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部分所謂的「原著黨」總是會有一種優越感?

我所說的當然不是所有原著黨,就拿哈利波特為例吧,我當時是先看得電影,然後果斷入駐了貼吧,當時還沒看原著,由於電影和原著有些情節是不一樣的,於是我遇到了一些極端原著黨的鄙視。後來,我也精讀了原著,但是我還是認為電影雖然與原著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但是這不能說明電影不好,而且只看過電影的孩紙不應該遭到所謂原著黨的歧視。畢竟每個人各有所愛,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批判別人。


原著黨不是普通讀者,相比翻拍黨,對故事投入了輾壓級的時間精力和想像力。我們這幫人對人物的愛恨交加,對細節如數家珍的程度,與作者同步的上帝視角和對故事人物親媽級的心理了解,是別人難能體會和理解的。


以哈利波特為例,系列電影陣容強大,最暢銷的小說原著、John Williams Alexandre Desplat 的音樂、英國本土最好的戲劇與電影演員(應作者要求必須本土,幸好英國有這個資本)、紅樓夢式的青少年演員海選試鏡、特效團隊等等,然而……

  • 曾經我也是沒看過原著的電影黨和故事小白。這裡不得不提克里斯·哥倫布這個兒童電影和想像力的大神,他是《魔法石》和《密室》的導演,還是《小鬼當家》和《機器管家》的導演,專業講述奇幻和冒險故事幾十年。哥倫布啟用了威廉姆斯這個超神的電影音樂大牛來做音樂,他必定不止用了這一個神人,我們可以窺見 HP12 是充滿野心和製作精益求精的作品,它們的確成功了。再補一句相對而言一二部對原著的還原度很高,這裡面跟一二部原本故事內容較為簡單也有一定關係。R.I.P Richard Harris,像 Maggie Smith 演活了麥格教授一樣,他演活了我們心中的阿不思·珀西瓦爾·伍爾弗里克·布賴恩·鄧布利多。

  • 然後是《阿茲卡班的囚徒》。這一集裡面有穿越情節,主要問題就出在這裡。故事在導演阿方索·卡隆手裡改動很大,書里的穿越和電影里的穿越也頗有出入,而這一情節事是故里最重要的一環。為此外網原著粉絲炸了鍋,一定程度致使阿方索沒有接拍第四部,哪怕他本人當時表現出了濃厚的續約意願。這其實非常令人遺憾,阿方索是個會講故事的好導演。我本人是從《遠大前程》認識他的,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是一個相當難講的好故事,但阿方索卻有能力交一份相當不錯的作業。其他觀影人記住阿方索的名字大概是從2013年的《地心引力》。話說到這裡其實我想說的是:HP3雖然經過了大刀闊斧的修改,敘事、故事氛圍、畫面風格都與一二部的兒童故事截然不同,可以說系列電影從阿方索開始,保留了童心,蛻掉了濃濃的孩子氣。拋棄了一些繁文縟節,卻更加引人入勝,故事甚至在某些方面講得比原著還好。如果說前兩部還在比較戲劇地遵循劇本,哈三則大膽而成功地商業化了。和克里斯·哥倫布的《魔法石》《密室》一樣,阿方索的《囚徒》也同樣是能獨立於原著的好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囚徒》沿用了John Williams擔任音樂總監,波特第一次走進霍格沃德的糖果店,空氣里流淌出一年級在霍格沃茲禮堂里響起的電影主題曲,改編得充滿甜味和魔性,不能更加動人。雖然這一集我們告別了鄧波利多,但迎來了小天狼星 加里·奧德曼 ,哈利不再是孤兒,電影最後短短几分鐘的父子情誼,讓故事終於有了家的感覺。是的,霍格沃茲是哈利的家,陋居是哈利的家,鐵三角是哈利的家,但小天狼星·布萊克是哈利的教父,是另一個詹姆·波特,格里莫的廣場12號,是鐵三角最後的避難所。電影將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但卻用生動的筆觸還原了哈利和小天狼星之間的感情,這一點給五星好評。看完電影我去買書,聽著電影原聲一口氣讀到當時新出版的第五本《鳳凰社》,從此成為鐵粉。

  • 為什麼反反覆復提導演和音樂?因為到了《火焰杯》,一切都崩塌了。丹尼爾沒長高是最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系列電影的主題曲從此再也沒響起過,我不記得 HP4-6 的任何音樂,個人在蝦米有 HP 精選集,專門聽完全部八部之後發現只收藏了John Williams Alexandre Desplat ,索性分成童年/少年上下兩個選集,此處如有冒犯純屬必然。但音樂事小。① 縱觀七部原著小說,《火焰杯》的電影應該是最具觀賞價值的,魁地奇世界盃決賽(比賽開幕式竟然直接切到賽後帳篷里的痴狂腦殘粉……我當時以為自己中間被誰擊中了昏迷咒!缺錢還是怎麼的?稍微有點腦就應該舍開幕式留比賽過程!)、三強爭霸賽、伏地魔本尊復活、第一次出現殺戮情節等等等等,可謂萬眾期待。在原著里,《火焰杯》大量增加的文字主要出於劇情需要,可講的東西太多,以至於導演 邁克·內威爾 眼花繚亂抓不住重點,但我們顯然不能怪 J.K.R 寫得太精彩。內威爾辜負了人們的期待,即使單獨以魔幻電影的標準來看這部電影也算不上好,三強爭霸賽竟然遠不如拯救魔法石來得精彩。當然了,觀賞性沒有滿足原著黨的豐富想像力,也還不算什麼大事。② 但強行迎合市場的行為終究令人不齒,比如哈利和赫敏之間莫名其妙的曖昧,舞會無厘頭的搖滾元素、小天狼星給青春狗血讓道等等。③ 補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點,這一年赫敏發動了家養小精靈解放運動,哈利被赫敏帶到了霍格沃茲禮堂樓下學校的廚房:一間和禮堂一摸一樣的大廳里擺了四張和樓上一模一樣的桌子,小精靈在旁邊的房間料理好美味佳肴,在這裡擺好,然後用魔法通過天花板傳送到樓上。在這裡哈利又遇到了剛來霍格沃茲工作的多比,鄧布利多本來要給多比每周十個加隆的高薪待遇~P.S. 是多比幫哈利搞定了人魚老巢救援一戰中的腮囊草——從斯內普教授辦公室偷的~然而家養小精靈沒在電影里出現,納威取而代之。以上,世界盃決賽賽場塵土飛揚的黃土高原即視感,消失的世界盃,比學校魁地奇運動場寒酸得多的斗龍賽場,消失的家養小精靈豪華廚房,建築工地手腳架即視感的世界盃觀眾席和人魚湖水上看台,用陰影掩飾細節的決賽迷宮全景,通通給人一種劇組極端缺錢的感覺。難產兩年的《火焰杯》,魔幻感全都爛在肚子里了。

  • 接力的 大衛·葉茨 則同樣令人失望,這個電視劇導演此前從沒上過大銀幕。
  1. ① 《鳳凰社》原著在不認真的讀者眼裡無比冗長,因為 J.K.R 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塑造哈利波特的成長。但《鳳凰社》其實是作者塑造人物的巔峰。HP系列從此不再是單純的兒童小說,Harry Potter 也不再只是一個青蛙變王子的救世英雄,其平凡、弱小的孤兒陰影重新浮出水面。他不斷被同學和老師乃至全世界懷疑、蔑視、打壓甚至再次拋棄,但憑藉不多的愛和支持引導,不斷自我反省,與心中的驕傲、憤怒、失望作鬥爭,最後成長為一個有能力、勇敢、懂得犧牲、值得被愛也擁有許多愛的人。具有高度清醒的自我,同時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與親朋的信賴支持。《鳳凰社》里,Harry Potter 從一個被世人背棄的孤兒成長為 D.A. 的創建者與領導人,開始與伏地魔正面對抗。 ② 這整個過程中有一條容易被魔法掩蓋的重要線索,即一個人是如何學會獨處、適應孤獨,也開始懂得舍與得,變得堅強,最後真正學會如何去愛與被愛。J.K.R 藉此讓全世界千千萬萬她陪伴長大的小讀者們窺見成人世界裡的一種違背青春夢想的東西:愛與孤獨以及獨立自我三者之間相生相剋、複雜矛盾的關係。掙扎著揭示生活與成長中不美好的一面,引導孩子們擁抱美的同時,也敢於直面現實的丑、內心的惡。 ③ 然而,長長的心理描寫在電影《鳳凰社》里蒸發得一乾二淨,不明就裡的觀眾只看到哈利無緣由的叛逆和暴躁,張秋長得那麼一般男主角為什麼不喜歡赫敏這個冰雪聰明的美人,魔法部好華麗鄧波利多和伏地魔打得好,醉。 ⑤ 這不是因為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演得不好,更不是因為 艾瑪·沃森 紅顏禍水,而是導演沒有很好地理解這一集故事的重點。 大衛·葉茨 就像一個不負責任的家長,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成長。導演不關心人物的心理變化,青少年演員再用力都是竹籃打水。 ⑥ 大腦封閉術沒有交代清楚。鐵三角對斯內普教授的質疑也一筆帶過。如果不是看過原著,我根本不知道要由斯內普這個人來訓練哈利大腦封閉術這個根本不知道要如何起作用的防禦技能,事實上,選擇斯內普是因為他不僅是哈利與鄧波利多最值得信任的人,而且他還是一個大腦防禦術的超級高手。至於大腦封閉術、靈魂附體、預言水晶球、語言課教授、鄧波利多,整個關鍵故事線講得支離破碎,大衛葉茨可能以為自己的畫面渲染和文藝腔調有魔法能自動幫觀眾修正邏輯漏洞吧。結尾絲毫沒有解釋預言球的內容,然後哈利和 D.A. 還有小天狼星就為了個不明所以的東西去魔法部送命?REALLY? ⑦ 大衛葉茨不僅辜負了 Harry Potter ,他還辜負了小天狼星。小天狼星在電影里前後出現多次,情感的分量感卻比不上《囚徒》結尾那短短的一面知交。魔法石、密室、阿茲卡班的囚徒、火焰杯、鳳凰社、混血王子、死亡聖器,只有兩部書用人物命名,足見小天狼星的重要性。然而結尾小天狼星死的時候我又跳戲了:「不就死了個小天狼星嗎?哈利波特至於這麼崩潰嗎?」我把摯愛的《鳳凰社》看過不止十遍,我當然知道這是一個從小失去雙親的人,第二次失去父親的慟。而且小天狼星絕不僅僅是哈利的教父、願景中戰爭結束後哈利最重要的家人,他還是另一個被世人背棄的遺世獨立的波特,他是《鳳凰社》里黑暗 Harry Potter 的一個鏡像。可是在電影里,這些並沒有表現好。教父殉戰,知道結局的我醞釀好了歇斯底里,結果竟沒掉一滴眼淚。而且!而且!而且!在原著中戰後哈利為了小天狼星跟鄧布利多歇斯底里地吵了一架(吵架過程中解釋了那個該死的預言球的來龍去脈),然後放假離校哈利前去追問學校的幽靈,小天狼星是否會以幽靈形式回到他身邊(淚目),答案是教父是一個大無畏的人,他會勇敢地面對死亡走下去,永遠不會回來(大哭)。《鳳凰社》是在對小天狼星的默哀中結束的,而不是輕輕鬆鬆的「我們有愛就能戰勝伏地魔」。 ⑧ 分院帽在故事開頭的歌詠中拉響了伏地魔正式回歸的警報,大衛葉茨居然把這一首歌的時間讓給了烏姆里奇,打包發送不可饒恕咒!
  2. 對人物心理的忽視,在《混血王子》中反應到了極致。① 如同小天狼星,德拉科·馬爾福也是一個哈利的鏡像,但四五部對德拉科戲份的忽視,對第六部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德拉科與小時候人物性格脫節明顯,馬爾福家族動蕩對他的影響沒有表現出來,而黑化的德拉科卻是這一部的關鍵人物之一,重要程度僅次於斯內普。要知道早在《火焰杯》拍攝卡殼電影難產的時候,全部七本小說都已經都出版了,所以故事講殘全都怪導演短見!說回主人公的心理,即使我看了原著,即使我看了7遍原著,我也不能理解電影里的哈利為什麼差點把馬爾福打死,甚至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要你死我活地打鬥,德拉科真心躺槍。② 解謎魂器給的筆墨真心不夠,鄧布利多一步一步告訴哈利伏地魔的身世、成長經歷和野心的環節全忽略了(具體放到《死亡聖器》里跟哈利的身世一起講),以至於魔葯教授交出關鍵回憶,裡面對的少年伏地魔說的話讓人不明所以。好好一個美少年怎麼忽然就要把靈魂裂成七份尋求永生了?就不提少年伏地魔的回憶了,畫風在第七部里被沿用在魂器和復活石變出來的人物幻象上,效果也是突兀得感人。③ 導演辜負了哈利和金妮(這一部分浪漫故事被改編得支離破碎,因此電影觀眾只能理解為原著里在一起的那就在一起吧,愛情生硬就生硬,但這兩人其實歷經重重誤解和磨難的才終於在一起。你們還記得《密室》被伏地魔附體的小女孩嗎?全世界也只有這麼一個能切身理解哈利被伏地魔靈魂附體感受的女孩,這是soulmate!何況這個soulmate還是一個本來就從小喜歡哈利的勇敢無畏的大美人,唯一的摯愛!在電影里的那是什麼鬼!)⑤ 萬幸哈六還算對得起斯內普教授對莉莉的感情。後者我們歸功於從第一部就被 J.K.R 劇透了全書劇情的 艾倫·瑞克曼 絲絲入扣的演技,前者我們不怪罪 邦妮·懷特 不夠美麗(和多數觀眾的看法不一樣,這個女孩子絕對沒有辜負金妮,不信你們去看《密室》),到底還是導演沒把哈利和眾人的心理狀態表現好。這一切對人物內心得忽視,就好像導演指望觀眾全都看過書能自動腦補人物心理懂得他們的行為一樣,這種行為不僅是忽悠原著讀者,更加是對沒讀過原著的觀眾的不負責。
  3. 人物最豐滿最有魅力的《鳳凰社》,解開全書關鍵謎團的《混血王子》,都被 大衛·葉茨 當練習題辜負了,人物蒼白怎麼可能講好故事。但《死亡聖器 上 · 下》還算是一份合格的作業,敵後游擊隊只能說中規中矩,但霍格沃茨正面戰場表現得還不錯。電視劇導演後遺症病,用一部電影的時間講不好這個故事,所以分成上下兩部極其明智,不僅終於可以把故事講通,還能多撈錢。白璧微瑕:① 用《貝殼小屋》作為上下集分割線也許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全書三十六章,貝殼小屋是第25章,為武戲砍文戲,又暴露了導演在文戲方面的超級短板。故事前半段最大的高潮應當出自《銀色的牡鹿》中的羅恩回歸和終於銷毀魂器,故事更應該在短暫的勝利中結束,然後在盧娜家的三兄弟死亡聖器傳說(這裡的動畫十分值得的嘉獎)中重新開始。之所以這麼說有如下原因:A. 破解死亡聖器線索——哈利打敗德拉科並成為其魔杖的新主人——從馬爾福家救出魔障製作人了解魔杖的秘密伏地魔在找老魔杖——伏地魔從鄧波利多墓中得到老魔杖——伏地魔為了得到老魔杖的全部力量殺死「戰勝」過鄧布利多的斯內普——繳械鄧布利多的其實是德拉科,後來又繳械德拉科的哈利才是老魔杖真正的主人——老魔杖幫自己的主人戰勝了伏地魔;以上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實在不應該切掉前因。B. 鐵三角逃離馬爾福家前獲悉有一個魂器藏在古靈閣,與去古靈閣偷赫奇帕奇的杯子然後御龍逃脫的情節緊緊相扣。C. 最後不能忽視的一個原因,是逃離馬爾福家的最後一刻,是《死亡聖器》中伏地魔第一次逼近哈利。 忽略了哈利與伏地魔的身世與家族淵源。有條重要線索沒交代清楚:佩弗利爾三兄弟的傳說——隱形衣——三弟伊格諾圖斯葬在戈德里克山谷——波特家族世代居住在戈德里克山谷——戈德里克·格蘭芬多出生在戈德里克山谷。綜上,書里明示了隱形衣的主人哈利·波特是伊格諾圖斯·佩弗利爾的傳人,沒有直接說波特家族跟格蘭芬多很可能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混血王子》電影里沒交代的伏地魔身世:伏地魔是薩拉查·斯萊特林唯一在世的傳人——斯萊特林的傳家寶是佩弗利爾老二的復活石(被伏地魔做成魂器的戒指上的石頭)——伏地魔的外公馬沃羅·岡特聲稱自己是佩弗利爾的後人。我就這麼說吧,比起出身卑微的西弗勒斯·斯內普,佩弗利爾與格蘭芬多的後裔、隱形衣的主人哈利·詹姆斯·波特(母親是麻瓜出身的女巫),和佩弗利爾與斯萊特林的後裔、復活石的主人湯姆·馬沃羅·里德爾(父親是麻瓜),這兩個人才真的都是身世顯赫的混血王子啊~跟傳說中的三兄弟一樣,兩個佩弗利爾王子註定也只有一個能活著~這麼一說,電影版的劇情是不是太弱了? 電影里沒有切利克率領家養小精靈參戰,還有拉文克勞的女兒的鬼魂居然不是透明的。⑤ 很多人受不了最後哈利跟伏地魔掐脖子,確實屬於畫蛇添足。但其實書里只靠一個「除你武器」,接骨木魔杖就直接回火殺死伏地魔然後飛回真正的主人懷抱里了,秒打完,也沒有酷炫到哪裡去。比較遺憾的是接骨木魔杖直接被掰斷扔了,非常不妙。原著中哈利在校長辦公室里用接骨木魔杖修好了鳳凰羽魔杖(這一幕在我自己的腦海里纖毫畢現,有時候會忘記電影沒拍...),然後打算把老魔杖放回了鄧布利多墓中。更重要的是,這裡哈利跟鄧布利多的校長畫像有一席對話,除了《混血王子》,每一年年終都有這種師徒對話,刪了很可惜。

  • 總而言之,從原著故事內容越來越豐富、細膩、生動開始,電影幾乎是越來越空洞,第七部若非時間翻倍也照樣會垮。如果電影把故事講好了,你根本不會因為對劇情有疑問而跟看過原著的人甚至忠實原著的黨人產生過多的交集。當然如果你沒看過原著,你會認為我寫的這一切都沒有任何意義,電影展示了華麗的魔法、講解了愛、你娛樂了幾個小時就夠了,反正咱倆不是一撥人。
  • 你以為的「優越感」,其實是我們對故事與人物的熱愛,基於更深刻的了解,而累積出的更深的感情。即使丹尼爾長得不高下顎不美,我也依舊深愛 Harry Potter 。你如果強行說你也愛,不好意思,故事真沒拍好,你愛的不是他,你最多只是喜歡他。
  • 愛之深責之切,其實我還是很喜歡電影版的。拜拜。

天哪居然有這麼多人看完了,謝謝大家厚愛!知乎的排版功能弱爆了,簡直是虐待我等平面設計師的審美和耐心。有空再來補《悲慘世界》《肖申克的救贖》《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相比起來,《霍比特人》《魔戒》《傲慢與偏見》倒不太值得就這個問題爭辯,先這樣。

P.S.個彆強迫症患者大概發現了數字小標記只有①②③⑤⑥⑦,這是因為搜狗輸入法不能直接輸入〇+4,可能跟電梯界的 3A 12A 12B 23A.......有關係,也可能沒有,大家忍忍吧。:)


以哈利波特最後一部電影為例。
拍的都是什麼玩意!
伏地魔把哈利咒倒在地踹了一腳?
哈利三次用繳械咒硬抗殺戮咒?
伏地魔的長袍變成了藤蔓纏住哈利?
然後哈利抱住伏地魔跳樓了?
然後他倆比賽「誰先撿到魔杖」?
最後兩個咒語相對,伏地魔直接不明不白地死了?
完了之後大多人都沒看懂:「這拍的什麼,伏地魔死的不明不白的,搞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hp。」
讓我們這些原著黨說什麼?


電影其實就是小說的改編壓縮版

一套小說,論中文有大幾十萬字啊

一部電影只有倆小時,怎麼辦!

壓縮啊!死命地壓啊!

第一二部都還好,只有二十萬字左右,到第五部就已經七十萬字了

壓不動啊怎麼辦!

刪啊,改啊!

於是我最愛的小天狼星的戲份被一刪再刪。電影版只在他快死的時候,可憐巴巴地給了個教父教子擁抱的鏡頭。

其實哈利暑假第一次見到小天狼星時,氣氛糟透了——小天狼星在和他母親吵架。根本沒擁抱。

小天狼星一出場我就堅信他是好人。我一直滿心期待他能洗清罪名,儘快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電影黨大概不能理解,當原著黨中的教父粉翻開第五部的「帷幕彼岸」那章,幾近哭幹了淚水。到現在一看到鳳凰社的封面,都能想到童年時自己夜夜慟哭的情形。

你說你不了解小天狼星,但重要人物是了解的?

好吧。

再舉一個赫敏女神的簡單例子

赫敏其實不是個大美女 泡麵卷的長髮,鼻翼的小雀斑,以及四年級前的大齙牙

潘西形容她為金花鼠

不過四年級後越長越漂亮了 這不是重點

我所愛的赫敏的人格魅力在於哪裡呢

只有赫敏看得到羅恩的處境。

哈利羅恩吵架時,她會用餐巾包著麵包給哈利送去早餐,並告訴氣憤的哈利,羅恩不是不相信哈利,「他是嫉妒呢!」

只有她看得到。一直被冷落的羅恩,是救世之星(哈利)的最好的朋友,韋斯萊家不起眼的小兒子。然而他默默忍受著,從不埋怨。

只有赫敏看得到,家養小精靈受人虐待的狀況,並付諸實際行動來保護它們。不畏他人的不解,甚至朋友的嘲笑,跟隨心生的強烈同情心,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只有赫敏看得到,金妮對哈利的一片深情,不是小女孩任性的兒戲。她告訴金妮不要放棄,努力做自己就好。

只有赫敏懂得真正地關心他人。巴克比克要執行死刑前,赫敏明白海格內心的痛苦,她日夜操勞地為海格查找資料尋求證據。相比之下,另外兩個男孩卻不怎麼上心。

只有赫敏能體會,秋張心中有無盡的悲傷與矛盾。赫敏也是第一個看出哈利喜歡秋張的人。哈利勾搭到秋張後,她聯繫起秋張的處境,擔心地說「你得對她溫柔點兒,你有沒有啊?」

但其實,秋張和她一點交情都沒有。秋張甚至還把她當成疑似情敵看待。

赫敏就是如此。

這樣的例子我還能舉出一大長串。

然而和電影黨交流的時候。

「赫敏真的好漂亮啊!」

大部分人給我這樣的回答。

對啊 Emma的確漂亮

但她真的不是Hermione

電影黨所看到的是一系列被壓縮改編得慘不忍睹的哈利波特電影

為了最大限度地讓電影黨看懂它在講什麼,砍去各種我稱之為小說藝術的枝葉,只留下空洞的「哈利波特-伏地魔」這一主線

不提其他小配角,光是赫敏這樣的主角,電影黨都沒辦法真正了解她

赫敏真的是難得的好姑娘。認識了赫敏,你會發現周圍有多少姑娘是金玉在外而敗絮其中。

有赫敏這樣的朋友,真是哈利一輩子的幸運。我可以斷言,沒有赫敏就沒有哈利波特的結局。

沒看過名著,你大概最大感觸只是她漂亮而已吧。

你所看到的哈利波特,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

解釋一下( ′? ω ?` )我沒有針對艾瑪的意思

如評論所說,艾瑪的確很有赫敏的感覺,很像赫敏,只不過更多了漂亮這一點

然而我接觸的許多電影黨(並非所有)只看到艾瑪的漂亮,卻並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赫敏形象

就十分遺憾地覺得,艾瑪的過於漂亮,讓很多人曲解了作者原本塑造人物的意圖

我記得JKR表達過這樣一個意思:塑造赫敏這個形象,是為了展現一個典型的不漂亮,性格不完美,但有寶貴金子心的女孩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仇視學霸,小時候一開始特討厭赫敏。覺得她驕傲又多管閑事,特事兒的一姑娘。

後來越長大越見識各種損友,被最愛的一個朋友拋棄了,才淚目地翻開HP,回想起赫敏是個多好的女孩。

意識到自己是個多麼狹隘自私的人,身邊有那麼多光鮮如赫敏的女孩卻沒發現。

女孩子啊。性格和長相都是天生的。天生急躁或是冷漠都沒關係,沒必要覺得不好而刻意偽裝改變自己。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體會到了才會發現,JKR的「愛戰勝一切」這一主題,不是心靈雞湯。


原著黨並不歧視所有的非原著黨,他們只歧視腦殘、自大、妄想把改編作品凌駕於原著之上的非原著黨。

所謂「原著黨的優越感」,是來自於他們對原著的情節細節的了解,這令他們在出現對作品解讀的分歧時,擁有更多的論據和底氣來論述他們的觀點。你也許見過比原著黨更有底氣的非原著黨——我就問你一個問題:

當吳邪從墓中帶出值錢的明器,他是找道上朋友銷貨,還是上交給國家?


一言以蔽之,畫風不一樣。

知乎武俠話題有幾個日經問題,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公案(之一),就是「令狐沖最愛的是小師妹還是任盈盈」。

兩方各說各的,口水飛揚,唾沫四濺,短短時間答者數百數千。

有的大神引經據典,搬出歷版《笑傲江湖》,從連載版的字裡行間解讀人物糾葛;有的答者另闢蹊徑,從金庸和夏夢的情感出發,結合數本小說里的女性角色(駱冰、王語嫣等等)對作者心理進行揣摩。

兩邊粉絲和看客更是搖旗吶喊,點贊示威,評論區動輒回復上千上萬,幾篇觀點迥異的答案均獲贊無數,又隨著反對大軍的來勢洶洶,竟將幾篇萬贊優質答案壓到那麼靠後的排名。

作為武俠迷,這樣的問題和答案自是喜聞樂見,只要一個優質的問題,足夠打發一整個無聊的下午,點幾個贊同和反對,時而在評論區感慨一下。

然後忽然看到這樣一個答案,大意是「令狐沖當然是最愛任盈盈啊。岳靈珊受傷被令狐沖和任盈盈救了之後,令狐沖對岳靈珊無微不至引起了任盈盈的妒忌,結果盈盈不辭而別,只剩令狐沖和岳靈珊在一起,他們二人也沒怎麼樣啊,令狐沖還明確跟小師妹說他最愛任盈盈呀,最後二人一起去找任盈盈……」

讀到這裡,我覺得不對呀,《笑傲江湖》我看過幾遍了,還有這樣的情節我不知道?

然後,看到答主最後補充:我沒有看過原著,但是對XX版電視劇裡面的情節記憶非常深刻……

你什麼感受?沒法兒反駁,這特么的都不是一個畫風反駁個毛啊!

其實,在大部分情況下,原著黨不是有優越感,而是一句話——我竟無言以對

第二,大部分原著本身比影視劇優秀。

大部分被改編成影視劇的原著都是經得起考驗的,都是可以上升到學術層面的。四大名著就不用說了,單單是一本未完成的《紅樓》,就養活了多少學者。我們大學中文系有專門研究《西遊記》的老師。現在就像金庸的書,也開始走上「被研究」的地位。
其他比較著名的小說,即使上升不到學術的高度,但至少邏輯上bug不會太多,有討論的價值。

而影視劇則不一樣,大部分影視劇都是bug百出、沒有經過時代篩選的,討論討論男女主人公誰帥誰美、誰像誰不像還有意義,但絕對上升不到學術高度。

電視劇中的佼佼者們,86西遊、87紅樓、老三國等等,包括電影中的翹楚《霸王別姬》、《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無間道》等,已經開始慢慢走上被愛好者一本正經地研究的地位了——且看僅知乎上,一幀一幀討論劇情、人物的優質答案有多少,就可以看出來。

即使如此,這些影視劇離「學術」二字還遠得很。

第三,在作品問題上,原著黨就是有發言權。

影視劇門檻為0,基本上認不全字的幼兒園小朋友都能看。一部熱播劇,大部分人看過一兩集都覺得自己了解故事內容。

而原著的門檻有多高呢?舉個例子吧,《三國演義》,中國著名通俗白話小說,我問我大學室友為什麼沒看過(一般小時候家裡面應該都買過,貌似是初高中要求必讀書目),她說嫌文言太難看不懂。——這是怎樣的人才會覺得《三國演義》算文言文啊!她真的是自己考上大學的嗎?

很多人,根本一眼原著都沒看,就把名著定義為「枯燥無趣難懂」,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原著黨是愛好者中的精英

第四,原著黨並不想浪費時間在解釋上面,而是希望討論。

原著黨是清楚故事來龍去脈的,但影視黨並不是。所以兩者討論的時候,原著黨需要給影視黨普及很多很基礎的知識。以電視劇《倚天屠龍記》為例:這麼多版倚天屠龍記中,沒有一版解釋得清張無忌發現的藏在白猿肚子里的九陽真經是怎麼回事,也沒有一版說明過郭襄和張三丰有什麼過節(武當和峨眉為什麼有淵源),沒有一版解釋清金花婆婆銀葉先生以及小昭這個線上的邏輯和脈絡,僅看劇,大家基本上就糊裡糊塗帶過去了。但要認真討論起來,這些東西都非常重要,影視黨根本無法在不知道這些劇情的情況下討論某些問題的。

但一小部分影視黨並不這麼覺得,還討論得非常歡,自然雙方就產生矛盾。

第五,先入為主。

我《笑傲江湖》是先看央視版電視劇後來才看原著的,央視版電視劇把結尾給改動得非常大,但我至今仍覺得電視劇版的結局更好。像小說中任我行走火入魔自爆而死(實在不知道怎麼一句話解釋清了)、沖盈二人洞房花燭結局,我看過電視劇之後,真的覺得太煞風景了。還是讓令狐沖親自把大boss幹掉(雖然電視劇大boss變成岳不群)、最後和盈盈琴瑟相和、歸隱山林,這才更有江湖的味道。

原著黨一般情況下都是先看書後看劇的,所以會非常強烈地先入為主。再加上之前幾個因素,就會產生非常複雜的優越感和批判感。

——————
說句題外話:

驚天秘密:真假美猴王最後被打死的其實是孫悟空?
解讀神鵰:一直被誤讀的郭芙才是楊過的真愛?
細思恐極:從唐僧出生時間的問題入手揭秘《西遊記》的隱藏劇情
黃衣女子:倚天屠龍記中黃衣女子到底是誰的後人?
揭秘紅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紅樓被解讀的最多,誤讀也最多)

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有同一個話題終結者——看書。


其實,
原著黨有什麼可優越的呢?(′(?)`)
影視劇黨有什麼可鄙視的呢?(′(?)`)

我覺得bigger最高是這麼一類人
以金書為例,

「你能講講金庸原著嗎?」
「哪一版?」


這要看你討論的是什麼問題。
如果你在討論藝術價值方面,你說電影電視拍得好,好在哪裡;甚至是改編得好,比原著強;那麼我想理智的原著黨是不會嘲笑你的。
但大多數原著黨表現出優越感的問題都是考據類問題,比如武俠小說里誰的武功比誰強,比如愛情小說里誰更愛誰,比如科幻小說里某個儀器或者情節背後的科學原理。這類考據問題,總要有文本依據,那當然是以原作者的原稿為標準。比如金庸小說中的情節,我跟人討論的時候,我通常都會提一句,以某某版的文本為基礎,雖然我看得最多印象最深的是三聯版,但是有時候也不得不去看看世紀新修版或者最早的舊版,做個比較,確認一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穩當。

所以,把改編了不知道多少的電影電視內容作為考據基礎,就像看著美圖秀秀P出來的照片判斷某姑娘眼睛有多大,什麼罩杯是一樣不靠譜的。


我們沒有優越感,我們只是忍不住鄙視。
真的特別無奈,電影黨動畫黨問的問題都太蠢了。
只看個電影動畫就敢瞎評論,而且下的結論一般都特別絕對:
xxx不好
a就是個蠢貨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
偶喲這片子智商好低哦

影視劇黨還特別容易被演員帶跑偏。托爾金粉絲最可憐了,每天都要面對排山倒海的演員粉。
好心疼托爾金的原著粉啊。

所以,怎麼說呢,不想鄙視都不行!臣妾做不到啊!!
有的時候實在忍不下去了我們會辯解一下:原著不是這樣的,你不能這麼說,如果你去看原著其實??
對方又說了:你們原著黨就是優越。

好吧??(只能上膛了)

但是原著黨不可以劇透哦!劇透的原著黨最討厭了。


真的不是原著黨們多有優越感,實在是很多電視劇電影黨們問得問題太初級了。


因為當一部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往往會丟失一些東西~

圖片來自網路...
順便提一句,我覺得電視劇《仙劍奇俠傳》被改編成了《》。


同樣以HP為例,有些電影黨只看了電影就來說HP bug多麼多,情節多麼不合理,但是這些書里都有解釋,你覺得原著黨會不會不滿?
==================================================
更新一下 我沒啥優越感 但有時候會暴躁 至於為什麼去HP分類下看看有的問題就知道了 你認真給出解答 說書里哪哪哪提了這一點 對方回你一句哦我沒看過書/我對書不感興趣我就隨便問問 你的問題只有書里有答案 不提原著怎麼給你解答


——————八月十四日更新——————
評論區提出的問題這裡統一解答。

在題主的認知中,與原著有關的作品分兩種。一種是忠於原著,把原著的故事搬上銀幕,如央視版西遊記電視劇。(題主問題中提到的哈利波特就是此類)一種是改編自原著,忠於劇本。寫的是全新的情節和內核,如星爺電影《大話西遊》。而動漫《七龍珠》此類作品,連人設都改變的作品不屬於原著改編範疇。

對於第一種作品,原著黨具有統治級的說服力。因為基本沒有改,只是在原著上做減法。而在第二種改編向作品的探討上,原著黨在人物背景,性格和能力上了解度更深(比如大話西遊中,為什麼八戒沙僧一個照面就被牛魔王打敗,而孫悟空就能跟他打。金箍代表的意義等)

而關於整部作品的意義和作用來看,原著黨結合原著,會更全面深入地看待,看法往往比沒有看過原著的人更客觀。

這是我對原著黨的理解。在與原著相關的作品裡,原著黨不一定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無疑能解決更多問題,並且更有說服力。


——————八月十三日更新——————

評論區有人說,電影和原著是完全不同的兩部作品,我表示反對。原著改編為電影電視劇等也必須遵從原著,關於人物形象,表達主旨跟原著也必須吻合,一般不能有大的顛覆。細節方面原著更有說服力。

只看過電影,你可以評價電影的好壞,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可是牽扯到人物形象和主旨,原著黨擁有統治級的說服力。


因為這些都來自於原著。

————————————————

不好意思我是個原著黨。

一般來說,當原著黨和非原著黨在某些問題上產生爭議的時候,非原著黨會想,不就是看過書嗎,有什麼了不起的。原著黨想,連書都沒看過,你瞎咋呼什麼。


最近經常跟人在西遊記的問題上撕得死去活來的, 有人說九齒釘耙比金箍棒強,有人說孫悟空的本事也就一般,九靈元聖都比他強,有人讀了吳閑雲的陰謀論說西遊是佛道之爭什麼鬼的。

我說扯淡吧,多看兩遍原著再回來答題。


你觀念中「原著黨的優越感」,很大一部分來自資格認定,也就是,看過原著的人覺得沒看過原著的人「沒有資格」跟他們討論這些問題。你應該也看過「回去多讀兩遍書」這種話。

然後這就傷害到了不少人的玻璃心,他們問,「原著黨為什麼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你很疑惑原著黨為什麼會有優越感,我同樣很好奇連原著都沒讀過的人,為什麼會有底氣在這個問題上跟人辯論。你們的底氣從哪裡來?尤其是在關於一些甚至顛覆人物形象的問題上。

看過電影你才有資格評判電影,看過原著你才有資格評判人物,不然你就只能說,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是,孫悟空變成了這樣這樣的形象。

而不能說,孫悟空就是個廢物。因為電影只是一種演繹而已。你有什麼資格評判?


「我沒讀過原著,但是我覺得……」你不認為這種話很搞笑嗎,類似於在學科類問題上「我沒有學過哲學,但是我覺得」「我不懂文學,但是我覺得」沒有閱讀和學習,我幾乎是否定你的發言權的。

同樣,看過原著的人,對電影或者改編作品的評判更有力度。


西遊記的例子:原著中孫悟空直接打死了一頭老虎,剝皮做了虎皮裙。而在動畫版裡面,是老虎被金箍棒壓著,身體變小金蟬脫殼逃走了,留下一條虎皮。有比較我會發現,這麼改編更適合兒童觀看,是一處漂亮的改編。

而在風評不是很好的《小時代》里,大多數批判者直接從內核來批判它的價值觀,於是有粉絲不服,說原著就是這麼寫的,所以電影沒有問題。

我說等一下,你回想一下顧源扔鞋子的動作,是不是刻板僵硬的,場面是不是太台灣腔的狗血范了?顧里被潑紅酒,如果是從上面倒下來,效果會不會更好?還有打光問題啊,這個明顯太亮了……原著里寫的是夕陽下啊。

所以從價值觀看,不可取,從演技和導演功力看,也毀了一本書。所以我說是爛片,你覺得呢?他們不說話了。

原著黨並不是只會批判!只不過正好批判的是你們喜歡的部分而已。


然後經典的一句話出來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這句話我每次看到都哭笑不得。在這裡解釋一下誤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這句話意思是你可以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你說史珍香都行,可是你不能用你自己的評判標準扭曲時代社會通行的價值觀。

所以有些東西是可以討論的,比如說這個影片的內涵和美感。可是某些東西,爛片就是爛片,就像一些事件,註定要被刻在恥辱柱上的。


我不否認,是有些人,看了書之後自信心爆棚,對沒看過原著的受眾冷嘲熱諷。但是我覺得,那些連原著都沒看過的人,對原著里的情節人物大放厥詞,會讓人更有戾氣。

我建議這些受眾,跟人撕逼之前,看一遍書會更有底氣,或者更早意識到錯誤,從客觀角度來看待某些問題。


如果要我選的話,我寧願選擇暴怒的有知者,也不願跟那些無知而無畏的人辯論。起碼有知者知道自己錯了,而無知者往往不知悔改。

「多看點書,總是沒錯的。」


以前看過Harry Potter的電影,一直覺得喜歡HP的原著黨有些誇張了。不過聽了原著之後,感受發生巨大的變化。想用當時的聽書日記,和知友們分享幸福的英語原著聽書經歷。

聽書時間:2014年11月19日至11月25日(共六天)

書籍名稱: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書籍時長: Book 3 Length: 12 hrs and 15 mins(12小時)

聽書感受


兩年前,覺得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簡稱HP,原版聽書界的常用語,不知道難以在原版書界混)英文有聲書是高不可攀的山峰,八個月前,聽完哈利波特1和2,覺得一點興趣都沒有,感到所有那些盛讚哈利波特的人都是怪胎。八個月前,聽HP的方式是這麼的計較,這麼的糾結於生詞。以至於一個五分鐘的片段要透析出幾十個生詞,在透析中,興趣也枯死了。


八月後,在這幾天里,對HP的態度完全改觀了。前四個小時長度,也是一氣聽完,覺得劇情好拖沓,完全不如波西傑克遜馬上入戲懸念馬上產生,讓人想馬上聽下去的風格。HP大段的對話和神情心理的刻畫,似乎總找不到重點,讓人幾乎想放棄聽下去。

但是,聽到第四個小時,突然開始體會到了HP的妙處,劇情和懸念設計得簡直是絕妙啊,到了Werewolf教授的出現,整本書開始生動起來,之前的所有鋪墊,慢慢演化成讓人慾罷不能的揭秘過程,感動慢慢滲入聽著的心裡,一種黑暗裡見到光明的悸動,一種魔幻結合偵破的風格讓人慾罷不能。


Black出現之後,幾大黑魔法教師的對峙更是讓空氣都凝固了。帶來巨大壓抑氣氛的Black惡魔的形象出人意料地成為了最溫馨的感動。恐怖的面容後面是一顆忠心而柔軟的心。


這闊別的重逢場景帶來的感動妙面爸聽典生涯第一次體會到。當聽到Harry和Homanine偷偷溜回醫院的時候,又回憶起一個多月前剛剛聽到神奇樹屋(Magic Tree House)第一本Jack和他的妹妹Annie探險歸來後偷偷溜回家中時那種聆聽的愉悅。


必須要承認,哈利波特的朗誦目前聽過的有聲書中最棒的,棒的不是一點點。HP這本書的風格是全新的,不同於任何書。


選擇的是Stephen Fry的版本,他的朗誦十分到位,該慢的地方慢,該快的地方快,各種人物音色塑造栩栩如生。選擇Fry的朗讀版本由於速度較慢,降低了難度、大大提高了理解率。這本書的難度顯然比黑貓分級大。但是扣生詞者死,放生詞者活,回歸孩童,真乃王道。或者說,有了大量分級讀物和初章書聆聽基礎的人都可以挑戰。兩個月的大量初章書聆聽,帶來的效果是12小時的HP3,在六天內抽空一口氣暢快淋漓地聽完了。循序漸進,也許真是一個最保險的原則。

朗讀大師Stephen Fry


HP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童書,他僅僅是主人公是一群孩子而已,它是一部寫給成人的童話,一本讓一個30歲的中國奶爸聽得如此感動的英文兒童小說,從而深深愛上了原版英語小說。


原著黨的優越感前提必須是和衍生作品衝突的情況下有的。
在這個前提下,原著黨的優越感來源於兩種:
1.是不是原著的設定就一定是好的,如果不是,那麼理由是什麼?你連原著都沒看過,怎麼就能比較出好壞來?我就覺得原著好balabala。。。你沒看過原著你沒資格說改編的東西好。
2.人家原著一開始的設定就是xxxxx電視劇改成了xxxx就是敗筆,是不符合原著的,是不尊重原著的balabala。。。
我覺得第一條是可以接受的,畢竟不比較是無法客觀評價的,但是第二條就很沒道理了。
這裡引用一個有趣的事兒,張紀中翻拍的天龍八部相信不少人看過,他這個劇開頭的情節不同於原著,先劇透了蕭遠山的雁門關慘案,然後才開始從段譽敘事。金庸看到這個改編之後非常喜歡,就動了心思,準備修改自己的原著,最後張紀中勸他:自己多年前的作品今天看來難免不順眼但是沒必要否定以前的想法。於是金庸就沒改(然而其他地方沒少瞎改,看過新修版的都懂)。
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就連作者都會承認一些改編作品的優點,我們這些為之爭論的人完全沒必要優越感爆棚,理性討論,討論不出結果就各愛各的好了。


當有人對我說「東方不敗和令狐沖才是真正一對,任盈盈就是個插足的」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同時想把小說貼到這個人臉上。


像冰火,哈波這種,我沒啥優越感,原著也看,電視電影也看,而且都覺得不錯。 也能理解影視和文學作品載體不同,很多地方需要變化。

唯一讓我有優越感的,就是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管你什麼經典八三版,新潮零三版,在我眼裡通通都是狗屁。 比如神鵰俠侶楊過高台救郭襄,殺蒙古大汗那一集,原著用詞造句讓人緊張,畫面充滿動態感,節奏起伏錯落,扣人心弦。電視里直接是激光亂射,一掌一爆炸,鬧得跟機關炮似的,意境全毀了。不能不鄙視。


原著黨優越感到底有沒有底氣主要取決於原著的質量


我覺得不管是電影改編自小說,還是電視劇改編自小說,原著黨有優越感是因為潛意識裡感覺自己跟導演是一個級別的。
理由: 一部作品的呈現給大眾的過程,經歷方式可能是兩級或者三級。
作者——讀者
作者(翻譯)——讀者
作者——導演——觀眾
很顯然,讀書的原著黨是位於第二級的,不讀書的觀眾黨是第三級。
而且,從大眾的角度來再說觀眾接受的,除了原作者的想法之外,不可避免的接收一部分/大量/甚至全部導演的想法。
讀原著的時候,借錢涼涼 童鞋的話說:

與作者同步的上帝視角和對故事人物親媽級的心理了解,是別人難能體會和理解的。

所以我們更多的是跟作者一樣開上帝視角的,而不是跟導演/編劇一起開上帝視角。
每個讀原著的人,腦海里一定也是自己當導演來演原著的。我們沒有能力/實力/錢拍電影拍電視劇,但是不妨礙我們的想像力來演。
所以我們的優越感,來源於此。
並且,我是金書原著黨。


老子是有內幕消息的人,豈是你們這些在大廳看大盤的散戶可比?


這並不是鄙視不鄙視的問題 原著黨不會因為你只看過電影而鄙視你 但如果是主觀的因為電影裡面一些因素 而去隨意yy一些情節 這是作為原著黨我比較不能接受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許多人說不喜歡裡面的金妮 我本人其實是很喜歡金妮這個角色的 但每個人對人物角色的理解的不一樣 所以有分歧也沒關係 大家一起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討論就好 比如她這件事情做的非常棒 那件事情做的不太好等等 這都沒關係 但如果不喜歡的理由僅僅是因為演金妮的演員長的沒那麼漂亮 就對這個角色進行各種噴 這就沒勁了

再舉個例子 德拉科的演員長得帥沒錯 赫敏的演員長得漂亮也沒錯 僅僅是因為演員一個漂亮一個帥 情節中的兩個人就要在一起 我個人認為是很沒有說服力的 作者寫書的時候又不會根據今後演員的情況來設定人物情節 我知道這在貼吧中曾經一度引起了德赫黨們和原著黨們的摩擦 羅恩在此也中了不知道多少槍

所以就是 如果僅僅因為電影裡面的因素 而且還是偏主觀的因素 而對整個作品有一些意見的看官們 還是建議去讀書 當對整個人物關係、人物性格、情節設定等等都有了解之後 再做評定

先就醬~


推薦閱讀:

朋友老是秀優越感貶低我怎麼辦?
以下情況是否可以認為我的這位朋友產生了某種優越感?或者是我由於自身記憶力而產生了某種煩躁?
如何有禮貌地秀優越感?
如何看待「小眾優越感」?
大學生的優越感為什麼越來越低?

TAG:金庸 | 哈利·波特 | 優越感 | 金庸小說 | 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