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浮士德》是怎樣的體驗?

不論你是讀的德語原著,還是哪個譯本,甚至周邊作品(關乎「浮士德」),歡迎分享你的體驗。

重要的是去體會《浮士德》,用自己的經歷和能量去體會它,《浮士德》不需要「研究」來「尊重」。


最近才開始讀,總體感覺就是很燃!
梅菲斯特的對白大都兼具詩意和力量,總能讓我為之一震。
放兩張前幾天的標註,喜歡的太多了,就不一一貼出來了。

此外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對年輕學生的告誡也能讓我受益良多,深感歌德的智慧是無窮的、先知性的。

加之最近有許多迷惑和顧慮,在閱讀《浮士德》時卻逐漸明朗起來。已經無所不知的浮士德博士至死都在追尋至善,而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美妙的知識對於我來說都是未知,拋開一切顧慮,我還真的不想就停滯在這裡。


分享幾個H笑話:)

書是很久以前讀的了。昨天碰巧讀到阿爾比的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act2的標題是walpurgisnacht,想起來浮士德里有幾章也是說瓦爾普吉斯之夜的,就找出來翻了,是好笑呀。

可是嘛我還是更喜歡馬洛的浮士德。


說說個人體驗。

缺少讀類似體裁作品經驗,只能跟《伊利亞特》比了,小時候看過施瓦布的希臘神話,特洛伊那段很熟,後來讀伊利亞特,很順溜。但讀《浮士德》,因為不同詩體混雜,譯過來很怪,形式上有點難以理解,加上內容艱深,不像《伊利亞特》平白,讀著有點吃力。好在有希臘神話的底子,後面穿越那段讀著很舒服,像是見到很多老朋友。但讀那段也超眼紅,連海倫也能睡到,太過分了。

別的故事,說實話情節都一般,形式和典故很錯落繁複,有美感。換過幾個譯本,最後是用綠原的譯本,一邊看正文一邊看注釋讀完的,讀後感寫了一篇(歡迎戳標題關注)。

好書一起讀(64):《浮士德》,魔鬼的誘惑

《浮士德》是歐洲四大名著之一。是25歲就寫出《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天才作家歌德,用60年時間完成的作品。

這個「60年」也許嚇壞了你,以為它是「著作等身」的那麼厚,其實還好。一萬多行的長詩,每天讀一千行,十幾天就讀完了。作為詩,它確實算很長,但作為文學名著,這長度一般了。而且如果看綠原的譯本,把詩譯成散文,就更顯薄些。

《浮士德》的難度不在長度,而在深度,好在各譯本都有注釋,對聖經和希臘神話不熟也無大礙。多種詩體的混用,及眾多典故的蘊含,讓這作品有繁複絢爛的美,而且很濃郁耐嚼,能向里挖得很深。像研究《紅樓夢》一樣,窮經皓首地去研究《浮士德》,這樣做的學者大有人在。偉大的作品,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琢磨,這並不是讀者過度解讀,看歌德本人與朋友的對話,他親口說過,自己在很多細節上進行了漫長的猶豫和推敲。

作品的地位和價值就說這些,下面說最重要的內核。在歌德之前就早已流傳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就像羅貫中之前就早已流傳三國志平話一樣,有個歷史積累過程,不多說。單看歌德這本書的文本。是上帝和魔鬼打賭,賭魔鬼能不能把浮士德引到邪路上,浮士德其時50多歲,是個老博士,固守書齋,一事無成,自慚形穢,想一死了之,魔鬼來找浮士德,跟浮士德也打一個賭,約定魔鬼做浮士德的僕人,給他實現願望,一旦浮士德滿意了,魔鬼就拿走他的靈魂。浮士德當時正在為書齋生活困擾,就同意了。後面是魔鬼幫著浮士德進行各種各樣的奮鬥,直到浮士德高齡而死。

這長詩雖然詩體錯綜,內涵豐富,但主線情節很簡單,經歷一二三四五,幾個階段。無論從形式上,還是邏輯上,都非常清楚。歸納全詩情節的關鍵點,一是上帝與魔鬼之賭、魔鬼與浮士德之賭,這是兩個賭局,在全詩開頭提出,到末尾收束;二是浮士德的奮鬥過程,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個目標,有經過,有結果;三是浮士德和魔鬼的對照,他倆一路走來,一邊纏繞,一邊前進,像麻花一樣。情節如此簡單,卻是頂級名著,說明內涵很偉大。至於詩體和典故,只可能能用於添彩。

《浮士德》的內涵,就是自強不息,這是眾多評論家眾口一詞的,很淺顯。我這裡聊聊浮士德與魔鬼的關係。魔鬼叫梅菲斯特,各譯本翻譯不同,它性格很複雜,簡單說就是絕頂聰明,又徹底絕望,即所謂犬儒主義,看得越清晰,就越自知無能為力。所以看他發言很痛快,既清晰,又犀利,又俏皮,一針見血,毫不留情。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見這種人啊,就是所謂無節操、吐槽犀利的人,這種人有可愛之處,也聰明,也有幽默感,壞處就是一身負能量,過於消極,總是否定。他總告訴你世界是荒誕的,希望是荒唐的。他口才既好,又頭頭是道,讓你聽了非常爽快,又無比壓抑。這是梅菲斯特,他總在勸浮士德享樂,也總在滿足浮士德的要求,希望浮士德如果一旦沉溺了,就完了,別忘了他倆的賭局——浮士德一旦感到心滿意足,梅菲斯特就收走他的靈魂。這種故事我們也常見,用聲色犬馬,麻痹英雄的意志,典型就是三國演義里周瑜對劉備使的美人計,連劉備那樣的梟雄,都陷入東吳的溫柔鄉,不能自拔了,幸虧有諸葛亮的錦囊,有趙雲的執行力,才沒讓周瑜的計謀得逞。妲己褒姒,四大美女,趙飛燕趙合德,李師師陳圓圓,幾乎每個享譽千古的大紅顏禍水,背後都有個「英雄末路」的故事(所謂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當然,不只美女,各種各樣的感官刺激都能消磨人的意志,只是美人計的故事最打動人心。

浮士德身邊沒有諸葛亮趙雲,他只能靠自覺,但他的自覺其實不怎麼樣——這就是作者寫的浮士德,他有一半神性,一半魔星,所以上帝和魔鬼才就他來打賭,倘若不是一樣一半,也就不必賭了——他只要見到美女,總是動心,第一次跟個凡人姑娘戀愛,把姑娘家搞得家破人亡,母親哥哥孩子連姑娘自己全死掉,第二次更誇張,為了海倫,他穿越到古希臘去了,而且居然打敗了墨涅拉俄斯,娶了海倫,還生了孩子。需知那墨涅拉俄斯雖然不是頂級英雄,在特洛伊戰場上不如阿喀琉斯、大埃阿斯、狄俄墨得斯、赫克托耳、帕特羅克洛斯這些人,前五名肯定沒戲,但跟奧德修斯、阿伽門農、小埃阿斯並列一下,進個前十名,還是問題不大(只考察伊利亞特,不算後面門農、彭忒西勒亞、阿喀琉斯之子那些人),畢竟在伊利亞特文本里,常有「咆哮戰場」的定語,並且正面交鋒直接擊敗了帕里斯嘛。浮士德能打敗墨涅拉俄斯,我看多半是梅菲斯特弄了妖術。後來娶了海倫,看得讓人流口水。眾多評註家都說海倫代表了美,這段表示浮士德對美的追逐云云,我看沒那麼複雜,純粹是浮士德看中了這位古往今來第一大美女,你看他前面召喚帕里斯和海倫,然後一怒之下把帕里斯的鬼魂驅掉了,自己也被炸得不輕,明顯是情敵的做法嘛。追美女就是追美女,非說成追求美,就硬拗了。

但浮士德的優點就在,他雖然一開始動情的時候是發於本能的,但能做到君子愛美人,追之有廉恥。這就是作品的核心。一開始上帝說的,善人做事,雖然一開始的動機可能是邪惡的,但善人能在行動中調整成善的行為。而梅菲斯特,則在進全力把浮士德引向那個邪惡的目標。我們現在常看到有人說,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或者勿忘初心什麼的。其實初心真的有那麼美好嗎?也可能是美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本來就是個經典辯題。很難說我們一開始做一件事時,那時的心是最善的,最誠的,這種可能性其實不大,更大的可能其實是,我們最初是為一個其實不那麼乾淨、不那麼純粹的目的而出發,但在做的時候,因為我們的良知,我們逐漸反省了自己的邪惡,把它去除掉了。

《浮士德》最偉大的地方就在這,它告訴你,哪怕是因為邪惡而出發也無妨,只要能保持警惕,時時反省,就算善行。我們就算最初受到的是魔鬼的誘惑,最終也會走向通往天國的正途。而且上帝說,如果沒有魔鬼來誘惑,採取行動可能性還要小些呢。這是他老人家對人性的一個客觀的觀照,連浮士德這樣的好人,都是一半神性,一半魔性,何況還不如他的人呢。如果動機不純,行動就要受譴責,那大家帶著道德潔癖無所事事就算了,這顯然是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不符的。整部《浮士德》,是鼓勵人做事的,你看浮士德的賭約,他一旦停下來,他就完了,評價他的最常用的詞就是「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易經》乾卦里的話,是讓人不斷進取的,但後來理學主張克人慾,只允許人為了善良的目標出發,這在理論上是對的,但執行起來就很差,因為它反人性。

其實最初的儒家是不反人性的,觀點基本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所不為這類的。他不反對你有所慾望,他只是要求你時刻警惕惡的萌芽,這與浮士德也是一致的。浮士德在奮鬥中,總是在自省。卑鄙的手段,他不同意使用。這與梅菲斯特就是對比,梅菲斯特的觀點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同樣是前進,浮士德有所不為,而梅菲斯特無所不為,這是善人與魔鬼的區別。但如果不前進,停留在自我滿足的境地,那也是要被魔鬼把靈魂奪走的。所以不前進不對,前進得不好也不對,要前進得有章法,這才是上帝願意看到的,至於你的奮鬥成功與否,那不重要,只要努力,就會得救,這是詩里的話。我們現在的話則是,盡人事,聽天命。

所以《浮士德》的偉大價值,是有時代意義的,它是給資產階級強人立了個標杆,告訴你怎樣做既能在俗世中滿意,又不妨礙自己死後上天堂。這就是歌德的方法論,不管目標是善是惡,先動起來再說,一邊動一邊修正方向。這樣才會不因道德潔癖而裹足不前,也不會浪費時間。反過來,也不能一路向著邪惡的目標猛衝,那也不對,那是梅菲斯特,不是浮士德。但現在,很多人只明白第一點,不明白第二點,他很能動起來,見到利益就撲上去,毫不顧影響怎樣,而且還有些同樣這樣的人,讚許和崇拜他們。在一個舊的信仰已經崩塌,新的民智尚未開啟,契約精神和商業意識種種都沒有深入人心的時代,偏趕上發展迅速,互聯網蒸蒸日上,於是我們能看到很多梅菲斯特的信徒。梅菲斯特當然是有魅力的,讀了《浮士德》的人多少都會喜歡他。想把人引入邪道的人,沒有魅力,怎麼能行?但我們要清醒一點,靠作惡來得利,那是飲鴆止渴,殺雞取卵,早晚會出局玩不下去的,為蠅頭小利奮不顧身,聰明人不會這麼做。

在哲學上,道德的本質是為了良知,還是為了利益最大化?這未有定論。但無論如何,講道德都是好的,從良知上看,你會心安,死後會上天堂,從利益上看,你能玩得更久,利益越來越多。所以,不管你身邊有多少個聰明的梅菲斯特,別聽他們的,如果忍不住,就讀讀《浮士德》吧,不是勸你拿浮士德做榜樣,而是看了真正的梅菲斯特之後,再聽生活中的聰明人發言,就會覺得自作聰明、一派胡言,無聊極了。

附:我的名著讀後感們


看的楊武能版 開頭一句
「那大膽的妄想,我對它仍一片痴情?」
感覺一下子說到心裡去了


用現在比較潮的話來說,《浮士德》有毒,讀這本書就像磕葯,一開始根本停不下來。這本書是教我們文學概論的有滅絕師太之稱的老師推薦的,沒讀書之前確實是望文生怯,總以為是類似《百年孤獨》這種費時費腦費力的作品,需要達到一個高深的境界才能體會。
但真正開始閱讀的時候,發現是自己想太多,有些事要自己真正落實才知道其中程度。我看的是董問樵翻譯的版本,語言讀起來酣暢淋漓,真的讓人有一口氣讀完整本書的衝動,我是熬夜看完這本書的。不知道譯者是不是北方人,總感覺帶著北方特有的豪爽,腦補浮士德操著一嘴北方口音在戲台上表演,真的忍俊不禁。撇開書的其他,看這本書實屬享受,金句頻出,話語不經意就道出許多人生哲理。
最重要的是,以戲劇形式講故事,省了很多眼花繚亂的描寫,僅留人物語言以及寥寥無幾的場景描寫,對於我這種沒有太多耐性的人來說,真的太合口味了,推薦。


一周讀完。

接下來一周說話都是上下句合轍押韻自帶詩詞格式化屬性。


要死了,詩劇真的不是一般人(尤其是我這種俗人)能讀進去的


大一的時候讀過楊武能譯本一遍。當時很震撼。很多處能打動自己,但還不夠深刻。最近又在看綠原譯本。主人公和瑪格麗特的愛情的這一部分,處處如尖刀一般刺痛自己心臟。寫的人是德國人,故事發生在久遠以前,歌德不認識我,但簡直是……人類一直在重複一些悲劇呢,還是因為這就是經典。


心痛

一個博學多才,鑽研學術,品德清高的學者竟然一事無成,竟然窮困潦倒。出賣了靈魂,與魔鬼為伍才有機會獲得應有的榮譽,財富

文人的悲哀,學者的悲哀


實話說,我理解不了這本書的內涵。買的郭沫若的譯本,翻譯得比較「雅」,但很少感到有觸動心靈的情節和話語。也看了原著的部分章節,因德語知識淺薄而感受不到歌德的語言魅力。希望有朋友可以談談欣賞這本書的方法和角度,指點迷津。
誠謝。


就想唱~


腦海有小劇場,覺得有趣,典雅。
但是沒有震撼感。
每個作品都有符合當時時代的特點,也許是我知識儲備不足,無法與這個作品背後的隱喻共鳴。
單純作品引人注意來說,一般吧。當然,我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說的話,這也無可避免。


第一次讀浮士德,讀的是綠原的譯本
第二次讀浮士德,讀的是錢春綺的譯本
第三次,我打算專門為《浮士德》學德語讀原版。

基本上每個和我聊文學多的人,都知道我是個歌德粉絲。

闡述了【人類具有拯救自己的能力】,因為讓美麗停一下而丟掉了靈魂。
這是之所以存在靈魂的唯一證據。

為什麼沒人吹一下浮士德?真的那麼不受現在人追捧?歌德比莎士比亞還偉大的,這句話是不過分的。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閱讀分享 | 個人成長 | 德國文化 | 浮士德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