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等到條件成熟才去做一件事,你們怎麼看?

比如有錢以後才能怎樣,,學好英語後才能幹什麼之類的,,是不是一種不積極的心理狀態呢?其實有時候挺不想這樣的。。


類似問題:
怎麼樣才能回到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狀態?
如何改變自己做事情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毛病?
經常焦慮未來,覺得現在的事對將來沒有用,沒有動力,該怎麼辦?
為什麼自己很長時間總是患得患失,不是陷在昨天的痛苦中,就是為明天可能的煩惱憂心忡忡,這種性格是咋個回事?怎麼能夠洒脫的活在當下?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在此統一作答。

第一,用行動橫掃一切迷茫、畏懼、優柔寡斷

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為什麼?因為他光想不幹。
一個妓女,你不能等有了性慾才去接客;一個作家,你不能等來了靈感才去寫作。很多時候,狀態不是等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態度往往不能決定行動,反而是行動有時候決定了態度。人們總是為自己的懶惰尋找各種理由和借口,但從來不曾因此受到鼓舞而立即投身行動。所以,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就不能期望用心態去改變心態,而必須是用行動去改變心態!當你沉浸在正在做的事情中時,你會發現,你能完全掌控自己。不要說自己沒有做好準備、不在狀態、條件不成熟,更多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是在是干出來的,最起碼,也是在乾的過程中逐步生髮出來的。你想創業,不能說做了一個完善的商業計劃書就成功了,很多東西還得靠實踐中去一點一點修改完善,但如果你不去付諸行動,永遠不知道問題會出在哪裡。


舉個例子。我大學一直想把自己對大學的看法編寫成一本書,尤其是看到現今大學生的生活狀態時我就更堅定了要編寫這本書的想法。我知道這並不容易,需要我思考很多問題,收集閱讀很多資料,但是我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然而不久我又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我真的能完成這個計劃嗎?我編寫這本書的各種條件成熟嗎?即便是完成了以後沒人看怎麼辦?看了以後不叫好怎麼辦?我開始猶豫了,並有了臨陣退縮的心理。後來我發現,懷疑自己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一直不曾行動,只是不斷給自己在思想上設置障礙。於是我開始試著行動起來,開始動筆把自己的一些思想寫下來,開始收集資料。沒過多久,這本書的輪廓就出來了。到畢業前三個月,我完成了《我想和中國的大學生談談》這本書的編寫,受到一些朋友和網友的稱讚,最重要的是我把這件事情完成了。


我有一同學,很早就立志當一名企業家,但他學的專業是軟體工程,他很苦惱,而且為此苦惱了一年。這一年,他不斷對自己說,軟體只會作為自己的一個興趣來學,經管方面的知識自己可以買書自學。可是他的這個想法從來沒有落實過,於是他發現理想離自己越來越遙遠,自己的專業和理想之間的落差似乎變得不可調和。為此他甚至萌生了退學到社會闖蕩的想法,但是又不敢下定決心,感到自己身無一技之長,在人才濟濟的社會中怎麼能出人頭地呢?僅憑著雄心壯志又能走多遠呢?在糾結中他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了?是的,他確實想得太多了。當一名企業家的理想很美好,也並不遙遠,但前提是你必須付諸行動,他的問題在於,他只想不幹,所以理想不可能實現,他也只能活在糾結中自己折磨自己。


我還有個大學同學,大一時也不怎麼上課,什麼事都不幹,在社團中表現也不積極,但是他並不是一個自甘墮落的人,而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整天想著如何讓才能讓大學過得有意義,過得不同尋常,但他一直找不到頭緒,最後反而陷入掛科的煩惱中,現實與理想的反差使他很痛苦,終於有一天他告訴自己不能再這麼下去了。於是他開始回歸正常的生活,讓自己忙碌起來,不再逃課,而且一定要認真學習,多泡圖書館,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學透學精,而且平時還會從網上找些有挑戰性的兼職,一有時間就出去鍛煉自己,此外還廣結朋友,積累人脈。慢慢的,他由一個焦慮的人變成一個自信樂觀的人。他總結出一句話:「我算是明白了,這人是越干越有自信,越干越有闖勁,你的信心會在行動中不斷膨脹,但是如果你只在原地想,那麼你的信心就會不斷萎縮。」


你是不是有過類似的經歷:覺得自己並非沒有目標,也可能還有很好的方法和步驟,但是生活依然迷亂不堪,越來越感覺目標難以企及?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該問問自己:「我是不是該付諸行動了?」

如果你整天宅在宿舍里寧可無聊到歇斯底里都不願意去做出改變,快閑出病了都不願去奮鬥,如果你整天躺在被窩裡思考自己的世界,那你不迷茫不彷徨上帝都不會放過你。你的世界不在被窩裡,不在宿舍里,在外面,在腳下!


是的,多干,少想!想這東西,你越想越迷茫,幹活這東西,你越干收穫越多;想,會把路想死,做,就會不斷產生思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什麼都不種的人,只能活在焦慮中。其實,我們的很多迷茫都是源自於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無知,就好比你初到一個城市,必然不知道哪是哪,但是如果你因此就哪也不去,那麼你永遠都搞不清狀況。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吝嗇精力,要不斷去體驗,去經歷,去實踐,當有一天你的知識、經驗、閱歷達到了一定程度,一切都會水到渠成。俞敏洪說過:「很多人面對未來, 總是左思考右打算不敢邁步。其實規劃好的人生並不多,義無反顧勇敢向前的人常常得到更多,走得也更遠。生命的遠行不需要太多的準備,上帝給你兩條長腿和堅實的腳掌,就是為了讓你前行。向哪裡走?讓心告訴你。考研、出國、工作都會有前途。」的確,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人常常能得到更多,機會蘊藏在不斷的行走和不斷的經歷中。


行動可以不斷縮短你與目標的距離,但是想像則只能將這種距離無限擴大。現在的大學生之所以迷茫,就在於他們極度缺乏執行力,當你站在一個地方原地不動地思考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時,你會發現世界很大而自己很小,而當你走啊走啊,你在走過了很多地方以後就會突然發現,原來世界很小,而自己很大!


第二,不要做安全感的奴隸


題主深陷一種「等死模式」中不能自拔,除了行動的欠缺外(比如老想有錢了如何如何,但就是不去掙錢;老想學好了英語如何如何,卻就是不肯去學習),還有對安全感的過度依賴。比如題主之所以不去做的原因就是不確定掙了錢事情是不是會按照自己預期的發展,比如不確定學會了英語是不是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題主是害怕自己的努力變成徒勞,害怕一切事與願違。對安全感的過度依賴才是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總想去確定了什麼才去干,但這是不可能的,這只是一種懶惰罷了。


自己發明過一個心理鐘擺效應:站在原地想,這也想干,那也想干,於是開始猶豫,心理的鐘擺開始來回搖擺,你不確定自己究竟應該幹什麼,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幹了就能成功,你優柔寡斷瞻前顧後,不知不覺間喪失了選擇的熱情,心理的鐘擺停止了運動,最後,你什麼也沒幹,依然停留在原先的位置!這是個自我玩弄的過程,相當無聊。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想去干一件事,真的真的很想,但是又不確定事情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你害怕徒勞,對結果的恐懼感使你不敢去義無反顧地做這件事。就像我在編寫這本書之前就曾深陷這種不確定當中,害怕自己完不成,害怕完成了也不會受歡迎。


如果你的高考成績不理想,那麼當時的你是否陷入這種糾結中:複習吧怕白費一年時間,自己也不願意受那個罪,不複習吧又怕自己上個不好的大學以後找不到好的工作。


如果你是個大專的學生,且英語不太好,你可能會猶豫自己是不是要拿下英語四級證,你一方面覺得自己不拿吧,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有而自己沒有,怕因此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你又想,拿了吧,大家都有就等於沒有,費半天勁沒什麼用,而且萬一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學英語卻拿不下來豈不太不值了。


如果你是個學習不錯的本科生,你可能會為要不要考研而糾結。一方面自己想深造,以增加就業籌碼,另一方面你又會想萬一努力半天考不上怎麼辦?自己考上研究生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李令彬在《大學不知道》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所重點大學的本科生許榮因為成績優秀被學校保送中科院讀博士,這是個及其難得的機會,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因為她不喜歡生物化學的專業,她喜歡人力資源管理。但是這個機會又是多麼的難得,多少人都羨慕呢。她害怕放棄了這個讀博士的機會自己會後悔,而且自己學習人力資源管理,以後想去國外讀書,但是萬一自己申請不上外國的大學自己豈不是一無所有了!


就是這種糾結的心態,你一定有過,這時你會反覆問自己:我該怎麼辦?古典在《拆掉思維里的牆》中寫道:「你一定有過這種感覺,自己陷入了一種好像什麼都有一點可能,但是又什麼都做不到的恐懼之中,自己突然很弱小,禁不起任何失敗。世界很大,我們卻沒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種好像被什麼東西禁住了的感覺。」


馬斯洛曾提出過人的幾種不同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其實,我們的這種心理的產生就歸因於自己過分依賴對安全感的需求,所以我們會因為事情充滿了不確定性而焦慮不安。古典在《拆掉思維里的牆》中說道:「安全感是一個力量強大的主子,他用一個看不見的牢房來囚禁它的奴隸們,這個房間用恐懼做牆,用惡毒的信念做水泥」,被安全感囚禁的人被自己設想出來的種種牆隔絕於世,好像哪都去不了。深陷這種「鬼打牆」中的人會得一種遲疑病,並且弄得自己身心疲憊。


然而,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又怎麼會獲得十足的安全感呢?任何一件事,它都有多種不同的可能性結果,如果你非要在這各種可能性中確立一種絕對可能,那麼你必然陷入糾結的泥沼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忽視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事在人為。一件事情的結果固然會有其不確定性,但是我們忽視了自己努力的意義,人通過努力是可以把握一些確定性東西的。我們的錯誤在於,我們非要確定了那個結果才肯為之而努力,這就好比你確定了能中獎才去買彩票,確定了賺錢才去做生意,確定了這個人絕對不會背叛自己才會跟他/她結婚,這怎麼可能呢?我們拚命去預測未來,預測事情會產生什麼結果,但我們卻不知道對未來最好的預測就是把它創造出來!未來不是想出來的,是干出來的,結果如何全在於你現在如何為之付出。劉邦和朱元璋不會確定了最後能做皇帝才去揭竿而起,馬雲不會確定了以後能建立阿里巴巴才去做事,俞敏洪也不會確定了能創立今日的新東方才去學英語。未來的事情無法預測,大家都是邊走邊看。成功就蘊藏在不斷的嘗試中,每一次嘗試都做到全力以赴,害怕失敗的話就問自己一句:我就那麼輸不起嗎?我失敗了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麼?如果這個結果沒有把你嚇趴下,那就義無反顧吧!


李嘉誠說:「年輕人不要試圖追求安全感,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周遭環境從來都不會有絕對的安全感,如果你覺得安全了,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對自己的信心,是你每個目標的實現,而真正的歸屬感,在於你的內心深處,對自己命運的把控,因為你最大的對手永遠都是自己。」


其實耿耿於懷著過去和忐忑不安著未來的人,也常常揮霍無度著現在。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式,看一看你現在的狀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式,看看你目前的行為。人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的行為導致的,而未來的一切都是現在的行為導致的。所以,只有不停的朝目標奮鬥才能給我們安全感,真沒必要天天為未來而迷茫苦惱,我們不能省略一個奮鬥的過程而直接去預測未來,那樣的結果一定不會令人滿意。你簡單了,事情就簡單了,像李陽說的一樣,「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向前沖!」


對安全感過於依賴的人總是習慣用那種不好的可能性嚇唬自己,而不習慣用好的可能性鼓勵自己。然而,成功從來都屬於那些內心充滿希望的人,成功永遠不會光顧那些悲觀消極的人。其實對安全感的依賴本質上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自信,是一種不敢挑戰自己的心理。人的潛力就像你的顧問,當你信賴它時,它就會越來越為你賣命,而當你懷疑它時,他就會越來越不願意表現自己。當你對一件事全力以赴的時候,你就會越發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而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你就會越發懷疑自己。因此,奮鬥的激情可以屏蔽掉你內心的焦慮,使你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解脫安全感對你的束縛。所以行動起來吧,行動可以碾碎一切障礙!我們出來混的,就要有種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氣魄,不要總是展望未來的路,未來的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不要把一切設計好了再去努力,那樣你永遠不會努力。


第三,什麼都不想,什麼條件都不去考慮就做的人只能說他是個大傻逼。做一個會思考的莽漢吧。


這個世界的複雜性就在於它是辯證的,很多道理它只在特定條件下適用,也只對特定一部分適用,超出這些條件,針對另外一部分人可能就不再適用。對那些想得多過做得太少的人,我們需要用一些思維一些語言刺激他去行動,但是,針對那些腦子身體都懶的人,刺激他去盲目行動則未必是好事,成長的成本可能太高,而效率卻太低。所以,辯證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來指引自己的行動。


李安《飲食男女》里有一句說得好,生活不是做菜,非要等材料齊全了才下鍋


這是一種很糟糕的狀態。

當你腦海里都只有這些念頭時,你這人真可以算廢了。

人生在世,並不是所有成功都能像諸葛亮草船借箭那樣等來那唯一欠缺的東風,更何況,據說那不是人家等來的,而是算出來的。

知道自己有了什麼就會變得更好,這是件多麼好的事啊!

但光知道缺什麼,卻不是去想如何創造條件得到自己想要的。
每天臉掛笑容心情舒暢地直接跳過所有尋求成熟條件的痛苦,白日做夢般地以已成功者自居,以時機未到安慰自己毫無行動的無奈內心,這就是最壞的狀態。

既然能看到自己的目標,就該先找到到達它的路,而不是沉浸在未到的喝彩中。


你先要理性分辨一下 是真的等待條件成熟 還是在逃避行動或壓力
一個單純的 行為 沒有什麼所謂好的 或者壞的
要結合 行為前的現實情況 和 行為後的效果影響 來看

行為的策略無非是 激進 或保守的
傾向的選擇 其實需要根據主觀客觀條件 和自己需要的預期結果來決定

如果長期抱有一種策略行動 必然是不夠理性的
如果是性格原因 可以提前支付成本 讓自己沒有退路
比如 心疼錢的 辦張健身房年卡 讓自己堅持鍛煉
好面子的 在朋友面前吹吹牛誇誇海口 讓自己完成某件事 之類的

當然 最後還是要靠自己 你自己的事 沒有誰能拿把刀架在你脖子上= =


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理解錯題目。

如果沒有的話,我很多時候就是這樣。

專業課作業拿著發現題都讀不懂,於是非要把書上整個相關的知識看一遍才肯動筆。然後發現題雖然讀得懂,做起來還是困難重重。然後常常最後交作業的時候作業沒有做完。感覺非常糟糕!!對於學各種軟體和程序語言,我則會先看很多很多教程再開始編程(你會發現這絕對是最糟糕的方法)

我以前並沒有覺得這是個毛病,因為覺得自己這樣說不定能學得紮實啊。事實上是,我因為得到的練習不夠,依然學得不紮實。

當我開始正視」我有這個習慣,並且這是一個壞習慣「的事實之後,我開始反思,是什麼原因使自己不直接著手做,然後遇到困難再去查閱最相關的資料,解決相應的困難。我的結論是:怕.

我怕那種拿到題不會做的感覺,總是希望能遇到問題就知道方法於是一帆風順地解決它。小時候成績比較好,基本上上完課拿到新的作業題立即心裡就有答案,後來到了更優秀的環境,學更難的專業課,我仍然希望保持以前的狀態。於是我想等到自己把所有內容都理解之後,再去做題。事實上,很多內容不依靠練習,是理解不深刻的。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從學程序語言開始,僅看最基本的語法,然後自己想一個簡單的程序,然後寫出來,遇到問題再查教程,有零碎的時間再讀教程。做專業題,也是先硬著頭皮做,卡住了就翻書,只看相關的部分。讀書用其他專門規定讀書的時間讀。總而言之,就是:不要怕,硬著頭皮上。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新三國》中曹操對袁紹的評價。
大體的意思是:袁紹做事五成把握他不做,七成把握他不做,九成把握他不做,非要等到十成把握,但須知天下哪有十成把握的事,而戰機則是稍縱即逝
生活做事,它永遠都是一個有概率的賭博,沒有百分百的時候,或許現在不是很好的機會,但一旦看到了一個點,一個戰機,就得有膽量去搏。勝敗看天,謀事在人

而看題主的問題,不是想太多的問題,而是安於現狀,不想改變,給自己這樣的行為,找借口而已。前者是想太多,無膽量當機立斷,是想改變,後者是不想改變。


總的來說,最好的時機,永遠都是現在。


謝邀,我以前也經常有這種想法,覺得,嗯,一件事,一下做好最完美。其實不過就是想證明自己比別人用了更少的努力獲得了更好的成績,說白了就是證明自己性能比別人好的想法罷了。在這個講求展示效率的社會,演員歌者舞者在台上幾分鐘的表演遠比台下幾十年的功底重要得多,你被他們騙了……


做著做著你就會成熟的。不要等。


如果是自己內在條件的不足的話,如:等我變苗條或者強壯、等我變白、等我長高等等,那皆是因為對自我的不自信造成的。當然這種不自信也是因為這個社會的刻板印象導致的,並且深深地影響了許多人的行為選擇。這時候的我們,是自卑膽小,怕失敗怕受傷,所以總老習慣用幻想中未來的更好的自己麻痹當下的對自己的自以為的無能為力。
而如果是外在條件的限制,如:等我有錢有車有老婆有地位啥的,確實是存在現實的物質匱乏和經歷短缺的原因。這時候的「等我咋樣了,要咋樣~」,不就是我們在夢想未來的自己嘛,多好!


等到菜都上完了才動筷子,可能第一道菜都涼了。立即行動,然後在途中快速迭代不斷修正。


哎,我也是這樣。什麼事都這樣,特別是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總是要等到條件很成熟、一切障礙都掃清了、自己感到安心了才能開始行動,在等待的過程中充滿了焦慮和不安,甚至某個條件沒辦法達到的時候,人都要崩潰了,這個人都被束縛住了,沒有心思去做其他事情。同時,在等待的過程中,時間在無情地流逝,更重要的是,很多機會過去了就很難再得到。


解放戰爭期間,陳賡去外線作戰毛澤東對他說「武器裝備靠繳獲,傷員靠群眾,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不是什麼都準備好了才去革命」


1. 是。這是一種不積極的狀態。


2. 題主也說了,其實有時候挺不想這樣的,說明題主自己也挺排斥這樣的自己吧。


人都是這樣的,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多數時候你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態就是積極小人跟消極小人大戰數個回合後的結果。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倆的勝負總是不穩定的。


但人之為人,我想就是積極小人哪怕屢戰屢敗也會擦擦嘴角的血跡,想想心中的榮輝和信念,爬起來繼續戰鬥。人不就是和自己心裡的消極小人糾結著,對抗著,戰鬥著就慢慢長大了么。


所以,不要等,你要去做。不要給心中的消極小人找理由找借口,你就是懶,就是不夠努力,就是不夠成熟。


3. 你有一筆錢,現在不知道怎麼用留著沒關係,過段時間它還在。而你有一段時間,在等待中蹉跎掉了,那它就不會再有了。生活也不能總是等到萬事俱備的時候才開始啊對不對? 覺得英語好了很牛逼,就先從每天十個單詞吧。覺得知乎牛人們很厲害,就先從每天認真回答一個問題開始吧。


聚沙成塔,無論如何你都一直在接近自己心中的強大。


和題主共勉。加油。


我曾經也是這樣
這種性格不僅影響做事還影響做題
高中時我的數學一直讓我很無奈
很多題一眼完全看不出突破點
都是在慢慢嘗試著計算才忽然間明悟
愛情啊 也是一樣
好不容易時機成熟
卻被別人捷足先登
真的真的
沒有人會在原地等你

哦 多麼痛的領悟


等……就好了,如果不去做,到了那時也不會好的
2016-04-08 by 不要等要做 李慢慢
(微信公號:李慢慢的wuli板凳兒)

想做的事情,現在就去做吧~

hi,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等到......就好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等我畢業了/等我存了錢/等我工作到某某職位/等我孩子大一點就好了,我就可以去做……喜歡的事情,比如旅行啦,發展一項新的愛好啦,換一份新的工作啦等等。但我要說,等到那個時候,情況也不會變好的。


想做的事情,現在就去做吧~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從小就崇拜和憧憬優秀的女性,自己也想成為一個那樣的人。

但是這個想法小時候是模糊的,並不知道我具體想要什麼,我的做法是不斷地嘗試,看看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想要變成哪一類優秀的人。從高中畢業的暑假開始打工,我當時是去做了一家連鎖藥店的經理助理,打打雜跑跑腿;上大學的時候,除了實習去過報社的編輯部,還賣過字典,當過家教,賣過衣服,做過髮型模特,當過禮儀小姐,也穿過短短的裙子去給新出的手機做促銷;畢業之後我先去了一家家鄉小型的廣告公司,除了沒當老闆,其他工種都試著跟同事們做過;再之後就來到北京,當過記者,拉過贊助,做過公關。

而且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有意識地選老闆是女性的公司。因為不管看了多少名人傳記,不跟優秀的女性一起工作,是永遠不知道真實的女老闆是什麼樣子的。我也很慶幸在這些優秀的女性主導的公司,學習到非常有用的知識,也成長得非常迅速。

終於在這麼多工作經驗中,我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明確了要努力的具體方向。在今年春節之前,我辭職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開始全職做自己喜歡的事。

光說不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我一直盤算著暢想著迷茫著,沒有腳踏實地去做的話,估計現在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要什麼。


把今天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會說等到什麼時候就去做某事的人,可能是認為現代人的壽命都很長,活到100多歲都大有人在,即使很想做什麼,等一段時間也不要緊。

確實,大家都開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健身也好長跑也好,而且醫療條件也比以前好很多,壽命很長。可是,度過漫長的一生,卻沒有做好玩的事情,不會遺憾嗎?

雖然我是年輕人,可是也經歷過曾經的同學突然去世,曾經並肩戰鬥的同事突然染上重病去世,有時候生命的脆弱是我們想像不到的。為了不留遺憾地過完一生,把今天,明天,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度過吧!

有人會說,我還沒做好準備當一個媽媽;有人會說,孩子太小沒辦法帶出門;有人會說,萬一辭職出去旅行回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就說生孩子這件事,很多職場女性認為懷孕生子會影響事業。我不這麼認為,如果某件事是註定會發生的,不管你準備好了沒都會發生,而且準備是永遠都準備不完的,就算一切都達到你的標準了,也總會有新的問題出現。

再比如太小的小孩子不能帶出門玩,人類生而就有適應能力的,不要太小看小寶寶,早點接觸這個世界會讓他變得更強。

還有說辭職怕找不到工作的,世界這麼大,走出去看看就會發現機會多種多樣,不一定非要困在格子間里。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成為了旅行作家,酒店試睡員,潛水教練,既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又能成為賺錢的工作,這不是很好嗎?


遇到挫折是人生的養料

還有人會考慮,如果放棄了現在穩定的生活,去冒險的話,失敗了怎麼辦?

沒錯,冒險就會有失敗的可能性。

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即使是遇到了挫折和失敗,也會成為養料,能讓人變得更加強大。我們都不是先知,沒辦法預測未來。就算努力的方向錯了,那也是嘗試過了才知道的。

就像小時候學騎自行車,一定會摔幾個大跟頭,哭它一兩場,才會突然有一天開竅了,一下子掌握了平衡,甚至可以挑戰不扶車把也完全不會摔倒。

冒險也好,挑戰也罷,遇到困難不必害怕,最重要的是邊做邊試邊調整。我現在寫公眾號就是這樣,在很多關心我的朋友眼裡,為什麼要放棄穩定的工作呢,一邊工作一邊寫也可以呀,至少會有穩定的收入,萬一沒有收入活不下去怎麼辦?現在看書的人那麼少,寫公號的那麼多,脫穎而出很難的。

從小我們就學過,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要做就要全力以赴,如果工作和寫作兩邊都只能分配一半的精力,很有可能兩邊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未來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快樂艱辛幸福失望,都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每一天的結果。今天是我們一生中唯一的一天,努力過好今天,才能有更好的明天,後天,生命盡頭之前的每一天啊!


板凳兒姐姐李慢慢


意義大多數是在行動之後。


首先條件並不是靜止的,條件成熟在去做一件事也沒錯!問題是有多少人能判斷自己要做的事,條件是否成熟呢?


好吧!我自己也是這個樣子,這是從小到大都服從安排養成的毛病,以至於畢業了,沒人跟我說接下來做什麼時,我就戰戰兢兢等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裡走。
可是越等越恐懼,越想越沒底氣,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成。
這樣自我破壞是不對的,於是我就試著往自己最熟悉的專業方向走,磕磕絆絆,遭嫌棄沒經驗,儘管現在還沒找到對口的工作,可是我不再那麼恐懼了,我開始有點兒自信了,我很驚訝的發現自己沒想像中那麼差。
就像要上講台之前各種擔心害怕,但台上的我是不恐懼的,偶爾還能讓人震撼一下。我發現他人眼中的我比自己眼中的我要優秀,因為自己是以終極目標為標尺的,然後會自個兒嫌棄自個兒。
總結而言,光想是不行的,干吧!怕失敗,就多用一個小時準備,一個小時後,上吧!
結果嘛!等過段時間再說。


因為總想站在一個高度上再付諸行動,怕徒勞,怕耽誤,不知道世界上很多的路,是因為走得越遠,才越寬闊。


不敢去賭,身上背負太多。


提這問題的人很反動額,初級階段還沒結束,怎麼能建設共產主義呢?⊙▽⊙dog。。。


很受啟發


推薦閱讀:

如何接受自己內向的性格
《生活大爆炸》Leonard和Penny的性格不同為什麼能夠從情侶發展成了夫妻?
抖森有什麼比較明顯的缺點?
被人誇可愛是不是代表你不夠漂亮?
我男朋友到底愛不愛我。?

TAG:生活 | 心理學 | 日常心理分析 | 生命的意義 | 性格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