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練琴4小時卻奪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這可能嗎?

肖賽冠軍趙成珍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他是不是在說謊?有沒有鋼琴有一定造詣的大神來解答一下


不知題主從何處看到這一說法的?在我的記憶中,與「每天4小時」意思相近的陳述來自北京音樂廳推送的趙成珍去年底來華演出後的報道。
鏈接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5MTk4MA==mid=401144579idx=1sn=aabe033d109525330e5c9e46f24df043scene=24srcid=0521BJmF2mVoPU6anvuBIDBT#wechat_redirect

相關段落是:
「可否講一下你小時候練琴的經歷呢?

我小時候的夢想之一就是參加肖邦鋼琴賽,只是想參加,而不是想獲獎。我曾準備過很多比賽,然而我漸漸不喜歡參加比賽了,因為總是會覺得緊張。但我知道這些比賽同樣會鞭策我成為更好的鋼琴家。小時候我的家長如其他家長一樣,讓我學琴只是讓我培養一個興趣。母親曾經會彈鋼琴,所以我家有一台鋼琴。我的父母並不強迫我練琴,也讓我接觸其他的事情例如繪畫、運動等,但我最終最喜歡的還是音樂,因此我10歲開始正式學習鋼琴。現在因為演出任務比較多沒有很多時間練琴,每天只能練4-5個小時。」

可見首先不是每天練習4-5小時讓他成為冠軍,而是他現在行程太滿每天只能練4-5小時。其次即便在剛奪冠之後的巡演如此密集的行程中,每天都能保證練習4-5小時,平時學習和備賽的時候每天得練多久啊!這裡面真的沒有什麼學習妙招和心機啊!就是練啊!

所有你看上去難以置信的一種說法,一句陳述,其實都能找到能夠幫助你去理解的上下文。


當然是有可能的,我在德國這幾年遇到的,問過的,包括讀到的近現代歐洲的大鋼琴教育家提倡的都是「練習的時候集中注意力,非常專註有效的練,一天4個小時左右,不超過6個小時」,如果真的很專註的練,超過6個小時是個人都會精疲力竭。

那些真的每天練6-8甚至10個小時的,我敢100%保證這麼多小時不是100%有效的,肯定有幾個小時沒那麼聚精會神。這樣的練習是事倍功半的,當然,一天沒那麼有效的練6-8個小時要比聚精會神的練4-6個小時容易的多。

不僅處理曲子,練習技術也是需要專心,仔細的去感受動作,非常仔細的聆聽,並且多思考難點在哪裡,怎樣改進,動作要怎樣更順手,有沒有竅門,能不能自己為這個難點或者練習再增加一些不同的練習方法,必須改變節奏,轉調,等等。相信很多人都有彈哈農彈熟了就想到別的地方去了,等到下行換方向的時候腦子回來,然後繼續想別的,直到結束。這樣的練習是時效性很差的,這也是為什麼不推薦練哈農的重要原因之一。(關於哈農請參見:哈農具體該怎麼練? 對於新手來說。 - Fazioli 的回答)

即便是運動員訓練肌肉,或者健身,也不是直接「每天跑XX公里,做XX個蹲起/俯卧撐/仰卧起坐」等等,在進行枯燥的肌肉訓練,耐力訓練的時候專業的教練一定會讓運動員注意動作的標準,呼吸的調整,具體哪一塊肌肉發力等等。。。所以練琴/練習的成果不是按照「一天幾個小時」來衡量的!

然後再說一下關於天賦,努力(包括兩點,練習的時間和專註度),還有方法的關係,個人總結的是這個公式:

(天賦+方法)×練習專註度×練習時間=最終成果

我國的教育一直都是過於強調努力,從小就灌輸各種笨鳥先飛,天道酬勤,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和我國的體制(社會主義)和國情有關。努力只是我們自身唯一可控的條件,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天賦,然後是方法,天賦無法改變,方法需要拜師,請教高人,在各項資源都匱乏的地方只能強調努力了。。。

學了這麼多年,見了各路國內外的高人,現在覺得天賦是第一位的,是基礎,天賦決定一個人進步的速度,並且天賦能決定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最終能走多遠,無論怎樣努力,基本不可能超過天賦的限制,我現在的教授就是這個例子。

天賦和方法直接決定進步的速度,當然前提是要努力,沒有努力(練習)顯然有再好的天賦再先進的方法都沒用,再有天賦的人也是要學習並且練習才能進步的,沒有練習不可能有進步。同樣,雖然勤奮能使人進步,但是如果不用先進的方法,也沒有什麼天賦,只是勤奮也只能很慢的進步,用了合適的,先進的方法,可以加快進步的速度。

讀了各種音樂家傳記就知道,名家在小的時候都是神童,十幾歲就達到了絕大多數人努力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高度。尤其鋼琴,最終能走演奏路線的,都是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天賦,從小就已經和很好的老師,用很先進的方法練習,想之後發力,快成年了才想走專業,想達到以後可以經常開獨奏會的水平,基本沒戲。(普通高中生能考進柯蒂斯嗎? 我是非常努力練琴的! 打算先考進上音再轉? - Fazioli 的回答;快17了,想5年後考朱麗婭級別的專業院校(鋼琴系)是不是痴人說夢? - Fazioli 的回答)

另外不僅智力腦力方面和天賦有關,身體機能也和先天有很大的關係。先拿運動打比方,不是所有的小孩從小就接受專業訓練,就可以成為專業運動員的,專業教練也是各種選拔,測試,來挑學員的。再說鋼琴,身邊有人當玩一樣和一個不錯的老師學了八年,那時候平均每天練琴不超過2小時,但是技術幾乎無死角,比很多附中出來的,從小就一天四五個小時的練了十幾年的還要好!她的李斯特的鐘是現場我聽過最快的,錯音最少的,並且收放自如,聽起來絲毫不覺得是一首頂尖難度的曲子。她強悍的技術和運動天賦是有直接關係的,她同樣當玩一樣學的網球,游泳,都可以達到專業的水平。

所以那些覺得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一切的,看到別人成功就給歸結為努力,吃苦吃到了,真的只能說是自我安慰甚至自我欺騙。人在一出生的時候智力,天賦上就分出了高低,家庭環境,成長過程也極其重要,在teenage之後看到的「天賦」也和啟蒙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必須承認,確實有的人花普通人一半甚至1/4的時間,精力,就可以在某個方面輕鬆超過普通人,而這些人如果在其擅長的方面用了普通人的努力,可以碾壓99%的人,如果這些人的家長從小就發現了孩子過人的天賦並加以培養,那最終有可能成為這個行業全球頂尖的人物。

各行各業全球頂尖的人物,尤其音樂這種科目,基本都是從小孩子就有天賦,並且家人給與了正確的引導,最終變成了一個行業的頂尖人物,沒有哪個是五音不全通過自己努力變成職業演奏家的,也沒有哪個是半路出家,快成年了才開始,最終變成了可以贏得肖邦大賽這個級別的演奏家。

最後,和其他人說的一樣,「一天四個小時」可能只是宣傳手段,亞洲教育的手法,練習的強度,訓練方法的「殘暴」讓歐洲人嘆為觀止,很有可能Seong-Jin Cho一天真的練八個小時,但是這種練習強度強烈不建議在沒有足夠好的引導(老師)的情況下效仿。


再啰嗦一句,肖邦大賽近十幾二十年的獲獎者,基本都是追著評委滿世界的上大師課,受過幾乎每一個評委的指點,幾乎每一個評委也都大概清楚其水平,像鄧泰新這種毛頭小子第一次上台就得了金獎的只能說是在國際一流鋼琴家中都鳳毛麟角。


幾年前看露絲·史蘭倩斯卡的自傳時
裡面有一句話印象很深
寫到她小時候作為「天才」出名後
不管是誰來採訪
她爸爸一律說她每天只練兩個小時琴
因為這樣更能凸顯她天生有天賦的形象
而不是一個「天賦不夠努力來湊」的普通習琴者
然而真相是她從小就被逼著每天練八到十個小時
再往前幾年看郎朗的自傳
寫到他小時候每天練琴八到十個小時
被鄰居投訴好幾次未果
鄰居在家門口大喊
「如果你兒子每天要練習這麼長時間才能成功
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天才」
當時郎爸憤怒地喊出
「我兒子是天才 而且你們以後都要花錢聽我兒子彈琴」
一語成真
至今印象深刻無法忘懷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持否定態度的
鋼琴家 吃的是手藝飯
練琴是本職工作 是義務
天才不天才
是建立在練習時間是否足夠的基礎上的
更何況練習這種事沒有門檻
練習時間不是有沒有天賦能決定的
我更願意相信肖賽金獎得主是一位刻苦用功的鋼琴家
而並非什麼每天練四個小時琴的「天才」

12.01.2016更新

這是書中原文
大約四年前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
我就對這一段的描寫深信不疑
作為鋼琴演奏家 保持手指的基本機能是每天練習的最低要求
哪怕實在是沒有時間練琴
比如今天搶不到琴房我只能練上一個小時
我也會認認真真地打兩遍哈農
然後把近日手中的困難樂段挑出來慢速過幾遍
至少要保證機能和技術不退步
行內口口相傳的話是一天不練琴整體會往後退十天
雖說沒那麼誇張 但也絕不是開玩笑
關於文中的韓國人十幾個小時練琴時間
答主人在德國考學
對於韓國人的拼深有體會
在中國的某些藝考機構或是普通高校琴房
早上和晚上我常常是唯一一個練琴的人
到了德國之後我去音樂學院的琴房練琴
晚上的琴點七點開門
琴房多一般搶得到
這幾天快考試了突然人就特別特別多
我六點五十到 琴房已經被搶光了
我前面還排著五個韓國人
聽說四點多就來等著了
沒辦法因為要考試只能去練通宵
通宵琴房十點開門 開一整夜到早上六點
我九點半到 前面排了七個韓國人
男女都有 德國的冬天所有人裹得跟熊一樣就在外面站著吹著風等琴房開門
基本上每次去在我後面到的只有一個大提琴德國小哥
只有我們倆一個中國一個德國人
剩下的全是韓國人
更別提他們都是學生 不是考生 白天都不知道練了多長時間了
(還他媽的要跟我搶通宵氣死我了)
所以真的不敢跟韓國人比用功
比不過 也沒資本比
我最多一天也就能練上八個小時
這樣一天練下來第二天再練效率特別低
還有一種說法叫做每天練習時間一個小時以下和六個小時以上都是無效的
這種說法我覺得並不能涵蓋所有練習者吧
有的人確實就可以天天九個十個小時還能保持效率
我只想說我昨天通宵八個小時只有六個小時是有效練習時間而且我都累成狗了才練下來
跑題了
重申觀點
我確實不認為每天只練習四個小時能拿到肖賽金獎
特別是他還是韓國人
天生基因里是帶著拼勁的
但是其實我能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
業內水深 留個心眼總是好的
最後強推史蘭倩斯卡的這本書

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四年
跟我坐過好幾趟飛機了都……
不得不說
成為出色演奏家 以及教授的關鍵
都在這本書里了
我每隔一段時間重新翻翻
都會發現以前看不明白的地方突然通了
隨著自身的演奏提高
對音樂以及理論上的講解就有了自己的理解
而且這本書確實很大程度上改變並提高了我的演奏
凡是有意向走專業的習琴者
都應該認真閱讀此書
將獲益匪淺


講真其實也不是沒有可能。我之前在學校的重奏老師,今井信子寧峰等音樂家的御用鋼琴家,那時候就給我講過她從小就不喜歡彈獨奏,每天練琴不超過三四個小時。

問題是,人家出生是音樂世家,長輩還是大音樂學院裡面的資深鋼琴教授。從小彈琴沒有走過一丟彎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地上來,順風順水,天生機能還特別好。。可能我們需要練很久的技術段落她輕輕鬆鬆就過去了。有多少人能有這樣優越的條件?

當然她也承認,要比賽的時候肯定練琴不止這個鐘點數啦。


【較長答案無圖不殺貓,都是答主的經驗之談,如果有錯誤還請包涵】

按理來說,一天練4個小時並不是沒可能拿肖賽冠軍,不過這僅限於世界上寥寥可數的天才,除非你也是這種天才

但是,有能力參加肖賽柴賽等國際大型比賽並走到決賽的人,不可能一天只練4小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劣質分割線—————

這麼說吧,一個有實力參加肖賽的人,每天4個小時聚精會神的練琴,可以滿足參加比賽的大部分要求,注意,是「大部分」。

那還有什麼沒達到要求呢?

我認為是:肌肉的記憶和準確性,腦子對於上台的心理狀態的調整,還有適應高強度的演奏時間

首先,肌肉的記憶和準確性:參加比賽跟演出完全是兩碼事兒,比賽往往帶著很大的心理壓力。高水平的演奏要求絕對理智,腦袋一定要清醒,清楚下一個音怎麼處理,清楚下一個樂段要表達什麼東西。而能給腦袋打一記安定針的,就是不會出錯的手。那麼答案就出來了,參加國際高水準比賽,4小時之外的時間,反覆練的是手指肌肉對曲子的記憶。

第二,腦子對於上台的心理狀態的調整:整個演奏期間,心理狀態真的真的很重要,台上一分鐘,演奏者要是走神,真的是分分鐘腦補出幾個故事附加想一想唉這個地方錯了怎麼辦唉沒彈好被老師罵了怎麼辦balabala………然而,這!些!是!絕!對!不!允!許!的!所謂調整心理狀態呢,就是你準備用怎樣的一種心理去面對觀眾,去面對比賽。有的人會想著:「我上台就是為了把音樂演奏給觀眾們!」有的人會想著:「上台之後,一切外物都與我無關,我只是一個彈琴的,沉浸在音樂里,就好了。」還有的人會想:「我要表達出作曲家的原本意思!」這些心理狀態不分對錯,重要的是,你得去調整啊,我比賽前,在台下,會像洗腦一般在心裡一遍一遍地說:「我只是想把音樂傳達給觀眾們。」我認為,這樣做的話,會使自己心裡產生對自己這句話的認同感,並且在接下來的半個多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的台上時間裡,心無旁騖。當然了,我這個辦法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用的,我想表達的是,每天只練4個小時而要參加肖賽的話,不足以做好上台的心理準備。

最後,適應高強度的演奏時間:在台上,有著準確的手指和冷靜的頭腦是不夠的,說白了就是還需要有續航能力~參加大型比賽,曲目要求一般難且多,初賽複賽的曲目嘛,根據不同比賽的要求,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小時,決賽就更可怕了,要求彈兩首協奏曲的比賽也不止一個,兩首協奏曲啊!一彈就是一個半小時啊!!!你有技術,有頭腦,一個半小時下來,不死也得殘!體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曲子都彈不完還爭啥冠軍?!那體力怎麼練呢?答案就是全身肌肉的放鬆還有練習「偷偷休息」的技巧。啥是偷偷休息?就是在曲子彈到對手指負荷沒那麼大的地方時,調整調整用的力,給手指一點點休息的空間,當然,前提要求是不會影響到演奏…你問我這該怎麼辦?練啊!你以為練琴是練啥?4個小時練好基本的東西都夠了?這些都得練哇!另外,在演奏即將結束的時候,往往體力已經透支,最後完全是腦子在死撐著,我是拉小提的,以我的經驗之談,比賽每一輪拉完,鞠躬的時候不僅手在抖,連膝蓋都在抖,不是緊張,而是tmd累啊!隨著比賽等級的升高,曲目的要求會越來越難,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而且在台上彈一套曲子費的力氣會比在台下彈多很多很多,比方在台下練琴,一套曲子下來會用100%的力氣,那在台上你會消耗至少150%。所以你就得在台下練到彈一套曲子還遊刃有餘,或者不費吹灰之力,那麼你就去參加比賽吧。

—————粗劣的分割線—————

總而言之,參加國際比賽真的很不容易,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人在台下練得好好的,上台也無法發揮出最好的實力。所以練琴不僅僅練的是「琴」,還有「手」,「腦」,和「體力」,況且練好了這些也不一定能拿獎,比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每天只練4小時,我認為無法把我說的這些都練到達成要求。

古典音樂演奏者,練到一定境界,難就難在這些不確定性啊~環境,心理,狀態,舞台,鋼琴,天氣,對演奏都有太多的影響,在我們對於環境,舞台,鋼琴,天氣等外力因素無法控制時,那麼至少要做到對自己的心理,頭腦,和手指有著完美的把握。


國際比賽,不認真你就輸了。


雖然我不是學鋼琴的,但是我想小提琴也差不離
練琴四小時如果真是集中注意力滿四個小時那估計人會虛脫,我每次專心一刻鐘就了不得了,所以說這四個小時要看人怎麼理解,邊練邊玩邊分心沒事出去喝口水吃個點心這種四個小時想來那是拿不到金獎的
專註狀態下的練琴效率絕對事半功倍,只是很多人做不到或者堅持不了多久罷了


我問過我老師一天練多久算很多了,答案是真的專心練一天六個小時就是很多了,上午三個下午三個,覺得走神就不要再練下去。總之練琴不是在那單純的動手指,全身心練琴是很累的


真好好練的話,一小時能練好一兩頁就不錯了,一天4小時說實話真的練不了太多東西的。


→_→我可不覺得四小時少
如果這四小時是排除了各類玩手機發獃心猿意馬瞎特么玩等等情況的話,那真是蠻厲害的


別把時間看太重

魯賓斯坦還是誰講過,練琴超過4個小時,只能說明練錯了。

另外同樣的練習時間還得看練的效率怎麼樣,沒腦子的練7,8 個小時還不如認真2個小時的效果好。

而且大腦是會自動練習的,不只是音樂的練習,甚至是肌肉的鍛煉大腦都能自動完成,所以需要的並不是多少個小時坐在鋼琴前面。


就像很多學霸一樣,明明天天是往死了學,拼了命的刷題考高分,但別人問起來的時候,硬要風輕雲淡的:
啊,沒有啊,我昨天看球賽呢,沒看書。
你看昨天的那個電視劇了嗎?
我一天要睡十個小時呢

認真的看看他們的黑眼圈…你真的相信這些話嗎…
更糟糕的是你可能會照做,吃吃玩玩樂樂,最後成績一塌糊塗。

所以我其實很欣賞我高中的一任同桌,特刻苦,特用功,恨不得一秒掰兩瓣用,他也毫不掩飾這點,一個人匆匆來匆匆去。

當時很多人都討厭他,罵他,說他沒有天賦,說他很無聊,說他學習好又怎樣以後幹不了大事兒。其實我聽著,深刻的覺得這個世界的殘酷。
真相就是:這些同學罵他,是因為這些同學自己並沒有那個毅力努力,成績趕不上別人,看著眼紅,一邊是想靠這種方式發泄不滿,一邊想拖著別人下水,拉到跟自己一樣的水準。

所以同學們,給你們一個忠告,當你隨口說好累啊不想學習的時候,那些上竄下跳慫恿著你玩樂的…你得注意了,他是否真的拿你當朋友。

那些嚴肅著一張臉說快點去學習的,可能你心裡有點不爽,但注意,最起碼他是沒有壞心的。

哦,剛說到哪兒了?對,那個同桌最後毫無疑問的考上了北大,我幾乎可以看到他一片光明的未來。
很多人還是在說,這孩子以後幹不成大事兒,上北大也沒用。

可拉倒吧,說的好像人家幹不成大事你們就能幹成了一樣,比你們強不就行了。

我上高中的時候,和他關係一般,表面上和諧而已,其實我內心也噴涌著嫉妒的毒液,因為我他媽從來沒考過他…………
雖然我也沒有毅力去努力趕上他,但是我自覺自己是很有道德感很克制的人,我不會說出來,也不會做出什麼糟糕的事。所以我一直有點壓抑(笑)
但是老師家長說你明明比他聰明,你努力一點,就可以blablabla的時候,我內心就泛起了冷笑,我又不傻,我可以區分出來這些話就是些騙人的鬼話,比心靈雞湯還沒用。在那個時候懂得努力的人,才是真正智商高且性情堅毅之人。

光被別人誇聰明有個鬼用哦,我到底還是沒考上北大不是嗎?這個世界是看最終結果的。

所以大家,求仁得仁,有時候把自己當成最蠢的一個人努力向上,總會比以前更好的,你管別人是不是天才,又說了些什麼呢。

(對不起跑題了…)?_?


這問題沒條件調查,無法回答,也不知道是不是特別天才或者用了什麼特別有效的訓練方法,不了解情況不敢妄言。anyway 人家拿了獎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只想吐槽一下這類報道的心態,反正我一天練40個小時也拿不到,操那心管別人幹嘛,別人每天4小時就能拿獎我就把琴砸了死且?編輯為博眼球的常用手段而已。

朗桑 一天10個鐘頭也好,這哥們每天4小時也罷,與我們自己練琴其實並無參考價值,畢竟彈琴是以藝術成就論,又不是刷卡湊工時,要想達到心裡那個目標,練就是了。


哈哈哈 我的棒子partner認識他很久!很久!很久!
他是琴霸,而且是棒子國人口口相傳的琴霸。
琴霸到nerd的那種,而且性格很古怪。
他的演奏風格一聽就是日日苦練每個細節都是千百遍揣摩出來的。
一天四小時是不可能的,絕不可能。
非常好奇他怎麼會說這麼愚蠢的話,可否給個出處?
要是真說了,這彌天大謊可是一個可以被業內嘲笑許久的笑柄啊~


古爾德就是個極端的例子。。。人家不用練,YY就行了


題主講真,這樣的回答你信嗎?比起這種人人都將信將疑的說法,我更願意相信那些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用來練琴且練到走火入魔的人有更大的幾率得此殊榮。
肖邦貝多芬莫扎特這樣的天才幾個世紀都出不了一個,而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不能否認有那種天才型、記憶力驚人的鋼琴家。
比如我在回答下面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到過約瑟夫.霍夫曼。

一位鋼琴演奏家最多可以記住多少首曲譜? - 知乎用戶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歲時,霍夫曼在安東.魯賓斯坦的指揮下舉行了他的回歸音樂會,演奏了他老師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終其一生都是霍夫曼的保留曲目。從此霍夫曼開始了他的音樂會生涯。他並不是那種毫無主見,只在一個有限的節目單裡面的湊合的人。他不停地工作,建立起了一個巨大的曲目庫。在俄國,霍夫曼極其受歡迎。1912年他在聖彼得堡演出的時候,連續舉行了21場門票告罄的音樂會,期間沒有重複一首曲目,一共演奏了255首不同的作品!!!他的記憶力絕對可靠,但更讓人吃驚的是他很少練琴。一部新作品一到他指下,就能呈現出出色的地方。事實上,他確實不需要樂譜。他可以在聽到一部作品後立即在鍵盤上複製出來,一個音符都不差!


也難怪魯賓斯坦稱他為「音樂世界前所未見的奇蹟」。羅西娜.萊文涅(Rosina Lhevinne,1880-1976,美籍俄國鋼琴家,著名教育家) 很喜歡講霍夫曼到第比利斯(喬治亞首都,Josef Lhevinne一戰前曾在此任教)旅行演出的故事,他們下午時經常聚在一起。有一次,約瑟夫.萊文涅(Josef Lhevinne,1874-1944,俄國鋼琴家、教育家)彈奏了一首霍夫曼沒聽過的曲子。萊文涅告訴他這是李斯特的《羅蕾萊》(Lorelei,長度大概6-7分鐘)。「請再彈一遍」霍夫曼說。然後大家共進晚餐,隨後一起陪伴霍夫曼去音樂廳。「他彈的太棒了,」羅西娜回憶說。「第一次安可的時候,他走出來向我們眨眨眼,然後就像我的約瑟夫(萊文涅)一樣彈奏起那首《羅蕾萊》。」

wiki關於霍夫曼的記憶能力和龐大的曲目庫的內容(類似的內容在Hofmann唱片的說明書上也能經常看到):


Hofmann"s repertoire was mostly confined to music written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 Much like Rubinstein"s seven historic
recitals of 1885, he gave 21 consecutive concerts in St. Petersburg without repeating a single piece, playing 255 different works from memory during that marathon cycle in 1912–1913.

見上面255首曲子的故事,不過這裡面說的21場音樂會是1912-1913年間。

[32]

In the diary his wife kept during his 1909 Russian tour, she mentions his raising his eyebrows when he saw Brahms" Handel Variations
on a program—a piece he had not played or even looked at for two and a
half years. He played the work at the concert without hesitation.

[32]

這個是他妻子的回憶,在1909年俄國巡演中有首勃拉姆斯的《海頓變奏》,霍夫曼有2年半的時間都沒有彈奏,甚至沒有看過,結果演出的時候沒有半點猶豫就彈下來了……

Although a poor sight reader, he was said to possess the ability of Franz Liszt and Camille Saint-Sa?ns to hear a composition once and play it back correctly without seeing the printed notes. Rosina Lhévinne recalled that Hofmann heard her husband Josef Lhévinne play Liszt"s Lorelei,
a piece Hofmann had never heard but went on to play it "just like my
Josef (Lhevinne)" for an encore at his concert later that day.

[33]

見上面萊文涅的故事。

Maurice Aronson, who served as Leopold Godowsky"s assistant, recalled Hofmann learning Godowsky"s Fledermaus
transcription. Godowsky and Hofmann met in Berlin in 1900, becoming
friends until Godowsky"s death in 1938. Hofmann would visit Godowsky"s
studio and listen while Godowsky was composing Fledermaus. A week
later Hofmann visited Godowsky again and played the entire
transcription, and he had never seen the music. Godowsky, in fact, had
not yet written it down. Schonberg has added that Godowsky"s Fledermaus is one of the most resourceful and complicated stunts ever written for the piano.

這個故事是霍夫曼和另一位大鋼琴家戈多夫斯基的。他們成為朋友以後,霍夫曼經常跑到他工作室去玩,有一次就聽見戈多夫斯基正在創作《蝙蝠》(施特勞斯歌劇改編鋼琴獨奏——戈多夫斯基創作以改編高難度的鋼琴曲著稱),而當時也只是戈多夫斯基在鋼琴上摸索,甚至都沒有譜寫下來。結果一周後霍夫曼再次到訪,就彈奏了整首曲子……勛伯格(這裡的勛伯格是指著名樂評人哈羅德.勛伯格,而不是那位作曲家)特別指出《蝙蝠》是最難應付的鋼琴技術曲目之一。

——————————————————————————————————————————

還有一個現象比較普遍,
演奏家在成熟期以後往往比初出茅廬的時候練琴時間短,
附上《阿勞談藝錄》中的一段關於練琴的內容吧。


謝邀。

每天四小時,全程保持不變的高效率和精神集中,同時時刻注意著手指觸鍵的敏感度。

平均一周可以練下兩首八分鐘左右的曲子。

每首曲子公開演奏十次以上以達到嫻熟。

下一屆的肖邦國際在2020年,按照這樣的理論。任何一個國內外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學生練五年都有可能拿下前三。

可惜只是理論。


一輩子每天練習四小時;

技藝大成以後每天練四小時熱手,
不是同一個概念。


每個天才自有每個天才特有的方式——有每天只練一點點時間琴的,也有每天5點鐘起來練四個小時然後開始照顧家裡孩子起居忙於應酬的,也有每天練上十幾個小時還不發瘋的——問題不是他們通過什麼方式成功的,而是肉眼凡胎的人僅僅複製他們的方式也不會就那樣成功的。


絕對有可能
比個例子
考試
考第一的
往往不是最用力的學生
也往往不是最聰明的學生
但往往是效率很高的學生
每個方面的節奏控制得都不錯
那種人是學習最好的
鋼琴學習同理


推薦閱讀:

是什麼讓中國沒有誕生一個久石讓一樣風格有影響力的作曲家?
指揮在交響樂團的地位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在近代沒有出現類似貝多芬莫扎特般的大師或作品,所有的交響樂團還都在演奏一百年前的曲目?
有一個特別愛聽喊麥的室友該怎麼辦?
如何分辨音色?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