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致愛麗絲》真的俗嗎?
《致愛麗絲》的藝術高度真的不高還是太過於流行的東西都被稱作「俗」?同理請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人也形容《悲愴》《月光》《暴風雨》這樣的鋼琴奏鳴曲「俗」?還有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肖邦《幻想即興曲》等等。
謝邀!《致愛麗絲》不俗。作品不大,小型的迴旋曲式,疊部主題雅緻鮮明,對比的主題也恰如其分。和聲曼妙,與主題構思同步。節奏流暢,張弛有度。調性布局合理,層次清晰。織體純凈,發展有序。結構方整,容易理解,作品簡潔流暢,深情款款,流傳雖然廣泛,但仍舊清新脫俗。
主題和聲小調,歌謠式的兩句結構,主題帶有半音的交替猶如深情的耳語,充滿愛意。隨後作品在平行大調展開,色彩明朗,模進的主題表情懇切真誠,在結尾自然地回到小調,構成雛形三段體的曲式結構,暗示了後來不太激烈的音樂發展。
第一插部簡潔地進入F大調,第二句開放終止於C大調併疊入頗為激動的連接部分,旋律增加了歌唱性,織體也增加了抒情性。第二插部音樂情緒逆轉,主題半音上行,和聲不協和程度增加,調性變化頻繁,織體戲劇性強烈(持續的低音彷彿激烈的心跳),對比鮮明。從收縮的減七和弦(描繪那種壓抑的受挫的心猛的一收的狀態)開始進入d小調(主要調性的下屬方向),色彩黯淡,隨後回到a小調並通過另外一個減七和弦收攏終止於a小調。接下來的變化反覆更為美妙,低音的屬持續音上行半音,進入一個不明確的降B大調(表情意圖明顯,不確定的調暗示某些不確定的東西!),主和弦是a小調的那不勒斯和弦!旋律則是連續的二度下行,以半音為主(可以認為是哭泣的、傷心的音調)。最後通過那不勒斯七和弦,再一個減七和弦,在屬七和弦上開放終止引出一個華麗的連接與再現的疊部。
雖然是個小作品,比起貝多芬的其它作品深度真的要淺,但絕對不俗。《致愛麗絲》形式完美,形象鮮明,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平衡,而這一切沒有絲毫匠氣,雖是人工卻妙然天成,流傳廣泛長遠,卻總能歷久彌新。
如果說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雅尼、馬克西姆之類的音樂那真是俗,但說《致愛麗絲》俗還真冤枉貝多芬了。
另外,雅俗是個視角問題,不是個真偽問題。
很多人說這個作品,還有《悲愴》《月光》《暴風雨》等俗的意思大概就是太常聽到了,而不是作品藝術性不高,格調庸俗。
太過於流行的東西被稱為俗是正確的。古典音樂圈子裡面會說特別常見的作品和錄音是大俗,是不含貶義的。
怎麼能被稱為俗呢?聽的人多了,流傳的廣了,人盡皆知家喻戶曉了,就總會蹦躂出那麼幾個自以為懂音樂的人,仗著自己比別人多聽過那麼幾首不太大眾的曲子,就可以明目張胆地評價一首雅俗共賞的作品了。
但,話說回來,私以為,這部音樂小品的藝術價值是的確不比其他作品的。上過一門詩學課,我記得當時教授便很是感慨,貝多芬如此浩瀚偉大而具有思想性的作品,然而最為被人熟知的卻只是一首描寫愛情的音樂小品。我想很多人覺得致愛麗絲俗,雖說過於偏激也大概可以理解。相比於致愛麗絲,貝多芬偉大的作品又太多太多了。
有一句話叫做,真正的藝術家都是世界主義者。貝多芬很多作品的哲學意味非常濃厚。不管是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歌頌人類的情感,在他的作品裡,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有對命運的追問,有對「存在」的追問,也有是藝術家對於「永恆」的追求。然而這些屬於全人類的東西,在致愛麗絲這樣一首音樂小品中,是很難得到表達的。
但我這樣說,絕不是認為致愛麗絲是一首「俗」的作品。創作背景不同,體裁不同,所要傳達的情感也不同,沒有理由將這首小品和貝多芬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
我覺得用「俗」去評價藝術作品是非常刻薄的。私以為,凡是融入了作者的真實情感,並引起欣賞者強烈情感共鳴的作品,都是偉大的。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沒有「俗」的藝術作品。流行音樂俗嗎?作為一個幾乎不聽流行音樂的人,我依舊認為,不,恰恰相反(只要不是無病呻吟)。所有將我們帶入作品情感視域的流行音樂,我依舊認為是偉大的。
最後借用Alfredo Casella的一句話:我們永遠不需要尊敬一部傑作而是要熱愛它,因為人們只會尊敬死去的東西,然而傑作是永恆的。(應明耀譯)
不俗,怪就怪婦產科醫院們、開發商們和low逼商場們吧。
啊對,還有電視台們。
彈得好,彈鳳凰傳奇也會不俗,例如最近那個挺火的
彈得不好就,哈哈,俗了我就是因為聽了這首曲子而決定學鋼琴的;
還記得當時彈奏的鋼琴老師,一如被聖光洗禮一般。
逼格再高的曲子,被設成鬧鈴以後就再不一樣了。
反正我學的時候老師力推致愛麗絲,但他覺得卡農又俗氣又難聽,毫無美感還簡單(手動揮手)
值得一提的是,該樂譜被發現於1867年,在老貝生前&<1770.12.16-1827.3.26&>並未發表。
李霞,劉紅霞,張紅霞,趙霞,這些名字你覺得俗嗎?要是現在還有父母給孩子起這種名字大家一定會覺得俗透了(叫這些名字的朋友對不住了,俺只是舉個例紙),
可是有一天伴晚黃昏無限好,我抬頭望天,發現天上的紅霞真美~~那種美好漂亮到炫目的感覺讓人一時失神。。。
可是我們說到「霞」就會覺得俗的令人髮指(休想反駁我,有本事把自己孩子的名字起成紅霞或把自己的昵稱改成麗霞,晚霞,美霞什麼的~~)
其實,不是「霞」俗,俗的是我們自己。
可能是因為它們都被理查德克萊德曼彈過,還加了鼓點。
——
Sigh,致愛麗絲在我心裡也曾經很神聖呢,以至於一直都不敢彈,以為特別難。
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考了八級,當時的曲子是肖邦的一分鐘圓舞曲(/ω\)。
考完回來我在路上聽到致愛麗絲,我跟老師說我想彈這個哎,是不是很難我能彈會嘛!
然後老師一臉暴漫狀……
說,你居然不會彈這個……
???啊咧?
原來我一直覺得這個特別高大上連譜子都沒敢看。
嗯,法國就是培根。
(酷愛來反思一下中國的鋼琴教育~)
所謂俗是指,完全下里巴人,毫不陽春白雪。
行內人門外漢都欣賞,低端狗高端逼全喜歡的作品,那叫雅俗共賞,不叫俗。
爛大街並不是俗的原因,我感覺國內致愛麗絲的爛大街的程度遠比不上 久石讓 的Summer。但作為北野武x久石讓的腦殘粉,表示summer一點不俗。
同理還有異常爛大街的梵高畫作。基本隨便問個大學生都知道向日葵,各種筆記本之類的也是樂此不疲用梵高的畫做圖案。可你一點也不能說那些東西俗,比那種色塊堆積的裝飾畫高不知道哪裡去了【個人觀點,我是進了蓬皮杜除了徐悲鴻的畫其他都看不懂的人】
作品不俗,在傳播過程中被通俗話了,夜曲顯然比敘事曲更容易入耳。
謝邀
在我看來,我習慣以一個演奏家的角度和業餘音樂愛好者的角度去看音樂的評價問題。
我認為,好的音樂,一定是真心的東西,而真心的東西,無論形式,都是有美存在的藝術。正如不同的語言處於不同的文化、習慣、風格中,不同的音樂也正如此,演奏不同的音樂則需要不同的技術要求、表現手段,具備風格迥異的個性特徵。一個演奏家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能玩得了二人轉又彈得了肖邦;一個觀眾一輩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作為人,我們應該首先謙卑地承認自己的肚量有限,吃不下那麼多。也就是認識到一個人或一個圈子,是永遠有局限的。我們的思維不能一上來就去定義什麼,而要想以現在的能力,我們能達到怎樣,不能達到怎樣,要有自知之明。
個人觀點:從音樂是否表現真心來說,表現真心本質的比虛情假意、人云亦云的就更有本質價值些;再者,就表達內容是否引起更多人共鳴來說,引起更多人共鳴甚或影響一個時代或永垂不朽的比不知所云、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無病呻吟的更有普世價值些;就音樂的技藝艱深度和複雜程度來說,越複雜艱難具有大量技術工藝要素的音樂比表現平庸、東借西抄、胡亂堆砌技術、毫無創新和創新願望的更有技術價值些……
總之首先是否真心本質,再者是否普度眾生,必不可少的高超技術是審美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審美水平的必由之路),這就是一種偉大、一種絕對價值、一種精神世界的境界。一切最後甘於墮落的藝術、藝術家瞬間便失去了這種最為寶貴的精神追求,縱使它仍然技藝高超,瘋狂斂財,但它已經沒有生命了,它的最寶貴的價值已經走到盡頭了,它只為了自己而已,它最終會死去。而一直堅持修行,不斷追求,從不墮落的藝術和作品,它是偉大的,是少數。
最後,希望鄙人能對您有所幫助,俗或不俗,好或不好,希望能幫助您有個自己的判斷。更希望能幫助您在之後的藝術道路上、人生道路上,能夠輕鬆地不去糾纏於此類問題,希望您能活出自己的藝術,希望您活的快樂而純粹。
望採納。
致愛麗絲就是音樂版的靜夜思
你既然根本不懂古典樂,也沒有理解貝多芬的慾望的話,問這種問題就是妥妥的博嘲諷吧?
並不是很多人聽過就算俗好吧!
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小眾
到底是真的喜歡
還是為了滿足自己裝x的心理呢?
真正聽過tempest,moon light,appassionata的人不多吧。
很多人以為貝多芬中晚期的交響曲和晚期那些高深莫測的奏鳴曲、四重奏最偉大,其實不然。聽這些眾人口中所謂「偉大」的音樂,也就是過了一把耳癮,視界開闊了一些,你的人生並沒有得到改變。我說說在下和貝多芬的邂逅。
當年少不更事,被慘淡的生活逼瘋,被囚禁在一座瘋人院,令我驚奇的是,其中絕大多數人都看上去很正常。我們一幫「瘋子」每天都要上樓做理療和打打撞球(放鬆療法),每回電梯里放的都是《致愛麗絲》。我以前從未聽過這麼美妙的音樂。我每次在電梯里聽到都覺得不可思議,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純美的音樂。說不上來為何美妙,只覺得那一串串音符像陽光照耀下潺潺的小溪淌進了自己乾涸的心田。聽到它,我心情都會好許多。後來我知道,音樂是有治療作用的,但這些用來治療的音樂不是貝多芬那些所謂偉大的作品。每次想到有無數的人和我一樣聽到《致愛麗絲》被打動,心情變好變放鬆,因此而感恩生活中每一次的「小確幸」,就覺得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在於那些宏偉、澎湃、內省……的交響曲、奏鳴曲、四重奏等,而在於這首鋼琴小品。
流行的雖然通俗,但不低俗。貝多芬多多少少改變了我乏味的人生,讓我喜歡上了音樂,不管是流行還是古典。又有多少懵懂的人和我一樣因為這首小品而得到啟蒙,喜歡上了音樂?每次心情低落的時候,我不會去聽那些所謂偉大的作品opus XXX,而是那些和《致愛麗絲》一樣爛大街的作品。
俗?
不可否認很多人都聽過所謂的致愛麗絲,但如果換一個名字可能就不知道了。
另外,很多人聽到的大多是單音的手機鈴聲或者洒水車播放的曲子。
有多少人認真的聽了鋼琴大師演奏的致愛麗絲呢?
一定很少。
這就像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所謂的俗大概是只聽過等等等或者歡樂頌第一主題,完整把整部作品聽完的應該很少有吧。
你俗它就俗,你覺得怎麼樣,就是怎麼樣
推薦閱讀:
※如果巴赫,貝多芬(沒耳聾),莫扎特還活著,他們會欣賞搖滾樂么?
※為什麼電影里高智商犯罪分子動手之前都要來段貝多芬或者巴赫的音樂?
TAG: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