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生理機制來說,人類大腦在快樂的情緒和痛苦(悲傷)的情緒下,記憶力有差別嗎?哪種情緒更利於記憶?

確實是我的提問有問題,快樂和痛苦貌似無法定量(不知有沒有大神有特別的方法),程度不能確定,也就無從比較而做出二選一的結論了。
所以把題目做點更改,「僅從生理機制來說,人類大腦在快樂的情緒和痛苦(悲傷)的情緒下,記憶力有差別嗎?哪種情緒更利於記憶(背書、學習新知識)?」

原題為「僅從生理機制來說,人類大腦更容易記住快樂的記憶還是痛苦的記憶?」

看了好幾位從自身答題的,想起來一個現象:樂觀的人更容易忘記不快記住快樂,悲觀的人更容易記住悲傷。
當然多數人應該不會極度偏向其中一極,假設是個正態分布吧。似乎人類大腦關於此類記憶的差異不小且不是那種極端的突變式分布,假如這種差異很大源於先天的話,那造成這種差異的應該是有所區別的生理機制吧?(跟改後的題目關聯不大,此段可略過)


謝邀。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閱蒲慕明研究組的相關成果《發現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進展介紹如下: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於9月5日在《自然-神經科學》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雙色雙光子成像技術發現,新突觸連接主要通過在已存在的突觸上添加新的突觸結構的方式形成,提示了成年大腦皮層中新突觸形成的基本規律。
條件恐懼是學習與記憶研究中常用的行為範式。在聽覺條件恐懼學習中,小鼠先聽到一個聲音,再被給予一個足部電擊。小鼠會將聲音與電擊關聯起來,並在聲音到來時表現出恐懼反應。關於條件恐懼的神經環路基礎,人們普遍認為,聽覺信息從聽覺丘腦和皮層傳入,然後經由聽覺丘腦——側杏仁核及聽皮層-——側杏仁核通路,在側杏仁核與來自體感皮層的電擊信息整合。然而,在此項研究中,結合熒游標記、病毒示蹤和免疫電鏡技術等,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的投射通路:側杏仁核——聽覺皮層(圖A)。運用化學遺傳和光遺傳技術,研究人員發現選擇性抑制此通路的神經活動可大幅度降低小鼠的恐懼反應(圖B),表明此通路在恐懼記憶中起著關鍵作用。
側杏仁核——聽皮層通路在條件恐懼學習後是否表現出突觸可塑性?皮層中的突觸由突觸前軸突小結和突觸後樹突棘構成。研究人員用雙光子成像技術對小鼠聽皮層進行在體長期成像,以追蹤此通路中來自側杏仁核的軸突小結和聽皮層細胞的樹突棘的結構變化。研究發現側杏仁核的軸突小結和聽皮層第五層細胞的頂樹突的樹突棘在恐懼學習3天之後都有顯著增加(圖C)。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來自前扣帶回皮層和聽覺丘腦的突觸前軸突小結,以及聽皮層第2/3層細胞的樹突棘,在恐懼學習之後都沒有顯著變化,提示恐懼學習可特異性地造成側杏仁核細胞與聽皮層第5層細胞的突觸重構。
同一根樹突上的不同樹突棘和同一根軸突上的不同軸突小結都分別會與不同的神經元形成突觸。突觸可塑性是否可由特定的連接通路決定?為回答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在活體動物中首次使用了雙色雙光子成像技術。通過在特定通路中的突觸前與突觸後神經元中表達不同的熒光蛋白,研究人員可以直接觀察到該通路中的突觸結構。用這個方法,研究人員發現,恐懼學習後,側杏仁核——聽皮層通路中的軸突小結及樹突棘增加比例都遠高於平均(圖D),即突觸可塑性可由連接通路決定。進一步研究發現,側杏仁核——聽皮層通路中的突觸數目在恐懼訓練兩小時後就有顯著增加,且增加可延續至3天以上(圖E),與恐懼記憶形成和鞏固的時程一致,提示此通路可能與恐懼記憶的存儲相關。
使用雙色成像技術,研究人員還發現,新形成的突觸絕大多數都是在已存在的突觸結構上添加新的突觸結構的方式形成(圖F),很少有突觸前後均為新形成的「全新」突觸。這個新增突觸連接的方式可以節省空間和結構蛋白數量,是一種很「經濟」的突觸形成方式。並且,在所有觀察過的皮層下—皮層,以及皮層—皮層通路中,突觸形成都遵循此規律,故而此規律可能是成年動物大腦皮層中新增突觸的通用規則。
此項工作在蒲慕明指導下,由神經所的楊揚和劉丹倩共同完成。該研究首次發現了在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通路,及該通路與恐懼學習相關的特異性重構。此研究為研究通路特異結構的可塑性提供了新方法,對條件恐懼學習的神經環路研究是重要的補充,並且提示了成年動物大腦中新突觸形成的基本規律。

圖A:局部注射EGFP順向標記LA的神經元,在同側ACx能檢測到熒游標記的軸突信號。圖B:在LA注射表達hM4D的病毒。在恐懼記憶測試時,在ACx局部注射hM4D的配體CNO以阻斷LA-ACx通路的突觸傳遞。* p &< 0.05, ** p &< 0.01。圖C:在LA注射表達eArch3.0的病毒。在恐懼記憶測試時,在ACx照射綠光以抑制投射到ACx的LA軸突。圖D:左:訓練後3天,投射到ACx表層的LA軸突小結的形成比例和消失比例。右:ACx L5神經元頂樹突上樹突棘的形成和消失比例。每個圓圈代表一隻小鼠。圖E:左:雙色雙光子在體成像觀察LA的軸突(綠)和L5神經元頂樹突(紅)。白色箭頭,三角形和菱形分別指示穩定的,新形成的和消失的突觸。右:對照組和實驗組中,LA-ACx突觸在訓練後新形成及消失的比例。***p&<0.001。圖F:左:新的樹突棘與已有的軸突小結形成新的突觸。右:新的軸突小結與已有的樹突棘形成新的突觸。

好,看著費勁,那可以參閱文匯報的「人話」版本

《存儲恐懼記憶,大腦很節能》

一聲巨響、凄厲的尖叫……被嚇得呆若木雞,一動不動的體驗,你有嗎? 再次聽到類似聲音,即使時隔多年,恐懼也會被重新勾起。大腦如何存儲恐懼記憶的?昨天23點上線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科學家的最新發現,他們不僅發現了大腦存儲恐懼記憶的重要神經通路,還順藤摸瓜,找到了成年大腦存儲記憶的基本規律———非常經濟節能。
動物對於恐懼的記憶,一部分是先天的,比如老鼠聞到貓的氣味就會害怕,另一部分則是習得的,與巴甫洛夫著名的條件反射實驗差不多,當一種聲音與恐懼聯繫在一起,只要再次聽到這種聲音,動物就會重新陷入驚恐之中。
很多恐懼記憶的形成,與大腦中附著在海馬末端的杏仁核息息相關。這是一個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並控制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原先,科學家認為,在小鼠中,聽覺恐懼的信息會從大腦的聽覺感覺區流向杏仁核的側杏仁核,再通往下游直接控制運動的區域,由此產生恐懼反應,而從杏仁核回到感覺皮層的投射,只有在獼猴等靈長類動物中存在。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課題組的副研究員楊揚在瀏覽小鼠大腦聯接圖譜的時候,突然發現,小鼠聽皮層也有來自側杏仁核的投射,於是她就和劉丹倩博士一起「追蹤」了下去。
這一追,收穫巨大。楊揚和劉丹倩研究發現,從側杏仁核投射回大腦初級聽覺皮層的這個神經迴路一旦被抑制,小鼠就不那麼害怕原先非常恐懼的聲音。「假如我們可以在人腦中找到對應的通路,那麼我們就可能通過調節這個通路,減輕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疾病。」蒲慕明說,這一基礎研究的發現,將為未來腦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線索,「目前藥物治療腦疾病效果並不理想,而生理、物理刺激和干預,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過,更有意義的是,這兩位年輕的女科學家發現了成年大腦存儲恐懼記憶的模式———這是科學家從來沒發現過的。
大腦與電腦不同,它沒有一個像集中存儲數據的硬碟,而是存儲在以突觸為基本單元的神經網路中。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點,大腦中有數以千億計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與上千個同伴相連接,它們之間傳遞信號,就是通過突觸完成的。而突觸會不斷變化,形態、數目,以及連接方式,都會隨著學習和記憶改變。通過熒游標記,楊揚和劉丹倩發現,側杏仁核-聽皮層的突觸在經過恐懼訓練後,明顯增多了。「成年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不會變化,可突觸卻可變大、變小、形成或消失。」楊揚說,「通過觀察,我們發現,98%以上的新形成的突觸都遵循『部分新增』的規律。」也就是說,這些新突觸往往由舊有突觸「改造」而來,這種形成新突觸的方法,不僅可以節省空間、細胞能量,還可節省「建材」———結構蛋白的數量。「我們在所有與學習有關或無關的突觸變化中,都看到了這個現象,所以這可能是成年動物大腦中突觸形成的普遍規律。」楊揚說。
《自然-神經科學》的主編凱文·斯爾瓦稱讚「這是一項極具價值的研究」。蒲慕明透露,通過腦科學卓越中心的合作機制,已有北京的人工智慧科學家基於這一發現,開始研發新的人工智慧存儲網路。


媒體心理學專業的學渣一隻(因為半路出家),如果說的有不對請輕拍。
其實Lang教授的LC4MP理論,就一直在研究情緒和記憶之間的關係,雖然她自認為這個理論只對了70%(表糾結這個數字,我估計這個數字也是狼教授自己感受出來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make sense的。

Lang教授的LC4MP理論借用了心理學中的dimensional emotion的概念。也就是解決了題主的第一個問題,情緒是否可以量化。答案是可以的。我們一般說的情緒比如,憤怒,嫉妒,悲傷,欣賞,快樂等等,是categorical的情緒。這種情緒 如果例舉可能有成百上千種,不利於定量的分析。於是,dimensional emotion的理論就出現了。dimensional emotion的理論把情緒分為了三個維度,即arousal,valence和dominance。下圖就是用SAM的方法對這三個維度分別進行測試的一種方法。第一行,代表的是valence,即你的情緒的正負值。第二行,代表的是arousal,是你情緒的激烈程度。第三行代表的是dominance,即在情緒中你的主導地位。比如說,憤怒和悲傷,同樣是強烈的負面情緒。但是憤怒比起悲傷來說,是一種更dominant的情緒。dimensional emotion的理論認為,我們所有的情緒,都落點在這三個維度中的一個特殊的點。當然,現在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認為還可以加入第四個維度,比如predictness。

其次,lang教授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或者顯性記憶的過程,有三個非線性的階段,即encoding,storage,和retrieval。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有一天你在路上遇到了一隻狗。你首先注意到這隻狗,然後把這隻狗的大小,顏色,品種等等先暫時的儲存在你的大腦里,這就是encoding。然後,你就開始回憶,咦,這個狗和我記憶中的狗有沒有關聯呢,這個建立新信息與舊信息連接的過程就是storage。然後你從你的大腦里reactivate了一個記憶,啊,這個狗是我們家鄰居家養的一隻狗,我上周見過,這個把舊的記憶給翻找出來的過程就是retrieval。這三個過程不是線性的,是可以同時發生。而人的認知過程也就是這三個過程在反反覆復,反反覆復,反反覆復。lang教授認為,這三個過程的發生,都要調用我們大腦中的認知資源,而人的認知資源是一個有限的水池。因此,當認知資源不夠的時候,這三個過程中的某一個過程,或者三個過程,就都會發生的不完全。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記不住了。

那麼,什麼會影響認知資源的調配呢。首先,人當然是有主動性的,比如說我背書的時候,那肯定是我刻意要去記憶的時候,這個時候認知資源是被人主動調配的。但是認知資源也可以被大腦自動的調配。LC4MP理論認為影響自動調配的兩個最大的機制就是OR response和motivational activation,而後者就是和情緒有關的。

Motivational activation認為,人具有appetitive和aversive兩大系統,這兩個系統會對motivational stimuli產生反應,而這兩個系統是由進化發展而來的。簡單的來說,appetitive system會對positive stimuli(主要代表就是food and sex)有反應,而aversive system會對negative stimuli有反應(主要代表是animal attack)。這種反應都會調用我們的認知資源。那麼簡單粗暴的結論就是,比起完全中性的信息,快樂和悲傷的信息都會促進我們來調動認知資源,促進記憶。但是,這兩種系統的激發機制是不一樣的。對於appetitive system,當positive stimuli的強度增強的時候(只要不過載),認知資源會緩慢的遞增的被調用給認知的三個階段。也就是說,你越快樂的時候,記憶力會越好。但是appetitive system調用的資源,一般會被用來記憶非常general的information。這就表現在比如你心情好的時候,你看天也是藍的,花也是好看的,每個人都是笑臉。你記住了很多很多很多各種細節。當然,也有研究認為,當positive stimuli的強度在不斷增加的時候,記憶也會被稍微的narrow down。比如說,很多研究都發現,sex does not sell。就是說,你用一個性感女郎去做一個商品的廣告,結果發現受眾對商品品牌的記憶程度並沒有上升。有解釋就認為,這是因為sexual arousal是一種那種valence和arousal上都非常強烈的情緒,因為太過於positive,導致memory被narrow down了。所以其實受眾對於那個性感女郎的長相穿著倒是都記住了,結果把商品品牌給忘了。

相反,aversive system調用資源的機制則複雜很多。首先,在一般情況下,aversive system比appetitive system要更難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positive offset。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在一個中性的環境下,動物們被激發的一般是appetitive system,這樣動物們才會歡快的出去覓食和尋覓啪啪啪的伴侶。 但是,aversive system一旦被激發,激發的速度會快於appetitive system,這種情況被稱之為negative bias。這也很好理解,一旦危險出現了,aversive system必須馬上的被激發並且讓你做出反應,要不然你就被老虎吃掉了。一般認為,aversive system被激發的時候,人的memory會更加的注重於relevant details。這就好像,你悲傷的時候,你會沉浸在悲傷的那件事情,無法感受和記住身邊別的快樂的事情的,但是對悲傷的這件事情的細節,會記憶的各種清楚。但是,aversive system當被激發到一定程度的時候,encoding會被極大的影響。這是因為,當危險發生的時候,你的腦子需要使勁的去想,這種情況我應該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調動你的認知資源更多的去storage和retrieval,反而encoding就被削弱了。這就像比如很多人遇到了搶劫的時候,因為在被搶劫的當時,你肯定滿腦子都是想的比如,我以前看過電影里或者今日說法里告訴我應該怎麼做。然後事後如果警察問你說,那個劫匪長什麼樣子啊,你很可能是不記得的。因為在當時你的encoding被影響了,你沒能記住劫匪的臉。

再以及,appetitive system和aversive system是獨立的兩個系統,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被同時激發,也可以被先後激發。比如說,嫉妒這種情緒,就被認為可以同時激發兩個系統的。當兩個系統被同時激發或者先後激發的時候。兩個系統之間可能會產生促進或者抑制效果。這種情況被稱之為coactivation。但是對於coactivation現在的研究還並不是特別的多,結論也暫時還五花八門。

因此,回到題主的問題。悲傷和快樂哪個更利於記憶,取決去你悲傷和快樂的程度。當程度很低的時候,應該是快樂更有利於記憶。當程度開始上升的時候,悲傷會慢慢的更有利於記憶。但是當程度上升到非常高的時候,情況又會有變化。以及,這還取決於你悲傷和快樂的當時情況。比如你要是說到前男友那種bittersweet的悲傷,就會涉及到coactivation,記憶的情況就又更加複雜了。

以及,有很多人提到了這個事情有individual difference,看人的不同,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人本身的positive offset和negative bias也不一樣。就比如有一些人,天生樂觀派,他的appetitive system就是更加容易被激發,俗稱的傻樂。


不請自來
推薦添加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標籤,好讓這方面比較專業的大神來解釋下


首先一個大前提,人的記憶不是錄像機那樣精準,反而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而且記憶的準確性和本人的信心、記憶的詳細程度基本無關
也就是說,就算你深信不疑、想起來都歷歷在目的回憶,也有可能是錯的

人的記憶大致是分三步的:錄入、儲存、讀取
因此增強記憶的方法基本就是圍繞這三個步驟來的
為切題考慮,無關的內容就不說了,只討論情緒

有研究數據支持的一個論點是
錄入和讀取的—外部及身體內部—環境越相近,記憶越利於讀取並趨於準確


也就是說
高興的時候容易想起高興的事
傷心的時候容易想起傷心的事
考前一晚複習喝了點小酒,到考試的時候再喝一點有助於讀取記憶(不推薦)

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大致是兩方面:
1. 相近的環境下,讀取時的讀取索引(Retrieval cue)會更豐富,從而使讀取記憶更容易
2. 記憶錄入時的情緒會影響專註程度及專註的側重點,從而影響記憶的強度及內容

第二條展開還能說情緒會造成人對同一事物的某部分記憶特別鮮活,而對另外的部分幾乎沒有印象
不過有點跑題就不提了


看見問題隨手打的,以後大概懶得補充了,權當拋磚引玉好了


回頭看看,曾經的痛苦統概為了時光,唯有快樂才令那段日子變得有話可說。


首先,我想說,對於這種心理和大腦有關的問題,是有很多的特例出現的,因為人類對這個領域的研究還很淺薄並且有太多微妙的影響因素。所以,我只能從自己了解的部分信息中作出一個大致、普遍並通俗一點的回答。
首先,這兩種情緒對於記憶力的影響都是分程度的:先說快樂,在適度快樂的狀態下,大腦會較往常更多的分泌興奮性神經遞質等化學物質,而其中的很多化學物質還會作用於人類的神經系統,提高了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也就增強了記憶力。其中很典型的代表就是多巴胺。但是,對於過度快樂的情況下,部分化學物質的濃度超過了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的最適濃度後,會給人上癮以及飄飄欲仙之感,也就會造成意識的模糊與注意力的不集中,因此也對記憶力會有負面影響·。在這方面多巴胺同樣是一個典型代表。
其次,講一講悲傷的情緒對記憶力的影響,正如前面所說,同樣是分程度的,對於適度的悲傷,正如前面的回答所說,是一種生物自我保護的機制,對於以後的生命活動有教訓、警告或者其他的意義(不只是悲傷,很多負面情緒都會有這樣的作用),因此對其印象會較深,在之後倘若個體又接受到與其相關的信息,大腦會自發的、無意識的觸發悲傷的回憶與情緒。但對於過度悲傷的情況來說,我覺得可以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將適度悲傷的處理機制演繹到極致,最終會導致創行後應激障礙,一種病態的對於悲傷的回憶所導致的病症。另一種會導致大腦的選擇性遺忘,即當大腦接收到信息後又自發的想要觸發當時的回憶時,大腦額葉可以抑制海馬區(與記憶有關的重要腦部部位)的活動從而阻礙回憶行為,此時外在表現就會為記憶的模糊或缺失,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當然,這不僅對悲傷的回憶有效,同時還會影響大腦在悲傷事件時間線附近的所有事件的記憶,甚至會給整體的記憶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經歷過某些創傷的人會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記憶不太清晰,這正是大腦額葉對海馬體的長期抑制的結果。因此過度悲傷也是對記憶力有負面作用的。
當然,在此要申明,由於很難做出定量的表達以及個體的特殊性,因此我所描述的「適度」與「過度」是定性的並且因人而異的,旨在讓各位大概了解情緒對於記憶力的影響及其機制。並且答者能力有限,若有錯誤或更精準的回答還請各位指出。
最後,附上參考資料:Can We Learn How to Forget?(科學美國人刊登文章)
Selective amnesia(選擇性失憶,維基)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應激障礙,維基)
Hippocampus(海馬體,維基)Dopamine(多巴胺,維基)


不好比較快樂的程度和痛苦的程度,無法控制變數啊


情緒調節是近年情緒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尤其是情緒調節與認知關係的研究已成為研究者們最為關心的前沿課題之一。情緒對認知的作用和影響已經在眾多認知一情緒理論和實證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例如,情緒對認知具有激活、喚醒、評價、調節等作用,會影響認知後果。那麼,情緒調節是否也會對認知產生影響呢?

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是指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定的調節方式(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主觀感受、表情行為、生理反應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心理學家根據情緒調節的不同內涵為之下了不同定義,如Gross認為情緒調節是指「個體對具有什麼樣的情緒、情緒什麼時候發生、如何進行情緒體驗與表達施加影響的過程」。而Thompson認為「情緒調節是指個體為完成目標而進行的監控、評估和修正情緒反應的內在與外在過程」。根據不同的界定方式,情緒調節可分為:適應性、功效性、特徵性三種;根據不同的維度,情緒調節又可劃分為:內部調節和外部調節;減弱調節、維持調節和增強調節;原因調節和反應調節三類¨。

根據Gross對情緒調節的定義,情緒調節可分為先行關注調節即原因調節(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應關注調節即反應調節(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原因調節發生於隋緒系統的輸入(激活)環節,聚焦於情緒產生的來源;反應調節發生於情緒系統的輸出(產品)環節,聚焦於情緒反應的過程。

原因調節是對系統輸入的操作,即對引起情緒的原因進行加工和調整,包括情境選擇、情境修正、注意分配和認知改變。原因調節的兩種基本方式是評價忽視(reappraisal)和評價重視(rumination)。評價忽視是對可能引起的情緒在評價上的減弱,儘可能淡化刺激的情緒誘發的可能性,屬於減弱調節。評價重視是對可能引起的情緒的刺激在評價上的加重,儘可能將自己與可能引起情緒的刺激建立更密切的聯繫,屬於增強調節。

反應調節發生於情緒已被激活狀態下的情緒反應過程,即個體通過增強、減弱、維持、延長或縮短等策略對已經產生的情緒在主觀體驗、表情行為和生理反應等各方面進行調整。反應調節的兩種基本方式是表情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和表情宣洩(expressive revealing)。表情抑制是對已經喚醒的情緒進行克制,尤其是克制情緒在表情行為上的表達,屬於減弱調節。表情宣洩是對已經喚醒的情緒儘可能的感受和表達,比較多的是在表情行為上更誇張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屬於增強調節。

那麼情緒調節是否會對認知產生影響呢?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議,主要在於情緒調節是自動加工還是需要付出認知努力的分歧上『。

情緒調節的自動加工觀認為,情緒調節的能力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並不需要認知努力。情緒調節被看作是日常生活中人們諸多本能反應的一種,是自動加工而無需付出認知代價的,因此對認知行為和後果沒有影響¨。

情緒調節的認知消耗觀認為,情緒調節是一種自我調節,任何類型的自我調節都會消耗心理資源,在情緒調節過程中所佔用的心理資源會減少在同一過程中花費在其它活動(如認知)上的資源,因而需要付出認知代價,對認知行為和後果產生影響。

圍繞著情緒調節是否需要付出認知代價的問題,近年來Gross在這一領域中做了許多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研究。Gross提出了情緒調節的過程模型,選取記憶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研究了情緒調節與記憶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情緒調節由於產生機制的不同而對記憶產生了不同影響,其中,原因調節對記憶的影響不顯著,而反應調節對記憶產生了顯著影響,降低了記憶水平。情緒調節的過程模型認為情緒調節過程中的預先注意(原因調節)和反應注意(反應調節)從產生機制上就存在著差異|,正是這種情緒調節產生機制上的差異(原因調節和反應調節的差異)造成了由於自我調節的需要不同,不同情緒調節方式所付出的認知代價也不同。

Gross對此研究做出了這樣的解釋,他認為反應調節(表情抑制)是一種在情緒時間全過程中需要持續自我監視、自我糾正活動的情緒調節方式,由於自我監視和自我糾正本身就需要消耗認知資源以加工情緒信息,這就影響了完成記憶任務的認知資源的可利用性,從而影響記憶任務的完成質量。而另一種原因調節(評價忽視)由於發生在情緒產生之前,不需要持續的自我調節,不需要耗費更多的認知資源以管理情緒信息,因此對記憶任務的完成質量影響不大。

根據Gross對於情緒調節的分類,原因調節包括評價忽視和評價重視,反應調節包括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洩,這四種情緒調節方式在情緒過程中都有其適應價值和存在意義,因而有必要對這四種情緒調節方式進行全面的研究。而Gross的研究結果僅表明了評價忽視和表情抑制這兩種減弱型調節對記憶的影響,並沒有進一步探討評價重視和表情宣洩這兩種增強型調節對記憶的影響。事實上,增強型調節可能會增強情緒的主觀感受,提高情緒的喚醒度,對記憶的影響就更為複雜。

另外,由情緒調節的認知消耗觀得到啟示,既然情緒調節會消耗一定的認知資源,對記憶產生影響,那麼也有可能對元記憶產生影響。元記憶既然是一種對記憶的認識、評價和監控過程,必然也會消耗認知資源,因此情緒調節對認知資源的佔用可能也會影響到元記憶的工作效果,關於這方面的研究目前所知甚少。

隨著情緒心理學的發展,人們正逐漸認識到情緒調節對認知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將直接關係著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使得這方面的研究正成為情緒和認知關係領域的一個前沿熱點,而目前國內尚屬起步階段。本研究將通過實驗的方法對此熱點課題做初步探究,為後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為現實生活中人們如何在情緒狀態下選擇合適的調節方式以保持有效的學習和工作提供實踐指導,也為心理教育、臨床諮詢、人力資源管理等發展提供廣泛參考。

繼著前人的研究,本研究將從情緒調節的兩大分類出發,探討四種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對記憶和元記憶的影響。本研究假設:在負情緒狀態下,原因調節對記憶和元記憶沒有影響,反應調節對記憶和元記憶影響顯著;減弱調節對記憶和元記憶沒有影響,增強調節對記憶和元記憶影響顯著。

結論

(1)不同情緒調節方式會對記憶產生不同影響:評價忽視和評價重視對總體記憶及視聽記憶都沒有影響;表情抑制對總體記憶產生顯著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聽覺記憶上;表情宣洩對總體記憶產生顯著影響,這種影響同時體現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上。

(2)不同情緒調節方式也會對元記憶產生不同影響:評價忽視、評價重視、表情宣洩對總體元記憶及視聽元記憶都沒有影響;表情抑制對總體元記憶產生顯著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聽覺元記憶上。

(3)不同情緒調節方式對記憶的影響在男女性別上無顯著差異,在文理專業上也無顯著差異。

(4)不同情緒調節方式對元記憶的影響在男女性別上無顯著差異,但在文理專業上差異顯著:理科學生的元記憶總分顯著高於文科學生,但在具體視覺元記憶和聽覺元記憶上的差異並未達到顯著水平。(不同情緒調節方式對記憶的影響,
李 靜, 盧家楣,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有關情緒與記憶的關係的四大理論

1.1 Gordon Bower的網路理論:把記憶的概念網路理論延伸到含有情緒在內的節點。也就是情緒作為一種更為一般的聯繫網路的組成部分麗在記憶中予於表徵。他主張,情緒是以節點的形式在記憶中表徵的。具體來講,基本情緒(如快樂、憤怒、恐懼、悲傷、驚訝等)直接以節點的形式在記憶中表徵,而其他情緒(如失望、藐視等)則是這些節點的激活混合物或化合物,如失望可能是混合有驚訝的悲傷。表徵一種情緒的節點與表徵情緒出現的事件的命題表徵以及產生於情緒相聯繫的喚醒和表達性行為模式的節點相連結。像其他節點一樣,這些節點釋放和接收擴散性激活且與其他節點具有不同強度的聯繫。因此,一旦事件的某個層面被激活,則沿著擴散性激活,某種情緒同時亦被激活。反之,一種情緒的激活也可能激活與之相連的事件。因此,Bower認為,不同的情緒啟動不同的記憶,並闡述記憶激活可以象概念一樣的擴展到情緒。Bower認為,如果和學習該信息時的情緒相同時回憶一個信息,將會更容易。在實驗中,要操縱編碼和學習時的情緒。如果編碼和回憶時的情緒是相同的,那麼回憶比情緒不同時要好很多。有關這方面的驗證研究也很多,例如,英國劍橋醫學研究中心的巴德萊指出,記憶和回憶時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的關係,讓潛水員穿上全套潛水服,在水下10英尺處學習一些互不相關的單詞,以後只要他們處在同樣的水下環境,就能記憶起較多所學單詞。這裡其實講算是一種情境,但人內部的情緒和情境的影響有列有些類似。

1.2情緒可以提示一些與情緒相聯繫的圖式的應用.如果這些情緒恢復時,這些圖式(也是和材料相聯的)將更易於被激活。

1.3一些觀點認為情緒佔用一定的心理容量,這就意味著用來做認知工作的空間就少了。Ellis和Ashbrook認為情緒影響要麼直接發生——情緒改變了可獲得的大量空間,要麼是間接的——情緒引起與思維無關的任務,這會干擾到任務的完成。例如,被試在悲傷的情緒狀態下不能像中性情緒的被試那樣加工信息。與此相似的,Weingartner(1981)等人的研究也發現,抑鬱情緒的人們在記憶任務上的成績很差,並需要更多的努力。Ellis(1985)等人發現,在抑鬱狀態下的人們提取時的成績很差,無論是一些基本句型還是分解的句子。

1.4與Ellis和Ashbrook的理論有關的,認知的最初模型表明當抑鬱發生時行為缺失,因為人們在抑鬱比不抑鬱時更不易於引起行動。如果抑鬱的人們被迫加工信息,那麼他們的成績和不抑鬱的人們是差不多的。因此,如果他們不是必須去做一件事的話,抑鬱人們的記憶行為的任何缺失都會發生,因為他們往往不會投入到記憶的行為中去。

情緒對記憶的影響也有不一致的證明,Eich認為當人們自己產生了將要回憶的材料時,對於這些材料的記憶將更可能是受情緒控制的。這裡的意思就是,以情緒為依賴的記憶內部項目比外部的項目更有希望被發現。內部項目是自我創造的,但外部項目是簡單的對被試的呈現;這些項目是外在創造的給被試並要求他們記住的項目。(國外關於情緒與記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綜述,王翠玲,邵志芳,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

情緒和長時記憶

關於情緒內容在長時記憶中的作用,有著一些 經典的觀點。例如,通常我們對有情緒色彩的事比 枯燥的事記憶得更加深刻;對愉快的事會比不愉快的事記得更好。在許多採用自我報告方法的研究 中,被試都宣稱他們能夠清楚記住情緒事件,並且與無情緒的事件相比,他們能生動地提取情緒事件的各種細節。最近的研究焦點就被集中在事件的 情緒內容是否能影響我們對事件細節的記憶。 Kensinger等人讓被試學習包含中性物體(如氣壓 計)和負性物體(如手榴彈)的兩類圖片,圖片的學習時間有三種:250ms、500ms、1000ms。再認 時,被試需要判斷圖片是否「相同」、「相似」或 「新的」。結果顯示,被試對負性圖片比中性圖片能更加準確地加以判斷,並且當圖片的學習時間足 夠長時,情緒內容對記憶的這種幫助就更為明顯。
就是說,一旦給予充分的加工時間,負性內容就能 明顯地提高對物體細節記憶的可能性。為了進一步探討效價和喚醒度對記憶的作用,他們還採用fMRI 和行為學方法,比較其效價和喚醒度,他們發現喚 醒信息和非喚醒信息(兩者效價相同)對於情緒記憶的增強效應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和神經基礎。 前者依賴於杏仁核-海馬通路,後者依賴於前額皮層-海馬通路,暗示了調控機制的參與。行為學研 究也得出,在分心任務中,並存的任務降低了非喚醒詞的記憶增強效應。然而對喚醒詞的記憶增強是 自動加工的,即使在編碼資源被第二個任務所轉移的情況下。

看起來,記憶是根據愉快和不愉快、喚醒和非 喚醒的情緒內容區別對待的,但實際上,這個一般 規則會隨著年齡和性別差異發生改變。Comblain 等 人調查了年齡在與情緒相關的自傳式記憶 (autobiographical memory)中的作用。實驗中,青年人和老年人被要求對正性、中性和負性三種情 緒類型的事件各回憶出兩件。之後通過比較不同感覺通道(如視覺、味覺)和情境(如地點、時間)的特徵,發現不論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他們的情 緒記憶(不論正性還是負性)都比中性記憶包含了更多的感覺和情境上的細節。然而,老年人的負性 記憶卻聯繫著一個非常高的積極感受(positive feelings)。這樣的結果說明在老年人和青年人中,情緒對自傳式記憶的影響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老年 人傾向於採用一個更加積極的觀點來重新評估負性記憶。心理學的研究已經發現女性比男性能更好 地記住情緒事件,fMRI 研究為此提供了神經解剖 學的客觀證據。Canli 等人要求被試評估中性和負性 圖片的情緒喚醒度,同時進行 fMRI 掃描。3 周后 進行再認測驗。結果情緒喚醒度高的圖片記憶比喚醒度低的好,女性比男性好。觀察功能像發現, 對之後證明是成功記憶的圖片進行編碼時,男性和女性激活了不同的神經環路。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激 活了右半球杏仁核,而女性較男性卻更少地激活了
左側杏仁核。當進行情緒喚醒評估和情緒喚醒圖片 的後繼記憶時,女性參與的腦結構更多,這可能就是女性的情緒記憶強於男性的神經基礎。

在探討情緒狀態對記憶的影響時,情緒障礙特 別是抑鬱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既有助於對情緒 障礙本身的了解,又考察了情緒與記憶的腦機制。大量研究顯示情緒障礙與情緒刺激的異常加工有 關,並且這種異常加工會易化負性情緒的產生,促進情緒障礙者對抑鬱事件的回憶。近年來,研究者 廣泛調查了這種異常加工的神經機制,發現抑鬱症病人對負性情緒材料的記憶增強。這被認為是一種 與抑鬱心境相關的情緒內容識別能力提高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期待效應」或「心境一致性效應」。 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的研究表明,在重度抑鬱症病人的記憶編碼階段,正性詞 誘發的 ERP 波幅要明顯低於負性詞和中性詞。將 刺激材料從情緒詞換成表情面孔後,也得出相似的 結果,在記憶的保持階段,正常組對負性面孔表現出明顯降低的慢波(slow wave,SW),而抑鬱組的 SW 在負性面孔和正性面孔間沒有明顯差異,這說 明抑鬱症病人加強了對負性面孔的加工。還有證 據表明,與正常被試相比,抑鬱症病人的情緒記憶相關腦結構(如,杏仁核,前額皮層)表現出對悲 傷面孔的神經活動增強,高興面孔的神經活動減弱。這些結果均提示抑鬱症病人的認知缺陷可能是 源於大腦對正性信息加工的減弱,對負性信息加工的增強。

情緒和工作記憶

Baddeley 和 Hitch 在模擬短時記憶障礙的實驗 基礎上提出了工作記憶的三系統概念,用「工作記 憶」(working memory,WM)替代原來的「短時記 憶」(short-term memory,STM)概念。Baddeley 認為工作記憶是一種系統,它為言語理解、學習和 推理等複雜任務提供臨時的儲存空間和加工時所必需的信息。根據 Baddeley 的工作記憶的認知結構 模型,至少存在兩種類型的工作記憶系統——詞語 工作記憶(verbal working memory)和空間工作記 憶(spatial working memory),分別負責處理詞語和 空間信息,二者是雙分離的。

情緒和工作記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緒狀態 上,典型的研究方法是,先誘導被試進入正性或負 性情緒狀態,然後再完成工作記憶任務。但由於對正常人負性情緒的研究有助於揭示焦慮和抑鬱等 心理疾病的機理,於是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負性情緒對工作記憶的影響上。90 年代初,Eysenck 和 Calvo 提出的過程效能理論(processing efficiency theory)是解釋焦慮等負性情緒怎樣影響認知過 程的重要理論。他們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焦慮對認 知的影響是工作記憶受損引起的。這一結論可以簡單解釋為,焦慮被試會過多關注自己的強制思想、 擔憂和負面認知等焦慮反應。這種與當前任務無關的反應會分散個體的注意力,從而消耗有限的工作 記憶資源,導致要麼降低正確率,要麼增加反應時間。

以這些假說為基礎的研究發現,誘導的負性情 緒對正常人的詞語工作記憶和空間工作記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Lavric 等人通過威脅誘導焦慮, 並對詞語和空間工作記憶任務(n-back 任務)的難 度加以匹配,結果發現誘導的焦慮僅僅損傷了空 間 n-back 任務的表現,並未影響到詞語任務,可 見負性情緒選擇性地影響了空間工作記憶。但是,導致這種選擇性影響的機制還不清楚。Shackman 假設情緒和記憶的衝突可能是因為皮層的功能重 疊,如負性情緒和空間工作記憶都存在右半球優勢,故而產生相互影響。Lavric 則認為衝突也可 能不是針對皮層的區域競爭,而是對某種認知資源的競爭,如注意資源。負性情緒佔用了大量的注 意資源,而這種注意資源在空間工作記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空間工作記憶功能受損。ERP 的 研究為此提供了一些的神經生理學證據。Li 等人在 一個延遲樣本匹配任務中,使用圖片誘導正常大學生的負性情緒,對工作記憶保持階段的 ERP 加以分 析。結果發現頭皮前部的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onents,LPC)只在空間任務中受到負性情緒 的影響,平均波幅顯著降低;在詞語任務中,則不 受情緒的影響。這說明負性情緒選擇性地影響了空間工作記憶的保持功能。另外,這種對空間工作 記憶的影響從刺激消失後 200ms 就已出現。P200 成分被認為與早期注意資源分配有關,因此負性情 緒對空間工作記憶的影響可能是由於負性情緒限 制了空間工作記憶中所需的注意資源造成的。

對抑鬱症病人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種選擇性 影響。Weiland-Fiedler 等人發現抑鬱症病人完全康 復後仍存在認知缺陷,主要體現在空間工作記憶 上,被解釋為由於抑鬱症主要造成右半球的損傷,因此與右半球相關的空間工作記憶更多的受到影 響。但也有詞語和空間工作記憶功能均減退的報道。這種差異可能和被試的選擇有關,前者考察的是康復後的重度抑鬱症病人,而後者考察的是治 療期的躁鬱症病人。

儘管我們對情緒和記憶相互作用的許多細節 還很模糊,但我們對此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入。杏仁 核是情緒學習和記憶的重要腦結構,情緒對記憶影響的兩種方式都是在杏仁核上完成的:一是通過應 激激素,當情緒喚醒時皮質醇等激素釋放,作用於杏仁核;二是直接通過杏仁核和其他腦結構的聯 系,來改變這些腦結構的活動,特別是海馬和前額皮層。以往的研究認為情緒和記憶的相互作用只是 發生在信息的編碼和記憶鞏固階段,但是隨著ERP 和事件相關fMRI實驗範式的應用,已經確切地證實 了它們的相互作用還發生在記憶的提取階段。另
外,最近一個神經影像學研究又給了我們新的啟 示,不同情緒狀態下的記憶可能是由不同的大腦迴路來分別完成的。

總之,近幾年認知神經科學在情緒與記憶方面 的研究已經證實了早期在動物身上所得出的結果,初步了解了一些情緒記憶的神經機制,並為進一步 研究擴展了思路。在未來研究中,科研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要將各種實驗方法所得出的趨於一 致的結果加以聯結貫通,整合出情緒記憶的認知結構模型,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情感認知神經科 學」這一嶄新的研究領域的發展。(情緒和記憶的相互作用, 李雪冰, 羅躍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痛苦記憶令人印象深刻在於生物體的保護機制。比如失戀後害怕再受傷害而做出不輕易付出的保護行為,考試失敗時做出更努力學習的行為。覺得動物可能更敏感,參考自家的狗被打後,一拿竹杠即使不打也嚇跑。


快樂和痛苦情緒下應該都不是記憶力最佳的時候,快樂時,是因為有其他讓自己開心的事發生,此時大腦會不斷回想開心的事,分神分心,專註度不夠,所以不能很好的學習新的知識,痛苦情緒下也是如此,具體何種情況下記憶力好些,則要看快樂程度大些還是痛苦的程度大。


整天情緒低沉,毫無注意力,記憶力奇差,這是我的狀態。


看恐怖片的時候,特別容易記住那些嚇人的鏡頭,日後也會時不時的從腦海里彈出來。相反,喜劇就沒有這種效果了。
——來自小白的日常生活經驗,僅供參考


注意力到一定程度就記得了。恐懼記憶是最快的。興奮狀態和恐懼狀態,除了主觀感覺不同,其實生理反應是一樣的。接受同一刺激源,你是想要快樂或者消極取決於你的認知經驗。對於學習記憶,不宜用情緒提高注意力,長期可能心理狀態會發生紊亂,或者會變成潛在壓力或者潛意識保護性抗拒,反而變得討厭學習。科學記憶,長期分時間段記憶吧。


這個問題無法精確回答。
我推測應是更容易記住痛苦。因為大腦記住痛苦的目的是為了生存,確切說是為了逃避致命威脅。
記住快樂雖然也是為了生存,比如說找到美味食物,但畢竟沒有致命威脅程度高。
要想更精確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進行比對研究。因為我們在形成快樂和痛苦記憶時有這些神經的參與。它們通過內分泌系統對於記憶形成相應影響。


我認為應該從人體大腦中樞神經來看,刺激激烈了,記憶會更加深刻。然而有些人會選擇忘記,這是一種自我麻痹,是一種選擇性失憶症,同時他也是一種自我催眠。快樂呢?人們更加願意去選擇美好快樂,所以反覆回憶,加深了記憶。


好像有些不對題,不過希望與絕望情緒與題主所說快樂和痛苦情緒有不同…
這裡說的是絕望和希望情緒!

這裡說的是絕望和希望情緒!

這裡說的是絕望和希望情緒!

先說答案,是有關係的。
最近正在翻譯一篇相關的論文,樓主真想了解可以去nature上查找一篇文章
是我國華中科技大學王建枝團隊的一篇論文,揭示希望和絕望情感影響空間學習記憶神經環路機制。Opposite monosynaptic scaling of BLP-vCA1 input governs hopefulness- and helplessness-modulated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我只是大二學生,具體機制也解釋不太清楚,所以題主自己看最好了~


我認為生物的記憶是聯想激發,人製作的電腦是數據儲存,
特別的記憶,因人而異,


應該是痛苦


快樂的時候容易記住快樂的記憶,悲傷的時候容易記住悲傷的記憶。


只就我的生活經驗談一下,不作一般化。
長久以來,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我情緒低落,心情不好的時候去學習,往往集中不了注意力,比如背單詞,看小說,一旦過後印象特別淺,背的單詞好多都想不起來,好多次小說中的人物名字也會暫時忘記。而心情好的時候相對記憶力會好很多。
這只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不作大眾化。


必定是快樂啊!
痛苦會消耗你很多,還記什麼東西,先得擺脫痛苦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不由自主感傷?
背東西時一定要用手抄幾遍才能印象深刻,是正常的嗎?應該這樣背東西嗎?
有哪些可以提高記憶力的記憶術?
人為什麼會丟三落四?
如何才可以在醒來的時候還能記起夢裡的情境?

TAG:學習 | 心理學 | 生理學 | 記憶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