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說一說,文中的養女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性格?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豆瓣說發了這麼一篇文章,特別想知道為什麼養女和養母會發展成這樣的關係,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導致她形成這樣的性格?本人雖然學過心理學,但是水平太低,希望諸位可以各抒己見。
微博鏈接:Sina Visitor System
原圖:


兒童教師來回答下。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在一旦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批判父母就成了知乎唯一的政治正確。頂著被噴的風險,有些話不吐不快。
讓我們先假設這篇文章講的事例是真的。先亮觀點:
文中的養母的做法的確是有問題,但主要硬傷不在於她的教養模式,而在於她高估了自己的人性和寬容度。
她以為她可以像愛親生孩子一樣愛自己的養女,她也的確是儘力了,可惜她還是沒能做到。作為一個養母,她不完美。但是,這不是她應該被責難的理由。
要愛一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本身就很難。更別說要照顧她的生活起居,還要處理她引發的一系列麻煩。就算是親生的孩子,做父母的也會有忍耐失控的時候。
很多人啊,就是喜歡開啟上帝模式,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他人輸給了自己的人性,說得好像是他們自己能做得更好一樣。事實上,事情臨到自己頭上,還不是一樣焦頭爛額。
如果這位養母所說的一切屬實,我敢說她為養女提高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家庭所提供的平均值。在物質上她並沒有虧欠什麼。假設那孩子沒被領養,她肯定在物質上會過的更差。
從感情上來講,養母已經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了。坦白說,我不認為養女在親生父母那裡能過得更好。如果他們真的愛女兒,根本不會因為現實原因放棄她,讓她給別人收養(攤手)。

可惜,人性是不可能沒有偏私的。養母也不過是一個高學歷的普通人。就算是兩個自己親生的孩子,做父母的多少也會有自己的偏愛,只不過是這件事聽起來太糟糕所以大家不會宣之於口而已。
人們常常會騙自己說,我對孩子都一樣愛啊。實際上,在緊急關頭,比如大難來臨的時候,如果他們只能救一個人,他們會很快做出抉擇,比如電影《唐山大地震》里,母親就選擇了犧牲姐姐救弟弟。

然後,我們來講一講,這位養母和孩子相處的方式錯在哪裡。和領養兒的關係,本身就比和親生兒更敏感。這位母親沒有重視這一點,用同一種的方式對待不同身份的孩子,是不恰當的。
根據多年和兒童打交道的經驗來看,如果說一個孩子的性格或行為出了問題,那麼,幾乎可以肯定這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出了問題。他/她的生活中,一定是缺失了某些不該缺失的什麼。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極度渴求自己童年時期未曾得到或者已然失去的東西;然而,他們反而會因此陷入一個「魔咒」:愈是極度渴望,愈是求而不得。
例如,有一名叫Donald Winnicott的兒科醫生和心理學家,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進行了一些關於二戰時失去父母的孤兒的研究。他研究了他們的成長曆程,他們融入新環境和新家的情況,以及他們與養父母之間相處的模式和遇到的困難。
Winnicott在他發表的文章中寫道:「將領養兒帶入新家,並給他們足夠的愛,對於他們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這些領養兒,無一例外的都遭受了深深淺淺的心靈創傷。在失去父母后,又重新被人領養,這令他們飽受創傷的內心暗暗的滋生了新的希望。而希望又為他們帶來了新的恐懼:如果再度失去現有的一切,我該怎麼活下去?
為了避免再次被拋棄,為了不要再進一步失望,這些孩子反而會故意去把事情「搞砸」,例如對著養父母大吼大叫、表現出強烈的憎恨和敵意。
這樣的敵意當然也會引發養父母的負面情緒。有時候,他們會因此而進入一個「負面循環」:領養兒顯露情緒和行為問題——養父母給予消極反饋——領養兒無法建立安全感——領養兒展露更多的負面情緒——他們進一步引發養父母的困惑和憤怒——領養兒和養父母的關係破裂。
然而,還是有少數的養父母做得很好:他們承認了自己內心對於領養兒存在負面情緒,也明白自己對孩子的反感是正常的。他們深知自己不是完美的人,被領養的孩子更加不是。他們用默默包容的方式,接納了孩子對他們的攻擊。領養兒由此得知:「原來這個人能夠容忍我對他/她產生的恨意,能夠接納完整的我,和他/她在一起我是安全的」。
一旦這個「憎惡」的心結得以解開,這孩子就能更自然的融入新家庭,建立新的人生和親密關係。


而問題中的養母的行為,說明她已經意識到她沒辦法抵禦自己對於養女的厭憎。這很遺憾,但是也沒有辦法。每個人最終都只能順從於自己的人性,有時候難免會傷害到其他人,有時候自己也難免受傷。
對於養女也是一樣。如果養母將她養到十八歲然後解除領養關係,她也必須接受這個現實,迅速長大,努力活下去。挫折也是成長的契機。對她來說,這未必就一定是壞事。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沒能得到他們父母無條件的愛,但這不代表,他們就失去了幸福生活的能力。人會長大,長大意味著要學著和過去的創傷告別。否則我們只能裹足不前。

更新:
現狀如此,先天條件和後天影響各佔一半。
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是「人定勝天」,我們喜歡看到人力戰勝命運的設定。實際上,遺傳基因會決定很多事情:人80%以上的智商,性情,脾氣。。。
這名養女,明現在性格和脾氣上都與其他兩個孩子很不同。這種差異性是正常的,畢竟世界上的人有各種各樣,不是每個人都得會讀書不可。養女應該可以基於自己的性格特徵,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努力活下去,不一定會比妹妹們更加不幸福。
問題就在於,大家都在強調的後天養育部分。我認為題中的養母做法不恰當,因為她完全忽略了養女作為獨立個體的性格特徵,而是用要求雙胞胎的標準去要求養女。一旦養女做不到,會有自卑,然後愈來愈自暴自棄,進入一個負循環。
而且,養母其實並沒有多愛她,她是完全可以體會到的。她蠻可憐的,看著自己各方面和妹妹們那麼大的差距,其實她未必就不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

更新:
我是做兒童教育的,所以我幫助的對象,是兒童、父母和整個家庭。
評論里有人說應該要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問題和以兒童利益為最大出發點,理論上來講並沒有問題,但在具體實施時總會有這樣那樣不Practical的地方。
比如說,在整件事情當中養女可憐,難道養母就不可憐?我們說不能犧牲孩子的人生,那麼養母的人生難道就該被犧牲嗎?
這件事是一個悲劇沒錯,我只是不覺得任何一方應該被責難,因為如果養母描述屬實的話,她已經很儘力了。她付出到了她自己的極限(對於這個極限每個人定義都不同),可是對於養女實在還是愛不起來。所以我說,她錯在高估了自己的人性。
其實這種家庭危機,應該去找專業的家庭領域的心理諮詢師處理,最好帶著孩子做團體治療。家庭危機就好比是一種人際關係中的疾病,有的能治好,有的治不好。

最後只能祝他們好運了,希望這個家庭危機得以順利解決。


說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三線城市。高中是當地的TOP2的省重點。
又進了高中里的火箭班。
這個班級里的人,不單單包括全市大量的尖子生,還有周邊縣城裡掐尖的學生。
高二有一段時間,我想要在計算機奧賽上尋求一些突破。
當時老師反覆給我做工作,告訴我計算機不是高考科目,在這上面花時間可能得不償失。
但我不甘心就這樣放棄,還是花了幾個月專門攻克奧賽的內容,正課幾乎沒有花時間。
奧賽的結果不理想,我還要回來繼續高考。
回來,我就發現我跟不上大家的進度了。
原來我在班上是中游水平,年段大概三十左右。
回來的那一次考試,我一下子就跌出了年段前一百,而且還在不斷往下掉。
後面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精神壓力。
由於老師通常都是按照班級的平均進度來上課,慢慢的我就無法跟上老師的進度了。

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周圍的人都替你做了定位。
甚至,替你做出了「選擇」。

老師已經不再關心我的成績,只是告訴我調整好心態。
同學看我,也彷彿害怕無意間傷到我的感情。
走在路上,都彷彿有人指著我的背後說「他就是火箭班的倒一」。
那段時間,真覺得自己在班裡像空氣。
一次次努力,又一次次得到自己不如別人的負反饋,對我打擊真的很大。
更可怕的是,所有人都在用各種暗示告訴你,「你做不到」。

那段時間,我除了追趕學習任務以外。
自己還思考了很多。
突然發現,我原來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周圍人的表揚,或者說為了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當我學習之後,只能收到「我不如別人」的負反饋時,強大的負面情緒竟然讓我無法繼續下去。

想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告訴自己。
我現在學習,只學習我想學的,只做我願意做的,我要成為我想成為的模樣。
我選擇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用自己的方法去吸收應試教育的內容。
後來的後來,我勉強在高考的時候接近了班級的平均水平。那一段時間的回憶,也成為了我最難忘的一段經歷。

問題故事裡,那個媽媽,可怕的地方,不在於教育方法。
在於,她一開始就在心裡給這個養女設定了一個定位。
她像是在證明一個她預設於心理的想法。
她有意無意地期待著看到養女不如雙胞胎的結果。
養女有做的不如雙胞胎的地方,她都會去無限放大。
養女有做的比雙胞胎好的地方,她都會去視而不見。
雖然沒說,但是她肯定還會在更多的地方表現出,「你就是不會讀書,你就是做不到」。
這樣的壓力,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致命的。
更別說,還是個孩子。

我很喜歡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有這麼一個片段。
爸爸和兒子在打籃球的時候,兒子說,「我以後要當職業選手」。
爸爸一開始和他說,「我覺得你在很多地方都有優點,但不是籃球」。

沉默了幾秒鐘,爸爸馬上又更正: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守護它。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by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 not do it.
當人們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對你說你也同樣不能。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Period.
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

希望大家,都能跳出周圍人的定位,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共勉。


我說一件我小時候的事情。
我姥姥姥爺家有隻大狗狗。
大狗狗會生狗寶寶。狗寶寶最後都是要送人的。
我曾經偏愛過其中一隻狗寶寶。
我經常把它從紙箱里拿出來,放在客廳里,給它喝牛奶。也喂它吃過魚籽、火腿、豬肉什麼的。
它是最優秀的那隻,最健壯,跑得最快,最活潑,最討人喜歡。
它對我也最熱情。我每次接近大紙箱,別的狗寶寶沒什麼太大的反應。但是這隻狗寶寶特別興奮,它立馬扒著紙箱,努力豎起身子,馬上要蹦出來似的。它歡快地搖著小尾巴。
後來這窩狗寶寶都送給別人了。
小時候沒深思過這件事。
後來,我曾經思考,為什麼它會成為最優秀的狗寶寶?
是個巧合?
是因為它本來就最優秀,才讓我挑中它作為玩伴?
是因為我多次給過它營養豐富的加餐?
還是因為我最偏愛它?

我相信這個母親肯定沒在物質上虧待過養女,但是她內心深處是不是更偏向雙胞胎?這會不會對孩子有影響?


養女應該比親生女兒大一歲左右。

因為親生女兒的出生,說不定就會有所謂的偏見,看看幾個孩子誰更優秀。

因為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本能有所抗拒,更會發現養女的缺點。

可能確實存在基因造成的智力差距,再加上養女和親女兒年齡相近,所學習的東西完全可以放在一起對比。

智力的差距可能引起兩者的明顯的區別,養女的學習能力比親女兒低。這時候失去了耐心,開始看到養女更多的缺點。(比如被車門壓手指後的幸災樂禍,如果是自己親生的說不定就會忽視吧,當做孩子不懂事覺得好玩而已。)

養女在對比中也不自信起來,並且感受到家庭對待的細微差別,形成了一種消極的反饋。

畢竟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大部分是逃避而不願意靠努力去解決,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兒童。

能力有差別,卻被加上了養父母標準,時刻在對比,再加上還心智還是個兒童,不斷的自我否定,潛意識裡自暴自棄,大概就會這樣。

至於懶,有時候並不是真的懶,可能是一種逃避,在逃避自己認為自己無法完成的任務。

後來逃避成了習慣,並且在物質上發現養父母完全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就開始真的懶,不洗碗,不做事。

一個孩子品格的形成,後天環境太重要了。一個人如果溫飽都顧不上了,他還會懶?百分之九十(剩下的早就死了)不會吧,懶是有原因的,因為你滿足了他的需求,替他做了自己的事情。

私以為通篇都在抱怨這個孩子的存在,既然如此,如果可以在法律許可下解除收養關係,那麼還請解除吧。

畢竟對於這個家庭還是把負擔丟掉比較好,但是孩子會這樣絕對有自己的責任,請不要覺得自己的行為已經算仁至義盡了。


這個故事是從養母口中講出的,和她自己的介紹一樣,博士,高學歷,所以她的文中表現出來的是有根有據,有對比有邏輯,有隱忍和剋制,我相信她確實沒有虧待養女,也確實做到仁至義盡,而她的親生女兒也確實優秀,但我總感覺有種隱隱的不對勁,哪裡不對勁呢?也許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思考:
1,基因遺傳
這對夫妻是博士,親生的雙胞胎必然繼承了這一強大基因,所以對普通人來需要努力去理解的東西,他們一家都毫無難度,而且養女只比雙胞胎大一歲,想想看,教幾遍都教不會的題目,比她小的妹妹卻會了,是什麼心情?養母通篇都在強調這種不一樣,卻不知道人之間就有差異的,而本來就有弱勢居然還不如比自己小的妹妹,陰影就更大了,與其努力了還不如別人,不如我先放棄了。
2,父母態度
養女和雙胞胎只差一歲,想想看,本來養雙胞胎就要花更多精力,而還多了個差不多大的孩子,父母必然是很累的,如果放在普通貧苦人家,正巧父母沒啥文化也不那麼善良,可能對養女大聲呵斥什麼的,那麼長大後養女可能會出於討父母歡心更懂事,更體貼(倒不是看好這種方式,事實上養女有心理創傷的,我只是拿出來對比出不一樣)而這對高知父母呢,他們有知識有文化,他們隱忍克制了自己的不滿,他們的行為無可挑剔,表面上對養女更好,付出更多,然後壓抑的總會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事實上,剛開始養女確實會表現不如雙胞胎好,但是當出現這種情況後,父母彷彿找到了某種借口,脫身的借口,在後面的十幾年中一直以此來開脫,就是「一切是你自找的,我們已經對你很好了」,這種態度就是對外人的,只有對外人才有這種生疏的客氣。
文中一直強調父母做的夠好了,但養女卻讓人大失所望,仔細想想,他們一直是忍著慣著,養女在這個群體中是個另類,那種不想她煩的忍讓比暴力更可怕,若是打罵,起碼還是有期望的,願意與你對話的。文中說的關門外等,想想看,自己最親的人都躲著自己,是多大的被拋棄感啊。文中還列舉了養女和表兄弟姐妹相處也不和諧,證明不是只有父母的問題,殊不知,父母的想法會影響親戚的觀點,親戚又會影響孩子的。記得小時候,班裡轉進了個外地生,很多女生對那個外地生常常辱罵,我非常不解,在我看來外地生明明長得還不錯,成績也過得去,人也隨和,怎麼會讓人那麼非議呢,後來我才明白,這和家長有很大關係,我父母從來不會用難聽的詞來形容外地人,相反一直誇他們勤勞,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反感地域歧視。我想說的是養父母即使沒有在表兄妹間說養女壞話,但是他們的態度確實會間接影響他們的看法。
我認為,養女之所以養成現在的性格,一方面來自智力不如家人導致的自卑感和無助感,另一方面來自性格差異,高智商人大多內向,喜歡安靜,養女的性格與家人格格不入,本來只是差異而已,她可以發揮她的優勢,但是在這個這家中,她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這兩個原因導致養女在這個家中的生存天然劣勢,唯一可以改變的是父母的認知,可是高智商高學歷不代表就是好父母,父母的問題在於沒有從孩子角度思考,感受,他們只是從表面分析自己的所做所為和養女的不良行為為自己開脫,他們以為自己做的夠好了,可實際上,他們高估了高智商在為人父母中的作用,共情能力比智商重要多了。比如,穿舊衣與新衣,不是絕對的差與好,如果父母傳遞出穿舊衣是懂事,那麼養女穿著新衣也不舒服吧。


我覺得作者在撫養教育中不會有刻意的偏袒,也不是來炫耀自己基因強大的。不知樓主有沒有讀過弗洛伊德或者有關精神分析學方面的書,孩子的養育在零到六歲期間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的「八歲看老」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領養的孩子很少有一出生就被領養的,因此領養兒在他們非常重要的嬰兒期是處於棄嬰狀態的,這段期間被遺棄、缺乏母愛的狀態會給他們的心理和智力發育造成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樣的影響甚至要用一生的時間慢慢糾正。所以領養兒和親生兒會有一定的差異,當然與基因也是有一些關係的。


歪個樓,民間有一種迷信的說法,叫做「招子」,就是沒有孩子的夫婦去領養一個小孩,這樣以後就會有親生孩子了,迷信的解釋是「小鬼成群」,就是說家裡有一個「小鬼」,其他小鬼就會來投胎,自己就有孩子了。
「招子」通常是女孩,因為過去女孩子沒有家產繼承權,既不需要分家產又可以幫助帶弟弟妹妹。
這個文章里的養母,對自己的大女兒一口一個「養女」,絲毫沒有表現出自己對大女兒的疼愛,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曬雙胞胎親女兒,不得不讓人聯想她收養大女兒的動機啊。


太情緒化,太主觀了。完全不能找出原因。

感覺可能剛開始收養養女時候,可能母愛傾注的比較多,在某些事情上想盡心儘力,可能也只是物質上的,情感上關心可能較少。但是發現自己能生育以後,心態上稍微有一點變化。自己可能並沒有察覺,但是在養女看來,是妹妹搶了自己的地位,所以就會撒潑大鬧。畢竟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當媽性格上也有些軟弱,每次吵吵也就容忍了,但是心理肯定會越來越偏向雙胞胎。這時候養女也發現這個問題,於是也就更撒潑哭鬧。導致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別說是不是親生的,看看剛開放二胎時候的新聞,絕不是少數。

雙胞胎迫於姐姐的壓力,可以感覺的到,養女在家應該還是很強勢的,爸媽應該都挺難壓的住她。所以雙胞胎性格也就更乖巧。這種情況,當媽的自然越看自己女兒越順眼。

學習問題,我感覺有點多動症……雙胞胎相互扶持,很多時候問題就沒那麼多。這個養女已經在家裡邊緣化了,估計在學校也是被邊緣化的角色,建議媽媽關心一下養女和她的朋友。

基因問題可能有點,但是絕對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問題就是在中國現在的教育下,哪怕915.211的家庭里,初代子女在面對二胎時候,從家裡中心地位轉變哥哥姐姐的問題。

在她心理無異於經歷了一次教會遇上哥白尼。


我覺得作為普通人,po主也仁至義盡了,至少還養到18歲,給10萬補償,但是說實話我是沒感受到她對養女的愛…
但是換個方向想,確實是養女啊,就是和親生的不一樣,無論怎樣都不一樣,我們能強制要求別人做到親生女兒和養女一視同仁嗎?而且都是po主一面之詞確實沒錯,但是我們都是旁觀者,真實情況誰都不知道,說不定養女到別的環境里會更差呢?
微博里說都是養女錯的,養女白眼狼的人是偏見…但一開始就完全否定遺傳,覺得都是po主錯的人也是偏見…
只能說po主在物質上做的合情合理,噁心之處在於因為養女不合心意想到拋棄,讓人感覺沒有足夠的愛,也挺無情的…這個孩子這樣的性格也不能全賴遺傳,還有這個po主不適合領養孩子…
看完只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殘忍,不是親生的,又不合自己心意,怎麼看都不順眼,最後竟然想到要送走她…假如是親生孩子這樣應該就不會放棄了吧…
話說這孩子真倒霉,先被拋棄,然後本來不孕的養母竟然能生了孩子…
還有這孩子估計一直覺得自己是親生的,所以知道真相時的心理落差……
但這個孩子的行為真的挺討人厭的…環境和基因都有原因吧,希望她能正確認識自我,然後努力改正自己…祝她好運吧…
——————————
看到有人總是說這個養母把養女掛在嘴邊,還有反覆提到自己是985,211,推斷出養母有優越感,內心歧視養女……我覺得都是局外人,憑一篇真假難辨的文章是看不出這麼多東西的,很多人生氣是因為討厭一些學歷高的人炫耀學歷,對低學歷者滿滿的「優越感」,自動就把養母帶入了討厭的一方…養母反覆提「養女」這個詞,也不能說明什麼,也許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她反覆提自己一視同仁了,也許就是想表明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基本相同,而不是心虛。她提到自己的學歷無非就是證明自己的教育是沒問題的。我可以猜測養女表現讓她真的很失望,她又覺得自己能做的都做了,但是養女仍舊是這樣,於是「遺傳」的理由就在她心裡反覆自我驗證,使她開始相信這個理由,然後不停的找證據支持這個理由(巴納姆效應)…養女這麼做也許是在爭寵,但是多子家庭爭寵現象很正常,孩子性格特點造成的爭寵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一系列的偏差,養女不當的方式完全違背了養母的期望(但不管怎樣養了這麼久說送走也太過了),說不定親生女兒樣樣優秀也只是在討母親的歡心,但更符合養母的期望…一篇文章而已,作者怎麼寫,給人的想法就千差萬別。從文章看我只是覺得養母說送走養女就送走是真的挺無情的…但是物質上完全沒問題,這個世界其實更殘忍,很多人收養孩子當成免費勞動力,不和心意說丟棄就丟棄,很多孩子心理陰影是一輩子都抹不去的。與其在這裡口誅筆伐養母,不如告訴自己無論是不是親生的,一定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不要輕易就放棄。


這個母親通篇都在說
自己怎麼辦,
自己怎麼辦,
自己怎麼辦。
這個母親像投資一樣投資她的女兒,混雜著商人的斤斤計較與無情。
她的一切想法都是強加在女兒身上的,讓她上興趣班,監督她做作業,讓她學游泳。從來沒有說過,也從來沒有講過,
女兒想做什麼,
女兒需要什麼,
女兒愛什麼,
培養孩子不是投資商品,而是需要愛和親情去澆灌。
很多噴子肯定會罵,什麼狗屁親情和愛,你他媽給慣出來的吧。
恐怕噴子們這種隨處散發的惡意,是他們的家人教他們的吧?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投入什麼,自然會回報什麼。別說養女,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是我都會瘋。
一個根本不在意別人想法的人才會這樣抱怨自己。
當然了,知乎有個人評價岳雲鵬時說:看人是個門道,何況是隔著屏幕看人。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我不好再說些什麼。


這個孩子不缺教養,缺愛。


看完覺得很不舒服,尤其是親生女兒們的缺點那一塊,還先強調了她們的優點,再說了三個無關緊要的缺點,反而像是想不出來隨便寫的。

對此,我是中立的,(因為這畢竟也是媽媽是片面之詞,要是養女來寫,說不定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但就這位媽媽寫出的文字來看,我想如果這位媽媽沒有生出雙胞胎女兒,養女還是一樣的性格那也會繼續養吧。或者說,兩個女兒性格很惡劣,但養女卻乖巧懂事,這位媽媽也不可能產生和親生女兒斷絕關係的想法。可見,這位媽媽一開始就沒把養女當親生女兒看待。

還有文中提到一段:自己在與親戚談話時養女總是粘著自己……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妹妹們不喜歡自己,表兄妹們又躲著自己,那這時肯定是去依賴媽媽啊。而這位媽媽在養女上廁所時偷偷走掉,(包括前面關門)養女肯定是會感覺到媽媽在嫌棄她。可能這位媽媽心裡感覺對待三個女兒沒有偏差,但是事實上養女已經感覺到了不同,所以做出這樣的行為想引起媽媽的注意吧。


也許,那個所謂養女,已經知道了自己是養女的身份


人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特別是基因上的。


從一直以養女作為稱謂這點來看,原作者的教育肯定多少是存在問題的。


吐槽那個養母的教育方式,她不是在養孩子,她是在玩養成遊戲,養不到跟自己想要的一模一樣的寵物,當然不玩啦。要是換做親生的,好像就不能刪號賣號了哦,真是幸好,幸好。
貌似養女小姑娘跟我小時候還挺像,成績一般,脾氣不好,也不合群,拖延症,不愛做作業,不愛收拾,毛病多得要命,但是這些毛病礙著誰了,後來學畫畫了,還不是自得其樂過的很好。985211?各人自有各人的天分,更多的人是沒有什麼天分的,一切都要看機緣,只要不是大奸大惡,沒有走什麼歪路,有什麼大不了的,等她長大了,運氣好就能慢慢發現興趣然後老實學點什麼,運氣不好大不了就出去打工唄,是好是歹結果都是她自己的事,所謂的望子成龍都只不過是把孩子當養成遊戲玩,更何況這個一言不合就想甩包袱的養成遊戲玩家,嘴上說的愛都是假的。
不想養又不敢直說,稍微有點腦子的都會覺得噁心。


孩子很可憐。三個都很可憐。


想到心理學上一個效應,自證預言。

事實究竟如何,憑一面之詞難斷。肯定的是,文中的母親已經把這種差別歸因為基因。

基因決定論,環境決定論都很極端。普遍認為基因與環境共同影響一個人。但任何普遍結論都無法套用個人,人有其獨特性。

那位母親這樣想了,必會潛移默化表現在行為中。這種現象無疑不會緩解只會加重,對養女的不滿越來越多。最終十八歲放手也是能看到的結局。

養女毫無疑問是有些問題的。十八歲時養母這一舉會造成不小的打擊,是夾起尾巴做人或是一蹶不振都將是她的成長經歷。希望她能捱過這關。

養母做法無可厚非,不贊同不批判。養了這幾年孩子付出的不能被寥寥數語推翻,有沒有區別對待親生與收養,或多或少有的。程度如何旁觀者無從談起。誠如一位答主所說,合情合理卻無情無義。

至於有人說通篇養女這一稱謂可見偏心我是不贊同的。我看來就是描述省事,就像文中稱呼雙胞胎大女兒大雙一樣。

於我個人,如果決定收養,就要視為己出,無論如何,「自作自受」,不拋棄不放棄。


同意前面的有些回答,就像說這個文中的母親把養孩子當成了養成遊戲,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或喜歡的樣子就想放棄,也能理解這個母親面對養女和自己親生女兒在很多方面的相比不足感到頭痛,但是在當初收養這個孩子的時候應該更多的是感恩吧,感謝這個孩子能讓你們為人父母,能讓你們圓滿,這個時候孩子是人是有感情的,是到後面因為養女的種種行為習慣,文中母親覺得累贅想把孩子還給她的親生父母,這個時候就把孩子當成物了,前面剛開始收養是絕對不會跟孩子說她的身世,想把她獨自佔有,但是後面覺得累了就想把她還給親生父母,這就是一個物品,也許沒有後面的親生雙胞胎女兒的對比,這個母親也不會這樣放棄養女吧,當然這個母親沒能做到大愛,很多人可能也做不到,我只想請在收養時告訴自己無論這個孩子將來是否是你喜歡的樣子性格都請告訴自己要完全接受,就像自己親生孩子有時候也會不如自己所意,如果不能做到就別收養。


養女在向媽媽索愛呢,卻感覺到了媽媽內在的拒絕,所以一再抓狂。而這個媽媽,儘力在物質和教育上養育了孩子,但壓根沒能從內心愛孩子,嘆息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青春期 | 兒童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 青春期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