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小說原名叫什麼?
是這樣的 ,我們高三進行複習,到風雪山神廟這一課,由於我們換了一個老師,於是他重新給我們講了一遍,然後告訴我們常識說,水滸傳不叫水滸傳,就叫做水滸,水滸傳是後來拍電視劇的時候人們加上去的。但是我之前的所有老師都沒有提到過這個問題,而且我在網上也搜索過,也沒有這種說法,就是想問一下大家,水滸傳到底應該叫什麼?
你們老師在瞎扯。
《水滸傳》的版本非常複雜,若按照文字和情節的簡繁,一般可以分為文簡事繁本、文繁事簡本、繁簡綜合本(全傳本)、以及金聖嘆腰斬本四類。
所謂「文簡事繁」本,也就是情節非常豐富,除了梁山故事之外,還包括了征王慶、征田虎、征遼、征方臘等事迹,但文字極為簡略。現存比較完整的版本有明朝萬曆年間的刻本《水滸志傳評林》。
所謂「文繁事簡」本,也就是文字描寫非常細緻,但故事很簡單,除了梁山事迹外,只有徵遼、征方臘,沒有田虎、王慶的故事。代表版本是明萬曆年間刻的《李卓吾先生批評水滸傳》。
所謂「繁簡綜合本」,又叫「全傳本」,是對上述兩個版本的綜合,既保存了征田虎、王慶的故事,文字也非常細緻,所以又叫《水滸全傳》。
所謂「腰斬本」,就是清朝時金聖嘆討厭梁山投降,將水滸故事攔腰截斷,只保留了70回,以盧俊義一夢結水滸。書名就叫《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
——你看看,不管哪一個版本,肯定都是叫《水滸傳》的。
就現在廣泛流傳的版本而言,一般來說是三種:文繁事簡本、全傳本、腰斬本。
流傳最為廣泛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水滸傳》,是文繁事簡本,一共一百回。招安後征遼,征遼後即征方臘,沒有田虎、王慶的故事。
你看,明明是叫《水滸傳》的,最後附錄有《忠義水滸傳》序,說明該書是以《忠義水滸傳》為底本,另外所謂「容與堂刻本」,也就是我前面說的《李卓吾先生批評水滸傳》。
由於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影響,所以這個版本現在是流傳最廣的,因為是一百回,所以又被稱為「百回本」。
此外,繁簡綜合的「全傳本」,現在也很流行。比如這個:
可見,這個版本82回前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百回本一樣,但征遼和征方臘之間插入了田虎、王慶的故事,多了20回,變成了120回。所以,這個版本多叫《水滸全傳》,也有的出版社叫《水滸傳》,但註明是「足本」。
至於金聖嘆腰斬本,一般是這個樣子:
都註明了是「金聖嘆評」,有的還寫明了是「第五才子書」,這個版本只有七十回。以上,題主可以看看,無論是古代的水滸傳版本,還是現在流行的水滸傳版本,都是叫《水滸傳》的,你們老師是在瞎扯。
@三種不同的紅色 ,題主老師並不是信口開河,80年代出版的七十回小詞典就叫《水滸》不帶傳,也聽很多人說過電視劇《水滸傳》多了個字,《水滸》與《水滸傳》之爭堪比甜咸,比如這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時代的《水滸》——評電視劇《水滸傳》的改編。
中央電視台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播出之後,激起了國內
外觀眾的強烈反響。雖然每個人欣賞和評價的角度不一樣,但就人們能自始至終地觀賞這一事實,便可說明,《水滸傳》的改編是基本成功的。這種成功就在於,它
能以現時代的眼光和價值觀念對歷史名著作出審慎的改編。一、關於版本和主題在確定選擇70回本,100回本或120回本《水滸》上,編導們是煞費苦心的,。。。。
無庸諱言 ,原著 《水滸》在塑造人物方面大體上使用 的是一種類型化 的方法 ,除 了林沖和宋江等少數人物的性格有所發展外 ,絕大多數的 人物基本上。。。。
書就是《水滸》,電視劇就是《水滸傳》,涇渭分明。
那為什麼好好的《水滸傳》成了《水滸》,我以為這口鍋要給太祖背,畢竟他有過借《水滸》警衛員借來水壺的笑話,但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里,他用的是《水滸傳》。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辟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沿著知網從頭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水滸的歷史考證,都做《水滸傳》;而教學用的水滸,就叫《水滸》,期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整個60年代,關於《水滸》的文章寥寥無幾,到了1975年,爆發了「評《水滸》運動」 ,密密麻麻的水滸傳全部更名為《水滸》
所以我個人猜想,在八個樣板戲的年代,人民群眾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水滸的,而批水滸運動欽定了叫《水滸》,所以《水滸》就成了正宗,也就有了題主老師的說法。
當然,到了現在,追本溯源也好,電視劇的影響也罷,總之水滸又成了《水滸傳》。
題主最好的做法是找老師借下教參,畢竟要高考,叫什麼他們說了算。。
接在 @三種不同的紅色的回答 後面繼續說。先說結論:你們老師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雖然也遠談不上準確。
先談一點前提:中國古代圖書,書名經常是變化的。這也是為什麼目錄學、版本學對閱讀古代圖書而言至關重要的緣故。封面的書名(這個就是一張紙條,很容易掉,經常是後貼上去的)、書前目次的書名(目次經常是別人抽換補刻的)、刻版的書名乃至作者在年譜自敘里提到的書名經常不一樣。類似或相近的內容可能不是一個書名,書名一樣的可能內容或來源不同,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大眾讀物如小說、劇本、日用類書等等,目錄學斥為陋俗之物而不加收錄,書名無所依據,變化更為隨意。
然後來看水滸傳有哪些名字。如果說書名不是水滸傳這三個字的例子,那很多,比如日本東京無窮會藏百回本就叫《全像忠義水滸傳》,這是七個字。再比如說梵蒂岡的一個藏本叫《新刻全本插增田虎忠義水滸志傳》,名字里「水滸」和「傳」是分開的。此外還有一些東西壓根沒有水滸兩個字,例如上海圖書館藏嘉靖殘本的書名就是《京本忠義傳》。
這個問題最終歸於三個字的名字「水滸傳」,應該說是兩件事情共同造成的。其一是四大名著作為考試內容被編進中小學課本里,大家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了三字的名字。其二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採用容與堂本並加校對,出版了點校本,書名寫的是三個字的《水滸傳》,這個本子及其盜印、翻印本差不多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如果是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閱讀《水滸傳》最主要的途徑了。雙管齊下的結果是,現在我們寫東西的時候,很少把書名寫成《水滸》或者《忠義水滸傳》之類的名字了。
當然,除非搞版本目錄學研究,否則糾結這種書名,我覺得也沒多大意義……【望天
——————
補一條不知是否與此有關的資料。《碧血劍》第九回里袁承志在焦公禮家中守著,等洪勝海自己回來吐露曹化淳勾結多爾袞的情形,焦宛兒進去探視,接下來金庸寫道:「只見袁承志拿著一部《忠義水滸傳》正看得起勁。」
給三紅補張圖
===================
我再補兩張:
百度百科粘來的
《水滸》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該書的作者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作者是施耐庵,而書名卻是羅貫中所起。
二、全書是施耐庵一人所著。
三、此書是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共同寫的。
「水滸」出自《詩經·大雅·緜》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一句。但至於這個書名的確切含義,一直存在異議。
另一種說法是:作者施耐庵由於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供職兩年,便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書終於脫稿了,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書名為《水滸》,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里『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
有種說法是水滸傳原名《江湖豪客傳》,真偽待考。
回字有幾種寫法?
梁山的人在這兒,沒有什麼文化知識,不過小時候聽姥爺那輩人經常說水滸,不帶傳,所以我認為水滸還是有一定說法的。
原名《江湖豪客傳》,老羅覺得有點low,便在《詩經》里換了個雅一點的,《水滸》。
這個不是考點,不必糾結。
高考對四大名著的要求,只有《紅樓夢》涉及書名沿革,其它的都不要管。
與 @青衫 老師討論
現在的說書人 確實更喜歡用 水滸 而不是 水滸傳 這個名字 裡頭有青衫老師提到的答案的原因 另外一點 說書人的水滸 和 水滸傳 這本書 確實有挺多的差距 著名的比如 武松獨臂擒方臘 這個回目 在書里是沒有的但是說書人用 水滸 這個名稱 是否早於水滸傳這本書的成書時間 不太好說 因為在此之前的藝人更多的用的是 武十回 宋十回 類似這樣的名字 而且 水滸 這個名字太雅 恐怕當時的江湖藝人想不到 即使想到了 也不敢用——畢竟他的受眾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 。事實上 直到水滸傳成名多年以後 山東快書的演員依然管自己叫「說武老二的」
一點私人的見解 以上
你們老師說對了一半。
正確的名字是《金瓶梅前傳》。
你們老師說的是對的
其他人說法不要理
水滸起初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東西,說書人進行整理,加料,轉換為書(說書人的)
成為水滸傳或者忠義水滸傳是讀書人對其進行整理演變之後的事了
另外 水滸一般也會被叫做水滸傳
而水滸傳卻會被叫做水滸全傳
兩者回書內容有差異
推薦閱讀:
※如何從領導者的角度解讀宋江?
※潘金蓮說「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酒」後,武松如何讓潘金蓮知難而退而又不至於鬧僵?
※水滸傳中的人物的家鄉都是哪裡的?
※如果你是王倫,面對晁蓋上山你會怎麼辦?
※水滸傳為什麼寫花榮為宋江殉葬,而不是戴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