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既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同時又對這件事充滿恐懼?

這種焦慮感實在太糟糕了,自己在拚命努力的時候,不僅要面對外界需要克服的困難,還要隨時提防心裡這種不時竄出來的對自己的糟糕的評價。成績有所提高的時候,還沒高興一會兒,就覺得自己虛偽,又覺得自己把自己推到這個位置,真的好難再繼續推進下去...
為什麼我總覺得心裡有個自己非常不想讓自己有進步,非常討厭看見自己做出成績?我是一個人么?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我很焦慮,更多焦慮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首先題主你肯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覺得這種狀況應該有不少人躺槍中箭,橫屍遍野的。

你說你希望『與眾不同』,我理解你的意思應該是『比別人優越』。因為與眾不同有時候意味著『我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所以懶得跟別人比,有種混不吝的勁頭。但我看你的問題,說的都是『拚命努力』,『進步』,通篇都是想比別人強的想法。你的『與眾不同』是放在社會評價體系內的,並沒什麼獨特的價值觀。

你對『優越』似乎有種超乎常人的需要。我猜這可能是因為你有一個弱小的自我。一個人的自我越弱小,比別人『優越』這件事就會對他越重要,因為他會把他當作安全感的唯一來源。

追求優越,這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一個成熟的、有安全感的人,其實是願意承認我們和他人之間是存在競爭關係的。但是你卻還要拚命壓抑自己『追求優越』的衝動。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你並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追求並且保持這種優越。你覺得自己力所不逮,這和你弱小的自我意象是一致的。所以你很怕自己領先以後又掉下來,那時候的你會比現在更痛苦。

第二個原因,是你不願意別人知道你在追求比他們優越。你會擔心他們笑話你做了一件力所不及的事情。『你也配!』,你擔心別人這麼想你,那時候你脆弱的自尊會更受傷害。同時,在你追求優越的過程中,你其實是暗暗把他人當作敵人的。這並不符合你『謙虛』、『與人為善』的道德觀,你害怕他們知道這一點,也害怕他們把你當敵人。所以你要壓抑自己追求優越的衝動。

於是你開著這輛車上路了,一隻腳猛踩著油門,為了『優越』帶來的安全感。另一隻腳猛踩著剎車,他人的評價和失敗後對自尊的傷害。車子在拚命運轉,你疲憊極了,可你卻一邊在想,這車子為什麼不往前跑。

因為踩著油門和剎車的那兩隻腳,哪只你都不敢鬆開。稍微有一隻腳使勁大點了,你就會趕緊讓另一隻腳也踩得更用力一些。你的大部分力氣,都用於維持這種精妙的平衡了。在這種精妙的平衡中,你忘了一件事。這件事是:

你對自己所做的事究竟有沒有興趣?

你所做的事只是你滿足優越感的工具,你沒法從所做的事情中獲得快樂。這也會讓你很難有持久的動機。

什麼原因會造成這種『弱小的自尊』?很多,貧窮、匱乏、過於嚴苛的教育、社會地位低下,等等,任何不良的生存條件。但影響自尊最重要的,是愛,是真實而溫暖的愛。兒童對這種愛的直覺是非常好的,他能很快辨識出,父母的哪些行為是真正的愛,哪些行為其實只是為了父母自己的面子或需要,你沒法偽裝。

而那些真實而溫暖的愛,會深入到兒童大腦的記憶深處,成為滋養自我最重要的養分。他會幫助孩子形成這樣的印象:我當然可以成功,這沒什麼大不了。當然我也可以不那麼成功,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父母的愛,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能夠忘記是否比別人『優越』這回事,去自由地探索世界,從所做的事情中,享受真正的樂趣。


想要努力獲得好成績,又排斥進步和出眾的心理,其實是很普遍的。


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是一種價值條件的現象。在這個社會上,價值條件的情況非常多見。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價值判斷:只有孩子考得好成績,找份好工作,才能算個有出息的孩子。在學校,很多老師也有這樣的信念:只有學生刻苦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才能算個好學生。久而久之,我們也內化了這些觀念,認為只有拚命努力,達到父母和老師的期望,自己才是有價值的。我們把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建立在他人的判斷上,通過他人的認可和讚美來獲得自我價值感。這樣一來,不斷努力,力求成績出眾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


希望與眾不同,也是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途徑。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不僅具有生理,安全和感情等初級需要,也有獲得尊重,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高級需要。在生存得到保障的基礎下,我們會思考如何獲得他人的尊重,實現自身的價值。在學校中,出眾的成績往往能滿足我們很多訴求,比如相對輕易地獲得同學的好感和尊重,得到老師的表揚,並且擁有更強的自信心和控制感。當我們發現成績出眾能夠很好地滿足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要時,好好學習,提高成績也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自己在排斥好成績,排斥讓自己變得更出色。

這樣的消極行為背後,隱藏著自我挫敗的現象。在努力獲得好成績的過程中,我們人為地給自己設置很多的障礙,比如感覺自己很虛偽,比如對繼續進步缺乏信心,最終可能會放棄努力,陷入很強烈的負面情緒中。這樣的情況就是很典型的自我挫敗行為。或許從前,我們在學習上遭受過很多次挫折,也受到過同學,老師的否定:「學那麼多,結果還是那麼差,有什麼用」「你看她裝勤奮」。久而久之,我們會內化這樣一些觀念:「我的學習能力不夠強,一定做不好的。」「我努力學習,別人或許會覺得很虛偽。」這樣一來,努力學習便需要花費雙倍心力,我們不僅要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還要抵抗消極觀念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放棄努力,反而能保護我們的自尊(不需要被成績打擊,被老師和同學否定),因此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排斥變得更出色,也源於對自我實現的恐懼。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實驗:小孩和老鼠玩耍時,如果在他旁邊製造很強的噪音,久而久之,他會對和老鼠玩耍感到恐懼。提升自我也是同一個道理。如果我們對於提升自我有負面的預期,那排斥變得出色也不足為奇。如果對於學習進步,我們想到的是同學的嘲笑,不斷提高的恐懼,那排斥做得更好也很正常。有些自我實現的恐懼,也與家庭環境有關。如果父母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有很強的控制欲,他們往往很難容納孩子的獨立和成長,還會把自卑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變成弱者「你什麼都學不好」「你什麼道理都不懂」,從而體驗到自尊感和控制感。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成長也意味著脫離父母的掌控,超越父母。他們或許會擔心自己的進步引起父母的嘲諷和打壓,排斥努力也不足為奇。


針對這類現象,我們可以:(1)調整歸因方式,把問題歸因到內部的可改變的因素上。很多具有自我挫敗行為的人,往往會認為:「我學習能力不行,一定做不好的」,把失敗歸隱到內部的,穩定的特質(學習能力)上,因此對於改變抱有很消極的預期。如果我們認為:「我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還不夠努力,沒找到學習方法」,歸因到內部的,可以改變的因素上,那我們改變的動機也會更加強烈。畢竟我們可以多花時間,多努力去提升學習的效率。或許這也能讓自我挫敗的行為減少。


(2)學會接納消極情緒,在消極情緒下學習。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我不想又抵抗自我挫敗的心理又努力學習,這樣的感覺太糟糕了。」的確,在自我挫敗的心態下學習要消耗更多的心力。但現實是,我們的確存在這樣的心態,而且這樣的心態也不是短期內就能調整好的。我們可以這樣想:雖然自我挫敗的心態很糟糕,但是大家都或多或少被負面情緒影響,我也不必苛求在完全健康的心態下學習。關注此時此刻的狀態,調整「必須式」的不合理信念,我們也能更好地與自己的消極信念相處


(3)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調整對學習進步的預期。想到學習進步,如果聯想到的都是負面的事件,比如同學的嘲笑,不能繼續進步的恐懼,那對於努力學習這件事我們自然而然會持保留的態度。如果我們想,學習進步了,大家可能會對我更友善,也有更強的信心繼續學習,那對於學習我們也有更強的動機。一方面,我們可以幻想一些美好的場景,提升我們對學習進步的期待,給自己一些積極暗示;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列出讓自己憂慮的事,比如被同學嘲笑,不能保持成績等,思考一些解決方案,減少我們對於努力的憂慮。久而久之,我們對於自我實現的恐懼也會慢慢降低。


——————————————————————————————————

遠程心理諮詢請私信聯繫,

經授權發布的案例可見:(個案記錄1)自愈力:在苦難中燦爛的向日葵女孩 - 知乎專欄。

紙媒及公眾號合作請私信

——————————————————————————————————

拓展閱讀:談戀愛時總忍不住「作」,要怎麼辦才好? - 覃宇輝的回答

我時而社交能力特強,時而特別恐懼社交怎麼辦? - 覃宇輝的回答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心視界 - 知乎專欄


我「拚命努力,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出類拔萃/成為焦點……」

我又「時常覺得自己虛偽/空虛,對這件事充滿恐懼……」

這是為什麼呢?有時候,我們可能戴上給自己的面具活了太久,對那個真實的自己是否值得喜愛產生深刻的懷疑。給題主提供這個思路,我們來聊一聊我們與面具的事。

面具與自我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們的內心都至少帶了兩層面具。在這裡,我們用下面這張圖來表示我們內心的結構:

在圓圈最裡面的是「真實的我」,這一部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很難被我們自己完全認知。原因在於,我們在最初展露自己真實人格的過程中發現,「真自我」經常會與社會的期望、價值、標準相悖

圓圈的第二層是「虛假的負面認知」,那是我們隱藏的東西。比如說,一個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社會對於男性的認知是堅強強壯的,童年時「柔弱」的內在性格就會被自己否定、隱藏,從而使自己的人格能夠像他人所希望的方向去發展。也就是說,挫折會導致我們隱藏自己。

而圓圈的最外層則是「虛假的正面認知」,即我們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棒」的那部分。我們嘗試著讓自己穿上社會所稱讚的外衣,比如積極向上、拚命努力、考出高分、體面工作、努力社交、按時結婚等,用標準化的模子來迎合他人

是什麼讓我們戴上面具?

1. 我不敢面對不夠完美的自己

我們的自卑與防衛心理,是戴上面具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部分原因顯而易見:面對真實的自己是很難的,正視缺點、自我批評更是困難的,人們更傾向於承認自己的優點,而否認自己的缺點。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即使我是一個有著不良嗜好(如酗酒)的人,當他人對我進行指責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不會是「你說得好對」,而是「什麼,我怎麼會酗酒?我只是xxx罷了」即便我們的內心明白他們說得沒錯,內心的防禦機制還是會本能地選擇肯定自己。

因此,當一部分的自我被反覆暴露在公眾的視窗下,我們被不停地指責、被要求改變的時候,大多數的人並不會選擇艱難地認識和改變自己,而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否認,繼而用自己的行動掩蓋自己的內心,覺得這些缺陷根本沒有存在過。

漸漸地,我們喪失了區分面具與自我的意識,不再去劃分真實的自己與他人期待的自己。

2. 我害怕真實會傷人

有時,我們的面具不僅是因為自己,還是因為他人。

比如,你的另一半給你精心做晚餐,滿心期待,但Ta的廚藝實在不怎麼樣。但你依然選擇真誠地稱讚這頓晚飯,假裝自己非常享受,因為你知道,對方需要你的正面反饋。

比起說出真實的想法,相愛的人往往會傾向於假裝滿足。在這些事例中,我們總會因為過於關心我們行為所帶來的影響而選擇沉默,特別是當影響的對象是我們深愛的人時因為說出真實想法的結果我們無法預測,所以只能通過掩飾自己,假裝自己非常滿足來避免改變的發生。

這通常會導致我們迴避親密關係中已經浮現的一些問題。在這種關係中,我們即使有所不滿也不會表示,或者最多是委婉地表現一些暗示。因為我們知道,對方在做這些事時並沒有懷著對我們的惡意。但那些平常積聚的小小不滿,堆積著,在爭吵中爆發。而那一刻,可能也會產生題主所說的覺得自己很「虛偽」的感受。

其實,雖然真實會傷人,你依然需要對親密的人說出真實的想法。不要害怕造成暫時的不快,因為真誠是保證一段關係長久親密的必備條件。

過度使用面具的後果

面具戴久了,我們會對那個真實的自己是否存在、以及那個真實的自己是否值得喜愛產生深刻的懷疑。這是我們日常都能體驗到的影響。

我喜歡過一個人,Ta是一個自我節制力很強,面具很厚的人。當我執念要剝開Ta一層層的面具,想要看到Ta的內心時,Ta拒絕了。Ta說Ta不願意這樣做,只因為Ta害怕:當一切都被剝開來之後,裡面其實並沒有一個所謂的「真實的自己」在那裡——Ta對這樣的可能感到深深的恐懼。

而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的「真自我」、「假自我」理論則認為,人如果不能按照真實的自己那樣去生活,所帶來的負面後果還不僅如此。

溫尼科特認為,「真自我」是一種對於自我的自發、真誠的體驗。真自我讓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活著。

一個人在「真自我」的狀態下,能夠有一種「現實感」,即能夠覺得自己的感受是符合客觀世界的真相的,比如「當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是因為真的有些事讓我不舒服,而不是我自己的感覺問題」,這種感覺是很重要的,這是人們能夠維護自己利益基本前提之一。一個從來不維護自己利益、任人欺負的人,很多時候都是把「我不舒服」的原因歸因為「一定是我感覺有問題,是我自己的問題」。

一個人在「真自我」的狀態下,ta的行為是發自自己內心的感受作出的,而不是出於對別人的感受的揣測而作出的--我明確的知道就是想要做xx事,成為xx人,而不是因為我覺得這樣做「與眾不同」。

「真自我」的狀態會讓一個人覺得生活是值得過的,人生是值得活的。

而正相反,「假自我」是一種防禦式的虛假的外觀。在極端的情況下,過於強大的假自我會讓一個人完全喪失自發性,不能體會到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感到無窮無盡的空虛

一個人在「假自我」的狀態下,會和他人建立起很多虛假的關係,通過對這些關係的內化,一個人的假自我可以看起來很「真實」。可事實是,無論這些關係看起來多麼好,這個人也無法感受到自己和他們之間有什麼深刻的鏈接。Ta無法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喜愛。這些關係也無法填補Ta內心的空虛。

當然,溫尼科特的真自我、假自我理論是指嬰兒時期孩子由於母親的不同回應形成的兩種自我,和我們成年後主動選擇戴上的面具還是有很多不同。

成年後主動帶上的面具帶給我們的並不全都是壞處。適度地偽裝自己,使脆弱的自我不受傷害,既可以保護我們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讓人際生活更加順暢。關鍵是考核你對面具的使用是否「適度」。

如何擺脫面具效應?

適度是最重要的:面具對你生活真正的影響取決於你對它的依賴到底有多少。你越依賴它,它就越容易主導你的生活,蠶食你的「真自我」。重要的是能分清楚面具和真實自我的距離和區別,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自我,什麼是迎合他人之後產生的人格,把握二者的平衡。

如果戴面具已經讓你覺得太過辛苦,忍不住想擺脫它的控制,那麼,建立自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當你充分地認同自己的內心,他人的言語不會給你帶來太大的傷害的時候,你才可以自信地肯定自己的內在人格,將它們與外在人格區分開。

把外部的聲音拋開,正視自己的一切,欣賞自己的優點,客觀認識自己的缺點,你才會認識到自己的獨特與無法代替性。在這個過程中,你為自己找到了意義,而不是由他人牽引和主導著。

為了幫助你分清楚面具和真實自我的距離和區別,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自我,什麼是迎合他人之後產生的人格,把握二者的平衡,你可以思考以下3個問題:

1. 你的身份是什麼,需要你展現出什麼樣的能力?

明確自己的社會身份,再客觀思考這個身份相匹配需要哪些能力?比如:你做什麼會得到稱讚,做什麼又會被批判?別人對這個身份有哪些期望?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就是你最初戴上面具的起源之一。思考這些問題能夠幫你認識到你身上的哪些部分可能並不是最核心的你自己,而是你的面具。

2. 你的性格或者為人處世曾經受過什麼指責?

指責也是面具的一種起源,能夠回憶起來的指責,更說明了它們對於你個人的重要性。

3. 在這些事件前的你有著什麼樣的性格,之後的自己有什麼樣的改變?你覺得這些改變困難嗎?

改變的困難與否,意味著你原先的性格與這些標準相差了多少,特別是當你覺得這些改變非常為難的時候。

想清楚這些問題之後,你就可以看到你的性格是怎樣改變的,哪些事件對你的性格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們對於你了解真實的自己非常重要,當你覺得自己在做出這些改變時非常勉強,或者是被強制要求做出這些改變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假自我」是怎樣慢慢地形成的了。

美國詩人、導演、搖滾歌手Jim Morrison 在談到追求自由的社會變革時說道:「在所有的自由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成為你自己。你放棄你的現實換取了一個角色。你放棄你的感覺換取了某種行動。你放棄了感受自己的能力,帶上了一個面具。這個世界不可能出現任何大規模的變革,直到私人層面的變革首先出現。自由首先要從我們的內心先去發生。」 自由不是說一個人完全不戴面具,而是指,你應該能夠控制自己的面具,你能決定什麼時候戴上、什麼時候摘掉它,而不是反過來,讓面具控制你。

你怎麼看面具這回事?那個戴上「揣測世人希望」的面具後的你,還好么?

以上。

原文發表於 你有多久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己了? | Why do you wear a mask?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或許你想要的並不是與眾不同,而是萬眾矚目,同時還怕自己當眾出醜。


君可知有一種牛逼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很多人嚮往前者,殊不知實現後不甘寂寞。
只有大智大慧之人才能做到後者。既可以安心地做平凡人,又能在平凡人中脫穎而出。

現代人會因為種種原因把自己糾結住:
看慣平庸,想要用與眾不同來為自己奪取特權,所以希望與眾不同。
高處不勝寒,害怕特立獨行會遭受平凡大眾的詬病,所以又退卻了。

說到底都是修為,與其糾結不如學著大隱於市,一舉兩得。
------------------------------------------------------------------------------------------------------------------------------題主的糟糕不在於糾結是否與眾不同,而是在於你活在證明裡。不知道你是不是受過什麼刺激還是家庭教育方面的欠缺,很明顯,你對自己嚴重地不信任甚至有些厭惡,不管自己做什麼,不管做成什麼樣,你總是覺得不妥,然後本能地轉嫁為別人對你的評價。提出來的問題不過是心理問題的一個淺顯表象。
題主你要明白,其實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人在乎你,只要沒做什麼大善大惡的事那你就是普通人,別在乎那些被盛名地位推的高高在上的人,你可知道那是變相的高度,並不是人性的真實高度,你瘋狂追求物質和虛榮的泡沫,偏偏現實中大多人都在追求,所以你才覺得擁擠覺得焦慮。
------------------------------------------------------------------------------------------------------------------------------
再回答知友提問的「如何做到大隱於市」。
其實本人凡夫俗子一枚,目前也在大隱於市的修鍊中,心態如下,僅供參考。
1我知道自己需要金錢。從不指望親人朋友老闆客戶會平白無故給我,所以工作極其努力從不抱怨,有苦有累很平常,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會有回報,只不過有時候那些回報不會以金錢的方式。
2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我。這沒什麼大不了,我也有不喜歡的人和事,平日儘可能不去想它們就好了,它們也同樣不會去想你,不理會別人的評價,這讓生活少很多負擔。不過話說回來,你可以不在乎別人評價,但不能做對別人不利的事,在此不解釋。
3我知道我比很多人都過得充實。因為平日忙於工作和學習新知識,還有諸多個人愛好,真心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所以極少會有閑工夫胡思亂想,這就避免了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其實生活就這麼簡單,不想不做也不作,自然來得坦然。
4我知道親情友情愛情是不能缺少的東西。對待他們要格外真誠,懂得付出並不求回報,當然,你需要智慧來分辨他們當中誰是傻逼,對於傻逼要儘可能敬而遠之,否則很容易把你自己變成傻逼。
5我知道我只是個平凡人。不苛求別人對我刮目相看,也不稀罕他們給我什麼樣的特權。和庸人在一起時,在不違背法律和道德條件下儘可能成全他們的虛榮,這會減少自己不必要的麻煩。

綜述,這一生,如果我在某方面做得很好而廣為人知,我相信那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陰謀手段,所以無愧於心;如果我一直到死都這樣平凡普通,那也很不錯,至少在活著的幾十年里我通過努力得到滿足和快樂,還曾為很多人提供過幫助而讓他們獲得短暫的欣慰,真是善哉。

這就是我的人生哲學,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在面臨巨大的幸福時 ,會突然變得十分膽怯,抓住幸福其實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氣。』


因為自卑。
因為能力不夠。
下班回家在家裡看電影時,隔壁大叔敲開了我的門,神色拘謹的對我說,大媽腰直不起來了,問我能不能給看看。我洗了洗手去了他家,簡單觸診後進行了推拿手法、針灸治療。然後大媽對我千恩萬謝,大叔一定要給我錢,被我謝絕。我回家繼續看電影,不久後大叔又敲開我的門,送來了兩大兜水果。
我突然感覺恐懼,我害怕,我害怕我的治療並不足以配的起這樣的感謝,我怕我下次做的不如這次好,我怕下次有更嚴重的困難找你我解決不了。

一位患者治療結束後坐在診室外面沒有走,我出去解手時,患者示意我過去,我疑惑的走過去,患者往我懷裡塞了一條玉溪,並表示非常感謝我。推辭不過我只好下班後把煙交給主任。
我感覺焦慮,我害怕下次不能解決他的痛苦,我害怕他和以後他介紹來的病人期望太大我達不成,我害怕我能力不夠。

寫了一個抖機靈的答案收穫近千贊,很多關注,我害怕,我怕我的答案不配獲得這麼多贊,我怕我以後寫不出這樣的答案,我怕以後讓關注我的人失望。

因為我們能力不夠,與眾不同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我們害怕我們的能力承擔不了那麼多的責任。所以我們做不到寵辱不驚。

以上


這類人追求的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與眾不同,而僅僅是比別人優越而已,因為他們把與眾不同看作是對庸俗價值觀的超越,甚至覺得有個性就是優秀...雖然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不同就是不同,沒什麼特殊的意義。

而只有缺乏愛、因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產生這種想法(大部分父母其實真的根本就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應付道德義務而已)這就導致他們只能從優越中尋找安全感,但他們又沒有保持這種優越的自信,於是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維持兩者的平衡。

而這個人如果有幸碰到了這樣一個人,讓他覺得自己無論犯下多大的錯、出了多大的洋相、惹惱了多少的權貴,甚至被全世界否定,她也一定會站在她身後保護她、尊重她,能夠全身心得接受這個被世人唾棄、拋棄的她的價值、她的人格,為她的立場辯護、幫助她渡過難關、解決問題,甚至與她的喜怒哀樂共通。

只有這樣,她才能從苦海中得救。

而這個人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真正擁有實力的自己。


想要與眾不同,可以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也可以是無力面對的偽裝。
人生而自卑,我希望我是獨特的,是不想我與芸芸眾生一樣,湮沒在人群中,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我要變成最優秀,不然就最浮誇也行,只要與他們不同就好。這樣我才能夠知道我還存在,我還有意義。可是,當你們真的都看向我時,聚光燈現在我的身上,我好怕你們看穿我的偽裝,看到我原來是如此不堪,如此卑微。
所以我拚命躲開眾人的目光,又在角落裡偷偷地表演。
人生而自卑,我們都一樣。但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有一天我們可以:超越自卑。


知乎處女答,反覆推敲求證後,作為專業做自信心提升內容的講師,在下通過3年從業經驗,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人話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12月4日首次修改點一下題---------------
  評論里有人吐槽說題主這個不是戀愛問題,說我這個類比不恰當,我早就預料到了會有人這麼說,而且發類似評論的都是女孩子,因為你們沒有身同感受,所以很難理解我所描述的狀況跟題主在其他事情上的心理是一樣的,但是用戀愛問題來對比首先符合我的專業,便於我打廣告,其次確實這麼一說,很多有這種問題的人就懂,也便於他們接受我的廣告~

  呵呵,我就是這麼任性的廣告帝你有本事來打我呀!

  題主的核心問題用6個字來形容:1、有慾望。2、不匹配!
  首先他想變得出眾,但從他的描述來看,他其實認為自己是不配的,這源於一種匱乏心理——我越覺得缺乏,所以我才越想要所以題主的兩種心態其實是同源同宗的一體兩面。看似矛盾,但往深處看是一碼事,其實就是無能!跟很多單身狗因為寂寞而戀愛的原因是一樣一樣的,越想要越是強化了自己缺乏的心理。越想變得出眾就越覺得自己不配,而且害怕真的變得優秀了要維持優秀會很累,所以究其根源是既缺乏變得出眾所對應的能力,也缺乏主動承擔責任的勇氣和魄力。

  首先要毫不留情面地說,題主是在成長過程中是遭受過重大打擊,然後自暴自棄過的人,這個在戀愛關係中的表現我專門造了個名詞,叫「戀愛尿毒症」。

  什麼是戀愛尿毒症?就是因為自己追女神老也追不到,然後又不主動想辦法去打動女神的心,只是一味地被動討好和求全責備,或者還是用原來節奏和方式去追求,然後自己越陷越深,見到女神就越來越痛苦,女神看到你這個樣子也就不想越來越不想見你,然後你就更痛苦……時間長了之後,女神就根本不想見你,或者非常厭煩你了,所以你這段戀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看似是單個事件,但對於一個人的情感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很多人之後都沒法好好談戀愛,或者是在情感問題上缺乏安全感,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就好像經常被人欺負的小孩即便有了力量之後也不敢直接對原來欺負他的人還手,因為這顆對於失敗恐懼的種子會隨著時間和次數累積在你的心裡長成一顆參天大樹,這就是很多人只能通過繁殖戀來解決婚姻問題的核心根本原因。

  這就好像一泡尿你沒撒出來,活生生地憋在膀胱里,最後憋成尿毒症了!所以我們把用「戀愛尿毒症」作為形象的比喻!有好多人女神就算躺他們身邊,他們也不敢伸手去碰,原因就是這樣,他們心裡會有一個聲音在說:「我配嗎?」,到了這個程度了,他卻不敢完成臨門一腳的最終一擊,因為「害怕失敗」(大家可自行百度「約拿情節」),所以這種努力感和焦慮感,大概就是題主的心情,想要泡一個高不可攀的女神,然後覺得女神對男性都是很挑剔的,於是極盡討好之能事,好不容易有了一點推進了,女神一個眼神可能又讓你如墜冰窟,然後你再繼續努力!但你真要搞到女神的時候,卻會各種犯慫,除了約拿情節以外,還有擔心HOLD不住,擔心陷入太深,還有不敢相信就這麼輕易地……等等

  其實你犯的錯就是那根本就不是什麼女神,你也不是什麼屌絲,你就是個男人,人家就是個普通的女人,你用男人對待女人的方式追,而不是用屌絲對待女神的方式追,你就知道自己哪裡做得不足,哪裡需要改進。

  屌絲對待女神是從來不知道反思和改進的,因為你首先就認為自己配不上,所以你不斷地通過各種行為和努力來強化自己的這種定位,所以不斷地通過各種討好、偽裝、糾纏等強化這種「我需要向你乞求和索取」的定位,女人需要的是一個自己可以崇拜的男人,你這麼做不是只會越來越讓人家瞧不起你嗎?所以很多人對女神越追越遠就是這麼回事,而且這些人真的馬上就要得到女神的時候,他卻還是會認為就憑我也行?其實一切都是你自己在跟自己玩一個名為「南轅北轍」的遊戲,你越努力問題越大,一件本來簡單的事被你搞得無比複雜,這不就是你的心路歷程嗎?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說,貓爵士你在說什麼鬼哦?這都哪跟哪啊!且聽我慢慢道來

  當一個人總是在同樣一件事上受打擊,導致你無法越過這道障礙的時候,為了獲得心理上的安慰以逃避這種打擊帶來的挫敗感的時候,人會因為自暴自棄出現「價值扭曲」,這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它會讓你越來越無能!當你沒事的時候,你會自我感覺良好,但當你真正遇事的時候,由於你總覺得自己的無能,又深怕這種無能被證明,因此才會對於一件事產生害怕失敗,一再拖延的焦慮體驗!

  當你被女神拒絕的時候,你心裡會不會有個聲音?「那女的就是個愛慕虛榮的婊子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考了第一名嗎?以後不還是個沒出息的打工仔?」但是你真的不想泡到那個「婊子」嗎?你真的不想考」第一名「嗎?

  比如說在下從初中升高中的時候,完全是從雞頭變成鳳尾,原來90多分的數理化成績,一到高中就從來沒有及格過,原來引以為傲「會念書」的孩子到了高中之後變成了差生,一下子這麼大的落差剛開始還不相信,覺得是運氣問題,後來接連幾次發現自己真的越不過這個坎的時候,就開始懷疑念書的價值,甚至有了非常嚴重的厭學情緒,看到那些為了高考削尖腦袋念書的尖子生,我甚至開始在心裡鄙夷他們以此來建立優越感……然後以瘋狂泡妞、逃學和玩遊戲的方式來逃避升學壓力和支撐自己的價值,我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有「自卑」這種情緒體驗,天吶!我上初中的時候上政治課看到「自卑」2字,簡直無法相信這世界上還有這種情緒的存在!而「自卑」最坑人的地方就是它能讓人因為害怕失敗的焦慮情緒選擇放棄自己真正想要的甚至對這事厭煩!其實直到現在,我依然認為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坎,只是當時不知道懂得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這個道理,後面才花了將近10年才能突破這個心理魔障。

  其實要解這個問題的行為方式非常簡單,就是你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問題,想盡辦法都要解決和搞定,能在當下解就當下解,解不了就查資料,問別人……總之在道德底線上想盡一切辦法搞定!這是從行為方式上來改變自身的定位。

  所以我剛才說到了定位的問題,題主你由於長期在很多事情上「價值扭曲」,所以你就特別容易對自己有錯覺,總會自我欺騙,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但是一到事情上又不行,就很像有的踢球的理論派,平時講起足球來頭頭是道,什麼專業理論都懂,他還不屑於去踢那種小場地,非要去跟牛逼的人一起踢,但是你真讓他上場去踢,他自己可能停個球都停不住,所以你的問題關鍵就是沒有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個人只有經常腳踏實地地解決問題,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還不懂,就去下個魔獸世界,你5級的時候去打10級的怪,10級的時候去打15級的怪,你就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了。

  分享一個錄音給題主,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思老師:如何越過你心裡那一道障礙,真正得到你想要的
http://www.ximalaya.com/#/23958392/sound/6623000
  也歡迎大家關注全宇宙最接地氣的戀愛情感諮詢講師,也就是在下
  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IUypsfPE1K6rrbfS9xkz (二維碼自動識別)


記得有這麼一句話:天才都是怪胎。每一個天才都有自己怪異的地方,心理學家們稱之為"精神病現象"。普希金、歌德、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有點過於另類。不過這種偏離正常並不意味著精神失常,只能說他們「與眾不同」。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力(天賦)和另類行為。他們把人分成4種:

1、創造力和另類行為都很強烈的人,他們往往能成為天才。

2、創造力和另類行為都普通的人,他們都是正常人,甚至是平庸之人。

3、具有另類行為但創造力有限的人,他們將變成「心理問題者」。

4、另類行為輕微但富有創造力之人,他們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但成不了天才。

每個人天賦的潛力都比他所能挖掘的要大得多。即使你很有天賦,但是,如果你不具有發揮天賦的能力,那麼你也成不了本來可以成為的那種人。

我舉一個例子,梵·高。梵·高是誰?是天才?是笨蛋?是死後大名鼎鼎生前不名一文的神經病,還是無人理解的狂熱理想追求者?

梵·高很不走運。他愛上別人人家卻渾然不知,二十一歲是他被認為是極有希望歲叔父財產的繼承人,可在以後他卻不得不靠弟弟的接濟生活,直到去世。他成不了一名好店員,當不了一個好牧師,他的畫在他有生之年始終得不到認可,他總是失敗。為了畫,他十年中耗盡心血,可生前卻未辦一次畫展。

梵·高很愚蠢。做店員時,只為挑畫的人沒有藝術眼光,他就不幹了。做牧師時,一心想要讓那些苦命的人生活的好一些,撿媒,拿出自己的錢去接濟人,弄的自己幾乎無衣無食。可是卻忘記了去維護上帝的尊嚴。

於是,他被逐出上帝的領域。他一心只想干件值得他乾的事,他繪畫,開始連人體比例都掌握不準。他總是一連幾天餓著肚子畫呀畫的,可他的畫在別人眼裡毫無進展,十年賣不出去一幅。他一眼看出上流社會畫家的淺薄,在心裡說:我畫的比他好。他為什麼不為了生活或者別人的眼光去畫一幅逼真但無特色的畫呢?

也難怪別人叫他"瘋子"他做事總是愛走別人受不了的極端。他一周一次不遠百里步行去看烏蘇拉,僅僅是偷偷瞧一眼她的院落而已。他為凱把手放到燭火上達十五妙之久。為了和煤區的人融為一體,他寧可一臉煤黑,住最糟糕的房子,吃最糟糕的食物。這種極端不僅讓人覺得他古怪,而且最終要了他的命。

當然,能讓他從如痴如狂到真正痴狂的只有一件事——繪畫。從他二十七歲開始到三十七歲結束的十年繪畫史中,別的一切都在他追尋的夢中黯然失色。他不停的畫,不計後果的畫,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甚至在他藝術水平達到頂峰的非洲阿爾瘋狂急繪的六個月後,他還說"我是徹底失敗了"想要畫的畫完了,他的精神生命也就結束了。在徹底喪失正常的思維以前,他用槍結束了自己肉體的生命。

與其說他是人,倒不如說他是一架機器,一架繪畫機器。誰願意如他那般過一生呢?常年累月的衣不遮體挨餓挨罵,生前幾乎無人理解他,包括最愛他的弟弟。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他的畫是莫名其妙。偉人寂寞,可到死他似乎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門子偉人。

可是,這才是真正稱得起是藝術家的人,真正傑出的藝術家。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讓自己與眾不同,實際上就是和社會的主流「背道而馳」。你認為喜歡的這件事是你的夢想,但在其他人的面前「一文不值」。

「瞧,他是一個男的,居然要去幼兒園當一名幼師,這人腦子是不是有病?」

「每天看他在公眾號、自媒體上發文章,關注度低,又賺不了多少錢,幹嘛這麼蠢?」

「嘖嘖嘖……一個大男人參加什麼COSPLAY,要穿女裝,這成何體統?」

是的,如果我們正嘗試著要做某些事情,勢必會有他人異樣的眼光,而這眼光大多是有主觀性的。先不說這種「主觀推論」是否正確,但對當事人來講會造成極大的困擾。

「我做幼師,幼兒園裡面都是女的,我一個男的過去,行不行?但是我就是愛和小孩子在一起玩啊……好糾結」

「雖然現在關注度不高,但我發文章到自媒體平台會有編輯找我,還能約稿,如果放棄的話,豈不是很遺憾?」

「COSPLAY已不是過去那種擺姿勢照相的年代了,還可以吸引媒體關注,但這行人比較多,競爭壓力大,萬一做不好怎麼辦?」

值得玩味的是,當事人造成極大困擾,並不是因為身人的言論直接造成的,而是對自己事業的不堅定,造成的心身焦慮。

做事不拘一格,會有兩個方面的客觀障礙:一是社會支持薄弱,環境差,可供提供的資源有限;二是周期長,效率見效慢,得厚積薄發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成功。而在中途的時候,許多人往往就在這雙重壓力之下放棄了原先的夢想。

這就是「恐懼」的來源。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在自己一無所有或者需要尋求幫助時,還能有這麼一個人在旁邊支持你;或者說即便你有信心和勇氣,但遇到生活困境時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

這個階段得「熬過去」,一旦熬過去,守得雲開見月明,就會覺得心身舒坦。「過去的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的我讓你高攀不起。」但熬不過去,就會被人萬般唾棄。

我想大多數人讓自己與眾不同但又充滿恐懼的原因就在這裡吧。


因為你不確定自己最後會格格不入還是脫穎而出


看到別人3.2k的點贊量我很焦慮,胡亂翻了翻別人的文章表示看不懂我很焦慮。
為什麼這麼焦慮?個人因為是壓力與疑慮,是不斷的肯定與自我否定,是太對自己負責了。
我曾經是羅輯思維的必聽粉,學習知識的興趣真的是嗖嗖嗖,直到有一天在知乎上翻到了別人的平均:羅不如高曉松,於是我再也聽不進去羅的講解,天天學高的歐美史與風花雪月嗖嗖嗖,直到有一天看到知乎上有人說高的知識不是原創都是抄錢穆老師的,於是我…
其實呢,我所獲取最多的知識時候最不焦慮,那個時候對知識是充滿肯定的,後來在言論的影響下開始懷疑,開始焦慮。
仔細想想,現實中不就是這個熊樣嘛,別人說這個成功要有什麼什麼坑比品質,編了一大段嚇唬你。
勞資當年做培訓,許多培訓老師都說培訓需要各種技能,嚇得我一直不敢上講台,直到有一天要離職了,在講台上跟大家講了一節課,碰巧領導經過說這小夥子可以,於是…
別人對成功,高貴,文化都是一知半解,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學別人的知識可以。但是每次聽到成功必備技能是什麼什麼,去你大爺的,呵呵,坑爹呢?


能與眾不同的人都是天才或者極其卓越的人,有很遠洞見的人,這是一個對人最高的褒獎。

殺馬特不叫與眾不同,非主流不叫與眾不同。

而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在很多行為習慣上只有走主流才有安全感,因為發現不了新的路子,或者發現了沒有勇氣去走新的路子。


從題主的問題中可以看出,雖然你表面上一直追求與眾不同,但是你的潛意識卻想千方百計的把你留在之前「平庸」的狀態。

它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它的在原來的狀態中得到了很大的好處。

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安全感啊!

原來的狀態讓它很有安全感,而你追求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狀態,讓它恐懼。

恐懼這種東西,其實就是潛意識的一個提醒,告訴你:「前面可能有危險,你要注意!」


那麼,為什麼「與眾不同」的狀態會讓潛意識感到危險,而之前「平庸」的狀態讓它有安全感?

首先,追求「與眾不同」的道路,必定充滿艱難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遭遇很多挫敗,還有嘲諷。

就像你原先住在山谷里,日子很平靜,但是有天你想爬上懸崖,到更高的地方去。在爬的過程中,你很有可能會遇到障礙,甚至會摔下來受傷。

更糟糕的是,你受挫後,周圍的人不但不會鼓勵你,還會狠狠的嘲笑你一通:「這個傻屌,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裝逼去爬懸崖,活該摔下來!」

最近大熱的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男主開始訓練兩個女兒摔跤時,周圍村民們也一樣集體都在嘲笑他們啊。直到女兒拿了全國冠軍,他們才反過來叫好。

這條路並不好走。


其次,當你歷經艱難終於讓自己達到更高的層次時,你面對的挑戰的難度,肯定也比現在大很多。

現在的挑戰,你勉強可以HOLD住,而在那個層次,要面對什麼樣的事情,你心裡完全是沒有底的。

可能會遇到戰鬥力全面碾壓你的對手,也可能要面對難度係數爆表的關卡...

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能夠應對那些事情

一切都是未知的,而未知就意味著危險。

而相比之前,呆在原地不動,繼續保持「平庸」的狀態。

你就不需要每天很努力的學習,也不需要面對挑戰,沒有挑戰,也不會有任何挫折,更不會因為失敗被人嘲諷。

一切都是已知的,一切都是你可以掌控的,Everything under control!

這種感覺何止是安全,簡直爽爆了有沒有!

這麼爽,誰還想要與眾不同啊?


這就是你潛意識所想的,也是大多數人的潛意識所想的,所以,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那麼,該怎麼破呢?

下次再恐懼時

你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好好感受身上那種恐懼。

去問它,你具體在害怕什麼?

把自己害怕的東西一條條的寫在紙上。

寫完後,好好看分析下,問自己

我恐懼的事情,真的可能發生么?

就算髮生了,真的那麼可怕么?

然後,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事情,都不會像你想的那麼糟糕。

你會感覺輕鬆很多。


另外,就算你的恐懼沒有辦法完全消除

也沒關係

你要知道,很多牛逼的人,在變得牛逼的路上,恐懼一點不比你少。

你得像他們一樣,讓自己學會在陰影之下戰鬥。

以上


誰都想和這個世界對著干
可沒有誰能穿過人群,並且驕傲。


很多人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其實這已經是多少人玩剩的。

你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其實在大家眼裡你就是個笑話。


如果僅僅為了讓自己和別人與眾不同,而做一下清楚,只能說明你情商低,還是小朋友,沒長大。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所謂戰鬥,就是在這樣的「自我百般糾結」狀態里的,有數不勝數的人們。

而其實,這便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心態。
沒有「你想與眾不同」,也就往往沒有因此而生成的焦慮感。

你說,這不是一顆上進的心么,幹嘛攔著我?
我說,是的,這是上進。
若你本來就內心強大,能夠踏實的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和對真正自我的一種認定,
向上追求,本就是自然而然的常態。
但若你的內心是「虛著」的,擔憂的,覺得自己很難做到,做到了也好像「擔不起」如此的成績,不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或難保證撐的起「如此的成績不掉下去」,那麼,自然而然的狀態,便是會焦慮。

因為,本質里,你就對自己「不相信」。
或者說,攔著你的那部分,佔據了你的更多內在位置,力量更為強大。

所以,若向前走一步,對你來說尤為艱難。
因為你需要努力的,不僅是對外,那實實在在的前進方向與目標,
更需要努力的,還是對內,消耗著你極大的力量在面對自我的擔憂,
所以會很累,很疲憊。。

障礙,總是來自自身更多一些,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突破的總是自己。
雖然某種程度上說,攔著你的都是為你好的,比如它怕你做的不好會難堪,會受到他人的「糟糕的評價」,會覺得你難以承受這些,其實一定程度是在保護自己,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但若想真的前行,
還需要看到自己的這部分內心,與它談談,搞得清楚真正的自我是怎樣的,
也許,它才會慢慢平靜下來,與你和解。。


害怕別人不懂自己,更怕別人看穿自己。


借題描述一下自己的一些見解和感想,邏輯性可能不是太強,見諒。

我從小時候起就有一個貫穿我大部分人生的一個信念:成為少數人。不管是傳記或電影中那樣擁有傳奇般人生經歷的人,或是坐擁億萬家產進入上層社會的人,抑或成為某個學術領域的翹楚,甚至於身患某種罕見的疾病,擁有某種稀有的血型,都無所謂。只要我是少數人就好了。

因為我不想成為分母。滄桑歲月茫茫大眾,以紀年的角度每個人的一生只是一瞬,數千年累積起來這世上已生活過千億人。我不想就這樣無聲無息的誕生又死去,好像我從來不存在一樣。I want to be recorded in history. Someone or some book could remember me forever.

那我成功達成我的目標了嗎?沒有。可預見的未來呢?可能,但是概率很小。為什麼呢?以下幾種可能的原因(順便回答題主的問題)。

a. 你的思想不夠純粹,你的渴望不夠強烈,你的目標不夠明確,宏大而泛泛。一個人哪怕活成了絕緣體,依然不可避免的受到社會的侵蝕和影響。於是你了解了社會的運行規律,掌握了人際之間的交往,熟悉了別人的成長軌跡。你變的見多識廣,引經據典,卻也十分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讓我們活成了別人,漸漸迷失了自我,人云亦云。當你付出了努力收穫了成績後,別人為你喝彩父母勸你休息一下吧。久而久之你真的就怠倦了。你覺得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現在我的狀態很好就保持這樣吧。你入世了。而你的初心跑哪裡去了呢。

b. 物理學定律規定這個宇宙是從有序變成無序的,我的理解是有序是高能量狀態,無序是低能量狀態,物體總是趨向從高能量狀態變成低能量狀態的,這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法則。但生命是這個宇宙中的奇蹟:他可以違反自然法則運用自我意識主動把自己從低能量變為高能量,當然這個過程需要額外的能量維持以便克服阻礙。私以為這種定律同樣存在人們的學習生活中。努力奮進本身就是逆自然法則的過程,是 entropy decreases.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不但要有額外能量的維持,還要能夠衝破層層阻礙。現實生活決定了我們不能把心裡的感受量化,所以對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也並不明朗,就像語言一樣充滿了模糊性。所以當你感到疲倦無法繼續前進時,有可能是你的額外能量不足以維持你的高能量狀態,或是遇到了重大阻礙。前者表明你有所退步,或是你已經習慣了當前的刺激,需要更大的刺激來使你前進;而後者的突破往往意味著你將達到你從未達到的新的高度與境界---這種話總是振奮人心的,但其中的痛苦非過來人不能體會。但品嘗痛苦逆流而上不正是生命的奇妙之處嗎?

c. 題主提出了一個看似奇怪的問題:「為什麼非常討厭看見自己做出成績?」 我想類似的問題還有:為什麼上學時會討厭成績好的同學?為什麼追到了女神後又會感到無聊?為什麼買了一件好看的新衣服卻不敢穿出去?等等。總結起來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害怕自己變得更好?為什麼實現了渴望的目標後卻拒絕承認?

因為自卑。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與童年的經歷有關。私以為大部分正常人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心理疾病來源於兩個方面:童年陰影和身體缺陷。童年時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今後的性格形成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並且是在潛意識層面就已經完成了的,在人體結構上優先順序僅次於DNA。並且像語言學習一樣,過了黃金期就非常難以更新了。所以這也是每個健康人很難回憶究竟是童年時的哪一件事的發生影響了我此時性格的形成,但是潛移默化的力量的巨大的。是童年時每一次對於自身的無力和對現實的妥協造就了「自卑」這種性格,並對自己打上了「無能」的標籤。這種性格可能會隨著成年後獨立意識和三觀建立的形成而減弱,但不會消失,就像早年埋下的一顆種子。

我相信從自卑到自信的過程是連續且無限可分的,那麼我們就有辦法逐漸擺脫自卑的心理,逐步走向自信的彼岸。這個過程可能很短,也有可能是一輩子的鬥爭。我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要學會正視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但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過低或過高的估計自己都是不準確的。只有平視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掘自己的潛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我價值。

然後就是做出短期內可以實現的對自己對他人都覺得了不起的目標。這只是藥引,是火花,點燃你內心的自信心,並向內做功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可持續的繼續下去。你付出了努力,得到了回報,你要對自己說這是我應得的,I deserve this.


......


中間步驟若干,我想最後一步就會是全面擺脫自卑心理的束縛了吧,一切都走上正軌,陽光,微笑,春天和煦。心裡的黑暗消除,充滿光明。世界為你敞開,你將無所不能。

d. 題主問題回答完畢。下面說些我想說的。

每個人成長到一定階段都會審視自己的內心,並被種種生活中的問題困擾著,久久得不到解決。但越是窺視內心,就越是陷入深淵,不能自拔。所以與其作繭自縛,不如跳出自我,以第三人稱的方式重視自我,以「他」的角度去看待,其實會感到輕鬆。如果上升到宇宙的角度,就會發現我們只不過是一粒沙子。我們仰望的星空是超出人類想像的浩瀚,我們每天糾結的事情算得了什麼呢。這樣想的話——真的,就沒有什麼事情是想不開的了。而我也逐漸從空想主義者變成了務實派,「悲傷的時候,工作就是良藥」。 還有什麼比創造人類未來的福祉更有意義的事情呢。「成為少數人」依然是我的理想,但成為人類這個巨大的機器上的一個小螺絲也絕對是我不會猶豫絲毫的選擇。(完)


推薦閱讀:

『超憶症』,為何被定義為『症』,而不是一種天賦呢?
被迫害妄想症如何自我調適?
喜歡買杯子,是一種什麼心理呢?
小時候被信賴的親人猥褻導致現在不能信任任何人怎麼辦?
戒煙三個月,快要控制不住,馬上復吸了!!求救!!SOS!!!!?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社交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