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商不高,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轉載請私信】
在父母情商不高的前提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因為你既然知道自己處理事情能力不足,就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思維去局限孩子的可能性。當然啦,基本的禮貌和素質要控制好,這方面不能鬆懈。別的方面盡量讓孩子去自己拓展,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條件去選擇,去嘗試,去發現自己在怎樣的環境下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能把這些做好的孩子,情商不會太低。

情商這個東西,我覺得是很多素質綜合起來的。一個情商高的孩子,不可能是個沒見識,沒教養,自私,冷漠,愚笨,粗魯的孩子。所以題主你這個題目很籠統,但其實很好解答。

我一直很感謝我的家庭帶給我的東西。

舉一些對比的例子吧。

1.第一個例子。

小學的時候最好的朋友帶我去她家,她媽媽剛給她生了妹妹不到一年,脾氣特別暴躁,然後中午吃飯的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她媽媽對她喋喋不休,有點給我這個客人臉色看的味道。好朋友脾氣也不好,當場臭臉,跟她媽媽打了起來,我現在還記得,她們當時拿著鍋蓋扔出去好遠……太可怕了。這種事情對我來說很詫異,因為我家裡不成文的規定是,只要我和哥哥帶來家裡客人,父母一定會放下所有不開心的事情去招待,就算我事先沒有商量,所有的問題等小夥伴走了以後我們再一一講清楚。
那個和媽媽打架的好朋友在我腦子裡很多年都忘不掉,有時候還會想,她和她媽媽現在記不記得這件事了。

我的想法是,任何情況下,一定別忘了尊重孩子。這一條建立在「家庭成員互相尊重」的前提上。孩子對父母有先天的敬畏感,崇拜感,父母不要讓這份美好的差別 變成自己擁有絕對話語權的理由。

2.第二個例子。

我中學時候的好朋友,家境不錯,長得漂亮,品味也可以。我們經常一起逛街,她的消費水平比我要高,買的衣服也貴一些,但跟我不同的是,她買衣服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極其猶豫不決。我是那種,看上了一件衣服,如果它款式對尺碼要求不很嚴格的話,我連試都不會試,直接讓店員打包的人,而我的這個朋友不僅比我細緻,會試很多次,而且她非常猶豫,要問我很多次好不好看,再去問店員,不僅是對樣式的猶豫,還要猶豫尺碼,猶豫自己穿了舒不舒服,猶豫別人看了難不難受。所以每次和她逛街買一件衣服的時間要4h+。我給她的建議是,你可以先確定樣式,然後對於同一件衣服,針對它的設計元素確定哪個部位是可以大的,哪個部位可以小,具體到你穿上這樣一步一步排除。類似的買衣服,買化妝品,她猶豫的時候我會給她很多有效的建議。

有一次我這個朋友自己買了一件長袖T,她平時穿160或者165碼,那個牌子的衣服偏瘦,她買的是170碼的。後來微信跟我講說回家哭了一宿,原因是回家高興地給她媽媽分享自己買的新衣服,她媽說看著買大了,你趁早去換小一碼。(事實是我看過照片,不算太大,而且她自己試穿過幾個碼,說那個T沒有彈性,165穿著太難受)被她媽媽一說,她又困惑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有點動搖想換,發現吊牌已經剪掉扔了。而後被她媽媽數落說連自己穿多大碼都不知道,衣服都買不成還能做成什麼。她為衣服難過,也為她媽媽說的話難過,那件衣服買來一次都沒見她穿過。

這件事我覺得是在家庭教育方面非常反面的教材。

這件事發生的時候,我大概十六七歲,她大我一歲,家境比我好,但是家裡有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放不開孩子。據我了解直到現在她弟弟十八歲了,還是這樣,上大學之前家裡給買了好幾個季節的衣服,怕他去了學校自己不會買。

我從十四五歲開始自己買衣服,當初品味差,買過很多現在看來辣眼睛的東西,但是我父母從來沒有直接地要求過我改變自己的想法。我非常認可的一個觀點就是「我不同意你的眼光,但是我不會隨意改變你的決定」。而這個反面教材中,顯然我朋友這種優柔寡斷的行為已經是她父母培養的結果了,並且一直在繼續。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高情商,請給他自信心,讓他考慮周全之後做的任何努力,都不要受到來自父母的打擊。別怕他犯錯,人會長大,只要父母給孩子建立了強烈的責任感,讓他知道犯錯之後需要承擔責任,那麼人類規避風險的本能就會讓他逐漸學會謹慎決定。而一旦他決定了,請支持他。

如果他做的是對的,繼續讚美他的優秀,如果他做的是錯的,讚美他的獨立選擇獨立承擔。

父母永遠不要把孩子推到另一邊。只要你在精神上和他在一起,孩子從小有了自信心,做決定才會有底氣。我覺得這是人成長的根源。

3.第三個例子。

從小到大父母從來不會阻斷我接觸外界新事物的機會。這個習慣聽起來沒什麼特別的,不過實踐起來大部分家長難以做到,尤其是到了高中,我身邊大部分同學的家長堅持讓他們每天不上網,不看電視,周末不出去玩,為了考大學也是用盡了全部力氣。而我的習慣是電視中午晚上都看,中午看得多一點,一邊吃飯一邊看新聞,全家一起討論時事,晚上我跟父母一起聊學校發生的事引發了我什麼感想,或者我看到的哪篇文章很有感觸,很小很小的事我們會聊很久。尤其是我媽媽,因為沒工作整天在家陪我,聊天的機會更多一些,她也喜歡從我這裡接收新鮮訊息。周末的時候父母不會限制我出去玩,玩到晚一點也沒關係,不過一定不允許手機沒電關機不跟家裡聯繫,小長假什麼的一般爸爸都會開車帶我們去不太遠的地方玩。

我印象很深的是高三時候的國慶長假,學校放了五天假,我作業還沒寫爸爸就開車帶我們去附近一個城市玩了三天半。我們家對作業這個東西不是很重視,小時候遇到那種讓學生抄五次課文的老師,我熬夜寫到很晚,最後都是爸媽說不要寫了,她布置這種作業本來就沒意義,寫不完沒關係,不行我們去跟她溝通。現在想想可能就是那時候開始奠定了我不愛學習的基調哈哈哈——

作業這個問題有待商榷,可能我家的做法也不是很理智。不過直到現在,我仍堅持的一個想法就是,不用逼著孩子做作業,首先是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需要花時間學習的,作業可以有選擇地做,作業量非常大的情況下就沒必要全做了。很多家長問我一到放假孩子死都不願意寫作業怎麼辦,難道不怕開學老師檢查嗎。我是這麼回答的:要怕的話,孩子絕對比家長更怕,也就是說你看到他每天在逃避作業,其實他也在惶惶度日,到最後熬夜趕作業的還是他自己,這樣過幾個假期,孩子就慢慢自己懂了怎樣選擇了,是一放假就寫完作業再玩一個假期,還是玩一個假期最後再補作業,或者每天按時寫作業,或者根本不寫作業最後受懲罰,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他必然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你要做的就是給他選擇權,也給他負責的機會。他要完成的成長,都得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家長再想替孩子做,都並沒有什麼卵用。

所以還不如帶他玩吧,講真,他會感激你帶給他的開闊世界,而不是如山作業。

上面這個故事其實包含了我在教育方面的兩個理念:①不管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別怕這個世界影響孩子,孩子需要吸收不一樣的知識,世界不僅有作業和高考,還有詩與遠方。作業和高考教給他的只是應試教育下的唯成績論,詩與遠方的人文多樣性才讓孩子更善於理解這個世界,更善於和每一個人相處。②家長不要錯過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機會,多旅行,多溝通,多聽孩子講故事,多和孩子看新聞,孩子的情商在提高,家長也一樣。

4.第四個例子。

戀愛方面,我父母應該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是一步一步放開的。不能否認,我是個早熟的孩子,在大多數人看來,可以稱得上是學校里叛逆的女同學,但是另一方面,在真正與我相處過的人嘴裡,我一定是個乖巧聰明的,一定程度上高情商的女孩子。早戀剛開始的時候,父母也是痛心疾首,彷彿面對毒瘤,但是多次「指正」沒有效果的情況下,父母也默許 或者說是不得不默許了我中學時代的戀愛。關於早戀這種敏感話題,我經常跟同齡人分享的一個態度是:不用老想著怎麼對付家長,他們也是從咱們這個年紀走過來的,一次兩次管不住,後面就會慢慢放手了,真的,大多數嚴厲的家長,只是一開始劃的底線高一點,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獨立,家長是會放低這個底線的。很多女孩子說:「從小我爸爸就把我當塊寶,男同學看我一眼他都要衝人家吼,真不知道以後交了男朋友怎麼跟他說。」我說,你呀,還是太幼稚。誰家爸爸不拿自個兒女兒當塊寶?可是人是會長大的,你爸爸也知道,你十六七歲的時候可能會就跟男孩子接吻了,二十歲的時候眼睜睜看著你跟男孩子去旅行他得送你去機場把你交到別人手上,二十三四歲的正月里你或許會去男方家裡拜年,到二十七八歲,再不捨得,再嚴肅的爸爸,都會咬咬牙把女兒送到另一個新的家庭了。

所以孩子一定會變,家長也一定會變。

你什麼都可以怕,但是對於變化這件事,孩子,真的永遠都不要怕它不會來。或早或晚,總會的。

家長更得早一點明白。

我見過太多家長,執拗地不肯承認這個事實。從剛出生到高中,把性別當成孩子跟同齡人最重要的差別,上學特意安排老師把孩子跟異性同學調開,和孩子上街遇到異性同學回家後跟孩子上綱上線講早戀的危害,平時跟別的家長聚在一起互相幫忙抓早戀……更多的傳統的中國家長,是從來都沒警示過孩子,聊天的時候根本不聊這個話題,孩子就小心翼翼地知道,這是家裡的高危話題。於是孩子循規蹈矩地熬過那段只有「五三『和補習班的青春,在父母那裡,從來沒有得到過關於戀愛經驗、性知識、責任感教育這些東西。

家庭沒有及時給到,你讓孩子去哪裡學呢。

我這方面學習的來源就是實踐+媒體+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沒有及時給到教育,又不給實踐的機會,孩子只有網路多媒體可以接觸微乎其微的、又未必適合他本人的兩性知識。這其實是不健康甚至很危險的成長模式。

剛上大學軍訓的時候,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痴迷教官,沉迷惡俗小說,盲目選擇社團組織,一開學就花光生活費去買衣服化妝品,這些現象在我看來都是家長沒給孩子豐富的實踐機會導致的惡果。更有甚者,跟教官發生關係懷孕了連人都找不到的,如此這些我已不忍再舉例。說簡單點,這些案例發生的主人公的共同特點,就是沒生活經驗,沒接觸過異性,沒自己獨立消費過,沒豐富的業餘生活。如此種種造就了一個個高壓家庭里的低情商孩子。十八歲之前,孩子除了為考試而學習,基本沒學到任何東西,而十八歲那個黑色六月一過,他就得去陌生的城市接觸陌生的事。剛剛被給予了犯小錯的權力,就到了犯大錯的年紀。這些錯誤,家長要負主要責任。

如果人生註定要在犯錯中成長,答應我,請給孩子早一點犯小錯的機會,別一上來就整大的,好嗎?

戀愛和青春期的一系列其他經歷,是非常培養孩子情商的,這一點家長必須承認。他得知道收到情書是什麼感覺,他得知道拒絕別人要花多大力氣,他得知道初吻和第二十次接吻的差別,他得知道婚前性行為要避孕……家長不要只看到孩子做這些會耽誤學習,除了學習,他還有一生。除了戀愛,他還學到了平衡戀愛和學習,他還學會了做個紳士的男人,他還學會了擔當,學會了放棄,學會了堅持。這些,真的能提高一個人的情商。

寫這個答案的這幾天里,多了很多關注我的人,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可能也有不少朋友看到我的個人介紹里那句話」短髮,文身,五個耳洞,看起來像軟妹的辯手。「聽起來似乎不像個乖巧的女孩,對於我這個回答,也有人在評論里直接留一個字」假「,我回復說,你沒見過我,不代表不存在我這樣的人,你沒見過我家,不代表沒有我家這樣的家庭。

回到這一大段的中心點上——我十分感謝自己的戀愛經歷,更感謝允許我有這些經歷的家庭。不是感謝一段又一段的關係讓我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說實話,這個社會首先看你有沒有能力創造故事,其次才看你身上的故事。情商方面來說,戀愛給我帶來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我學會選擇,學會討喜,學會周旋於人際關係,學會坦然面對每一次得失,以及,學會感恩。

能給孩子愛的家庭十分幸福,能教會孩子愛別人,教會孩子用有愛的心面對世界才是家庭教育的最終成功。

———————————————————答主感觸好多有空繼續更啊啊啊睡覺啦


說實話,自己情商低的爸媽,培養孩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少糟蹋孩子就行了……也不強求你們什麼,就是碰到關鍵時刻,二位盡量少打擊傷害人身攻擊孩子就行,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啊…


潛水知乎數載,被某高票答案炸出來了!!

先上結論:

1.情商不是天生的

2.情商的培養很重要

3.情商不高的父母也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4.得費點功夫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次大規模的調研,他們發現有一類孩子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這群孩子大致能符合「高情商」的特徵(赫敏鎮樓):

1、善於調控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的速度很快

2、學習成績好,名列前茅

3、善解人意,懂得寬慰他人


4、很少受到情緒困擾,很少焦慮或者抑鬱

5、愛運動,有健康體魄,但從不訴諸暴力

6、有很多朋友,而且友誼十分深厚

深入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家庭階層五花八門,有富人、有中產、也有工人家庭,這是為什麼?他們在教育上有什麼共同點,能讓孩子具備所謂「高情商」?分析大量優秀子女家庭之後,心理學家們得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結論,發現優秀孩子的父母總會有一些相似的策略和舉動,總結起來有三點(前方高能,嫌長快跑):


1.注意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


總的來說,中國父母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因為這並不需要父母具備高情商。心理學連篇累牘的研究早已證明,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並以積極的方式關注他們的情緒情感,能夠大幅度提高孩子未來的幸福水平。

躲貓貓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親子遊戲。通過類似的遊戲能夠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溝通。但這遊戲是有技巧的,遊戲的強度大時,嬰兒把頭轉向一邊,母親須停止遊戲,嬰兒重新轉過來時,母親再繼續遊戲,這叫「同步互動」。這種持續的正性情緒刺激會帶來多巴胺活動的增強,能促進孩子大腦健康發育,認知的快速發展,並讓孩子的情緒變得穩定。

最近幾年,中國父母的關注點似乎轉移到如何對付孩子哭鬧上了,類似哭聲免疫法(請自行百度)這種早已被西方家庭棄用的殘酷手段,居然也能悄然流行。大腦掃描(PET)研究證明,當孩子哭鬧時,強烈的悲傷、憤怒等負性情緒激活會抑制或者減少扣帶回中認知區域的血流量,造成缺血,嚴重者會損傷額葉皮層。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否則,你們必須為將來孩子可能發生的情緒問題,以及智商不足負責,切記切記。


2.積極指導孩子面對負性情緒

這是個技術活,需要不斷練習,但真心跟父母的情商關係不大。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孩子不吃飯,向你大聲嚷嚷要吃曲奇餅乾,不給吃就大哭大鬧,你怎麼辦?

有些父母為了孩子能消停下來而選擇遷就孩子,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選擇轉身走到另外一間房,每個人做出的反應都體現出他們對待孩子負面情緒的態度,這種態度有個不明覺厲的名字叫「元情緒理念」。心理學家將父母的元情緒理念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情緒擯除理念,持這種理念的父母認為意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有害,要儘可能消除消極情緒。不過他們的做法挺奇葩也很常見,他們會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用懲罰的辦法來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目的就是讓孩子意識到消極情緒不值得關注。這種父母會經常表現出攻擊性,容易表達煩躁和憤怒的情緒,也是你們說的情商低。由於長期壓抑情緒表達,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罹患抑鬱症,成為了你們認定情商先天論的所謂證據。


第二種是情緒紊亂理念,父母不知道怎麼處理孩子的消極情緒,他們體會到深刻的傷感情緒,短期內難以平復。短言之就是,孩子哭,她也哭,孩子從父母身上學不到任何控制情緒的技巧。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概率是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


第三種是情緒不干涉理念,中國父母的特別發明,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沒有什麼態度和傾向性,他們會任由孩子發泄情緒而不做任何干涉。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這麼做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有明顯正面或負面影響。


而心理學家最推崇的是情緒教導理念,秉持這種理念的父母能敏銳感知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情緒,與孩子共同解決負面情緒問題。他們的做法有很強的實用性,注意,這也不需要父母有多高的情商。

1)幫助孩子理解情緒

在成人的大腦里,情緒和語言兩個中樞系統是互聯的,但在嬰兒的大腦里則是並行的。嬰兒很早就能感受到快樂、恐懼、憤怒等情緒,但是他們要過很久才能說出這些情緒。這意味著當孩子經歷一些複雜情緒的時候,他們會因為不了解而不安,覺得這些情緒很可怕。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以正確的方式互聯,那麼不健康的連接方式就會取而代之。他們在黑暗的情緒世界裡摸索前行,每當經歷強烈的情緒時,他們就會感到異常恐懼。只有告訴他們正在經歷的悲傷、內疚、妒忌、尷尬、沮喪等情緒,才能讓他們真正平靜下來。


目前中國進入二胎時代,老大在家裡的地位急轉直下,他們很焦慮,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他們就出現了行為問題,打人、砸東西。

如果這時候父親走過來。

「你看起來很傷心」。他會點點頭;

「我知道你為什麼不高興,因為粑粑麻麻都在照顧妹妹,而你只能一個人玩玩具」。他仍只點點頭。

「寶貝,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你的感受,知道是什麼詞嗎?」他搖搖頭。

「妒忌,你想要粑粑麻麻更愛你,而不是更愛妹妹,所以你妒忌」。

這個時候,老大才會認真思考「原來我一直在妒忌妹妹」。

所以,指責不見得有效,但是幫助他們理解情緒,常常能取得意外的收穫。

2)共情

共情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認知上,首先你要願意去體會別人的情感,這部分對於成年人來說不難。另一方面是情感上,自動化地對他人的情緒識別和感受,這才是真正困難的部分。

孩子只有經常體驗到你對他的共情,他才能熟練地將共情運用到人際關係中,才能善於社交。

大多數父母遇到的問題是,認知上願意去理解孩子,但從情感上,並沒有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你需要不斷的練習,設身處地想像孩子面對的情境,準確的表達情緒。


標準的共情教程是這樣的:

1)承認事實(「我很抱歉他們拿走了你的火箭,他們拿走了你最愛的東西,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2)傾聽與回應(冰棒:「這是我和Riley之間最後的信物。」;憂憂:「你和Riley一定有過很棒的冒險。」……)

3)肢體接觸(邊伸出手放在冰棒大腿上,邊說「是的,是的。」)

對不起,視頻沒法上傳,請自行下載頭腦特工隊,特附憂憂與bingbong對話的圖片一張。

3.權威型教育風格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是心理學界的一股清流,老太太不僅學術能力過硬,打擊學術造假更是毫不手軟,1960年代她提出了教育風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她使用兩個維度來描述教育風格:

維度一,響應程度,即父母給孩子支持、溫暖和接納程度。有愛心的父母用各種形式表達對孩子的愛,充滿敵意的父母對孩子則是冷冰冰的拒絕。


維度二,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實施嚴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會制定規則,並且嚴格執行;而另一些父母則本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孩子不做要求。

那麼根據這兩個維度劃分出的四種教育風格如下:

低響應+高要求=獨裁型

這種教育風格的父母渴望在孩子心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他們為孩子制定嚴格的規矩,冷冰冰的拒絕孩子的要求,他們的孩子十分害怕父母。即使進步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不乏這樣的家庭,敏銳的媒體同志把這種親子關係形容成貓鼠關係,各種孩子反抗父母導致的倫常悲劇也時常見諸新聞頭條。


高響應+低要求=溺愛型

這種教育風格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制定規矩,也很少要求孩子守規矩,確切來說他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李某一就是被這種教育風格給坑了,不解釋。


低響應+低要求=忽略型

這應該是最壞的教育,他們除了提供基本的照料外,對孩子漠不關心。全世界絕大多數變態殺人狂基本都有一個套路,幼年遭遺棄,經常被虐待,對正常社會懷著根深蒂固的仇恨。


高響應+高要求=權威型

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他們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對孩子也關愛有加。前幾年,有些無良媒體對郎朗家的教育模式橫加指責,認為父親賣房子供郎朗學鋼琴是冒險行為,這樣不對;生活上對郎朗照顧太過周全,讓他失去自理能力,這樣也不對。我倒想說,人家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傾注一輩子的心血培養出世界前五的鋼琴家,有什麼可指摘的?


1994年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了這種教育風格劃分法的科學性,只需要了解父母的教育風格就能夠大致預測出哪類家庭的孩子將來能上大學。

那麼父母怎麼做才是符合權威型教育風格的呢?答案見1和2。

雖然不需要父母有高「情商」,但是完全做到難不難?


當然難,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郭靖一樣獲得所有教育資源,然後成為武林盟主的,他是精英教育的成果。當然這只是因果關係中的必然性,其實,我們有時會碰到一種偶然性,比如從小無父無母,居然沒有誤入歧途,但憑一股「所有殺不死我的,都令我更強」的精神,再遇到一點點奇遇,經過幾十年歷練,也能成為一代大俠者,沒錯我說的就是神鵰大俠楊過。

像楊過這樣,作為楊康的遺腹子,出場自動進入地獄模式,生來繼承父親壞名聲,幼年喪母,混跡於江南,靠偷雞摸狗過活,糟糕的是還長得帥,這種人大概率是嘉興派出所的常客,黃賭毒一樣也不會少。但他為什麼最後成了神鵰大俠?

這涉及到心理學的另一個概念——心理彈性(對不起,超綱了)。有的人自小經歷非人的虐待,但是偏偏能做到品學兼優,彬彬有禮,這雖然是小概率事件,但確實存在。這些人的心理彈性足夠強,他們經歷重重磨難,從不放棄自己,永遠飽含淚水,滿懷希望,堅持熱愛這個世界,最終成就了自己,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他們擔得起世人的所有讚美!

希望未來能好好聊一聊心理彈性這個話題。

PS:情商是不是嚴謹的學術概念?

很可惜,情商只是企業管理常用詞,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概念。相對於智商來說,情商在學術界的存在感實在太低。智商誕生的這一百多年時間裡,主流心理學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專著不計其數,前期有高爾頓(達爾文表親)、斯皮爾曼等大神鋪路,後期出現真正的大師韋克斯勒,以及天才羅伯特·斯騰伯格,其代表作《超越IQ—人類智力的三元理論》是目前可讀性最強的智商專著。在智力測驗上從著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到更著名的「韋氏智力量表」,促使智力測驗始終保持較高的客觀性和穩定性,也即業內人士常說的信效度。反觀情商,源自紐約時報記者丹尼爾·格爾曼的暢銷書《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該書學術嚴謹性遠遜於心理學著作,其後專註於研究情商的心理學家也是寥寥數人,二十年來根本沒有出現具備足夠影響力的學術研究,對比公眾的無腦追捧,我相信學術界才是人類的脊樑。


以上,希望對你有用!


我之前聽過李雪的一節微課,說的就是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她的觀點就是父母不要教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更不要經常指責孩子什麼做錯了,孩子是非常乾淨的,如果父母不時常說教教育孩子對與錯,孩子是可以憑直覺判斷的,而且沒有對與錯的糾結,孩子說出的話就不會傷人。她的觀點主觀性太強,我們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教育孩子對錯,我們需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的。但是她的觀點還是可以批判性接吸收的,比如我們經常與家人吵架,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因為覺得自己對的,對方錯了,出口就帶著指責,批判,如果換一種方式,不要糾結這個事情是誰錯了,好好溝通,很多矛盾就不會激化,在生活中,能做到這樣的人就是大家眼中會說話,情商高的人。


別費勁了,千萬不要過於關注孩子的情商,否則孩子會走上歪路的。
當然,這話是針對情商不高的父母而言。對於情商高的父母來說,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要不,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有沒有情商高的?讓情商高的人多帶帶。
多串門,親戚朋友同事都行,多在在環境中自然接觸,自己就培養出來了。但是情商不高的父母更容易干涉孩子,比如叮囑:見到大人要禮貌!要稱呼叔叔好!千萬別忘了!快叫呀,叫呀!這麼一喊,孩子嚇得啥都說不出來了,剛自發產生的一點情商也被嚇回去了。
也別整天琢磨:去人家家裡,帶什麼好呢?不能空手去呀!買點水果,還是送點茶葉?千萬別,孩子一看,串門是個心理負擔這麼大的事情啊!得了我還是喜歡一個人靜靜......這麼一來,非但沒培養出情商,還讓孩子從小形成對社交的恐懼。
那怎麼辦呢?很簡單啊,誠實一點,承認自己情商低:我情商低我有理,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送什麼合適,我就空著手;我就厚著臉皮到人家玩。跟孩子坦白:我們不會跟人相處,你可千萬別跟我們學啊,以後多教教我們!這樣孩子成長起來很快的。
不過基本上父母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要不就不是情商低了。

感覺有道理的,不要只在心裡贊,要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啊!


情商高分為三種。
一 會照顧別人情緒的人。
說話辦事滴水不漏,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深諳人性,從不會得罪誰,就算某人當眾狠狠地羞辱他了,他都會喜怒不形於色,事後調查羞辱他的人的背景之後,如無大的背景和利害關係的話就找機會把他往死里整,被整的人到死都不知道咋回事。這種人叫"社會人兒",利害關係放在首位。

二 會調節自己情緒的人。
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不管受多大的委屈,都不會想事不通一死了之,而是越挫越勇,調整心情積極面對。對人性也有充分的認識,但有同理心,不會刻意的討好別人,也不會刻意的當眾批評別人,只會在散場的時候單獨對其善意的批評。這種人叫高情商的"性情中人",待人以誠放在首位。

三 會為了自己的使命而放棄很多的人。
這種人智商很高直接碾壓大部分普通人,有自己明確的追求,也靠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資源,不像普通人那樣為了人情世故客套禮俗而浪費很多的時間,為人刻薄不留餘地,能跟著他好好乾就干,不能幹就滾,誰來說都不好使,給人的感覺反而是"這人能力挺強,就是情商不高!",比如喬布斯、周星馳等等。這種人叫專註的極客,他們認為活著就為了改變世界,不在乎是否傷害了誰脆弱的心靈,能出好活兒放在首位。

父母情商不高的話,就不要把孩子訓練成聽話的好孩子了,啥都聽你的以後不就跟你一個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多訓練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自己在學校在社會中去慢慢受挫,慢慢總結,慢慢成長!但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吃十塹,也長不了一智,反而只會覺得,一切都是命啊!


我爹情商低的無敵,我娘情商高的無敵,他們到底怎麼結婚的我到今天也沒搞明白,我情商湊合。從小跟著爹媽在酒桌應酬上喝出來的情商,我們家我爹負責喝酒,他教我酒桌文化,我娘負責交涉,我娘教我怎麼和人溝通說話。。。


我來告訴你,怎樣小孩才能高情商。


要從小寄人籬下,受人白眼,才學會看人臉色,學會無論多委屈,都能演出一副懂事的樣子。


要從小不被重視,需求從來得不到滿足,無論是多麼小的要求。從而才學會壓抑自己的慾望,得到一點關心就十分滿足,學會對別人噓寒問暖且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要從小被打,被冷暴力,被恐嚇,才學會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要自己去爭取,終於懂得豐盈自己的內心,懂得要足夠愛自己。


要從小被罵多少次無能,罵多少次廢物,罵多少次沒用,才學會辦事如何考慮所有人的利益,如何周全所有人的想法,學會滴水不漏。

你想要的高情商,是黑夜裡舔舐傷口才慢慢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


只不過比其他小朋友早看到現實的殘酷,才能更早成熟,更早懂事,才顯示出高於同齡人的情商。

小朋友,還是越單純越幸福。

~~~9.11更新~~~

說實話,你們不用人生攻擊我,評論我從來只是掃一眼。


我的觀點,是因為身邊不幸的人太多。

他們表現出的細膩,關心別人,做事考慮周全,都往往源於父母的某些態度。


當然這些也會有反作用,看最後是自己更堅強,還是陰影更強大了。


另外,我大學學費是一年八萬,但是我的同學,非常細膩的朋友,從小經歷了什麼,只有跟親近的人才會分享。

這和錢不錢的還真沒關係。

但是父母對待他們的態度,真的會讓人一夜長大。

還有,評論區那位,你隨便取關我,一夜起來漲了56個粉,我還在意你取關的那一位嗎?


我在加拿大的一所兒童學校工作。有一天,我親眼見證了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怎樣化解社交危機的。

以下發生的情節是完全真實的。為了保護個體隱私,所有人物的姓名均為化名。

這件事情發生在一名叫娜拉的小女孩和一名叫小扣的小男孩之間。娜拉已經接近四歲,小扣大約三歲半。

陽光明媚的清晨,娜拉和小扣在學校的戶外活動場所玩耍。兩人都站在滑梯上,爭著想第一個從滑梯上滑下來。爭著爭著,兩人都不高興了,就吵了起來。

小扣撅著嘴說:「我第一個上來的,我先來!」

娜拉說:「不,我才是第一個!」說著,她迅速地坐下來,霸佔了唯一的滑梯通道口。

小扣生氣地推了她一把,娜拉從滑梯上滑下去了。接著小扣馬上坐到了滑梯通道口上,得意洋洋的「宣誓主權」。

娜拉沉下臉,對著小扣用最大分貝嚷嚷道:「討厭的小扣!我再也不和你一起玩了!!」

小扣驚住了。過了一會兒,他哇的一聲哭了。

我走過去,先蹲下來,詢問娜拉發生了什麼事情。娜拉如實的告訴了我事情的經過。

然後我走到滑梯邊,對小扣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剛才娜拉對你嚷嚷了,傷害了你的感情,是嗎?」

小扣點頭。哭泣的聲音低了下去,還在伸手抹眼淚。

我回頭和娜拉解釋:「聽到你剛才對他嚷嚷,小扣的心裡很難過,所以他才哭了」。

娜拉臉上氣憤的表情消失了。她努力地從下面逆行爬上滑梯,認真的看著小扣說:「小扣,對不起。我剛才很生氣,才嚷嚷的。以前我很小的時候,有個比我大的男孩也對我吼了,也傷害了我的感情。我,我……」她嘗試著找到合適的辭彙來表達她的感受。

於是,我在旁邊幫助娜拉解釋:「你想說,因為從前別人傷害了你的感情,所以現在你能理解小扣難過的心情,對嗎?」

娜拉點點頭,說:「我不希望這件事也發生在小扣的身上。」她用力擁抱了他一下,說:「我還是想和你做朋友。我們還是一起玩好嗎?」

小扣不哭了,擦乾了眼淚,點點頭。

接著,娜拉開始興緻勃勃的討論她即將到來的生日派對。她指著小扣和我說:「我會邀請你,小扣……還有你,愛麗絲,當然還有小A,小B,小C……」

得到了這個友好的邀請,小扣已經完全忘記了剛才的爭吵。兩人笑逐顏開,又一起去愉快的玩耍了。

我把這件事講給我國內的朋友聽,大家都驚嘆「天啊這小姑娘的情商真的高」。

現在問題來了:當我們在談論情商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是情緒管理嗎?是社交手段嗎?是個性成熟度嗎?

都正確,然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認知的敏感度(Sensitivity)、同理心(Empathy)、以及高度清晰的自我表達(Self Expression)。

在以上提到的幾個因素中,娜拉這個四歲的小姑娘,每一點都做得很好。而且,她的高情商並非出於「技巧」,而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整件事中娜拉的做法:

(1)「你討厭,我再也不和你一起玩了」——當她不高興時,能夠用恰當的語言和行動表達自己的憤怒;

(2)告訴我事情的經過——當第三方介入後,她能用精準的語言描述事情經過;

(3)「以前我小時候,別人也傷害了我的感情」——當她觀察對方的反應時,能夠運用同理心、回想自身的經驗,迅速讓自己體察到對方的心情,理解對方的舉動;

(4)「對不起……我們還是一起玩好嗎?」——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對方的感情,勇於承擔、真誠道歉,並給出解決方案和補償方案(言語安慰、擁抱對方、邀請對方去自己的生日派對)。不計前嫌,迅速翻篇,又能夠愉快和和朋友相處了。

「(我也受過傷害,所以)我不希望這件事也發生在你身上。」這是整件事中,我認為最了不起的一句話。我想,就算是許多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到這麼好。很多時候,我們遭受的情感傷害彷彿成了鏈條,一環扣著一環,由A惡意地傳到B,B再扔給C,於是C又不忿的去傷害D……無休無止,流毒無窮。

足夠成熟的人,懂得及時止損,消化掉負面的情緒,不再放任自己去傷害別人。所以,高情商的基礎,是善良。而人的成熟,與年齡無關。

同理心和共情是很必要的,在孩子情緒失控(Emotionally Overwhelmed)、不夠冷靜的時候,父母和老師一定要保持冷靜,一如既往的表達對孩子情感的理解和包容。當情緒失控孩子一次次的被具有同理心的父母包容,明白自己是無條件被愛和被接納的,他們會建立起無以倫比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能充分發展自我的個性和對他人的同理心,學會自我表達,學會人際交往。

請別把孩子當成不懂事的可愛小寵物。他們可以理解很複雜的情緒,也能做出很成熟的決定。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從小就用成熟的態度面對情緒問題吧。冷靜而包容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的情商不可能不高。

最後,願天下家長都能給孩子更高質量的愛與陪伴。


情商不是靠父母「培養」的,而是靠自己在社會上闖蕩,一點一點積累來的。是小時候上學,長大了上班,放學了跟小朋友玩,下班了去市場買菜去商店逛街挑衣服,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形形色色的人,在同高情商的牛人和低情商的奇葩打交道的過程中,歸納總結學習創造,慢慢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為人處事世界觀和方法論,俗稱叫情商的東西的這個過程。

情商的培養是終身學習,終身提高的過程,父母在其中能「教」的很有限。反倒是有些時候因為時代不同了,環境不同了,人們的思想不同了,父母教的東西孩子不僅用不上反而會人為的把孩子帶入誤區也說不定。


父母自己的一輩子都沒有過完,自己的情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都沒有培養好自己呢,哪裡來的自信,去指導孩子的情商?

父母也是人,也是普通人,而且是有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缺點的普通人。所以我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切莫自以為是,不該以全知全能,指點孩子人生的教育者自居,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能教給孩子的東西更有限,要更多的鼓勵孩子自我成長,自我完善。
父母要帶孩子去多多的見識這個世界,但是不要把自己的價值判斷灌輸給孩子,要鼓勵孩子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等到孩子長大了,讓他自己選擇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是高情商什麼是低情商,自己打算變成高情商還是低情商,都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判斷,自己來決定。

話說回來,就算培養不了高情商的孩子又怎麼了?
情商不能說明一切,很多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別的什麼什麼家,都是公認的低情商,但是依然不能掩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出萬丈光芒;再者情商高低本來就是相對的,主觀的評價:你覺得某個人情商不高但或許換一個人就有完全相反的評價呢?不要以自己個人的狹隘視角去隨意評判別人。

另外,父母既然已經知道自己情商不高了,還是先想辦法提升下自己的情商吧,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自己。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己成為了高情商的模範,孩子自然就會向你來學習了。

……………………………………………………………………………
補充: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情商不需要培養,更不是說情商和父母無關,而是我認為情商更多的依靠一個人自身的成長和閱歷,父母能起到的指導作用有限。

而且題目的前提是「父母情商不高」,既然自己都沒把自己培養好,拿什麼來培養孩子?學校老師要教師證,醫院大夫要醫師證,就連到一般公司當個職員都要培訓幾個月呢,為什麼教孩子就沒有門檻想教就教呢,嗯。


我的女兒小時候特別愛哭,情緒很不穩定,很容易失控。上幼兒園就愛哭,原來沒當回事,覺得長大就好了。可是學前班因為不想上學哭了一年。

情商比智商難提高。
很多人勸我讓孩子學小主持人,但是女兒不願意。帶她去學唱歌,她看到老師就哭成個淚人。
強迫會適得其反,最後選了她喜歡的國畫和舞蹈。但是也會經常哭。

問題挺嚴重的。
她哭的原因很複雜,有老師的問題,有我的問題,也有女兒本身的問題。一一解決,最後談判擺事實講道理,讓她清楚自己的責任,自信一些,給她解釋遇到的問題,和她一起認識新同學等等,終於不哭了。現在覺得學校特別好。

為了培養女兒的意志品質,我決定幫她選一項喜歡的運動。羽毛球乒乓球跳繩游泳跆拳道都讓她試了。最後選了她喜歡的游泳和跆拳道。
很難想像,一個愛哭包幾節課就學會了游泳。跆拳道的練習也非常刻苦。

關於交朋友我沒幹涉過,她以前因為總哭,誰也不愛和她玩。不玩也不能強迫別人啊,只好用很大人的思維解釋了關於朋友的問題,也不知道聽懂多少。情緒穩定後,到陌生環境能很快的溶入了。

現在待人接物有禮貌,回家會幫忙做家務,獨立思考,為別人著想。連她的同學家長都跟我說她這一年出息很多。變樣了。(真的哭出名了,連學校門衛都知道她。我進學校不用通行證,刷臉。π_π)
前幾天公婆來串門,說寶寶性格很好,不像親戚家的那幾個孩子,怎麼說她都樂呵呵的不生氣。

不能提供優秀的基因,就給她良好的環境吧。
相對的民主,恭親的家庭氛圍,還有愛和關注。
雖然當媽不用持證上崗,我也深刻了解到教育孩子的辛苦了。


雖然對教育孩子沒有經驗,但是想說說自己的經歷。

我小時候還沒有情商這個詞。我的家庭是典型的嚴父慈母,爸爸對我很嚴厲,媽媽對我很慈愛。我一直以為這是女性是母親所特有的溫柔,直到我長大以後看到那麼多特別寵愛女兒的父親和每天都橫眉冷眼的母親我才知道,這根本不是性別的問題。

對應的,我爸媽在單位也是這樣。我爸就是單位里出了名的刺頭,下屬怕他,連領導也怕他——我爸就是那種,只要不對我脾氣了,領導怎麼了,領導我也敢說。唉,典型的情商低對不對?而我媽就是所有單位人都說好的那種好大姐,老好人角色。所以我爸一直事業上也沒什麼進展,一點不難理解!

在家庭里的表現。我媽同樣是好媳婦好閨女好小姑好嫂子,無人不說好。我爸年輕氣盛的時候,甚至跟我姥姥齟齬……見過婆媳鬧彆扭的,沒見過女婿丈母娘鬧彆扭的吧……我爸就那麼個人。我爸這樣,也不是無跡可尋……我爺爺就是個打媳婦打孩子的人……跟姐姐妹妹們也是打打打……一個戾氣滿滿的家長,所以我爸這樣情商低一點也不奇怪。我爸還是幾個叔叔裡面情況好的好歹只是語氣沖一點,不會動手……其他幾個叔叔,大多打媳婦,還有在單位跟人干架的。 都不知道哪來的那麼大火氣,這麼想想,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以身作則,更重要!

雖然我媽看起來軟軟弱弱的,總是一團和氣,但是她獲得的好人緣,我覺得是她獨特的高情商和為人處世的智慧。我爸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對,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無法控制情緒,典型的情商問題。我爸直到四五十歲上脾氣才軟了下來,也會處事了,也會說話了,終於有了情商!事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回到題目上來說,我覺得本身情商不高的父母,是無法教育出情商高的孩子的。但是父母也不是一直停步不前的,在工作上,家庭中,父母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也可以成長也可以學習首先做一個高情商的人,先改變自己,努力去做好,言傳身教,孩子自然也會變得更有情商。四五十歲開始改變依然不晚,也希望意識到自己情商不高的那些年輕父母們自己多一點用心多一點努力,先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首先,你們要學會不做白日夢。


高亮下觀點:我曾經掉入了營銷書的圈套,以為高情商是可以培養的。

先上定義: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來自度娘

嗯,我養了個人形機械心小孩,所以這個問題在邀請表裡躺了很久沒法回答,值乎里也有人問同樣的問題,簡直心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培養自己孩子的高情商。反思我家的情商教育,問題還不在方法而是思路不對,那些生活在多重關係的環境中,嬰幼兒時期與其他人有多樣化互動的孩子,以及喜歡閱讀故事繪本,再過渡到兒童小說的孩子,對情緒的理解要豐富得多。我家正相反,孩子的感性認識落後同齡人,如果考情商他一定不及格。

一個智力平均上下的兒童,情商又略低(不止一位老師指出),其實對學習語文有一定影響,閱讀理解讓『談談你的感受』,他眨巴眨巴眼說:我沒感受。所有字裡行間體現出的感情色彩,經過他的大腦後全變成了無色透明,洗得不要太乾淨。上次坐火車,孩子和對面鋪的叔叔一人捧著碗速食麵吃得正熱乎時,叔叔逗他:平時在家吃速食麵嗎?他說:不吃。叔叔笑著自嘲說:我們平時在家也吃。知道我家孩子接著說了句什麼話嗎?

他淡定地反問:不怕致癌嗎?

我連忙尷尬地解釋:他最近很在意食品添加劑。好在叔叔是位老師,不僅沒生氣還告訴他少量的添加劑危害不大,事情才算過去。我長出一口氣,他沒惡意,善意也不大感覺得出,其實他說這句話時沒情緒,可是別人不知道啊。

圖片:《電腦娃娃》

家長擔心孩子情商低,實質擔心的是社交受挫,畢竟人要在社會中生存,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高智商或高顏值,能讓人多少包容一些,那麼至少別讓自己被厭惡和排斥。前面說過我家的教育方法無大錯,列出來供參考:

孩子做得不好時多鼓勵,肯定他『幹得不錯,有進步』。
孩子有情緒時先放下手頭的事,和孩子說說話。
不給孩子貼愛哭、膽小,不喜歡和別人玩的標籤。
當孩子的失控時不制止他發脾氣,說不許哭,而說『過來,讓我抱抱你』。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大人的愉快也會感染孩子。
通過溝通教孩子一些調節情緒的技術,如換位思考。

以上方法基於幼兒情緒發展的一般規律,拋開先天早慧不說,每個家庭都可以試試看。我家效果不明顯的原因先天不好說,後天受環境制約,橫向與同齡人相比他不行,縱向比還是有進步的。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用短短的篇幅難說清楚,影響因素很多,我自己也在摸索,市面上這方面的暢銷的書我看過就忘了,沒法推薦,知乎上有不少好文章值得細細閱讀。

陳實寫的鍛煉兒童抗挫能力,條理清晰,操作性強。

如何鍛煉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 - 大雄的口袋 - 知乎專欄

西西爸爸寫的情緒梳理術 - 西西爸聊教育 - 知乎專欄

從家長角度談自我情緒管理,所謂正人先律己,記得還有答案是談兒童情緒認知的,讀後很有啟發。

以及有哪些人際關係方面的小技巧可以保護自己? - 馮慎行的回答

再一個是創設感情豐富的良好溝通環境。在溫暖有愛,需求能得到及時滿足的生活環境中,情緒經常處於愉快狀態下兒童更自信,願意與人接觸,容易得到正面的社會性評價,返過來又促進了情緒的社會化發展。這可不是什麼會來事,有些家長以為孩子有眼色會見人講話是優勢,實際在幼兒園和小學裡純真的孩子得到更多偏愛,重點不在技巧。維護良好的社交應建立在自我情緒管理基礎之上,自己的情緒表達太偏激,再好的關係也可能受損。

經過這些年,我的思路從有哪些培養孩子高情商的方法,轉變為引導孩子情緒管理。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引導孩子體會情緒,情緒是情商的一部分,提高了情緒認知,間接地也提高了一點點情商。

另外我同意父母情商不高,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 跑警報的回答情商高的人一定不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家庭只是個起點。

一個家長的經驗之談,文不對題了,謝謝邀請,回復晚了很抱歉。


我小時候就是個被大人都稱讚情商高的孩子。無非是因為我會看人眼色說話罷了。其實那不是情商高,真正的情商高是學會調整自己心態,全面認識自己。讓一個孩子學會看大人眼色也是件挺殘忍的事


講道理,一般能說出「我情商不高」的父母,情商都不會太低


幾乎不可能,還是學習一技之長吧,然後是多讀書了!


幾個高票答案太shit了。
沒有孩子、沒有學過相關的科學知識,這樣抖機靈何苦呢?
人家認真來問的,有求知慾的家長已經很難得了,這是嫌把孩子送給楊永信的家長還不夠多?
特別是那個最高票賣狗的,照你這樣說情商高的都是受過傷害了?騙贊需要禍害人嗎?
還有說帶孩子去玩,不做作業。前面又說要有自信心。作業完不成你覺得小孩子會在學校里有自信嗎?你在家裡說一百遍你很棒,不如老師一個眼神,一個「今天班裡最低分八十分」。用自家孩子對抗大環境,是幫他還是害他啊?是情商高還是情商低啊?
另外,誰說智商是生下來就決定了的?情商更不是天生的,也沒人說過父母的情商低就一輩子低了。

所有回答里只同意 @不二先生

回到本題,情商是先照顧自己的情緒、然後照顧到他人的情緒與情感。
我自己家裡的一些心得。
1. 父母情商低也是可以培養的,從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開始。
2. 教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有意識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不是行為)。
3. 家庭秩序不要亂,家裡爸爸媽媽永遠是排第一位的。
這是系統工程,每個家庭又都不一樣(比如父母情商低是怎麼得出結論的?)。想實現的話,知乎提問只是第一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坦白說,父母情商低的孩子,多半都是自己培養自己的


既然大家都知道,智商是天生的。
那為什麼,有人覺得情商是後天培養的……
這到底是為什麼啊?


推薦閱讀:

移民對於孩子,是弊大於利嗎?
母親和嬰兒要不要一起睡?
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反社會人格怎麼辦?
怎樣才能培養出像鹿晗一樣的孩子?
求普及科學的育兒建議?

TAG:成長 | 兒童教育 | 情商 | 家庭教育 | 成長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