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羅曼·羅蘭說的「多數人二十或三十多歲已經死了,他們變成自己的影子,不斷重複以前的自己」?
12-06
我現在接近30歲,待在象牙塔的時間很長,感覺自己最有創造力最所向披靡的階段是十幾歲到二十歲前,成績好,能力強,才藝多,愛生活,行動力強,似乎充滿了戰鬥力和能量。隨著大學,研究生,博士生一路過來,卻有一種在倒退的強烈感覺,好像各種才能一下子都不會了,也沒有興趣和戰鬥力了。我反思,可能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給內心的能量崩造成了很大挫傷,然而,這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社會心理生物學因素呢?是否意味著這種轉變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不因家庭背景,自身性格,個人財富和地位權勢為轉移呢?這會給我們的人生怎樣的啟發?
我理解他所謂的生與死,是自我的堅持和精神的妥協
羅曼羅蘭是一位偉大的理想主義者,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追求始終一致
他稱之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標準取勝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他筆下的人,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列夫托爾斯泰,約翰克里斯朵夫都是這樣擁有英雄品質的人
所謂活著,是理想,是堅持,是創作,是韌性,是克服困難,是激情澎湃,是堅持自己與突破自己,是受盡苦難卻永遠熱愛
我們經受現實重重的考驗和粗糙的磨礪,變得妥協,麻木,庸俗,得過且過,畏手畏腳,不思進取,「苟且,中庸,小智小慧」,這是現實生活的需要,這並不需要遭受鄙視
只是我還相信,世界上仍有強有力的心靈在某些不知名的角落不斷抗衡堅守著,也希望自己如此
這句話這樣說更有力度:「很多人20歲就死了,到80歲才埋」
我們局限在自己的思想裡面,出不來,進不去,所以變成了影子
人家說的是多數人,而不是所有人。他認為人應該活得與眾不同。然而人首先是以生存為最基本需求的,當所謂的「需求」多了,人就按照進化的程序去活,而不是為自己生活
推薦閱讀:
※如何找回變得麻木不仁前的自己?
※25歲,負債68萬,其中卡債13萬多,剩下的大部分是小額Dai款,都已逾期半年,這人生還有救?
※如何用一句話展現你不羈的人格?
※為什麼許多書中都推崇要人們要在物質上簡樸而要不斷追求精神的豐富?
※想明白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