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怎麼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的?

最近看阿德勒的《超越自卑》,裡面提到自卑的原因有三個:身體缺陷,溺愛,冷落。其中對溺愛引起的自卑感很有興趣。而溺愛容易使一個人變得自私。我想了解自我為中心與自卑的關係,謝謝。


謝邀了。
你對問題的敘述中說到了溺愛引起的自卑。這個問題就要從這裡切入了(你的題目太大了,這是一個很複雜而且很漫長的過程,我只能去回答你自我為中心與自卑)
阿德勒的這本書讀了已經很久了,書中的部分內容已經只能憑藉記憶了。但是大體是這樣的,溺愛引起自卑,是因為溺愛產生了「剝奪」,這種「剝奪」以「愛」的方式產生並進行,造成的結果就是本應該是個體以己之力解決或者需要去藉助外界的力量和自己力量共同解決的問題整個過程(注意!解決問題是整個過程,不要在意結果,最珍貴的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所得所悟和個體對於自己能力的肯定於探索)那麼這個時候「家長」的「剝奪」傳達了如下幾個信息:

  • 你是無能的,不被我們肯定。
  • 我是無能的,我無法得到肯定。

類似的挫折多來幾次,你覺得這個個體會朝著怎麼樣一個方向發展?

  1. 我是無能的,我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2. 誰說我不行,說我不行的人我都不理會,我不允許任何形式去否定我,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盜用歌詞無噴,理解精神就好)

其實不論是1還是2,終歸到底都是自卑的,是對於無能的兩種不同的詮釋。1類型的人不過是放棄了對於「剝奪」的反抗,個體選擇了接受「自己是無能」的設定。這類人的自卑幾乎是那麼的顯而易見,他們大都習慣了被「剝奪」的感覺和形式,所以表現的也就那麼無所謂,那麼沒有主見,一切都會去聽從或者順從某一個「家長」式的人物(其實挺有意思的,因為有這種順從的人也有那種喜歡發號施令的人,這兩種人幾乎用著一種「磁鐵」一樣的吸引力彼此吸引,很容易就成為朋友,非常自然。不過隨著個體的成長和成熟這種關係要麼升級成成熟的要麼就會斷裂)而2類型的人就是題主說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了,他們的自卑是用「否定」「補償」的方式來體現的,他們想反抗「家長」的「剝奪」可是能力卻又不足,只能通過別的方式來補償自己,個體在通過對外界尋求幫助無果之後就會將這種力量朝向自己的內部,外界不肯定我,那我便肯定我自己(在一定度內這是健康的,可是過了的話,自然會變成一種「自戀」)古語:「過猶不及」的道理就是這樣的。個體通過否定外界對自己會產生「危險」的評價來「補償」自己對於肯定的需要。這種「否定」本身也是運用最廣泛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 這裡多說下什麼是自信,真的自信是對於自己的相信,是一種信念,由內而外的支持自己,對於失敗和成功都有很成熟的認識,不會因為失敗而妥協、推卸;也不會因為成功而驕傲、自大。自信的人自有一種立場。不自信的人或者偽自信的人,他們會極力的去表現的很自信。分別自信和偽自信的人還是多看對於失敗的態度。

所以,在我看來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於自卑的關係的是這樣的:他們通過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來保護自己,而這源於自己兒童時期對於「剝奪」的一種不成功的反抗,他們更懼怕被定義為無能,對於此產生的焦慮和恐慌使得個體更容易傾向將能量指向自己,去保護自己。但是越是保護,越是表現其對於自己的不自信,越是自卑。因為問題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因為個體的肯定還必須要通過外界來獲得一個完整的肯定。所以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去否定自己的自卑,其實對於自卑最重彩的摹寫。
回答的時候比較晚了,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繼續提出來,我們可以繼續討論。
再次謝邀


人天生就是自我中心的,很多人是因為缺乏合理的教育和適當引導,導致自己沒有意識自己的自我中心,從小在自己的內心沒有規矩和標尺去衡量自己的行為,然後也沒有人教他這些規矩和行為,或許有人會教,就像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一樣,但是我們接受的教育,大多是重視外在形式,而忽略內心體驗。

簡單說是這樣的:小時候,大人或者是老師就會告訴我們,你應該怎麼樣做事,然後這叫什麼品德,人應該擁有這樣的品德,也會告訴我們為什麼人要擁有這樣的品德,但是那時侯的我們,還多小,哪有這樣的思維邏輯,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教育和引導,不管是家裡的還是學校的。

比如說:一個小孩有一個玩具,他自己很喜歡,然後親戚的小弟弟也很喜歡,想要玩,這種時候,大人通常就會要求這個孩子把玩家給親戚的小孩玩,你說這個小孩內心是願意嗎?肯定不願意,但是迫於大人的壓力,最後通常也是給出去了,然後大人就歡天喜地,然後覺得我的孩子真懂事,還有不給的,大人可能就要開始罵了。

我們不是在說規矩和標尺嗎?人在內心建立規矩和標尺的時候,是需要經歷大量的挫折,最後才可以建立的,對於思維邏輯嚴謹的成年人而言,在內心建立規矩和標尺都是那麼難,何況是小孩子呢?

那麼小孩子,交出了自己的玩具,這就是小孩子遇到的挫折,但是這個時候小孩子的心裡是會情緒和想法的,而一個人誕生出情緒和想法的時候,才是這個人真正需要引導和教育的時候,但是在大部分的時候,小孩子的這些情緒和想法,都被大人或者是老師忽略了,因為大人和老師都在乎形式,而不在乎孩子的內心,或者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於是導致孩子因為這些規矩和標尺產生的負面情緒,根本得不到排解,直接導致小孩很不開心,時間一長,這樣的事情一多,我們就會聽到小孩說:我為什麼要給他,我為什麼要這樣,甚至是我為什麼要聽你的。到了最後,就是直接的反抗。

很少有人會拉著交出玩具以後,悶悶不樂的孩子,安慰他說:爸爸,媽媽知道你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了弟弟,自己也很不開心,很不捨得,不過你看看弟弟玩得那麼開心,弟弟的媽媽爸爸看到弟弟開心自己也很開心,這一切的開心,都是因為寶寶把自己的玩具給了弟弟玩,雖然寶寶把玩具給了弟弟玩,自己沒有了玩具,但是大家都在誇獎寶寶是一個懂事的,懂得分享快樂的好孩子,不是那種自私的壞孩子,好孩子就應該得到獎勵,我們在去買一個新的玩具好不好?買了新的玩具以後,如果其他小朋友要玩,寶寶願意給其他小朋友玩嗎?

想要一個人在內心有規矩和標尺,那麼建立這個規矩和標尺的過程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人做合理的引導和教育,教導孩子如何排解這種負面情緒,如何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讓一個孩子從遵守這樣的規矩中找到快樂。

但是大多數時候,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覺得聽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遵守規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們從來沒有真正意識到什麼叫自我中心,什麼叫自私,更談不上用什麼規矩去衡量自己的行為了,這樣的人長大了以後,就會變得自私自利,自我中心。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為他人著想,為他人付出,都是我們後天學習的技能,就像人天生不會愛,愛都是後天學會的東西,而且這個過程很痛苦,我們可以去看看那些爸爸媽媽沒有教育好的孩子,他們的野蠻程度,會超乎你的想像。

我覺得這問題應該問:一個人是怎麼認識到自己的自我中心的,怎麼認識到自己的自私的?

====================================================
歡迎大家關注我個人公眾號:GFML233(怪你們過分美麗),有連載、公開課、答疑錄音

http://weixin.qq.com/r/U0VxaQbEr1vQrUIK9xBB (二維碼自動識別)


自卑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不接納自己,總覺得自己應該更好,對自己的缺點和問題異常敏感。

這使得他沒有太多的力量去關注別人,愛護別人,即使表面上在關愛他人,也是為了不讓他人拒絕自己。

他內心的所有心理資源僅夠用於呵護自己,保護自己。

因為他需要向別人證明自己是有用的、重要的。其實這不需要證明,但他卻有一種自己沒用或不重要的焦慮感和恐懼感,讓他不得不調用所有的注意力資源去克服,這在情感上很自然。

只有當完全的接納了自己的一切,不管好壞,我就是我,內心就會充滿陽光,也會異常充實。這時候,對他人的關愛和無私才是自然的,是提升自己幸福感很正常的選擇,沒有道德成分。


1:我這個答案不僅僅是回答題主的問題。因為題主的問題不成立。就像@李越 的答案說的,自私是與生具來的。不信你看下面的例子:

記得初中早上起不來,媽瞄我一眼:「懶啦?」我在床上蒙上頭,她就拿起電話給老師說我感冒了。我上高中看上聯想電腦,當時剛出液晶屏一萬多塊錢,相當於她小半年工資,我媽眼都不眨給我買。我去北京讀書,她把整張工資卡都甩給我讓我隨便花,她工資有三四千塊錢,那時候是04年,我只是個學生。
我一直到二十七歲都覺得我媽媽是萬能的,媽媽永遠都有錢,媽媽超強大,我只需要索取,根本不用付出。慣性使我成了一個自私的人。

我一朋友的媽媽從小對她及其嚴格,零用錢基本沒有,犯了錯下狠手段治她。導致了她長大以後愛貪便宜,算小帳,永遠覺得別人給的不夠。她遇到好男人,就揪著對方給她買包,匱乏使她成了一個自私的人。

你看你看,自私太正常了,不用問溺愛還是苛待,這是人性的本能。被溺愛的自私,被虐待的自私,被放任的自私,引導錯誤的自私,被教條鎮壓的自私,不被愛的自私。

自私的原因不用研究,不自私的原因才要研究。
就像《星球大戰》中盧克問Yoda大師:黑暗勢力更強大嗎?Yoda回答:不。但是:

趨利避害,人性本能。

2:閨蜜是個美女。追求者中有各路富二代網紅(不是思聰),富一代氣質豪,富一代小潮男。篩選了一圈,最後選的男人:貌不驚人,年紀大,略胖,略浮誇:各種亮閃閃的麥昆鞋加閃鑽衛衣,土瞎我們的狗眼。但閨蜜愛他愛到死去活來,深入骨髓。為什麼愛這樣的男人?她自己都不可思議,她說:「我覺得他給我下了葯。我選男人的品味和要求,原則和基本條件,在他身上通通作廢了。」
我深知其中原因:這個男人是當前社會少見的金子。
他是我見過最會做人的人。他不佔人便宜,不傷害別人,資源不獨享,對家人朋友事業夥伴愛人負責,能幫就幫。有一次他的大哥重病,他扔下手中生意,飛去國外陪床很久。他朋友老婆生病了,他並不直接給錢,而是介紹生意給朋友,解決了朋友的燃眉之急也並沒覺得被施捨。就連我,他女友的服務員朋友,沒有任何利益關係,只是因為大家一起玩過幾次,他又知道我需要錢,過年就給我包了個幾千塊的大紅包。

(這個圖配的,刪不掉了怎麼辦)
他大哥去世後給他留下一個工廠,他朋友圍繞他就像圍繞小太陽,我每天給閨蜜支招怎麼哄大王。大王從不受別人操控,不受道德綁架,看的出他的每一次付出都是發自本心,也不求回報,大王的人生可以說一帆風順,財運亨通,情場得意。
就是這樣一個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他說:「其實我是最自私的人,我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
你看,不自私的人並不是超脫了趨利避害的行為本質,他們只是早早嘗到過為別人著想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觀察過自己或別人不同行為帶來的不同結果,體會過每次做一件事情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坦然且強大。
3:王陽明說:人需在事上磨,磨到位了,內心就強大了。可是有些人窮苦了一輩子,經歷了太多爛事,受了很多罪,但他從不覺得是因為自己算計,從不面對自己的惡。他埋怨他爹不是馬雲,埋怨社會不公,埋怨上司不會識人,埋怨命運虐待。他看不清自己一直機械性做慾望的奴隸,追著各種誘惑跑,只想著得到,只看社會標準,只看別人的臉色。為什麼?逃避啊。逃避去自己看,自己思考。從來沒感受過自己做事時內心是否舒服坦然,沒看過自己得到後是否真正的滿足,沒看過事情發展的因果規律。
4:有人說,三十五歲以後,就要為自己的相貌負責了。同樣的,當生理年齡成人之後,人就要為自己的自私負責了。一個七十歲的自私老人,他的心理年齡往往停留在十二歲,身體成長但覺知並沒有發展過。自私最大的惡果並不是傷害別人,而是使自己深陷在小算計的地獄,遭受匱乏焦慮求而不得的煉火煎熬。但是痛苦不一定能使人發現,發現不一定能改變,改變不一定能徹底改過來。因為成長太難了。在這個集體無意識的社會裡,沒有人引導我們,大家都是自顧自的陷入瘋狂。教科書上那些狗屁知識只是訓練我們好好做一個機器,老師和家長也並沒有教過我們真正的學習了解自己的問題。他們只是拿大帽子扣我們:你這樣是懦弱,笨,沒能力,不道德,逃避社會責任。
可笑!誰在乎社會責任?誰在乎道德?我們真正在乎的只是別人的眼光。在這種教育下,我們學會的只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這種無意識,根本沒人想要主動打破。

5:這麼惡劣的條件下,有沒有覺醒的機會?有的。

當一個人真正開始看到--自私做事帶來的後果,跟自己預料的不同時;當他發現自私並不能讓他真正的得到什麼,反而會失去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時,當他發現慣性自私發作的時候心裡那種不舒服和緊縮感讓自己不快樂不舒服時;當他發現自己的匱乏會打亂事情發展的規律時;當他因為自私導致自己的生活一團混亂不斷因小失大甚至一無所有時。

這件關鍵事情發生的時候。

當我們的肩膀上壓下最後一根稻草。

壞到最後,就是機會。

衝破自私的牢籠走進自己的生命里,這件事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契機。很多人擁有好的生存技能,憑著文憑能力家產臉蛋能過上不錯的生活,所以他們不會去反思自己的慣性模式,錯過真正寶貴的東西。有些人,經歷過極大的挫折,放下生命里多餘的一切,放下慾望與執著,反而能走進新生命,得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6:人類的本能註定了我們要靠自私保護自己。這不是什麼原罪,這只是無意識。我們一直緊閉雙眼,被慾望的幻覺控制。但是只要睜開眼,看到真相,就會改變自己的慣性自私模式,成為一個真正懂生命的人。


參考溫妮科特的客體關係理論「嬰兒剛出生的內心,是沒有外部世界的,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應該說假定該說法成立,嬰兒時期是完全的自我為中心(其實別說中心了,就是除了自我沒有其他),成長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否定以前認為是自己創造的,不斷接受客觀存在的過程。所以與其說我們在變得自我為中心,不如說我們逐步接納了除了自我以外的環境和事物。

但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發展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接受外部事物的同時否定自我過多而拋棄自我的,可以稱之為自棄
接受外部事物的同時認為自己能控制的太少的,可以稱之為自卑
接受外部事物但同時並不否定自我的,可以稱之為自信
極少接受外部事物只堅持自我的,可以稱之為自大


這是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行為,自卑,對自己的不信任,因而不能積極勇敢的去面對世界,所以,我們才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我最近正在試著去冥想,賦予自己正能量,給自己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自信微笑的去面對生活,漸漸地便不會再覺得害怕,慢慢卸下心裡的防線,也就學會了接受,學會了去理解,不再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了。其實某種程度上來看心理真是一種有趣的玩意兒,他有事令你糾結不已彌足深陷,有時卻令你能輕易的改變現狀,甚至有時能夠輕易影響他人狀況,提問者以輕鬆,愉快,玩樂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心理難題吧!


人的意識里對周圍存在的認識都是從自己出發,再反饋回意識,自己就是這個意識意識的中心,只是這種中心化具體表現內容廣泛。一個微小的栗子:即使在社會裡有人表現出了可歌可泣無私奉獻,其本質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在馬斯洛那可以算作想獲得尊重認可、自我實現的需要,只不過表現的是被命名奉獻的一種行為。當然我只是從這個角度曲解一下而已,無私奉獻永遠是令人敬佩的高尚美德,絕不動搖


其實是能力缺失的一種表現。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也是把握不好自己生活的人,他們連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難,更加無暇顧及他人。
一個成績優秀,學習遊刃有餘的學神往往會熱情地教其他同學題目,而一個拚命追趕的學霸可能更傾向於埋頭苦幹。
所以關心他人可以看成是能力的「溢出」——自己的生活過好了,才有閑功夫管別人的。


出廠設置就是自我為中心的。溺愛與缺愛都是阻礙或者延遲識別擺脫這種原始自我認知的方式。

溺愛的情況下,個體在嬰兒時所體驗的與生俱來的「世界以我為中心」的認知會被更久的延續下去。

不適,痛苦的體驗(也就是自己不過是世界的一個普通個體的認知體驗)是自我認知客觀化的必然過程。

真正的愛與利他品質確實是後天習得的。

人之初(嬰兒時期),無善無惡,只是單純覺得自己就是世界而已。


首先,阿德勒說的,僅僅是阿德勒說的而已。


然後,我定義一下自卑


自卑:因為覺得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別人人,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阿德勒提出自卑的原因有三個:身體缺陷,溺愛,冷落。


身體缺陷很容易理解,原本就是器質性缺陷,也原本就是不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正常人。


溺愛和冷落是一組相反的關係,卻同樣能造成人自卑,這就很好玩了。


被「溺愛」的人,無非是小時候無論什麼無理的要求都被滿足的人。這種人慢慢長大,慢慢進入社會,接觸到更多的人,自然不會每個人都像父母那樣去滿足他所有無理的要求。溺愛必然造成能力的缺失。在新的環境中,他意識到自己能力的缺失,於是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產生負面自卑情緒。


當然,這不是必然的。這只是一種可能性。有能力溺愛子女的家庭,一般屬於社會中比較上層的人群,同時,被溺愛的人,在溺愛的環境中也會得到一些能力與氣質。這些都決定了,被溺愛的人不一定會變得自卑。


被「冷落」的人,可以理解為從小合理的要求都不能被滿足的人。這種人,慢慢的不敢去提合理的要求。別人該有的東西,他卻沒有,因而可能會變得自卑。


但是,同樣,這種自卑也是一種可能性,不是必然的。也有不少「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因而能力出眾的例子。

接著,我們來說說「以自我為中心」每個人一出生,一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一例外。想想我們剛出世的時候,我們只知道自己餓了、冷了、不舒服了,就大哭。根本不理會是白天黑夜,根本不理會是不是影響到了周圍的人。


慢慢的,不管是因為溺愛,冷落,還是身體缺陷,這份「以自我為中心」基本沒有改變過。


對於有身體缺陷的人,他們的「以自我為中心」慢慢的轉移到自身的缺陷上。他們是特殊的一群人。由於不可避免的過分關注自己的「缺陷」,他們有的變得自卑,怨天尤人;有的變得不服,知恥而後勇,反而成為大才。於是,身體的缺陷,反而成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動力,把他們引導向2個極端。


被「溺愛」的人,會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感受。關注自己多了,自然關注周圍的人就少了。並形成這樣的一種行為習慣。他們從小就是家人的中心,到了社會中,自然而然的要成為社會的中心。在成為社會的中心的過程中,有的人成功了,成為大才。有些人失敗了,懷疑自己,並慢慢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這種改變並不是不在以自我為中心。只是害怕被孤立,害怕自身安全受到損害。把對自我的關心,從慾望下調到了安全層次。


被「冷落」的人,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變成了驚弓之鳥。慢慢的不敢去要求。他們不是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首先關注自己會不會又一次被傷害。


所以,不管何種情況,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在「身體有缺陷」、「溺愛」、「冷落」的人中,只是表現為不同的形式,關注自我的部分不同。自卑與「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什麼特殊關係。,只是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自卑的人也包含在「每個人」里,僅此而已。


以自我為中心,也有不同的程度,也會表現為不同的形態,可以升華為「大愛」,也可以固著為極端的目中無人。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因為被溺愛,所以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寵著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成。但現實是 自己嬌氣沒人理你,想做的事兒一大堆卻一事無成。而自己早就失去了奮鬥的勇氣和吃苦的精神,因為別人的冷漠與不屑和自己的無能而感到痛苦,可自己又不願改變。為了逃避這些痛苦,所以就把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以自我為中心。


心死了,人不想死


我知道當世界上沒有了利益這個概念,人們就都無私了


從你離開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次次感受到世界的寒冷,就會把身上的衣服裹得越來越緊。


不是,一個人怎麼變得自我中心的。
而是,一個人為什麼沒能完成「去自我中心化」。

所有人都是從自我中心成長起來的。


一種極端情況是,當受到了足夠強的傷害後,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吧


我大概是有點幸運的。
從小到大,周圍的人對我都比較寵愛。爸媽也是一直以朋友的姿態和我相處,尊重我,不過分強求我。但是也沒有溺愛,更多的時候是擺事實講道理。只能說平等吧。
小時候比較懂事懂禮貌,胖乎乎的蠻討喜。認了一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叔叔阿姨。有一個奶奶,兒孫不在身邊,一有好吃的就拿給我,每次吃酒席都帶著我。
表哥表姐們都大我很多,所以我一直處於被關愛狀態。
考上大學了,表哥送我到學校,怕我剛到大學想家,天天找我聊天。其實,我有點煩,但是不忍心潑冷水。主要有人關心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一絲絲得意。原諒我,沒骨氣。
小學六年級,有個男生天天晚上八九點騎車到我家門口叫我名字。只叫一兩聲。我媽沒說過他,我爸只吼過他一次。爸媽很溫柔的。
我總是能體會到周圍人的關心。
唉,有時候,別人對我好。我都覺得煩了。
更多時候,會覺得別人對我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
壞處就是:
1、不考慮別人感受,只關注自己的感受。
2、被關愛久了。好多人就覺得你是需要保護的,總認為你做不了。時間久了,我也會覺得自己不行。沒有自信,容易退縮。我為什麼那麼和發小那麼好?因為她從來不覺得我是需要保護的,偶爾還會一本正經打擊我,促使我往前走。我表哥會開玩笑式的打擊我,只能讓我臉皮厚點兒。
3、玻璃心。
4、慫。不會爭取,不會主動關心。因為別人給的關愛多了。有些時候不會珍惜。主動表達關心,也是人際潤滑劑之一啊。
5、高冷。從來都是別人關心我,才不要跪舔別人。
6、經常和父母交流,看得開。可還是不成熟,容易情緒化。雖然從生活和書里可以總結出道理,但我本質還是個不夠成熟的人。還是從日常交往中總結出來經驗比較好。
7、虐虐更健康。
寫不下去了。。。認清自己好難。剖析太狠,容易自卑。剖析太輕,容易自負。
所以我在合二為一的路上,前行。


本我是追求快樂的,是人原始意願的表達,超我是人類社會道德準則,是人追求完善的要求。人在小時候表達的自我基本都是本我,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只是後天的社會教育讓人學習超我,學習怎樣不已自我為中心,表達的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結合。


我周圍人的人大多數覺得我有時候做事情太由自己的性子走。
這種感覺說來就來,控制不了。
我的自卑從小時候就開始,名字,到長相,這些致使我覺得必須把自己武裝起來,才不會讓別人的言語傷害到我,可能是自己太敏感,那時候總覺得周圍人都帶著惡意對自己。
我的媽媽,是那種上一秒好心問你,我炒這個你吃么,下一秒快炒好的時候,隨口嗆死你,哪個要給你吃……無意間一句話能噎死你那種…
導致我很多時候為保護自己的玻璃心,愈發變得…刻薄,也就成了別人那種凡事只顧自己…


看到樓上的幾位的回答真是冒汗,
因為啊,
一直到現在,
我都認為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上帝玩的一副棋或者神仙們安排好的一場戲,
而我就是那個男主角。

按照樓上幾個同學的說法,
我這個心態,要麼屬於自卑到地心,
要麼自負到月球了吧。

嘖嘖。

PS:這世界另一個被選擇了的人就是我未來的妻子, 從小我就是這麼想的。 所以小時候為什麼會有很多個老婆的想法呢 ,誰說的因為韋小寶。
都是愛啊。
因為當我老婆就可以成為被選擇的人了 ,所以多一個,就是多拯救了一個啊。

------------------------------------------------------------------------------------------------------------------
看完上面自己寫的話,
想想最近看的書,
這好像違背了心理學三大原則的「主客觀世界一致性」
我果然有心理問題
sad,


推薦閱讀:

鏡子中的自己和照片里的自己,哪一個更貼近別人眼中看到的自己?
如何發現自我,改變自我?
接納自己和安於現狀是什麼關係?
特別害怕被別人指責因而不敢嘗試新事物怎麼辦?
哪一刻你覺得特別對不起自己?

TAG:心理學 | 教育 | 育兒 | 自我 | 自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