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在交響樂團的地位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小時候學過一丟丟的樂器,對古典音樂有一點點欣賞水平。樂團演奏前,指揮總是最後一個入場,然後其他所有樂手還都起立致敬。想問一下指揮對於一支樂團的意義和實際作用究竟在哪裡?指揮都是專門學指揮出身的嗎?瞪眼思考中。。。還是早期習練其他樂器,造詣頗深後轉行的?


可類比導演與足球隊教練,但又略有不同。


重在案頭工作和訓練,一旦隊員上台,less is more。
當然,很多人認為在台上指揮是在跳舞,那是對指揮法不太理解的一種誤讀。

指揮通過「指揮法」,向隊員傳輸速度、力度、情緒、演奏法等諸多要求,隊員在接受指令後根據自身樂器特點進行詮釋。

好玩的是,由於受到現場的氣氛、當天的情緒、演出場地的混響、演出人員的場上狀態、樂迷的反饋等不同因素的加持,許多指揮會在現場演出時做出不同程度的微調,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舞蹈動作」與排練時略有不同,這也正是現場演出的魅力所在:一個微小的漸慢可能就會改變整部交響樂的結構,一個突如其來的拉寬可能會讓原本的樂句被更充分地聽到,等等。

回到指揮到底在做什麼這件事,事實上案頭工作、排練計劃、訓練法、甚至包括一對一的輔導等基礎工作也就是我們所謂的dirty jobs 才是體現一個指揮真正的價值所在。舉個例子,每個指揮在新手村都被贈送了十個天賦點,可以點在:
1) 樂隊/合唱訓練學
2)視唱練耳
3)和聲配器曲式復調四大件
4)樂器演奏與研究能力
5)樂團運營與管理
6)多門外語能力
7)交際能力與領導力
8)總譜讀法
9)指揮法
10)文化修養
等等等等的選項上

我建議的是晚些點指揮法的選項,不是說不重要,而是不要在大學畢業之後成為某一門派之劍法的代言人,這就十分可悲了。寧可聽到,他什麼都不錯,除了指揮法需要加強,也不要成為人們口中的「除了打拍子什麼都不會」的指揮。


前幾天一個指揮帶團過來演出,抽了點空跟我們學院的學生聊天。他問了我們分別是學什麼樂器等等,然後來了一句
"The orchestra is my instrument."

非常形象。如果把整個樂團看做一台鋼琴,指揮就是演奏者。他要把聲音變成音樂,要決定如何表現樂句,和聲,如何安排段落,如何把不同的聲部組織在一起。這當然需要極其豐富的知識和專業的訓練。
再好的鋼琴放在那裡自己也不會響(電鋼除外......),指揮的作用就是在上面彈出動人的音符。


指揮是樂團的領導,他按自己的意圖闡釋作品,指導樂手演奏。指揮是排練、演出的組織者,他要帶領團隊完成演出。同時,指揮還負責打節拍並給予恰當地提示。

一個老師曾說過,指揮的目的是創造環境讓音樂家們演奏出最高水平。另一個老師說過,指揮是90%的交流和10%的揮舞手臂。

翻譯一段《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onducting》里的話——
「什麼是交響樂團?我們有近百人之眾。我們在政治、宗教、愛好、收入乃至所有方面都像是一個微型社會。但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創造我們唯一共同擁有的東西:音樂。你的任務,作為指揮,是實現這種團結。你必須啟迪我們去忘記彼此的分歧。我們需要彼此,我們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展現出最高水平的演奏。」


某次國外樂團來深演出新年音樂會,作為VIP受邀去觀看排練,說下觀看體驗。

該團指揮的角色,跟平時看到的電影花絮里,導演、動作指導這樣的角色有點像,大概是這樣的:

擺個手勢,「起~~」
演了一段,擺個手勢,「停~~」
然後指了下木管那塊,指導了一下,哼了幾句,意思是該演出這種感覺,「你們再試試~~」,木管組單獨演奏了一小段,「好的就是這樣」
繼續擺手勢,「起~~」

PS:老外的團,感覺氛圍非常好,老頭子指揮跟中青年演奏者們打成一片,類似於看國外公開課,不知道國內是不是這樣。這話好像有點涉嫌歧視,不過講真,看過幾十場交響樂演出了,感覺老外的指揮,普遍比國內的更有激情一點。國內的當然也不錯,比如說我很喜歡的譚利華,很儒雅,不過大部分普遍有種怎麼說,端著的感覺。

從角色上來講,指揮看起來跟以前合唱團老師差不多,整體意義和作用是非常大的,現場指揮只是工作的冰山一角。


= =………樂團平時要排練的,

指揮看總譜,密密麻麻的,所有樂器的總譜。
排練到哪裡出問題了,就一個個地揪出來

隨便找的,感受一下

神tm一說到樂團就是台上表演……= =


我認為,指揮大多數工作都是在排練和日常管理中完成的。指揮就好比足球教練和軍隊指揮官。教練不直接參与比賽,但是他可以打造球隊。指揮也一樣,雖然演奏的時候不發聲,但是他可以打造樂隊。軍隊的指揮官不用拿著槍上前線,但是他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影響軍隊的動作與戰鬥的走勢。指揮不用發聲,但是他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控制樂團的每一個細節。

我們在音樂廳里,看到一個牛逼哄哄的指揮倍受尊敬,但他確實一個樂團里唯一不發聲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指揮的工作很龐大很複雜,遠遠不是舞台上比劃兩下就完了。一個指揮,首先要負責音樂上的技術問題。包括,協調各聲部之間的關係,對樂譜做出具體細緻的解釋,在允許的範圍內發揮自己的能力,帶領樂團整體把握音樂作品音樂作品等等。一個樂團是要經過樂手與指揮間長期的磨合才能成型。這個和足球隊很像。一個足球隊也是要經過教練長期調教才能發揮出好的水平。

其次,指揮還是樂團的直接管理者,可以進行人員調整、招募與解僱樂團成員、策劃演出並且負責與日常排練有關的很多工作。再次,指揮還是樂團的經營者,很多指揮都會直接參与劇場管理、樂團運營、吸引贊助、管理樂團財務等。有的商業化程度較高的樂團會設有專門的經理或者其他職務,但指揮的核心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

所以,一個指揮不僅僅是一個在指揮台上打拍子的人。他是一個音樂的詮釋者,一個樂團的協調者,一個管理者,一個策劃者,一個經營者,一個樂團的靈魂。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指揮連冰山一角都不到。


強答一波~
p.s:簡單來說,指揮就像一隻巨大的八爪魚_(:з」∠)_樂團就像指揮的手腳一樣,平常得練功啊舒筋活骨啊,這樣啊到了台上才能放開手腳表演啊不會自己被自己的腳絆倒(?????????)

題主首先要知道的是,指揮的作用並不是體現在台上的,而是在台下。台上的每一首樂曲,是在登台前就已經排演好了的。一個好的指揮是體現在他對每一個樂手的控制力和交流上,在台下的時候,指揮就要充分了解每一個成員的性格技術水平,並且能夠與之深入交流,從而形成對整個樂團的控制力,這樣在排演的時候,指揮就可以根據個人的風格和理解,對樂團的演奏作出調整安排(比如一些無法定量的處理如快多少慢多少這樣的),排演的這個時候實際就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個時候就要確定了樂曲的各項演奏細節,使其能夠按照指揮的意願來演繹,是指揮決定著整首曲子的走向。這是台下。

而到了台上,這個時候指揮反而不是那麼的重要了。因為台下排演準備充分,到了台上只需要按照套路來就行了,事實上,到了台上,有沒有指揮根本無關緊要,(實際的演出中,成員其實並不怎麼注意指揮的手勢的)這個時候讓指揮上台更多的是為了表示對指揮的尊重╮(╯▽╰)╭當然、如果過程中出現了排練時不曾出現的情況,那就要求指揮能隨機應變了。而像那個舟舟,那根本不是他在指揮,樂團是早就排練好了的。

所以像卡拉揚為什麼被稱為指揮皇帝,就是因為他的強勢,才能夠牢牢掌控著驕傲的柏林愛樂,像這樣的樂團,對指揮那也是挑剔得不行,首先得要能服眾,其次還要能用自己的交流把樂團每一個成員都串聯成一個整體,才能體現出頂級樂團的水平。而像這樣的指揮家也是少之又少,個人對音樂的理解詮釋,樂團控制力,個人的性格影響,缺一不可。

添加答案:沒看完題主問題,指揮的要求是對各項樂器有最基本的了解,一部分學校對小提琴要求是精通,大部分學校要求是指揮系必須兼修鋼琴,要求系統學習音樂理論,文學理論和藝術史。


為什麼沒有人回答指揮就是樂團的大腦?沒有指揮的樂團就好像人沒了大腦一樣。中央音樂學院有指揮專業。指揮擁有的技能是熟練每一種樂器的性質,從而讓樂譜正確地變成音樂傳遞給觀眾。就好比每一個樂器演奏家是一種食材,而指揮就是廚房裡的大廚,最終的菜品還是大廚來炒。


指揮是整個交響樂的線 樂器是布料 再好的布料也需要好線來幫忙才能做出好衣服 沒有指揮整個交響樂就會凌亂 指揮主要有統一節奏 處理整個交響樂曲的如何表達 就像演員和導演的關係 較好的指揮家都是指揮專業出身的 當然也不排除好的音樂家上陣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指揮的功課可燒腦了 沒這功課樂團也不服呀。指揮拿到幾十行的總譜 要憑藉高超的技術形成內心聽覺 感受作曲家通過譜面需要表達的音響效果,樂隊關心自己那一行聲部就可以了。指揮還需要在鋼琴上把幾十個聲部濃縮為兩隻手能解決的和弦 一邊看一邊用鋼琴模擬樂隊的音響 主要是和弦的效果。在這種及其燒腦的讀譜過程中 指揮對如何發展作曲家的意圖 產生個人風格有了準備。完成這個過程再去訓練樂團 是站在比樂團聲部更整體的角度理解作品。


我說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學過架子鼓,然後在大學期間加入了民樂團打定音,以前在自己的樂隊里,鼓就是節奏框架,就是指揮,所以我沒有看指揮的習慣,在樂團就一直和不上,被罵了很多次…
指揮實在太重要了,樂團里聲部多,樂器什麼時候進,出,強弱,節奏,情感全部都是由指揮掌握的,指揮就是靈魂,不然每個樂器自己玩自己的還搞什麼樂團。
指揮是要學習的,有這個專業,也有其它樂器學好之後轉的,樂理樂感一定要好,對樂團樂器都要熟悉,我團指揮就是可以在50、60人合奏時,突然停下說,定音鼓你的小鼓低了半個音。

尷尬。


指揮的作用體現在平時,主要任務是罵人。

抖機靈之後好好回答。

說指揮的意義和作用不妨從指揮應當具備的能力和任務。
指揮一般需要組織帶領一個樂團的日常排練。

排練前:
拿到作品之後,指揮需要對作品進行分析,對音樂處理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安排,在腦海中形成理想的演奏。這個過程需要指揮具有很強的音樂理論能力。

接下來指揮需要根據需要設計自己的指揮手勢,也就是大家能夠在演出中看到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指揮法並非像某些身不殘X殘的所謂指揮家一樣跟著音樂亂抖,而是要用手勢傳遞音樂要求給樂手。

排練中:
指揮一般也是排練的領導者,需要考慮到各方面因素(演出需求,團員能力,樂手熱情甚至天氣情況)對排練進程進行安排,並且在排練時時刻注意。就像是老師一樣,需要有一定教育心理學,調動氣氛,個人魅力,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

排練樂曲過程中,指揮需要能夠聽出樂團的哪位樂手(至少是哪個聲部)在哪裡出了什麼樣的問題,也就是常說的指揮要有一雙好耳朵。
發現問題之後,指揮經常需要給出解決方法,在短時間內就讓樂手達到自己的要求。掌握高效的解決問題的練習方法也是一個優秀指揮的核心能力之一。
而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求指揮至少要對這些樂器的演奏方法演奏技巧都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總而言之,排練過程基本就是演奏,指出問題,解決問題,再來一遍。也就是我開頭所說的,指揮的主要任務就是罵人。但是要罵的對(隨時發現問題),罵的巧(明確指出問題),罵的好(迅速解決問題)。

演出時:
很多答案說排練好了,演出的時候指揮基本也就晃一晃就好。其實這是很錯誤的理解。
演出過程中,由於和排練的環境不同,樂團經常會出現各種千奇百怪的BUG。另外環境的變化和演出時觀眾的反應,也會需要指揮隨機應變調整一些細節。這個時候就需要指揮通過自己的手勢給出信息,並且機會只有一次。
指揮總不能偷偷做口型[好吧,確實有]:
今天下雨,廳裡面聲音有點干,大提給我多揉;
一小我是你爸爸,今天女朋友來看是怎麼著,拉鋸呢你;
圓號你是我爸爸行不行,別走神了,你長音多吹了兩拍了;
中提你走吧,我們能贏。(抖機靈別理我)

以上這些是指揮的必做部分。除此之外,很多指揮會參與樂團的事務管理,包括演出聯絡,活動籌備,財務管理等,另外很多配置不那麼齊全的樂團中指揮還要擔負很多別的任務,包括給一些樂手指導等。

至於指揮的出身:我並非專業圈內人。據我所了解,二者都有。
音樂學院有指揮系,專門針對樂隊指揮和合唱指揮進行專門的訓練,也就所謂科班出身。
也有很多指揮是半路出家,本身是樂團成員,是一名優秀的樂手,音樂理論和一些能力都足夠。然後學習一下指揮法(指揮手勢),摸索排練安排之後也可以成為優秀的指揮。


指揮家彭先生說:「你們演奏樂器,我演奏你們!」


作為中學大學都參加交響樂隊的人表示,指揮的影響力更多體現在平時的排練。
指揮在排練中向樂團傳達他的思想,構建對音樂的理解,指出演奏者個人技術之外的問題比如哪個樂段哪些聲部之間要互相聽等等。同時調整整個樂團的平衡,畢竟樂團不等於100個人同時盯著自己的譜子演奏自己的東西的疊加。
另外,指揮要隨時根據環境對樂團做出調整,例如當換了一個場地導致音響效果發生變化時。由於每當有這種變化時,由於演奏員自身位置的局限性,很難讓所有聲部同時根據其他聲部的變化自行調整,而指揮在這個時候要明確指出誰應該怎麼變。
至於演出時,指揮負責「帶節奏」和引導某些即興發揮,當然後者只能建立在跟樂團足夠默契且平時排練中的意圖全部達到的基礎上。

另外關於指揮從什麼學起的問題,大多數一線指揮都在從事指揮之前熟練掌握至少一門樂器(據我所知大多數是鋼琴,但也有例外比如拉特的打擊樂),在指揮之外還要學習和聲作曲等等。
P.S.好像是知乎首答


合排的時候用,實現他的音樂理解
「指揮在台上就是跳舞的」……


推薦一部電影:爆裂鼓手。雖然是爵士樂,但是把指揮的工作說的很明白。


如果說一首樂曲是一幅畫,那麼樂器就是畫筆,而指揮就是執筆者。所以一首曲子最終展現的是指揮的音樂素養。
指揮不僅僅是舞台上的帥氣、瀟洒,更多的是舞台下大量的工作,熟悉總譜、按照自己的樂隊改編、抄寫分譜,組織排練等等。而在排練時,各個聲部的配合、曲子的輕重緩急、表現的情感等細節都需要指揮去理解後,告訴隊員。所以指揮肯定都有音樂基礎。
所以說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表達的很恰當。
當然,像行進管樂類的演出,現在前面的指揮就偏表演性質的了。


指揮就是首席聽眾,操縱樂團以保證聽眾聽到的是他腦中的樂譜詮釋。沒有指揮,一個樂團就會陷入各自詮釋的混亂,那就很好玩了。


直播混音、母帶。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近代沒有出現類似貝多芬莫扎特般的大師或作品,所有的交響樂團還都在演奏一百年前的曲目?
有一個特別愛聽喊麥的室友該怎麼辦?
如何分辨音色?
郎朗的鋼琴藝術水準在國際上大概是什麼檔次?
歌曲《黑色星期天》聽過的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是如何影響人的心理的?真的使人產生自殺或自殘的傾向么?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指揮 | 交響樂 | 樂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