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握好後期的度,覺得已經不錯的片子(也可以是別人的)再拿來Nik一下總會覺得更美?


謝邀,是的,正如標題所述,本身好看的片子,無論你怎麼調,即使瞎調都好看;可相反,本身難看的片子,好像怎麼調都不好看,這就是事實。

舉個例子,下面是一張本身就很優秀的片子:

好看吧?咱們再調調試試,能不能更好看?

哎喲,不錯哦,你看,咱再換一種思路調

so easy,或者這樣調試試?

以上咱們自己調的這幾張色,每張調色時間絕不超過2分鐘,但是好像每張都還不錯吧,各有各的味道,同樣的方法,咱們再試試自己的片子:

你最好自己也試一試,我大概試了試,結果無非是這樣的:

好像是不容易調好看,好像怎麼調都感覺很「臟」,其實我舉的這個例子,原圖並不差,應該說是很好的,之所以調不好看,是因為沒調到「點」上,好比你現在工資是每個月3000塊,你想過上富足的生活,你應該是想著如何每個月掙1-2W,而不是想著如何扣扣索索省著花……

好像扯遠了……

但假設我給你的原圖是這個:

還是用之前同樣的調色思路和方法,但最終結果可就大不一樣了

所以,你發現我的用意了嗎?很多人對「調色」的理解就是「偏色」,好像不偏色就不算調色似的,但其實,調色最關鍵的是如何把下圖左圖調成右圖的樣子:

而上面左圖右圖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明度對比度。在好的明度對比度的基礎上,無論你怎麼偏色,或者無論你偏不偏色,最終效果一定是不會差的

我們再換個角度看這個明度對比度,直接去色以後,就相當於拋開了色彩的影響,看到的就是純粹的明度對比度,也就是黑白:

我們可以看到,左圖明顯「灰於」右圖,而明度對比度對於一張照片色彩的作用,就類似於光對於攝影的作用,灰不拉幾的、悶悶的基礎上,甭管怎麼偏色都是「臟」的。所以我經常叨叨修調體系的重要性,學後期真不在於一技一法……

估計有人要問了,那明度對比度又怎麼調呢?我剛剛說了,不在於一技一法,PS里能調得了明度對比度的就那幾個命令,具體怎麼調,不同的照片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情況,調法也不一樣,我這裡只是想拋磚引玉一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以後在調色的過程中,得多在明度對比度上下功夫,這樣無論你怎麼偏色,無論你偏不偏色,效果一定都好!


最後,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克嘉,我會不定期更新自己些的一些教程

http://weixin.qq.com/r/A0iVjVnE8gSNrR3u9x0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時候效果,不代表美。
我們修片第一要求的是,「正常色」
也就是調出攝影師想要拍出來的效果。也就是將圖片還原「真相」。此步調色之後,才是進行添加風格效果。之後的調色是根據不同需求將一張照片的顏色,進行調整。
不同的效果之間切換,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加上對原始照片的審美疲勞,所以我們往往誤認為,加了另一種效果的圖片更美。


因為人眼對飽和度更高、對比度更高、輪廓更清晰的東西更敏感,所以當你的圖覺得挺不錯了,卻又再NIK一下的時候,一般要麼是加了顏色(飽和度),要麼是提高了對比度,要麼是銳化了,那麼這時候一對比,就會覺得NIK後的圖似乎比原來的更抓眼球。

這個原理幾乎適用於任何圖片,隨便找張圖,提高對比度、飽和度,銳化,都會比不修圖之前更「好看」。

但這種好看往往是一下子抓了眼球,卻常常矯枉過正,比如過度的色彩飽和,看起來會很疲勞,反而不如清淡一點的口味。就像重低音的音樂,乍一聽卧槽好帶感,聽多幾分鐘會覺得轟頭,難受(玄學大法好)。

那麼如何把握後期的尺度呢,首先你要明確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根據你想表達的情緒、內容,去調整一張照片。

比如你覺得這裡的風景很美,色彩斑斕,那你能把照片搞成黑白么?比如你想突出悲傷孤獨的情緒,那麼冷色調會比較合適。

一張照片可以有很多種後期思路和方向,你可以NIK很多種風格,但它們是你心中想要的樣子嗎?因為你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清楚,所以只能NIK一通找張好看的出來。

另外,如果有很喜歡的圖,修好之後最後不要急著分享,你先放一個星期,這個星期中時不時拿出來看看,有時候就會發現圖中有些地方其實不是非常合適。

對,我耍流氓,不上圖。


做過一陣子免費幫人後期照片。

作為一個(偽)後期師,針對這個問題,有話對委託修片的人說:

第一,再好的後期師遇到爛片子也是束手無策的——後期永遠起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很多東西,你能拍的時候拍好(比如你本來不該戴著手錶拍照然而你戴了)就在拍的時候拍好,否則,一旦要求後期師憑空加上去(或者減去),你可能會花掉比重照翻好幾倍的時間,效果還基本都不盡人意。


第二,Nik一下改變一下照片的色調其實就和PS里的調色調沒啥區別。好看的片子,可以有很多種調法,但是個人覺得針對照片本身想要詮釋的感情選擇冷暖才是合理的,而不是把一張性冷淡美人調成橙紅色暖色調——當然紅色系也可以調出冷感,比較厲害的後期師都會玩。


以下內容不想涉及商業、專業修圖的人可以不看。


第三,比起Google nik collection的簡單後期,修片本身的步驟其實很多,所以最基礎的軟體依然是PS(當然還有更多圖片處理軟體,只不過我是業餘的,所以只會用photoshop)。所以我很反感拿手機軟體或者美圖秀秀等等不太專業的軟體(雖然他們的功能現在也日趨強大了)修改過的照片,說「P了一下」——這是在侮辱photoshop。


第四,很多人用ps修圖為了收臉或者瘦胳膊瘦腿都會用到「液化」——然後遇到過委託人說你幫我哪裡哪裡「液化」一下就好了的情況,也又遇到朋友不理解後期的意義認為後期就是「液化」。首先作為專業的修圖師,液化肯定是會用到的,但是如果我液化過的圖還能讓吃瓜群眾看我液化過了那也是奇恥大辱的;另一方面我們修圖是有一個度的,一般我們是不會把 A PS成B的,你長什麼樣,基本就是什麼樣,只是比你平時看起來精緻一些、精神一些。所以我們不會把手臂P成一根木棍,因為人體的肌肉不是這樣長的,但是如果你一定要這樣要求,ok,我會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然後你還是堅持那就是你的事情了。

第五,商業修圖對圖片精度要求很高,專業的攝影師如果知道這些照片是商用的自然不會交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圖片。但是無知的客戶會。一般人可能覺得已經很貴(對他們的標準是貴)的數碼相機拍出來的已經很大的照片,交給後期師就OK了,但是我們拉大到我們的標準去看,皮膚上的毛孔細節以及服裝上的布紋都糊成一片。還有因為打光布景不專業導致的透明質產品的分界線不明顯等等問題。所以,你知道後期師是需要磨皮的,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磨皮祛斑他們可能都要做上一兩天,甚至說還要往皮膚上畫毛孔,磨皮不是把臉磨成二位平面而是讓肌膚的質感變好,一張臉磨出來是立體的晶瑩剔透的毛孔細卻自然的。所以我看到美圖秀秀產的標準大平光網紅專用白臉我就想笑,活生生把一個三維的人活成了二維平面,而且毫無細節。衣服的話,為了提高材質感覺,不僅要補光補暗還要在明顯的地方畫材質……


第六,修圖是修圖,後期是後期,修圖是修圖,後期是後期,修圖是修圖,後期是後期(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修圖是修正圖片上不合理的地方,按理來說加特效那是特效師做的,雖然厲害的後期師還是會加點特效的。但是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無腦加霧雲繚繞電閃雷鳴的特效,尤其是不符合氛圍的情況下。所以麻煩各位用戶在找別人後期照片(內心期待別人給你加特效)的時候不要說「修圖」,也不要在拿到一張嘔心瀝血給你修好的圖片之後責備修圖師都沒給你加特效。


————————————————————————————————————

好吧,不知道為啥有點激動,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Nik工具最好針對局部配合蒙版使用,並且適當控制不透明度。
比如需要婚紗質感或者婚紗柔和,可以用hdr/古典柔焦擦衣服。
反正就是哪裡不好點哪裡,有思路的針對性使用,而不是最後一步一鍵出圖


每次nik一下就行了 哈哈


那就NIK一下到你覺得美就完了唄


什麼菜都加點味精,豈不是更鮮?


這個取決於後期是取悅自己還是別人。你的審美觀是什麼樣的,互聯網主流的審美觀是怎麼樣的。

現在互聯網上的照片為了抓住眼球,都是高強度後期,於是你看到了極高反差,對比度的風景。皮膚雪白,沒有瑕疵的妹子。

做後期的目的,第一是真實,第二是突出主題。誇張的怪色調不會得到長期的認可。


你忽略的細節太多


所以說,前期到位才是根本,完全靠後期得累死,還不一定能行。


明度是關鍵


後期只是點綴。我認為過多的後期是作品質量不佳的體現,點綴不能替代本體,更不會煥然新生。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感受是審美不足的體現。


nik是什麼作用,是電腦軟體嗎


我把後期分為三項內容:亮度 色彩和特效(或細節)

推測套濾鏡是因為把亮度和色彩分布做了一個輕微的偏移和統一,更加和諧,然後有的還加點特效

比如3dlut相當於色彩和亮度高度關聯的一次修改
魅力光暈等於灰階的變化以及飽和度整體變化,以及細節的減少……

反正我現在細緻程度和敏感度達不到一下子修的非常完美,最後都會加一丟丟濾鏡,效果簡直duang


推薦閱讀:

怎樣用 PS 製作 Andy Warhol 風格的波普藝術?
學建築設計的應該怎樣去學PS? 在網上找教程都是平面設計的感覺不是很有針對性。
請問像杜蕾斯這個海報是怎麼做出來的?
Adobe Photoshop 有哪些快捷鍵?
怎麼用 Photoshop 把兩種動物很自然地 p 在一起?

TAG:AdobePhotoshop | 攝影 | 單反相機 | 攝影后期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