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戾氣這麼重?
RT
因為不同利益體之間溝通失效,調控無門;因為互相視為異端異種的族群界限越來越清晰團體越來越凝聚;因為信奉「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不肯幫我就會害我」的單細胞類人生物越來越多。擋我者死,礙我者滾蛋去球,近我者能給我帶點來什麼?人脈還是投資?備胎還是苦力?這種判斷已成為主流是非觀,已成人際關係主要衡量標準。以這種標準觀天下,可不就是黨同伐異,站隊撕逼,互相確認對方為垃圾,精神戰勝之後徹底拉黑,永世不予洗白么?對垃圾還需要同情心,同理心?只需要狠心就足夠了吧!
你看那,價值導向單一,優質資源有限,競爭秩序紊亂,評價過程又有失公平。而人人又把自己的生命看作一段征程,一個個目標的征服與實現,就是此生最高使命,除此無其他生命內容。人們生而焦慮,既缺乏上升通道,又沒有發泄出口。胸中之不滿,暗箱之陰謀,winner之狷狂,loser之嫉恨,互不尊重,互不理解,互無耐心。化霧霾,化戾氣,化三俗魅影,化爛片票房,充斥世間,高度易燃,一點就著,一碰就炸,一逗就笑尿,一碰就哭暈。麻木而不滿,虛弱而兇殘,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喝雞湯,撒狗血,自鳴得意,豬隊友,神對手,坑爹喊娘。租房一世,難成一家之主,鍵盤會戰,自為萬世明君。此物也,在網路則為暴民,在戰場則為炮灰,在家庭則為渣男逆子,在學校則為霸凌學生,在西方眼裡則為黃禍,在奢侈品店則為財主福星。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難於定義之人!1.擬態環境+模仿效應(媒體引導)
媒體渲染,選擇性的播報惡性事件以吸引眼球,讓人產生一種社會道德嚴重滑坡的錯覺。
惡性事件的報道也會產生一定的模仿效應,造成惡性循環。
2.無序社會+叢林法則(法制落後)
由於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制不健全,導致民眾普遍法律意識淡薄,執法人員選擇性執法和暴力執法,進一步造成了社會無序化發展。
社會無序化的結果是對於大小的事件分歧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解決辦法,大家信奉的還是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
五四運動以後,傳統文化被全面打倒,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形成,在資本主義思潮的衝擊下,民眾開始紛紛踐行享樂主義,漸漸形成嚴重的道德危機。
道德危機的結果是人的行為不再受到公共準則的約束,更加的自我和沒有顧忌,因為沒有清晰的道德標準,輿論很難對社會不公事件形成積極影響。
龍應台寫過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說的是中國人在面對不平等待遇和欺辱時,總是選擇忍氣吞聲,一副「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的慫貨姿態。如今,中國人貌似改變了這個特點,在網路上隨處可見的是超級愛生氣的中國網民。
我們不但越來越愛生氣,而且戾氣變得越來越重了。
隨便翻開一條熱門事件的微博,下面總會有各種自以為是,反其道行之的惡言惡語。
《戰狼2》爆紅,相關的微博下面不是對這部影片的稱讚。相反的,更多的是各種譏諷與嘲笑。
「個人英雄主義的意淫」
「吳京就是直男癌,不看他拍的」
「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圈錢」
「一個個給人家貢獻票房的腦殘」。
杭州保姆縱火案的微博下面,多的不是對失去孩子和妻子的受害者的同情和安慰,更多的是一堆人對事件反轉的期待,和對真相的惡意揣測。
「他在外面早就有小三了」
「很明顯就是想訛錢啊」
「看他和別人說話的樣子,完全就是心機很重的邪教首領」。
中國新聞網報道寒門出貴子,一個父親精神分裂母親癱瘓,自己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高考獲得清華大學的「自強計劃」,被破格降60分錄取。評論裡面,不是在對孩子不放棄的努力精神的鼓勵,反而是這樣:
「無恥清華,誰給你的權利降分。往年你們降過分么,憑什麼今年降?」或者是語氣極酸的回復:「出社會應聘時就知道水有多深了。考上清華可能是人生悲劇的開始」
還有之前非常熱門的武漢火車站殺人砍頭事件,一個炸醬麵的店主因為多收了一塊錢,被胡某用廚房的菜刀砍下頭顱,病扔進垃圾桶。血腥至極,兇殘的連文字都感受得到。結果看看新聞下面的評論:
「殺得好,火車站附近都是奸商,殺一個少一個。」
「死有餘辜,這種人平時做聲音肯定也是缺斤短兩。殺一儆百。」
這種毫無人性般的冷血和冷眼旁觀讓人膽戰心驚。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只要隨便找一條社會新聞的熱門評論去瀏覽一下,就會明白。如果你常常混跡於微博熱門榜,一定很了解我在說什麼。
一部電影,不管你是好評中評差評,只要發表言論都會挨罵。你誇好,有人就會在評論里罵電影不好,你說不好,就一定有人站在標新立異的對立面說兩句。就算在中庸,也總有人能從各種相關不相關的方向下手吐槽兩句。
微博上,你幾乎不能隨便點名說哪個明星的壞話,普通話也不行,除了誇誇誇,其他的勢必要被粉絲追著屁股詛咒和輪番人身攻擊,各種幼稚又惡毒的言語無所不用其極。
我們的戾氣為什麼這麼重?我想也許不乏三點原因。
一 、現實生活的不如意。
弗洛伊德說,攻擊性是生命受阻的結果。
這些在網上瘋狂叫囂的人,往往現實生活中行為受阻。
因為匿名,很多現實中看起來溫文爾雅的人,在網路上暴露出自己暴戾的一面。尤其是那些平日生活中的弱者,反而在誰也不認識自己的網路上終於有膽量張牙舞爪暢所欲言。
有句很流行的話,我覺得說的很到位:「你在網上嘴巴這麼臭,現實生活中一定過得很不好吧?」
如果你和一個噴子約定私下見面掐架對峙,十有八九是沒人敢應對的。
匿名的世界裡,人的膽量成倍放大,人的不滿成倍發泄。
你會發現,越是現實生活中過的不好的人,在網路上的戾氣就越重,越容易成為熱門評論里的噴子。
學習成績不好的人,可以在網上隨意諷刺吐槽學霸。
工作不努力的人在晚上惡意嘲諷那些默默用心努力的人。
美分嘲笑小粉紅,小粉紅又反斥美分。
白天不敢和領導說的話,晚上可以上網發泄給陌生人聽。
白天不敢跟女朋友男朋友對嗆的話,可以說給網路另一頭的人。
現實生活中沒有話語權,但可以在網上另闢蹊徑,造謠吸睛。
因為只有在看不見的虛擬世界中,他們才能找到那麼一點點現實中消失殆盡的存在感。
二、社會發展的不均衡
我們的國家發展的太快太快了。
但是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是精神文明的缺失,我們的GDP在飛,我們的精神卻在拖後腿。
有些東西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些卻必須要長年累月的積累。
慧超在《這個世界不欠你》里說,
「戾氣尋求根源,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撕裂和失衡。一個社會越是不公平不平等,越是充滿歧視,社會戾氣越高漲。在一個貧富差距懸殊,兩極分化嚴重的社會結構中,底層民眾很容易把對不公平的仇視轉化為對整個社會的磅礴恨意。」
他說:「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層面來看,一切社會事件都是心理事件在社會層面的反映。一個人如果長期對面生存刺激造成的紊亂,只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壓抑自身,然後患上嚴重的精神病或抑鬱症。二是選擇發泄,而這種發泄常常以暴力的形式進行輸出。」
這種暴力呈現在網路上,就變成了無數敲著鍵盤唾沫橫飛的垃圾人。網路暴力沒有硝煙,但足以致命。
有人仇富,有人嫌貧。無論什麼都一定有人說三道四。
很多人追求的公平公正並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而是希望那些特權降臨在自己身上罷了。很多人不服不忿,並非心中有一顆紅心,反而是因為自己不是既得利益者而已。
三、對未來的莫名焦慮
人們的戾氣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焦慮。這種焦慮感來自期待和現實的巨大鴻溝。
社會越是高速發展,人的慾望越容易被催生起來。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我們的享樂觀念也在不斷進化,我們對未來和生活有了更高的預期。
但事實上,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很多時候,客觀條件的變化趕不上主觀的期待值。
悲催的現實往往承載不了我們的慾望,於是我們開始焦慮,無止境無緣由的焦慮。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經常會莫名其妙的不開心,經常會無緣無故的負能量,然後內心產生源源不斷的無名之火。
這種火壓在心頭無處發泄。生活中,我們沒辦法直接跟周圍的親人朋友破口大罵,也沒辦法無所顧忌的表達。
於是,當發生熱門的公共事件時,我們胸中壓抑很久的怒火和焦慮的氣焰,終於找到了一個噴薄而出的方向。所有內心積聚的焦慮和不安統統在網路上得到了釋放。
鬧心,刷刷手機,一通噴糞發泄,睡一覺,然後明天繼續艱辛謀生。
而那些讓人消化不良的廢物,那些被人為製造出來的污穢,就必須由其他人兜著。往複循環,互相作用,負能量至極。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
誰都不會永遠倖免。少一點戾氣,就算是為了無數循環後的,我們自己。
希望對你有用,更多內容可以關注我的微信:星言說 謝謝
為什麼? 正義得不到聲張 罪惡得不到嚴懲。「拳頭大」的就是道理 !
太多為非作歹的人 使得天下之人敢怒不敢言...幾人心裡不憋氣
言法不責眾 法不責老 法不責少
本應該是同胞 卻都在背後藏了把刀
本應該是被尊敬的長者 卻做著與導人向善完全相反的事
本應該是未來國家的脊樑的花朵 卻被周圍的惡意薰染成黑色的毒瘤
在這樣一群「楷模」的熏陶 那些不懂得「保護自己」的人 要麼付出了代價 要麼從前者得到了經驗
犯罪成本低下的時代做好人的代價太大了 大到承受不起!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討論三件事,按時間順序捋一下:
1. 2017年2月18日,湖北武漢火車站附近發生一起殺人案件,兇手手段殘忍,被害人身首異處。隨後,武漢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武昌」 發布通報:2月18日中午12時25分,犯罪嫌疑人胡某(男,22歲)因口角糾紛,持麵館菜刀在武昌區武南一村71號一麵館門口,將麵館業主姚某砍死,並將姚某頭顱砍下。
2. 北京時間2月20日,CBA常規賽昨晚結束了最後一輪較量,北京隊與四川隊上演了一場蕩氣迴腸的較量,最後兩分鐘落後11分的北京隊,連中6記三分追平比分,卻在最後2秒遭到罰球絕殺,無緣季後賽。
3. 據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消息,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日前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在中科院學部歷史上無先例和程序可循,為此,中科院專門制定程序和規則,楊振寧院士加入數學物理學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信息技術科學部。
一周之內,3條激起千層浪的新聞相繼襲來,看似牛馬不相及,但卻有著某種潛在的共性。看看網路上對這些事件的反應就清楚了——
武漢火車站的慘案讓所有人不寒而慄,年僅22歲的犯罪嫌疑人雖然被證實持有「二級殘疾證」,但激情殺人的事實毋庸置疑,而引起這場慘案的原因竟然只是因為一碗面而產生的口角爭執,一時間眾聲紛雜;
常年關注CBA的朋友都清楚,馬布里的北京隊雖然奪得多個冠軍,但北京隊的名聲可並不見得好。就在戰敗出局的當晚,網路上一波又一波對北京隊的嘲諷謾罵蜂擁而至。「地獄炮」在中國籃球的世界裡,幾乎讓人絕望。
楊振寧老先生,身披榮譽無數,以95歲的高齡「重返」祖國。但恐怕他老人家也會尷尬,自己在網路上的「八卦」影響遠遠超過奉獻一生的科學探索。
這是怎樣的事實?
這就是當下中國真實存在的且占相當比例的一部分聲音。從A事件到B事件,再從B事件到C事件,不變的是處處瀰漫的一種「戾氣」。
戾氣,辭海里解釋為「邪惡之氣」。中醫學中有戾氣一說,是和正氣相反,和邪氣相對應的。
因為戾氣,所以情緒如此緊繃,一言不合就失控;
因為戾氣,體育看台上一片叫罵,電視轉播尷尬的不言語,評論員不敢帶孩子去現場看球;
因為戾氣,對於一名諾獎科學家,總有些人關注的不是科學理論,而是人家的感情觀和私生活,惡意揣測,甚至人身攻擊……
請問,哪來這麼重的「戾氣」?
答案其實並不難尋找。答案就在我們身邊生活的角角落落里,隨處可見。
一個沒有獨立精神的人加上一個不曾見到奮鬥希望的環境,就是一團四處行走的「戾氣」。
武漢火車站那家飯店的老闆,也只是普普通通底層生活的一員,但對於另一名更苦逼的底層青年,不是體諒與理解,而是輕而易舉地戳破了對方的自尊。
在生存面前,每個人都想著獲取急需的安全感,即便是從他人身上。這再次驗證了「貧而無節」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情。
換個角度,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是越是富貴的人,大抵上越能控制自己情緒,相反,越是貧窮的人,往往脾氣會暴戾。
這當然不是絕對定律。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道理:有錢人大多處事更圓滑,甚至能拉下顏面賠禮道歉,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會用脾氣。而這並非就與有錢人的道德品行有關,本質上這也只是一種利益考量,生活中80%雞毛蒜皮的事情用錢就能擺平,用不著生氣或者動用其他資源,以損失長期利益。
相反,貧窮人沒有多少可以倚仗的資本,並非那些瑣事真的對他至關重要,而是因為那一點小錢,就是他僅存的一點顏面,在那背後,就是他小心翼翼捧著的自尊,他不能丟。
想起去年榮獲雨果獎的那篇小說《北京摺疊》,雖然是科幻題材,但我相信有無數身處帝都的北漂族會跳出來大喊,這壓根就是現實主義嘛!
空間將會摺疊,人群將會分層,而階層會逐漸固化。無數多的證據在表明,現實在向著小說進化。
在生活面前,每個人都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不是薩拉熱窩需要戰爭,而是世界大戰需要一個會冒火花的「薩拉熱窩」。
對於被「戾氣」籠罩的大多數人來說,不是新聞里的他和她真的值得爭議,而是他們無可避免地在這個時代里充當了情緒的發泄口。
所以,羅曼羅蘭說道,「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翻譯成郭芙蓉的話,就是說:
「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更多內容歡迎來踩本人公眾號"藍色江流"]
戾氣重從不應該關乎客觀因素,而應歸咎個人修養。
我國現在的物質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社會還算穩定,經濟也還過得去,起碼發展的勢頭還是好的,沒有必要什麼都和政治,體制,社會這種宏大的詞掛鉤,那都是我中二叛逆時期玩剩下的,一點都不fashion。
一是缺乏管理負面情緒的能力和意識,每個人都有充滿負能量的時候,但是沒有任何人應該為你的負能量買單,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通過正確的方式宣洩出去,運動、和朋友談談心都是不錯的選擇。
二是自我約束不夠,在道德成本降低的時候傾向於選擇把自己的情緒完全釋放出來,比如所謂的「網路暴民」現象,其實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錯的。這涉及到修身的問題,平時應該多注意提高自我修養。
三是生活的能力有待加強,畢竟生活和生存是不一樣的,如何從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找到閃光點,如何讓自己過得更愉悅,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其實是一門大學問,同樣的日子有的人可以過得有滋有味,有的人只能每天愁眉苦臉,關於這一點我只能說生活是一場修行,雖然我也是一個門外漢。
最後,曾經我也是個一邊打dota一邊罵隊友的少年,也曾因為自己心情不好發過脾氣,傷害過朋友,傷害過親人,其實反省反省就會發現這種做法太low,無非就是仗著他們不會拋棄你。然而現在如果我不說自己心情不好周圍沒人看得出來,我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引以為豪的事情,希望可以一直保持下去。之所以會有戾氣,我想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世界並不完美,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荒謬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種種負面情緒的產生,這些負面情緒又常以暴虐誇張的方式表達出來。
張居正在《論決重囚疏》中有云: 「稂莠不除,嘉禾不茂;冤憤不泄,戾氣不消。」
可見要消除戾氣,必須解決產生戾氣的冤憤。這些冤憤一部分是環境的產物,另一部分則和我們自身有著莫大的關係。對於前者,我們需要群策群力,用道德和規則來限制改變社會的風氣。對於後者我們則需要積極認識自身的規律且改變自己。
題主特別提到了」現在「,但戾氣卻不單單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問題和抱怨。不羅列史實,單寫實藝術便可見一斑:屈原在《涉江》中感嘆,「鸞鳥鳳凰, 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托斯羅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可以看成19世紀初俄國社會的縮影,在混亂的時代和信仰下,大多數靈魂都似乎都在暴戾的空氣下尋找發泄;而電影《上帝之城》讓我們看到了60-80年代里約貧民區由生存慾望產生的殺戮和無望......
比起這些,現實看起來似乎壞不到哪裡去。
但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這個時代戾氣更重呢?
一,我們接觸的信息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人一年接受的信息量可能不及我們現在一天,如果是相同的負面信息產生率,我們顯然要接受更多的「戾氣」。養一盆花,一兩隻小蟲子很容易對付,而管理一個花園,我們可能會頭痛不已。
二,人們總是易於記住痛苦。激進負面的表述往往會使得我們主觀產生強烈的不適,這種不適讓人印象深刻,而溫靜平和的表述卻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感官會放大負面情緒,而忽視普通的甚至正面的感受,造成世界充滿恨的假象。
三,我們自身「戾氣」就很重。互聯網上很多謾罵、斥責,抱怨都是在對立下產生的,我們看到了對方的蠻橫和狂躁,卻忽視了自己可能也已是惡意纏身。一人暴虐不足以」氣「,而你要與之纏鬥,他給你一拳,你回他一腳,你來我往,戾氣必成。
《禮記·祭義》曰: 「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如果我們能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對方的惡意,以理服人、沉默自若、甚至是」以德抱怨「,則戾氣自散,境界自成。主要原因還在於中國精神文化的衰敗,國人沒有信仰,又缺乏獨立自主的思想,社會風氣浮躁把有錢看做生活幸福的標準,不斷爆出的不公又助長了國人內心的陰暗,年輕人普遍思想膚淺不懂反思自身問題,很多人內心偏激積攢了太多壓力憤怒不甘,滿身的陰狠氣息,一找到渠道就會以各種不理性的手段發泄出去
國內競爭壓力太大了,現代中國社會就像養蠱一樣,沒法承受50-70年代一波人口爆炸帶來的社會壓力環境壓力資源壓力。
縱觀世界所有國家,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短短二三十年間人口翻倍增長(也許印度和非洲除外,但它們的本質是產品傾銷地),這是當時的中國國策造成的。
毛時代鼓勵生育的理由只有兩條,一條是世界核戰爭,一條是需要更多的人口來抵禦外來競爭和威脅,這兩點在他所主張的三線建設之中就可以看出來:東北,華北,西北,甚至中原都是計劃被放棄的地區,而蘇聯的核攻擊會讓數億人失去生命,到這時,中國最引以為傲的近乎無窮無盡的人力將會被消耗殆盡。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勵生育。
然而,他還是高看了蘇聯,蘇聯直到解體,也沒有對任何一個國家發動過核攻擊。八十年代蘇聯開始凸顯頹勢,新一代的領導人也清楚地認識的核戰爭根本就不會爆發,蘇聯和歷史上的其他帝國並沒有不同,只會躺在北方慢慢腐爛,直到最後解體。於是,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出台,人口生育率開始逐漸下降。
即使是三十年的計劃生育,中國人口數到現在仍然是世界第一。世界第一的人口帶來了諸多好處,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一百年的路,但在國內也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巨大的競爭壓力,正是當前巨大戾氣的來源。
當今社會的戾氣在短時間內是無解的,因為根源就在於我們自身,我們只能等待時間的流逝,只能希望未來的人口塌縮不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如同盪鞦韆一般,中國經過極度的壓抑,到現在變成了極度的肆意。
信仰缺失,社會差距加大,兩極分化嚴重。信息的大爆炸讓我們極易看到惡的一面。而網路是人內心陰暗面的擴大化,大多數網路暴民,僅僅是鍵盤鬥士罷了。況且,人的感情是那麼容易被輕易地向一個方向吸引,比起善意來說,惡意的方向更為刺激。
看過一段話:黃金的體積每年要磨去1/1400,這就是所謂「損耗」。全世界流通的十四億金子每年要損耗一百萬,這一百萬黃金化作灰塵,飛揚飄蕩,變成輕得能夠吸入呼出的原子,這種吸入劑像重擔一樣,壓在良心上,跟靈魂起了化學作用,使富人變得傲慢,窮人變得兇狠。
題主為此打開網路的評論欄都心生不忍,是心底柔軟的人。林語堂有段話,大概意思是請同情那些最頑劣,最可憐,最卑下,最被社會不容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關懷是最有力量的。與君共勉。
1.基尼係數過大造成。
2.飲食結構調整造成。
3.共產主義信仰崩潰。
祖國人民的這種趨勢不同於威武不屈的尚武精神和直抒胸臆的勇敢真誠,更有別於邪不壓正的大無畏品質,而是長久以來被嚴重誤導和超級壓抑帶來的歇斯底里,感謝政府!
不說什麼大道理,只從自己親身經歷的2件事說一下,作為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正統高中,大學一路過來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我從小也是非常愛國的。但是這個國家愛我嗎?第一件事情,我爸媽靠著路邊擺攤賣點小吃供我上完大學,雖然辛苦,但是也是誠信經營,但是我已經記不清遭到多少次城管的驅趕,這個也就算了,也習慣了,但是有時候城管是直接收車拿錢贖回,強要罰款不開票,......就連警察也可以欺負到你頭上,拿你東西,罰款.......第二件事,打過一次官司,才明白在中國要打官司原來需要請那麼多人,各種找人,請客,塞錢,最後怎麼判完全看法官「心情」。即使不公又沒有反抗的力氣,認人宰割。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你還會愛這個國家嗎?心中會平和嗎?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帶著戾氣來的,所有的戾氣都是社會給的。所以我們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對充滿戾氣的人。
大社會的種種樓上諸君說了很多,我就說一件小事兒。
我和很多人小時候都受過這樣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沒有原則的「苦中苦」便是不擇手段。有「人上人」就有「人下人」,這樣被教育的人能做到「平等」嗎?
總說民族的「劣根性」,就這麼一句家喻戶曉的話就起到了傳承「劣根性」的作用呢。「劣根性」不是形而上學的東西。
曾經看過一段話:
越是在低頭做事的人,就越是沒空抱怨,因為他們忙著改變現狀。
而那些一直覺得自己已經發現了問題,卻又始終解決不了問題,只能使勁抱怨的人。
一般都是那些在向問題妥協,然後又要罵現實的人,他們不僅害怕承擔責任而且內心極度自卑……
因為網路沒有約束,現實生活慫慣了。
而現實中戾氣重多是缺少教養,大家都抱著不和他一般見識的想法,他就認為大家都怕他會變本加厲。
還有就是真的有錢有勢,從小習慣了
在中國,當你因為善良,誠實這些好的品質上當受騙,大多數人只會抱著看笑話的心態覺得你蠢,最終人人自危,說到底就是做好人的成本太高,漸漸也就越來越不介意作惡……戾氣也就有了
接觸過一種想法, 生活中有些垃圾人會通過爭執將自身的垃圾情緒發泄到別人身上,自然這種人便是題主說的戾氣重,戾氣重跟個人心態三觀有很大關係,無法妥善應付生活,安置自己,很不安怎去優雅!
戾氣,源於不幸福。
不幸福,源於匱乏感。
匱乏什麼?公正和自由。
法治的缺位讓公正的訴求無法外化,教育的缺位讓自由的訴求無法內化。
訴求沒有出口不會憑空消失,會逆轉。
公正的訴求內化了。人們嘴裡喊著悶聲發大財,心裡想著躋身尋租鏈。
自由的訴求外化了。如何顯得自由取代了如何覺得自由;「成功」取代了安寧。
逆轉的訴求依舊找不到出口。
眼前依舊漆黑。
周遭依舊混亂。
遠方的24字核心價值觀閃著刺眼的光。
混沌中彷彿抓著了階梯,卻不知是向上還是向下。
階梯上擠滿了人,大家面面相覷。
嘴漸漸不聽使喚了。
「傻逼」
「已取關」
「反對加沒有幫助」
「+1s」
「查水表」
「呵呵」
嬉笑怒罵。
公正自由?看我嘴型。
綜上,戾氣是種訴求逆轉所導致的扭曲的幸福感。推薦閱讀:
※為何無法忍受一些比較私人的噪音?
※是不是奮鬥的前進的生活很累人啊?每天要想太多思考太多?
※女友對我說毅力的本質是自我欺騙,我該如何反駁她?
※說說你覺得幸福的時刻?
※怎麼變得勇敢而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