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古書今譯」是什麼狀態?有什麼不足之處嗎?
古書今譯,指從文言翻譯為白話文,出現時期自然是在民國新文化運動以後,現以《詩經》為例介紹一下文言今譯的情況,也比較典型。
自民國至今,正式出版的《詩經》今譯作品有數十種之多,最早顧頡剛、汪靜之等人都有零散譯文,而最早結集出版的單行本為郭沫若的《卷耳集》,為選譯本,1923年泰東圖書局出版。1932年,女子書店推出了陳漱琴女士編輯《詩經情詩今譯》,據陳漱琴在自序里說:
我國譯《詩經》的,最早是蘇曼殊把《關雎》等篇譯成英文,譯成中文詩的,在胡適之先生的《詩經新解》里有《葛蕈》的末章和《麟之趾》的一章。至於譯全首的,第一要推顧頡剛先生,在民國十年的時候,譯了《靜女》,第二是郭沫若先生,在民國十二年出版一《卷耳集》,到十五年二月,顧頡剛才把《靜女》在《現代評論》(三卷,六十三期)上發表出來,題為《瞎子斷扁(匾)的一例——〈靜女〉》,接著有魏建功先生譯的《靜女》和《伐檀》,登在《語絲》八十三期上。在這年上海《民國日報》附刊《黎明》(復旦大學編輯)上,載有黃某的《古詩臆譯》,不久鍾敬文先生髮表《幾首〈國風〉的今譯》。到了民國十八年,劉大白先生又把《靜女》譯了出來,他的解釋和顧、魏兩先生不同。現在把這些作品(郭的單行本不收)搜集起來,如《靜女》共有四種譯文,《遵大路》《狡童》也都有兩種譯文,以便讀者們比較。
胡適《召南·采蘩》部分譯文(《胡適論學近著》)
顧頡剛《靜女》譯文(《古史辨》第3冊):
魏建功
《靜女》譯文(《語絲》1926年第83期):
以下以《豳風·七月》為例,列舉數種《詩經》譯本,可以感受一下不同水平和風格。(因資料太多,收集不易,有部分暫闕,列出目錄,容後補充。)
- 余冠英《詩經選》,中華書局。這個版本最早我是在看王瑤《中國詩歌發展講話》中介紹詩經用的余冠英譯文,然後按圖索驥找來看的,在訓詁考釋上忠於原著,又在意蘊格律上充滿詩歌的美感,讀起來琅琅上口,堪稱詩經今譯不二之選。
- 程俊英《詩經譯註》,上海古籍。程作為民國著名女學者,翻譯歡快俏皮,又不失詩歌的韻味,同樣非常出色,讀來不忍釋卷。
- 周振甫《詩經譯註》,中華書局。個人不太喜歡,翻譯一句是一句全不挨著,也不怎麼押韻,沒有詩意,純粹只是個文字解釋,如嚼茶渣,無趣無味。
- 郭沫若《卷耳集》(譯國風四十首) 上海泰東書局出版,下圖選自《郭沫若全集·文學編》,以下選本中沒有《七月》的以他首替代舉例:
- 陳漱琴《詩經情詩今譯》,上海女子書店 民國21年
- 趙浩如《詩經選譯》,上海古籍。
- 陳子展《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國風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
- 袁愈荌《詩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 姚小鷗《詩經譯註》,當代世界出版社。
- 王秀梅《詩經》,中華書局,譯文較多參考了程俊英譯本。
- 何新《風?華夏上古情歌》,時事出版社。同周振甫,翻譯得了無詩意,僅供參考吧。
- 馬持盈《詩經今注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
- 袁梅《詩經譯註》,齊魯書社。
- 江蔭香《詩經譯註》,北京市中國書店。
- 楊任之《詩經今譯今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 沉澤宜《詩經新解》,學林出版社,不佳。
- 徐培均《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金啟華《詩經全譯》,江蘇古籍出版社,《國風今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 葛培嶺《五經四書全譯》,中州古籍出版社。
- 余國慶《詩經選譯》,黃山書社。
- 錢杭《詩經選》,上海書店。
- 陳元勝《詩經辨讀》,安徽大學出版社。
- 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四川人民出版社
- 雷抒雁《還原詩經》,崑崙出版社
- 李長之《詩經試譯》,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 元江《雅頌類詩新解》,《風類詩新解》,湖南人民出版社,選一首《採薇》
- 陳介白《詩經選譯》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0
- 《中國歷代名詩今譯》,中國婦女出版社
- 張俊綸《詩經譯註》,崇文書局
- 葉春林《詩經》,崇文書局
- 宋思佳《詩經全集》,海潮出版社
- 劉建生《詩經精解》,海潮出版社
- 盛廣智《詩經》,吉林文史出版社
- 夏華《詩經》,北方聯合出版傳媒
- 李家聲《詩經全譯全評》
- 樊樹雲《詩經全譯註》(以下數本為我未見,如有同好能賜一觀,感激之至)
- 李辰冬《詩經通釋》,台北水牛出版社
- 唐莫堯《詩經新注全譯》
- 鄧荃《詩經國風譯註》寶文堂書店1986
- 周蒙、馮宇《詩經百首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庄穆《詩經百首今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 於在春《&<國風&>的普通話翻譯》中州書畫社 1982
- 汪原放 《詩經今譯》 上海亞東書館 1951
- 祝敏徹等《詩經譯註》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4
- 呂恢文 《詩經國風今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
- 李子偉 《詩經譯註?國風部分》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2
- 黃典誠《詩經通譯新銓》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
- 韓崢嶸 《詩經譯註》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
- 華鋒等 《詩經詮譯》 大象出版社 1997 ???
- 王延海 《詩經今注今譯》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以上是我保存的部分電子書資料,主要就巴蜀書社和上海古籍的兩種「選譯」叢書,出版時間都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者在序言中說明,之所以做這項工作,目的很簡單,知識分子閱讀這些書不費力,但是廣大中老年、青少年及文化程度有限的讀者對古代著作應該也是有興趣的,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文化也是有必要的。譯者都是專業人士,譯文風格不拘,但主要以淺顯易懂、便於讀者閱讀的角度考慮,算是」普及」古代文學歷史的一種嘗試。熱忱可憫,勞動可敬,情懷可愛,應該也幫助了不少人吧。
這種譯文至今市場上還能看到,書店看到論斤賣的書,很多都是這種譯文,跟老書比,封面浮誇,紙張廉價,錯漏百出,居然敢冠以「國學」、「傳統文化」的噱頭,本想雅一把,反而不幸成為一大惡俗。
我的看法是,古書還是不要譯了吧,對於有一定古漢語基礎的讀者,詳實的注釋本已經足夠。如果暫無能力閱讀原著,可以先從古漢語知識的學習入手,而學習古漢語知識的手段之一就是閱讀一些文字淺近的經典古籍,比如《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之類,如果有興趣的話,再配合古漢語字典和百度,慢慢進步,再度其他古書就不會太難了,總體來講還是很容易上手的。
所謂「譯文",我覺得是留給外國著作的一個辭彙,畢竟世界那麼大,每一門外語精通起來都很困難。而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古今傳承在裡面,古漢語精通雖不易,但我們了解一些古漢語知識,並在注釋的幫助下閱讀古籍原文的能力還是能夠掌握的,不需要花費不可承受的代價,甚至非常簡單。
其實,如果有能力的話,外文書籍也是讀原文更為妥當,讀譯文其實是不得已的選擇。小語種掌握起來可能耗費大量精力,但英語咱們上學都學過好多年,如果不聊天僅閱讀的話,藉助字典,粗通英文問題是不大的,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閱讀英文的能力也會提高,雖然有些累,但想到以後可以慢慢體會原文的美妙之處,還是會覺得值當。無論是古文閱讀能力,還是外文閱讀能力,都能讓我們發現更大的世界。我英文也渣,努力中,共勉……高中學文言文時看著課本下方注釋大意都能疏通。只是覺得對文章思想的理解不夠深。
同意不要看譯本,不如出一些考證有據、注釋或簡要或詳實的注本,若附上一些古今學者讀者的精闢解讀會更有營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