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耳機和差耳機的差別在哪?
感謝點贊和收藏。
這次找到一個很好玩的東西,叫「金耳朵挑戰賽」。這是飛利浦家策劃的,今年的賽事已經告一段落了,不過裡面的功能都是可以正常使用,想體驗的可以點鏈接進去試一試。
金耳朵挑戰賽golden ear-金耳朵官網
(以下是正文)
耳機是個有趣的東西,作為一個音樂的載體,便宜的有9.9淘寶包郵,貴的有幾千塊一條的耳塞。那好耳機和差耳機在體驗上到底差別在哪裡呢?
引用知乎一段簡單粗暴的評論:
你聽慣了差耳機再聽好耳機,可能暗想:貴幾百上千元也不過如此嘛…
但是你聽慣了好耳機再去聽差耳機,心中就會暗罵:卧操,這尼瑪也配稱為耳機?
這形象的不能再形象的描述了,直接說出大部分人買耳機的故事,從帶上好耳機的那一刻開始,一切就回不去了。
what?我的耳機壞了嗎?
如果想體驗一下好耳機和地攤耳機差別有多大的話
下面這個視頻能直觀的感受到為什麼要買一款好點的耳機,可以親自帶上耳機一起體會一下。
▲
感謝視頻作者的分享(視頻來源於b站)
為什麼耳機與耳機之間會存在這麼大的差別呢?
可以通過什麼來了解耳機是好是壞呢?
下面會列出影響耳機聽感的主要參數,同時也請帶上自己的耳機親自測試一下,看完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1.
解析力
解析力:衡量它還原音樂細節信息量和細節清晰度的標準。
簡單理解: 對細節的還原能力
試聽歌曲:
陳粒 - 小半 (點擊試聽,最好在新的頁面聽,然後就可以邊看文章邊聽試聽歌曲,效果會好很多)
你的耳機聽這首歌,是否能聽到許多細節的東西,比如開頭清唱的時候,歌手換氣的呼吸聲和唇齒觸碰發出的聲音是否真實清晰。好的解析會很清晰的還原這部分細節,如果要很刻意的去聽這部分聲音才聽得出來,那解析就比較一般了。
2.
低頻下潛
低頻下潛:指耳機的極低頻表現(量感如何,是否衰減)。極低頻在聽感上表現為對耳膜的一種「拍打感」。下潛好的耳機其低頻表現是立體的、腦袋是有「震感」的,這種感覺可以體會下在ktv唱歌低音振動身體的感覺。
簡 單 理 解 :動次打次!
試聽歌曲:
Juste une photo de toi (點擊試聽)
感受這首歌前奏,是用力敲在一個很有彈性的鼓面上,發出「咚!ong~」或「咚」聲,
還是敲擊在鼓邊上發出「當!ang~」或「當」聲。低頻下潛越好,聲音結束的時候不像突然斷電的感覺,像你在山谷里大喊,能感覺聲音是一點點飄遠了不見的,不是戛然而止的感覺。
3
聲場
聲場:也稱「現場感」,顧名思義,就是你戴上耳機後有一種親臨現場的感覺。好的現場感樂器和人聲從不同方位傳過來,聲場大小自然也就代表著這個「空間」的廣闊程度。
簡單理解: 準確定位樂器和歌手的位置距離
試聽歌曲:
加州旅館 (點擊試聽)
在這首經典又好聽的加州旅館前奏中,主要是兩把吉他的彈奏,能夠較好的測試耳機的解析力。
歌曲中,我們能夠聽見觀眾的歡呼聲、掌聲、還有歌手的演唱和吉他的彈奏聲音,這無疑是考驗耳機的聲場,聲場夠大才能給你一種寬廣的感覺,不壓抑,帶給我們身臨其境的感覺。
整首曲子,如果感覺到聲音刺耳、不明亮,就只能說明耳機的高頻很糟糕,在高頻上容易出現爆音或者是齒音過重。
(還有一種可以下載類似3D環繞的歌曲歌,好的耳機是360°在你腦袋裡旋轉跳躍,差的耳機就是從你的左耳朵插到你的右耳朵,然後右耳朵插回左耳朵...)
4
動態
動態:動態就是一定時間內設備在不同強弱的聲音響度之間變化的範圍,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起伏變化,常見於交響樂。
簡單理解: 衡量起伏範圍大小的參數
試聽歌曲: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I. Allegro con brio (點擊試聽)
體驗一下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感受時而千軍萬馬,時而風吹平原的畫面。
(對於只聽流行樂,搖滾的朋友,那動態和瞬態就沒有那麼重要了,相對而言流行樂沒有這麼大幅度的變化。)
5
瞬態
瞬態:瞬態響應好的耳機應當信號一來就立即響應,信號一停就嘎然而止,決不拖泥帶水。「急啟急停」的轉變會讓你有嚇一跳的感覺。
簡單理解: 衡量起伏速度大小的參數。
Hanuman-Rodrigo y Gabriela(點擊試聽)
這段吉他和鼓配合的音樂,吉他非常乾淨利落絕不拖延,鼓聲充滿力度和彈性。
如果感受不到這些的話,那用於聽古典音樂可能就要再考慮下了,不然會錯過聆聽到本應該氣勢磅礴的交響樂。
6
層次感
層次感:指不同聲音的層次分明,差別明顯。樂器,聲音是清晰相分開的,而不是糊在一團。
簡單理解: 如下方左側圖片,從近景到遠景層層分明,人聲樂器也是要這樣的。
試聽歌曲:
Valentine-Pentatonix(點擊試聽)
這是一首純人聲伴奏,聆聽一下每個聲音是渾成一片,還是是層層人聲分明甲是甲,乙是乙差別很明顯。
結語:
每款耳機的定位都是不同的,聲音風格也都是不一樣的,這也正是耳機最有魅力的地方。加上每個人的聆聽偏好也是不同的,所以選擇一款符合自己個性的耳機過日子也是非常關鍵的。
現在基本是以流行樂為主,所以獨愛流行樂的話,那對解析力,動態,瞬態要求就不需要太糾結了,可能更注重的是低頻的素質和綜合的聽感。
而有些人喜歡人聲,這就對中頻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喜歡古典音樂的要求就比較全面了,各項參數都要求達到相應的水準,三頻表現都要好,當然價格也就「蹭蹭蹭」上去了。
根據個人喜好來用耳朵收貨,選擇耳機就是為了更好的享受音樂,把時間花在享受音樂上,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我覺得這張圖很好的表達
圖片出自耳機吧
你聽慣了差耳機再聽好耳機,可能暗想:貴幾百上千元也不過如此嘛…
但是你聽慣了好耳機再去聽差耳機,心中就會暗罵:卧操,這尼瑪也配稱為耳機?兩年了,不少贊,說幾句注意事項:
- 耳聽為實!建議去當地的耳機店自己試聽,否則可能買來之後大失所望(少數人認為自己木耳就此罷手,多數人認為器材不合適或者器材不夠好再次入坑)
- 鑒定器材的最好試音曲是古典大編製,聽流行歌曲的話基本上沒有必要買高班器材。
- 請搜劉漢盛榜單100碟,無論是個人欣賞還是測試器材,這些都是真正的發燒天碟。
- 建議收二手,省錢:)
==========================================================================
在合適(亂搭配的不行)的前端(播放器直推或者播放器+耳放或者轉盤+解碼+耳放)下:
差耳機:
- 聲音擠在一起,三頻分不開(人聲跟器樂聲混成一團;本該悠揚的豎琴聲卻混在低低的貝司聲中死氣沉沉,有的器材甚至連貝司聲都聽不到);
- 高低頻延展性不佳(高頻暗淡無光,張靚穎的海豚音成了奶牛牟牟聲;低頻硬邦邦,《太極琴俠》的開場大鼓像飯盒敲在桌子上);
- 細節少,解析差(本該展現的樂曲細節卻直接消失,比如歌手的口水聲- -);
- 結像虛,定位虛、聲音散(歌手的聲音空洞無物,彌散在整個聲場中,飄忽不定);
- 聲場差(整個聲音不能營造一個聲場的感覺,聲音幾乎是從一個團里發出來的);
- 聲音乾冷硬(戴佩妮的小女人聽上去就像容嬤嬤的哀悼詞,聽了一會兒便興趣索然);
好耳機:
- 聲音分離度好(10點鐘方向有一把吉他,1點鐘方向的歌手正在唱歌);
- 三頻延展性好(高頻悠揚,許美靜的想與你乘著流逝的時光,不管是沙漠或海洋唱起時,你的鼓膜被她嘹亮的高音震動,想一起去看海洋;加勒比海盜的主題曲一響起,你的整個嘴巴都張起,跟著一去嗡嗡);
- 細節多,解析好(從沒聽到過如此豐富的細節,你發現原來這首曲子的樂器原來這麼多);
- 結像解釋、定位準、聲音凝聚(魔鬼的顫音里那把小提琴一想起,你會赫然發掘,啊,小提琴在11點鐘方向,對,就是在那兒)
- 聲場大(GD的light it up開始播放,鼓聲從2點鐘方向的最遠處傳來,5秒鐘後,鋼琴在身邊的左前方彈起,20秒後,人聲在正前方響起---聲音有遠有近,有距離感)
- 聲音溫潤有感情(聽著梁靜茹的good night,聲音婉轉動聽,口水聲間或傳來,你被歌曲中梁靜茹表達的跟愛人道晚安時的欣喜幸福之情所感染,無他,唯單循N遍耳)
- 空氣感、泛音豐富(聽地中海留情大提琴,你會聽到整個空氣都跟著提琴弦彈彈的震動)
- 耐聽(耐聽的耳機不像有的耳機一耳朵聽上去很驚艷,這種耳機多半是三頻失衡,比如低頻轟的你眼冒金星,高頻挑的你直上雲霄,中頻膩的你都濕了。耐聽的耳機三頻分布均衡,你可以戴好幾個小時都不累、都不願意摘下來)
==========================================================================
很多人私信求推薦耳機,這裡說下個人的建議:
- 用IPHONE直推的:earpods出街夠用,想試試別的可以翻看一下耳機大家談的老燒橫評,當然那裡軟文亂飛,別被帶溝里(私以為出街的話買高價耳塞不太划算,隔音好的話影響交通安全,隔音差的話降低音質);另外,個人不建議手機捆綁個便攜耳放或者便攜解碼一體機,硬生生的拖累手機的便攜性。(2017年ps:可以試試hifiman的edition S,聲音很活力)
- 前端是國磚的,想必您知道的肯定不比我少:)
- 想在家裡聽大耳機的:首先,選購入門耳機可以參照紫壇vinland的此貼 給大家推薦些入門耳機。設備上來講,聽古典的話建議電腦---何慶華NFB一體機---HD600改平衡(有信仰的、不差錢的、有情懷的請買三小強解碼+正品SOLO超線性耳放或者正品萊曼耳放或者正品Earmax Silver Edition耳放),二手全套4500;人聲古典雙修的話建議電腦---何慶華NFB一體機---HE500加單晶銅平衡線,二手全套5500;這裡只是個人的經驗建議,大耳機這塊兒器材無數,如果致力於尋找自己最喜歡的搭配,請去JABEN、原聲帶、壹試聽、禾木旁、安潤等實體店蹭聽;有錢的可以直接去耳機俱樂部發帖,格式請參考:「預算5萬/10萬,大編女聲搖滾哥特金屬靈歌全修求搭配」。
- 想在家裡聽書架箱的:建議看此壇退燒論壇,上面大量JBL8848版主的橫評;注意,放電腦桌上的話不宜超過4寸,5寸往上最好加腳架懸浮支架。各大廠牌都有不錯的系列,真力80XX、EVE SC20X,等等等。具體參考叉燒網飛飛的評分總結:叉燒網有源監聽音箱(滿分及4.75分)排行榜。監聽箱子是一分錢一分貨,要相信科學。關於無源被動箱,個人沒玩過,建議沒錢沒時間的,就不要折騰了。另外,高燒的非要買SM9什麼的,建議先換別墅。
========================2017年分割線==================================
最近一兩年新牌子簡直就像XXX一樣層出不窮,起初是不屑一顧,不過還是忍不住去試聽一下,一聽嚇一跳,感覺塞子真是兩個極端了。一方面貴的一萬多,一方面便宜的幾百的也實力不俗;一萬多的就不說了,確實好...幾百的最近聽了個TFZ的2m,聲音真是加強版的beats啊,低頻爽的飛起,人聲細膩的我欲仙欲死,聲場也是大到沒邊兒...好了不吹了,2m是我500收的,這個價格真是超值,唯一缺點就是收的銅材質的佩戴比較重。
所以我想說的是,商業競爭引發技術進步,現在的塞子更好推了,聲音也更容易有活力,聽起來也帶感,牌子也太多,看了下綠壇什麼的建議大家有機會還是多蹭聽,除了聲音佩戴舒服也是重中之重,畢竟尺寸匹配才能達到生命中的大和諧。
其實其實,音質一直都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品味,都有自己喜歡的傾向,所以這事兒很難說。當我們開始需要選擇一款耳機時,最多也就能看看網上牛人的測評,其中不免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著商家的宣傳等等,總之這個圈子不管是國內國外都存在著一個問題,槍手太多,不管是HEAD-FI還是耳壇。
所以說當我們還沒試聽過一款耳機時,很容易被各種忽悠。但是各個廠商在發布新產品的時候,當然每個耳機都會有一些硬性的指標,測試時也當然不會是通過什麼傳說中的金耳朵在生產線的一頭告訴老闆是好是壞。
所以客觀的數據是存在的,只是要通過相當昂貴的測試儀器才能得到,所以這些數據可以說比什麼測評聽感之類的要客觀很多,雖然他代表不了一切,但就像一個電視屏幕的解析度一樣,這些是硬性指標。
測試工具在這裡 ------http://www.nohi-nofi.org/?page_id=307
第一步:選擇1-4款準備測試或對比的耳機
第二步:選擇數據類型(頻率響應,失真,阻抗,隔音/屏蔽,500Hz 方波響應或50Hz 方波響應『),下邊是說明,都是大白話,小白第一次看懂個八成一點問題沒有。
第三步:點擊繪圖按鈕得到數據對比圖
現在來看看以下幾種數據類型的主要用法
一、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
1.什麼是頻率響應?
頻率響應是衡量耳機回放所有頻率(20Hz~20kHz)的能力。簡單而言,圖中橫坐標左邊是低音,右邊是高音;縱坐標是響度,用dB來衡量,曲線中某個點意義是在某一頻率下的響度是多少。
理論上,一隻完美的耳機應該是在圖表內0dB處拉出一條直線。如果曲線在左邊拔高了,右邊壓低了,那麼這個耳機會被認為是擁有強勁的低音。如果曲線在左邊壓低了,右邊拔高了,這個耳機可能會擁有「明亮」的聲音。
2.如何測試頻率響應?
為了完成測試,會用同一電平下全頻率掃描的聲音來驅動耳機。然後,通過一組非常專業而且昂貴的模擬人頭錄音設備*來記錄耳機的聲音。之後,會使用一種音頻修正曲線(audio correction curve)用來去頭部相關傳輸函數**的影響(譯註:我理解是將耳廓繞射和耳道頻率振動等等的影響去掉),最後得到精確的產品頻率響應數據。
3.如何解釋這條曲線?
一個「聲音自然」的耳機應該在40Hz到500Hz之間的低音處有稍微的增強(大概是3到4dB)。這種補償的原因在於,耳機不會像音箱那樣讓你體會到聲波的物理衝擊。所以,為了達到自然的聲音,需要對低音進行補償。
同時,耳機也要在高音進行截斷,用來降低單元過於靠近耳朵所帶來的影響,曲線最好是從1kHz到20kHz拉出一條向下平緩的曲線(降低8-10dB)。你會看到圖表在高頻會出現很多鋸齒狀的起伏(波峰和波谷),這種情況完全正常,這可能由於外耳道對聲音的影響。
在理想狀態下,這種頻率響的起伏應該小而平均。如果在3kHz左右出現大的起伏通常意味著耳機的響應比較差,或者是看作一種音染。實際上,在2kHz到8kHz出現小幅的下降也是可以接受的。
二、失真(Distortion Products)
1.什麼是失真?
比如說播放500Hz的單音時,應該只能夠聽到單個的音調,但是如果耳機表現是「非線性」的,就會在其他頻率做出響應(出現了波峰),這個情況就叫做失真。這種失真會出現在多個基準音測試之中,如圖所示,在500Hz的基準音之下,除了明顯的主信號外,還出現了3個依次遞減的波峰,這些就是諧波失真。
2.如何解釋這條曲線?
理論上,一個完美的線性耳機應該是沒有諧波的,實際上這很難做到。一般意義而言,只要諧波強度隨著頻率的增加而減少的話,就不會對聽音帶來干擾。
總的來說,一隻聲音乾淨、解析力高的耳機只有少量的諧波失真。當耳機聽起來很溫潤(lush)時,一般認為是偶次諧波(even harmonics)造成的;當出現奇次諧波(odd harmonics)時,聲音就會變硬;當帶有很多諧波的時候,聲音就帶有顆粒感。
如何區分偶次諧波和奇次諧波?偶次諧波是指頻率為基波頻率偶數倍的諧波。案例中,基波頻率是500Hz,那麼500Hz的偶數倍諧波(2、4、8...倍),比如1000Hz,2000Hz就是偶次諧波。如果是奇數倍(3、5、7...倍)的諧波,就是奇次諧波,比如1500Hz,2500Hz就是奇次諧波。
在經驗上,就算是一些非常優秀的耳機都會出現明顯的諧波失真,所以並非說有諧波失真的話聲音就會不好(譯註:實際上諧波失真被認為可能是每隻耳機的「個性」所在)。在這個層面完全是「耳朵收貨」。
三、阻抗(Impedance)
1.什麼是阻抗?
耳機的阻抗是用單位歐姆來衡量耳機在整個頻率響應範圍內的動態電阻。如圖所示,橫坐標是頻率,也就是常說的20Hz~20kHz;縱坐標是電阻值。
2.如何測量阻抗?
通過精確測量耳機在不同頻率下電壓的變化,就可以計算出耳機的阻抗。
3.如何解釋這條曲線?
曲線的平均高度所對應的阻值就是耳機的阻抗,其中出現一個大的波峰時,通常預示著發生單元共振(driver resonance)的地方。
過去十年的發展趨勢是耳機的阻抗逐漸降低。一般而言,越低的抗阻表示越容易到達高的音量。但是,如果耳機的阻抗低於20歐姆,可能就需要大量的電流來驅動,反而會變得難推。(譯註:存疑,市面上有很多便攜耳機/耳塞是16歐姆的阻抗)
四、隔音/屏蔽(Isolation)
1.什麼是隔音?
隔音用來衡量耳機隔絕外部環境噪音的能力。如果耳機不能削弱噪音的的話,這條曲線應該是平直的。如果耳機能夠削弱噪音的話,曲線的數值會在不同的頻率之下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2.如何測量隔音水平?
首先,在模擬人頭1米距離外播放粉紅噪音,然後模擬人頭戴上耳機,測量聲譜。最後記錄戴耳機與不戴耳機的情況下,在各個頻率的聲音變化,得出隔音水平。
3.如何解釋這條曲線?
就算是開放式耳機也可以對稍微阻隔3kHz的噪音。大多數密封式的可以在幾百Hz處顯著地削弱噪音。主動降噪的耳機有時甚至能夠削弱低於100Hz的噪音。入耳式耳塞則擁有最好的隔音效果,尤其是舒爾和音特美的產品。
五、500Hz 方波響應(500 Hz
Square Wave Response)
1.什麼是方波?
方波是一種集合很多頻率的信號,它的圖形表現擁有「平緩」的波峰與波谷,但是波峰與波谷的變換非常快速,因此看起來像方形。方波由無數個正弦波組成的(為基頻的奇次諧波),方波測試結果不僅可以測試幅頻響應還可以反映出相頻響應和瞬態性。
(譯註,上面的看不懂的話,下面是正宗的「方波」,耳機的頻響曲線越接近方波,就越好)
2.如何解釋這條曲線?
雖然頻率響應圖可以看出耳機在每種頻率下的表現如何,但是它不能看出耳機在不同的頻率組合下面的回放表現。音頻信號在高低頻之間過渡時間要相等,耳機才能發出連貫而且自然的聲音。
500Hz的方波很容易揭示出耳機的缺陷,如果測試出的圖形參差不齊,說明耳機響應不好。這裡,圖形越平滑,越接近方波越好。
六、50Hz 方波響應(50 Hz
Square Wave Response)
1.什麼是50Hz方波?
和500Hz的方波圖測試差不多,50Hz方波圖的測試耳機在低頻的表現。
2.如何解釋這條曲線?
觀察曲線在頂部與底部保持直線的距離,就可反映出耳機重現低頻聲音的能力。當驅動單元較小,或者是耳罩漏音的時候,耳機很難獲得好看的曲線。從例子上看,舒爾SE530展現了良好的低音表現;天龍AH-D2000展現了一個典型而優秀的耳機的曲線;Koss Port-Pro則說明很多耳機難以做到優秀的低音(譯註:好委婉)。
儘管目前還沒有看到一款耳機擁有真正平直的曲線,但是入耳式耳塞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因為入耳式耳機只用驅動耳道內小量而密閉的空氣,低音容易控制。有時會在這種圖看到很多邊緣噪音,但是對比於500Hz方波來說,並不十分重要。
----
*模擬人頭錄音設備(Head Acoustics microphone)在 HeadRoom會依照行業標準,利用模擬人頭錄音系統去測量耳機表現。這個系統在HeadRoom被稱為Wolfgang(譯註:莫扎特中間的名字),這個模擬人頭擁有像人一樣的外耳和耳道,整體使用的材料和人類的皮膚與骨頭一樣擁有同樣的聲學表現。耳道的底部是一個經過校準的麥克風,這種麥克風和一般的人的聽力相當。
從小,我媽從不給我買高於"低端"的產品,同時堅持能用就湊合著用的觀念,所以我用的耳機一直是15塊的地攤貨和各種山寨產品的隨機耳機,用的時間最長的是諾基亞的耳機(為了兼容普通mp3,我甚至動用了15塊一把的電烙鐵自己改接線)。反正這麼多年聽下來了,也沒感覺有什麼問題嘛,調調還是那個調調,人聲也能聽清楚。
後來終於搞到錢去以被我媽說是敗家的代價買了個240元的Philips頭戴式耳機。於是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低音。
再後來花了50塊私房錢搞了個二手的sony mh650入耳式,每天晚上聽歌。聽著聽著突然有種感覺,以前聽過無數遍的熟悉的歌曲中突然多出很多從來沒聽到過的鼓點之類,而且以前一直覺得好像被壓著的某些段落聽起來也正常了好多。還有別的變化,比如說有了聲場的感覺,每個來自不同的方向的音的位置都能分辨清楚。於是我感嘆曰:好耳機就是不一樣。
====================================================再給個當年某技術大神給的回答:只有有錢人的耳朵才聽得出差別。這個答案至今記憶猶新。
首先的首先,說明一下本文不涉及任何專業辭彙,完全大白話哦~
首先先說說什麼叫HI-FI和HI-END。
就是用各種電子設備將生活中的聲音收錄成各種奇奇怪怪的文件,然後再通過各種電子設備將這些奇奇怪怪的文件還原,再變成聲音播放到你的耳朵里。
所以所謂的HI-XX就是給了人類一個能聽到地球某個角落最真實的聲音的一套電子設備。
回到樓主的問題,好耳機和差耳機差在哪裡?
根據開頭所給的HI-XX的定義,好耳機能播放出更為真實的聲音。
那麼什麼是真實的聲音?這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僅針對音樂來說:
1:人聲
2:器樂
人聲:每個人大概都聽到過清唱(就算碰巧你沒聽過,以後也很容易就能找到聽別人清唱的機會。),在聽人清唱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歌者的曲調,歌詞,情感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說好沒有專業辭彙)。當所有的一切都配合的恰到好處的時候呢,你就會有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好聽!同樣的奇奇怪怪的文件,用好耳機播放的時候,你會覺得「艾瑪!這是耳機里出來的聲兒,還是前面站個人兒給我唱歌兒捏?」用差耳機則不會有這種感受。好耳機會原封不動(此處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地將歌者的聲音傳達給你。
那麼稍微差一點兒的耳機呢,就好比唱歌兒的人和你之間隔了一道海綿。厄,為什麼是隔了海綿?因為海綿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它會吸收一部分的聲波(說好的沒有專業辭彙呢。。。),讓原來的聲音失去那麼一點兒點兒信息,可能是失去的一個顫音的小尾巴,或者是一聲至關重要的呼吸,又或者是一地情緒激動的吐沫星子。。。總之,你聽到的聲音將不那麼充實。
再差一點兒的耳機,可能唱歌兒的人躲到了廁所里。他唱的歌兒自然就少了一分動人,可能聽起來悶悶的,混混沌沌的,有的時候可能是高音不痛快,有的時候是低音太壓抑,有的時候會不小心聽到沖廁所的聲音。。。。。總是,你聽到的聲音失去了很多東西。
器樂:不知道有多少人現場聽到過器樂演奏,我猜在知乎應該人數不少哈哈。器樂演奏聽的是什麼呢?比如小提琴,聽到的是弓弦之間摩擦帶給你的或是激動,或是憂愁,拉不是提琴,還可能是寂寞哦。不管什麼器樂,現場聽起來總是很厲害的樣子,演奏者通過多年的練習,才能讓聽眾有不明覺厲的感覺。記得一次在學校聽一個同學拉二胡,居然就那麼哭出來了,cao,太另我意外了,我明明是冷血動物來著,明明不會那麼多愁善感的,嘖嘖,一個大老爺們兒,就這樣。。哭了。為什麼會哭?因為在現場聽音樂,聲音的內容更加豐富,很多細節從比如聲音的強弱對比,節奏的控制,到某些樂段呼吸的調整,音色的調整,再到演奏者本身情緒的表達,都通過其精湛的記憶完美的呈現出來。音樂通過耳機表達的時候輕輕鬆鬆就失去了現場的很多細節。為啥?收錄的聲音在無數次信號處理之後會損失一些內容,好比我們做題的時候省略幾位小數一樣,雖然無傷大雅,但是對於挑剔的人類的耳朵來說,總是覺得少了點兒什麼。
在聽交響樂的時候,現場的感受則與耳機的聽感有較大的對比。因為交響樂要有好多好多人演奏,每個演奏者都分布在空間的某另一片空間中,然後他們手中的樂器會同時發出不同的聲音,雖然這些聲音的頻率波長強度都大不相同,但是對於電子設備而言,它們沒有耳朵那麼牛逼閃閃的識別功能,偶爾會丟掉一些,偶爾會搞錯一點兒。對於信號處理設備而言,它們也沒有大腦那麼屌的處理功能。所以,在從耳機出來以前,這些聲音已經變質了。再說耳機,對於這麼複雜的聲音,耳機無外乎是通過磁鐵使幾圈兒鐵絲帶著個薄膜振動幾下,或者是電容帶著薄膜振動幾下來發出聲音。隨便想想就知道,這麼簡單的東西,不可能一五一十的把交響樂現場的聲音還原出來。好一點的耳機么,各種做工完美,可能原本現場距離你30米的鼓響了一下,到耳機里覺得是20米那裡有個鼓;原本二胡拉了30秒,你聽到了29秒;原本是在一個上千平米的演奏廳,從耳機里聽著是999平米的;原本小提琴的高音清脆透亮,耳機放出來就剩下脆了,不清,也不透了;原本小號的聲音激昂高亢,結果光能聽到聲音高亢,聽不到激動了;原本小軍鼓的聲響憾動心脾,結果聽著疲軟了;原本在現場能聽到琴弓碰觸琴弦,還沒有拉動的聲音,結果耳機一放,聽不到了。看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損失,但是這所有的因素組合到一起的時候,所產生的變化是非常具體可以感知的。如果用再差一點的耳機,感受可能就是腦袋上套了個塑料袋在聽交響樂。再差一點兒,那乾脆就是沒買票的童鞋在偷聽咯。效果可想而知。
========================================================================
看到前面有的網友寫的東西,感覺,我擦!好NB!三頻,聲場,結像,控制,神馬神馬的。看起來都好牛逼好牛逼啊!五體投地,我就不懂這麼多的專業辭彙。只能是獻醜寫這麼一篇看起來似乎不裝逼的答案。
========================================================================
多說一句,很多人會在網上問啊,這個這個什麼耳機怎麼怎麼樣啊,什麼什麼耳機三頻怎麼怎麼均勻啊,什麼什麼聲場大啊,什麼什麼結像準確啊,什麼什麼高音有穿透力啊,圓潤啊,飽滿啊,什麼低音有深度不渾濁啊。。。。。。。
。。。。。。。。。都特么扯淡。。。。。。。。
這麼寫會不會犯眾怒啊昂?似乎很小心地罵了一大票人啊。。。。
耳機這東西,你想買的時候問誰都不如自己拿著自己平時用的放音設備去試試,別問價格,就傻逼呵呵地試,聽著那個開心就買那個,不要被心裡暗示,蒙蔽了本來理智的消費觀,不要為了裝逼而裝逼,要為了不裝逼而裝逼。
看了文章生氣的人看看馬伊琍就好了
祝看了此文的耳機愛好者早日挑選到心儀耳機,祝沒錢買耳機的童鞋早點攢夠錢,祝學生朋友期末好成績,祝上班的兄弟姐妹早日把老闆的頭。。。。祝看到此文的富二代分一點錢給像我一樣的勞苦大眾。。。。。祝國家興旺發展,祝我黨。。也興旺吧。。。。
========================================================================
沒想到會得到這麼多的贊啊,謝謝大家,歡迎跟我討論關於音樂的話題。
==================================================================
看了@閆旭濤修改後的回答表示心中很是仰慕!感覺可以刪掉自己的了 。九淺一深的新境界!
這個問題我必須回答。
初中的時候開始特別特別喜歡聽音樂,終於有了一個音樂手機,往裡面灌各種喜歡聽的音樂,後來發現了用不同的耳機聽效果好像差異很大,有的耳機聽起來轟隆隆的,有的耳機又清脆到刺耳,但還是對手機附帶那副耳機頗為滿意(帶給我對音樂本身的感受,和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動是我後來用高檔耳機所不能及的,這裡後面再說)。
再後來通過雜誌了解到一些好的耳機設備售價高達幾千上萬,我也就越來越關注耳機,去刻意了解一些專業性的概念:高中低頻,聲場,聲音結像,分離度,解析,三頻銜接,調音取向等等等等,然後慢慢地一發不可收拾的買了一副又一副,一副一副貴的耳塞或是耳機。
不可否認的是從幾百到幾千,幾乎每副耳機都能刷新我對這些概念的認識,有的甚至優秀到上面所說那些專業性的概念統統好的讓人過耳難忘。播放器里的音樂也越來越多,各種煲雞音樂,稀缺唱片,hifi經典和人頭唱。
我忘了我聽的東西慢慢地從音樂本身變成了音質和音效,我忘了以前聽戴耳機是為了想聽音樂,現在戴耳機是為了想聽音質。
去年的一天,閑得無聊我聽上了收音機,那天天氣很好冬天裡久違的太陽照進了我在學校附近租的公寓,在這樣安逸的環境下通過收音機聽到了一首特別喜歡但又很久沒聽的郵差,王菲唱的。收音機出來的聲音沒什麼聲場結像解析可言反而背景中還帶著FM信號吱吱的低噪,但卻著實把我感動的一塌糊塗,這幾年我用好幾千元的耳機設備從來沒有這樣的感動。
無可厚非好的耳機從音質和音效上能帶來更完整的對音樂的聆聽和體會,所以我自己留了兩個還算不錯的耳機,但真正又有多少所謂發燒友是用這麼好的設備在享受音樂本身。
我接觸到的唱歌唱得好的,或者對某個樂器特別精通的,他們大多數都是整天抱著iphone戴著小白,一有空就是掏出手機耳機聽音樂。我認為earpods就是很好的耳機,我從不擔心他會一屁股做壞掉,不害怕磨花,不需要收納袋隨便往包包里扔,最重要的是它音質還很不錯。
隨時隨地無拘無束的享受音樂,我覺得這才是耳機該帶來的。
並沒有任何反器材的意思,只是覺得愛好什麼就去忠於本身吧。耳機只是工具,沒必要太貴當然天橋貨也還是算了。
愛搖滾的人視樂器為情人,一個marshall音箱就足夠讓他陶醉到半死。
愛光影的人,一個50MM定焦,一台二手膠片機就足以讓他拍出區別於器材黨全幅感測器昂貴紅圈下的花花草草。
我是一路從5塊錢的耳機用到15塊的然後到100的然後到500的然後到1500然後到2800然後到5000,現在很多初燒都喜歡一上來就上旗艦級的(見過論壇有個夥計從小白直接換了ue18,插在手機上用),當然這也不是說這樣不好。直接上旗艦你應該能聽出來好,卻不一定能說清楚到底是怎麼好的,好在哪裡。而我這樣一路從便宜到貴的用下的,感受就更豐富更真切一些。我忘不了每次升級耳機帶給我的震撼,那是如此美好的回憶。不過耳機和所有東西一樣,剛開始是一分錢一分貨,再高級一點就是兩分錢一分貨,最後就十塊錢半分貨…中低端拼素質解析,高端拼的是風格,要在這投入多少就看自己的經濟水平和欣賞水平了(其實還有裝13的慾望),至於什麼聲音結象低頻下潛高頻延展這樣話我也不想多說了,一句話:耳朵收貨。
——2014.1更新——
前幾天入了ie800感覺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聲音,暫時退燒,ie800真的太贊了。
ie800佩戴太渣了,用一陣子線材硬得跟鐵絲一樣,稍微一動就會掉出來,沒法長時間聽,已送到售後換新。不過換回來估計過一陣子還得變硬。好聲音和好佩戴不能兼得,悲哉。前陣子又試聽了se846,毫無動鐵味道,解析聲場皆不如800。有些懷念我一年多以前出掉的那條se535了,計划過陣子再入一條。se535適合平日聽聽歌出出街,ie800適合更衣沐浴以後放下所有事情安安靜靜坐著欣賞一會兒音樂,久聽會累。
上初中的時候,還沒有 MP3,連 CD 也不是很普及,但是班裡同學幾乎都有一部超薄隨身聽。不甘示弱(死要面子)的我哭著喊著求爸媽給我買了一台帶線控的 SONY Walkman。
於是,每天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帶著耳機騎著自行車飛奔在上下學的路上。遇到喜歡的歌還要手動去倒帶來實現單曲循環。而為我打開音樂大門的,是藏匿在城市中最隱蔽的打口音像店。淘碟的過程就像賭博,可能斥巨資買來的卡帶回家發現並不喜歡。
從初中到大學,聽歌的設備一路從卡帶機升級成 CD 機,MP3 和手機。現在,只要往 APP 里充個會員,你就能從維瓦爾第聽到查理帕克,不喜歡就直接切歌,反正口袋裡裝著的,是全世界。
所以,手機已經變成了大部分人聽歌的唯一設備,而對音樂有著更高要求的,就只能從耳機下手了。但是對於非發燒友來說,市面上的耳機千差萬別,從天橋上幾十塊的高仿 Beats 到動輒上千的圈鐵耳機,究竟能有多大區別?
這麼說吧,你用一副好的耳機再去聽你10幾年前最愛的那首歌,可能會發現以前聽的都是假歌。陳慧琳的《不如跳舞》原來不止有動詞打次,戴佩妮《透氣》里的貝斯原來這麼牛逼。
都說耳機是一門玄學,聲場,解析,三頻均衡甚至是火電水電松香味,這些術語就像紅酒評測中的泥土味漿果味,總讓人覺得故弄玄虛。所以今天這篇專題,我們將以最簡單方式呈現給你,為什麼好的耳機值那麼多錢。
發聲單元是耳機的心臟 直接決定了它的音質和價格
這裡要說的分類,不是頭戴式或入耳式,而是按照耳機的發聲單元來分。發聲單元是耳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它的音質和價格。
按照這種方式,耳機可以分為動圈式、動鐵式和圈鐵混合式。他們的工作原理不同,就像手錶可以分為石英錶、機械錶和電子錶。
動圈耳機是最為常見的,它裡面有一隻很小很可愛的發聲單元,也就是小型的動圈揚聲器,動圈的工作原理是在信號電流的驅動下帶動震膜發出聲音。動圈耳機製作相對容易,但做好卻十分困難。市面上90%以上的耳機都是動圈耳機。
【動圈耳機結構】
動鐵耳機的發聲單元中有一塊磁鐵,當電流通過線圈驅動磁鐵震動隔膜來發出聲音,十分靈敏。動鐵的發生單元可以做到很小,所以有三單元甚至更多單元的動鐵耳機。
每一個發生單元負責一個頻段的聲音,高中低頻分別嵌在三個獨立的發聲單元中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下文會來解釋什麼是解析度),所以發生單元越多的動鐵耳機工藝也就越複雜,當然造價也就越高。
【動鐵耳機結構】
圈鐵混合自然就是在耳機內混合了動圈和動鐵兩種發生單元,彌補了相互的不足,幾乎是完美的。不過要說缺點也很明顯:貴。
那麼 究竟怎樣才算一副好耳機呢?
每個人對於聲音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就像味覺,有的人不愛吃辣椒,有的人不愛吃香菜。所以對於評判聲音的術語,我們盡量以生動的場景來描述,以幫助你挑選適合自己的耳機。
聲場還原準確
簡單來說,聲場就是每件樂器發聲時所在的位置。下圖是交響樂隊的編製圖,一副聲場還原準確的耳機能夠清晰地聽到小提琴來自你的11點鐘方向,長號來自你的2點鐘方向。鋼琴放佛就在你的耳邊,而打擊樂器卻在後方大概2米的位置。
相對來說,動圈耳機的聲場比動鐵耳機要大,更適合聽大編製的交響樂。或者是更加純粹的爵士三重奏,你的左耳已經被迷人的薩克斯聲線填滿,而右耳卻只能聽到跳躍的貝斯和鼓刷接觸鑔片的嗡嗡聲。
高解析度還原聲音細節
就像解析度不同的同一張圖片,像素越高越清晰,也能看到更多的細節。解析度越高的耳機越能捕捉到聲音中的細節。例如歌手的呼吸聲,吉他換把位的聲音,大提琴撥弦的聲音,一副擁有高解析度的耳機能絲絲入扣的為你還原唱片錄製時的細節。
動鐵耳機,尤其是多單元的動鐵耳機,由於高中低頻分別在不同的發生單元,所以層次感會較動圈耳機更明顯,解析度也較強。動鐵的發生單元反應靈敏,對音樂中突發的信號有著出色的跟隨能力,適合聽節奏較快的搖滾和流行。
你為好耳機花的錢都去了哪裡?
首先,一副優秀的耳機,應該擁有空靈的高音,飽滿的中音,雄渾的低音。此外,還要兼顧聲場還原與細節的捕捉。而要做到這些,需要工程師們大量的測試。這些都是開發的成本。而百元以下的耳機開發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當然聲音也是無可比擬的。
其次,還有耳機的外形設計。Beats 當年火到如日中天多半也是靠它的顏值。而好的耳機還要符合人體工程學,來確保長時間佩戴的舒適度。同樣,百元以下的耳機就談不上什麼設計了。
最後,還有製作的成本和宣傳的費用。耳機中磁鐵的磁性,線材的金屬都能影響音色,而材料的造價也有很大不同,好的耳機一定會選用優質的材料。最後就是上市後的宣傳。
所以,千元以上的耳機在調音、設計、材料成本和市場宣傳等都比幾十元的耳機高出n個段位,這也造就了他們非凡的音質。甚至像森海塞爾等大廠牌的某些旗艦產品是賠錢的,因為開發的成本實在太高導致售價過高而銷量不佳。
在我看來,好耳機與差耳機的差別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細節,空間感,空氣感。這是給我直觀上最大的差別。下面我就隨便舉幾首我正在聽的歌曲為例,講解一下我的感受。
——————————————————正文分割線————————————————-——
細節
聽一首歌,就如同欣賞一幅畫。有的人匆匆掃過,只記住了耕作的農夫,卻未曾看見畫面遠處正靜靜看著自己丈夫的農婦,卻忽視了畫面右下角那隻正沐浴在陽光中睡覺的小狗,也全然未察覺到遠方正在嬉戲的孩童,以及天邊那一抹美麗的彩霞。
同樣,有的人只記得主唱那動人的嗓音,卻忽略了悠揚的提琴正婉婉訴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卻遺漏了長笛陣陣催人歸的情愫,也沒有將急促吉他彈碎的滿地傷心一一拾起。
好的耳機,就如同欣賞畫作時的放大鏡,不僅能將凝結的顏料一一收入眼底,還能將紙張的紋理一一梳理出來,順著溝壑追尋作者當時的心情。
以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為例,前奏剛一響起,我就聽到了幾種樂器。首先是咚咚的樂器聲,清脆又不失柔和,陽剛中帶著些許陰柔,繼而如同出現了如同利斧劈開乾柴般的乾澀的聲音,整個空氣如同被切割開來一般,空氣似乎也被帶著震動,整個後腦勺也跟著輕微震蕩起來,然後就是遠方傳來了悠揚的成串的音樂聲,似乎在娓娓道來,然後就是莫文蔚清澈乾淨的嗓音「也許放棄,才能靠近你……」
再以Stacey Kent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為例,在第29秒的這句歌詞的結尾(and i think to myself)有一個吞咽口水的聲音,你似乎能夠感覺到唱歌者就在你耳邊,這聲音就如同一泓清泉流過山澗一般真實而乾淨,這種細節的存在偏偏是能夠打動聽者的存在。
而差的耳機,全然不能分辨出樂器的分類,就如同腦袋被人打蒙了一般,就如同聲音被包裹起來了一般,不僅渾濁,而且缺乏細節。
聽完好的耳機再聽差的,你就感覺自己帶著眼鏡從冬天的室內走到室外,明明剛才還清晰的一切,馬上就變成了模糊一片。
——————文藝派寫著累,看著也累,下面是實用派——————————
空間感
在繪畫中,講求一個透視感,畫家們喜歡用近大遠小來表現物體間的相互關係,同樣,在歌曲中,也有相應的聲場來表現樂器間的強弱大小。
好的耳機,會讓你彷彿置身於演唱會現場,誇張點兒說,你在聽音樂的時候會時不時的回頭望一下,想確認一下後面是否真的有一個人在為你彈奏吉他。
一個很簡單的檢驗方法就是樂器追蹤法,簡而言之就是你選中一個樂器發出的聲音,可以是吉他,也可以是小提琴等等,然後只聽這個樂器發出的聲音,如果你能準確的聽出它的旋律(解析好)和判斷出它的位置(音場好),那麼這款耳機應該是不錯的。
給大家看個視頻,戴上耳機可以感受一下這種空間感,嫌太長的可以只聽1分14秒這段。
環繞3D音效,震撼你耳朵!(戴上耳機會讓你震驚的)視頻
空氣感
所謂的空氣感,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空氣的共鳴,比如吉他聲剛響起的時候你感受到的那種聲音通過空氣引起的震動,比如大提琴那種如同在切割空氣一樣的優雅的聲音,比如在擊打架子鼓的吊鑔時,你感受到金屬質感的同時還能感受到聲音衰變的那個過程引起的空氣震顫等等,這些很細微的變化都是需要好耳機作為支撐的。
最後:本人未接受過任何聲樂方面的專業訓練,對樂器也不是特別熟悉,甚至都算不上耳機的發燒友,只不過因為機緣巧合,接觸了一些還算不錯的耳機,所以有了以上文字。
純屬個人主觀感受,可能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如有錯誤,望海涵。
那時候還是大學,她讓我推薦歌給她聽,奇妙的是我推薦的每首歌她都很喜歡,音樂讓我們走到了一起。
她有個習慣,總是把耳機聲音調到最大,我在她旁邊都能聽到耳機里唱的什麼。
所以我經常說她,「你不是傻就是聾!聲音開到底不怕把耳朵弄壞嗎?」
她說開到底可以聽到你聽不到的聲音,一些鼓點、鋼琴、指鼓、貝斯的聲音就藏在裡面。
我嗤之以鼻。
後來我們分手了。
時間飛逝,畢業我開始創業,我的公司已經走上正軌。聽說她要結婚了,我放下手頭的工作決定去看她最後一眼。
她穿上一襲白色的婚紗很漂亮,我把她叫到身邊,
「上大學那會你喜歡聽音樂,卻總把聲音開到最大,你說你喜歡藏在深處的音樂,現在我送你一個好耳機,以後就不需要把聲音開到最大了。說了多少遍對耳朵不好!」
從開始意識到燒耳機之後,我發現再也沒有最初聽磁帶機的那種感動了
簡單而言 耳機的好壞就在於對音源的還原能力的強弱 音樂人 樂隊 樂團們辛辛苦苦創作著無數的樂曲 他們在如何選用及搭配樂器 如何編曲等等方面 往往都是費盡心思 所以樂曲們都有著豐富的細節、表達層次及獨特的韻味 好的耳機往往可以將上述所有的東西儘可能身臨其境般地重現 而差的耳機很多時候做到的只是把樂曲的旋律重現給你而已
某大神說 想再經歷從20元檔到200元檔的明顯提升感,大概要從200到2000元檔才能明顯感知。還沒有機會體驗後半句,但是前半句倒是印象深刻。
作為喜歡音樂的窮學生,攢了錢脫離20元檔入一條200的時候,第一次感受了聽慣的曲子其實有豐富的細節層次,瞬間覺得美妙無比,習慣了之後再也不想用回20元的。但是老爸只要耳朵里塞著東西聽著跟著哼兩句就一樣很開心。所以其實自己聽了開心舒服就好。怎麼適合怎麼來。
----------------------20150908更新--------------------------------------------------
最近去日本,試聽之後入了個老鐵家的入門動鐵~ 大神們測評說素質平平毫無低頻然而我聽著中高頻清新的人聲和吉他細節內牛滿面~ 就像之前人家聽著覺得轟頭的森海cx200我用來聽動次打次也自得其樂。
別人的評價可供參考,但用耳機聽歌的人是你呀。
區別當然有啦。起碼價格上差異就很大嘛。
當然老衲曉得,這個問題其實是:好的耳機和差的耳機在聽感上有什麼區別?所以什麼質量啦,售後啦就不談了。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進化成了視覺動物,在聽覺乃至其他什麼覺上都不及家裡的貓貓狗狗。所以想理解耳機的好壞,是視覺來類比說明,相信大家就容易理解多了。(當然這種對比是不可能嚴謹的,所以請不要在意細節)
首先最基本的一項是解析力。 換句話說就是聲音的細節。基本可以摺合成相機的像素數。
聽低質量音源或者低質量錄音的時候大家似乎沒啥區別:
這不就是李冰冰嘛。
放大的時候就見真章了。好耳機和差耳機在深入細節是這樣的,是不是一目了然?
其次,是還原錄音的能力。這個和顯示器裡面的色彩飽和度特別像。
還是李冰冰的照片為例。
假設在拍攝現場攝影師肉眼看到的場景就是這樣的。也採用了最適合的拍攝參數組合記錄了這一個場景。然後放到顯示器上回放。
好的耳機基本上還是這樣:
差的耳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特別寡淡無力,或者形容為聲音不飽滿,乾癟。
第二種則是渲染過度,在差耳機中最常見的是重低音部分,經常能把人敲出心肌炎來。
還有一個就是聲場。這次不能用李冰冰的照片來說明問題了。
聲場開闊的耳機,聽起來聲音來自不同的方位, 有很好的指向性和距離感。聽大編製是這樣的:
小提琴在左, 大提琴在右, 低音提琴則在你右前10米處. 定音鼓在你正前8米處
聲場狹窄的耳機, 樂團聽起來是這麼演奏的, 聲音都是從正前方0.5米發出的:
不過這個聲場, 愛聽電子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同學不容易體會到。因為錄音的時候就是在狹小空間錄製的,甚至是直接合成的。經常聽大編製交響的同學相對容易發現。
小結:
老衲也燒過一些耳機,總結下來就是: 聽音環境最重要,沒好的環境,啥耳機也沒用。所以老衲已經蛻化到以Bose的降噪耳機為主力了……
簡單地說,就像高清畫面之於普通電視畫面,因為更接近真實,所以更能讓人感動…
簡而言之,在同樣環境下,好耳機聽到的東西更多,更清楚,不管是高頻還是低頻,特別是大多數人喜歡的重低音,超一流的耳機聽到的低音應該是有力,夠震撼但是不渾濁,在低頻里能解析出更多的細節。
俗點說,K3003開聲汪峰的花火,把我唱哭了。
具體說,那就太學術了,不適合在知乎長篇大論。
影像從心,聲音也一樣,只有聽出更多東西的耳機,才是好耳機。本來我從Q701退燒了,現在又進來了。我帶著這個在森海塞爾店裡聽了他們所有可以試聽的耳機,除了IE800和HD700,其他真的就.......
這麼說吧,你聽三個月K3003或者IE800,或者HD800/T1/,在此期間不聽任何其他的音箱或者耳機產品,讓你的耳朵產生足夠的敏感度,然後你去聽一個700元左右的耳機,比如森海塞爾Momentum in ear這類不算差的,你會發現,卧槽,這也算耳機?
沒有對比就沒有發言權,在耳機這個領域真的是這樣,特別3000元以上級別和1000元以下級別的差異,差不多不是聾子都能聽得出來。(beats除外)
剛接觸耳機的朋友,一般會被低音所吸引(其它聲音不是很能區分),感覺這個低音非常有勁(魔聲)。但耳機遠遠不止低音那麼簡單,除了低音還有高音,有些耳機屬於高音甜(鐵三角)比如你聽女聲,在高音部分不是刺耳的,而是是甜美的(鄧麗君)。有些耳機是聽還原,能夠聽到當時錄音時的環境空間感;有些耳機是聽定位,能夠聽到每個樂器的位置....
總結一下:越好的耳機需要越認真的去聽,到那時候有可能不是在聽歌了。是對比耳機和耳機的區別,是燒器材 。
對於能夠聽出空間感和定位,需要好的器材配合(解碼器+耳放+耳機)甚至一個電源線也要上萬,一般對我們來說,聽不出來區別是因為器材不夠好,沒有完全把聲音表現出來。
再好的耳機系統無非是還原現場的感受,如果有機會去聽一聽現場版的交響樂,選個好位子比用耳機聽要強太多。還原再好的耳機系統也無法100%的還原。首先,這個提問有一定的問題存在...
如果是主打防水運動的耳機,你卻佩戴著聽交響樂,那你說這是好耳機還是差耳機?
如果一款監聽級別的耳機,配的卻是MP3音源加小推力的前端,實際聽感還不如iPhone配小白兔,就能證明小白兔稱霸全球秒殺世界?
總的來說,價格決定了耳機的價值,也可以側面反映一款耳機的素質。但跑步的時候戴一個大耳套顯然不合適,對運動用戶來說這就不是一款好耳機。所以,這個問題的先決條件必須有一個特定情境輔助。
就我自己而言,聽歌的時間大都集中在飛來飛去的途中,或是夜深人不靜的深夜。因為行蹤飄忽不定,對耳機的便攜和顏值的需求某種程度上說是要大於音質的需求的。
有時候飛行也借過飛機上提供的耳機。這次看到問題的時候正好也要飛,順手找空姐要了個擺拍。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介面的問題撇開不談,配合飛機自帶音源,加之可見的耳機品控以及用料問題,這款就當一個笑話吧。
其實,在飛行途中這個情境下的耳機選擇還是有些講究的。首先考慮的就是「降噪」。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是坐飛機時無可避免的環境音,因此降噪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需要在飛機上過夜的時候,音樂總是比轟鳴聲更容易讓人入睡。降噪耳機絕對是交通工具上欣賞音樂,放鬆心情的好伴侶。
其次就是佩戴的舒適度。因為考慮到可能是all night的佩戴時間,短途也有2-3個小時的航行時間,因此耳機夾不夾頭,耳墊的包裹程度,頭梁墊的厚度這些都是決定一款耳機佩戴是否舒適的標準。
再來就是音質和顏值,前面說了如果2這個因素比較,我會優先考慮顏值,畢竟耳機作為配飾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著裝品味,出門的時候也好掛脖子上撐場面,畢竟一個耳機只在飛機上用還是太小題大做了。之前用了一段時間的Beats也是出於顏值的考慮,當然聲音還真對不起那個價,可能也跟我的聽音偏好習慣有關。
綜上,我認為一款合格的飛行用,或者旅行用耳機要具備四個因素:降噪,佩戴舒適,有顏(好看)有料(好音質)。
目前用的比較頻繁的耳機是大法的索尼耳機hear on Wireless
NC
可摺疊,降噪,樣子不錯,顏色我也喜歡。
Hi-Res Audio技術保證了耳機的音質,配合無損音源,在降噪下可以得到沉浸式的音樂體驗。耳墊貼合效果還不錯,不開降噪下的也有隔音效果,頭梁部分更是做了加厚,即使戴著耳機睡著了也不會有不適感。One more thing就是還支持NFC連接和無線模式,可以應對不同環境的不同需求。所以,為了更好服務場景需要,我就一次性入了大法的新款索尼h.ear系列全家桶:索尼耳機h.ear on Wireless NC、索尼耳機h.ear in Wireless和索尼藍牙音箱h.ear go。
都是一個色兒的,耳塞官網找不到同色系的好圖隨便扒了一張。
當然在飛機上用耳機還是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 飛機起飛降落這個黑色11分鐘為了自己的安全別用耳機。
2. 壓耳並不是耳機降噪可以解決的癥狀。
3. 降噪在隔絕了環境音的同時,可能也會屏蔽重要的安全信息,所以注意觀察飛機上的情況,盡量在非休息時間關閉降噪功能。
4. 別作死用無線耳機(所以我買的是無線有線雙模式的,飛機上都用的有線),可能會干擾到無線電,危害絕對比用手機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