來源。

2、孩子可以是恐怖的目標

這個相對好理解得多,因為孩子是弱者,他們更容易成為邪惡力量的目標,這是種套路。而在人的內心裡,面對強大邪惡而又未知的力量,人都會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就像我們小時候很多人都會害怕夜晚黑暗的床下,和樹影斑駁的窗外,以及一聲不響的大衣櫃。這是種投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兒時那種恐怖的感覺,而當類似的恐怖感覺回來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雖然身體成長發育,但我們在恐怖面前依然是兒時那個害怕到不敢獨自睡覺的孩子。


幼年時期的意識是以本我為主導的


不僅如此,還有娃娃,布偶,玩具,兒童音樂等這些東西帶來的恐懼遠遠比拿把刀擺在那裡要恐怖多了,我個人胡說八道的認為是閾值,比如一個你已經知道的危險的東西,你自己設定的心理承受和抵抗能力的閾值非常高,但是一個美好可愛的東西,你自己設定的的心理承受和抵抗能力的閾值就非常低,當恐怖片放映的時候誘惑你打開低閾值的防禦系統,然後就常常過了你的閾值!你就嚇尿了!我叫這個免疫系統的疏忽防禦,吧拉吧拉


獅子咬死人和兔子咬死人那個更能吸引你。。。


猛男殺人叫動作片,孩子殺人才叫恐怖片。

不單是孩子。老人,女人都是恐怖故事的主要角色,現實中的弱勢群體都會成為恐怖的素材。
就像大逃殺中覺得孩子是可怕的,應該消滅。
一個壯漢拿著大鎚子敲的人腦漿崩裂和一個孩子(或老人)用指甲插進咽喉哪個更有恐怖感,我是光腦補都起雞皮疙瘩。
一切都是人們對弱勢群體的天然恐懼,還想請心理學專家補充。


孩子是沒有同情心的,不按常理出牌的


大概是因為孩子純真,而恐怖的主題加在孩子身上才會更加恐怖吧,寫的不好,勿怪。


推薦閱讀:

看日本恐怖片會覺得很害怕,恐怖的根源是什麼?
真正愛看恐怖片的人怎麼看待靈魂擺渡?
還有哪些類似《怪談新耳袋》的恐怖電影或劇集?
《寂靜嶺》系列和克蘇魯神話對比,所表達恐怖的方式哪一項更加優秀?
有什麼好看的恐怖片?

TAG:電影 | 恐怖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