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酷在何處?
一名傑出的男中音哼唱家
Glenn Gould 是媒介化社會的先驅。是宅男的先驅。
本版有人說 Gould 是孤獨的、這沒錯。不過我們要確認一點:這裡的孤獨、說的是「想溝通但無法直接溝通、最後不得不通過技術手段溝通並且樂在其中」的那種孤獨。是異化後的孤獨、和十九世紀的孤獨不一樣。
這種孤獨、處在今天這個通訊手段氾濫的社會裡的我們、應該很容易體會。
本版有人說 Gould「放棄了聽衆」。事實上、直到 2014 年還有人認爲放棄現場演出就是放棄聽衆、這件事會讓 Gould 傷心的。他比別人更早(早了至少四十年)想明白的事情就是媒介化聆聽是更好的聆聽方式。沒錯、現場演出遠遠沒有像他在 1960 年代預言的那樣消失、但我們現在都很清楚了:一對一(創作者對聆聽者)的聆聽更加能夠直入靈魂、也給予聆聽者更大的自由度。現場有它的價值、但那價值絕對不在於人們想像的什麼「現場火花」(現場火花只不過是「人類的不完美」的一種體現)。在沒有錄音技術的年代、現場是聽音樂的唯一方式。有了錄音技術、現場已經退居二線、成爲社交場所和「看下蛋的母雞」的儀式。假如你不需要社交、對儀式感也沒興趣、現場對你就是死了。
早在 1970 年代、Glenn Gould 就宅在加拿大一家百貨公司的地下室裡、每天練琴、錄音、錄像、寫作、製作廣播劇。半夜打幾個小時的長途電話和朋友討論問題、或是在鋼琴上彈奏一整出 Richard Strauss 的歌劇。加拿大報紙 Globe and Mail 的駐京記者當年建議他做一期關於中國的廣播劇、他回覆說討厭旅行、不過假如有別人錄過的關於中國的現成素材、他很願意重新裁剪一下做一期節目。
如果這不是 content curator、我不知道什麼才是了。
能把鋼琴奏鳴曲演奏成鋼琴與哼哼聲奏鳴曲
和指揮合作的協奏曲能把指揮在演奏前逼到前台做免責聲明(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和伯恩斯坦)
他彈的有些曲子能把作曲從墳里弄出來(參考莫扎特的k330)
鋼琴家裡勤奮的多了去了,不要說沒天賦,就是天賦不算極高的都很難吃這碗飯。Gould一閉眼,蓋棺定論不是酷,而是怪。他有謎一樣的內心聽力和觸鍵,Bach的Toccata這類polyphonic的大麴目,他能把不用的聲部賦於不同的音色,每一個音都清清楚楚的彈出來,我小時候第一次聽他的bwv 911, 震憾到說不出話,像在聽midi. 他還在歐洲巡演時代的錄音現在聽起來曲目量也是極廣的,絕不僅是Bach專家。另外他的音樂研究非常有見地,有出版的他和音樂編輯的通信,都是水平極高的關於音樂本身和演奏的論述。Beethoven比Kempff和Schnabel還規矩,&<皇帝〉的開篇只有他是完全按原譜彈的,三連五連,清清楚楚。平均律的每一首背後都有他的手稿研究作支持。Mozart sonatas基本每一套都石破天驚,速度,對比,和聲邏輯和走向,踏板用法,再聽別人都覺得是錯的。Schoenberg的專家,和Schwarzkopf合作錄art song,伴奏的他對黑頭指指點點,完全不顧別人的臉色。與我的男神Bernstein合作Brahms Op. 15幾乎徹底撕逼,Bernstein跳出來對觀眾說,他彈成這樣不是我的意思。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音樂家裡有天賦又勤奮的人太多了,沒什麼旁的慾望又珍惜自己天賦的人卻太少。so you want to write a fugue
第一步,先打開正常鋼琴家的莫扎特奏鳴曲K330-I,再聽格倫古爾德的版本(不正常的那版)。
第二步,打開正常鋼琴家的K331-III,即土耳其進行曲,再打開古爾德的。
廣播電視自媒體的祖師爺。。。
這位怪傑是非常純粹的一個人。雖然他才活了五十多,但他夜以繼日拚命彈琴,工作量可能比很多得享高壽的鋼琴家都大。吃藥,拒絕演出,宗教般膜拜的姿勢彈琴,時不時哼唱,練琴時不順就站起來跑一邊兒自己嘴裡叨叨念念……我聽過的彈Bach最好的就是他了。
能讓人從萬千人中一眼認出或者一耳聽出的獨特。
性格自閉。
及其挑剔。
與周圍人格格不入。
離經叛道。
顛覆性的演奏爭議極大。
——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他,你不得不承認,這哥們很牛逼,非常牛逼,一個世紀出一個的那種牛逼。
一言以蔽之,非常典型的天才式人物。我並不是一個天生喜愛在舞台邊上捧角兒的人。將個人觀點熱情洋溢地寫成文字,變成人人可見的印刷品,這不是不可以——只是在我看來,新聞報道太過醉心於「夸夸其談」,這似乎是如今市面上唯一通行的評判標尺。老實說,我難得會提起興緻、想起要見見某個還算欣賞的藝術家。衝突已經不可避免——專業圈裡的人們顧影自憐地存在著——有時候,面對遭遇,我試圖帶著自己還算完整的幻象全身而退。總之,若可以選擇,我選擇一生都不與音樂家為伍。
——格倫·古爾德 《斯托科夫斯基六章》
在自己個人微信公眾號里有寫一篇關於他,不過也是寫得雜七雜八
嗯,真的是毫無廣告植入痕迹
公眾號名字:夢無緒
http://weixin.qq.com/r/GSistKHEiPz3reXX930L (二維碼自動識別)
加入人聲聲部的復調音樂;自備演出小椅子;彈琴前溫水泡手指+空調開恆溫;以極慢的速度與伯恩斯坦合作勃拉姆斯第一鋼協後幾乎不再參加公開演出;第一張與最後一張專輯都是《哥德堡變奏曲》,並且均為極品...
「莫扎特不是死得太早,是死得太晚!」
萬千好琴前面,我就自己帶小板凳~還要搖啊搖啊搖~
「大家好,我是個簡單的人,「GG」這個詞足以可以概括我的人生,因為這就是我的名字(笑。
的確,年輕的時候我去過很多地方,但30多歲以後,我開始害怕坐飛機,後面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足不出戶,一年二百五十多天待在錄音室就是我對快樂的定義,我也習慣晝夜顛倒的生活。聽說到了網路時代有一個新詞,把我這類人叫做「宅男」。
我從小不太擅長交際,人們總是覺得我行為怪異,是個不好接近的人。這點,我不反駁,因為我把生命大部分痴迷給了一種迷人的技術:不斷探索黑白琴鍵的秩序和美。這是我連接世界和靈魂的辦法。
如果你開始嘗試理解我,關注我想表達給你的東西,而不是媒體口中那個,佝僂身體、小藥瓶子不離手、習慣哼哼的老小子怪異形象,也許慢慢的,你會不止聽到,還能看到一些我想給你的美好。那時候相信你會全心全意的認為我是個很酷的人。」
楓葉和曲棍球,是加拿大給人的第一映像,但如果要挑一個人來代表這個國家,中國人民可能會選白求恩,歐美的少年們可能會說賈斯丁。但如若要選一位備受推崇、廣被研究、深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加拿大這個容易產生英雄的地方,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儼然能夠擔起這個任務,這位富裕清教徒家庭的孩子,稱得上是真正從家鄉加拿大成長為國際之寶的英雄人物。
傳奇偶像
當還是嬰兒的時候,古爾德的外婆就喜歡把孩子抱到鋼琴前
「他不像大部分小孩那樣用整隻手敲打鋼琴,一次按下好幾個音,相反,每次只是單獨按下一個音,直到這個音消失為止。這個餘音繚繞的過程讓小古爾德深深著迷。」
古爾德父親回憶,鋼琴自始至終是他唯一的選擇與歸屬。
1947年,一位媽媽電話告訴古爾德的父母,19歲的兒子在聽完格倫十月份的演唱後告訴她:媽,你以前一直和我講世界上有一個永垂不朽的東西在那裡。老實說,我從來沒有真的相信過,直到今晚,我聽力格倫古爾德的演奏。現在我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了
以前孩子一直喜歡罵髒話,可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聽到兒子見過一句粗話。
托馬斯.哈里斯在古爾德諸多優雅、偏執、驕縱、感性逸聞啟發下,寫出了世界上那個最著名的殺人魔漢尼拔博士。在各個藝術行業公開表示自己靈感來源於過古爾德的創造者不計其數。
第一次和同樣的傳奇人物卡拉揚合作排演巴赫D小調協奏曲,鋼琴部的古爾德只不過彈了前面幾個音,卡拉揚大為動容,甚至停止了指揮,索性走到古德爾前找個地方坐下,陶醉的聽完了第一樂章。
他的外表、他的天才、他的知性、他的智黠、他的名聲,甚至他的不驚人情,都被當做一種獨有的酷勁,令他的粉絲瘋狂不已。古爾德所受到的古典樂界的新狂熱崇拜,是繼李斯特和帕德雷夫斯基時代之後,鮮少在出現過的類型。影響力和當代影視歌領域的貓王和詹姆斯迪恩造成的傳奇等量齊觀。
自戀狂or害羞的小孩?
第一次拍攝完自己是主角的紀錄片,劇組人員為古爾德舉辦了一場歡送派對,最後他卻沒有親自現身
聘請過的技師和其他職員,古爾德幾乎不曾表達對他們的讚賞或感激
在一次錄音交響合練的時候,在場工作人員提出,可不可休息一分鐘?
古爾德馬上體恤的說:什麼話,當然可以。
然後......恰恰等到第60秒,宣布錄音繼續進行。
大眾似乎特別滿意天才必須有偏執刻薄小惡魔的人設,這樣的故事被人不斷的提起,在影視劇里不斷塑造成不同天才人物的一面
事實上,娛樂媒體表達的「喜聞樂見」並不代表真實,如果不是通過離古爾德最近的人所述,你很難看到那個總是溫柔害羞,又深情款款的古爾德。
即便是好朋友,當著他的面說:你剛剛的演奏完美的讓我內射了。25歲的古爾德還是會羞的臉部扭曲。很少當面感謝別人的他,日記本上卻記錄了大部分和他合作的人的名字,在那裡他從來沒有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詞,即便是為了完美工作目標不得不撤換的工作人員,看過這些日記的人都會忘記那個外界所傳無情殘酷的古爾德。
古爾德小時候,每次做錯了事,就以即興演出的方式跟媽媽道歉,這個習慣成為了他長大後安慰別人最常用的方式——願意給你我所有的美好。
女高音馬切爾喉嚨發炎一月不能說話,古爾德會在電話的另一端溫柔的告訴她,什麼也不必說,聽他講就好,就這樣在康復期的數天里,在電話里講述無數個趣聞逗她開心。
「克己復禮」的古爾德很難選擇用肢體表達關懷,更鮮有在工作之外要求別人什麼事,作為好友的媒體理論大師麥克盧漢,第一次被格倫請求幫忙,是被請求去安慰得過類似腫瘤疾病的好友芭芭拉.李德。
「有一次我在他那兒,心情非常沮喪,他唯一想到安慰我的方式就是彈琴給我聽。」
李斯金和其他一眾好友,總是在有人指證歷歷,說古爾德自私冷漠的時候,站出來說古爾德曾經如何努力為遭遇不幸和悲傷的朋友拭去淚水,如何為朋友盡心儘力。
源於所愛之人的「肢體奇觀」
「他是祈禱的實現」
以宗教為中心的成長環境里,母親佛羅倫絲,比父親伯特長十歲,之前流過幾次產,生下格倫古爾德已經四十歲,一家人都堅信這是神的恩賜。
古爾德每次錄音工作結束後,都會鄭重的宣布工作完美結束,接著有次序的收拾好細軟、毛巾、小藥瓶、和骨架鋼琴,和在場的工作人員依次握手,然後帶上護手手套離開。
從古爾德的童年依戀關係里,幾乎可以看到他所有「怪癖」的源頭。母親作為古爾德的鋼琴啟蒙老師,直至去世對格倫不變的溺愛和疼惜,無疑是這些源頭的核心:
在幼年情感上顯得克持自抑的小古爾德,從來不哭,相反,他用哼聲表示不滿。不滿的原因大多是媽媽懲罰他犯的小錯誤而鎖了鋼琴。
不過,佛羅倫絲真的教他唱每一首他彈出來的歌,母親是古爾德一生最愛之人,通過彈奏鋼琴,配合哼唱,他本能的重溫了嬰兒時蜷坐在母親腿上練琴的那份安全感,似乎以此完成了他對這份親密的永恆追求。
「天才」一詞是無數家長的渴望,但在古爾德家,這個詞確是禁忌,優渥而謙遜的家庭環境,決定了古爾德夫婦完全不會被所謂的名利雙收所誘惑,莫扎特甚至作為被過度消耗的天才而當做家中教育的一個警惕範例。
但對外界的低調和平常心,絲毫沒有減緩佛羅倫絲對古爾德的過分庇護和疼愛,甚至表現出了過分憂慮。結果是這份焦慮傳達給了小格倫,在四五歲時就表現如了慮病症傾向,所有身體的不良反應,第一解決方案永遠是找更多的葯來吃。這個保留終身的習慣最終使古爾德埋下了深深的健康隱患。
再有最被人熟知的怪異形象中最持久的標誌:古爾德的琴椅。
為滿足他對「伸展空間」的特殊需求,在沒有找的一把現成椅子符合的情況下,古爸爸專門找人設計定製了一把椅子,既可以摺疊,椅子腳也可以調整,對於古爾德的這件完美裝備出裝時,他興奮不已,這張琴椅接下來被古爾德帶到了天涯海角,每一場演奏會,每一次練習預演,每一場錄音,經年累月雖然被使用的殘破不堪,但從沒有被替代過,古爸爸的椅子也變成了古爾德的護身符——一條他可以終身依賴的安全感buff。
如果每一位鋼琴大師的彈奏姿勢都有故事,那麼古爾德亦不例外:
這是一段容易被人詬病的事迹,古爾德和他的最後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格雷羅的關係。年少成名的古爾德,公開表示過,自己並沒有從這個小鎮音樂老師那裡繼承什麼特別的東西,而且老師很多做法太古板,自己要是去讚譽他是糟蹋了自己的形象。
但當問到他的老師格雷羅的意見時,報刊記者渴望得到哪怕半點他對於古爾德不知感恩而很受傷的態度,得到的回答卻是:「如果格倫舉得他從來沒有從我這個當老師的身上學到過任何東西,那麼這將是任何人所能給過我的最高讚美。」
真正的天賦溢出的鋼琴家,不管和誰學琴都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回顧師徒相處最後一年十七歲的古爾德,的確在技術上超越了已經快七十歲的格雷羅,但是人們都看得出來,他演奏中的諸多特質,幾乎都是老師演奏的強化、提煉和凝聚。
古爾德彈琴低矮駝背的坐姿,就是在格雷羅的指導下養成的,老師那種強調「優雅的」節省力氣的主張,強化手指的力量與獨立,駝背,並不是不目的,但在這樣的指導和對老師模仿下不可避免的成了古爾德探索精緻、高度機構化音樂及其微妙境界的理想姿勢。
也許,格雷羅的寬容、優雅與高見是古爾德一輩子也做不到也學不來的,但帶著這份厚重無比的憐惜和教導,古爾德將這份天才的傲嬌鐫刻在了他終身的「肢體奇觀」里。
進擊的「巴赫控」
「十五歲時,在觀眾面前演出帶給我一種強大的權力感」
自從五歲第一次在教會公開演出後,很快,古爾德在學校組級別的彈奏已經精湛到不宜歸類為業餘水準。十三歲的他,已經算是當地的名流,隔三差五成為媒體報道的主角。1947年,古爾德得到了和多倫多交響樂團合作的機會,眾多樂評大咖到場,這次代表他真正被當做一位職業的鋼琴家來對待。這一年,古爾德十五歲。
除了有關鋼琴的投入,古爾德最喜歡的就是花錢買書,他的卧室總是堆滿了一大疊的書,文學、詩作、戲劇、歷史、哲學、神學、美學。一直以來他都偏愛與好友談論德國浪漫主義美學,古爾德的理想主義、道德路線均受惠於此,在真正的開闢自己獨特求索之路的過程中,他耐心的構築起一個成熟的專業生涯根基,逐漸成為了「那個」格倫.古爾德。而這種構築體現在鋼琴演奏的選擇上,就是「從一而生萬有」的巴赫了。
「巴赫是永遠的新潮」
古爾德這樣回答他選擇巴赫的原因。《哥德堡變奏曲》在當時被認為是一首太學術、小眾,甚至難登大雅之堂的曲子,而當古爾德的《哥德堡》大膽活波,首演即驚為天人。嚴格來說真正震撼觀眾的,是他以一個小孩子的身心所呈現出來的那份超齡的詮釋,而不單是蓋世琴藝本身。
巴赫的秩序、邏輯、和結構完美,都被古爾德像一顆斐鑽般呈現在觀眾面前,可聽、可觀、可感。
其人、其樂、其巴赫,那裡有最為純粹的古爾德,那是最酷音樂宅男的樣子。
參考:
《不可思議的驚奇》
《古爾德讀本》
【紀錄片】《格倫.古爾德的內心世界》
一季就是一生,那麼一生也是一季。那麼一曲也是一生,一生何嘗又不是一曲?1955年Gould錄了第一張哥德堡變奏曲,在81年又錄了一遍,錄完一星期後便去世了,這也變成了他的最後一張唱片,這難道這不像是上帝巧妙的安排嗎?現在說說曲子,第26節和最後一節是我最喜歡的兩小節,26節旋律是寧靜溫和的,就像坐在教堂的長椅上聆聽吟詩班歌頌上帝,頭頂則是巨大的彩色玻璃穹頂,給人慰籍與力量。最後一節卻像種魔法讓你感到惋惜,這精彩的一生就要落幕了,但卻不知何時是結尾,幻想去用手抓住他卻溜走,也無可奈何。整首曲子開頭與結尾就像人的一生一樣塵歸塵,土歸土。他忠實的描寫了一幕精彩的舞台劇。從出生、可愛的童年、見證了愛情、朝氣的青年、然後是精彩的中年,睿智的暮年,最後伴隨著旋律優雅從容的走向死亡。一曲道盡了一個人的一生。這或許就是巴赫的魅力。最後向逝去的老頑童致敬---Glenn Gould
他的哥德堡變奏一下子就能讓我開心起來,我剛剛接觸古典音樂,不懂得怎樣去聽曲式或者其他,只是覺得旋律很美。聽古爾德的音樂感覺到一種頑童的味道。有種活活潑潑孩子氣的感覺,聽他的琴感覺他是一個單純,隨性,簡單的人。人一直保持簡單與隨性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並不容易。我覺得這是他的酷的所在!冒昧了
看過他的傳記,記得他陰鬱的眼神...感覺酷的,是他體弱多病,但卻一心往北,一路北上,追尋他要的極致,至今,讓我也有些著迷,北方之北,是怎樣的呢?
還沒有人提到他的廣播劇Solitude Trilogy。
GG其實是很有前瞻眼光的音樂家,這不只體現在他詮釋作曲家的方式上,還有他處理聲音的態度。他參與制作很多廣播劇、採訪,用處理聲部的方法處理人聲,剪切素材而不取完整性,有時甚至違背敘述者的原意。這樣的實驗是在他同時代的許多守舊者大力反對唱片錄音技術時就在進行的。這當然和古爾德本人對於音樂會的厭惡態度有關,但他也提到,人們從不指責電影藝術中對於剪輯的運用,更不會說鏡頭在錄製和拼接時對於時間順序的打破是違反道德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極力反對錄音時的拼接修飾?(當時人們認為不完整地、毫無差錯地錄製完整的作品或樂章就是不道德的表現,把修飾沒有演奏好的音符稱作「打補丁」的年輕人的逃避方式,而現場音樂的魅力和演奏者聽眾間的共鳴則是唱片無力捕捉的。)而古爾德多次寫到他錄音時拼接兩段不同錄音從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詮釋效果,以及唱片作為一種欣賞、聆聽模式在其他地區國家已經被廣泛接受等等——他認為(錄音)技術不只傳送、儲存、操作,而是一種對於固有思維模式的挑戰,對於藝術的呈現方式和精神內涵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在他同時代的人畏懼新鮮技術的到來,講它們看作「反人類」的入侵物時,古爾德已經察覺到了技術帶來的巨大可能性,並積極投入到推廣和實驗之中。他研究的錄音中不同樂器、麥克風擺放位置,以及聲部間相對音量大小的調節在現代已經成為了錄音混音製作中的常態,但在當時絕對是非常前衛的。他作為音樂家和聲音工作者,卻是最為敏銳的聽眾,可以說在他時刻都有這這樣的意識。因此,在製作廣播劇時,他會考慮不同人物聲音之間是否有足夠的辨識度,以及音量的變化和銜接是否足夠自然等問題。現在我們會在一些專輯影片中看到的左右聲道間不同人物的敘述演唱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已經被GG開發並做到極致了......
GG還是文字工作者,我想他自己也一定很重視寫作者的身份。通過文字,他像同時代的人表達自己的理念,也很好地彌補了退出了現場音樂後與外界交流的需要。國內有一部翻譯出版的文集《古爾德讀本》,收錄了他所寫過的樂評、採訪記錄和專欄文章等,實在是了解他思想的重要方式。關於GG的電影、紀錄片、文字、傳記等等當然是屢出不窮,這時閱讀他的一手文字對於了解他本人的性格是很有幫助的,雖然我感覺翻譯過來的文字加入了不少翻譯者的性格,所以有能力的讀者不妨根據目錄在網路檢索一些英文原文閱讀。說到這裡,我感到很多傳記喜歡把古爾德刻畫成孤獨、與世隔絕、缺乏情感、無人理解的古怪天才,但其實如果看一些影像和他本人的文字就能感覺完全不是這樣的。至少GG是一個非常幽默並且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而我們對於音樂家的常見的描述卻總是在放大他們人生中苦難消沉的一面(如不被接受理解、疾病、精神痛苦),或者是他們古怪的脾氣習慣。對於GG的介紹,有這樣一句話,說他是二十世紀最具精魅力的音樂家之一,我認為非常到位。因為古爾德對於後世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在我了解更多之後,發現在許多文化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不只是他詮釋的作品,他的文字和廣播劇以及生平的流行都超出了一般「鋼琴演奏家」的普及程度;我還見過把他作為和Andy Warhol比肩的流行文化符號的描述。許多藝術創作的靈感都取材於他,而後世從事嚴肅文藝工作的人似乎都能在他的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或是理想中的形象,或是在廣闊時代交替里不變的人類精神共鳴。
無疑,古爾德這樣的人物是以最獨特、自我的方式存在在他所處的社會時代中的,但他們的格格不入和遺世獨立卻成為了連結和撫慰世代藝術家的絲線;他們用存在詮釋了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引領後世延續這股精神的長流,直到終結。
他的酷體現在「古爾德式孤獨」他的孤獨註定他走與別人不同的路。
他十分自我,因此他的音樂個性也十分強。他曾發表文章《讓我們放棄鼓掌吧》,說到「關於廢棄鼓掌及一切展示行為」。作為一個演奏家,他卻已經拋棄了聽眾。
在選擇鋼琴上這件事上,他顯得更「酷」,他沒有選大眾心目中的極品,而是選擇1895年的戚克林,這台鋼琴是極品,有清脆、及輕的琴膽,低音表現牢固,高音細緻乾脆。他非常喜歡這台鋼琴,他把它當做珍藏。儘管有些鋼琴專業的老手說它是垃圾。
對於其他演奏者而已,手臂、手腕、手指的靈活度更重要重要,而哥倫 古爾德的肩膀卻十分看重,看重的原因是【包括肩膀的整個背部在他的演奏技巧上充當著動力源泉】(抱歉,不知如何加粗)。【背部支撐讓前臂盡量懸空,以讓雙手和手指完全放鬆。】
更多精彩詳細請參照三聯愛樂2014年第7期《古爾德孤獨印象之二--尋找完美鋼琴》
順便抱怨,打字好累,繼續去練琴。。。
單身孤老住鄉下,養條大狗。小板凳。彈琴亂哼哼。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鋼琴協奏曲目與其作曲家?
※怎麼理解並區分古典鋼琴與爵士鋼琴?
※你遇到過什麼事慶幸自己是學音樂的?
※大家背譜時是背的音、旋律、指法還是位置?
※《四月是你的謊言》中鋼琴彈奏的專業水平如何?
TAG:音樂 | 鋼琴 | 格倫·古爾德GlennGou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