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攝影(主要自學),如何防止被一些自身水平不高,但又顯得(小白眼裡)很專業的人帶到溝里?


我之前大學的時候自學攝影,後來申請來了美國念攝影碩士,在碩士期間給本科生的攝影入門課當過助教,這幾年不斷對攝影這件事進行反思,慢慢懂得了一些道理,可能對初學者比較有用,便寫在這裡。

第一,初心不忘。
攝影是一個含有簡單技術的藝術,有快速入門的方法卻沒有達到高峰的捷徑。這是一個心態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永遠都不要想「攝影法力大成」這件事,對自己對別人都一樣。幾年前我想的是,「我怎麼就能快點學會攝影呢」。感覺攝影學起來不難,光圈快門、鏡頭後背、膠片數碼、打光印刷,無非就是這些。就像一部完結漫畫,你知道面前有兩百多本需要閱讀,但是你知道你早晚能讀完,甚至你可以讀一讀故事梗概就完全理解了。

當我真正入學了才發現攝影不是我想像的那樣,並不是努力拍出一張「好」照片就足夠。會有人說,你藝術思想表達的不夠清楚;會有人說,你技術足夠但是你沒有好好運用;會有人說,你會拍但是你拍的太literal(引自美國著名女攝影家Linda Connor,她曾這樣評論了她所教過的中國攝影學生)。我覺得literal這個詞用的很準確,就是說你按下快門之前就想好了要呈現出怎樣的畫面,表達的思維完全可以用語句講出來,太具有文字性。這種照片只能說是好照片,但不是有意思的、有藝術感的、吸引人、給人期待的照片。

Linda Connor的&攝影集封面照片,她站在人家家房頂拍的。

並不是說每看到一張照片你都要說出個所以然,「這個表達了作者對土地的質樸的原始的野生的懷戀」這種東西還是留給電影評論家吧。好的照片是難以說出所以然的,它喚醒的是你腦中不管語言的那部分神經,會有一種共鳴在心中。世界上那麼多好照片,你卻願意多看兩眼這一張。它給你的美感,可能是由於對某個真實事件的映照,可能是由於你的記憶中有一些類似的影子,可能是由於你對你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而這種美感的物質基礎,才是照片外部的前後文(context)、呈現方式(屏幕、紙質、投影等)、尺寸、畫幅、策展方式、照片內部的色彩和光影等等。

第二,接受不同。
學習一門藝術,除了自己學習練習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人給你做批評(critique)。在我助教本科生攝影入門課的時候,老師宣布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講喜歡的地方,要加上喜歡的理由」。

Ansel Adams on a critique session. 安塞爾亞當斯給學生們做批評。

看起來這件事跟我上面說的那一點很衝突,既然好照片講不出來又如何能做critique。其實不然。好照片的好是講不出來的,但是你可以形容,哪一部分你有共鳴讓你想起了誰誰的作品,哪一部分你覺得對呈現思想過於生硬,哪一部分對你來講比較有張力,哪一部分對你來說需要調整一下角度。攝影師並不需要全部聽從,但是聽取多方意見對以後的創作一定是有幫助的,能讓你考慮更多的因素,注意更多的問題,同時了解自己所忽略的優點。只有一年時間,我就看到當初我輔導的那些連相機快門都不知何物的大一新生,變成了有創作風格、有思考、有實驗性、作品成體系的小攝影藝術家了。

很多時候你會注意到你並不喜歡別人拍的東西,太矯揉造作,太虛假,太初級,太沒有意義等等等等(不管是不是所謂「專家」)。這樣想的危險性在於,你很容易固步自封就不再注意別人的好處,自己也拒絕嘗試一切新鮮的東西。一開始自學攝影的時候,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小清新、大風景和紀實。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只要看到能被歸類到這三類的作品時,我就拒絕去認真品評,拒絕去體會。直到某一天我開車在加州一號公路上,海霧翻滾而來淹沒了海邊的森林和農場,農場上有很多隱隱約約很有詩意的黑牛在慢慢走著,我果斷停車開始拍照,拍完了之後看著自己照片高興地時候,突然意識到這種照片是曾經的我最不愛的類型。有了這種體會,之後再去看拍Landscape同學的作品時,自己彷彿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感受當時拍攝的情境,漸漸就懂了這種照片的欣賞樂趣,也同時漸漸能夠分辨哪些是更出色的作品。

Photo by Francesca Woodman. 非要打標籤的話,按照造作程度和光影效果,這個可以算是小清新了。攝影界里這樣的小清新比比皆是,卻都是值得學習的攝影藝術家作品。

如果你覺得某些人拍的很差但是又備受讚譽,那你需要了解一下為何,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他所受誇讚的那一部分,不懂的學習一下,懂得了就讓它隨風去吧。

接受不同的意思,就是既要接受審美和趣味的不同,也要接受對構圖、光影等硬條件的理解的不同。接受了不同之後,就不要在磕絆於這些條條框框中,給自己創造一個最大的、可能性最多的自由創作狀態。我覺得很細節的討論是沒有必要的,要不要後期、要不要膠片、要不要這個那個鏡頭、要不要拍這個那個題材,這些雖然具體卻因小失大,丟了最重要的「創作自由」。拍照是自己的事兒,完全可以任性的。

第三,認清技術。
關於技術問題,我覺得攝影可以跟繪畫類比一下。如果一個人學畫畫,ta如果大費周章的跑來問,用貓牌鉛筆和耗子牌橡皮這樣的組合可以嗎?肯定有人說雨點兒不大響聲兒倒是不小。

大家小時候都學過達芬奇畫蛋的故事,達芬奇畫蛋用的什麼筆這個問題重要嗎?當然人人都知道畫蛋肯定需要一支好筆,但是達芬奇畫蛋的故事是人家大師小時候畫了好幾百個蛋,而不是人家研究了半天畫畫器材、畫畫技法、畫畫構圖之後畫了一個蛋的故事。現在打開中國攝影網站,探討的無非都是那些,鏡頭、機身、成像品質、光圈快門、後期技術這種過於電子、過於硬體、過於片面的問題。我覺得這些並不值得大肆探討,因為基本上玩攝影的都知道了理應理解的部分,更多需要探討和傳播的應當是某些快要失傳的攝影技法、創新性的實驗攝影和以技法為中心思想的藝術作品。如下這位。

Photos by Christian Marclay. 這兩張照片是藍曬工藝做出來的,被攝物是磁帶。這種攝影的一個亮點就是它所使用的技法和化學染料。另外說一句,Christian Marclay是個非常優秀的多媒體藝術家,他曾做得藝術作品&,時長24小時,與外界真實時間同步,看電影的時候就知道現在的時間。曾在SFMOMA展覽造成排隊排好幾個街區的盛況,是SFMOMA的閉館之展。

當然學會技術是必要的,你得知道相機怎麼用才能拍照,這其實是學攝影最簡單的部分了,白紙黑字都寫在書上、網上,跟打遊戲有攻略一樣看一遍就會了。這種能寫明白的東西一定是最簡單的。而眾多攝影愛好者的錯誤在於認為這部分是最難的,因為他們看不到往後有什麼看得見摸得著的困難了,因為往後的困難都沒法定義且很難解決。多拍多看,祝你早日越過數碼技術這道最淺的門檻,也祝願其他「攝影硬體控」們早日脫離「低級」趣味。

第四,享受看圖。
沒有幾個人是為了當文學家而去讀書,攝影也一樣。既然你喜歡拍照,那就要想辦法喜歡上看別人的照片。既然想拍的越來越好,就要想辦法去看攝影藝術家的照片,或者其他渠道的非功利的好照片(不要去那種很喧囂的「攝影論壇」,好照片會被輿論埋沒,要直接去看進了博物館登了藝術雜誌的照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照著攝影史把書上提到的每一個人的名字都記下來,然後把他們所有的攝影書都看一遍。
這個方法很粗暴卻很有用,附圖三張是我當時學攝影史的時候整理的「筆記」。

一個folder的外觀

黃色和綠色都是index pages,白色的是我複印的攝影書里的圖片。

Mike Disfarmer的某本攝影集封面

看攝影書最好是能直接看書,而不是上網搜索,因為書里照片有特定的順序(sequence),照片與照片之間有特定的表達,而且列印的質量肯定是比看網上搜圖來的好很多,能看到很多容易忽略的細節。就像聽音樂要聽一張專輯,不同的歌之間會有呼應一樣。

當然我知道攝影書非常貴,而且普遍來講中國人心中有一種「文字情結」,就是對全是圖片的書不感冒,覺得書里必須有字才值,於是造就了目前微博很紅的台灣攝影師阮義忠在大陸發行的書里全是軟文的局面。好好的照片印在了廉價粗糙發黃的紙上,有的還被分成兩瓣,反倒是不重要的照片故事佔了絕大部分。這樣對訓練自己的圖片思維是有不良影響的。好照片無法用語言傳達,所以看照片的時候並不需要那麼多的背景故事,有時候只是看那一瞬間發生的畫面比啰啰嗦嗦的充滿了地名和人名的一頁紙有意思的多。

攝影書很難大量接觸到,國內幾個地方可以看到較多的攝影書,比如國家圖書館,美術學院圖書館,或者三影堂這類畫廊,總體上是很難的。那隻能想辦法克服了,訂閱雜誌或者網上搜索資源。之前我和朋友做過一個非盈利線上攝影圖書館,分享一些國外原版攝影書的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一些看不到國外優秀攝影書的愛好者,主要在新浪微博活動,叫「栗子街攝影圖書館」(http://weibo.com/chestnutstreet),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一眼。

最後附贈一句啟發我的話。
我去耶魯大學學攝影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圖書館看珍藏的大師原版照片,我指著一張說,這張圖構圖不好,它把背景的地平線放在了前景人像的脖子那裡。
老師跟我講,Photography has no rules. If you like the picture, that"s a good one.(攝影無規則。你若喜歡,便是晴天。)

Photo by Williams Eggleston

============UPDATE=======================
下圖是「栗子街攝影館」微信訂閱號的二維碼,請大家按需掃描,謝謝!

http://weixin.qq.com/r/i0g6Ih7EekMFrVpB9x2Z (二維碼自動識別)


給題主的建議是,學習攝影之前,先學會審美。
初期大量看圖,有了一定積累之後再試著看門道。
大量看圖積累並不能讓你拍出一張好照片,但能讓你知道什麼是好照片。
哦,這跟判斷你身邊的攝影師水平有什麼關係呢?
是這樣的,不管他是否鼓吹器材,不管他是不是好為人師,不管他是否有意無意顯擺。
這些都不是重點。
你就看他的作品,作品決定一切。
世間萬事,莫不如此。


1,吹噓膠片
2,評論一張照片時使用猶如空氣感,德味,色彩油潤,成像立體這種不明覺厲的胡話
3,後期萬能論
4,前期萬能論
5,器材萬能論
6,模特萬能論
7,技術萬能論
8,攝影作品裡人像人文風光紀實靜物全都有的

其實有一點很好辨認,就是一般攝影玩的6的會對其他的攝影師更多的一些尊重。說白了圈子這麼小。你今天鄙視攝影師A和攝影師B 傳不了幾波馬上傳到A耳朵里。分分鐘撕逼。

————————————————————
你覺得不是胡話就不是胡話嘛。。。

自己選的彎路就算跪著也要走完噢~


多看多想多拍
看大師拍的照片,看到自己喜歡的照片,
想它是怎麼構圖、布光,怎麼後期,
多拍,不是隨便按快門,是在一個場景下嘗試用各種拍攝角度,嘗試不同的構圖模式。

器材不重要,拿好機器的不一定就是高手,拿iPhone的也能拍出好照片。
不唯物只唯實……

看幾遍相機說明書,對自己的相機有個全面的了解。
推薦一些相關資料書籍,

『Leica中文攝影雜誌』每天一更,好多大片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上) (豆瓣)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下) (豆瓣)

美國攝影教程 (豆瓣)

攝影構圖與色彩設計 (豆瓣)

攝影師的視界 (豆瓣)

藝術的起源 (豆瓣)

熱靴日記 (豆瓣)

理解曝光 (豆瓣)

視覺之旅 (豆瓣)

再加一本ps
Photoshop修色聖典 (豆瓣)


我就不裝逼賣圖了。
學攝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這行當里除了技術不過關,沒有誰是錯的,也沒有誰絕對正確,因為這是一門藝術。
等你拍的足夠多,看的足夠多,學的足夠多,慢慢就知道什麼是你喜歡的,什麼是你不喜歡的。
不要在一棵樹上弔死,不斷去看更多,你就會發現你哪裡出現了問題。


無忌蜂鳥的論壇少上。
記住少上。能不上就不上。其他攝影論壇也不要上。

能不能讓你進步我不知道。但一群鍵盤攝影師絕逼會把你坑死。

不要手賤去點那些什麼德味萊卡七兵器之類的帖子。

對了,膠片再文藝也和你沒半毛錢關係。

攝影網站的主頁可以上。每天學習一點。
有興趣了買本張千里或者趙嘉他們出版的入門書。

關於器材選購,基本買新不買舊。機身平台比鏡頭更重要些。
現在誰還和你說買d90,別猶豫立馬拉黑。
坑人可以,不帶那麼坑人的。

最後,誰和你說不後期是真實的,也請拉黑。


暫時想到這些


仔細閱讀單反相機說明書。


不要先學批評,不要先學批評,不要先學批評…


將破百贊,補充一些內容。

-------以下是原答案-------

先是吐槽目前排名第一的 軒轅阿布醬 的答案中器材部分:

  • D90掛18-105、60D掛18-135、掛騰龍18-200(沒防抖版本)的用戶(不懂器材)

黑一黑騰龍18200也就算了,我就想知道為什麼用D90和60D套機的就是不懂器材?套機鏡頭本身是最廉價、最方便實用的鏡頭,請問用一個廉價方便的鏡頭怎麼就叫做不懂器材?相同的價格你給我提供一個能表示自己「懂器材」的更好的選擇我看看?把使用的器材作為是否「懂器材」的標準,我也是醉了

  • APS-C機器掛全幅鏡頭或紅圈鏡頭的(不懂鏡頭解析度)

D90需要的鏡頭解析度比D800E高?佳能APS-C專用的長焦鏡頭只有55-250,你是在愛死小小白解析度不如55-250?

  • APS-C機器掛50mm 1.8的(不懂焦距轉換)

轉換完75或者80的焦距有問題嗎?APS-C上用什麼焦距的鏡頭能夠叫做「懂焦距轉換」?

  • 不知道啥是APS-C的(不懂畫幅)

這點基本贊同

  • 叨逼叨貴的器材就能拍好片的,一般手持5D3 24-70、D810 24-70的用戶(有錢但不懂攝影)

「叨逼叨貴的器材就能拍好片的」確實應該吐槽,但是「手持5D3 24-70、D810 24-70」作為「有錢但不懂攝影」的判斷根據之一我就不懂什麼意思了

  • 大部分6D和D610D600用戶(沒什麼錢卻想裝逼全幅紅圈的)

把一整個用戶群黑過去也是醉了,為什麼用全畫幅就是裝逼?全畫幅在高感、虛化、視角上的優勢被你吃了?實在不理解這種邏輯,用中端APS-C套機叫做「不懂器材」,用APS-C掛全畫幅鏡頭叫做「不懂鏡頭解析度」,用APS-C掛50 1.8叫做不懂焦距轉換,用中端全畫幅接24-70作為「有錢但不懂攝影」的判斷根據之一,用入門全畫幅不管什麼鏡頭直接歸為「沒錢想裝逼」……貴了說有錢只懂裝逼、便宜了說沒錢還要裝逼,還有多少器材組合是能用的?

  • 張口閉口單反專業,鄙視微單的(即不懂攝影也不懂器材)

個人認為:絕大多數情況下確實單反專業,鄙視微單是修養問題

  • 張口閉口閃光燈拍出來噁心的,不會用閃光燈的(不懂相機基礎原理和閃光燈原理)

這條基本贊同

  • 室外掛機頂閃光燈燈頭90°往天上閃的(不懂光線原理)

這條基本贊同

接著吐槽「照片」中的幾條:

  • 大部分照片都是沒什麼內容,卻講的很高大上,比如街角髒亂差就人文,比如光圈全開就人像,比如廣角山水就風景(形式重於內容)

保留意見

  • 沒拍過夜景人像、運動(不懂極限情況下的攝影技術)

術業有專攻,憑什麼要求一個人面面俱到?一個優秀的自然風光攝影師憑什麼要懂"
極限情況下的攝影技術"?

  • 沒拍過微距、商業靜物(不懂景深光線)

拍過微距、商業靜物就一定懂景深光線?搞商業棚拍、戶外人像的就不懂景深光線?

  • 叨逼叨機身色彩、鏡頭色彩之類的(完全不懂後期)

機身和鏡頭的色彩好能很大程度上減少後期的工作量,了解器材的色彩特性也能更好的經行後期處理。

  • 說做後期就不真實了的(完全不懂後期卻不承認)

基本贊同

其實這位答主說的很多東西不全部算錯,但是歸納得過於簡單粗暴,很多時候對於題主這樣的新手會起到誤導作用。不要用加粗的「99%的情況」作為錯誤的擋箭牌。

對彭渤的答案基本贊同,但是對其中第二條表示反對:

評論一張照片時使用猶如空氣感,德味,色彩油潤,成像立體這種不明覺厲的胡話

請問為什麼這些話叫做「胡話」?

以下是我的看法:
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相關書籍在sandbox 的答案中有歸納了。
推薦《中國攝影》雜誌,這是一份相對來說比較新銳而且質量較高的雜誌。其實經常翻翻《美術》雜誌可以提高個人審美素養的。個人覺得新手看《大眾攝影》可能會進步得很快,但是也有可能被帶入老法師的歧途。
關於如何識別「自身水平不高,但又顯得(小白眼裡)很專業的人」,我的建議是多接觸一些攝影師,種類要多樣,從普通愛好者到學院派到老法師都要接觸,不要一開始就簡單地聽信某一方的意見。

-------2015.1.16補充-------

評論里很多人對於「德味」有爭議,簡單講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本人並不會非常認真的用「德味」來評論照片,有時候朋友間開開玩笑會說說。我也不贊同用「德味」一類的詞,因為這種詞語不同人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對於交流而言不是好事。
其次,我並不認為「德味」是純屬胡扯的東西。在我的理解里,德味是色彩層次好、飽和度較高但是不失真,具體表現為有陰影有高光、但是陰影處不會死黑死黑的高光處不會死白死白的,這很大程度上是相對於日系小清新色彩風格(高光會出現細節丟失,常利用鏡頭的鬼影、炫光,色彩飽和度較低)的一種說法。

彭渤在評論中提到:

……評論一張照片要從照片立意,風格,時機,背景,色彩搭配,構圖構成等這些方面評論。所以評論德味,空氣感的這些人明顯不知道該評論什麼

前一句十分贊同!但是我想強調的是,攝影作為一種藝術載體,形式上的美感也是很重要的,一張內容上十分豐滿但是形式上缺乏美感的圖片很難感染觀眾,而照片立意、時機、背景等應該就是屬於內容部分,而風格、色彩搭配、構圖等應該歸為形式部分,而所謂「德味」一類的評論應該歸為對於照片形式的評論,個人認為只要不要捨本逐末就是可以接受的。


關於《中國攝影》的討論:
對於新人,《中國攝影》更多的提供的是一個拓展視野的窗口,裡面一些新銳觀點基本沒有走上歪路,新人經常翻翻可以幫助提高分辨「新銳攝影師」「走上歪路的『新銳攝影師』」的能力,而且在之後的發展中也比較不會被帶入老法師的歧途。但是,我強烈不建議沒有紮實基礎的新手直接學習《中國攝影》裡面的新銳風格,駕馭不來的。


似乎看到一個回答說要先學畫畫,我個人覺得不一定要學畫,但是要有起碼的藝術素養,不會畫畫起碼要看看畫。其實,藝術是相通的,如果一個人真的懂得欣賞繪畫,甚至書法、電影、音樂、戲劇、舞蹈,甚至珠寶、手錶、服裝(當然不能是對於奢侈品的盲目崇拜)……攝影水平一定不會太差。


另外一個建議:術業有專攻,不要指望有人可以攝影各個門類通吃,所以有問題想請教別人的時候請選擇一個對於相關門類熟悉的人,比如如果有人問我星空攝影的事情我會立馬讓他去找我的其他朋友,但是如果有人要買佳能器材來問我我就會好好給他推薦(雖然我也不是特別深入的器材黨,但是對於佳能器材還是相對比較熟悉的,如果有人問我尼康器材我會告訴他蜂鳥器材評測都比我靠譜)


跟著拿膠布把相機品牌遮住的人走


答案:學習。
同時,對於帶情緒的答案看不慣。

1、不被帶到溝里,那就要知道哪兒是溝,哪是大道。知道的少,肯定被人忽悠。那種判斷別人小白的各種指標,你不明白為什麼就相信,才是被帶到溝里。無知才是罪。

2、在看第三遍攝影基礎課程,視頻體系的。每次都學一些上次漏掉的。網上找些評價不錯的,國外的頂級攝影師不少都有自己開設課程的,Ben Long, John Greengo, Lindsay Adler, Sue Bryced S Kelby 等等很多。

慢慢學,別聽一些不懂裝懂的人亂說。知乎上沒幾個嚴肅又真配得上攝影師稱號的,真的,都低調。沒事兒刷存在的,時間花在打字上了。


(每天一篇長答案。)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大多數小白入門的時候都想認真學好攝影,但卻經常被身邊許多不靠譜的攝影前輩誤導,小白雖然攝影懂的不多,但從語氣和態度上,也能感受到這些前輩的不靠譜,而且前輩們的鄙視情節嚴重,小白不知道該聽誰的,使得他們入門很艱難。
我認識的攝影師不多,入門的時候是和一個真正玩得好攝影的朋友一起學的,比較幸運地避開了各種「大師」的指導。但就算這樣,也依稀可以從網上攝影師之間的互掐互黑,現實中的見聞感受到攝影這個圈子的戾氣。
小白要鑒別水平比他高的人,單純從技術上,是有難度的,我同意一樓所說的大部分觀點,但要依據那些指標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懂攝影,也是過於片面,而且容易誤判,有些懂攝影的人偏偏就不符合那些點,這是很正常的。
不過好在攝影作為一門技術(當然也是藝術),要想學好攝影就一樣需要踏實好學的態度,所以一個「大師」的態度很浮躁的時候,你就該懷疑他的水平了。
最後,當然還是直接看他的作品是最直觀的方式了,不過鑒於你自己技術不行,所以看作品可能也未必會看出什麼。
但這恰恰是你成長最快的方式——看別人的作品,然後給出自己的意見。
一方面,自己要把經典的書看了,比如紐攝,還有一些後期的PS的常用手法熟練掌握,但切忌太過依賴後期,像光線和構圖這類因素就應該前期做好。
另一方面多看大師的作品,然後給出自己的意見,看得多了以後,你的審美就會提升.
過不了多久(真的不用多久),你就能看出網上大部分作品的優劣,這時再回頭看你身邊的「大師」們的作品,就可以很輕鬆地分辨他們的水平了。


剛玩兒兩年,拍了4萬多張,各種入門書看了10來本,經常看精美的圖片。
折騰不少器材,在蜂鳥無忌發過一些帖子,出去拍照路上也跟過2-3次攝影愛好者小團隊的隨拍。

個人經驗是,別上無忌蜂鳥論壇,裡面大把的渣。有這功夫,自己看畫冊,看書,多按快門。攝影是一個人的事兒,自己專心拍,別跟一窩蜂瞎湊熱鬧。

兩年了,感覺稍稍入了點門。離拍得好,還差得遠。


先讓快門次數達到10000次,這10000次拍照,每次都計算成本,要精打細算。
然後這段時間別聽別人的,就自己拍。
當然基礎知識還是要掌握一點。


看了樓上好多回答,比較贊同 @Hok Huang 的回答,反對排名第一 @軒轅阿布醬 的大部分回答。
器材只是工具,不同的人用同樣的工具,效果也不一樣,大師拿手機拍出來也可以很牛逼,這也是我反對排名第一回答的原因,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手中工具的特點和自己的風格,揚長避短,發揮最大的價值。
看一個攝影師的功力或者水平,看他的談吐(大師跟不同人交流使用不同辭彙,深入淺出,如果你聽不懂他跟你說什麼,那麼他不是大師!),看他拍攝照片的姿勢/操作的流暢、淡定從容以及拍出的照片。
作為一名入門者,先要把相機說明書吃透,能夠熟練應用不同模式達到自己的效果(懂得基本的曝光原理,A檔和S檔應用熟練,針對不同場景使用曝光補償)。可以嘗試其他模式(ASM以外的盡量少用)
期間可以多拍攝,多向別人請教(最好身邊有高手指點),多看優秀的作品,看看自己喜歡哪類題材,再根據題材升級合適的器材(主要是鏡頭)。對於攝影作品,如果英文好的話推薦Pinterest,有許多教程,而500PX上優秀作品很多,可以經常關注。
PS 好的器材的優點是後期花費精力少,如果你明白哪些可以後期調整,哪些後期做不到的話,你的器材的優點和限制在什麼地方,拍攝時注意這些問題,應該攝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總之,多拍,多請教,多思考!共勉!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去微博關注「攝你妹」,糾正攝影觀好幫手


以大師作品為參考標準,多看看國外攝影師的作品集.
時間久了,裝逼犯跟真才實學一眼便知.


1.心態放平,心態放平,心態放平。一切愛好最終目的都是讓自己獲得身心的愉悅,脫離了這一點不用帶也會到溝里去的。如果想靠攝影去一夜暴富、泡妹子、裝b等等一系列極其功利主義的行為,奉勸趁早放棄為好。就算是成功的商業攝影師,也是在業界摸爬滾打許久,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最終通過大量的積累,摸清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2.多拍。前一萬次快門是進步最快的,然後會開始想自己到底想拍什麼,有針對性地去拍。這個階段出片質量並不算好,但是從最初的迷茫到找到自己所喜好的方向的感覺是很棒的。
3.多看。大家都不是天才,天才也不會鳥我們。但是讀萬卷書是不會錯的。紐攝有多重要不再重複,偷懶可以買上冊,去掉膠片的內容,剩下的仔細看,起碼精讀一遍。雖然是很基礎的內容,可能都會,但是基礎打好總沒錯,打歪了最後進溝的不在少數,打好基礎起碼能去掉一種進溝的可能性。
4.多走。自家窗外的風景,每天按一張,一年也只有365張,往外走就不一樣了。拓展眼界是很重要的事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沒啥閱歷的人註定拍不出什麼好照片。但是切記,出門拍照就該專心拍照,不要抱著邊旅遊邊拍照的心態,還不如只旅遊不拍照,兩頭不能兼顧的。自己出去玩,玩的太開心根本無暇顧及拍照。自己出去拍照,早上4點起床拍日出,中午太陽太正吃吃玩玩補補覺,下午3點出去掃一圈街,晚上5點又準備拍晚霞,夜深了拍星空,你說哪來時間玩啊。
5.多拍-多看-多走,往複循環。這個階段可能會持續一生。閱歷的提升是無止境的,自我滿足停滯不前終將導致倒退。這個階段可能會摸出自己最想拍什麼題材,會去接觸很多相關的書籍,不要強求全面發展,精通一門本身就很好了,強求全面可能會造成樣樣不精通,大概算是個溝吧。
6.砸錢。沒錯,砸錢。個人不鼓勵人人都當器材黨,雖然燒器材的確很好玩,但是不小心燒歪的不在少數。但是很不幸,人有時候很賤,不砸點真金白銀不知道珍惜,不砸點軟妹幣不知道開心。況且,到這個階段,會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會發現需要更好的器材來達成更大的創作自由度,那就不要猶豫,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自己最想用最順手的最好的器材,這是完完全全的正道。放棄所謂的用破爛器材也可以拍好片的概念,這也是條溝,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功利和裝b。舉個例子:曾經見過某個腦殘的攝影比賽,要求器材價格必須低於3000。主辦方很天真的以為這樣可以限制所謂的器材黨,但是萬萬沒想到其實3000可以配出來一台非常破破爛爛的大畫幅,都瞄上大幅了咱就別談廉價這回事了。所以回過頭你仔細想想,沒意義嘛,該買的還得買,用的爽才是關鍵。
7.少聽,少說,多拍。半吊子大師總是存在的,說不定自己隨口胡說也變成了半吊子大師。但是萬事萬物,自己不實踐永遠只能獲得二手信息。總有人在那邊吵佳尼,總有人在那邊吵德味,光說不練假把式,自己拿在手上拍個一萬張,什麼都懂了。沒事別去聽人吵架和自己去吵架,自己拍好才是最重要的。當然,也不要聽信那些「看完這一百種技巧你就會學會攝影」這類標題黨,攝影沒有捷徑,追求捷徑就準備掉溝里吧。攝影也沒有所謂的固定技巧,所謂的經驗都是長年累月大量拍攝得來的,邯鄲學步是要走近溝里的。
7.永遠不要自我滿足,永遠不要功利主義。就算是靠攝影吃飯,太過自滿太過功利也會適得其反,更別提本來大家都是發燒友,毫無意義。浮躁的人什麼都干不好,攝影也是極其需要心態放平的活,而且玩攝影本來就可以修身養性,反過頭來太浮躁就沒意思了。
8.再嘗試新鮮事物。淺嘗還是深究都隨意,最重要的是防止在某一個領域太久導致固步自封。況且人嘛,總有喜新厭舊的傾向,而且攝影也不是一塵不變的,接觸對自己來說不熟悉的事物總有好處。比如說本人長期用尼康的相機,每台尼康單反的操控花個一分鐘總能搞懂個大概,久而久之不是什麼好事。突然有一天,面對一台Leica M,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完全不一樣的操作,完全不一樣的使用方式,完全不一樣的用途,這樣一台完全不同的相機會激發出大量的求知慾和創作欲,這兩種感覺對於自身攝影水平的提升是很重要的,能從嘗試新鮮事物中獲得提升自我的動力,這本來就是一件好事,不試一試嗎?
9.到這裡沒什麼好講的了,心態放平,多拍多看多走,基礎打好的情況下慢慢積累,總有提升的,一時半會沒感覺,過個幾年回頭看一眼就知道走過多少路,對自己也是挺激勵的。有激勵就好,繼續努力吧。攝影本來就是開心就好,開心才能進步,玩的很痛苦早就退燒了。

最後,如果有條件,從接觸基礎開始,自學膠片攝影。正經點的基礎攝影課,或者說紐攝這樣的書,都會讓大家在膠片和暗房上滾一圈。儘管這一圈滾完這輩子都不會在碰了,但是對於攝影基礎,對於對攝影的理解幫助還是很大的。透過學慣用膠片攝影和暗房,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對最終照片的預感能力,能夠在按下快門前就知道這個場景用這個相機這個鏡頭這個膠捲拍出來什麼效果,後期應該用什麼手段去修正,這種能力放在數碼攝影依然非常重要,不要以為有了回放就可以瞎按快門慢慢挑,沒用的。同時,我不認同所謂的基於膠片投入成本高會逼著人認真地按下快門的理論,當年沒有數碼的年代哪個攝影師拍照不是一打一打的用膠捲的啊,膠片玩久了的哪個不是冰箱里堆滿了膠捲的,成本真的只能壓得住一時壓不住一世。同時,能力的積累需要一個量的積累,不會因為用了膠片,原來數碼一萬張的量就會縮減到一百張,該你要用一萬張去提升的地方,你用什麼拍都得花一萬張去提升,偷懶不得。最最重要的,竟然還真有人認為拿數碼就可以就可以不認真思考每一下快門?是什麼讓你們造成這種錯覺的?面壁去!


看了某答主說c畫幅配50 1.8的有小白嫌疑,我談不上反對,但我覺得小痰盂是性價比很高的鏡頭,500多塊,適合新手。新手就該從定焦開始練習,考慮到成本低後期還是要配18-200這種通吃裝備,銳度方面可能會有差。順便說下我用的是60d感覺和5d3差太多了。
說到後期,其實挺重要的,佳能拍的我感覺色彩都會偏灰,後期調色階,必要的時候用lightroom的色調分離把某種顏色進行調教。其實還有更小白的,只要肯花錢,買個色卡,拍樣張,然後校色目的是修正白平衡的,當然不可能所有照片旁邊都擺個色卡,只是對於新手,可以很快找到感覺。
老實說我只會用lightroom,ps略懂一些。我也不贊同他說的追求照片真實就是小白,色溫是反映攝影師當下的溫度,角度和焦距反映攝影師對這世界的看法,至於色彩反映攝影師的內心。你調後期是為了滿足你的內心,不要拍的時候的心情和照片不符。
我覺得我不會做一個職業攝影師,那樣會去考慮甲方的心態,相機在手上,你記錄你的時光就好了,你自己滿意就好了。
貼幾張1.8 50配60d的照片,不喜勿噴。。。手機黨純手打,望海涵。


認認真真看一些攝影書,比如 @sandbox 同學回答中提到的那些。專專心心拍照,別人說的聽過就好,就算對方真的是大師那也不過是他的見解和你關係其實很小,畢竟每個人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攝影創作就是一個很私人的內容,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風格,都會有自己的攝影路要去走,有些人走著走著會被很多人喜歡,有些人走到死都不會。但這不代表誰的才是正確的。
但是請不要忘記的是自己為什麼去攝影。
如果是為了樂趣,那就努力保持自己的樂趣。今天折騰延時,明天折騰反轉,後天折騰HDR,不亦樂乎不是么?
如果是為了受歡迎,那就好好研究現在受歡迎的照片的角度,構圖,拍法,然後好好模仿+創新。說不定哪天你就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攝影師。
如果是為了表達一些什麼,就像是寫小說寫評論那樣,那麼拍完後問問自己,這張比上一張有沒有更多更好的表達你想表達的內容,問問邊上啥都不懂的人,看看能不能看出你想說的東西。
如果想做一個任性的器材黨,也沒啥可恥的。多少錢辦多少事兒,萊卡、哈蘇、中畫幅、大畫幅,有錢每樣來幾斤,多開心。器材黨也是一種攝影愛好的表達,並沒有啥可恥的,只要自己真開心,燒器材總比做一些不健康的娛樂好多了。

最後,我覺得和菜頭的自我介紹說的很有道理:「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請把這句話套在你和所有其他人身上。然後順著自己的想法感悟拍照去。


推薦閱讀:

怎樣的人才算有教養?一個已經成年的女孩怎麼培養成一個有教養的人?
在香港讀大學 ,很自卑,不想去上課,朋友很少,該怎麼辦?
畫畫基礎好,構圖卻比不上基礎差的同學,該怎麼突破?
學習中太過浮躁,什麼都想學,卻都淺嘗則止,有沒有好的建議?
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過的太閑了,一想到這個就很焦慮很內疚?

TAG:學習 | 攝影 | 攝影技巧 | 攝影技術 | 攝影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