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高鶚續的《紅樓夢》被那麼多人厭棄覺得嚴重違背原著為何如今世面流傳的《紅樓夢》全是以高鶚為結局的?


因為難。

首先我想糾正一點。高鶚所做的不是"續書」,而是「偽書」。

人說程偉元和高鶚是續寫紅樓夢者。言外之意,就是前80回是曹雪芹的創作,後40回是高鶚和書商程偉元的創作。這種說法有問題。實際上,二人對前80回進行了大量傷筋動骨的改動,很多地方已經無法恢復。

關於這點,周汝昌先生曾分析過一段文本。開篇第一回,講述石頭的來歷時,古本紅樓夢寫的是

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

然而,120回目通行本(以程乙本為底本)寫的是

原來就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

你看到了么?把「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改成「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程偉元和高鶚對曹雪芹所書的偽造,從第一回就開始了。

我覺得周汝昌先生的這個例子對我們理解曹、高二人的本心十分重要。曹雪芹要寫的,是生命意義上的終極悲劇,是沒有救贖的。沒有什麼引渡彼岸、看破紅塵、大徹大悟。而高鶚要寫的是一個因果報應的故事。他把曹雪芹的悲劇理解成了一段孽緣,種下的孽種要在現世得到報應,然後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轉世輪迴等等。看上去是悲劇,實際只是個死了人的大團圓

至於為什麼程高要下此毒手,梁歸志先生認為,這是「政治扼殺文學」。曹雪芹的原著把蒼涼悲憤直指當今聖上,把人心種種險惡、不堪,由繁華到市井、到乞討殘粥,都嘔血作墨、敲骨碾肌,一字字從容寫來,毫不委曲求全。作為書商的程高等人,當然不敢刊印這個本子,於是就編了些「沐皇恩賈家延世澤」的阿諛之詞。這樣一改,前面的許多情節也不能要了,從根子上就要改。

關於這點張愛玲說的最好,紅樓夢不是續寫的不好,而是從頭到尾都被庸俗化了不是「狗尾續貂」,而是「附骨之疽」, 那個毒瘤子已經長到骨頭裡去了,你刮也刮不幹凈。

因此,恢復曹雪芹作品原貌,不僅僅是續寫40回,而是要重新整理、恢復包括前80回在內的全部殘本紅樓夢。這個工程何其浩大。


另外還有兩點值得補充。

有許多大師都曾經想續紅樓夢而未成。

大家熟悉的有兩位。

一個是張愛玲。讀紅樓夢讀到什麼程度?用她自己的話說

我唯一的資格實在是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然會蹦出來。

張愛玲研究紅樓夢的成果結集成《紅樓夢魘》,古奧典雅、氣韻非凡,是重要的紅學研究成果。

而張愛玲中途放棄了這個計劃,回去寫了小說《金鎖記》(文學界普遍認同是張愛玲創作的巔峰之作)。

另外一個是林語堂。

他對紅樓夢的研究是從翻譯、改編、推廣開始的。原計劃是要把紅樓夢翻譯成英文。翻譯計劃未果。林語堂改而去寫了小說《京華煙雲》。(在我看來,《京華煙雲》簡直就是林語堂寫給探春的讚歌。木蘭之磊落,之勇敢,之清白,之擔當,與探春如出一轍。)

我舉例張愛玲和林語堂續寫、改編無果的例子,想說的是:還原紅樓夢比我們想像的難很多。


另外,廣大讀者真的不喜歡讀高鶚的偽作嗎?

曹雪芹的原書,只在貴族家庭小範圍內傳閱,並未流行。而程高續書,從出版到清末民初,流行坊間,爭相傳閱,盛況非常。何故?首先這當然與印刷本便宜、容易流傳有關。

但也同時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廣大讀者其實是喜歡被庸俗化的紅樓夢的。一個轉世輪迴的故事,中間有些善緣孽障,最後依然「中鄉魁」、「沐皇恩」,歸到色空之外,圓滿,無牽掛。多好。

而真相的殘忍,不忍卒目。一個貴族公子,「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骯髒、落魄、沿街乞討。死得醜陋,毫無尊嚴。

我們的讀者不喜歡這樣殘缺的美的。你看《神鵰俠侶》,失貞的玉女非要配了斷臂的英雄,才以殘補殘,方為圓滿。


因此我想,與其執著,定要填充一個完整的紅樓夢,不如從脂硯齋的隻言片語中尋覓線索,以古本殘書為帆,以自己的藝術想像為風,踏歌出海。至於續書的事,有之更好,無之,也罷。你聽那甄士隱註解《好了歌》:

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我在圖書館翻到過清朝一個人續寫的紅樓,第一節就是林黛玉活過來了,還拜了某個武林高手為師,學的一身好武功,我當時就覺得高鶚還是可以


就好像一匹很美的綢子做了一件衣服,偏偏缺了一個袖子。
很多人開始努力做這個袖子,力圖讓衣服十全十美,但是大多數袖子裝上去一看就不是一套的(文風),有些一看布料就很差勁(文筆),有些袖子上面的圖案完全不是一個路數(情節),總之都是亂來。但是有一個人的袖子就做的不錯,他注重細節(原文的用詞),風格接近(文風),用料精美(文筆),袖子上繡的圖案乍一看,和衣服上的圖案有點像,看起來是一套的(情節),所以被挑出來,當做第一候補袖子。
本是無可非議,因為相比其他袖子,這個袖子確實出類拔萃。
只是看了仔細了會發現,原來衣服上繡的圖案和袖子上的圖案有點偏差,比如衣服上絕對不會有的東西,袖子上卻綉了(寶玉開心科考還為此責怪黛玉?掉包計?)。
其實一本好的續書實在很難做到,要考慮到文風,文筆,用詞習慣,情節,立意,人物性格,事態走向,前面埋好的伏筆需要圓回來等等。
我只說一點,我之前專門查過黛玉的冷笑問題,我當時有個發現是到了第三十六章之後,黛玉再也沒有冷笑過(也是因為看到一個黛黑一直說黛玉喜歡冷笑怎麼陰險之類的,所以有點不服氣才統計的)。
但是可以看出來的是,高鶚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因為在他的續書裡面,黛玉依然沒有冷笑過
看書的人很容易就會想起來黛玉的冷笑,因為有幾個章節黛玉和寶玉大吵大鬧的,冷笑次數特別多。但是高鶚竟然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可以說他比很多紅學家要用心多了。因為我能知道也就是託了電腦的福,查的很容易。一個古人,如果不是專門注意過黛玉的表情問題,我估計很容易就寫出來黛玉冷笑這種描寫了。
如果高鶚穿越到現代,發現市面上的紅樓通行本都是以他的續書為續,也許會惶恐的說四個字:過獎!過獎!當他仔細看完其他所有續書,應該會由衷的說四個字:承讓!承讓!


1.當你拿起這本書,以為它是這樣的:

2.然後你發現,其實80回是這樣的:

3.你很憂傷,這錢咋這樣,這咋花啊。然後想補救。

4.有人努力把它變成了這樣,這是高鶚,我勉強接受。

5.有人努力成了這樣,你要不要?

6.有人努力成下面這張,你要不要?

7.有人努力以後成了這樣,你要不要?

8.還有人努力以後成了這樣。你要不要?

9.其實還有努力成這樣的。你要不要?

綜上所述,
在知道我想要的圖一

這樣是不可能的以後。

我要麼選擇這張去銀行換張新的,然後把這錢花了。

要麼留著這張,以後就不花了,就當是個紀念。
而其餘的,都是什麼鬼。

【對了,通常情況下,真心珍藏這個殘幣的人會罵高鶚,因為越真心越認真越糾結。

但是,還有一大部分是自己努力出來個亂七八糟的成果,這樣的人更喜歡罵高鶚,他們通常無視自己的亂七八糟,其實他們最好的也不過是上面那個一塊錢接一百的那種。因為時代變了,文化、語言習慣、生活習慣都與我們有了太多的隔膜。

比如62回,寶玉過生日一早上要去四處行禮,前廳、祠堂、祖先堂、月台,然後再給身邊長輩和比他年長的親屬行禮,然後再給奶媽等行禮,最後才能回去接受別人祝壽,然後才是喝酒說酒令湘雲醉眠等熱鬧戲。

要從舊書堆里翻出來這些習慣,然後再舉重若輕地寫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題主,你只是被那些有話語權的人帶來了一種「全紅迷都在罵高鶚」的錯覺】

不知道題主明白了嗎?


跟一樓一樣,我補充一個細節,作為例證:
麝月笑道:「病的蓬頭鬼一樣,如今貼了這個,倒俏皮了。二奶奶貼慣了,倒不大顯。」說畢,又向寶玉道:「二奶奶說了:明日是舅老爺生日,太太說了叫你去呢。明兒穿什麼衣裳?今兒晚上好打點齊備了,省得明兒早起費手。」寶玉道:「什麼順手就是什麼罷了。一年鬧生日也鬧不清。」說著,便起身出房,往惜春房中去看畫。(52回)
婆子去了半日,仍舊拿回來,說:「不但能幹織補匠人,就連裁縫綉匠並作女工的問了,都不認得這是什麼,都不敢攬。」麝月道:「這怎麼樣呢!明兒不穿也罷了。」寶玉道:「明兒是正日子,老太太、太太說了,還叫穿這個去呢。偏頭一日燒了,豈不掃興。」晴雯聽了半日,忍不住翻身說道:「拿來我瞧瞧罷。沒個福氣穿就罷了。這會子又著急。」寶玉笑道:「這話倒說的是。」(52回)

52回補裘是個大情節,寶玉之所以著急是因為第二天是寶玉的舅舅(估計是王子騰,因為王熙鳳的爸爸在南方住,不用寶玉上門拜壽)生日的正日子(當時人過生日不只是過一天,賈母過生日辦了五天),寶玉要穿著新衣服去拜壽,所以才有晴雯病中熬夜補裘的情節。這裡是十月下旬的故事,因為50回的白雪聯詩是「十月裡頭場雪",這裡也是剛過幾天。

到了程本,給王家填了一個人物,是王子騰的弟弟,叫王子勝。程本把52回過生日的故事安在了王子勝的頭上,然後和101回銜接。

101回:(此處二叔是指王子勝)
賈璉道:「不是遭塌他呀。今兒索性告訴你,你也該知道知道你那哥哥的好處,到底知道他給他二叔做生日呵!」鳳姐想了一想道:「噯喲,可是呵,我還忘了問你:【二叔不是冬天的生日嗎?我記得年年都是寶玉去。】前者老爺升了,二叔那邊送過戲來,我還偷偷兒的說:『二叔為人是最嗇刻的,比不得大舅太爺。他們各自家裡還烏眼雞似的。不么,昨兒大舅太爺沒了,你瞧他是個兄弟,他還出了個頭兒攬了個事兒嗎?』所以那一天說趕他的生日,咱們還他一班子戲,省了親戚跟前落虧欠。如今這麼早就做生日,也不知是什麼意思。」

這個過生日的情節很小,很多人記得晴雯補裘,不記得為什麼補裘,然而看到101回,哪怕他把故事換了一個人物,我也知道,這裡是銜接的52回。


簡單點回答這個問題

1、現在沒有證據表明續書者是高鶚,嚴謹的說法是高鶚、程偉元整理,無名氏續。

2、八十回後的續書有十幾種,程本的續作是最好的,雖然很爛,對相比之下確實是最好的,不信你去讀讀劉心武的續書就能明白這一點。雖然劉心武的續書結局上更符合曹公原意,但真的不堪卒讀啊。

3、出版商都是這樣的思路:所有的普通讀者都希望故事能有個結局,如果出個殘本,恐怕沒人買。有很多八十回的紅樓夢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另外說下續作,最理想的續作者需要同時具備以下條件:1、深刻理解曹公原文。2、經歷過真正的富貴與貧窮。3、與作者是同時代的人(需要寫那個時代的事兒)。4、有很強的寫作才華。5、與曹公有相同傾向的價值觀。很可惜沒有這樣的人,所以劉心武們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行


我曾經抽風找其他人的續作來看,然後我看到了以下結局:
1.黛玉一心向道,變得十分淡漠,幾經波折,黛玉、寶釵、紫鵑、晴雯統統嫁給寶玉;
2.黛玉死了,被警幻復活,寶玉被僧道救活,然後發奮讀書,同時娶了寶釵黛玉,納了五兒、襲人、鶯兒、紫鵑;
3.寶玉修道有成進了太虛幻境,玉帝下旨讓寶黛成婚,然後他們助寶釵成仙,黛玉請求玉帝讓二女共侍一夫。
夠了,高先生,請受我一拜!


題主你要是看了當時其他人寫的圓夢、補夢、續夢,那些個腦洞開到了銀河系,你就會覺得,雖然高本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好歹是現實主義小說,不是玄幻修仙異能,你就會心滿意足了。


因為別的續寫更糟糕


看看劉心武的版本,再看看自清末明初起的其他諸多續本

感覺高鶚版本還是很不錯的


高鶚好歹給紅樓夢續上結局,是流傳最廣的續作,雖然吐槽很多,比起其它的續作來說已經不懂好多少倍了。不信找一下《紅樓夢續》《紅樓殘夢》之類的,很多可以當搞笑作品來看。
如果覺得自己比較堅強,可以找一下當代的《紅樓夢》續作,劉心武寫的。看了劉老先生寫的紅樓夢結尾,感覺高鶚簡直就才華四溢了……


因為它是所有續作裡面綜合水平最高的。


說到底其實也就是形似神不似,不過也比其他一干續寫算是高出了幾個等級

其實我個人更傾向87電視版的紅樓結局,比起書里的續寫可能更符合曹公的意思(當然只是我個人的愚見)。總覺得高鶚對於黛玉的不喜歡是很明顯的,否則也不會在80回以後老祖宗對黛玉的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還有黛玉的死寫得居然不如晴雯一個丫鬟也是很多人詬病的地方

總之坑王留下的這個巨坑誰來填都要背罵名,一百個人心目中一百個林妹妹,一百個人心中一百個寶姐姐,高鶚已經算做得不錯了,不過現在我也只能看到前80回,往後看有時看得煩躁


故人是誰?

姑蘇林黛玉。


單憑此句,可知程偉元和高鶚是下過心思的。


反對所有認為高續有可取之處的觀點。高續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什麼現今出版發行的大多是高續的?很簡單,既成事實+迎合。最初程高本出來的的時候,是刻板發行,人們沒有選擇,在看之前也不知道是續的。一百多年了,高續附在原著(其實是被篡改過的原著)上,成了既成事實。大多買紅樓夢的人,都是一遍都沒看過或看過不多的人,他們對續書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他們更在乎「完整」的紅樓夢,要是有出版一部未完的紅樓夢,他們肯定不買。出版社就是迎合這種心理。
普通鑒賞能力的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應該都能看出後40回的拙劣了(像張愛玲那樣在小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後80迴文字就感覺「天日無光」的應該是少數吧);讀到第三遍第四遍紅樓夢還願意讀後40回的估計很少了。
很多紅迷買書都不會想要120回本的,至少要80回名家校對ba,最好帶脂批,甚至影印本。

為什麼說高續有百害而無一利?

  • 在情節上嚴重違背原著,這方面舉不勝舉。到80回的時候本來風雨欲來、驚心動魄了,轉眼就雲散天開、優哉游哉,占旺相、入私塾了、寫八股、說列女傳了,簡直是要吐。情節鬆散、拖沓,實在沒得可寫了,就拿前面80回的炒舊飯。
  • 大大歪曲、弱化了原著的思想性,一個驚心動魄、大家族覆滅的大悲劇,一個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悲憫情懷,生生扭曲成了一個寶黛愛情悲劇(還很拙劣)。
  • 高續本除了續,還篡改前80回的原文。如果比較一下程高本跟其他手抄本,會發現前80回被竄改得觸目驚心。他篡改的原因是續書跟原著在思想上的反差太大了、在情節上不合的地方太多了,他要讓續書更像是原著(續書最初就是以原著的面目出現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早先出的紅樓夢前80回也是程乙本,被批評得很厲害,後來換成以庚辰本為底本了。
  • 高續讓人以為續書也是原著(一百多年前),或者讓人大大低估了紅樓夢的悲劇性、思想價值(現今)。再加上對前80回的篡改,這都是對原著、原著作者的極大的傷害,所以有人說是「附骨之疽」。高續本它表面上完成了一個悲劇,粗看伏線也能對上,再加上語言也是那個時代的語言,這對於紅樓夢讀得少或鑒賞能力差的人有很大的迷惑性。
  • 有人認為程高本讓紅樓夢變得完整了,促進了流傳。對此不能苟同。即使沒有刻板發行,手抄也一樣能流傳(多個手抄本不是流傳下來了嗎),何況流傳的前80回也是經過嚴重篡改的。(程高本有人認為是政治陰謀,其中一個論據就是為什麼程高本一出就得以合法地大規模刊刻出版?)
  • 其他續書雖然也很拙劣,甚至更拙劣,但不像高續那樣依附在原著上,更沒說自己是原著,它們本來就無視伏線,寫著就是圖個樂,有人讀它也是圖個樂,不影響對原著、原著作者的理解,因此它們沒什麼害處。

略作補充(關於後40回情節):

  • 續書者是怎麼解決掉包這個難題的?先把寶黛變得一痴一傻,寫寶玉變傻還用前面「失玉」的老套。成完婚還得趕緊把他們變好,要不也沒法寫下去啊。
  • 寫黛玉之死也根本不符合原著。絳珠仙子下來是還淚報恩的,不可能是含恨而去的。黛玉含恨而去,回到太虛怎麼向警幻交賬?難道說,我眼淚還過頭了,現今是他欠我的了?黛玉對寶玉,早已沒有猜忌了,要說有過那也是過去的插曲了,原著暗示得明明白白。黛玉之死,是在賈府遭到打擊後,寶玉被迫出走,黛玉在思念、痛惜、悲憤中淚盡而逝的。黛玉之死跟寶釵沒有關係,更沒有什麼掉包計。
  • 書中絕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是跟賈府受到的打擊、敗落關聯在一起的。續書幾乎沒有什麼悲劇,要有也是獨立的,因為沒有什麼家族的悲劇。在原著中,家族的覆滅是徹底的,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續書的最後,的確也是「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僅是一片雪景而已,續作者想以此來矇混觀眾。

所謂「高鶚續的《紅樓夢》被所有人厭棄,覺得嚴重違背原著」 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王國維:

茲舉其壯美者之一例,即寶玉與黛玉最後之相見一節曰:
……(第九十六回原文略)
如此之文,此書中隨處有之,其動吾人之感情何如!凡稍有審美的嗜好者,無人不經驗之也。

讀者觀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實 ,其解脫之行程,精進之歷史,明瞭精切何如哉!

林語堂:

老實說,《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第一流小說,所以能迷了萬千的讀者為之唏噓感涕,所以到二百年後仍有絕大的魔力,倒不是因為有風花雪月詠菊賞蟹的小品在先,
而是因為他有極好極動人的愛情失敗,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故事在後。初看時若說繁華靡艷,細讀來皆字字血痕也。換言之,《紅樓夢》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
魔力,主要是在後四十回,不在八十回,或者說是因為八十回後之有高本四十回。所以可以說,高本四十回作者是亘古未有的大成功。

牟宗三:

人們喜歡看《紅樓夢》的前八十回,我則喜歡看後四十回。人們若有成見,以為曹雪芹的技術高,我則以為高鶚的見解高,技術也不低。前八十回固然是一條活龍,
鋪排的面而俱到,天衣無縫,然後四十回的點睛,卻一點成功,頓時首尾活躍起來。我因為喜歡後四十回的點睛,所以隨著也把前八十回高抬起來。不然,則前八十
回卻只是一個大龍身子。獃獃的在那裡鋪設著。雖然是活,卻活得不靈。

所以《紅樓夢》不是鬧著玩的,不是消遣品,這個開宗明義的辛酸淚,及最後的悲劇,豈不是一貫?然若沒有高鶚的點睛,那辛酸淚從何說起?所以全書之有意義,全在高鶚之一點。

李長之:

在未確定後四學十回是高鶚的續書的時候,大家都很公平的去欣賞,而且說非常精彩,一經證明是續書,大家都改變態度,我以為這是不對的。我以為高鶚在文學上的修養,或者比曹雪芹還大,而且他了解曹雪芹的心情,也真虧得他把曹雪芹所想要表現的統統給完成起來。高鶚實在可說大批評家兼大創作家的人,所以如果我們不時稱讚曹雪芹,我們也不應該忘記贊稱高鶚。

我們覺得高鶚更能寫人精神的方面。倘若容我做個比擬,則曹雪芹像托爾斯泰,高鶚像朵斯退益夫斯基(註:陀思妥耶夫斯基)。

陳寅恪甚至認為後四十回是曹雪芹原著:

「《故宮博物院畫報》各期載有曹寅奏摺。及曹氏既衰,朝旨命李榕繼曹寅之任,以為曹氏彌補任內之虧空。李曾任揚州鹽政。此外尚有諸多文件,均足為考證《石頭記》之資,而可證書中大事均有所本。而後四十回非曹雪芹所作之說,不攻自破矣。又曹氏有女,為某親王妃。此殆即元春為帝妃之本事。而李氏一家似改作為王
熙風之母家。若此之線索,不一而足,大有可研究之餘地也。」

吳宓認為後四十回是曹雪芹原著:

吾信《 石頭記》
全書一百二十回,必為一人(曹雪芹,名霑1719 一1764 ,其生平詳見胡適君之考證)之作。
即有後人《
高鶚或程偉元等)刪改,亦必瀚處增刪,前後俱略改。若謂曹雪芹只作前八十回(1 一80 ) ,而高鶚續成後四十回(81 一120
)競能天衣無縫,全體融合如此,吾不信也。欲明此說,須看本書全體之結構,及氣勢情韻之逐漸變化,決非截然兩手所能為。
若其小處並錯.及矛盾遺漏之處,則
尋常小書史乘所不免,況此慮構之巨制哉。且愚意後四十回(81 一120 )並不劣於前八十回(1 一80 )
,但盛衰悲歡之變遷甚巨,書中情事自能使讀者所感不同,即世中人實際之經驗亦如此,豈必定屬另一人所撰作乎?按如西國古希臘荷馬之史詩,十九世紀中,一時
新奇風氣,競疑為偽,或謂集多人之作而成。迨1873年特羅城發見,考古學者證明荷馬詩篇多傳歷史實跡,於是風氣頓改,而今共信「荷馬史詩」為真矣。吾不
能為考證.但亦不畏考證,私信考據學者如更用力,或可發見較多之事實與材料,於以證明《石頭》 全書果系曹雪芹一手作成者借。


目前支持高續的答案基本都是說別的續書寫的如何不好,高續和它們比算是矮子里拔高個。
但是再高的「矮子」和前八十回比起來也是「矮子」,硬把它們捆綁銷售大大拉低了紅樓夢的思想境界和文筆水平。
小說是講故事的,故事沒有結局,很多人就不會願意看,他們關心寶玉最後娶了誰,賈府有沒有被抄之類的問題。若紅樓夢有頭沒尾會讓他們大失所望,自然影響對書的評價。這可能是程高出書時所考慮的。維納斯即使沒有手臂大家也愛看,更沒有雕塑家非要給她弄個手。小說的「殘缺美」可能讓一部分人難以接受。

再好的續書也是續書,況且高鶚續得還不好。


上面說的好,一般讀者的心理,都不想看沒完結的小說,時至今日百萬字網路小說還有人只看完結文呢,何況那個年代的紙書?書商自然得迎合讀者喜好。
加上高續雖然差,是狗尾續貂,可其他人的簡直是白紙續貂,塑料續貂,能有個棉布續貂就很不錯了。
劉心武的續裡頭有一句,「何愁無大胸女可享」。原話。
要看這種東西我不會去矽統?
估計是真有水平的作者有自知之明,覺得勉強續出來也是相形見絀吧。
所以在一群白紙和塑料之中,書商選擇了狗尾續貂的高續。
——
補充一點,我個人認為現行的高續版本,作者應該接觸到了(比現代人多的)後四十回的信息。可能是一些殘缺的片段,也可能是脂批之類的東西,所以並非沒有研究價值。雖然他連玉帶林中掛這麼明顯的東西都沒看出來(沒準是故意的,為了防止被河蟹吃掉)。


高鄂生活的年代與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最接近,相比當代想要續紅樓夢的作家們本就佔了優勢,他對於當時貴族人家的生活,世風人情,詩書禮儀比現代人更加了解。因此高鄂的續書也是有價值的。讀者總要以與前八十回契合,與曹雪芹願意相符來判斷後四十回的好壞,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並不妨礙我們以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後四十回。那曹公是天縱英才,拿高鄂的續書來比較前八十回那自是比不過,但是單獨來看,還是有很出彩的篇章的。


不然呢,去看思入微茫的劉心武??!!


光從文學性上說很多大家也是仁者見仁。討厭後四十回的喜歡引用張愛玲的話,可是林語堂白先勇等人卻是力挺後四十回。曹雪芹寫書時本來就不是從前往後一章章寫,所以也有說法後四十回是他沒有修訂過的內容,本來紅樓夢這書如此複雜,那出現前後不一致也可理解。似乎跑題了。

如果後四十回確為他人所做,那如果沒有完整的程高本,紅樓夢有可能完全不會留傳下來,並在現在成為第一小說。姑且認為後四十回是高鄂所續,我們可以判斷在他的時代紅樓夢已經不全。一個殘本怎麼出書?尤其那種影刷不方便的年代。程高本出來才讓紅樓夢在當時被大眾接受,也讓更多人去關注這本書。一堆連鎖效應後才有人去關注各種脂本。光憑這點,程高二人的貢獻就應該被認可。

最重要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他們根本沒有讀過或者沒有仔細讀過紅樓夢的書,無論脂本還是程高本。對於他們來說這首詩怎麼寫根本不重要,一個動作的細節怎麼寫也不重要,大眾只想知道故事的結局。對於大眾紅樓夢就是本閑書或者一個故事,那大家當然不希望最後是個坑,所以程高本就正好符合了這個需求。


其實是不是高鶚續寫的,目前都還存在爭議,他到底是編輯還是續寫目前都沒有定論。另外,對於所謂的高鶚續寫版被所有人所嫌棄,這應該是進入21世紀後的評論導向,在20世紀以至19世紀的評論跟我們現在是有不一樣的觀點的。


推薦閱讀:

「買書前必看書評」,「不看書評不買書」,這樣做更能買到自己需要的書嗎?
「頭等艙旅客看書,公務艙旅客看雜誌、用筆記本辦公,經濟艙看報紙和電影、玩遊戲、聊天」的說法是真的嗎?
如何看待起點奇幻分類由熱門轉為冷門?
大家對魯迅的看法以及感覺是怎樣的?
書讀的多了內心是變「冰冷」了還是變「溫暖」了?

TAG:閱讀 | 紅樓夢小說 | 紅學 | 曹雪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