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了就忘,為何要多讀?


讓我想起今天擦實驗室外面沒什麼人坐的椅子,某同學以「擦了反正還會臟啊」為由,讓我們可以不用管了。
我當時脫口而出,那你也別吃飯啦,反正也會那啥是吧~
他說當然不一樣啦,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命。
我說沒什麼不一樣啊,打掃是為了維持體面。

讀書也一樣,會忘就讓它自然地忘了好了,至少我需要靠它維持思考。


我記得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書里,有這麼一句話:每次醒來都覺得甚是愛你。這句話顯得分外輕巧。


每次睡眠,都是一趟遺忘。我不記得昨日的拌嘴和嫌隙。每次醒來,都像是第一次見到你,只記得你種種的好。每日,都會覺得愉快。

讀書類此。

我每每會忘掉前次讀書的種種不快,每每醒覺,都能在舊日滋味中,嚼出一點新味道。所以,看書是不會感到痛苦的。忘掉的,是不穩固的;記下來的,才是有味道的。知識固然是讀書的一種好處,卻不是唯一的好。如果相愛就是為了生小孩;如果讀書就是為了記東西。想必沒有什麼關係能夠持久。那是一樁任務,不是讀一本好書。

譬如高中時代,最為討厭的魯迅。他是人民的鬥士;他是革命的號角。他是無產階級最為偉大的革命作家。印象中,他彷彿每寫一個字,都逼仄著滿腔的怨憤。他誓要用千般的鋒銳,刺透陰沉沉的天空。幼時刻了一個早,就以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想起閏土,就已經意識到:幼時的他們,是處在兩個不同的階級。他自己註定要看著閏土,顯露出農民階級的魯鈍和顢頇。

後來再讀,我一點都沒有讀出革命鬥爭的熱情。那些細碎的日子吶,不過是一個老人,點了一捲煙,想起了童年。那是他顛沛流離的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快樂時光。想到什麼,都是太多的天真。只不過一轉眼,他和閏土,也只能成為陌路人。煙霧繚繞,他的眼角有著細密的皺紋。

讀罷細思,誰能不對自己的過去,懷有一點溫情,藏起一點溫柔呢?

吃一點東西,吃完就消化了,味道也不能持久,為何要吃呢?

讀一點書,讀完就忘了大半,什麼也不留下,為何要多讀呢?

大概就是一種習慣吧。一天不吃,會覺得餓;一日不讀,會覺得匱乏。


忘了又能怎樣?

只不過是一場小睡,每次醒來,都覺得甚是愛你。

或許是因為,喜愛讀書這件事情。


和其他答主的點不太一樣,看個參考。

書肯定是不能讀了就忘的,肯定要記下點什麼啊。如果真的是讀了就忘的乾乾淨淨,那真的可以不讀。

認為可以接受的「忘」應該是:不會記得全部細節,記得情節,記得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這種情況其實沒什麼。很正常,畢竟是讀書不是背書。對我個人來說,大部分略讀的書目,如果功利地說,是做一個積累,只要需要用的時候能夠想起來去哪本書里找就可以了。

但如果真的讀完之後忘得乾乾淨淨,所知的並不比百度上的簡介多,再看到內容跟全新的一樣,那是真沒讀進去,建議改善一下讀書方法。

一是讀的時候認真點兒,走點心。
二是適當做做筆記摘抄。
三是讀完之後回憶一下,寫個書評之類的。


讀書這事兒不需要太多理想的自我開脫,什麼像吃進去的飯一樣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認為太虛了。讀書其實並不是吸收率很高的學習方式,讀的不走心自然忘的乾淨,跟吃了吐一個性質,雖然無傷大雅,但也沒有到值得縱容的地步。

但我個人來說,讀書就是圖個爽,習慣而已,自然記住,不怎麼忘。也不會考慮讀書的意義,真的有讀了全忘的話,就是說明現在看這書看不進去,不妨等一陣子再看,且先當沒讀過。
也不是人人都要多讀書的。

總結一下就是:
讀了就忘的乾淨,那還真沒什麼意思。
一定程度的忘,記了個大概,很正常,不用著急,這種情況可以用那個吃了飯的比喻。沒記住的部分都排泄出來了。

以及,自己專業的書籍一定要讀到記住細節為止,不能看個大概。否則白讀。


來碗Quora上的雞湯:
師傅總是要徒弟讀很多書,徒弟就照師傅說的去做。
一天,徒弟問師傅:「您要我讀這麼多書,可是最後都忘了,也沒學到本領,還花了這麼多時間,究竟是為什麼呢?」
師傅扔給徒弟一件臟毛衣,說:「去,用這毛衣到河邊打一捧水來。」
徒弟雖不解,還是去了。他在河邊用毛衣兜了一捧水,然後往回走。當然,水全漏在了路上。
走到師傅身邊,師傅看到沒水,讓他再去打水。
又打了兩遍後,徒弟爭論道:「用毛衣怎麼能打上水來,要不換個木桶吧。」
師傅搖搖頭,堅持讓他用毛衣打水。
總共來回走了十幾遭,徒弟氣喘吁吁,還是沒有水,於是抱怨道:「浪費了這麼多時間,一滴水都沒有打到。」
師傅道:「確實沒有打到水,可是你看這件毛衣,已經里里外外被水洗了個遍。」

ps:經知友提醒,Quora上的打水工具是籃子(basket)不是毛衣。但是評論里幾個關於毛衣的解讀也不無道理,所以這裡就不改了。


太陽就要下山了,但我現在還是挺溫暖。
我會忘了這次日落,但我知道了晚霞是什麼樣子。

補充:
只要我現在讀書覺得開心,我就會去讀。性快感才幾分鐘,讀書比那久點。
你讀的具體內容會忘,但視野的提升,不會消失。即使你完全忘了書上是怎麼證明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以後也無法再認同地心說的理論。


1、讀書很大程度上來講,從來都不只是為了記住,也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讀書是一種享受生命的過程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孟德斯鳩

2、讀書開闊視野

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還很少——伏爾泰

3、讀書可以吸取別人的思想

讀書就是把別人的思想變成一塊塊石頭,然後建築起自己的思想殿堂——培根

4、讀書可以變化氣質,養成書卷氣。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曾國藩

5、讀書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三毛

謝謝觀賞!


一段時間不讀書之後,就感覺...不會動筆了,特別笨,腦袋轉的特別慢。思維貧乏,寫不出東西,表達特別差。看一些快餐的東西,讀的時候好像是挺有道理的,自己像也記住了不少,也覺得「嗯這比讀書還有用」,但是閱後其實一點收穫都沒有,全是一點一點的飄散了,根本不會影響到自己什麼。
雖然讀書讀過之後總忘,好像不記得那裡面的人物叫什麼了,好像忘記書里將的是什麼道理。但時間久了我還是感覺,讀過的東西還是潛移默化中在影響自己。看完一本書,總是比碎片的東西要好。碎片和雞湯內容讀多了,做什麼都想著有沒有捷徑,怎麼去走捷徑,恨不得背起包現在就出發。認真的讀書,總還能持續思考一下不至於心浮氣躁。無論哪方面的書籍,能成文,能成冊,那說明作者還是有點水平;多人推薦讚頌的書乃至經典,那一定是有原因。讀的時候或許不知道原因,但從始至終也算是跟著作者走了一遍,腦袋裡多少留下了些東西。
讀書讀過總歸有一種「感覺」。比如讀言情小說,不就是有心動有感動的感覺嗎。很久之後你忘記這本書講的什麼,但是讓你或感動或震撼或思考或害怕的這些是不會很快遺忘的。如果你繼續讀,可能在另外一本書里有了相同的感受,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就記起了一些記憶。老忘記,但積少成多,忘記的同時又在讀新的,一些時候你以為你完全忘記了,其實不然,只要你讀完了,真的會記得那麼一點兩點。多讀點書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和想法,以及眼界多方面的,是維持思考的方式和途徑。一段時間不讀書腦袋真的會銹掉~像我這樣
記得以前背政治,「主觀影響客觀不能決定客觀」背好多遍,讀書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種,作用可大可小,但不要太目的太功利,讀完一本書就可能成為智者,什麼都明白都看透,那讀書就不會那麼難了。老想著忘記怎麼辦,怎麼記住,那就去背書好了。
希望自己能夠一邊忘一邊讀,好歹要動筆的時候能寫的出幾個字啊~~~


就自身來說,我從小就被我爸引導閱讀,尤其初中的時候,幾乎每天都會有兩到三張剪報讀,只要他看報就有我的。

天文地理,八卦時事,紀實報道,散文短評,內容也是涵蓋四方。記得我有段時間很愛看恐怖小說,有天放學回家就看到桌子上放著張剪報——警惕魔幻小說的危害什麼的。哈哈哈哈哈,父愛如山不能不說是深沉。
我自認為這上千張剪報帶給我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在十三四歲這個年紀,小到文筆的養成,大到三觀的樹立,閱讀,認知世界,對我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放假在家時沒事還翻幾張出來看,好多的確已經印象不太深多少有些忘了,但如今讀來也覺得受益匪淺,甚至常有不同於當時的新感悟。
好吧說了這麼多廢話,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想回答兩點:
第一,讀書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何必追求意義。若你非要追求,那你的閱讀多半也失去了意義。
第二,其實你讀過的書並沒有忘記,它會經年沉澱,表現於內在的思想,外在的談吐等許多方面。讓你變成一個很獨特的人,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即使別人不了解,也時刻感覺自己充實可靠,酷極了。

最後,感謝我爸。╭(╯ε╰)╮


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 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 ,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 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吃再多食物,最終還是要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吃飯。
當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我從食物中汲取的營養已經讓我從咿呀學語的小屁孩長成了身高體大的小夥子。


聽別人說過,忘記是誰了:
我們每天都會吃飯,雖然也會排泄,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相信總有些東西變成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的身體,我的骨骼,我的肌肉,我身體內流動的血液。這就是我堅持讀書的原因


因為讀書不只是知識積累,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讓所讀的書溶於自己的血脈而不執著於知識的名相才是高境界呢。此外,讀書本來就很有樂趣啊。


一個政治家都按照書本的政治理論決斷嗎?那他一定不是個好政治家,因為現實情況千變萬化,書本的知識未必能完全匹配。
但了解政治理論沒用嗎?當然不是。一個受過多種多樣政治理論熏陶的政治家會形成自己對於政治的把握方式,他不一定需要記得那些理論,但相對來說這樣的政治家更能做出合宜的決斷。

一個普通人,記得越多的詩就越會寫詩嗎?當然不是。但一個廣覽古今中外詩篇的人,通常更能使他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而這和他會背多少詩沒什麼必然聯繫。所謂「陶冶情操」和「記下來」沒什麼關係。

所以啊,不要太功利,讀書記不下來就不讀了嗎?一件事感覺不能獲得你以為的好結果就不做了嗎?不說許多事情的結果根本是意想不到的,還有許多事情本身就是目的。(哎,好像有點跑題…)


讀書者享千種人生,不忘了之前的生活怎麼過另一種生活?

多讀多忘,多忘多讀。乃人生快事。


很有趣,今天正好在知乎上和人說到這個話題。
我說到工作前年均讀書量過百本,不含言情小說。那人並不相信,覺得三天一本書很難做到。她說得沒錯。按目前的信息爆炸現狀,有知乎,微博,各類媒體分散注意力和時間,真的挺難做到。我最近不上班,一周能讀完一兩本書都已經是高效(天天刷知乎),和十年前二十年前只有讀書自娛的年代很不一樣。在沒有太多渠道攝入知識的時候,其實有書可以看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我小時候父母不怎麼陪伴,書幾乎完成了「教育,解惑」的職責。每天到天黑家裡都沒有人,除了讀書看電視還有什麼選擇?看電視的選擇性就更小,不像一個書店圖書館就能解決你幾年的知識量。然後就說到讀書的速度是否影響質量。我從來沒有什麼讀書方法,只是越讀的多就越讀的快。在我看來,原本讀書快慢和消化內容也並無關係。你第一遍讀不懂的書,在以後就會想要再讀一次。讀好幾遍也不能明白的道理,在之後的人生中,某個歷事的時刻就豁然開朗。
對比一下,為什麼有網路了之後人們無法自拔,卻又常常自我厭惡。而為了看書我一個暑假幾個暑假不願意出門,周末兩天看書能懶得下床,這是因為從沒有因讀書而產生過時間被荒廢之感。
然後說到讀書的意義。每一本讀過的書,你也許會漸漸忘記細節。但是書里的人物和故事,一定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低落的時候照亮你、鼓舞你。就像你的人生中,遇見過許多人,他們給過你溫暖。也許有一天你會漸漸忘掉他們的名字,卻不會忘記你擁有過的溫暖。
因讀書而了解到人之渺小,和生命之偉大。

多讀書唯一的好處就是對不同的想法可以持包容態度,自身切行和體會前,我也會懷疑一切。所以對於你的疑問態度,我覺得沒問題。反過來說讀書的質量問題,我看見網上也有很多讀書方法。我自己沒什麼讀書方法,就是一門心思地看,速度漸漸就會從慢到快,然後可能在幾天幾個月幾年的過程中慢慢理解和發酵。畢竟哪本書一看就能徹底理解,可能就是低估作者了。


我以前也有這種困惑,因而我的記憶力就愈來愈好,超乎常人。


學到的知識,很大一部分會被忘卻,而被忘記的知識的影子卻保護著你避免陷入很多錯覺。


竹籃打水一場空,卻洗盡了周身內外。


飯吃了還是會餓,可你的身子慢慢長大了。


「為讀書付出的努力不會白費。很多時候,我們看似遺忘了所讀過的內容,但那些內容並未消失,而是成為了我們個人素質的一部分。」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你的思想的改變也是這樣。

轉自Quora。


推薦閱讀:

為了看書做過哪些至今覺得不可思議的事?
高曉松為什麼記憶力這麼好?
如何有效提高讀書的效率?
大學過得很苦惱,一直覺得很孤獨,怎麼辦?
如何閱讀《二十四史》?

TAG:閱讀 | 讀書方法 | 書籍閱讀 | 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