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小孩子做數學題時能更細心點?
輔導小孩學數學,但是相同的錯誤總是犯,很粗心。一直想找個方法幫他改正這個毛病。求諸位賜教
求不要捧殺謝謝……
我只不過是有老師的通病比較話癆外加是這個群體中少見的喜歡在網上泡著而已……
我說的東西基本上只是我寫下這個文字的當時的感悟而已,說不定過陣子再回頭看我自己都覺得自己當初很蠢(←這樣的事發生也不止一次兩次了= =……)
老實說以我今天的心情我真的很不耐煩回答這樣的問題……
「很粗心」這個描述基本上跟你去醫院然後說「我不舒服」是一個檔次的讓人煩躁……
喵的是個家長都覺得自己家孩子「很粗心」好么……
我甚至還會教導新老師,如果實在沒關注到這個孩子但是又被家長詢問具體情況,可以用「要是再細心一點就更好了」這種話來回復,家長有非常大的可能覺得老師真是好關注我家孩子啊……
(↑我怎麼覺得我在透露行業機密= =……)
換個說法的話,你隨機抓100個孩子,(關屋子裡做點兒題你看一會兒,造成「觀察」的假象),然後挨個兒跟他家長說,「通過我的觀察,我覺得你孩子好像有點粗心啊,是不是?」我直覺能有90個以上的家長覺得你說的很對並且(在你的鼓勵/慫恿下)列舉一堆他們平時觀察到的孩子「粗心」的事例或者其他任課老師告訴他的孩子很粗心的事例……
(選取成績中等的孩子效果更好哼唧……)
所以拜託……只說粗心二字根本提供不了任何有用信息!
======================================
好吧發泄完了來寫點兒有用的……
如果我的家長帶著孩子來找我說孩子粗心,由於職業素養,我不能像上面這樣兇巴巴地吼家長要求他提供更多信息……
所以我得自個兒想辦法挖掘一下,我通常會從這些地方下手:
1、詢問家長有沒有孩子以前的錯題,可以讓我看看。
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分析孩子犯錯誤的地方是不是集中在某些題型,甚至集中在這種題型的某一步。
如果有這種現象發生,那麼這個地方孩子很大可能是沒學明白。
可以結合詢問學生本人來確認這一點。
詢問方法建議採用讓學生陳述該題每一步驟的含義,如果孩子說不出來,或者瞎說一氣,那麼可以判定為不會。簡單地問「這題你是不會還是粗心」很可能無法得到真實情況,因為孩子會受到家長平時的評價影響,或者覺得說「不會」比「粗心」更沒有面子等等等等
(例如,曾經有一年級家長表示他孩子粗心,簡單的加法都總是算錯。但是實際了解下來,發現那孩子根本就不會做帶有進位的加法……越是年級小的孩子,越是可能出現這種大人來看「這還用問嗎」的技能其實孩子根本就不會的情況……)
2、詢問家長孩子其他課程的表現
一般來說,細緻度不好的孩子往往在各個學科都會有所體現。
如果只有數學不好,但是其他學科都沒有問題,那麼可能是孩子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了特殊的感受,比如格外畏懼或者覺得枯燥等等。
可以將這種猜測直接詢問家長來證實
3、詢問孩子寫作業時的狀態
孩子能夠堅持多長時間不間斷地專註於學習內容上。
所謂不間斷,包括喝水、上廁所、吃水果等等等等……
狹義的來說,只有這個自控力差或者專註力缺失造成的錯誤我們才稱之為真正的粗心。
-------------
當然絕大多數的被當做「粗心」送到我手上的孩子其實是……以上三者皆有……
這很好理解,自控力不太好的孩子上課聽講也一定不會太專心,所以肯定有東西沒有學會,然後任何一件事總是讓孩子從中獲得糟糕的反饋(錯了、不對……)自然不會太喜歡它……
-----------
好吧我們來說說常用解決方案
最根本的,所有教育都通用的準則:
你得知道孩子怎麼想、怎麼看待這個事兒,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
雖然這個好像說了跟沒說一樣因為大家實在說太多次了,但是大家說的多那是因為這真的很正確啊喂……有太多太多太多的只關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沒想過要換孩子角度的家長了喵嗚……
------------
通常來說,我解決問題的順序是2、1、3
即:先確保孩子至少不反感本學科,然後幫助他突破自己的難點,最後啃自控力、學習習慣問題。
這樣安排的原因,是因為自控力這種東西,必須要當事人自己有這個覺悟才能鍛煉得出來,因此先用突破前兩項的過程,激發出當事人「要學好」的信心和意願,以及培養跟老師之間的信賴感和親近感。
這樣進入到啃自控力這個艱巨的階段之後,老師才能比較專心地對付這個最大的難關……
針對2、激發興趣。
這個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生活的其他方面,從他感興趣的事情入手。
數學……唔……特別是小學數學,應用題是個非常友好的模塊……教師可以自由地改編它,用孩子喜歡的瓶子把它裝起來……
比如前兩年我們常用植物大戰殭屍的背景來編寫應用題,孩子們當時都很興奮。這兩年的低年級我們換熊出沒了……
也可以使用針對學生本人的一些說法,比如看到他家裡有金魚,就說XXX同學家裡養了一些金魚blabla;如果不是金魚是貓咪,那就改成XXX同學為了給喵喵餵食,準備了三種貓糧blabla……
孩子能夠聯想到日常生活,就會比較興奮,而且也能更快地領會數量關係。
我們曾經有一位前輩開玩笑地總結道,「小孩都是財迷和飯桶」,意思是說,(特別是三四年級左右的孩子)對於錢和食物的話題總是很有興趣,特別是經過老師故意加工成脫離現實的比較大的數情況下……(當然我們會給個理由,比如魔法世界啦什麼的,然後再說XX老師吃了100個包子付了1000元錢之類的……)
針對1、解決具體易錯點。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都能找到易錯點了,給出適合孩子理解的講解、布置適當的練習鞏固、中途注意在合適的地方給孩子鼓勵等等都是老師的日常功課,講新課的時候也一樣的。
這個階段也包括,傳授一些對減少錯誤有幫助的小技巧,比如某些類型的易錯詞讀題時就要重點圈畫出來等等。
畢竟有些時候,孩子做這種題容易錯,其實是「這種解題方式本來犯錯的概率就更高」,換用另一種解題方式有時候就好多了。
針對3、增強學生的自控力
嘛這個是最困難的部分了……需要學生周圍的大人有比較好的自控力……
老師或者家長容易妥協的話,基本上做什麼都不會有太好效果的T-T……
家長或老師要做的事大略分為兩類:
1)減少環境干擾
2)設置不難完成的比較枯燥的練習,訂立獎懲措施,執行。
減少環境干擾方面……爺爺奶奶輩是大敵……「來喝口水吧?」「來吃口水果吧?」「幫奶奶嘗一下肉爛了沒有」等等等等……這方面的解決得因人而異……某些情況下這根本就是不可抗力T-T……
另外減少目光可及之處的娛樂用品也很重要。包括雜誌、玩具、ipad等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經常看到啥就想起啥來……而且遊戲什麼的永遠比學科內容要更有趣些不是么……
這種時候出的都是(孩子能力所及的)越麻煩越好的題目,千萬不要能巧算,哼哼~
比如四年級我們可能就出「347×219+9867= 」這樣的,要求學生每一步計算過程都要寫在指定的草稿紙上以供檢查,不得口算。目的是在枯燥的問題當中「磨」他。
然後出錯就罰。
事先定好懲罰規則,出事兒之後要不折不扣的執行,不管他找多麼神奇的理由出來,想改規則咱可以商量改下次的,但是這次的不能改,當初拉過勾的不能說話不算話。
反正來幾次他知道耍賴沒用就逐漸會好轉啦,但是一開始有時候會很麻煩……
根據孩子程度和現階段重點的區別,可以自行發明或修改一些細則。
比如為了鼓勵孩子自己檢查,可以增添「如果自己查出在哪一步犯的錯誤,懲罰可以減半」之類的。
比如為了鼓勵孩子保持專心,可以增添「保持15分鐘不走神的話,就增加3分鐘休息時間」之類的
總之這裡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變化啦,取決於你想鼓勵什麼,以及何種激勵或懲罰措施對這個孩子有效。
謝謝邀請!
我家小朋友很喜歡數學,但是依然經常做錯題,我們對他的要求是:粗心就是能力不足的表現,決不可用粗心作為做錯的原因,必須找出真正原因,然後要看到改進。
他數學測驗全對很少,每次都會錯一點,所以經常和他一起總結(沒有次次都總結,不然太刻板了),大致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原因:
1、審題不清 -- 內在問題是自大,看到題目第一句,覺得應該是做過的某道題,結果老師是改過內容的
-- 這種情況多了,他自己覺悟了:"老師是狡猾狡猾滴,總是在題目里設陷阱",當他進入"戳穿老師的詭計"的思路,就樂在其中地仔細審題了。
2、不理解題目 -- 不知道其他學校怎樣,我家小朋友這個學校的老師喜歡超前出題,就是把沒教過的題放入單元測驗,另外還有個別知識點小朋友課堂上學了但是一知半解,測驗就會理解錯然後做錯
-- 這類情況一般我會和他爸爸一起給小朋友深情並茂地講解,然後找一些類似的題讓他反覆做。通常他會厭煩反覆做同一類題目,那時候就跟他講"一萬小時練習"的數據分析,對家裡這位是有效的。現在會去買一些題庫,從中找需要的題目。
啰嗦一句,這種情況做錯不是很擔心,因為一般這種題都是全班大比例出錯的,老師會反覆在課堂加強,並經常在測驗里出同類題型,掌握老師的教學方法就好。
3、無法理喻的出錯,比如答數少寫一個0或者數錯蘋果 -- 其實還是自大,因為這些都是超級簡單的題,他以為自己萬無一失,為了做第一個交卷的,匆匆而就。
-- 這種錯誤通常在檢查時可以自己發現,如果沒用自己檢查出來,百發百中是自大在作怪。我們是不罰他的,我們平時經常和他一起看航空航天等工程技術的東西,給他詳細講那些小小失誤導致的慘劇,他是理解的。
關鍵是他在班裡屬於數學Top,容易自滿,所以讓他參加奧數啥的,給他創造機會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逐步減少自滿心態。
我也沒有好辦法。剛剛回答一個沒有幫助的答案,被折了,這個,我也說不出有用的東西。
說我想到的。
1、細心的品質需要從不同方面培養。不單是數學。如過孩子做任何事都是粗心的,那麼靠做數學題來培養其細心的習慣,很不靠譜。
2、對數學本身的態度。因為不細心表面是馬虎,但是也很可能是 對數學學習的態度不對。若是不愛做題,煩數學,那麼錯誤在所難免。怎麼愛上數學呢?
這個,請教@曹文雯老師好吧,他是數學教育的專家。(不是磚家)。
3、就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針對其解決問題的常見錯誤,設計一些「找碴題」,就是看起來差不多,但是某些條件有變化,不讓他做題,就是找到什麼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條件會導致什麼?
把一些問題的條件抽掉,讓他自己填寫條件。慢慢讓他知道,那些條件很重要。
第三個建議,激勵。參考各種遊戲的激勵機制。
第四個建議:找一些趣味性強的問題來讓他做。例如推理性的問題。
第五:講一講粗心大意吃虧上當倒霉的故事給他聽,最好是鮮活一些的。。。
另外,細心這個東西真是天生的。我就一直未曾擁有。
最近這幾天持續在吸收的一個觀點是:
children do well if they can。
小孩子做題會錯,不是因為他們「不會」,也不是他們「會」但是粗心、馬虎。他們做題會錯,是因為他們沒有對某件事、在某一時間段「持續保持正確」的能力。
ok,now,follow me:
1)nine plus three makes twelve.
2)seven plus five makes twelve.
3)five plus eight makes ______
下面,給您10分鐘,一張卷子,卷子上是100道3)這樣的20以內加減法計算題,可以用阿拉伯數字作答,保證能答100分不?
您看twelve是一堆字母,小朋友看12就是兩個符。
問題並不都是孩子「不會」。也不是說孩子會,就一定會每次都回答正確。做錯是一個結果,粗心是一種非常籠統不具體的原因。
孩子的成長是動態的前進的過程。時對時錯是學習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以上寫了這麼多廢話,是希望您可以理解孩子。
以下是問題解決的一些方向:
1)請判斷,是否是因為該內容學習的時間不長,尚未內化完成?如:一年級的小朋友會因為沒有完全內化經常出現5+7=13,三年級小朋友可以算粗心。
2)請判斷,是否因為該內容重複練習不夠?有些內容雖然學習過,但是練的不多,時間長有忘記了。如:一年級學習過鐘錶,但是家裡都是電子顯示時間,二年級仍然不準確認識盤面鐘錶。
3)該學習內容的表達方式是否有理解問題。如:應用題的答案雖然簡單,但是題目的表述方式複雜,或者如上文中英文計算題出現的閱讀不熟悉問題。
4)該學習內容是否是思維訓練內容,思路沒有理清的話,不會因為大量做題真正理清。如:雞兔同籠問題。也是大量出現「老師講時聽的挺明白,自己做有點發懵」的重災區。
5)孩子的抽象思維是否達到了該內容的抽象程度。如:三年級的孩子接觸「牛頓的牛吃草問題」(公務員考試這也算難題了)。
6)是否是注意力,或者時間管理之類的其他問題。
供參考。
曾經做過幾年培訓,總結出來的經驗應該比在一兩個孩子這樣的個例身上總結出的經驗更有普遍意義,說一點心得。好像寫得有點跑題,立個裝13的標題正一下吧:
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粗心--基於專註力的方法(我自己忍住了沒有吐)
粗心只是結果,導致粗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內容不夠熟練。讓一個大學生去做小學的加減乘除是絕對不會「粗心」的。(2):做作業時不夠專註,或是無法長時間專註。(3):對作業內容過度自信導致的不認真。對所學內容不熟練造成的粗心大概佔30%,多做一點題目就可以解決了。而過度自信(浮躁)導致的粗心大概佔5%,多限於表現欲比較強同時比較聰明的學生,只要在不粗心的時候多鼓勵一下就能有好轉。而剩下的是專註力差所導致的粗心,是粗心的主要原因(65%),也是最值得關注的原因。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不但能夠解決粗心這個表象的問題,孩子學習能力會有質的提高,基本上離學霸就不遠了。
專註力是學習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寶貴的部分。據我的觀察,理工類學科中,絕大部分學生在沒有認真預習的情況下,45分鐘的課堂能夠全身心投入的時間很難超過15分鐘,如果遇上那些自說自話的老師可能還會更低。如果有中小學老師可以自己試一試,每堂課上30分鐘後留15分鐘立刻測試剛才講過的內容,測試結果可能很有信息量。別覺得這是危言聳聽,有興趣的家長可以自己打開一節網路公開課看看你自己能夠在多長的時間內保持專心。你自己一個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要求生性活潑的孩子去做到未免太不切合實際。靠老師來解決學生專註能力底下的問題非常不靠譜,也是家長最值得花心思的地方。這個問題解決好了,直接可以拉開孩子和同學的差距。
以下給出兩個具體操作建議。
方法一
首先是有可能的情況下,提前把數學、物理等科目提前學一遍,習題做一遍,可有效提高學生在上課時的專註水平。(本人已經離開培訓界且沒有任何利益糾葛,絕不是打廣告。而且孩子預習的過程如果是和家長一起完成的話效果會更好,但好處太多此處就不展開了)一個真實案例:我有一個學生,家裡是做生意的,平時除了回家睡覺的時間都在我這(假期就滿世界瘋玩)。因為學習時間特別充裕,就開始不斷往前學,初一上學期把初一一年的數學學完,習題做完。初一下學期把初二一年的數學和物理學完,習題做完。其結果就是事後看,這個學生上課45分鐘能夠完全專註下來了。
(由於只有這一個學生有足夠的五年時間來培養,所以結果不具備統計學上的顯著性,有可能只是一個特例,但是恰巧可以說明專註力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培養好專註能力的結果很驚人,首先就是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個學期由班級13名提高到第1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顯著觀察到其對自己的要求和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又進一步加強了其保持專註的動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我掐表偷偷數過,這個學生低下頭看書可以持續兩個小時以上,而之前他可是個自恃長得帥(可能和陳冠希有一拼,女生見到會臉紅的那種)天天逗其他小姑娘的主。截止至這個學生初二結束我轉行的時候,其英語辭彙量已經積累了4500多個(小學畢業時辭彙兩不超過200個,全是初中兩年積累的),初中的數學、物理和化學全部自學完,習題做完兩遍。新概念英語第二冊默寫完,寫的作文有點外國人的味道。看完了同濟大學版線性代數,用逆矩陣解線性方程玩得很溜。地理、生物、歷史、政治這種副科不用預習,上課聽聽,一個學期用一個周末複習一下,不耽誤科科拿第一。而這一切都是伴隨著其專註能力的提高一步步實現的,有可能背後有更深層面的激勵在發生作用,但是專註能力確實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說說超前學習的弊端。我們這裡有很多老師其實是很反感學生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是如果學生提前學過以後上課比較躁動,喜歡過度表現自己,容易插嘴。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這種心理很正常,需要正常引導,剛好可以通過這個過程教會孩子謙虛和低調。還有一個原因是老師上課(主要是講習題的時候)難免會出錯,這在中學女性數學和物理老師中比較常見,有的方法老師自己理解不了也不準學生用,有的題目老師甚至根本就做不出正確答案,逼著學生填錯誤的答案。(比如100g水最大能產生多少浮力和多少壓強,我遇見很多物理老師都想不明白的) 而如果學生在初一、初二就把中考的內容做的很熟,老師上課就很容易露怯,很多自負(自卑)的老師是無法忍受這種情況發生的。遇上這種情況,比如說你的孩子因為填了和標準答案一樣、但是老師無法理解而被認定是錯誤的答案進而被整(這種情況根本無法避免,因為你無法知道一個傻子會在何時犯傻,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能預測出老師將會做錯哪些題目從而提前也做錯的話,家長同志也就沒有必要接著往下讀了),我覺得這倒是一個絕好的機會給孩子上一堂生動的社會課,教會孩子其實老師也是一般人,理想與現實是有差距的,並學會如何在現實中和諧(圓滑)地存活下去。總的來說,如果處理得好的話,應該是利大於弊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提前學習的弊端中絕對不包括學生提前學過以後上課便聽不進老師所講的內容這種情況。這是您的孩子為了逃避提前學習而找的介面,是赤裸裸的裝13行為,需要堅決予以打擊。親眼所見有人以這種理由逃避提前學習後,過了一個輕鬆愉悅的中考畢業暑假,接下來的是高中數學第一章第一節上課沒聽懂,作業用手機查著百度作業幫也能做(百度全是坑,別的坑坑錢、這個坑坑的是一個孩子的未來,家長同志要上升到階級對立的程度來看待作業幫這個問題),所以沒聽懂老師也不知道(知道了也不在意?),接著講第二節。於是第一章聽不懂,接著一本書聽不懂,接著本本書聽不懂,數學物理化學都如此,最後只能改學文科了(不是說文科不好,但是被逼無奈學文科的體驗真的好不到哪裡去)。很多孩子都存在一步沒跟上、步步被拖死的情況,就是培訓機構(不打醬油的)也只能救活其中的一小部分,餘下的就是無藥可救了。
方法二
(這個方法有更多的數據作為支撐,可操作性更強。能有效培養孩子的專註力,就是天資一般的孩子也有顯著的效果。同時該方法培養的是孩子更廣義下的專註力,比前者具有更高的推廣價值。)第二就是家長每天檢查孩子理科作業的時候發現錯題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哪一道題目錯了,只告訴孩子一共錯了幾道題,讓孩子自己去找出錯誤並改正(上知乎的家長應該不存在不會做孩子的作業這個問題吧。)。每改正一遍重新檢查並標記錯誤數,直至全對為止。這個方法在三十多個學生身上做過實驗,學生數學成績都是直線提高至98分以上,個別天資實在差的學生95+也沒問題。操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這樣反覆做會不會浪費太多時間?會,剛開始有的學生做數學的時間會延長三倍以上,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但是一個月以後會明顯回落至正常水平,作業基本沒有什麼錯,最多改一遍就全對。而此時學生做作業時的專註程度和課堂的吸收程度都有了質的提升。(2):孩子一直改不對怎麼辦?剛開始可以細化到每一大題錯了多少小題,以每一大題為單位逐個攻破,等整體錯誤率較低了以後再升級到總共錯幾道題。(3):孩子一直軟對抗,就是故意不改對怎麼辦?(孩子有極強的動機這麼做,當家長認為這個方法失效以後,孩子做作業會輕鬆很多,而機智的孩子可以準確地預見到這一點。)這個話題可以展開的空間很大,這裡簡單說一下。我的學生里,少數民族、湖南人等以倔犟(絕對沒有貶低的意思,反而覺得是他們性格當中的閃光點)著稱的同胞不在少數,對付這些同胞的一個關鍵就在於永遠不要讓你的對手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都說知子莫如父,其實恰恰相反,是知父莫如子。現在的小孩在和父母討價還價的時候,簡直可媲美國際頂尖水平的談判專家,把握和操控家長心理的能力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所以絕對不要讓你的孩子牽著你的鼻子走。其實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倔強只是他/她的談判策略而已,家長最好的應對策略是靜靜地看他裝13。具體操作中的一些技巧,家長可以自己總結,要做好和敵特分子長期鬥爭的準備。而且敵人越狡猾,說明他越聰明,但也越容易跑偏。(4):在每天做作業之前,讓孩子先看看作業裡面沒有把握做對的題目是哪些,你可以再給他講一遍,但注意不要講原題,而是講一個類似的題目。(5):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看到孩子有明顯的進步,這個時候要抓住每一個閃光點對其進行正強化,鼓勵其度過第一個月的磨難期。
說完表面的說點本質的,孩子不夠優秀主要還是家長對孩子不夠用心。上文提到的方法經過在30多個學生身上實驗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數學成績一個學期上95分的比率是100%,上98分的比率是75%。但是我介紹給周圍親戚朋友後觀察,雖然知道只用痛苦一個月就能苦盡甘來,但家長能夠堅持下來的比率是0%。一是很多家長每天要多遍重複檢查作業,自己首先就不耐煩了。二是孩子會機智地傳遞一個假信號讓家長相信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從而可以省下更多時間來看電視。
家長對孩子的投入最寶貴的不在於經濟上,也不在於時間上,而是精力上的。用東北話說是要走心。這不是看你給孩子報多貴的輔導班,每天接送孩子花費多少時間,每天陪孩子做作業到多晚,而是看你有沒有真的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如果家長把孩子的教育問題類比成你每天回家之後的作業,那家長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做作業」的時候是否認真和細心。如果自己都不夠認真和細心的話,還夸夸其談怎麼讓孩子細心,就顯得比較浮躁。如果你是一邊看娛樂(包括看電視、上網、打麻將等)一邊給孩子輔導功課,就如同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一樣,是沒有效果的。如果你只是呆坐在孩子身邊打著毛線陪孩子做作業,就如同你一邊開著小差一邊做作業一樣,也是沒有效果的。
上過學的人應該都記得,每個班都有幾個這樣的學生(記為學生A),每天上課隨便聽聽,下課做作業做作業的時間很短,總是在玩,結果考試成績優異。也總有這麼幾個女同學(記為學生B),上課非常認真,課後花大量時間做作業整理筆記,但是考試卻總是無法脫穎而出。我也見過有的家長(學生A長大後)假期都帶著孩子在外面玩,但是孩子的成績非常優異;也見過有的家長(學生B長大後)天天接送孩子到輔導班趕場,晚上陪孩子做作業到深夜,但孩子學習成績還是很差。可悲的是B類學生永遠不會認為自己成績不好不是因為沒有足夠用心,而是自己天資不好。更可悲的是B類家長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面子活,沒有落到實處,而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樣天資不好,悲劇就如此延續下去。
多在孩子身上花點精力,把工作落到實處,當你看著孩子進步越來越明顯的時候會非常有成就感的。
這不是粗心細心的問題,這是能力問題。
我曾經因為經常算錯數學題的答案,老師殘忍地讓我在短時間內練了十萬道加減乘計算題。是的,就是這十萬道讓我再也沒有犯過粗心的問題。沒有辦法粗心,題目一掃答案就自動給出來,想粗心都沒地粗心去,能力已經到了。
如果同樣的錯誤一直犯,那就加大題量反覆做反覆做,規定時間內做完做對有獎,做不完或錯太多,對不起,換個時間再來一遍。細心不是品質,細心是能力。能看到細節、意識到區別、進而形成解決方案,這是可以經訓練而形成的反射過程,只要父母有心,都可以培養。等長大了就好了,真的。
我小時候的評語都是粗心,現在我懷疑是磨嘰了。
設計界有一個名言,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我來換一個思路來解釋這個問題,原因在於,孩子可能真的做作業時間太多了。
任何人都不可能保持長時間的精力高度集中,更何況孩子呢,所以做作業,還要看手機,上廁所,做題開小差導致做錯,很正常,家長們對比一下自己當年的試卷,就會發現,孩子不比父母做的差┏ (^ω^)=?我們放掉那些不成器的個例和生理原因等其他情況。
那麼,應該怎麼樣做呢,答案就是,幫助孩子形成一段時間內做一件事的習慣。很難理解這句話?
①我這裡提供一種方法,即主動壓縮時間法,即使孩子再忙,也要讓他有一段時間陪家人一起鍛煉,或者一起看電影,而且不允許玩手機分心,或者其他心不在焉的情況。壓縮了做作業的時間,這樣他就必須,集中注意力來在短時間內完成作業了。還有一個前提,這個家庭活動必須讓孩子覺得有趣,各個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我很難提針對性意見,請自行斟酌。比如我跟奶奶就是學做飯來著,雖然一成本事也沒學下。
②再比如,給孩子做作業前告知,晚上八點和家人在xx有聚會,八點前做完作業,然後一起來,用管理員工工作時間的辦法,來敦促孩子。這裡的核心思想是,工作學習再忙,到規定時間,就應該放下手中事,來陪家人。
③照著這個思路培養,成績提高與否不敢斷言,但是孩子至少會因為時間緊迫而不敢分心,注意力提高了,另一方面,養成了尊重約會時間,提前安排工作量的能力。這比單純提高什麼數學的正確率重要多了,誰能不犯錯呢?未來孩子面臨新問題越來越多,誰才是對的呢?我們能提前把所有答案交給孩子么?
最後,安排時間的能力遠比做題的能力重要,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才會注意力集中,相信各位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捫心自問,我們當年不也是放假快結束的時候菜趕完作業么,而且,做的並不差,讓孩子每天都有放假的快樂,和收假的緊迫感,孩子就能自覺的完成手邊的事,粗心?只不過有時間開小差罷了,索性把這些時間集中起來「浪費」掉!
另網路遊戲更容易導致注意力分散,如果孩子愛玩遊戲,建議多玩單機的,這樣容易控制時間,並且不會被朋友一招呼就不想做作業了。
為防止本人的奇怪思想污染大眾,禁止任何轉載。
首先是了解孩子是不是懂了知識點吧。如果沒懂當然會錯。給他講解清楚,並且溝通不懂的原因,是上課沒聽懂,還是老師沒講凊楚。鼓勵他養成不懂就說岀來的習慣。我家女兒有次數學考了80多分,全丟分在區分方向東南西北上,因為我們南方人根本不分東南西北,家裡幾乎從不提方位。後來教她弄清楚就好了。
如果懂了,就認真地教會孩子養成檢查的好習慣,並且教會他檢查的方法。比如加法的驗算是減法,乘法的驗算是除法。我家曾經讓小朋友在家做卷子,一次性做完的總是會出錯,我們就和她聊天,說你看,沒有人能100%一次性做對,我小時候也這樣,得高分的秘密在於檢查。小朋友只要認同這個道理就好辦了,她會檢查。然後通過檢查發現了錯,改過來得了高分,她就有了成就感。現在她五年級,之前幾年期末考試數學都是滿分,其他學科也是,都是拜檢查所賜啊。最好家長在考試前有耐心和孩子一起做一樣的試卷,家長也故意出錯,告訴孩子說你看,我也一次性做不對,我們大家一起檢查,再互相檢查,查出錯來再認真改正,這樣檢查的印象就深了。
不出錯還有個深層的原因是有耐心沉下來,這對小朋友太難了,我們也沒做到。我家小朋友有個同學的媽媽為了讓孩子有耐心,讓她在家洗碗洗了一年。開始的時候孩子很興奮,覺得有趣,後來就煩了,但是她媽媽用各種方法鼓勵她堅持了下來。這個孩子現在是學霸。因為她學習的習慣非常好,記筆記有條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不在於分數,那只是結果而已。不過,這樣的孩子永遠是別家的孩子:)我自己都做不到那麼有耐心那麼有毅力,也沒有資格要求孩子那樣了。基礎數學拿高分的秘訣是機械訓練——熟練運用公式。
基礎數學的粗心絕對不是真的「不小心」,是不熟練。還有一種粗心請老師和家長們千萬要注意!
那是思維模式的不同!
有的人在遇到複雜問題的時候,會忽略掉細節,迅速抓住主要線索,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這種人是帥才哦!細節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表現在考試上會是題越難排名越高。
另有一種人是細節王。相應的,當你把注意集中在細節之後,看大局就沒那麼清楚了。
不同的思維模式各有用處,用好所長才是王道。
我們培養的是人,不是分數哈。
出錯是概率問題,水平越差出錯概率越高。
不存在會做但是總因為馬虎而出錯的情況。
小孩子一直有問題,比如看錯題啊寫錯數啊,也有可能是感統失調。就雖然大人覺得他是粗心,該寫A寫了B,但是小孩子的意識里就是把錯誤當成了正確。
為什麼要求孩子不馬虎,他的功課會更糟糕?
功課學習更是件需要精細處理的事,需要動用智力、興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協作完成,單一的「認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這樣複雜的事件。如果一個孩子在學習上總因為馬虎而挨批評,他就會自動進行調整。
首先,由於人的注意力有限,兒童的注意範圍更狹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對錯問題上,對思考和探索就無暇顧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久而久之,不出錯的習慣可能培養出來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興趣的習慣也培養出來了。
其次,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一個孩子不斷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錯」的信息,且一再地因為馬虎挨批評,他會在潛意識裡自動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讓自己真的不會,以逃避失誤帶來的指責。這種逃避的後果,不但阻礙了他的智力發展,同時也降低了自我認同感。孩子原本是喜歡自己聰明的,感覺自己聰明能給一個人帶來自信。對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對學業的興趣,是保證孩子在學習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沒有這種信任和興趣,想要獲得傑出的知識成就是不可能的。只為不出錯而獲得的榮譽非常膚淺,無法給予孩子長久的自信,也無法讓孩子對學習本身產生真正的興趣。
第三,經常批評孩子馬虎,是一種貼標籤行為,會給孩子一種負面強化,讓他覺得自己就是個「粗心大意」的人,這種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強大,會影響到他的行為表達,真的變得越來越粗糙,這又會招致家長越來越多的批評。儘管出於家長的壓力,孩子會屢屢保證以後不馬虎,但在潛意識中會反抗這種要求,產生情緒上的逆反。在不良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緒中,他會變得更馬虎,甚至破罐破摔,把馬虎固化為自己的一種特點,直至完全喪失自我修正的力量。
兒童的「馬虎」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學習、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問題,是他們走向精細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頂峰,想要到達頂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個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記自己也曾幼小過,就不應該忘記自己也曾馬虎過,回頭想想自己的成長,到底是嚴苛的責難讓我們立即變得細緻,還是寬容和時間幫助我們慢慢完善?我們說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著他有這方面潛能,並非一出手就能達到完美,所謂「出手不凡」也必須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兒童則更需要這種積累。轉發自尹建莉老師的微信
……
以我多年的經驗——刷題吧
我覺得粗心是對一類問題泛泛的總稱。
在小時候考完試,某些問題看到紅插的一刻,瞬間發現其實能做對。然後將其歸為粗心。
第一,計算類粗心。我對自己從小到大進行的各種數學考試的檢查環節進行了回顧。我記得小學的時候大約能發現3到4處,初中降到1到2處。到大學有時候會有一處。這種問題其實是對自己計算過於自信,但是能力達不到。檢查的話可以反向計算(用結果算條件),可以大概估值(比如十幾乘十幾得到一千多,就可能算錯了),可以在確認解題步驟之後重新計算(不要看剛寫過的草稿)
第二類是抄寫類的粗心。這是小學生最頭疼的,也是看似最沒辦法解決的。抄寫有兩類錯誤,抄題抄錯,和抄自己抄錯。第一種請使用反向計演算法檢查。第二種也能檢查出來,但是最好的話是注意最開始書寫時的清晰整齊和草稿的清晰整齊。很多時候其實算到最後自己可能也忘了在算什麼,如果寫的很混亂,還要重新整理草稿檢查。這就會增加抄錯的概率。
第三類粗心是格式粗心。小學數學老師往往會對格式有極其苛刻的要求(當然高考也一樣)。比如解:,單位,答:,某些時候會在這些地方扣分。所以考前重新按照老師要求做一道題,確保老師要求記心間(好中二)。
第四, 概念粗心。 這是小時候逃避問題最集中表現。我記得小學立體圖形最愛考的就是紙盒子和表面積,有一次我把正方體算成五個面,因為當時數學在班裡不錯,所以老師和家長也就認為是粗心就沒當回事。但是我現在回憶當時的思路,是讓一個十字形的紙四個突起向中間摺疊,最後立體圖形看似是正方體,但是沒有蓋。所以很多時候還是要關注錯題背後的核心概念和核心公式。
粗心其實是從小每個人學會逃避的第一個法寶。我們往往一直強調檢查,但是總難免極度自信,敷衍了事。與此同時,小學數學,特別考察一個人的習慣。概念和例題老師會在一個學期反覆講好幾次,對於大部分學生不存在不理解的問題。但是習慣的差異,造就了分數和其他表象上的差異。我記得小學最後我自己有一點過分追求滿分,所以拚命檢查每個細節,但是如果什麼成績都可以的話,何必呢。
就像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然後板子伺候加棍子伸嘴裡一頓攪,落得滿口鮮血終於改掉。
「我又不是故意粗心」,聽視覺能力不足是根源
有的孩子,經常被老師反映上課喜歡講話,家長去詢問孩子,原因往往是孩子上課容易記不住老師講課的內容,然後去詢問同學;不能完整的記錄課堂筆記,然後去詢問同學;不能準確記錄老師布置的作業題號,然後去詢問同學……
其實,這是孩子的聽覺能力出了問題。
有的孩子,被父母反映寫作業粗心,常常表現為,抄課文較慢,還會常常漏抄一個字,或一句話的抄不全現象;有些孩子在抄課文時,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抄寫,不能整詞或整句記憶抄寫,閱讀速度很慢,閱讀理解表現很差……
其實,這是孩子的視覺能力出了問題。
現在學校教育的形式,依然主要是老師在上面講,孩子在下面聽和看,所以,孩子學習時用到最多的感覺器官就是視覺和聽覺。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視覺和聽覺能力不足,這個孩子十有八九無法適應學校的教育。
當孩子學習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思考的總會是孩子的態度原因:考試緊張、第一次考試不適應、馬虎、粗心、上課沒有專心聽講、沒有認真記筆記、沒有認真複習……
其實,這些原因也對,不過有些是表面原因,要真正幫助到孩子提高成績,還需要深入分析背後原因。
如果一個孩子出現以上現象,我們需要考慮,是否因為孩子的視覺和聽覺能力缺失而導致成績沒有提升?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安慰或者責怪孩子,要求他下次努力和注意,但是由於是能力問題,在下次考試他還是無法獲得好的成績,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信心,父母失去了耐心,從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中。
實際上,每一個孩子在剛剛進入小學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涯時,都是上進的,學習態度都是良好的,只是由於各方面的能力有限而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1、聽視覺能力不足的表現:
如果孩子總是馬虎,仔細分析,發現孩子看書總是容易跳行或者看錯字,那麼有可能是他視覺的分辨能力不足;
如果孩子上課沒有專心聽講,可能是因為他聽覺的廣度不足,所以無法記憶老師講課的全部內容,也可能是他聽覺專註力不足,無法捕捉老師講話的關鍵內容;
如果孩子抄書的時候,看一個字寫一個字,可能是他視覺的廣度不足,無法通過一次視覺來記錄片語甚至句子。
父母要支持孩子的學習,需要給孩子提供溫暖而智慧的幫助,就需要有針對性的給孩子一些技能上的訓練。
2、聽視覺能力測驗:
- 如何確認我的孩子需要進行聽覺能力訓練呢?
你可以做個簡單的小測試:隨意報7個數字,讓孩子複述。
如果孩子無法順利複述,說明他聽覺能力需要提升。
- 如何確認我的孩子視覺能力是否需要提升呢?
如果孩子抄書的時候是抄一個字看一個字,無法做到看一句寫一句或者看一個詞寫一個詞,那這個孩子的視覺就需要進行能力訓練;
如果孩子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跳行,跳字,閱讀速度慢也需要進行視覺能力訓練。
3、聽覺能力訓練:
我們可以採用以下幾種訓練方式。
初級訓練:家長讀一組數字(如23568),孩子聽完後複述一遍。
例如:家長讀:68715 孩子聽完之後在紙上寫:68715 。
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開始訓練,可以從五位數字開始,當感覺孩子容易對付了,便升到六位,再升到七位,對孩子來說,升到十位,便不用再升高了。
初級遊戲:家長讀1~50,當聽到某個特定的數字,例如7,孩子就拍手;
中級遊戲:家長可以要求孩子聽到2~3個特定的數字拍手;
高級遊戲:可以要求聽到某些數字拍手,某些數字摸頭,某些數字跺腳。
初級遊戲:家長讀1~10,故意漏掉一個,讓孩子說少了哪個;
中級遊戲:家長讀1~10,故意漏掉2~3個,讓孩子發現;
高級遊戲:家長讀1~20,故意漏掉2~3個,讓孩子反應的時間可以縮短到3秒內回答。
升級版遊戲:
家長讀一段課文,讓孩子在心中統計指定字的數量。
家長說一段短語,讓孩子倒序說出。
家長說兩段相似的話,讓孩子找出不同。
家長說一組詞,例如說幾種鳥,讓孩子按照體型大小排序;升級版可以說幾段故事場景,讓孩子排序。
家長和孩子玩詞語接龍的遊戲,第二個詞的第一個字是第一個詞的最後一個字。
4、視覺能力訓練
1)舒爾特方格。
在一張紙上畫5X5的方格,每個方格大小是1cmX1cm,然後隨機填入1~25個數字,然後讓孩子從1找到25,每天訓練一次。
7~8歲孩子一般用時30~50秒,成人25~30秒。
關注公眾號,回復【舒爾特方格】獲得訓練題。
2)在一段英文中,找出指定字母並把它圈出,這裡可以利用孩子的英文課文,比如從一篇英文課文中,找出所有的k字母;
3) 在50個數字串中找出指定數字串並統計個數,這裡可以利用孩子的算術本,比如從某頁所有算術題中找出12,並統計個數;
4)文字方格:
從3X3的方格開始,在方格中填寫1個「才」,其他都是「木」,讓孩子找出來,逐步增加到9X9的方格;
關注公眾號,回復【文字方格】獲得訓練題。
5)從50個數字串中找出相鄰數字相加等於10的,並圈出,這裡也可以利用孩子的算術本進行訓練;
以上的聽視覺遊戲有幾個原則:
孩子能力不足家長不要著急,從最簡單的開始,孩子能做到就鼓勵,做不到就先保持在上一級的水平;
可以幾個遊戲換著玩,也可以讓孩子主動出題,父母做,增加孩子參與的熱情;
每個遊戲都可以進行進階,但是要首先考慮到孩子當前的水平,可以有挑戰,但是難度不要超出孩子能力太多。
關注八卦心理研究所微信號:cheermood365
每日接收心理學育兒知識
我覺得粗心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於數學的學習裡面。很多人口中的粗心和中小學的數學教學方式和內容有關。從小學到高中,我一直都被批評做數學題粗心,但是上了大學以後,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後面的複變函數,實變函數這些課程,我就從來沒有粗心過。這難道說明我粗心的毛病一夜間就沒了?當然不是。
大學裡的數學考試,考察的是你是否知道某些概念,少數考察的是是否熟練。而中小學的數學則相反,考察的是是否熟練。比如,我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有口算比賽,我當時表現並不好,100道題好像對的都不到一半。老師就說我「計算能力差,做題不細心」。現在看來口算的能力其實並不重要。在美國上學,我可以比班上大多數美國人更快地得出計算結果,但是人家美國人會用計算器,雖然口算能力不如我,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科學和工程領域取得成就。
所以,答非所問地回答這個問題,做事情有細心不細心之分,做數學題根本沒有。數學只有會不會與熟練不熟練這兩種區分方法。
兒子很聽話,每次讓他從里冰箱里拿啤酒,他都二話不說一路小跑的給爸爸拿過來。但是有一點,冰箱門時常關不嚴。
後來冰箱開了兩個晚上,冷凍室全臭了。叫他過來看著自己把魚蝦肉都倒掉,抽屜一個個洗乾淨、擦乾,拖兩三遍地,之後把垃圾倒了。
但還是偶爾忘,隔了不到一個月,又臭了,叫他自己打掃,足足一個小時,從此以後都記住了。
推薦閱讀:
※父母該不該為了培養孩子學會分享而強迫孩子讓出心愛的玩具?
※表弟30出頭就去世,他兒子剛上二年級,成年前和剛成年階段哪些關鍵點我能幫他?
※怎樣教育單親家庭的孩子呢?
※如何培養孩子「迎難而上」的思維習慣?
※哪些時刻你發現小時候的自己比現在的自己牛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