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覺察到自己的思維局限?


思維永遠都有局限,因為思考者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局限里。
當思考不產生行為時,人永遠都認識不到自己的局限,因為你的思考行為不同外界發生任何衝突。
當人的思考產生某種行為的時候,或者一如你所料,或者事情本身因為各種原因非常順利,你會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只有當出乎你所料,或者事情失控的時候,你才會察覺自己錯了,那種知覺就是觸到了自己思維的局限,或者說是過去思維活動的邊界。

你當然可以宣稱,自己很理性,永遠都知道自己是有局限的,但並不意味著你就能處處察覺自己某項思維活動的邊界,就好像這句話本身也是在一種思維局限中一樣。

即使是在知乎這樣的理性交流環境里,你可以受到很多啟發,矯正了你最開始不成熟的想法,也不代表你就脫離思維局限了,你在行動中依然可能會遇到問題。

人只要是在思考,就總是處在尋找思維邊界和突破邊界的循環之中。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結論是「實踐出真知」


多看看邏輯學,了解邏輯論證的基本過程,找出容易出錯的地方,時常檢視自己。因為中國人重視感性思維,不重推理或者理性思維,以為感覺對的觀點就是對的,其實往往漏洞很多。關於邏輯的書
《簡明邏輯學導論》《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學會提問--批判性思考指南》


語言就是思維的界限。
但就我個人而言,音樂(或許對於其他人而言還有另外的藝術形式)可以超越這種界限,但這種界限之外已然非思維的東西了。是情感?意志?時空?總而言之,語詞無法表達,任何語詞的表達本身就是對其的一種限制。(或許有點神秘傾向,但思維都不能企及的東西,我不知除了神秘之外還有什麼)


與他人交流,借他人之眼。


覺察不到的就是局限之外的了


本人20是個大一學生。由於學校事事多,請假什麼的都很麻煩。五一三天假,很想回家,媽媽說她也想我了。可憐我當時腦子進水了報了個離家有點遠的學校,來回就得兩天,總覺得不划算,就想找老師請假早走一天,可是說什麼也不給假。當時各種不爽,總覺得老師不通情理。這個大學還不如高中,最起碼高中我是個會簽班主任名字的學生,跟老師打聲招呼就可以走。當然,班主任是個很豪放的東北人。可是直到昨天我才開始思考,國家規定五一有三天假,老師不準假也是按規定辦事,為什麼我要怪老師呢。這只是因為我和人的私慾沒有達到,我就開始埋怨別人。現在想通了,五一不能回家還有很多方法啊,可以跟父母視頻。當然,我們理論是回家的好,可是目的不就是見到爸爸媽媽嗎,視頻也可以啊。想回家無非就是想回家懶惰幾天,想父母不過是這個的借口。五一不能回家就好好享受假期,不能荒廢了這景點門票半價的大好時光。
附一張跟班主任請假的截圖,現在看看總感覺好搞笑。

…………………………分割線………………………………
之所以傳兩張圖是因為第一次在知乎加圖,以為上穿失敗,又刪不了,見諒。


很久以前在雜誌上看到一個有趣的問題,101-102=1任意移動一個數字使這個等式成立


答案也令人匪夷所思…
101-102=1
所以不要被你的橫向思維所桎梏....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局限,哈哈。
思維來自人的經歷,一個人經歷的越多,思維邊界就越廣泛,邊界廣泛與思維未知世界接觸的機會就越多,就越容易找到自己思維的局限啦。
再說說經歷,人的經歷來自兩個方面,閱讀和親身經歷,閱讀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體驗(某些特殊情況下有可能會有感官體驗),經歷則先是感官上的體驗,然後提升為精神體驗,比閱讀多一個環節,因此親身經歷往往能給人更深刻的體驗,但是由於時空局限有些親身經歷是我們不可能有的。
總之,多讀書,多旅行,多修行是提升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個人如果要從根本上超越自己,也就是擺脫思維的局限,就要隨時跳出來審視自己,但是,一味地否定也不一定就是出路。


突然想起昨天看到一篇知乎文章。
你什麼時候體會到貧富差距?

答主說道:
「別人花錢省時間,我卻只能花時間來換錢。」

不禁讓我想到現在,
你不願意花錢為自己的將來增加附加值,
你的未來就會花時間去省錢。
然後你就會發現,
你的錢並不多,
你的時間也所剩無幾,
還換來一身的疲憊,
大概,這就是所謂的貧富差距。
不僅僅是,
一種金錢上的存儲量,
更來自於精神和一種思維,
對,
就是富人思維。

我想我最佩服的富人思維,
大概就是借雞生蛋的模式,
你找別人借了雞,
然後生了蛋去賣錢,
自己再買了雞。

而這種思維又有利於國家經濟往來,
並不會讓人反對,
事成之後,反而讓大多數人唏噓不已。
感慨早些年沒借錢買房,
感慨現在沒有花錢多做點投資。
大多是這個理,
可是大多數人是邁不出這個牢籠的,
所以,即是有一定的儲備,
依舊走不出思維的圈套。

你以為是社會捆綁著你,
你以為是階級出身捆綁著你,
其實都不是,
捆綁著你自己的,
一直都是你自己的思維局限。


一早收到大BOSS的郵件,連發了兩封,問我關於某個貸款問題的看法。
他的郵件里是一堆信息,應該是剛剛打完電話,所以信息有點碎,東一句西一句的。
知道他著急,趕緊給他寫回復。
「我理解,這個事情應該XXX來做更合適……理由是,一……二……」
每次在寫這種闡述觀點的郵件時、或是和人討論時需要提供自己的意見時,總是說了兩點就沒了。不像隔壁的博士哥哥,很多時候洋洋洒洒能說個五六條。
我的腦迴路好像比別人都直,再複雜的問題,前面只有兩條路(為什麼別人能想到N條?)。選擇少、思路少、寬度和廣度不夠,這就是思維的局限性了。

怎麼拓寬思路?

一、畫圖
當頭腦剛剛接收一件事情的訊息時,各方面的信息基本上是個糾結的毛線團,繞在一起混淆不堪。
通過畫圖,把各個關鍵節點的步驟、流程逐一釐清,把團狀的信息拆分成線狀。不管是平行的線還是交叉的線,起碼直觀的圖形更容易被頭腦接受。
用腦子想的時候,是從毛線團里找關鍵點;畫出來,關鍵點就一目了然了。
在每個關鍵節點上,再去深入的思考和擴展。
至於什麼形式的圖,因人而異,怎麼習慣怎麼來吧。

二、假設
很多時候想法的局限,是源於對事情想的太表面化。只看到信息本身,沒有再去做關聯、引申和挖掘。
只看到當下的問題,沒想到未來。這一步之後,後面的N步怎麼走、能不能走下去?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要怎麼辦?」,「假如對方不同意,有什麼應對措施?」,「我站在對方的角度,會有什麼幺蛾子?」
每條路都想想,每個角度都分析分析,站在各人的立場都換位思考一下,新的想法總會出來的。

三、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時候自己絞盡腦汁想破腦袋,也還是空空如也。受能力和經驗所限,有些事情總是自己特別不擅長的。沒辦法,真得承認這個事實。
在合適的範圍內,多諮詢諮詢同事、朋友的意見,總是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臉皮厚一點,交流多一點,啟發又多了點,關係也又近了點。
當然,也不要把別人的意見奉若聖旨。吸收多少、認可多少,還得有自己的拿捏和把握。

以上都是一些零碎的想法。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是面對複雜的問題,越感覺到系統思維能力的欠缺。
信息碎片化,導致了大腦處理碎片化,從而又導致了思維碎片化和方案碎片化。長期下來,頭腦越來越簡單,人越來越膚淺,怎麼是好?
方法論的東西,甚至一些哲學思想,都需要有時間的時候好好的補補課。


推薦閱讀:

悟性是什麼,跟智商有關么,可以測量么?
人們喜歡突然在動態里發一句似乎極度生氣,或者極度憂傷的話。然後別人問時又淡定地說,「沒什麼」。這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這麼多人對遊戲懷有恐懼?
為什麼年齡大的人往往喜歡轉發雞湯文?他們是真的覺得好看嗎
怎麼克服看恐怖片後的陰影,比如一個人不敢睡覺,現在是看的時候還好看完浮想聯翩?

TAG:思考 | 思維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