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行道橫道紅綠燈發出的「嘟嘟聲」有實際作用嗎?為什麼內地沒有大量採用?

香港的人行橫道紅綠燈會一直發出「嘟嘟聲」,紅燈時聲音緩慢,綠燈時聲音急促。這樣的聲音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在香港「嘟嘟聲」還被應用在扶手電筒梯等地方,在內地為什麼沒有得到大量應用呢?


我剛去日本的時候,也很疑惑,為什麼他們的紅綠燈要發出聲音?

後來,在日本看到了很多無障礙設施,終於自己想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是為了方便盲人過街。

另外,紅綠燈聲音不同,是因為過路口的方向不同,而給盲人不同的聲音提示,是不是很貼心?

這兩年,中國崛起的言論甚囂塵上。但我認為,當中國人走出國門,看到了一些先進國家的設施,竟然會產生「不知道這是做什麼用的」的疑惑,說明中國距離先進國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在日本和香港,感覺殘疾人隨處可見。而在國內,殘疾人卻不容易見到。這不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殘疾人少,而是因為,我們國家沒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殘疾人都被困在了家裡。


日本人注意細節,他們的盲道,絕對是規規矩矩,盲人不會走著走著撞到一根電線杆。在地鐵站,上下樓梯的扶手上,都刻有盲文,提醒盲人何時拐彎。這些都還是小意思,在我看來,日本人對殘疾人的照顧程度,已經到不惜血本的地步。

任何公共場所,都有適宜殘疾人使用的family toilet。可能考慮到殘疾人換紙尿褲的需要,有的family toilet備有一張可以躺下一個成年人的床。這個床,平時是豎著掛在牆壁上,以節省空間。需要使用的時候,一按電鈕,床就伴隨著茲的一聲,緩緩放下,很有科技感。

當時我住在日本的和歌山縣,縣裡有一處古迹,是當年何歌山縣的地方諸侯修建的城堡。既然是城堡,就修建在全城最高的山上。我去那裡遊玩的時候,赫然發現,為了方便殘疾人上山,日本人專門用木板從山腳到山頂修建了一條無障礙坡道。由於山勢陡峭,這條坡道蜿蜒曲折,坡度相當大。我想,哪怕推著輪椅上山,也是一件很費力的活,有多少殘疾人願意費這個勁?可能一年也就那麼幾個吧。但就是為了那麼幾個人,他們也花大力氣修建了這條坡道。後來在日本遊覽多了,這樣的坡道,幾乎每個景區都有。

當年還看見過一幕,讓人很難忘懷。

那天我在一個JR站,看到一個盲人坐著輪椅進站。JR的工作人員幫助他進站之後,立即去辦公室拿了一塊摺疊板跟著輪椅走。我很好奇這個板子是幹什麼的。幸好他們和我坐的是同一趟車。我看到,車來了之後,JR的工作人員蹲下身,把摺疊板打開,在站台和車廂之間,搭起小小的橋樑,殘疾人推著輪椅,輕鬆上車。

或許,只有人與人之間情感沒有障礙,才會修建真正的無障礙設施吧。


(敬請注意:謝絕轉載!!!)


我第一次發現這個,那時候我在法蘭克福,每天朝九晚五,和我一起總坐同一趟車的,有一名面容秀美的姑娘,她需要過馬路。德國的紅綠燈都有聲音提示,姑娘的盲杖在路上敲敲打打,即使交通燈已經變了,所有的司機看到這一幕都會安靜耐心的等她,沒有一個按喇叭的。

我每天都和她一起走,天天看見這一幕,內心充滿感動。後來才知她在"對話博物館(英文:Dialogue Museum,德文:Dialog Museum)"上班,這裡有很多盲人工作人員,他們會讓正常人在完全黑暗中,體會盲人的感覺,聽飛馳的汽車,讓你在黑暗中摸索盲文。

他們博物館還有配套的黑暗餐廳,讓你在徹底黑暗中進食,你會發現自己曾經所有的技能都幾乎化為烏有,所有一切簡單的事情都變得如此艱難不堪。

如果你也去法蘭克福旅遊、出差,如有閑暇,你也可以去感受一下,很有意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而且你會更期待未來的中國社會也會對盲人群體有所愛護和尊重,讓他們出行更方便。因為並非命運之神永遠垂青於你我。

最讓我欣慰的是,很多德國學校會安排兒童、青少年去參觀此博物館。我依稀記得我小時候,班裡有一位罹患小兒麻痹症的同學,大家都模仿他的瘸腿,讓我今日回想起來,會覺得羞愧難當。但是德國社會很注意這種對青少年的教育,讓孩子們從童年起,就按照同理心來理解對方的困難。

後來我去日本,買啤酒和朋友聊天,突然發現,啤酒上面也有盲文。我走過很多路,喝過很多國家的啤酒,但是喝的讓我肅然起敬的,就是在日本。

有一天,去日本京都著名的龍安寺,看到有縮微模型(盲人、視力極弱者可觸摸),下面銘牌是盲文注釋,給盲人講解該景點的精妙之處。看「枯山水」已經覺得震撼,更震撼的是在這些經典景點旁邊還有縮微銅質沙盤和盲文介紹,讓盲人也能感受到園林之美。真不愧為文明社會。

在日本的高速路邊,去洗手間,很多隔間里不但有馬桶,還有嬰兒座椅,座椅上還有盲文!(下圖橘色位置)這樣盲人父母如果攜帶嬰幼兒旅行,也會很方便。

發達國家的藥品包裝上,也有盲文名稱。如德國:

有一次在德國看鐵人三項,有一位44歲的女性盲人要參加鐵人三項,旁邊是她的教練。她上了報紙頭條。我看到這樣的新聞就覺得特別美好和感動。她所到之處,所有的人都給予掌聲和喝彩。她身上的盲人符號,她堅毅的臉,和所有人的鼓勵,就是比賽中最美的一幕。

在德國,基本上公共設施、公園、泳池、學校等都是無障礙的,公車也可以車身傾斜,斜到和路邊石高矮一致的位置,所以經常見到輪椅使用者很方便的出行。火車上還有便攜的板子,可以幫輪椅使用者快速搭建出一個坡道來。

殘障者很容易就能被推到湖畔、海邊、山巔看美景,聽風嘯蟲吟。和我們這樣健壯正常的人一樣,欣賞所有的美好。

曾經和一個剛來德國的中國女士出去散步,她說:「你看德國人身體多糟糕,到處是殘疾人/輪椅。中國的人都活蹦亂跳的。」我跟她講:「不是因為德國人身體不好。。。而是德國的無障礙設施做的好,所以殘疾人也能出來散心、工作。」(真的希望也有一天,中國的殘疾人能出來散心、工作。而不是在灰塵四起的街邊,悲慘的拉二胡)

最酷的就是這種電動輪椅。前後左右、進退自如。有的人還會坐著電動輪椅遛狗。

在中國,經常看到新聞說「導盲犬被拒絕乘坐地鐵」。每次讀到這種新聞,我都非常悲哀。
在文明世界,簡直不可想像有什麼公交系統不讓導盲犬進入,台灣、香港、澳門、日本都可以。 曾經,北京地鐵就這個話題居然」徵求公眾意見「,這有什麼可徵求意見的?《殘疾人保障法》第七章52條就是有義務創造無障礙設施/環境,不做就是違法。

有一天,我去德國的一個圖書館,看到所有的入口、出口、洗手間都有為輪椅人士提供的無障礙設計,有兩位輪椅人士在閱覽室的茶几旁邊讀書,當時看了也是無限感動。文明,不是讓有錢人過得如何優裕,也不是眩目奢靡的慶典或莊嚴整齊的閱兵,而是讓窮人、弱勢者、老人、兒童過得有尊嚴。

我經常去的健身房,也有無障礙設施,我一直覺得沒用。上次去,就遇到了一個拿著盲杖的女生,她也去健身。旁人也沒給她特別的照顧和呵護,也沒有注視,對她就像正常的健身者一樣。。。有時候,關懷,就是退一步,不要遇見「老奶奶」就去「扶她過馬路」。最好是「老奶奶」能自由的選擇,如健康的你我一樣。

文明,不是讓有錢人過得更加優裕,而是讓弱勢群體能獲得潤物細無聲的關照。

我讀過最悲慘的中國新聞之一,就是有一次讀一個盲女的故事,她容貌很美,工作是按摩師,然後就有很多男客人,肆意騷擾她摸她擰她。她擔心丟掉工作,就忍悲含苦地從未提起。因為她知道說了也沒用,老闆也不會為了給她主持正義而丟掉客人的。

還有一個盲童,他特別聰慧伶俐,每次高考模擬他都會分數奇高,可是家長和老師逼迫他去學按摩。他哭了一次又一次。老師和家長也很痛苦,但是他們勸他的理由是:「你去上大學,你也無法照顧自己。你即使畢業了,你也不可能找到工作的。」我讀這個孩子的新聞時,深深地替他感到悲哀。孩子,你要是一個生活在發達國家的盲童,就不會被迫學按摩了。你可能就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或者工程師。

還有一則讓我很悲傷的中國新聞,就是中山大學富明慧教授的導盲犬萬福今天下午在中大南校區英東體育館附近走失。它是廣東首條導盲犬,和富老師朝夕相處兩年多。偷狗者,偷狗之後還電話勒索富老師。

夜已深,結尾吧。如下圖,發達國家所有商場、景點、體育場、政府機關、健身房等最好的停車位,都是給殘疾人或者接送殘疾人的汽車的。

送給大家一句我在德國的駕校教練說的話:「老人過馬路,不管她在不在人行道上你開車都要讓行;遇到兒童,他們在馬路牙子上你也要緩行,因他們可能打鬧推搡;遇到身體殘障人士過馬路,也要讓行;遇到智力障礙人士過馬路,讓行,還應幫看對面有車否,以免他們出車禍。你也會變老,你衰老時也不希望遇見車輪碾過;你也會有小孩,你不會希望你小孩和他玩伴的一次推搡就變成最後一次玩耍;你若像今天這樣健康聰慧,沒有殘疾和智障,你應該感謝仁慈的上帝。


有用,非常有用。洒家家住過九龍石硤尾,這裡是比較多公屋的地方,而且不知是否是因為附近有一些機構(醫療/康復),所以家附近出行的盲人很多,每天早上都會見著不少戴著墨鏡和拿著手杖的視覺障礙人士出行,他們過馬路靠的就是手中的手杖,底下的盲道,斑馬線邊紅綠燈發出的提示音。有了這些無障礙設施,可以看到視覺障礙的人士可以確實的自行尋找目的地,在沒有其他人的幫助下。
在我提到的設施之外,還有地鐵扶手邊的升降機讓我印象深刻,那是幫助坐輪椅的人士上下樓梯的。

其實,這些設施在我家,廣州也是具備的,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香港,他們被真真正正的運用了起來。記得剛到香港的時候,這裡街上的殘障人士出現的頻率比大陸高的多,想想就會知道,這不是因為香港殘疾人多,而是殘疾人出行,比大陸多太多。而這些無障礙設施的設置,以及被使用,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香港這樣一個人流密集,交通繁雜的地方,況且可以做到這樣,相對「地廣人稀」的大陸,是否應該好好學習呢?


除了無障礙(accessibility)方面的作用外,還有美學作用。聲音藝術家張安定(@Zafka)2006 年超美的作品 When Hong Kong Harbours London 裡就用到了香港的交通燈提示音:

UbuWeb Sound ::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Music

第六軌。


是為了方便盲人/導盲犬過馬路,香港紅綠燈不同嘟嘟聲是我實實在在感受到的第一例,但去了英國之後覺得那裡做的更好。

英國過馬路紅綠燈是必須要摁了之後等待的,貼心處在於:
1. 上面有盲文
2. 有不同聲音

*3. 摁的設施下方都有一個旋鈕,在紅燈的時候是不會動的,變綠燈之後就開始轉。

盲人可以靠聲音,那聽力障礙的盲人怎麼辦?馬路很吵怎麼辦?
並且即使我沒有殘疾都覺得很好用啊!我可以繼續看手機可以繼續打電話,只需要稍微伸手感覺旋鈕呀!


感覺內地對於殘疾人的關愛或者說關注真的遠遠不夠。
殘疾人真的舉步維艱,盲道大概是唯一很廣泛的,但是不知道大家試著走過沒有,很多地方鋪的都很不用心,七拐八拐/鋪一段突然沒了/直通一面牆,被占也是常見。

紅綠燈的無障礙有些城市也是有的,但是並不簡潔不穩定不廣泛。


我覺得最最阻礙的是,大家都不覺得內地的紅綠燈設置不科學嗎??即使是綠燈很多路口也會有一條車道仍然在行車啊!這樣綠燈的意義何在啊!我還必須得張望著小心著不能不抬頭的走過去。

換言之,這樣你怎麼要求大家過馬路等綠燈?


不過應該慢慢也會用心起來吧~變得更好。


根據《無障礙設計規範》GB 50763—2012(2012.09.01實施)之4.3.1.3的規定,城市道路應當設置音響提示紅綠燈以方便盲人,然而2012年之前不少地方政府已經這樣規定了,因為在前一版《城市道路與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2001實施)中未要求。所以在大陸設置會響的紅綠燈是硬性的。
但是,可以看到,由於大陸整體缺乏保護殘障人士的意識,以及無障礙設施未成完整體系,類似的設施並不能完全發揮其功效。以我的城市山西太原為例,紅綠燈雖然在響,但是旁邊的盲道卻經常被占或中斷;有些路段曾嘗試設置可摁按鈕轉換的紅綠燈,但最後因種種原因被迫取消。
不過,我認為一切都是時間問題。也許20年之後,大部分的大陸城市也會達到香港那樣的標準。畢竟國人的意識在不斷提高嘛。


我主要想回答一下問題中有關為何內地沒有大量採用問題。中國已經有些城市安裝了此類無障礙設施,但存在感極低。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我們缺少那一段文化和歷史,不知道舶來品的用途和用法很正常;
二、舶來品的引入者,比如商家和政府,沒有對這些舶來品設施進行宣傳,老百姓當然就不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
中國有很多舶來品,有著類似的存在感喪失或存在意義歪曲現象。
比如救護車車頭貼著反寫的AMBULANCE,其目的是讓前方車輛可以從後視鏡里看到正向的AMBULANCE,從而給救護車讓路。而我們只是單純地引入了這個鏡像的裝飾物,卻沒有改成鏡像的中文「救護車」。
再比如很多車後面貼著Baby (Mom) in car的小車貼,其實這個貼的意義在於提醒後方車輛注意,超車或鳴笛時盡量不要嚇到車內的寶寶(胎兒)。而很多車主只把這種車貼當成一種可愛的裝飾品,甚至沒孩子的車主也貼,後車也對這種洋文車貼視而不見。
另外,就像其他知友回答的,這個提示音是給盲人設計的。除了綠燈時聲音急促,提醒盲人通過;紅燈時聲音緩慢,提示盲人稍等片刻以外,有些地方,在綠燈變紅前,提示音會稍有變化,提示盲人小心信號變化。
內地也有對此類無障礙設施進行過改進,以解決上述不易被人理解的問題。很多城市將嘟嘟的提示音改成了語音播報。比如瀋陽「現在是綠燈,請快速通過」 「現在是紅燈,請耐心等候」。不過,這種播報大多缺少方向感。
-------------------
023 忽然發現被前一段時間排名第一、現在居位第三的回答的艾自由給拉黑了,不就是評論你的答案沒有幫助嘛。


作用1,盲人過馬路的無障礙設施。
作用2,提醒普通人趕快過馬路,別因沒留意錯過了。
這東西廣州有了至少二十年了,現在基本每個燈都有。
如今清晰記得這時間是因為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為此寫過一篇周記。


方便盲人,實際上也是無障礙設施的一種
別的地方沒注意過,北京現在大部分紅綠燈都是這樣的。跟城市的發展水平有關吧。現在整個中國內地包括發展最好的上海, 無障礙設施都還跟發達地區差的很多呢。


武漢也有嘗試

結果—— 紅綠燈「滴滴」聲夜間擾民

發出聲音是為了方便盲人


有用,那是盲人過街提示

題外話:有次我們接到一個投訴,市民說這人行紅綠燈喇叭太吵,擾民,要拆掉。


用來提醒視障人士這個應該好理解。但是一樣好產品很容易因為安裝不當或者維護不當而產生反面效應。

我住在廣州的小蠻腰附近,在我們家一個十字路口的行人紅路燈,面向東面和南面的紅綠燈裝在了一根柱子上。如圖所示(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我今天騎著某gogo型共享單車路過這個紅綠燈的時候,由於是紅燈,我就停下來了。又由於前一晚沒睡好,我在紅綠燈下打起了瞌睡。

聽到滴滴滴滴的聲音由急速轉向緩慢,我以為綠燈已經亮了,所以睡眼惺忪地騎車準備過馬路。騎到馬路中央的時候一輛馬6從我身邊呼呼地飛過,我定睛一看原來現在還是紅燈,所以我又退回了馬路邊。

這個時候我才看到原來兩個紅綠燈只有一個聲音提示,而我走的那個方向是沒有聲音提示的。我被另外一個方向的聲音誤導了。如果視障人士也如同我一般聽到聲音的變化準備過馬路的時候,車來了...


內地不是沒有,不過肯定不普及,很多細節的東西不到位。昆明是有的。


當然有用啊,這樣我一邊等一邊看手機不怕錯過綠燈了


方便忙人
方便手機黨
方便一切原因不好好看路的人


我在二線城市也有耶⊙▽⊙

而且看到有人說那聲音擾民

難道各地不一樣?

我這兒聽到的是類似於敲打木頭的聲音,不刺耳,低沉,不是滴滴滴的⊙▽⊙


補充幾個細節:
1,曾經特別留意過香港這種聲音的來源,出自紅綠燈桿上的一種扇形喇叭(全部西門子的,想不到西家還做這個),不過還不清楚是物理髮聲還是電子合成音。
2,轉綠燈時噹噹聲加快,從心理學上能督促行人加快腳步、抓緊時間過街;
3,每晚11點後,喇叭聲音會自動降到低分貝,避免擾民,這個細節很贊

另外,很多人行橫道在路中位置設置成之字型,對行人過街安全和緩衝很有幫助


新北川縣城所有的都是。


杭州有啊,不光有滴滴滴的,還有語音提示紅綠燈的


這東西一看就各種好處。內地不普及,香港最開始肯定也不普及,最最開始,應該都沒有吧


推薦閱讀:

聲音採集者是怎麼工作的?
好聽有感情的聲音究竟能帶給人什麼感受,聲音真的是有溫度的嗎?
聲音是縱波,怎麼會有振幅?
微軟建造出世界上最安靜的實驗室,-20dB的數據怎麼理解?
如何學雞叫?

TAG:聲音 | 交通管理 | 身障人士殘疾人 | 香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