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前必看書評」,「不看書評不買書」,這樣做更能買到自己需要的書嗎?

如題。
有時我會想,為什麼自己一定要被大多數人的觀點所左右呢?難道大多數人都說好的書就一定好嗎?自己就一定喜歡嗎?更何況還存在軟文書評這一說。(
相關問題:如何鑒別網上關於一本書的書評是不是軟文? )

有時我又想,通過看書評買到好書的幾率肯定要比不看書評時更大一些。笑來老師不是說過嘛,「讀書,就要讀好書」,「花時間選書不僅一點都不浪費時間,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等同於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既然自己鑒賞能力尚缺,通過這種方式,是否能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審美水平?

但問題是,長時間這樣做會不會喪失一個人閱讀的獨特性?會不會反而弱化了一個人的鑒賞、鑒別和思考能力?這種心態正常嗎?(好嗎?)


藏書萬卷的徐先生告訴我,購書有五重境界:

第一重:撞書(正好滿減、附帶贈送等)
第二重:看評論購書
第三重:看作者購書
第四重:看出品方購書
第五重:看版本購書

很多人都是搭配使用,但讀書少了或多了,境界就固定了。


首先,如果你想看的是外國譯作,看書評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到最合適的譯者,比如說,我想要買一套《洛麗塔》,不用說肯定是部優秀的作品,但問題就出現了,《洛麗塔》前後被翻譯過5,6次,而且這是一部題材比較敏感的書,大部分譯作都有刪節,那怎麼從中挑出最完整,最優秀的一部呢?當然是看書評

你看,上海譯文出版社雖然口碑卓然,但偏偏就是《洛麗塔》這部惡評如潮,綜合比較之後,我分別買了浙江文藝出版社,譯林出版社,以及英文原版三本書,是不是就省去很多功夫?

同樣情況,村上春樹的作品應該看林少華譯還是賴明珠譯?源氏物語應該買豐子愷譯還是林文月譯?值得信賴的只有去看書評體會,再從中挑選適合自己口味的作品

國內作品也是如此,尤其是古文,《金瓶梅》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香港太平書局等等N多版本,你沒看過怎麼知道哪本修編的最好最完善?當然還是得看書評

好吧最後我買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那套,然後又下了刪節字部分的word,因為實在看不習慣繁體豎排版

還有錯字漏字,缺頁少頁,排版失誤這些問題,看書評更是給自己提個醒,我就買過中華書局的全套《史記》,說實話錯字真的挺嚴重的,如果不看書評,我哪知道那是錯字

至於暢銷書,那就更需要去看書評了,因為往往可以從書評中發現相似題材小說的比較,比如我非常喜歡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買過之後發現相似種類還有《沙丘》《基地》,評價比《銀英》更高,於是我有幸接觸到這兩部偉大的作品,這不看書評我當然是不會知道的,要知道想找到一部自己喜歡題材的優秀作品是多麼不容易

以上


書評之類的東西我都是看完書以後才去看的。。。反正我看文學類書籍的話一般都是問我一個文學大神的初中同學,他說好我肯定會去看的。。。但是專業的書籍的話看銷量不就行了嗎?


這點正常。現在在買什麼東西都要看人家的評價,甚至是討老婆嫁老公這樣的事情都要看人家評論的現狀之下,看評論買書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的,挺正常。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好的書,或是壞的書。得到好評,說明書中的內容在部分人眼裡是科學的,合理的;得到差評,說明書中的內容至少有一部分人不認可。在做學問方面的書籍,一般得到好評的書,大部分都是得到學界認可的,內容大多獨到,有些甚至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至於不是做學問的書籍,比如詩歌、散文、小說等等,一般爭議越大,書也越值得一看。


看書評能讓我們先了解這本書的好與壞,也能給我們梳理閱讀書目的列表,是一條找到好書閱讀好書的有效途徑,最近我就是從這個公眾號:每天為你讀書(mtweinidushu)看到一些好的書評,然後找到一些好書的,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關注一下,看看有沒有喜歡的書。


盲人走路總是離不開拐棍。


好的書壞的書你都要看!只有你看得多了,以後才知道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壞書。

這是前段時間認識的一個清華男生告訴我的話。
剛好那段時間是我人生無比尷尬的時刻,即便到現在也沒轉好……
遇見他我就像抓住了最後一棵浮木。
我覺得他至少算是一個有自我意志的人。
所以我很想聽聽他各方面的建議。

於是他說,你自己去找來看的書,是跟你自己的知識水平基本相符的,而我給你推薦的書,未必適合你,只有你自己去找了,看了,吸收成自己的東西,這種閱讀才是有效的。

好吧,以上黑體內容是我自己經過理解和補充的……大概當初他是這麼說的?
至於書評,跟別人推薦一樣嘛……別人理解到的內容未必適合你!
看完書後再去看看書評,比看書前先看書評的效果更好!


看電影我最喜歡的就是劇透了
最好是詳細到令人髮指的劇透
這樣我就可以專心吃爆米花了


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書的人就別亂花錢了。

讀書的目的不就是學會思考然後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並開始行動去知道他嗎?


個人覺得,如果認為看了書評就可以判斷一本書好壞的行為才是沒有主見的行為。
學習選書,其實也是在鍛煉自己學習判斷書評,因為同樣一本書對不同的人來說,感受到的都是不同的,可能是價值觀,可能是敘述方式,也可能是文筆,從書評里其實是可以讀到很多書里所說的東西的,雖然會有一些主觀的註解,但是還是可以通過哪些原版的文字去感受一下自己對這本書的印象,當然啦~~那些優評差評的也是蠻有意思的,看完評論再看書其實會有一種期待的呀~看看被吐槽的梗到底是怎麼樣子的,也挺好的呀~~


如果在實體書店買書,
其實翻一翻就可確定是否值得買。
(對於用塑料膜包好沒法翻閱的書,
倆字:不買!)

現在網上買書的多,
單憑那點簡介很難看出端倪。
看書評可大概了解該書的內容和框架,
哪些方面寫得出彩。

也有極少數的書作者本身就是品質保證,
直接買即可。


Yes and no.

正常的是趨利避害的直覺,希望自己的時間能夠用在閱讀比較對自己口味和興趣的書上,儘可能達到高效;

不正常的是如果完全依賴書評來左右自己的購買選擇,你可能不太會錯過那些很棒的暢銷書,但是很有可能會失去發現一些小眾精品的機會。

讀書也是歷練的過程,且讀且珍惜。


個人覺得樓主自我世界觀沒確定,所以這樣。以下純屬個人感覺,不喜勿噴!
我一般把書分三類
一是休閑類的書,這類書主要是滿足我獵奇與追逐快樂的心理,所以不看他不會想,看了他也就多點話題,不值得精讀。比如旅遊雜誌,或者八卦周刊等等。
二是工具類型的書,這類書主要取決於該書對於我自身需要才會去讀。這裡不得不說的是,經濟、法律與風險這三類書個人覺得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必須去了解它的梗概,能建立起內在自我的框架。
三類是經典類的書,必須精讀和終身思考。怎麼判定它是不是經典很簡單,流傳百年甚至少年並且主流人群都推崇的書,因為時間會給我們最好的一切,在於你去不去發現。


帶三個表說得這麼絕對,居然這麼多贊同……不知道贊的人里有多少是自知是「盲人」的,又有多少是自以為不是「盲人」的……

就我自己來說一般就是為了看兩個方面:是否是節本;如果是譯作,在自己不了解的情況下,可以參考大家對譯者的評價如何。


我覺得這是一個過程,剛開始很注重書評,慢慢培養出自己的觀點以後就能脫離書評了。不用特別刻意的看什麼不看什麼。


看一看評價能幫忙避開幾本爛書還是很划算的,避開爛書也是為了多讀書讀好書對吧。


信息量太多口袋裡的錢有限,看書評來選擇買不買是一個篩選方法。不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某些沒經過時間考驗的書,別人也許認為不值一讀,難說你碰上時卻驚嘆相見恨晚,別人說的千好萬好的,也許你買來讀了感覺bullshit.書評不是唯一評判標準。書評人已經是書本內容與價值的二道販子,難以避免帶著主觀評判,言不盡意是必然的


我覺得這個沒什麼好吐槽的吧,看電影前我也會先過預告片再決定。


我覺得書評是你選書的工具,可以利用,卻不能依賴。有種人可以使用機器人,但不能依賴機器人一個道理。


看書評不會讓你變得人云亦云。
首先,不會是他們說好你就去看書,而是他們說的具體好在哪裡,通過看一兩篇書評把握下這本書值不值得你看。
其次,對書的感悟也不會趨於大眾。你看完後先整理自己的想法,哪怕不寫都沒關係。然後再去看看別人讀後的感受。你就會覺得有那麼幾個人說到了你的心窩裡,有的人雖然文縐縐的,還引經據典,從作者從時代從手法上說得頭頭是道,卻是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你不光能靠書評幫你篩選書籍節約大量時間,還能順便培養思辨能力。


推薦閱讀:

「頭等艙旅客看書,公務艙旅客看雜誌、用筆記本辦公,經濟艙看報紙和電影、玩遊戲、聊天」的說法是真的嗎?
如何看待起點奇幻分類由熱門轉為冷門?
大家對魯迅的看法以及感覺是怎樣的?
書讀的多了內心是變「冰冷」了還是變「溫暖」了?
你聽過的最驚悚的短篇鬼故事是哪個?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日常心理分析 | 閱讀習慣 | 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