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作品好在哪裡?

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僅僅是為了揭露報館裡的齷齪嗎?那為什麼相當大的篇幅放在對女人的逐獵上,我喜歡莫泊桑,可是我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男女情愛的爆發以及爆發後的狼藉。究竟是哪裡讓他成為文學大家的呢?


《項鏈》如果是俄國人寫,那麼,女主人公在經歷底層生活的歷練後,必然會精神升華,表情變得平靜而聖潔,眼中有慈祥的光芒,且對上流社會的浮華再也不屑一顧了,也許,契訶夫們還要加一個類似的平行事件,另一個女主人公不但沒丟項鏈,並還獲得出入上流社會的資格,最終在物慾和虛榮中因迷失自我而毀滅(可以看看果戈里《畫像》)。莫泊桑則不同,瑪蒂爾德還是市井生活中的普通主婦,在償還債務後,不過是性情變得更堅強些,更自尊而已,仍然還有小市民的世故和狡猾,她還會為項鏈事件導致多年的生活下滑而後悔,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上帝給她返回純樸和真理的契機。
莫泊桑看似不經意的一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能毀了你一輩子,也可能使你脫離絕境」,暴露了他的本意,瑪蒂爾德勇於承擔丟失項鏈的經濟後果,付出十年辛勞,卻免於走向包法利夫人式的末路。而知道了項鏈是假的,瑪蒂爾德該怎樣看待人生的轉折,這是一個問題。
至於讀者喜歡那種處理方式,偏於世俗還是偏於理念,那就見仁見智了。


莫泊桑的作品雅俗共賞,你覺得他故事很俗很精彩很符合市井口味,但又不覺得擺不上檯面,
故事很精彩,而且無心擺弄深沉,但是卻隱隱約約透露出一種對社會的無奈和諷刺,
奇怪的事情是,你不覺得他的諷刺是高高在上的,你甚至覺得他自己樂在其中如一個既得利益者一般。
他的作品很有文學技巧,但是你卻不覺得他在炫技,你會感嘆這故事好好看的同時又覺得故事結構巧妙卻十分易懂。
漂亮朋友就是這樣一個作品吧。
其實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修軟椅墊的女人》,利用第三人稱的轉述,還有聽眾的反應,把那個年代的愛情,階級利益還有男女地位的思考都展現出來,重點是,故事很好看很好懂。


「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地很專註地觀察它,以便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發現的東西,因為人們用眼觀看事物的時候,往往習慣於回憶起前人對這事物的想法。最細微的事物里也會有一點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有待我們去發現。為了要描寫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樹木,我們要面對著這堆火和這株樹,一直到我們發現了它們和其他的火其他的樹有不相同的特點的時候。

這就是作家獲得獨創性的方法。並且,福樓拜還告訴我這樣的真理:全世界上,沒有兩粒沙、兩隻蒼蠅、兩隻手或兩隻鼻子是絕對相同的,所以他一定要我用幾句話就把一個人或一件事表現得特點分明,並和同種的其他人同類的其他事有所不同。不論一個作家所要描寫的東西是什麼,只有一個字最能表現它,只有一個動詞最能使它生動,只有一個形容詞最能使它性質鮮明。因此就得去尋找,直到找到了這個字,這個動詞和形容詞為止,而決不要滿足於差不多,決不要利用矇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矇混手法,不要玩弄詞藻來避免上述困難。」

我喜歡莫泊桑這種認真的態度,用這種態度寫作的人,才會不斷的從被描寫的事物里發現新的世界,寫著寫著,自己的眼界就開闊了,自己的認識就更深刻了。一個作家,通過寫作,自己教育了自己,這才是寫作最大的收穫。他的態度也即是一種做人的態度,認真,不打算矇混過關,那做每件事就都會有實實在在的收穫。當然,每個人要面對的事總是層出不窮的,也不可能每件事都用同樣一絲不苟的態度去對待,只是當你面對你真正在乎,想做好的事情時,想想莫泊桑說過的這番話,心裏面就會有了標杆。

莫泊桑的態度是認真的,他的每篇小說也都確實精彩,但我還是覺得在文學的造詣上,他並不算特別高。就跟他的老師福樓拜比,差距還是很明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就像一出出小電影,情節設置精巧,大多都挺有趣。但由於篇幅關係,沒有詳細的內心活動描寫,沒有很完整的背景交代,他又急於把意見表達,人物就會偏臉譜化。有的小說儘管情節有趣,但看著還是覺得牽強,好像情節是刻意設計出來的。例如項鏈,我的叔叔于勒,港口,都是特別巧合的情節,讀著會像在看別人的故事,自己就不會想得更多。福樓拜的《情感教育》,用很長的篇幅講了一個普通青年的生活,但在弗雷德里克身上,我看到了一點點的自己。也許這是短篇小說的天然屬性所致,篇幅過短,你不能立體的了解裡面的人物,認同感就少了很多。

但《羊脂球》是個例外,真的非常好。篇幅上,《羊脂球》比莫泊桑的大部分小說都要長,保證了裡面的幾個角色都能恰如其分的介紹好。情節大體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馬車上羊脂球和其餘人的互動,一部分是在驛站面對德國軍官時羊脂球和其餘人的互動,兩部分情節在發展時也有起伏。那些法國上流社會的人面子上總想裝出高貴得體的樣子,但其實都是徹頭徹尾的自私鬼。羊脂球的身份是個妓女,但她做的每件事情都顯得比其他人高尚。這種對比,讓人對善惡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小說的結尾也非常漂亮,在羊脂球不時的抽泣聲中結束,欲言又止,意味悠遠。 就憑這一篇小說,莫泊桑也有資格在文學史上留名了。

其實短篇小說最好還是說一個極小極小的故事,或者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就很有意思。像《月光》就很好,老神父遠遠發現了那對情侶在互相表達愛意,就悄悄離開了。這一離開,對愛情的讚美也出來了。還有《愛情》也很好,就描寫了兩隻鳥,一隻被打死了,另一隻還不肯飛走。寫的內容越少,留給人想的空間就越大。短篇小說描寫的另一個極端是愛倫坡,連情節都沒有了,通篇就是描寫一種氛圍,但看了還是覺得好。其實莫泊桑是宗師,由他提升了短篇小說的地位,才逐漸發展出愛倫坡這樣的鬼才。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眾多,通過他的小說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生活是個很好的途徑。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個時代的人對性的態度非常隨便,至少比現在中國還隨便多了。而另一方面,他們對婚姻又要求忠誠。一時衝動就發生關係,一旦結合又要保證忠誠,那野慣了的心怎麼收得回?所以虛偽就滋生了。慢慢就發展成巴爾扎克小說里出現的男女都找情婦,大家心知肚明的情況。羊脂球,莫蘭公豬案都是寫了特別虛偽的上流社會人士。莫泊桑的小說是很適合收進中學生課本里的,但我不希望把他們歸類成描寫資產階級腐敗的作品,人性的腐敗在哪都能見到,把這種現象歸類成別人的問題,就容易失去反思自己的機會。他的小說,沒有階級性,地域性,應該是世界性的。


首先 漂亮朋友 不是大多數人喜歡莫泊桑的直接原因。羊脂球等講普法戰爭的幾篇短篇小說才是他的代表作。漂亮朋友 算是他比較有深刻意義的作品,其他幾個短篇,就連 羊脂球 也有內容不夠深刻的缺陷。至於漂亮朋友 的「內涵」,還是看我以前的回答吧。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218396/answer/35205213


昨天啃了他的短篇小說集,發現原來很多都看過。
我一直對莫沒什麼好感,除了漂亮朋友。看了集子,發現他早中期小說確實不怎樣,多是依賴於情節的轉折。
比不上他的老師對心理洞察幽深。也比不上契訶夫。

到死前幾年終於進步了,當時他被梅毒折磨,小說綻放的華彩也是非凡。好像是從首飾開始吧,不需要計較他的小說的情節就可以看的很舒服了。


早年的羊脂球,人物對比太鮮明,貼標籤似的,廢話也太多。後期寫人的情感,終於有點向契訶夫靠攏了
可以對比他的珍珠小姐和契訶夫的帶小狗的女人

莫是個刻薄的傢伙,寫漂亮朋友也滿是嘲諷,老契老福比他有憐憫心多了

他死前幾年的作品確實不辱沒他老師的名頭,


我是不喜歡,各種方面都不夠純粹,總覺得該用力的地方差了點,不該用力的地方用力過猛


最近一直在讀法國文學,從拉伯雷到莫迪亞諾,感覺自己知道了好多,又感覺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莫泊桑的小說讀了一個短篇集,和漂亮朋友這本長篇。感覺同時代的法國作家的寫作題材都比較局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一般都是痛批貴族階層,讚美平民愛國,鼓吹共和和自由意識。莫泊桑也不例外。要說莫泊桑的名篇當首推羊脂球,在我看來,這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說,尤其是小說的結尾令我印象深刻,馬賽曲,羊脂球的哭泣,和那輛裝滿舊貴族的馬車,充滿了諷刺,讓我幾度懷疑國家主義存在的意義,見識鄙陋,海涵。


修軟椅墊的女人, 第一次讀還是小學四年級, 影響了我一生的愛情觀!

還有窯姐兒,狗主人溺死了無法養育的小狗崽後發瘋了。

羊脂球,犧牲自己成全大家,卻被大家唾棄。

還有那個靠變賣老婆情人送的首飾公務員。

那些小人物人性里的閃光點,齷齪點,全部在他的文章里都可以體現。

每一篇給我的印象都是如此深刻。每一個小人物,就是我們身邊的你我他。


可以看看他在長篇小說「兩兄弟」中作的自序,那是一篇真正的文學反思!另外,中譯本推薦王振孫和郝運的翻譯。


莫泊桑出生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一個作家的作品,往往和他個人的經歷有著必然的聯繫。其實莫泊桑的作品,我只讀過《如死一般強》。覺得他的用筆細膩,遣詞用句優美。以下是一篇自己寫的《如死一般強》的讀書筆記。

"她深知這種生命的下坡路沒個頭,一旦開始就難以止步,面臨這樣的危險,她只好聽天由命,在下滑過程中閉上雙眼,好繼續做著美夢,免得在深淵面前頭暈目眩,也免得因無能為力而悲觀失望。"
愛情的降臨,往往是突兀闖入,不以年齡為界,不以社會階層為限,在目光觸及的剎那,靈魂已成為俘虜。
《如死一般強》是莫泊桑生前發表的最後兩篇著作之一,以上流社會的沙龍為描繪背景,反映了上流社會錯綜雜亂的感情生活,尤其是他們的精神出現危機之際。這是一篇愛情故事,也是一篇細膩的心理研究。
此書以名震一時的畫家貝爾丹與國色天香的貴婦安妮跌岩起伏的愛情為主線,一個是風流不羈的藝術家,一個是被丈夫冷落的傾國傾城美人。安妮深諳貝爾丹的驕傲之心,以溢美之詞徐徐澆灌之。貝爾丹熟知安妮的風情萬種,袒露愛慕之情迎合她的自信之心。在這片靈魂的溫床上,愛情就像種子一樣落地生根發芽。他們依戀著彼此的溫情,使得這段隱匿於眾人目光下的戀情在十多年歲月的磨搓中安存於世。直至安妮的女兒安奈特歸來,喚醒了貝爾丹日漸枯竭的心,也將他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這種愛情成了某種勢不可當的東西,成了某種毀滅性的東西,成了某種勝過死亡的東西。"

"經過一番回憶的折騰,舊的愛情卻在他身上發酵,醞釀出一種新的年輕的熱情。這是一種生機勃勃的勢不可當的愛戀之情,在他的腦海里,安奈特容光煥發的面孔出現了。他曾熱戀過她的母親,心甘情願充當她的奴隸,現如今他又愛上了這個小姑娘,成為一個帶著鐐銬、被人牽著走的老奴,他身上的鎖鏈是無法打碎的。"
貝爾丹在高貴的上流社會被譽為當代第一肖像畫師,是巴黎女人最寵愛的畫家。他觀察細緻入微,妙筆一揮,便能把巴黎女人的優雅神態和天生麗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公爵夫人家那場邂逅中,安妮一襲黑色衣裙襯得她楚楚動人,令貝爾丹一見傾心。他通過公爵夫人,表達想為伯爵夫人畫下傾城美貌之意,安妮欣然答應。在溫柔恬靜畫室中,貝爾丹得以細細欣賞眼前這位美人,如慢慢啜飲一杯幼嫩香醇的紅酒,沁人心脾。在一次次交談中,他們向彼此敞開心扉。為安妮畫像,漸漸演變成與知己的會面。貝爾丹臣服於金髮黑衣的安妮獨有的勾魂攝魄的魅力,而安妮被貝爾丹特具魅力的風趣吸引。不久,兩人便發現愛上了彼此。可是,縱使兩情相悅,囿於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的愛戀只能藏匿於不被發覺的角落裡,輕嘆相見恨晚,抱怨生不逢時。
十二年來,她們在幽暗的畫室里纏綿,在燈火闌珊的聚會上周旋,在伯爵富麗堂皇的客廳里促膝長談互訴衷腸。沒有人對他們的交往提出懷疑,他們在任何場合都如魚得水,一切似乎都將安穩平靜細水長流。直到安奈特回到巴黎,打碎了這一片安寧。
多年不見的安奈特,出落得亭亭玉立,一顰一笑都像極了她母親年輕時的音容笑貌,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在蒙索公園相談甚歡,安奈特的青春俏麗將他已經熄滅的激情再度煽動。尤其是安奈特的外婆去世後,貝爾丹來到龍西埃農莊的那兩天,安奈特的青春靚麗,讓貝爾丹如痴如醉、神魂顛倒。安奈特沐浴過鄉野的風雨,也在草叢中摸打滾爬過。她身上帶著超脫巴黎女人胭脂粉黛的美麗,貝爾丹無力抗拒。他的心在趨近暮年之前悄然復甦,愛上了眼前這個小姑娘。
"他在愛情的台階上一步步往下滑,而他的這段戀情卻難以啟齒,自己無力回天,只好嫉妒在心,現如今已滑到痛苦的火坑,人心受到嚴刑拷問,就像肉體在炭火上燒烤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

"這顆心一直讓她牽腸掛肚,比她的生命更重要,十二年來,她用自己的柔情照顧它,溫暖它,鼓勵它,並自以為對它信心十足,她也曾希望這顆心永遠歸她擁有,被她征服,對她服服帖帖,對她忠心耿耿,直到雙雙壽終正寢。然而,曾幾何時,這顆心卻從她心尖上溜走了,這種命運實在叫人難以置信。"
女人對自己深愛的男人似乎有種洞穿一切的魔力,能從一言一舉中敏感地察覺他的心路變化。安妮對貝爾丹關懷備至,滿足他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各種欲求。安妮用她的柔情蜜意將貝爾丹籠罩起來,讓其他女人無從插足。安妮永遠比外面那些爭艷鬥麗的女人更勝一籌,卻不曾料到,多年的苦心經營,斷送在親生女兒的手中。
當從龍西埃農莊回來後,安妮確信了她的懷疑,貝爾丹愛上了安奈特,即使他一直矢口否認。安妮為了將貝爾丹留在自己身邊,瞞著貝爾丹悄悄提前安排了安奈特和侯爵的婚禮。每當安妮面對鏡子,一道道抹不去的歲月滄桑無處躲藏,往昔的靚麗不復存在。聚會上的溢美之詞,已從安妮的身上轉移到安奈特的身上。時間無休止地蠶食她的身體和生命令她誠惶誠恐。她知道她的魅力已流逝在歲月中,再也無力扳回這一局,讓貝爾丹回心轉意。
然而,儘管安妮處處避開貝爾丹安排安奈特的婚禮,終究紙包不住火。當貝爾丹知道婚期已定,仍抱有幻想。他邀請侯爵與安奈特母女一同欣賞歌劇,以期來日能夠前往探望安奈特。而在包廂里,他又如受刑者煎熬著。
壓倒貝爾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報紙批判他的畫為"腐敗的藝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血淋淋的傷害,陷入空前的悲痛和絕望之中。貝爾丹來到安妮家中,以尋求安慰。卻遇見安奈特為她的婚期欣喜地忙碌著,對他未有絲毫溫情。貝爾丹在此刻徹底崩潰,不再費力掩飾他對安奈特深切的愛,向安妮袒露了他的痛苦。
他離開安妮的家之後,漫無目的地晃蕩在巴黎的街頭,孤獨無助。安妮因未留下貝爾丹後悔不已,在她備受不祥之兆的鞭撻時,接到了送來噩耗的信。
車輪從貝爾丹身上軋過,他危在旦夕。貝爾丹讓安妮燒掉記錄他們的書信,曾經為之奉獻所有的愛情在火光中化為灰燼。他期盼能再看一眼安奈特的心愿也在臨死前釋懷了。他的手在安妮手中漸漸冰涼,他走了,無欲無求。
"只見他的臉已平靜、鬆弛了下來,他氣數已盡,對一切苦難全然不在乎了,一下子安息在恆忘的境界里。"


看自己喜好,從別人嘴裡知道的是另一個莫泊桑。


莫泊桑的人物都以沉湎於肉慾為榮。

一個男人遇見一個40歲以下的女人,若是不和她上床,就好像沒有盡到一個男人應盡的義務。


——— 莫泊桑


莫泊桑的作品,關注點大多在中產階級,尤其是破落的中產階級。這類人或家庭,談不上富裕也談不上貧窮,是社會中人數最多的階級。也就是說,莫泊桑的作品,從取材上就決定了受眾人數。
而且莫泊桑善用反諷手法,諷刺中產階級的諸多醜態,諸如保持一套衣服整潔,家裡窩窩囊囊(《漂亮朋友》)。對外一定要編出一個名頭,偽裝成貴族。或是雖然家道中落,但仍拚命裝貴族(《一生》)。其中《項鏈》,無疑是這種反諷手法最好的代表作。
莫泊桑的文字語言俏皮,行文流暢。人物形象豐滿鮮明,細節描寫比較多。容易把讀者吸引住。歐亨利的作品特點是反轉,注重情節。莫泊桑的作品則注重人物和語言,至於故事意義,則交給讀者自己領會。


諷刺、現實,放到現在也毫無違和感。


難以言說,最近在讀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的英文版,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語言寫下時,這些英文字母在莫泊桑筆下彷彿擁有了無限的活力,莫泊桑的文筆是真的好。
所謂文以載道,道的基礎是文采,欣賞文採的同時,就會感覺到那種深深的感染,而不是翻譯作品能體現的。


也是第一次聽到莫泊桑作品俗氣的評價哦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保羅·奧斯特的《神諭之夜》?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法國文學 | 西方文學 | 莫泊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