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人愛溺愛孩子?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各位讀者,看下面的回答前請注意:這個答案可能不適合於這個問題,但應該可以幫助大家理解。

題主的問題是說爺爺奶奶愛溺愛孩子的原因;我的回答可能更適合於父母溺愛孩子的原因。

溺愛的心理真相——寵愛自己


溺愛是一種毀滅性的愛,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它會壓制和破壞孩子的成長。明知道溺愛不好,但為什麼,那麼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愛行為呢?

 看起來,溺愛彷彿有那麼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註:自戀在這裡原作者的意思應該是指「愛自己」)。溺愛孩子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說,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無限制地在給予自己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自己『內在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的『內在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奶粉要買最好的、早教中心要去最高檔的、衣服要穿世界名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父母在為孩子花各種名目的錢時給自己的自我安慰。這裡所謂的起跑線,其實是一種焦慮的起跑線。「當他們是孩子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受到理性教育模式的熏陶,或者說很多人沒有找到良好教育和好父母的答案。成為父母后,他們自身承受著沉重的職業壓力,孩子承受著沉重的學習壓力。用什麼來調節壓力?在找到良好途徑之前,可能就是一些不理性的攀比和物質補償。」,心理學有一種說法,對孩子拚命的好、失去理性的好,其實是在內心對自己好的一種表現,不是因為如何愛孩子,而是在補償對自己的愛。帶著這種對自身愛的補償,使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失去了理性,帶著深深的焦慮和恐懼。

一、溺愛的表現:

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包辦型溺愛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麼大、多麼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

溺愛的危害

溺愛會造成的負面影響:

1、溺愛會阻止孩子的心理甚至是生理的成長

當父母溺愛孩子的時候,他們會很容易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心理、精神和心靈成長的需要。溺愛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要長大,一輩子都做他們「內在小孩」的投射對象,否則就會感覺到失落,好像丟掉了什麼似的-----他們的存在價值沒有了。

(編輯者我本人深受溺愛其害,目前已經廢了,無限家裡蹲中。。)

2、包辦型溺愛讓子女為父母而活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們太重視塑造,刻意按照他們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無論父母的安排多麼完美,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活著,他們只是活出自己的父母。

「媽媽對我這麼好,我怎麼能生媽媽的氣呢!」。在中國,包辦型的溺愛一般都伴隨著一個高要求:好成績。也就是說,包辦型溺愛是交換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報一個好的學習成績。部分包辦型溺愛下的孩子成功了,但是有一天這個孩子長大了,會突然覺得沒有為自己活過,大量包辦型的孩子失敗了,他們一生中都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

3、溺愛是一個溫柔的陷阱

溺愛,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親手挖掘的陷阱。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美國心理圖庫 - 525心理網心理學家華萊士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記:教育好孩子的101種方法》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專家。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從此以後,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了?

  夫人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打碎了一隻碗,從此以後,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稱是。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你嫌他笨手笨腳了,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為他謀得了一個令人羨慕的職位。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麼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夫人問,以後我該怎麼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4、以愛的名義摧毀孩子的感受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不止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實際上,他們對孩子的真實感受也常視而不見。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和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他們迷失了自己。(被害者完全喪失自信,對一個人危害有多嚴重只有親生經歷過才知道)PS:1,這裡本來是想寫「被溺愛者」,但是感覺「被害者」更恰當。2,「親生經歷過」實際上就已經晚了,像筆者這種人只能在知乎上把自己的被害感受寫下來,刷下存在感,順便可以警醒世人如果可以的話)

在這段對話過程中,媽媽一直試圖否認女兒的感受、女兒的判斷,而試圖將她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她這樣做,無疑是在告訴女兒,你內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的判斷,是錯的。她所謂「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認。

媽媽這樣做,其實是在將她自己的「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兒頭上。看起來,她是在溺愛女兒——讓她吃冰淇淋,實際上,她對女兒的真實存在視而不見。

實施溺愛行為的父母,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並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實感覺、真實想法,他們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這會讓真實的孩子喪失自我。對於這樣的孩子而言,愛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枷鎖,然而,在習慣了包辦型溺愛的父母看來,他們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麼,而孩子自己卻不知道。

譬如,媽媽堅持讓女兒學了10年鋼琴。但是,上高中後女兒放棄了,不再彈鋼琴了,而且告訴媽媽,她不喜歡彈鋼琴,也不喜歡她的老師。

但這個媽媽卻認為,女兒肯定喜歡彈鋼琴,要不怎麼能彈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歡老師,要不老師憑什麼喜歡她。

這是很多溺愛型家庭一個習慣性的悖論: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你自己卻不知道你是誰。

5、放縱型溺愛會導致孩子成為「他人的地獄」。

  一般來講,包辦型溺愛培養出來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別人,也遵守法律和倫理道德,他們只是喪失了自我。但相反,在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他們不尊重父母,輕視別人,也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他們只想肆意而為。所以放縱型溺愛會培養出「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

可以這樣講,包辦型溺愛中,父母將孩子當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僵化的複製品,而在放縱型溺愛中,父母自願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們是孩子的手和腳,心甘情願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揮。在放縱型溺愛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卻要惟命是從。這是一種顛倒的愛,是一種最為懶惰的愛,也是最不利於孩子自我成長的愛。

因為父母放縱型的溺愛,孩子從小就習慣了讓其他人圍繞著自己轉。一些家長可能樂於看到孩子喜歡指揮別人,他們會認為這是孩子天生的領導才能。但是,這種早早就慣出來的「領導才能」因為缺乏對別人的理解,不僅會成為「別人的地獄」,也會成為自己的地獄。

在放縱型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如果學習成績不理想,極易成為問題學生。因為被溺愛的孩子習慣了別人替他解決問題,但學習是一個人的事情,別人怎麼努力都不能替他掌握知識。不僅如此,因為學習成績糟糕,老師和同學都不再關注他,為了重新成為大家的關注中心,他們有可能會發展出了一系列的惡劣行為,譬如在課堂上騷擾其他同學,給同學老師起綽號,故意找老師麻煩……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贏取別人的關注。

凡事佔上風,太想成為關注點,這是很多問題孩子製造麻煩的原因。他們多數人難以通過取得好成績而成為大家的關注點,就只好去製造麻煩。

6、放縱型溺愛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敵人

  放縱型溺愛發展到最後,還會培養出「父母的敵人」。譬如,在吃魚和雞的時候,媽媽會把骨頭先剔掉,孩子小時候如此,上學後仍然如此。父母會說這樣做是為了節省孩子的時間,防止他上學遲到。而孩子會因為習慣成自然,覺得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放縱型溺愛會導致孩子心中根本沒有其他人,如果父母不早點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最終也會發現,他們的孩子也是他們的地獄。並且,在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經常偽裝得很強大,但實際上他們難逃放縱型溺愛帶來的三個常見的惡果:

  依賴。即對親密關係的嚴重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必須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們必須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是依賴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獄,因為他只知道提要求,讓親人關注自己,但他們卻對親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自卑。他們會發現,一旦離開親人自己什麼都不是,所以會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但他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嫁到別人身上,並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

任性。父母的溺愛讓他們養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他們嚴重缺乏同情心。他們習慣了願望立即得到滿足,他們沒有學會,願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我要,我現在就要」,成了他們的習慣,這也是導致他們容易沉溺於電子遊戲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只有在電子遊戲的世界裡,他們的願望才能立即得到滿足。

7、孩奴」父母只是苦了自己

與「房奴」相對應,有父母面對孩子自稱「孩奴」,自稱「孩奴」的父母在焦慮症的癥狀,治療,擅長解決焦慮症的心理諮詢師焦慮與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掙扎,他們的狀態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14歲以下的孩子,看到父母不高興、吵架的時候,會做自我內歸因,即他們會把父母的不高興統統歸結為是因為自己不好,哪怕其實父母只是為工作上的事務煩惱,和孩子完全無關。當「孩奴」們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瑣事爭執不愉快時,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那些不是沖著孩子而去的不快,對孩子敏感的心靈也是一種衝擊。如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經常吵架或者表現出不高興,孩子的人格成長會受到負面的影響,人際模式也會扭曲。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孩子會害怕與人交往;另一種情況則是,孩子會以暴力的或者過激的方式去處理他的人際關係諮詢室人際關係。

當為人父母者認為自己成了孩奴,這意味著,他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負擔,這本身就是種負面情緒。當一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他的思維結果、他看待孩子時就容易產生負面的認識。」也許,你在網上發帖子曬自己的「孩奴」生活時,完全不曾想到你的「孩奴」心態會給孩子帶去的負面影響。孩奴,它真的只是電腦上敲出來的兩個漢字嗎?!


注意:本文轉載自:溺愛的心理真相與危害[認識自己],作者:劉衛彬。


最近剛好和一個知名教育專家談到這個話題,覺得很有道理,現在我就借花獻佛啦。
老人溺愛孩子的原因總體上來說有兩個。
一、社會價值感的缺失
我們通常說的老人基本上是已經退休了的回歸家庭的老人,要知道在老人有工作的時候是有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的工作成就感的,他做的事情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及肯定,滿足自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情感需要。可是退休後的老人除了買菜做飯洗衣打掃衛生沒有其他事可做,子女們也會認為這是老人應該做的,沒有給予老人應有的情感的回應,而老人內心也是焦慮的空虛的。這時候的孩子就成了老人唯一的情感寄託,老人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會喜歡老人依賴老人,孩子說一句最喜歡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了能讓老人高興半天,能讓老人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還是被人需要的,就會更加溺愛孩子。哦,不得不說,這是個死循環!
二、話語權的缺失
除了個別特殊家庭,現在和老人一起住的子女基本上是家裡的頂樑柱,家裡的一切大小事情也都由子女做主,老人喪失了對家庭的話語權,他的建議和話語基本上不被重視,老人會覺得子女不聽話了,沒有人願意和自己聊天了,嫌棄他了,內心會非常失落。而老人在帶孩子的時候對於孩子的要求,老人有著絕對的話語權,他可以替孩子做決定,可以安排孩子的生活,孩子想怎樣會諮詢老人,想要什麼東西會央求老人,老人會覺得哇塞還是孩子好願意聽自己的話,找回了自己的話語權,有了當家做主的感覺。
我們常常埋怨老人太溺愛孩子了,從不尋找老人溺愛孩子的原因,現在才發現老人溺愛孩子和子女有莫大的關係。其實,老人過度溺愛孩子,是無法避免的~~重點是不能讓孩子變成老人寄託和發泄情感的唯一渠道。所以,子女們平時要給老人多一點情感的彌補,多和老人聊聊天,凡事徵求下老人的意見,鼓勵老人擁有自己的生活,平時可以跳跳舞,學學老人感興趣的東西等,老人有了事情做,情感得到了滿足,子女再和老人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會好很多~


告訴你們,溺愛孩子的老人是自私的,我的奶奶就是,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她非常自私,甚至有種恨她。先從為什麼溺愛我的源頭說起,故事得從我家是地主說起,建國後不久地主就被批鬥了,我家也是,於是我爺爺也在被批鬥的行列,因為他是地主兒子,但是他雖說是地主兒子,卻只享過短短几年地主福,他的童年就是在無數被打中長大,導致我爺爺性格孤僻內向,後來我奶奶因為身體不好才相親嫁給我爺爺。以我爺爺的性格和身份,我奶奶只有雄起,做一個潑婦才不會被人欺負,也是為什麼她那麼溺愛我埋下伏筆。幾年後生下大伯我爸三叔他們兄弟三個,我大伯文靜,加上是大兒子,我奶奶就很疼愛,儘力給出各種能出的家裡的資源。我爸很淘,就經常挨奶奶打罵,資源也是最少的,說真的,我爸被奶奶可以說是虐待,這裡我就不說細了。三叔最精,一打他他就哭,結果小時候沒怎麼挨打,又是小兒子,所以家裡給的資源中規中矩,不多不少。後來家裡實在過不下去了,只能找一個出去打工養家,大兒子已經高中了,半道走了可惜,小兒子小學,太小,只有我爸,中間,剛好,就被抓去打工。後來慢慢的大兒子小兒子都長大了,讀大學了,我爸也結婚了,生下了我和兩個妹妹,生下我,因為我是男孩,又是家裡最長的孫子,所以奶奶很疼愛我,這種疼愛之上再加上出於年輕時對我爸的各種不好,包括剛剛說的硬是不讓我爸讀書,所以對大孫子的愛是長孫的疼愛,加上男丁疼愛,加上彌補的疼愛,結果加在一起就變成放縱的愛,包辦一切的愛,圍繞著我為中心的愛,這種愛是無懈可擊的,奶奶對我的溺愛幾乎是有三重保障的,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一個孩子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他很自我,什麼都不用做,因為有人幫他做,也因此什麼都不會,而且對自己不樂意的事是立馬翻臉,各種吼罵對人都有。這些就成了童年我的全部,高中以前不愛講話還收斂一點,高中以後,全都爆發出來了,整個宿舍的人幾乎被我全得罪了,而且我是只要一點看不順眼就罵人,發脾氣,漸漸的,人緣也差的沒底了,沒有人願意跟我走在一起,甚至不願意跟我碰面,都假裝不認識,女生們見到我都是一臉驚愕,對她們來說跟我接觸就像是把屎塗在她們身上,高中三年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幹事,沒有人願意碰我,也沒人願意跟我聊天,期間我想過好多次自殺的念頭,但是膽小,沒去做,回想起來,我也是挺佩服我自己的,為什麼當時沒有轉校,現在也想不通,可能因為我讀的高中是一個縣裡的名牌學校吧。就這樣,高中三年,終日孤孤獨獨,人也變得猥瑣消極,現在大三,沒有一個高中同學跟我互相拜年,班裡聚會也是會避開我參加,班裡的建的微信群沒有一個人拉我進群,他們似乎都忘了我。大學後,本想著不要過高中一樣的日子,但是自己沒有找出原因,還是一樣自我,一樣我行我素,又是一次得罪人的學生時代,大學宿舍這次更狠,隔壁宿舍也有幾個被我得罪了,全都得罪了,全都是我的個人原因,其中有一個宿友被我得罪到最後,想找人打我,20號人啊,他們都準備買袋子把我打死扔進河裡了。高中想過自殺,這次不用自殺都有人送你上西天了。這件事發生以後,就真的收斂了,但是人都快被我得罪完了。就這樣,大學,高中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幹事情,沒有人願意接近我,都說學生時代是美好的,大學高中更是,但是我一點都沒享受過這種美好,反而是痛苦,是煎熬,是後悔,是恨。這些年已經把我的心理摧殘得畸形了,我的骨子裡還是帶有那種影子,我渴望啊,別人有友情可以陶醉,我呢?沒有友情,更別說愛情了,以我的人緣,女孩子都會下意識的避開我。奶奶啊,你給我童年無限的溺愛,你能給我一輩子嗎?你現在都過世了,溺愛我,那不過是你的自私,你自己的個人私慾,煎熬的人卻是我,你給我十幾年的寵慣和溺愛,然後你他媽就過世了,留下我算什麼,你間接得摧殘了我的友情,它已然不在了,我最青春的年華就在烏雲下長大,甚至一度沒有安全可言,我呢?還能怎樣,我除了現在只能艱難的提高自己的修養我還能怎樣,你溺愛下的我,按照年齡,本應該是青春中,活力四射,健康之下成長。可我呢,蒼老得像個老人,臉上沒有光芒,覺得自己身體就像一副骨架。 所以,如果讀者你現在有家裡溺愛孩子的現象,不管是老人還是家長,都快停止吧,我的悲劇已經難熬了,我不想有其他有著無限可能的孩子像我一樣,心理蒼老得像個老人,被人嫌棄,被人厭惡。悲劇應該至我起停止。


溺愛,寵也。


並不是所有老人都溺愛孫子孫女。舉幼兒說小編自己小時候的例子吧。爺爺當時是小學退休老師,某天我厭煩寫作業,回到家就裝病,媽媽心疼我生病呀,就說第二天要陪我回學校,跟老師說不能完成作業是因為生病。我心裡竊喜呀。躺床上時聞到煎餅的味道,我忍受不了那誘人的香味就跑出來了。爺爺看出了我在裝病,就說吃餅可以,但要先完成作業。當天我的寫作業速度比平時快了一倍。爺爺還因為我裝病而讓我挑水澆菜。

不過隔代教育的確存在矛盾,最大的原因是年輕一代認為老年一代的教育方法有些固化或落後了,當老一代還用舊的方法教育孫兒時,就會導致矛盾的發生。所以最關鍵的還是要做好溝通,年輕一代和老年一代做出最適合的教育方法,才是解決隔代教育的矛盾。

不過說實話,相比起保姆,家裡的老人帶孩子還是會讓年輕爸媽放心很多,畢竟是血濃於水,爺爺奶奶肯定不會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

任何溺愛孩子的行為都是不妥的,想想年輕時你排斥自己爸媽溺愛孩子,老年時輪到自己當爺奶了,會毫無原則地溺愛孫子嗎?應該也是不大可能。


推薦閱讀:

在公共場合,一個女性(認識或不認識)對你大吵大鬧,喋喋不休的辱罵你,甚至動手打你,怎麼應對比較合適?
究竟什麼是「高級」?
舉例說明你是如何理解「平等」、「尊重」及「泛指的愛」和「博愛」的?
「自以為是」與「自信」有什麼區別?
怎樣理解李敖說的「韓寒是另外一種順民」?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孩子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