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拍微電影,怎樣避免電影帶有廉價感(學生感)?

題主是一名大學生,大學期間想拍攝一部微電影紀念一下,但是看了網上好多微電影(學生作品)都帶著一股廉價感,想請問一下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怎樣在前期或者後期儘可能的提升作品的質量?避免這種粗製濫造的感覺?十分感謝!


主要提一些初期拍攝易被忽略的技巧

拍攝前期工作
包含寫本子選本子選角。都是前期可以把控的,導演要學會啟發演員,演技拙劣會秒齣戲,故事的不精彩會讓觀眾中途退出。

後期工作
調色。後期很能挽救一些東西,要是有會調整補光色差的技能,相當出效果。

剪輯。
要直接避免low感,畫幅全給剪成電影畫幅。當然要看構圖。

後期剪輯時,要注意找參照物,剪輯點要準確。空鏡頭剪輯時,動接動,靜接靜。畫面組接,用兩極鏡頭。

配音。對於只有單反的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有條件的話,盡量在拍攝的時候,將所有的聲音都額外記錄一份(同期聲)。拍攝時錄同期聲,錄演員對話,放入單獨音軌。否則有颳風下雨,演員聲音錄不進來,後期配音加進去又太有分離感。我們有一次補錄音,下著大雨的戲,對話聲和雨聲已經很和諧了,在雨聲中 看著雨中 邊講台詞邊遠去的男主,突然聽到一聲咽口水的聲音…吞咽、噴麥、不剪氣口,粗劣


重點說拍攝期的,很多人以為,拍攝可以稍微草率一點,反正後期可以做嘛!
想多了,首先你AE Pr沒那麼強,其次,這樣學習電影無法真正進步。


拍攝期的工作

1 機位設定。
①微電影拍攝至少有兩個以上機位最好,學生常用單反即可,重點是兩個單反的牌子最好是一樣的,參數也要調成一樣的。我們有過尼康和佳能索尼混用,後來剪輯直接色彩曲線亂掉,剪不到一起,感覺白拍了
②拍攝時,盡量多拍,反覆演幾次,不同角度去拍去刻畫。(演員最好記住自己的表演、台詞、走位)一般情況下,觀眾不會嫌角度多了,電影是平面藝術,所以用多機位多角度、甩鏡頭等才能把空間感製造出來。(縱深調度也可製造空間感,下文詳)
③利用攝影機作戲:淡入淡出——變換光圈和焦距。用攝影機作戲比後期要好,而且速度也可以用畫變來控制。

2打光。
千萬千萬不要只使用自然光。
這個實在是太重要了,就是拙劣粗糙的靈魂。
大部分大學生微電影拍攝中,直接使用自然光。我們有過一場戲來回拍了兩個小時的,蝴蝶光移成了骷髏光,地下影子都變了,就玩兒完了。

最好有輪廓光。有時候演員和背景粘在一塊兒了,被攝物體沒有被點出來。所以要有輪廓光,從演員後面打,使被攝物體剝離。
夜景更得把燈光控制好,不然太暗觀眾累,太亮不合邏輯。
要讓你的片子視覺優質,主光在哪兒必須考究,副光(主光:副光 = 2 : 1)不用拉倒,正側逆光來拍剪影,輪廓光來剝離人,背景光來區分人和環境。如《心迷宮》,好故事,好講述,但是攝影給的實在是太丑了。畫面不講究美感,多少都會糟糕掉。

大學生拍攝短片時,沒有太多精力去考究畫面,那首先打好光。在構圖上,就再盡量多搞對稱、黃金分割,好不好不知但總不會錯。

3 場記。
導演看景,排演,定分鏡頭。
無論是記錄片還是故事片,一定要有人寫分鏡頭腳本和做場記。時間不夠,必要的分鏡頭腳本可提前寫好,遠景示排場,中近景陳對話,特寫表細節等等,都是事先要有計劃的,【eg:《唐人街》劇本很優質,但導演有一個鏡頭處理得相當讓人失望。開場幾分鐘,主角為安慰來者而迅捷地拿酒,很有塑造人物機智敏捷的作用,結果…結果羅導給了個中景還是背影!觀眾啥沒看見。相當於零表現。】才能避免講述故事的方法拙劣,導演或鏡頭身份太暴露。(什麼是導演或鏡頭身份暴露,後面來說)
場記要記好這場戲的拍攝注意點,構成畫面邏輯。

一定要注意電影拍攝方向性問題。
如敵對雙方,一隊畫左走向畫右,另一隊拍攝時就必須從右向左。如《一個勺子》里,陳建斌去城裡時從右到左,回就從左到右。如跟蹤,警匪方向要統一,但此外還得有一個鏡頭,將兩人同時放在畫里,才知道誰跟蹤誰。如對白,涉及軸線問題,簡單地說也是畫左對畫右的問題。
場記和導演要提醒演員記住動作,演員不能亂演,不記住動作,那麼剪輯時就接不起來,穿幫。以前我們拍兩個人吃飯談話,反覆拍,台詞還好是一字不改地說了,但是演員每次自己發揮些小動作,桌上的菜分量也不一樣了,剪在一起就是個笑話…
像這樣,鏡頭移動速度、鏡頭移動方向、拍攝時間、演員表演節奏點等,都需要被紀錄,以免剪片子、補拍、故事的畫面表現邏輯出現紕漏,上不了檔次。

4 調度。
一場戲準備好了,就要有導演安排調度,演員如何走位,走到哪裡說什麼,演得快還是慢,鏡頭如何去跟,至少要設定個大概。

推拉搖移升降甩,攝像機的每一個運動必須是有目的有內容的,不要亂晃,抖,否則,手持著相機激動地跟進和拉遠,觀眾觀影的時候就會直接體驗到攝影身份的存在,這就是導演和攝影身份暴露。好的調度,要讓觀眾體會不到導演的鏡頭設計,專註地看畫面看故事。只有細想起來才明白每一幀都是導演的設計。

另外,新人拍片子太過於平面,沒有空間感,觀影無趣。所以要多用建築、樹、飾品構筑前景,導演盡量充分利用透視縱深調度,造成空間透視縱深感。

嚴謹地拍攝,才有不粗糙的可能。
以上都是後期不好挽回的錯誤或tips。
----------------------------------------------

以上是技術問題,下面簡單談一談,講故事的人腦子裡應該有一個什麼概念。

對於一般劇情片、商業片來說,故事的最後,都是為了給觀眾驚喜,或者滿足觀眾的心理預期。

那麼為了達到你的目的,當然要照顧觀眾的思維,牽著他,或讓他跟得上你。

評書相聲什麼的,你能看到觀眾反應,可以調整節奏。但電影不能啊,那怎麼辦,你就要全盤操控住觀眾的反應。比如這裡我要讓他們提心弔膽,這裡我要讓他們感動,這裡要儘快略過,而這裡要賣個關子。於是動用起我所有的視聽語言和技巧,來達到我的目的。
這叫「講」故事。

因此,你不能跑得太快,自顧自地講,講一些燒腦短片,講得又不好,毛都沒長齊裝諾蘭,浪費我時間。
因此,你又不能講太慢,鏡頭多餘,劇情拖沓,甚至次要奪了主要,例如《大魚海棠》。

帶領觀眾產生情緒、產生思考的視聽語言那就極其豐富了,導演的才華得以施展,可以在此大做文章了。


才疏學淺,慢慢補充吧。

不定期更新乾貨,影視評論、創作體會、學習所得,歡迎圍觀交流。(公眾號:抓馬爸爸)

....


PS 如果有想要短片劇本的可以找我寫啊,長期有效,最好開拍前兩三周左右。一周左右出故事大綱,改到滿意為止。

.......... 最近考研,??? ? ? 以上業務暫停.


1.Pitch要做好,製片要靠譜,該花錢花錢。
2.設備選用,盡量用4K的機器,5D,A7S2都行,當然你說有錢Fs7我也沒意見(我猜題主不是我們這類學校的因此再好的機器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了)
3.攝像的構圖,焦點控制,畫面內容的把握,畫面別「臟」。
4.別老想著能用自然光,該租燈租,當然,沒有經驗的情況下,試出理想的布光很花時間,這就是個魚和熊掌的問題了,看你要效率還是要質量,畢竟經驗有限。
5.拾音很重要,最起碼盡量挑桿,別用單反錄音,然後找音導or音工的人,桿爺真不是有力氣就能做的了。
6.要有DIT。
7.每天拍完看素材,如果是要出粗剪,看的時候剪輯別說話。
8.剪輯注意動勢,請別「隨心所欲」,你自己要有數我講這個事情為什麼要這些鏡頭。一個鏡頭可以沒有用意但不能沒有意義。
9.關於特效,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會運用或者會用多少(其實這才是我最了解的部分=_=),做的不好的特效不如不做,用到綠幕請前期把褶子抻平,盡量別用深一塊淺一塊的。如果前期沒有做好或者攝像的失誤導致鏡頭內容紛雜,可以試著清除鏡頭污點(當然具體手段太多了,就不一一說了)。
10.音效,盡量找專業的人做!另外聲音設計真的不是從網上拔幾段素材貼上去就行了。
11.總體來看,當你劇本定下來的一刻,你就已經可以開始找一些和這個片子類似的電影來看來模仿來學習,這可以減少很多麻煩,他也許不能告訴你最好的方法,但起碼能幫你避免最壞的。


如果是拍出來要申請學校,或參加比賽,這幾個建議可以讓你的短片最大程度的避免廉價感。

黑白:避免因機器的寬容度,和對服化道效的掌握無能,導致的廉價感。

外景:戲不夠美景湊,避免因不會/沒有合適的燈光,導致的廉價感。

非同期聲:避免因演員演技差,對收音技術掌握不熟練/設備差,導致的廉價感。

超大特寫的細節:避免因劇情單薄,演員演技差,導致的廉價感

少用或不用移動鏡頭:避免因沒有好的移動軌道,好的掌機技巧,導致的廉價感

廉價的片子,請在故事和構圖運鏡場面調度上下最大的力氣,謝謝!


怒答:
我看到了這麼多答案
沒有一個人說美術!
廉價感就是美術不行!
別扯鏡頭,設備,演員,調度。
合乎劇本要求的場景經過美術精心布置後達到拍攝要求
你給我個單反我給你拍齣電影感
不在乎燈光多少
不在乎演員是否專業
不在乎導演的調度

攝影師們常常抱怨的就是
你這景沒法拍啊
導演說製片沒辦法解決就這麼拍吧
所以就有廉價感
現在所以的網路的劇、電影。都有這個原因
相反看看美劇以及電影工業極強的片子
場景的豐富性顏色的選擇上都是經過考慮的控制的

而且廉價跟錢有關係!
拍攝流程是導演 攝影 美術 製片部門商量場景以及影片的風格 影調
攝影和導演肯定提的都是好的想法點子
但是製片說錢不夠啊
美術說給我的錢只夠買點道具和衣服
攝影你還讓我控制顏色?
你還讓我填充物品?
來你拿錢我給你弄。
我他媽的美術組一共倆人,沒一個人有美學基礎。

所以我建議!(大學學生組)
劇本一定要小
戲集中在演員身上
場景少盡量你們可以控制的場景(可控制很重要,這種控制是你想幹嘛就幹嘛的控制)
別寫大場面
團隊人員不需要工資,並願意付出
互相幫忙不在乎名利很重要
你導演該抬設備抬設備
你攝影改幫美術布置就布置
演員也可以幫忙挪挪燈之類的
只要你們擰成一股繩去努力
不妥協
才可以搞好


影視編導專業,大三狗
這是我認為在我目前拍攝的作品中學生感最少的一部片。翻拍美劇《真探》中的一個片段。
鏈接:http://v.qq.com/page/u/p/h/u01727ef9ph.html

我主要負責攝影、燈光和調色。

因為不是原創作品、所以和之前自己原創的片子對比起來,很容易發現容易體現學生感的地方。

1、學生作品對白容易生硬、台詞冗長無營養。把影片的敘事功能過多的用對白、旁白等去展現、畫面本身展現的信息少。【受限於經驗】
2、影片節奏,包括剪輯節奏、表演節奏等。節奏的把握不準,這一點是學生作品中最常見的。這和編劇、演員表演、剪輯都有很大關係。【受限於經驗】
3、攝影方面,構圖和取景的不成熟、特寫的濫用、運動鏡頭的不合理使用、最常見以及最致命的zoom in、zoom out。更不用說對色溫、曝光度、光比等這些掌握程度【受限於經驗】
4、聲音方面,什麼場合該使用什麼樣的麥和收音工具很多學生劇組並沒有個概念。
5、燈光、燈光的目的是為了造型。而不要說學生連很多影視工作室只把它當做是照明工具。

還有服化道等各種元素…

總之學生拍片,處處受制於經驗和金錢。這不是那種我知道這有問題就可以解決的情況。拍片過程的總是充滿妥協、因為錢妥協於設備、場地、演員、道具。因為能力經驗,妥協於攝影、後制……

我不認可設備是學生感十足的最大因素,往往是學生沒有能力完全開發手上設備的能力。


最後,降低影片學生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揚長避短。


看了一圈下來,就沒什麼人提到導演指導演員表演水平差才是關鍵好嘛…攝影燈光固然重要,但也都不是本質,都是浮雲。藥丸


謝邀,這個問題,我覺得很難,我恐怕答不了;
不過,有則小故事我可以分享給你,共勉:
一個大學生畫家問知名畫家,為什麼我用一個小時畫的畫,一年都賣不出去?
知名畫家說,如果你用一年來畫一幅畫,應該一小時內就能賣出去。

可以嘗試先拍下各種素材、片段,然後不斷剪輯,不斷融入新的創意;
大學,甚至大學後的很長很長時間,人生的閱歷其實都很少,
看不懂、理解不了很多人情世故的東西,
接觸不到很多現實世界的情感與故事,
所以,不要急著出成品,緩慢的積累和修改,調整,
等到最終出台的時候,很可能早就不是最初的意境了,
年輕的時候,肯定總想一蹴而就,誰都一樣,縱然不乏天賦,但是生澀感還是難免,
你把這個時間線拉長,比別人投入的耐心更多,
最終留下的作品,可能就相對更成熟。
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當前的視野看問題~
所以嘗試用別人的視野和思路,多角度審視自己的作品~


明天就要啟程去拍攝,今晚刷一下,看到問題,簡單答下

1 廉價感的原因
題主說看了網上的片子,感覺有很重的廉價感
我個人總結原因,有幾個
(1)沒有視聽語言可言
(2)畫面構圖,曝光,景別沒設計好
(3)收音沒做好
(4)後期剪輯,配樂,配音,調色等沒做好
這幾個原因都是造成所謂廉價感的原因

2 避免
根據上述情況,拍攝前和拍攝時要注意的問題
(1)拍攝前一定要寫分鏡頭腳本
這個真的太重要,這不僅能讓你在拍攝前大概想像出片子出來之後的節奏和畫面
也讓你在拍攝前做好拍攝通告,理順拍攝的順序
(2)這個部分太多 我也只能簡略說
構圖 拍攝的時候開九宮圖構圖輔助線 可以的話把主體放黃金分割點
也可以拍之前看電影 找參考 學習人家的
曝光 這個沒辦法短時間 經驗太重要 對於拿iphone 單反 微單拍攝的話
寬容度的問題 會要你選擇一個合理的曝光 否則片子出來沒法看
景別 這個跟前面分鏡頭連一起 景別怎麼接 會不會跳 是片子是否流暢的一個重點
另外燈光 室外拍攝可以找個樹蔭 有些陰影總比大平光好
室內的話 打燈 沒專業燈具的話 用檯燈什麼的都好
記住 畫面好看與否 器材不是第一 光才是
(3)收音 微電影 對白收音很重要
沒吊mic就拿手機 買個幾十塊的夾mic 夾領子上收
記得打板 否則後期夠你受的……
實在不行 就後配
(4)剪輯 要捨得剪
其他的一時半刻說不清楚

嗯,有其他問題反饋我再更新


私以為,如何快速提高逼格:色調

作為傳媒學院專業影視類英才,接下來就祭出我的優秀短片截圖以及靈魂創作思路,讓大家見笑見笑。

打鬥戲/群戲

這種戲的主角一定要在反派/人群中格為突出,且英氣逼人

例如周星馳的《功夫》,就很符合我的想像。

然後我拍出了以下作品:

恐怖/兇殺戲

拍這種戲時,要求畫面色調一定要違和且極端,同時配之以主角畸形的身體走位與環境,展現出其內心的扭曲與不安。

故而在我的想像中,最好是《電鋸驚魂》這樣的

應該也不難吧,我研究了下,一個廁所與一具有鮮血的死屍,以及一個驚恐的人,就能很好地把主題展現出來。

然後我得出了以下作品:

走心/勵志戲

這種戲在好萊塢電影通常表現為拳擊,舞蹈等肢體語言豐富的動作表現出來,最後主角在不懈努力後逆襲並完成自己的使命,通常是發生在一個有萬人關注的舞台/擂台上。

特別是在最後上場關頭時,一定是沉重的呼吸聲,主角想起自己悲傷的過去,接著黑暗中一束追光打過來—

比如說這樣:

然後我拍出了這個東西:

……

我的專業是編劇,所以開拍前我總是很認真地枚舉各類世界經典電影——

「嗯…對,這個片子的感覺跟大衛·芬奇的《七宗罪》一樣……哎,不難,我就把他分鏡一個一個扒下來照著拍就行了,這片子拍出來絕對屌我跟你說。」

說好的《七宗罪》《電鋸驚魂》…結果拍出來了弱智兒童尿尿跌倒慘死廁中的感覺。

學生們剛開始入門做短片,大半都是先用單反上手的。而單反拍出來的東西想要追求電影感其實是很難很需要技巧的。

畢竟好的電影攝像機拍出來的東西,動態範圍,色深,最重要的質感,都甩單反幾百條街,甚至不用怎麼調,拿出來就是一股濃濃的電影感。

甚至機位構圖都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是一眼看上去自己拍的片子和電影感覺就是不一樣呢?

多年實踐後,我終於發現了一個一直忽略的,卻有魔幻作用的東西:色調

當然編劇,導演手法,攝影構圖,打燈,以及成片剪輯都非常非常重要,但是我認為經濟實惠,快速提高逼格的還是色調

當然更快的是花個幾十萬買個好點的攝影機。

以我慘死廁中的劇照為例,我稍微加了點藍色的中間調,得出這個東西:

雖說整體lowlow的氣質還是若隱若現,但是相比較之前直接拍出未調色的黃色調為主的廁所,還是更符合電影氣氛的。也更符合人們心中對於廁所的顏色感知印象。

於是拿我的其他幾個拿單反拍的,無成本的學生短片截圖舉個例:

所以可以看到在我這兩個小短片中,畫面的色調都是相對較統一的。

背景色與人皮膚色基本屬於同一色系。

在沒有電影級攝像機寬闊的動態範圍下的渾厚深沉,豐富的色調,質感……

我想,好歹用單反拍的片子也要簡單幹脆吧?

看這個典型的反面案例:

這裡面出現了多少種顏色?綠的紅的黑的黃的打赤膊的遠處甚至還有一個看熱鬧的老頭子

……

太雜亂了。一股子隨手街拍照片既視感。

也就是廉價感。

所以我認為在拍攝初期,一個統一,易懂的色調實在是很重要的。

色調的改變,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一個是前期機器預設,第二個是後期軟體調色。

簡言之,把畫面弄乾凈點,顯得用心點,就算拍得有點廉價…但你不說也沒人知道,呈像出的畫面色調讓人感覺看著舒服,

……然後人家才會有看下去的慾望繼續挑你編劇,導演,剪輯,構圖,的大量問題。


謝邀。

別人答得都挺全面了,我從另一個角度說一下。

我覺得奇招是去利用這種「廉價感」。

女巫布萊爾,偽紀錄,手持DV范,火了。

以前看過一片子,人咬狗,偽紀錄,像新聞播報,也很牛。

所以呢,我覺得,如果片子內容很廉價,再怎麼裝大片,也是個繡花枕頭。

趁年輕,多琢磨點新想法,搞點好玩的創意,反正也上不了院線,也不用考慮審查,把心思用在內容上,做出點不一樣的,好玩的,有個性的東西,哪怕技術上有「廉價感」,我覺得也比拍個故作成熟但內容空虛無聊的大俗片強多了。


電影是門技術,和畫畫寫字是一樣的,沒人上來就精通。第一次拍片廉價……幾乎是必然的。
而電影的成本又是藝術形式中較高的一種。
所以,首先考慮:你打算花多少錢來做這件事?不提預算談藝術就是耍流氓啊!
定下預算,就可以考慮設備,新人就需要有拍片經驗的人來幫著列出單子,用什麼拍攝,鏡頭可以租幾個,燈光、錄音,人員後期等等。一定要搭配均勻,好比一百塊的四人晚餐,你一口紅酒就把預算敗光,那其他盤子只能是空的了,花錢一定要花到刀刃上,拍片就是花錢的藝術。
設備和人定下,還需要考慮場地,低成本的話基本還是以免費為主,找個好看的場景吧,燈光不給力的話,可以以晴朗的外景為主,打光相對室內要簡單一點。演員的衣服搭配多上心,衣服道具這些以借為主,這時候就是考驗你人品的時刻,總之就是刷臉刷臉再刷臉,所有你想到的資源人脈都可以考慮,或許哪個老師當時看你順眼,一高興把家裡別墅借你用一天呢!
然後是時間,大概可以有幾天拍攝時間,經驗不足的話,拍攝起來後,你會發現比預想的要慢很多很多。
這些時間地點人物的硬體定下後,再考慮劇本和現實條件的匹配。時長盡量要短,前期劇本分場寫細緻一點,避免拍攝最後剪掉的無用鏡頭。微電影非常短,千萬別想在一個小短片里表達太多東西,劇本階段要聚焦,找到一個有創意的小點,獨特的視角,性價比高的表達方式,然後用全力表達出這個小點就可以。只要做到這點,就已經超出很多學生作業了。
新人的話,盡量多參考一些東西,很多人一提參考總容易想到優秀作品,錯!拍微電影,參考經典電影的意義不大!且不說經典電影的視聽語言,只是服化道拍攝燈光這些東西就和微電影天壤之別了。你看到的那些好看的電影,一個鏡頭下來的錢可能都夠你拍個網路大電影了。最好的參考是創意廣告。找那種用最小成本拍攝出來的最後讓人心頭一暖或開懷大笑的小廣告。雖然很多人不喜歡影視中太多旁白,但是微電影的話,如果有很不錯的文案,也是一種加分的方式。
一般情況下,不建議借用視頻素材或剪輯其他電影片段,這樣也容易產生廉價感,配樂也一樣,不要用太過熟悉的什麼無間道指環王這種音樂,找自己喜歡的,相對沒那麼常見的。
剪輯配音會給片子增色不少,一定要重視。
拍片是個辛苦的事,會遇到各種想像不到的困難,做好心理準備,堅持吧!
總之記住:總攬全局,不擇手段。
等看著自己的片子在顯示器或者更大的屏幕上播出的時候,你會覺得:以上一切都是值得的!
記得拍劇照和工作照哦,以後看會很有幸福感的!


第一次回答問題,如有疏漏,多多包涵。
本人才疏學淺,非影視專業,純粹憑盲沖直撞淺學了點門道,但我認為拍片子是一門亟需「變現性」能力的創作,所以一方面為了避免誤人子弟,另一方面為了作為後文理論分析的素材,在此先附上我最近完成的畢業微電影。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以及衡量片子的水平,來自行判斷是否還有繼續往下讀這篇文章的必要。

視頻封面2016廣財大畢業微電影《賓果》 - 騰訊視頻視頻

我所理解的「廉價感」,對應的反面即「電影感」,那如何追求電影感?我覺得要回歸到電影的本質,電影是什麼?而在筆者看來,電影的本質就是講故事。而作為一部電影,決定這個故事是什麼和怎麼說的分別是下面這三個人:編劇、導演和剪輯。而他們也分別是前中後期製作環節的核心力量。
所以接下來筆者會以前中後期三個角度,以「三位講故事的人」為主線來談及一些實際創作環節的經驗,同時也附上影響「電影感」很重要的額外元素的相關心得,比如攝影等(影響電影怎麼說的技藝),但願能給大家提供有用的借鑒。

  • 前期是撈魚

做片子就好像做一道菜,這道菜要做一條魚。如果這條魚新鮮,清蒸就能很好吃。如果這條魚是條死魚,那麼煎炸爆炒才能勉強入口。做片子,前期功夫就是這條魚,後期就是烹飪的方法。

請把前期工作看成創作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前期做不好,中後期就只能戴著腳銬跳舞。

  • 編劇

他是一個故事的發源地,編劇第一時間決定了故事的內容以及說故事的方法,關於「故事怎麼說」的問題,推薦大家研讀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此書被譽為電影劇作的聖經實在毫不誇張,大師已經說過的話,我就不再引用和贅述了。但關於故事的內容即「故事說什麼」,我倒想發表一下愚見:

1.別人說過的故事不要再說了,如果非得要說就換一種說法,最理想的狀態是別人沒說過的故事並且說故事的方式也恰當;

2.故事既要追求表達自我,也務必要滿足觀眾,不要追求自high,除非你拍片子純粹只是想感染自己;

3.主題。主題不一定要特別,但必須要在片子里呈現出一種關於主題的反差本質上的變化。比如以《賓果》的主題而言:我們在感知上是孤獨的,我們在思想上也是孤獨的。片子的結局要呈現「孤獨」,那前面就得存在「不孤獨」的反襯,並且價值導向是從不孤獨到孤獨。
而主題的形式,筆者認為無非就兩種。一種是上面這種姑且稱謂「價值狀態型」, 創作者提出一個價值或者狀態,然後用反價值去與你要證明的價值對抗,然後最終讓你的價值戰勝反價值。而另一種是「人物動作型」,人物好理解,動作指「有型的改變或者無形的領悟」,比如《畢業生》中,「Ben經歷了青春迷茫與環境束縛的煎熬後,猛然驚覺自由的重要,並且最終勇敢選擇自己的生活」。
可見,不管是哪種形式的主題,都蘊含了一個很重要的點——變化。可以說,變化是劇作最為重要的元素。

  • 選角

角色是導演向觀眾傳達信息最重要的輸出口,這裡要說的是長得好看並不是必須的,也許這能給你換來額外的點播流量,但適合的角色是要和片子的氣場合一的。《賓果》裡面的女主許稚新,她的角色關鍵詞是:女同,缺乏安全感,外表傻氣但內心脆弱,帶有一絲童真等。所以最終選擇的女主身上有對應的氣質:首先她必須不是那種嬌滴滴的小蘿莉,要帶有一絲中性的感覺,但也不能像春哥那般颯爽英姿和林青霞的俠風豪情,她要有收斂和壓抑自己的感覺(所以我選擇了長發而不是短髮),而且哭起來要給人帶有几絲憐憫,而圓潤的五官與體態也給人一種孩子般童真和渴望得到呵護的即視感。
另外對於普遍大學生導演來說,選角這個要求是有點過分,因為有時候甚至沒有人可選,能有人助演已經是相當幸運了。這個時候如果劇情有對手戲的成分,強烈建議演員雙方是真實生活中關係比較好的人,就算關係不好也要讓兩人在生活上儘快磨合,這的確能在表演時產生不必要的麻煩(當然對於專業性非常高的演員是不存在這類顧慮的)。

  • 勘景

別少看這點,環境不但是人物內心的外化,同時也是影片主題的呼應。詳情請看下面的鏈接(「電影公嗨課」對本屆奧斯卡最佳視效獎影片《機械姬》的勘景分析):
視頻封面電影公嗨課視頻

  • 器材

好器材不是必要的,但好器材同樣很重要。好性能的機子和鏡頭能最大程度表現寬容度,色彩深度,質感,銳度等畫面細節,同樣的構圖不同的設備拍攝,好設備就比差的設備拍出的畫面更有所謂「電影感」,請對比《賓果》最後一場戲的兩張截圖。

看得出對比了嗎?第一張是用600D + 佳能15-85 4.0 拍的,第二張是用5D2 + 適馬50定1.4 拍的。學生黨拍微電影如今大多還是用單反為主,所以很多時候對於好設備這要求實在也是苛求。如果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不能讓你擁有一套好的設備,你要想辦法將機子的性能發揮到最大。比如筆者這次拍《賓果》就是使用了Cinestyle的色彩風格,儘管關於這個預設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根據自身狀況考慮,我認為儘可能保證片子中間調的細節是我的需求,而Cinestyle恰恰能滿足這一點(並且後期調色在進一步展現片子細節上也有很大作用,後面我會再說)。
當然燈光和另外的拍攝輔助工具也是器材,但基於個人經驗能力以及此文的受眾訴求,就不作進一步說明了。

  • 分鏡腳本(故事板)

你不是王家衛,請老老實實寫完甚至畫好分鏡腳本,就算這項前期的功夫並不能對你片子的最終質量產生直接的成效,也能為在拍攝時候已被各種問題煩擾得手忙假亂的你提供一個按序工作的參照

以上是關於前期的一些經驗分享,關於「魚」的問題其實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必須要採取仰視的姿態對待,但篇幅和能力有限,筆者不能一一詳述,仰視完這一條偉岸的「魚」,接下來讓我們開始初試跪舔中期的創作吧。

  • 中期是「扣魚」

前期是捕撈一條魚,後期是烹飪一條魚,那中期呢?筆者家住順德,魚米之鄉,這裡人愛吃魚,同樣對魚的煮法也很講究。在做魚之前,鄉民喜歡先把魚「扣留」幾天即不予餵食,這樣魚肉會變得結實鮮嫩,自然更加美味。那筆者認為,中期拍攝,就算是這種「扣魚」的過程了,你得講究方法

  • 導戲

所謂「導演」,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兩個能力分別是「會講故事」「指導演員」。前者涉及到一個導演對於片子宏觀體系的全方位細節把控,學問高深,所以不敢亂講,但對於後者,可以稍微淺談一下,該如何導戲呢?

  1. 動詞去指導演員,不要用「你要開心」,而是「你要笑」。不要用「你要生氣」,而是「你要捶胸頓足」;

  2. 尊重每一位演員脆弱的心靈,在片場每一位演員都是敏感容易受傷的,不信下次你自己演一下就知道了。所以先肯定他們做得好,再建議他們怎樣才能做得更好,任何時候不要忘記給予演員積極的反饋和鼓勵

  3. 時刻提醒演員他/她所飾演的角色在此時此刻的動機,比如「他/她在飾演一個逃避連環殺手的追捕的過程」,如果你不時刻提醒演員「你現在想做的就是逃命,就是為了不會被殺」,那麼演員極有可能只會將注意力放在事前設定的逃亡路線和行為細節,從而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最後那種緊迫感只局限在好像「數學考試做最後一道題」而不是「為了保命」的程度;

  4. 這點對於專業演員來說是大忌,但對於非專業演員來說筆者認為是必須的——儘可能地幫你的演員設計每一個動作。當然我也提倡演員自行發揮,但是不專業的演員就算在一張照片可能擺出一個pose都難,何況幾百個分鏡的一部微電影?就算設計的動作也許會限制非專業演員的發揮,但保證片場進度的連貫性是必須的(這也是之前談及分鏡腳本的作用之一),而且對於非專業演員,這些動作的設計更多時候是一種啟發而不是限制;

  5. 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不要生氣

關於導演的問題,何止龐大的體系,相信是你要用畢生的時間去研究的一門課題。所以筆者只能慎言,以推薦一些書籍作為結束吧:

  • 導演創作完全手冊 [美]邁克爾·拉畢格
  • 電影語言的語法 [烏]丹尼艾爾·阿里洪
  • 電影鏡頭設計 [美] 史蒂文·卡茨
  • 場面調度 [美] 史蒂文·卡茨
  • 導演的攝影課 [美]傑奎琳·弗洛斯特
  • 演員的自我修養 [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攝影

先推一本書,《電影攝影:理論與實踐》,布萊恩·布朗注,裡面系統談及了電影攝影的方方面面,適合入門並且鞏固基礎的朋友觀看。而關於影視色彩的學習,推薦《不懂色彩 不看電影 : 視覺化敘事中色彩的力量》。
談攝影,筆者認為就是談視覺元素、光線色彩、鏡頭、運動、質感、定場、視角,關於詳情,建議大家看書,而基於題目追求「電影感」的訴求,我覺得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如何將二維畫面三維化」創造三維景深感

衝突是劇作的精髓,同樣筆者認為,反差或對比是攝影的精髓,你要突出一,就必須有二的對立,就拿一個畫面的「質感」所言,所謂質感是指「我們從物體表面的陰影看出其紋理」,之所以有「陰影」的概念,是因為存在「高光」,假如都是陰影,還看得出紋理嗎?所以對立統一是很多事物的精髓,太極即便如此。

所以如何創造三維景深感?利用對比和反差,先看下圖。

圖一:10:45 - 10:55

圖二:22:08 - 22:14

圖三:15:30 - 15:34

圖四:27:14 - 27:51 (視頻是黑白色調)

圖五:11:30 - 11:45

圖六:15:58 - 16:30

圖七:14:16 - 14:26

這七個畫面很難肯定是否具有「電影感」,但至少不會有「廉價味」,而它們各自是對應了一種對比和反差來突出了這一點,它們分別是:大小對比,虛實對比,顏色對比,影調對比,動靜對比,線性透視,大氣透視。下面我會具體展開,請大家轉移玉指點擊《賓果》視頻鏈接,畫面對應片段的時間區間在對應截圖下面,你可以結合視頻畫面來理解我下面所說的內容。

  1. 大小對比。通過前景和後景物體的大小來突出三維景深感。這裡前景是女主稚新的,後景是女配初初,並且加上視線的交叉錯位,進一步突出這種面積的對比;
  2. 虛實對比。通過前後景畫面元素的虛實來突出三維景深感。前景兩位女生是實焦範圍,後景的江景是虛焦範圍,並且通過大範圍虛焦的留白和小範圍實焦的開放式構圖進一步突然這種實與虛的對沖;
  3. 顏色對比。一般是冷暖色調的對比。左邊窗戶投下的冷色調和右邊走廊燈的暖色調形成對比,並有廣角畸變和仰拍誇張這種衝突;
  4. 影調對比。可以理解成是高光和暗部的對比,一般來說,一張完整的富有細節的畫面,是包含了高光-中間調-陰影的平滑過渡(當然《教父》級別的低調處理另當別論),如果一個畫面本來就包含了完整影調的層次,你除了要完整地呈現這種層次感之外,還得讓這種層次感產生一種對沖。比如圖四左上角的燈光的溢出製造一片高光區域,而右邊的圍巾則製造了一片陰影區域,然後中間的蘋果是中間調的區域,這就能夠拉開整個畫面的層次,使影調更為立體;
  5. 動靜對比。就運動元素和靜止元素同時在畫面存在。這裡是背景飄動的樹葉和相對運動緩慢的鏡頭運動與人物之間的對比,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具體可參考大師黑澤明的電影;
  6. 線性透視。透視可以說是最直接能表現出三維感的手法,但運用恰當能更加強化這種效果。比如這裡結合了壓迫的牆壁,女主畸變的臉蛋,酒瓶的線條傾斜和背後那一道冷色調高光區域的門,這些元素都進一步強化這種透視;
  7. 大氣透視。在大氣透視的作用下,近處色飽和度和色彩對比大,遠處色飽和度和色彩對比小,利用這一點也可以突出三維景深感。前景高飽和度的樹,後景朦朧(糟糕)的大氣,同時也是一個包圍式構圖。

但我需要強調的是:攝影最終是要服務於故事的,正如構圖形式要服務於內容。以上七種方法除了為了突出畫面三維感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畫面敘事,而鑒於這裡重點還是向大家介紹前者的功能,同時也不是我個人作品的內容介紹,在此就不展開和延伸了。

關於攝影的結尾語,我想引用杜可風的話:「月亮可以是綠色的,攝影師要打破傳統才不會束縛創造力。我不要理性,理性意味著缺少了犯錯的機會。

  • 錄音

關於錄音,我只想說一點:不管你錄音設備是什麼,假如你什麼技巧都不懂,那就在麥克風不入鏡的前提下,儘可能地靠近演員的嘴巴來錄吧。至於錄音教程,推薦一套視頻教程:【SOU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關於中期「扣魚」的階段,就先說這麼多吧。如果大家是覺得有興趣,我日後可以拿更多壓箱底的東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下面開始穿上圍裙帶上手襪,開始烹飪之旅吧。

  • 後期是烹飪

仰視完前期,跪舔完中期,後期是不是更虐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往往你前中期做好,後期就相對輕鬆。《賓果》正是由於前期做得不好,後期令我花費了很多精力去修補,所以最後成片出來的效果也不佳。

  • 剪輯

上面我說過,剪輯是繼導演和編劇第三個說故事的人,這就好比話傳話一樣,如果前面兩個人的故事說得很好,但剪輯說爛了,這個故事也會淪為爛片;同理如果前面兩個人的故事說得不好,剪輯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將故事說得勉強入耳。所以對於剪輯的理解,要突破一個思路就是:它不純粹就是把不好的剪掉,或者把前後適合的兩個片段放在一起,或者是糾結一兩個剪輯點的問題,剪輯更重要的功能是它能影響整個故事框架的結構,雖然故事內容是不變的,但不同的剪法能讓故事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這裡以《賓果》8:23 - 10:37兩場戲之間的交叉剪輯為例。
這段時間主要又兩場戲A和B和一個閃回C構成,原劇本的方案是這樣的:閃回C原本並不是閃回,而是發生在A和B之前的一個另外一場戲,這裡我們姑且稱為Z,原本是按Z-A-B這樣的線性敘事展開的,但在後期剪輯時候我發現這樣子的節奏極度緩慢,所以為了加快故事節奏和衝突的戲劇性,最後採取了這種時空錯位的交叉剪輯的方法,從而避免了原來敘事的拖沓。當然這裡只是以此作為一個例子,並不代表這樣的處理方法就是毫無破綻的,原劇本的這種敘事方式我是接受不了的,但成片這樣處理的結果我是勉強「入口」。

除此宏觀結構之外,剪輯的本質,筆者認為是為了以「最有表現力」的一面呈現一個畫面的內容,技巧上應該追求是一種自然與無痕,通俗地講就是「連貫地讓觀眾注意力都集中在前後畫面要表現的東西上,而沒有注意到那一刀刀暴力的剪切」。關於剪輯的書籍,強烈推薦好萊塢的剪輯大師沃爾特·默奇的書籍《眨眼之間》和《剪輯之道》,這位大師除了對剪輯深諳了得之外,同時對音樂聲效和哲學修養也有別樣的見解。

  • 調色

關於調色,直接提供兩點方法論:

  1. 先套lut,再作進一步調整;
  2. 如果不是風格化的色調處理,調完色後最後一步是將高光偏高和暗部偏低的區域拉低飽和度,讓白色回歸白色,黑色回歸黑色

  • 音樂和聲效

很可惜地告訴大家,音樂細胞是天生的,對音樂的觸感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慶幸的是,音樂素養是可以後天培育的,所以作為一名影視人,我覺得千萬不能局限自己了,很有必要去學一門聲樂,這樣對你前期選曲和後期混音都有相當大的幫助。關於這點,我暫時就只能提供雞湯了。

  • 結語

時間不早了,所以越寫到後面越倉促。第一次回答問題,也算是一次嘗試,如果大家喜歡,我以後肯定會再補充。最後我再提一個建議就是,你要拍電影,首先必須得看電影拉片子就是最好的老師,多看有營養的片子,少看爆米花的片子。一部片子看一次只研究一個方面,帶著一定的理論基礎去看,這樣一部片子看個十來次,必定受益匪淺。另外,片子是拍出來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多去實踐才是真理

以上言論純粹個人愚見,不喜勿噴,喜歡的請默默放在心並且諸君共勉吧。


你試試去掉現有劇本的所有台詞,調色成黑白&<(ˉ^ˉ)&>


2先單就這個問題說結論:沒有充足的資金與設備是大學生拍微電影廉價感最大的問題。
先上一些我本科畢業時拍的短片的一些海報與截圖。

先講清楚,我本科是文學的,所有的東西在大學時都是自己摸索來的,講的都是偏實際可行性操作的內容。影視學院的同學們請不要在意我講錯的東西。

我分作幾點來講吧。
1.器材
我當時拍片子就只有一個60d,一個30 1.4的鏡頭,還有一個補光燈反光板,學生時代是真的捉襟見肘。我懂這裡面的困難。廉價感會是由畫面帶來的,這也是主要來源。無論是沒有打光帶來的畫面無層次感還是一般狗頭帶來的孱弱畫質與基本不存在的淺景深,這個都是大問題。所以我的建議是,最好能拿單反配合大光圈定焦來拍,畫質有保證,而且虛化比較厲害。還有,雙機位是可行的,但是千萬要調教好,至少iso和白平衡得對好,不然後期更加麻煩,光是色差就搞的你頭疼要死。什麼?你說你已經開始用BMPC拍攝和架鏑燈布光了?那不好意思噢我這個太初級沒法滿足要求了。
(還有拍片之餘拍拍照也讓我認識很多漂亮學妹,真是沒料到的開心……)

「小痰盂才五六百,買一個吧多實惠」
聲畫結合,聲音也很重要,但是這幾乎是沒有學生會注意也基本是沒有能力解決的短板。畢竟一套錄音設備能攢下來真不容易。一個挑桿加麥克加調音台, 便宜的效果不達標,達標的就得五六千。在這裡我只能說,試試iphone吧,音質還挺能湊合的
「評論里有同學要我這個片子鏈接,真的挺不好意思,我這個片子就是畫面還不錯,故事敘述和後期配音都是一塌糊塗……」
還有燈光問題,一般來說能有補光就不錯了……但是,不要直接打人臉上,不要直接打人臉上,特硬特難看。你可以模仿環境光,打反光板上後反射到演員身上。一般來說,儘可能的利用自然光,好看又省事。
2.劇本與選景與攝像
電影裡面的場景都是劇組花了真金白銀打造出來的,一些大場景調度也是學生微電影所做不到的。所以在劇本設定的時候,就規劃好場景,咱既然拍不好,不拍不就成了嘛。不要選一些拍攝難度高拍出來又沒什麼美感的地方。就比如說宿舍。男生宿舍普遍髒亂不說,而且場景狹小,光線也不好,很難拍好看,所以,碰上這種趕緊改劇本吧。一般來說午後三四點的陽光多好,去小樹林吧。

「以上都是視頻截圖」
此外,像是光照和燈光比較好的咖啡廳啊,背景層次豐富的玻璃建築啊,還有一些公園啊樹林啊,拍出來都是效果很好的地方,要多拍。
我還是要強調一下,選景很重要,選景很重要,選景很重要。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設備來改造環境,沒法充分的打光與布置環境,所以選擇一個漂亮又合適的景就是提升了一半的逼格與省了大半的瑣事。
在攝像方面,儘可能用標準焦段,儘可能鏡頭轉換用乾脆的切,模仿電影的鏡頭語言。跟隨鏡頭和長鏡頭能少就少(沒有穩定器基本拍不出來)構圖多用用三分法,一般來說,都不會太差的。
3.演員
這個是我不怎麼想誠實的說但是真的得認真說的。
「要找好看的」
「學妹萬歲!」

總的來說,你得找個顏值擔當和演技擔當,出彩的表演很重要,美麗的顏也是。 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美麗的學妹拯救了我的片子。
4.影片調度與節奏與配樂
就廉價感來說,這個不是特別明顯。但是這個考驗的導演對整個短片的把控力,因為就我來看,很多片子都是片段之間的銜接做的很差,有佳句無佳章。畫面拍的好卻不是一個有感染力的作品。不過這個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我自己做的也不夠好,就不好為人師了。
總的來說,不要有亂七八糟的搖啊移的,會讓人困惑你想表現什麼,不過你確實想表現點什麼的話,記得誠懇點,不要太天馬行空,我們不是大師,沒有人願意猜的。運用一些平行蒙太奇啊閃回啊什麼的,既能省時間又能更好看,比平鋪直敘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不會顯得故事太弱。因為現在學生微電影故事都基本講不太好。
配樂和音效,再加上前期收音,這個可以算是進階項目了,因為真的大部分學生微電影做不到這點……就我來說,我以前如果時間充裕,都是純後期配音。就是聲音軌加上音效軌加上背景音軌,然後再加配樂,不過不同環境下聲音效果也應該不一樣,空曠的室外的聲音跟室內就肯定不一樣。後期是真的麻煩。而對於配樂來說,我的建議是多找找電影的原聲帶吧。網易雲音樂是真的良心啊。你就直接去找跟你的微電影主題差不多的電影的原聲帶,這種配樂都是現成的,照著配樂的節奏剪片子,一般來說效果都很好。

5.後期調色與整體風格
在知道達芬奇以前我是用ps調視頻的,可選顏色什麼的還是很好用的。後來發現用達芬奇能夠一個鏡頭一個鏡頭調顏色,就算再初級的用法,不畫遮罩不做跟蹤什麼的,稍微套個709的lut,效果也是比不調色好到不知道哪裡去。不過目前我水平真的不高,也就不妄言了。調色的話我覺得跟平常照片調色還是有共通之處的,所以說除了拍片,還可以多拍拍妹子找找調色手感。怎麼講,我真的覺得很看個人審美。

整體風格上來說,首先21:9的比例看上去會比16:9高端一些,中英字幕會比普通字幕高端一些。當然這些都是有點裝逼的部分,可用可不用吧,最主要還是看片子本身的質量。特別特彆強調的是,無論是標題還是字幕希望大家不要用宋體傾斜加粗了,真的,哪怕用微軟雅黑也好的多。現在流行的是簡約風格,可以嘗試一下比較細的字體,比如蘋方和小塚明朝系列。效果還挺好的。


大學生作品的廉價感,很大程度上是畫面造成的。而造成這種廉價感,基本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會用光和用聲音;
第二、不會取景和調度(攝像、導演);
第三、故事情節受限(沒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第四、人物設定局限在某一個年齡段(大多採用青年學生演員);
第五、沒有清晰的剪輯思路。


很多熱愛拍微電影的大學生幾乎都是從「摸索」開始的,他們其中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一個劇組怎麼運作,在他們第一部作品的時候甚至於頭幾部作品的時候,都基本上是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儘管之前有過一些了解,但也是比較片面的認識,效率不高。
還有一些創作者,拉攏了一批人尚且不容易,就更不會去要求他們也都會這一行,所以在很多大學生劇組裡面,除了那些比較被人熟知的職務被分工了,很多必要的但是不被人熟知的也就成了盲區,比如製片、副導演,到底要做什麼不知道。還有諸如燈光、錄音之類的活,很具體但是卻沒人願意去做,好像做這些低人一等,而在一部作品裡,燈光和錄音是非常重要的。

燈光
燈光的運用可以直接提升畫面的質感,用自然光拍的片子跟用燈光拍出來的片子,成像不在一個檔次。電影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頂光側光順光還是逆光,除了要把畫面拍得美,還各有一套講究。如側光表現人物的思考,頂光表現人物的希望等等。從中又可以細化,是蝴蝶光還是什麼光,不同的補光法可以避免不同的人物瑕疵和場景限制。有人會說,大學生根本就買不起這麼貴的燈光設備。我想說,拍一個學生作品,其實一套LED外加幾個紅頭(或鎢絲)就可以滿足需求了。硬體容易滿足,不容易滿足的是布燈的思路。
但是電影燈光也跟電視劇燈光很不同,電影燈光注重層次,而電視劇燈光更注重把人跟環境打亮,顯然前者的要求更高。
錄音
上頭也已經有人說過,電影重在「視聽語言」,我很認同這一點。創作者在創作一部作品的時候,不能夠只去著重畫面的美感,也應該去重視聲音的美感,很多大學生的作品有非常刺耳的雜訊,這樣的音頻很影響觀看。但是就大學生來說,要解決這一點會比較難辦,如果你還是在用機身話筒錄音的話,那請跳過這一節。
先說設備上吧,最基本的也應該是外接式的話筒,大概200-400塊錢一套,某寶上有很多,什麼德勝的啊愛圖仕的啊,效果都還不是特別差勁。這些話筒都是指向型的,就是說在收聲的時候要把話筒對準發聲人嘴75度(從上收聲)或45度(從下收聲)的位置,否則你收到的就不知道是哪裡的聲音了。在初學者裡面,有五六成的創作者全景的聲音用不了或不好用,為什麼不解釋,如果你也用不了,請注意看拍攝全景時桿在哪裡,再了解一下何為全景該有的聲音何為環境參考聲即懂。
再說環境上,因為很多組都是採用單機拍攝,過於嘈雜的環境再好的設備也沒有用,如果遇上裝修隊啊什麼的建議改拍其他戲或者改場地。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夏天的時候,蟬聲一陣一陣,時有時無,因此多機位拍出來的幾段素材環境聲不接。只能提醒攝像師記得監聽,實在沒有辦法,人聲一定要大過蟬聲,這樣後期還有修的餘地,儘管餘地不大。實在不行,單場配音吧。
但是微電影中存在一點點不影響觀看的環境聲是有好處的,反倒是真空更不好了。如果你的環境聲出現了斷層,或是環境聲大過了人聲,那就需要進行處理了。後期可以嘗試著用AU等音頻軟體進行修正。
取景和調度
髒亂差的環境就不要取景了,逼仄的場地就放棄了吧,陰暗的地方打個燈吧,構圖什麼的基本能成一個課程了我也不是攝像就不多講了。但我認為作為一個想拍出不廉價作品的攝像師,起碼要知道怎麼用鏡頭怎麼選角度,起碼也要知道什麼是透視什麼是景深。
更重要的一點是什麼,電影里的攝像也是要有表達的,跟上面燈光的原理一樣,不是你拍得好看就可以,全景交代人物與環境,中景交代人與人的關係,仰視表現人物的高大,主觀要用接近人眼所見範圍的鏡頭,用的精確才有格調,一通亂用,左擺右擺,沒有任何表達來個長鏡頭,搖搖晃晃還沒有焦點,怎麼會不廉價。
再就是調度,這是考驗導演和攝像的地方。很多人認為導演就是搬個凳子坐在一邊喊著開始和卡的人,其實不然,一個好的導演知道怎麼跟演員制定內部調度,也知道怎麼跟攝像制定外部調度。為什麼那麼大師的長鏡頭會這麼出名,很大程度是調度的功勞,攝像機什麼時候怎麼運動,人物什麼時候怎麼運動,都有講究。除了長鏡頭,平常的鏡頭運用導演也要心中有數,制定分鏡頭腳本啥的,人物的視線人物的軸線,各種關係都要瞭然於胸,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影片的節奏如何。不多說了,可以去看相關書籍,了解一下導演到底該幹嘛。導演的廉價也會造就影片的廉價。
故事情節和人物設定
大學生作品普遍喜歡講自己身邊的故事,其實寫自己身邊的故事本沒有錯,畢竟自己生活的環境自己更熟悉,但是通常情況下反而相反,畫虎容易畫貓難。很多大學生寫出來的自己的故事沒有任何主題的表達,尚且不說表達,連好好講述一個故事都很困難。
人物設定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角色的年齡相近,沒有大人也沒有老人,更像是一群孩子打打鬧鬧。一部看起來「成熟」的影片,他們的角色不會限制在一個範圍內的。還有一些創作者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寫出了角色比較豐富的劇本,但是苦於實在找不到大叔大媽,就找同學自己畫特效妝上。雖然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嗯,真的,你又不是在演話劇。
重慶的話有專門的群演群,他們都在電視台演過小的角色,自身也熱愛表演,如果有重慶的大學生可以去找這樣的群,他們收費也不高。
剪輯
現在的大學生作品一般都是導演自己寫劇本自己剪,所以思路也應該會比找人剪清晰一些。早些年會出現很多硬接啊亂跳軸之類的剪輯,但近幾年來好多了。剪輯說難其實也不難,主要看感覺,剪多了自然就信手拈來了,自己清楚想要什麼自然也就容易到位了。但是現在大學生創作者不太會用場記,後期的壓力很重。
建議在剪輯完畫面之後,給影片加個黑邊和中英文字幕,字幕中文一定要比英文大一些,中文最好一行,居中,且一行不要超過十五個字。字體用黑體為佳,當然你如果有自己的喜好也可以換,以細長為宜。剪輯盡量順暢,聲音不要脫節,動作最好連貫。
最後,調個色,做個膠片效果。

淺談我對微電影不廉價的一點拙見,
我只是一個不知名的地下導演,
以上


1. 遠離三角戀,遠離悲傷快樂起伏過大的情節,遠離精神分裂,遠離槍支彈藥和兇殺。這是從劇本情節上的一點建議,既然是學生作品,就應該回到自己熟悉的題材和現實中,而不是憑著想像瞎胡鬧,當然,你能想到腦洞讓人炸裂的情節可以嘗試,關鍵是要態度端正,盡量質樸。
2. 離開劇本多考慮分鏡和節奏,但不要過多臆想剪輯的效果,多採用經典的剪輯手法,避免較難駕馭的運動長鏡頭和交替剪輯,多採用正反打和景別深入的分鏡設置。
3. 在鋪設情節和設計分鏡的時候考慮演員的能力,避開演員難以駕馭的設置,儘力做減法。還有把精力少放在指導演員的環節里,真正的演員不需要過多指導也不需要聽你說戲,而業餘的演員說多了也沒用。
4. 在拍攝中合理分配比重,通常如果技術不是太渣在拍攝上問題都不會太致命,所以決定片子是否專業的重要因素就是團隊中其他環節和影片的配合以及完成度,服裝、化妝、道具、布景、燈光等等。拿不準美學指標的東西就去掉,盡量簡化。
5. 多拍攝素材,這點太重要了,基本在剪輯環節能力挽狂瀾的都是靠充足的拍攝素材。不過這一點不是說一個鏡頭拍100條,而是多換拍攝角度或者多嘗試分鏡的可能性。
6. 最後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個人的審美,這和閱片量以及技術能力毫無關係,如果審美就是個渣那就趁早歇了吧,中國已經有不少這樣的人在禍害電影了。


中英文雙字幕


看了這些評論我發現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他們沒說。就是演員的演技。粗糙的演技會讓片子整體變low。所以拍的時候不能馬虎,不行就要重來。

聲音方面。對話盡量減少。對話是體現演技的。能用鏡頭說的話不要讓演員重複了。對話裡面沒有廢話,每個字都有用。

其他方面題主可以去模仿和借鑒,唯獨演技需要你鞭策演員去提升的。


一定要注意
影調
邏輯
演員的服裝和背景的協調性
還有就是最好用電影機拍攝
iso不要太高
焦距在35 50 85最佳
多進行鏡頭切換(可以彌補演技 減少觀影疲勞)
音效,一定要錄音!
燈光,一個補光燈+反光板就夠了
可以加一些空鏡頭
嘗試多角度和不同的構圖
字幕用標準字體
盡量用斯坦尼康 或者三腳架減少晃動
慢鏡頭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0pi
網易雲音樂有很多很棒のbgm
推拉搖移的時候一定是要帶著敘事性的
目光的引導
地平線的位置
說的好雜,就先這樣吧。。。


乾貨。

什麼是電影感?


電影感是我們用以往看過大多數電影作為參考標準的一種視聽感受。

在複雜的電影工業經過一段漫長的發展史,電影里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套主流的專業標準。他們的專業感,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影感。然而是投入和產出的效果通常成正比。如果你有資金,請他們那般專業的團隊用專業的設備專業的演員,製作出來就是一部院線級的電影,就有所謂的電影感。你投一萬塊的作品當然有廉價感,因為達不到那樣的專業水準。你能做的只有製造偽電影感。

避免廉價感,說白就是要提升專業感。沒錢沒人沒好器材,想要給觀眾感覺更專業?

最起碼,從表面上要像一部電影。

如何製造「偽電影感」?


一,寬畫面比例。用目前主流電影的畫面比。學生一般用dv,5d3之類的器材拍攝沒有這種比例,拍攝時可用兩條膠帶黏住熒幕上下端。建議2.31:1,這個比例的好處不細說,反正看著就更專業,更不像廉價單反拍的。

二,大光圈。建議鏡頭多用50,1.4。沒錢租下場地沒法控制好場地,就會有很多沒必要給觀眾看到的東西,用大光圈虛化掉更多無用的信息,畫面會更舒服更專業。

三,打好光。一定要打光,一定要學會打光。起碼要個小LED,打好光畫面質感會更強一層樓,多數時候,會打和不會打出來的效果會是兩個級別。夜戲必須打燈,不然噪點會嚴重影響畫面。打光的技巧就是不要直接往人身上打,光會太假太生硬。沒反光板可以打牆壁,反光會更自然。

四,校色調色。如果你用final cut pro剪輯,裡面會有簡單的調色功能。由於環境和設備的原因,很多的畫面拍出來可能存在嚴重色偏,這時候就需要校色,最基本要求全影片達到色調的統一。風格化的調色可以大大提升畫面美感,甚至可以像ps一般拯救一些拍壞的畫面。色調冷暖要根據主題來設定,有條件的話就上達芬奇調色,專業調色軟體會更精準。

五,錄音近。錄音要近,要監聽,要降噪。錄音有條件就去租設備,他們會給你各種搭配,。如果是室內錄音,不想花錢就用iPhone,錄音質量還可以。錄音差的,就後期補救,無法不補救就補錄。如果無法補錄,寧可不要這一段畫面,或剪短這一段畫面。也不要把它放到你的影片里,非常不專業。

六,磨分鏡。鏡頭是最容易看出你專業不專業的地方,弄不好就全是硬傷。一個畫面到另外一個畫面的銜接,各種景別之間的切換,怎樣的鏡頭運動會給人怎樣的感受。多參考電影,學習鏡頭語言相關書籍。保證畫面連貫,不跳躍。

七,穩定攝像。器材起碼要有斯塔尼康和三腳架,盡量不手持,保證畫面穩定能看。有條件上大搖臂電動滑軌,讓畫面的表達有更多的可能。推拉搖移升降甩,好好利用。最好有兩台以上的機位,拍攝之前確定參數一致。構圖方式之多就不細說,要注意和利用一些公認的拍攝原則,比如180度原則和黃金分割之類的原理。

八,加音效。很多微妙聲音在現場其實是錄不到,會缺乏當下的那種感染力。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一些免費的音效,增加或者放大聽覺感受,利用起來會對影片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九,配樂。配樂堅決不用爛大街的音樂,就算你很喜歡,因為這樣顯得非常廉價。也不要用小語種的音樂,容易跳戲。個人建議用國外相對冷門的音樂。

十,勘景。場景給影片加很多分,有的地方你怎麼拍都是大片范,但面對完全無法控制的場景最好放棄。如果場景可控,盡量簡潔,尤其室內戲。搬掉一些多餘的物品,儘可能讓畫面乾淨。因為太雜,畫面難看,還容易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關於場地安全,我說個事兒。我大一拍第一部微電影,有一卧軌的畫面。當時在網上查到一廢棄鐵軌地址,去看了幾次也沒火車,問周邊的居民都說不通車。結果拍攝當天,女主躺下去,火車就來了。那是個拐彎處周圍都是樹,附近還在施工非常吵根本聽不懂火車鳴笛,火車拐了個彎,離我們女主只有一百米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有火車。所以安全問題,一定一定要夠嚴謹。

另外,這些建議只能幫你提高視聽上的更像一部電影,其實一部作品最重要的還是靠編劇導演攝像剪輯演員的功力,單追求這些表面的東西不會有好作品。只提多一點建議,微電影是個十分鐘上下的短片,裝不下那麼多的內容,講太多東西容易散。抓住一個中心點,集中去表達,不要有多餘的東西。


推薦閱讀:

非常不自信,不會放鬆自己,怎麼辦?
作為一個馬克思老師怎麼樣才能使馬克思原理上的很有意思?
你是如何走出學生時代被欺負的心理陰影的?
為什麼軍訓結束與教官分別後很多學生會傷心、不舍?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大學生活的狀態是空虛寂寞浪費時間,相關機構有沒有相應的對策?

TAG:劇本 | 電影製作 | 學生 | 微電影 | 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