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這些幹什麼買菜又用不到」,是中國特有的反智主義,還是強壓教育下必然出現的結果?
這個問題是基於如何評價 BBC 今年播出的紀錄片《Chinese School》? - 暗涌的回答的思考
《Chinese School》是一部英國錄製的紀錄片,邀請中國的一批優秀教師赴英,使用中式的教育方法參與教學。
在片中,一部分英國學生在接受了中國式教育後迅速出現了分化,也開始產生了「學這些有什麼用」的終極思考,而學生之間的水平也開始迅速分化,而他們本來是按照能力被分到一起的。作者在回答中提到:
這不就是「學這些幹什麼買菜又用不到」的英國版嗎?
有意思的是,之後有一段學生聽不懂然後去找他們原來的老師求助的情節,而「為什麼要學」這個問題沒有出現。這是否意味著,「學這些幹什麼買菜又用不到」並不是反智主義,而是在強壓力下的一種必然心理反應呢?這個問題是否有解?學這些幹什麼買菜又用不到」是中國特有的反智主義,還是強壓教育下必然出現的結果?
相關:如何評價「學數理化有什麼用?」這一類的言論? - 教育
因為大多數教育者並沒有真正告訴學生,這個世界除了買菜,還有多少有意義的事情。
這裡所謂的教育者,不僅僅是老師,也包括家長和社會教育環境。
反正大多數人最終必然要成為人類社會生長繁衍的主力軍,所以乾脆只讓他們知道如何繁衍生息就好了。反正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大多數時候看不見摸不著並且還填不飽肚子,所以懶得花心思去想了。不想也可以度過一生。
只是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像今天這般擁擠和密切。經濟全球化、科技高速發展、始終不曾放棄的對宇宙宏觀與微觀的探索……昨天還是核心期刊上剛剛發表的一個科學概念,也許今天或者明天就會成為改變千家萬戶生活的新發明;而06年還在收入上風光一時的辦公室白領,今天讓位給了勇於自黑的程序猿。
時代變得太快,就連一個普通人需要學習的知識都在不斷地翻倍。你沒有隻求苟且的權利,因為在你的周圍,哪怕是跳廣場舞的大叔大媽們沒事兒都要坐下來吹一下詩和遠方。
然而,你大爺已經不是你大爺了,你的大侄子還是過去無數代人生出來的那個大侄子。
小孩子的世界是有限的,他只能看見爸爸媽媽幫他報鋼琴培訓班、自身卻連莫扎特三個字怎麼寫都不知道;他天天聽見各種高大上的人生哲學卻發現「哲學家們」在路上跟領導打招呼都不敢;書上說人人平等可是身邊親戚朋友們都在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殺人放火金腰帶」……
歧視、偏見、淺薄、苛刻、無知、急躁……我得說這些並不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因為有著這些缺點的人,未見得就沒有美好和崇高的心靈。
大家是有缺點的,可大家也都是真誠的。
只是大多數教育者們暫時跟不上信息大爆炸的步伐了,沒辦法與時俱進,去賦予那些年輕的稚嫩的心靈以新的意義(此處的教育者是廣義的)。
有的教育者,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並沒有想通,但還是好好學過來了。所以他們覺得,對於新一代的孩子們,想不明白也是沒關係的。
可是今天的小孩兒,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如果沒有意義的支撐,很難獲得一個幸福的學習過程。
我不知道其他版本的教材如何,人教版高中語文,五本必修,接近二十本選修。這麼大容量的知識,如果學生沒有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幸福,很難主動去了解和接受。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幸福,而不是快樂。
不但要讓孩子成長,還要讓他體會到自己成長的意義。讓他為心靈的成長和完善覺得自豪。
「在這個寒假,有人在為搶一個敬業福通宵刷支付寶;有人在爭論上海姑娘和鄉下男朋友的年夜飯到底誰對誰錯;還有人在為引力波的發現激動不已,因為我們距離宇宙的真相又進了一步。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在這個寒假做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年後,二十年後,你將會成為他們中的誰。」
這是我上學期開學第一課跟學生說的。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兩句詩里既說到馬嵬事件,又說到曾經佳節情濃之時。這種對比的手法大家熟悉嗎,想一想你們看過的那些很棒的電影電視劇,男女主人公生離死別之時,會不會有閃回的片段?」
這是講《李商隱詩兩首》的時候跟學生說的。
「詩經中常用的三種手法是賦比興,興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聯想。周杰倫唱,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大家看,天色淡青,一場雨將至未至,讓我想到我等待你的過程,你也是將至未至。即使是今天的流行音樂,也有著很多歷史悠久的藝術手法。」
這是講《衛風·氓》的時候舉的例子。
因為教的是理科生,所以我也會憑著自己讀過的幾本有趣的科普書籍跟他們吹幾句物理數學。這些知識大多來源於《時間簡史》《果核中的宇宙》《宇宙的琴弦》《上帝擲骰子嗎》等書籍以及知乎上的一些高票答案。
我會告訴他們,你們是多麼幸運才讀了理科呀。未來人類要去向何方,十年二十年之後我們千家萬戶家裡又會出現什麼新的人工智慧,人類的智慧還能達到一個什麼樣新的高度,這些都將由你們來決定。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你不放棄探索,你會成為影響這個世界前行的人。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因為大多數學生都覺得數學和物理很難,學起來很痛苦。
可是告訴了他們很多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學發展和數學發展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時,他們的眼睛閃閃發光。
當一個學生髮現,他學的大多數知識,竟然能跟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聯繫起來、甚至帶他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時,他就不會問「學這些有什麼意義」了。
沒有人會在覺得一件事情很有趣的時候,去糾結意義本身。而深層次的有趣,只憑大多數學習者自身,是達不到的。
這其實對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所以我想,「學這些幹什麼買菜又用不到」,應該還說不上反智主義,也很難真的說就是對強壓教育的反抗;而更多的,可能是對單調枯燥學習的一種潛意識的拒絕。
看一部好電影,買菜也不會因此變得便宜,但觀眾沒有覺得吃虧;喜歡一個人渣,糾纏了許多年,好不容易僥倖逃生,但人們還是會把那叫做「青春」。
學習一種知識,不但因為這種知識是重要的,還應該因為,這種知識是有趣的、幸福的。
它讓你發現,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你有關。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不但發現了知識,你還發現了自己。
1 完全跟反智沒關係。這個學生並沒有覺得數學沒用,而且已經在主動探尋數學的實際意義,比如可以用來計算繳稅金額。但學到三角幾何的時候,發現這個和自己設想的用來繳稅沒有關係,所以產生疑問。老師需要告訴她三角幾何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2 這種思維非常自然,甚至和智商都沒有關係。比如,組織一群學生去軍訓,無論是中學生、大學生或者研究生,表現應該都是一致的。基本不會有人問實戰射擊有什麼用,但大部分人都會認為站軍姿、走隊列沒什麼用。這時候教官就會給你灌輸軍隊的組織紀律、軍人形象一類的觀念,並且通過讓你們點評誰走的好、互相交流心得體會等手段,強化你的認同感。而中國的學校教育主要關注知識的灌輸,為什麼和怎麼用的問題基本被忽略。
3 作為老師,在我看來最大問題,不是學生問「有什麼用?」,而是你跟學生解釋不清楚有什麼用,甚至根本不知道有什麼用。自己也搞不清楚有什麼用,還要強迫別人去學,都是耍流氓。
和強壓沒有關係,反智主義是底層對文化霸權的軟抵抗,根源來自知識或者說教育的階級性。
知乎大多數人受過高等教育,有能力憑藉自己的知識積累迅速進入任何一個行業,這些人從知識中受益了,當然會推崇智慧和理性,但是對於「未開化的老百姓」來說,他們並沒有文化人那麼好的條件,他們沒有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即使接受過,教育質量也存在很大問題,最後拿著高文憑卻找不到工作,對這些人來說,並沒有從知識中受益,為什麼要推崇智慧和理性?
更何況接受教育的人中普遍是社會的中上層,在於知識上不如他們的人接觸時,他們帶著「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的優越感,這怎麼不引起這些人的反感?「我們不如你們這些文化人有知識,也不如你們伶牙俐齒,我們鬥不過你,但我們可以不配合你。你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就說北大學生賣豬肉。」看起來爭論的是真理的正確與否,其實就是文化人和未開化人話語權的爭奪,本質上就是階級鬥爭的一種形式。
反智主義源於這個社會教育的不平等,而教育的不平等又和階級不平等緊密相關。只要我們的教育是為少數富人和權貴服務,那麼知識就是有階級的,霸權的,為上層服務的。如果佔據統治地位的上層文化人默認窮人沒錢就該讀中專,或者人類就該生而不平淡,那麼底層就會一直用反智主義進行抵抗。指責底層反智主義,其實很莫名其妙。
via
你看,就像XKCD這樣的奆奆,也要面臨「我學這個有什麼用」的問題。
那麼「我學這個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是否有什麼用呢?
——我覺得它確實是非常有用的。它既不是強壓下的必然反應,也不是反智主義的表現,而是學習的重要過程。
它的用處有:
1)過濾掉那些沒卵用又不有趣的知識和技能
比如,如何手算開方,1mol物質裡面有多少個微粒,pi的小數點後第六位是多少,200以後的第一個素數是多少,五十六個民族是哪五十六個民族,回字有四種寫法,水的化學表達式有六種寫法(不過學會這個能讓你避免被釣魚)。
2)提升學習慾望
「我知道它有什麼用」的意義還在於,它會成為學習的「目的」,以及檢測學習成果的「反饋「。知道了這兩點以後,你就可以更加主動的進行學習,並且獲得更多的積極情感和學習的動力。
而相反,如果沒有目標,也不能自我檢測學習的成果,則可能導致所有的學習都是被動接受。從而喪失自己學習的興緻。
3)有助於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
人類創造某個工具、理論的時候往往都是遇到了困難,現有工具解決不了,才創造一個東西出來。如果你把這個思維過程反過來,讓人先硬學一個不知道幹啥的東西,再期望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動能想到這個東西,就不太符合(我以為的)一般人的思考過程。你看,就算你能舉一反三,也得先舉了個一。事先準備一些這個知識的應用場景,到用的時候才更容易靈光一現想到這個知識。
另外就是,有的知識本身非常概括、抽象,如果沒有一個具象的例子來說明,就很容易讓人覺得不知道是啥玩意。
綜上,我認為提出和解答「學習這個有什麼用」的問題是有益的。
————————————————————————————————————
btw:關於某些言論不敢苟同:
1)「買菜又用不到」
我覺得這是自己豎靶子自己打的類型。因為我沒見有誰主動跳出來說這句話,而就算能爽快的駁倒這句話也對議題沒啥幫助。
2)學了總是有用的 / 你並不知道什麼東西學了有用
這是在迴避問題。
如果你學過概率論,這種時候應該考慮什麼東西學了有用的概率和收益期望,而不是拒絕思考。
3)學習有一種玄妙的對於人生經驗、價值觀、邏輯和其他思路的幫助
也是在迴避問題。
以及這個迴避的姿勢叫認知失調。
這樣聲稱沒有問題,但是不能以此來證明「這種經歷」比「另一種經歷」要優越。
因為同理,只有經歷了另外一種方式學習的人才知道那種學習方式的好處。比如說,只有信仰伊斯蘭的人才能知道信仰伊斯蘭的好處。
「學這個有什麼用」一丁點都不反智。思考,理解自己學的東西有什麼用,是非常有意義有必要的。
高中的時候,老師並不告訴我學的東西有什麼用。學習電磁波,化學方程式,基因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因為他們是高考內容。而考上好大學,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過上更好的生活的最好的途徑。
到了大學,情況就開始改變了。我的數學分析老師在講到每個新章節時,都會跟我們講這一部分的實際應用在哪裡。傅里葉變換有什麼用,常微分方程有什麼用。如果僅僅是為了不掛科順利畢業,很多同學考前花兩周突擊學習就夠了。要他們更認真的學習,需要讓他們知道這一部分確實有著重要的工程意義。不僅數學分析是這樣,其他各科目,負責任的老師都會解釋自己教授內容的工程意義。
博士階段「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就更加需要思考了。就算我本人想要去研究那些「沒什麼用」的問題,我的導師也不會同意。我的博士研究內容是某結構的高速衝擊問題,跟工程實際聯繫非常緊密。導師常常強調說,我們做科研的,要多站在企業的角度來想,要明白我們做的東西他們用不用得到。
思考學的東西有什麼用,非但不反智,反而是智慧的表現。目標明確,不迷茫,去做有意義的事。隨著學習階段的提升,人們對自己學的東西有什麼用還需要有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視屏里的人說這個話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覺得學這些沒有用,而是因為他聽不懂,學不好。喪失了自信,因此想說服自己這些事情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並不是自己笨或者不努力。
證據就是,後來,他們馬上去找了自己本來的數學老師,請教關於三角函數的問題。而且這時候並沒有問為什麼我們要學這些,沒意義什麼的。他們都知道這是有意義的,不然幹嘛聽不懂還去找別的老師教呢。抱怨沒意義只是因為他學不會,無法從中找到學習的成就感。
想我高中的時候也常常這樣,函數解不出來,天啊這有什麼意義啊,以後買菜還用得著函數。其實我果斷是明白的,學函數是有意義的,即使以後除了考試都沒什麼機會用上(考試也是個很重要的意義)也是有意義的。
不管是反智主義,還是這種論調,根源都是我譴責過無數次的應試教育。
從上高中的第一天起,老師明確地告訴我們,從今以後三年,一切為高考服務。在這種信條的指導下,高中三年下來,學生提高的只有做題能力,而沒有真正的知識,眼界和三觀,幾乎一本嚴肅的作品都沒看過,頂多是對著大冰那幾本劣質雞湯感嘆「詩和遠方」。
這本身就是赤裸裸的反智主義。
而在北京和上海的學校中,高考壓力小,情況就好很多,有開闊眼界,人格健全的學生也就多很多。這足以證明應試教育為反智主義推波助瀾。
而題目中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無道理。拿被詬病最為廣泛的數學講,對於多數人來說,學到這樣的難度真的沒什麼用處,更是給沒天分沒興趣也沒有向相關方面發展意向的學生很多壓力和痛苦。因材施教提倡了這麼多年,依然僅僅停留在一個蒼白的口號中。
那種說「有些人將來只能買菜」的抖機靈答案,沒有任何意義。不知為什麼,這兩年給應試教育洗地的人數明顯上升,而且還自帶優越感。
貼一篇我專門分析應試教育的回答中國現在到底有多落後? - 程賢Allen Chan 的回答
我認為這是弱勢者對主流規範和話語權的一種反抗。
以前我也覺得這是反智,覺得相信「讀書無用論」「北大學生賣豬肉」、「名校生給小學文化的老闆打工」、以及博士生和太空筆之類的故事都是缺少思維能力的體現。現在看來,指責其反智只是看到了表象,是作為一個高考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忽視了不同群體的經濟和文化資本的差異而做出的歸因偏差。
做出「相信反智故事的人都是缺少思維能力/loser」這一結論的默認假設是:對故事進行解讀的規則是有標準和規範而非個人體驗為主(這個規範在當今社會便是科學知識和社會的常識),且每個人都應該認同這種規範,而認同一種規範的有兩個前提:①規範本身就是神聖和道德的,是合乎倫理的②規範可以給你帶來好處。
而中產階級和底層由於經濟文化條件的懸殊,對上述兩點的感受有天壤之別,領悟學科之美本身需要門檻和豐富經驗,包括一個人際圈子,而能帶來多大好處也依賴諸多外界條件,(比如答主表面上看起來是從小就喜歡讀書,但其實是因為小時候周圍同學們有讀書的習慣導致潛意識不會感到被群體排斥。)但話語權掌握在以高學歷者為主的中產階級意識形態手中,這使得規範成了一種霸權,它無視了沒有享受到社會發展成果的弱勢者的個人體驗和意義,規定了什麼是常識以及誰是「稍有常識的人」。(如太空筆故事中所涉及到的鉛筆含石墨以及石墨導電知識雖屬中學教育內容,但絕非人人皆知的常識)
一個弱勢者如果接受了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再配合著每日單調枯燥的勞動,極易感到自己是一個被支配,被排斥的失敗者,例如一個不健身,非名校出身,沒見過清晨陽光的人在知乎是沒有話語權的。因此,他們也非常樂於看到解釋這個世界運轉的方式瓦解,讀書無用,有錢人都是壞,並從中體驗到極大的快感。從這個角度來看,故事是意義和快感在社會中加以流通的媒介。
因此,指責一個群體天生就反智是一種階級偏見。使其反智的根源是制度而非個人能力,是社會而非個人道德。而他們能清晰地辨認出現實的社會體驗與故事的差別(YY者也在某些時刻知道自己在YY),因為當社會體驗與故事發生衝突時,社會體驗由於有獎懲支持,會佔據主導地位(相信讀書沒用的也在努力讓孩子上好學校),而故事意義卻缺乏強力的支持,因此必須依附於現實社會體驗,這意味著各種反智的故事本身不可能帶來過於激進的影響,並通常作為一種矯正現有社會秩序的信號,因此也使其具備了進步的力量,面對反智故事,更應該看到經濟文化教育資源的不平等,脫離實際的學習方式以及職業教育的缺乏等一系列問題。畢竟人們不應斥責讓自己疼痛的神經,而是看看病因,不是么?
參考文獻:
Fiske J.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M]. Routledge, 1989.
誰說是中國獨有的,在UK也有………
我想起了去年一個往事,在UK的一個滙豐支行給老婆列印存款證明。當時負責我們的客戶經理是個很年輕的小鮮肉,長的真心不錯。
一邊辦事一邊閑聊,他知道我老婆要在UK讀碩士,就說,讀那麼多書幹嘛,看我嘛,高中畢業就出來工作了,省了一大筆學費,現在工作薪酬還不錯……
聽著我挺無奈的,奈何事兒還沒辦完,我就敷衍道:我們畢竟不是英國人嘛,還得有簽證要擔心,學歷越高申簽證越容易嘛……
他:那就算在你們國家你也能過得不錯嘛,我知道中國現在蠻有錢的………
好吧。
但這些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個小鮮肉存款證明開錯了n次,都是小錯誤,不是金額打錯了就是日期寫錯了……
你說說,他要是讀了大學,掛幾次Acc的作業這毛病不就治好了么……
順便掛下去年吐槽的朋友圈:反智主義本來就是個偽概念,實用主義,保守主義,宗教狂熱,平民革命,反對門閥,功利主義,心理錯覺,人性弱點,低級問題。。等等都可以裝到這個框里。就一找優越感的大帽子。在我看來,」中國特有「,」中國教育就是強壓教育,外國相反「,」何不食肉糜「,斷章取義,人云亦云也算是「反智」。
這些學生最多算是個短視的功利主義,急功近利。不僅不反智,還馬上想到學以致用。要說問題,就是老師不會教,國外教材比國內更注重應用建模,可能是背景差異之一。一個人如果沒有興趣,被要求學啥就學啥,連個為什麼都不問,我看也」智「不到哪裡去。對西方那套名詞很熟悉的各位,在選擇專業時候,敢說就沒打過關於錢途的小算盤嗎?
而且你把後面的圖多放兩張好嗎,半截圖就開始批判,將來宣傳出了偏差你要負責。
總有人灌輸這樣的觀念,尤其是上了年紀的父輩,你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你看誰誰誰沒文化一樣賺大錢了!父輩那代人由於他們特殊的歷史背景,喜歡用錢衡量一切,你並不能說他們就是錯的,可是他們眼裡的文盲賺大錢的往往離真正的賺大錢遠著呢。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你讀的越好,你的起點越高,你的圈子越不同。我從國內top5學校畢業十年,到目前為止,身邊的這些親近的朋友基本可以做到一線城市自住房一兩套,現金或股權資產800-1000萬。學校類型的原因更多的人是拿著全獎出了國。
大家聚會在一起交流技術上的東西,目前做到什麼情況,看看有沒有什麼好的idea,有沒有什麼目前還空白或者尚未發展的方向,有沒有可以相互藉助的平台,有沒有什麼可以技術共享的地方。不讀書能獲得這些么?這不僅僅是錢不錢的問題,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你會享受這些。最牛逼的一個哥們,創了個公司,用圖片搜圖片,圖片搜視頻。你想找什麼拍個圖放上去一搜就行了。查犯罪嫌疑人的視頻,不用一幀一幀的去找直接放圖片去搜。文盲永遠做不到這些,在他們忙著賺錢的時候,有人不止賺了錢,還單槍匹馬的去改變著世界。
退一萬步說,如果你沒文化的時候都能賺錢,讀了書反而技能喪失了?不會吧。可是如果你沒文化的時候賺不到錢,那麼讀書至少給你一個養家糊口的技能。
老人說技不壓身,你會的哪怕一輩子用不上也沒什麼。若是哪一日要用而你不會,那就只能呵呵了。不學數學會怎樣,大概會像我前兩天一篇文章鬧的笑話——「14寸屏幕對摺後是7寸」,或者「xx股票報收於xxx點」。
不學文學會怎樣,會被好多知乎大牛鄙視稱「有些東西確實需要欣賞的門檻,你不服不行」。然後你恨恨地甩一句「裝B」。
不學藝術會怎樣,蓋房子請設計師,方案出來以後給親戚朋友看,說「這也不像是個房子啊」,然後愣給蓋成城鄉結合部自建房樣式,又被放上知乎問「為啥中國農村沒有好的民居設計」。
如果除了買菜之外啥都不學,那……就等著變成朋友圈流毒的積極傳播者吧。我的網媒同行甚至都還有傳播那些一看就讓人反感的微信帖子的,我也沒什麼辦法,他們開心就好。
我記得之前某些國內頂尖院校在本科開設所謂「通識教育」,就是在這個世界所有重要領域裡面1+1=2一樣基礎的知識,……為了今後杜絕朋友圈流毒,哪怕是今後立志只想買菜的,也必須學習這些東西。
不過,什麼是某個學科裡面「基礎知識」是由這個學科的專業教學者決定的,所以有些學科天生就是最簡單的東西也對外行人來說很難。那也沒辦法,偶爾找些不錯的入門書看看,別被帶進溝里就行。
然而說到入門書,如果不是各行各業專家一對一推薦,很多人會直接打開張悟本、貨幣戰爭或者水知道答案……我就這麼把自己繞進去了,這個問題真是無解,還是老老實實買菜去吧-。-很正常啊,辦公室的數學老師還抱怨,兩位除以三位小數,你說幹什麼事兒能用上這個呢。聰明的孩子會儘快學會,因為這樣可以很快做完題節約出時間玩魔方。而總是不肯配合的孩子不得不接受更多懲罰浪費更多時間。而這已然區分了兩種人的智慧。我們的任務是教,孩子的任務是學,至於教什麼學什麼,根本不是我們雙方能決定。我倒真希望越簡單越好,反正我們省心唄。
知識也是資源,知識的背後有教師,書本,教育體系等一系列物質基礎支撐。人類社會資源分布的貧富差距必然導致一些人可以不用操心買菜做飯而大部分人需要操心買菜做飯,因為前者用於獲利的知識並不在買菜做飯上,換句話說,知識成了生產資料的一部分。這就好比有的人可以用鐵器獲取資源,而有的人只能用石器獲取資源,這個時候,你給用石器的人傳授鐵器使用方法,必然是會遭到拒絕。
知識的生產資料屬性並不能完美的解釋反智主義,知識的消費屬性也是反智主義的罪魁禍首。達芬奇的畫作並不能提高人口出生率,對對子也不能解除飢餓,一幅畫的價值不在於它是懷素的還是齊白石的,而是在於它的用紙厚不厚,好不好消化。貴族從來也不是由於深諳宮廷禮節才成為貴族,當一個奴隸或者是平民妄想通過學習上流社會的禮節來提升階層,那他才是發了瘋。當看不到一點改善生活的希望的時候,施捨也不能使人開始做長久打算,因為施捨並沒有改善這種絕望的現狀。
但這些都還不算什麼,真正導致反智主義的,是社會的撕裂和階級矛盾的激化。反智的本質是對生存方式的不理解,當有人嘲笑別人不讀書的時候,也必然有人嘲笑他讀了這麼多書有什麼用。不論是讀書還是不讀書,都不是智慧的代名詞,這些都只不過是生存的方式而已。而生存方式,又受制於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以及貧富差距階級分化。今天可能讀書的嘲笑不讀書的,買得起書的嘲笑買不起書的,也許有一天小部分人類不用讀書了,就會有用不著看書的嘲笑看書的了,當有人用反智來稱呼其他人的時候,他自己也是反智的。節目看下來覺得天朝的教育在選拔人才這一點比英國的要牛逼的多啊。
這就是為什麼啥都沒學就要先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那麼努力考北大有什麼用
老子化名王子云就能進去
我覺得有個別用戶已經對數學不好的人抱以嘲諷態度了,我覺得這很不好呀。
初中有全等三角形,高中有橢圓雙曲線,我至今都不知道它們的用處,所以我當初學的時候抱怨一句「有什麼用」怎麼了,而且這並不妨礙我現在對它們還有印象,也不妨礙我去利用數學學好更專業的知識。當然,我絕對不贊成認為對自己沒有用的東西對別人也沒有用,換言之,自己覺得沒有用那就去學自己認為有用的,嘴上抱怨一句「我靠,這有什麼用」就算了,而不是去到處宣揚沒有用。
我覺得,國內中學數學和大學數學教材里的應用題太少。小學應用題極多,這會直接讓我們感受到數學的用處。我不知道國外數學教材的情況怎樣,但學過經濟學的學生就知道,國外經濟學教材為什麼那麼厚,就因為書里有很多假設的場景呀!一開始假設,話就多了。這也是國外經濟學教材經典的原因之一。加之國內考試的強壓,這就類似一種催化劑,絕對會把很多學生的情緒放大很多。
最後說點題外話,我有某項專長,不是讓我去用這項專長去鄙視沒有這項專長的人,而是讓我去利用它產生價值,甚至去讓更多其他不懂這個領域的人對它產生興趣,《數學之美》不就是這樣的嗎?
8.19日更新 因為昨天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最後一集也出來了,所以補充一下答案。
【話說第三集的小孩們比前兩集的炸毛樣子乖了不少誒~】
最後成績出來了,數學、科學、中文三門平均成績都是中國班比英國班高
數學的結果:中國班平均分: 67.74;英國班平均分: 54.84
科學課:中國班平均分58.33;英國班平均分 50
中文: 英國班平均分 36.46;中國班平均分 46.88
雖說成績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但是也可以從一部程度上反映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成果。(雖然中國班孩子每天學習時間比英國班加長了,但是只有四周的情況下平均成績提高了10~20%確實很神奇啊)
並不是單看成績就能說中式教育多優越多成功,紀錄片的最後也有中方教師和英方教師相互交流兩方教育模式的優劣和改進可能。
對於這件事,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紀錄片里的一些評論,還有一些網友的評論都比較多了,我就不必再多說些什麼了。(評論下附)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英國網友(還有中國網友和一些其他網友)的評論,大家對這件事的評論像炸鍋一樣啊,一些比較熱門的評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拉到下一個分割線下面看。【評論來自微博@英國那些事兒 的整理,在微博下面也可以看到中國網友的許多評論,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微博看】
————————————原答案分割線這樣打?(下一個分割線是評論)——————————————
我昨天正好看了這個紀錄片,其實說實在的,看了第一期之後,我反而覺得,在中國現有的國情下,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方式雖說還有些小瑕疵,但是大體上是相當適合我們的也相當適用的了。而且很欣慰的一點是,不止我一個人這麼覺得,彈幕中的很多小夥伴也表現出了同樣的觀點。【沒錯我是在b站看的】
記得當初網上一個熱議話題就是"過半網友認為數學無用,支持取消高考數學",然後有反轉整個一邊倒局勢的一條評論就是"學數學的眾多作用中的一個就是淘汰掉那一批人"【大致這麼個意思吧,原句記不得了,相信大家記得這麼個事兒】題主說的買菜無用理論大概跟這個例子異曲同工吧,就像前面有位答主說的,始終秉持這樣想法的人,大概他們人生軌跡最終就只是走到家庭婦男/女這一步吧。
為什麼我要加上"始終秉持"這個限定呢,因為不光是我自己,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不過我想應該也和我一樣,都是在很久以前,思想還比較幼稚的時候吧。我記得很清楚我中學的時候和同學一起聊天聊到這些,題主寫的這些幾乎就是我們當時的原話。但是越學越久、越多越深的時候才能慢慢體會它的意義所以啊。比如高中大學之後,大家都逐漸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日後可能的職業有了一定的了解,職業領悟對專業素養的要求也有了基本的認識,所以大家都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有"買菜無用論"的自己了。學經濟的同學不敢鬆懈數學,學生科的同學不敢放鬆生物,學測繪的同學發現當初簡簡單單的測量其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學醫的同學物理化學生物遺傳統計各方面都不敢怠慢(趁機為自己默哀〒_〒)……所以至少從我自己和身邊的同學朋友們來看,隨著年齡地增長和思想的日趨成熟,基本上已經沒有幾個人會再說類似於"買菜又用不到"這樣的話了。
講著講著有點答不對題……總之呢,我的看法其實是,這種觀點的產生其實並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我們強壓教育下的反智主義結果,而是在我們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年齡、心智、眼界等的限制,所經過的一個階段性想法,有些人會隨著成長和學習慢慢擺脫掉這樣的想法,而有些人可能就囿於某些限制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
而且,反智主義的出現也不是中國特色喲。
【學得越多,越發覺自己的無知。看的越多,越發現自己的渺小。
越是前行,越覺淺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是英國網友評論的分割線————————————————
英國網友的反應
贊最多的:
【那並不是「中國傳統教育」,而應該說是「傳統教育」。我幾十年前就是這樣學習的,猜猜看怎麼著?妥妥的有用啊。
現在我們用的神馬「啟發式學習」或者隨你怎麼說並沒有先進到哪裡去,卻把傳統教育給摒棄了】
福克蘭群島上的網友。。。 1198個贊...
【我看了其中的一集,發現中國老師用的教育方法和上世紀60年代我在重點中學裡的教育方法差不多啊。
唯一的不同就是!! 當時如果我們有像片里那樣調皮搗蛋的熊孩子的話,老師就會一個黑板擦甩過來,然後熊孩子叫到校長辦公室被打 ,然後再圍著操場跑20圈,可不是談談心就好了的。這些所謂的。。
神奇的中國教育方式根本就是英國古時候的教育方式】
(然而現在我們的都被改革掉了)
英國Rochester網友。。 1011個贊
下面網友回復說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英國教育很嚴格是因為你根本沒有電腦啊!! 所以要用這些基礎方法培養我們的記憶力啊.
現在不同了啊! 你想要找到工作的話,你必須學會思考啊... 才不是簡單背公式靠記憶就行了 --- 畢竟記憶的話,電腦做的比你好多了... 】
【呵呵。。我們的教育體系這些年已經被各種削弱了... 這樣才能讓這些學生的考試分數符合家長期望,你還指望什麼?】
英國萊斯特網友, 782個贊
【紀律應該是學校的首要要求!紀錄片里有些學生這段時間就像脫韁的野狗一樣】
英國Neverland網友, 603個贊..
【英國的教學體系太棒了,畢竟培養出的都是那種無腦的消費者,他們不關心大局,只知道去買那些最新的某i字打頭的腦殘玩具就是了】
加拿大網友... 511個贊
【當我們生活在一個小孩是上帝而大人什麼都不是的國度,你還指望什麼呢?小孩只知道他們的各種權利,但並不知道他們的責任和應該尊重他人。
英國從小就教育小孩他們是小大人,值得和大人一樣的尊敬和對待。我們可能是唯一一個物種會這樣對待小孩,這導致我們的孩子什麼都學不到。
孩子需要紀律和約束,這樣才能幫助他們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並讓他們了解社會
現實。我並不是再倡導我們要回到那種使用暴力的舊時代,但現在這種軟綿綿的教育方式並不是我們應該繼續的】
紐西蘭網友, 488個贊
【加倍了學習時間,考試成績就提高了百分之10%。儘管數學和英語很重要,每個孩子都要打好基礎,但教育並不只關乎考試分數。教育是為了讓人全面發展,能為社會做貢獻,更重要的是畢業以後學生拿到的是比特證書而不是被學校激起反社會行為】
【哇塞孩子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學的東西越來越多了,這是我沒有猜中的結局】
【哇,才四個星期學習成績就提高了百分之十,如果讓他們學5年或者更久的話。。。不可想像..... 】
【中式教育的關鍵詞是:守紀和尊師。這是左派自由主義社會所缺少的。】
【我看了這個紀錄片,為片中那些自大,不懂得尊重別人,舉止惡劣的孩子感到遺憾。一個孩子甚至說,她喜歡違反紀律只是因為一時衝動!我也曾經有過犯錯的衝動,但是很快就遭到了嚴厲的懲罰。我並不是贊成體罰,但是有一些規矩還是必要的。這些搗蛋的學生需要被分開而不是在一起繼續無視規定,影響其他守紀律的孩子。】
【一些英國家長遵循美國模式,對老師持有不信任,不尊重的態度,孩子們也把這種態度帶進了學校。在進學校接受教育之前,良好的家教是必要的。
在60年代,老師非常有力度的一句話是:需要我把你的家長請來學校一趟嗎?現在如果說這話,學生們反而會理直氣壯的回應:好啊,去跟我的家長談吧,他們會幫我說話的。。。 】
【規矩這種東西,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英國父母一直縱容寵溺孩子,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孩子在13歲這樣的年紀就偷食禁果然後懷孕,又或者把男女朋友帶到家裡過夜這樣的情況。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設定底線,所以他們也就不知道這樣付出的代價將是什麼,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在學校要尊敬師長,為什麼要珍惜學習的機會。英國社會現在缺少一些優秀的價值觀,還有像尊敬老師,上課認真聽講,努力通過考試這樣的校園文化。】
然而也有一些被踩的比較多的評論
【老師們教他們吃狗肉和墮胎了嗎?】
(每次說到跟中國有關的事情老外都會提到中國吃狗肉這事兒)
下面回復:
【我們也吃很多動物好不好! 而且我們還主張各種墮胎權益呢!】
【福利和受不受教育沒有關係。】
(紀錄片里一個中國老師認為英國學生不好好讀書因為福利太好,不讀書以後找不到工作也可以考福利養活)
下面網友回復
【當孩子們知道當他們不受教育也能拿到福利的時候,片中這種情況自然就發生了。現在數不清的人都靠著福利活著,孩子們也就向他們看齊,並且父母並不反對。】
【來做個簡單的統計,中國孩子每天要花12小時學習,這是英國孩子每天學習時間的兩倍。這兩倍時間換來的僅僅是把成績提高10%,在我看來是場失敗。】
下面回復:
私以為,這跟什麼反智主義關係不大,更多的是實用主義。
取決於你未來想幹什麼而進行何種努力。
想當個樂器演奏家就應該去練琴,想成為舞蹈家就該去壓腿等等。就最終成就而言,學三角形對於很多專業的幫助並不是很大。
知乎上數學相關領域的人士太多了,相對於其他領域人士的評價有時過於敏感,進而開始反歧視,說什麼用不到數學的人也就家庭主婦了,這是很不好的。
你們覺得姚明,劉翔,郭晶晶的數學怎麼樣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當代中國人閱讀率很低?
※就你熟知的領域,教材上的謊言有哪些?
※中國可以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這樣偉大的人嗎?
※教育不公平程度是否可以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