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的晚餐》中,為什麼聖約翰長了一張女人的臉,頭髮也像女人的,而且和耶穌穿了情侶裝?而耶穌的左手和右手的姿勢感覺那麼不協調。而那隻拿刀的手看起來應該是聖彼得的,但是為什麼看起來那麼不協調?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非常興奮。因為這是在知乎上很難得的,經過視覺觀察和思考之後提出的問題。和「梵高是不是最偉大的藝術家」那種憑空想像的問題很不一樣。它很有代表性,其意義已經超過了單純討論達·芬奇這件作品本身,它可以解釋,在看畫之餘,我們學藝術史還有什麼用。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換張圖,也就是先瞅一眼達·芬奇的作品。而由於達·芬奇的作品損毀嚴重,我們還要拿出他的學徒,賈姆皮特里諾複製的版本來作為支持。

列奧納多·達·芬奇,《最後的晚餐》,1492-1498,恩寵聖母教堂,米蘭

喬萬尼·賈姆皮特里諾,《最後的晚餐》,約1520,皇家藝術學院,倫敦

看過之後,題主問的這些問題簡單回答來是這樣的:

  1. 聖約翰在畫面中的確有點像女人,但確實不是女人,這裡頭有原因。
  2. 耶穌的動作之所以看起來有點彆扭,是因為它同時包含兩套動作。
  3. 聖約翰和耶穌穿的不能叫情侶裝,但也的確不是瞎穿的。
  4. 如果原作依舊完整的話,那麼聖彼得的姿勢其實還算協調。

至於要仔細回答上面幾點,就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明白的了。我慢慢寫,您慢慢看。

一、聖約翰為什麼看起來像女人?

《最後的晚餐》局部,聖約翰

這一點題主觀察得不能算錯。事實上,有學者甚至堅持,這哪兒是像女人,這明明就是女人。他們覺得這根本不是聖約翰,而是抹大拉的瑪麗亞,這一觀點被丹·布朗寫進了他著名的小說《達·芬奇密碼》當中,並廣為流傳——但這個觀點爭議極大。抹大拉的瑪利亞曾被魔鬼附身,後來遇到耶穌,耶穌治好了她。她自此信耶穌,並成為耶穌的門徒中極為堅定的一人。當耶穌上十字架時,抹大拉的瑪麗亞跟隨耶穌,親眼看著他受難,乃至下葬。

待耶穌復活之時,抹大拉的瑪利亞也是第一個見到耶穌的人。她想要觸摸耶穌,但耶穌說:

「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
神,也是你們的 神。」

(《約翰福音》 20:17)

柯勒喬《不要摸我》(Noli me tangere)1525,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

從上述種種,都可以看出,抹大拉的瑪利亞的確不是一般人,也因此有學者主張,她其實是耶穌的妻子,耶穌愛她勝過愛其他門徒。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的確有可能坐在耶穌旁邊的是她。不過,這個推論目前還沒有獲得學界的廣泛認可,而他們所引用的《瑪利亞福音》和《腓力福音》,還被認為是偽經。

何況,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是說最後的晚餐上沒有聖約翰了,這實在說不過去。因為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述,耶穌邊上的這一位,是「耶穌所愛的門徒」,而自從公元二世紀開始,教會便認為,這個「所愛的門徒」,是聖約翰。

這個到底是誰,咱們今天的主題不是讀《聖經》,就不展開了。說回來,聖約翰俊美似女子,卻是有據可查的。

在公元二世紀,流行著一系列並未被教會承認的假託聖徒所作的著作。它們統共被稱為《新約偽經》。其中,有一部分叫做《約翰行傳》,講的是《聖經》沒有記載的關於聖約翰的事迹。《約翰行傳》將聖約翰描寫為一個「年輕的,沒有鬍子」的形象。儘管教會不承認,但是這套著作在教徒當中很受尊重。第一件將聖約翰刻畫成青年俊男的作品現已不可考,但至少下面這件作品可以說明,比達·芬奇早差不多五百年的時候,聖約翰就已經是這樣了。

佚名,聖約翰像,公元9世紀早期,修道院博物館,紐約

另外一個支持「畫的是聖約翰」的證據來自於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期間的一幅草圖。

列奧納多·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習作,約1492年,學院美術館,威尼斯

這是一幅關於「最後的晚餐」的草圖。達·芬奇使用左手,從整張紙的右上角開始往左畫。畫到中間紙不夠了,就另起一行,從右下角開始繼續往左推。所以,這幅畫PS一下,在達·芬奇的腦子裡應該是這樣。

列奧納多·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習作,約1492年,學院美術館,威尼斯

這幅畫依然採用了比較傳統的《最後的晚餐》構圖,也就是好人坐一排,壞人猶大單獨坐。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述,耶穌表示,有人要出賣我了。我把麵包遞給誰,誰就是要出賣我的人。說完後他將麵包遞給了猶大。這幅草圖畫的就是這個瞬間。

事實上,這幅畫所呈現出來的構圖頗為僵硬,有點不像達·芬奇的手筆。儘管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但是已經有不少學者同意,達·芬奇的這件草圖,是臨摹自另一幅位於聖安傑洛方濟會女子修道院的濕壁畫《最後的晚餐》,那幅作品應該是14世紀晚期到15世紀早期的作品。這件濕壁畫於1551年被毀,其殘片現藏於瑞士提契諾州的布廖內鎮教堂。

如果這個說法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廣泛認可的話,那麼根據那幅作品,耶穌左手一側的那個趴在桌子上悲痛欲絕的人便正是「約翰」,不是抹大拉的瑪利亞。

總而言之,畫面中您看到的,是聖約翰沒錯。聖約翰的這個青年形象非常受歡迎,很多大師都採納了這個版本,比如格列柯。

埃爾·格列柯及工作室,聖約翰,1605,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

至於為什麼達·芬奇的版本看起來尤其像女子,這裡面的緣故在於,或許達·芬奇在創作時真的是用了一個女模特,但這一點暫時還無法得到驗證。我們只知道的是,達·芬奇的很多作品,都不是特彆強調性別特徵,不管是蒙娜麗莎也好,聖約翰也罷,都是這個意思。原因在於,達·芬奇覺得,理想的美絕對不會只局限於男性或者女性。 @庄澤曦 說得沒錯,達·芬奇相信類似於「相由心生」的概念,聖約翰的樣子,和他的性格是相似的。

還有最後一個原因,便是前面所說的,《最後的晚餐》歷經風霜,損毀嚴重。如果我們能夠看到本來面目的話,或許會覺得他沒有那麼像女子了。有個叫做http://leonardoresearch.com的網站,試圖對這幅畫進行復原,他們雖然不代表學界統一意見,但是您可以參考著看,如果這幅畫經過高強度復原,可能會變成什麼樣。

聖約翰頭像復原效果圖

二、耶穌的動作;

《最後的晚餐》局部

耶穌之所以這個姿勢,是因為他有事兒要干。上面已經說到了「最後的晚餐」的情節,基本上是分成這麼幾步(下文均引自《馬太福音》):

正吃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馬 26:21》)

他們就甚憂愁,一個一個的問他說:主,是我嗎?(《馬 26:22》)

耶穌回答說:同我蘸手在盤子里的,就是他要賣我。(《馬 26:23》)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馬 26:24》)

賣耶穌的猶大問他說:拉比,是我嗎﹖耶穌說:你說的是。(《馬
26:25》)

《最後的晚餐》草圖 局部

從文中可以看出,之前達·芬奇的草圖,想要刻畫的是《馬 26:24》,也就是耶穌已經拿起蘸著葡萄酒的餅,遞給猶大並揭示自己和猶大命運的瞬間。但在最終版中,他選擇了在這之前的一個動作,也就是耶穌一邊說「有人要賣我」,同時從容地伸出雙手分別指向餅和酒。這是它所描繪的情節。

除了情節之外,耶穌低下頭,雙手45度下垂讓人想起什麼呢?如果您回到文藝復興那會,整天看宗教繪畫的話,就可能聯想起來,這是在暗示耶穌人生的另一個瞬間,死後從十字架上取下來。這個瞬間,有個專有名詞,叫「Vir dolorum」。(這個真不好翻譯,直譯可以說叫憂傷的男人)

安傑利柯,《Vir dolorum》,1441,聖馬可修道院,佛羅倫薩

所以,達·芬奇筆下的耶穌,雖然正在拿餅,但同時等於已經在下十字架了。透過這樣一個一語雙關的動作,耶穌的形象便被生華了。他的姿勢既顯示出他作為聖子的莊嚴,同時又充滿著對於自己即將到來命運的淡然。最終版本確實要比之前的草圖更經得起推敲。而如果觀眾不了解「下十字架」這件事,看著這個動作,確實會覺得彆扭。

三、接下來咱們說「情侶裝」這件事。

賈姆皮特里諾《最後的晚餐》局部

達·芬奇的原作褪色嚴重,但他學徒的作品保存完好。在賈姆皮特里諾的版本中,耶穌穿的是藍色袍子,紅色內衣。這種穿法自從中世紀以來就幾乎成為了耶穌的標配,至少可以說自從喬托開始,就讓他這麼穿了。更早些,比如拉文納的《最後的晚餐》,耶穌穿的還是紫色袍子。

《最後的晚餐》,公元6世紀,新聖阿波利納萊聖殿,拉文納

有沒有可能拉文納那個地方人找不到藍色的馬賽克石頭子兒給耶穌穿上?這個不好說,但至少,他沒把耶穌的衣服分成兩個顏色。那達·芬奇畫中這種紅配藍的穿法是圖什麼呢?根據術語學家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的研究,認為鮮紅代指「生命的光輝」,湛藍代表「靈魂的光輝」。與此同時,這兩種顏色,紅色比較富有動態,藍色偏沉靜,這和耶穌兩個手的姿勢也相配。關於耶穌的手勢,咱們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賈姆皮特里諾《最後的晚餐》局部

有趣的地方在於,耶穌右手邊的聖約翰,穿的也是紅配藍,這讓他顯得和耶穌頗為親近。沒錯,其原因正在於,咱們前面說的,對耶穌來說,聖約翰是「耶穌所愛的門徒」。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賈姆皮特里諾的版本,除了聖約翰,畫面左數第二位的小雅各也穿著紅配藍——從他的手腕處的袖子可以看出——這也不是瞎畫的,這和耶穌同樣的穿法,說明他跟耶穌的關係比聖約翰還近——換句話說,小雅各是耶穌的兄弟。

賈姆皮特里諾《最後的晚餐》局部

關於這個小雅各到底是誰,不同教派的說法不同。比如公元2世紀的時候,教父革利免等人根據《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認為,小雅各是耶穌的親弟弟中年紀最大的一個。但羅馬天主教會則認為,小雅各跟耶穌是表兄弟,或者堂兄弟。希臘東正教會則認為,小雅各和耶穌同父異母,並不是由聖母瑪利亞所生。這些說法各有各的理,咱們今天不是為了講神學,所以就點到為止。用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題主觀察得沒錯,聖約翰和耶穌的穿著的確是有講究的。為您敏銳的觀察點贊。

四、最後說聖彼得的胳膊。

達·芬奇還真留下了這條胳膊的手稿給我們。

列奧納多·達·芬奇,聖彼得右臂習作,1493-1496,皇室收藏,溫莎

從這個手稿上看,這個胳膊看起來就好多了。所以,題主覺得彆扭,很可能是因為您當時看的圖不是原作,加上失去了很多細節。當然,直觀上看,解剖不明顯,同時它還有很強的透視,這也使得它比一般的姿勢彆扭。

其實,同樣的姿勢,達·芬奇在《聖母子與聖安妮》中也用了一次,但是那幅畫保存還算完好,看起來就舒服多了。

列奧納多·達·芬奇,《聖母子與聖安妮》局部,1508-1510,盧浮宮,巴黎

至於聖彼得性格剛烈,一聽說耶穌要被人坑,立刻想要替耶穌平事兒,所以做出這樣的姿勢,已經有答主說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總結

知乎上的這個問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討論《最後的晚餐》,更在於充分體現出,在欣賞藝術品的過程中,視覺所能傳達出的信息,和可能錯過、誤導的信息。要回答因此而產生的問題,只憑邏輯推理,不靠藝術史研究的支持是無法回答的。這也正說明了藝術史研究的意義。

如果不了解聖約翰其人,以及達·芬奇的藝術觀,便不明白為何他筆下的聖約翰看起來貌如女子。而耶穌的動作,更是要結合對《聖經》,以及前人畫作的印象才能看出。這些信息,在當年可能都是婦孺皆知的典故,就好像現在的我們看到一個拿棒子的猴,就知道這是孫悟空一樣。但隨著歷史的推移,畫作會殘破,傳達的信息也會變得陌生。

藝術本身在於給我們靈感、啟發和感動。我固然明白有些作品即使拋開其內容,依然可以憑藉其視覺美感打動我們。但也有一些時候,如果沒有藝術史做支持,可能欣賞起來就會覺得缺點什麼,而大師的傑作也如同覆滿灰塵的金子,需要經過拂拭才能煥發光彩。

咱們去美術館看畫,也是這樣的。視覺帶給我們信息,有確定的,有不確定的。欣賞和思考過後,產生問題,再尋求美術史角度的解答。這時候看書的效果是最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少推薦知友直接閱讀藝術史著作,而是建議先去看畫冊,逛展覽。

就在這個月,特別懂得欣賞藝術的老人家約翰·伯格去世了。他在名作《觀看之道》的開篇說:

「觀看先於言語。兒童先觀看,後辨認,再說話。」

這句話猛一看只是平淡無奇的描述,但值得每一位熱愛藝術的小夥伴在欣賞藝術之餘,好好想一想。


======

2017年1月18日補:

看過《達·芬奇密碼》的各位都對聖約翰和抹大拉的瑪麗亞這段印象深刻,我也多說兩句我的想法。

《新約》主要是記述耶穌基督的言行,抹大拉的瑪麗亞不是主角。但說回來,前文中關於抹大拉的瑪利亞和耶穌的那一段,即使單純從文學上說,寫得也真是很動感情的。我不是教徒,但是讀到這一段的時候也不禁落淚。就憑這一段,說她和耶穌之間真有愛情,我也覺得言之有理。

我在這裡不去解釋《聖經》,我也沒那個資格,咱們只是從文學上來看,下文的耶穌,是文學裡的「超級英雄」耶穌,不代表我對《聖經》作為宗教經典的任何解讀。

《約翰福音》里寫道,耶穌復活之後,離開了墳墓。抹大拉的瑪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到墳打開了,以為耶穌的遺體被人挪走了。非常傷心,站在墳外面哭。正哭著,根據和合本,這一段是這麼寫的:

耶穌問她說,婦人,為什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我便去取他。(約 20:15)

《聖經》好看的地方便在這,他的語言特別精鍊,很多意思可以回味。比如您看,就從這一句話,就體現出抹大拉的瑪利亞的性格。她沒有說:「你快說!把我們的主弄到哪兒去了?不說我弄死你。」

您說哪兒有這樣的?當然有啦,當初耶穌被捕的時候,彼得就掏出刀來,直接把來抓耶穌的大祭司的僕人耳朵砍了下來。

而後面一段則最動人:

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約 20:16)

這一段在別的版本中,也是如此的平淡而回味無窮,比如在文學上廣受推崇的詹姆士王譯本(KJV):

Jesus saith unto her, Mary. She turned herself,
and saith unto him, Rabboni; which is to say, Master. (John 20:16)

這段譯成現代英語(ESV)就是:

Jesus said to her,
"Mary." She turned and said to him in Aramaic, "Rabboni!"
(which means Teacher). (John 20:16)

聯繫上面一段,等於耶穌總共就說了這麼兩句話:「婦人,為什麼哭?你找誰呢?」和「馬利亞」。其實耶穌怎麼會不知道瑪利亞為什麼哭?那不是明知故問么?這讓我想起,《神鵰俠侶》裡面,楊過和小龍女在絕情谷底重逢一段。

「……但見室右有榻,是他幼時練功的寒玉床;室中凌空拉著一條長繩,是他練輕功時睡卧所用;窗前小小一幾,是他讀數寫字之處……他自進室中,撫摸床幾,早已淚珠盈眶,這時再也忍耐不住,眼淚撲簌簌的滾下衣衫。
忽覺得一隻柔軟的手輕輕撫著他的頭髮,柔聲問道:『過兒,甚麼事不痛快了?』」

這不是和耶穌的那句「馬利亞」如出一轍么。


只可惜,和《神鵰俠侶》不同之處在於,楊過和小龍女可以「呆立半晌,『啊』的一聲輕呼,摟抱在一起。」但縱使馬利亞想要抓著耶穌,耶穌卻只能說:

「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
神,也是你們的 神。」 (《約翰福音》 20:17)

當然,這裡的不要摸我,不一定是說馬利亞想要拉住耶穌的手,或者乃至觸碰他的面頰,甚至像楊過和小龍女那樣「摟抱在一起」。因為耶穌允許其他女人抓住他的腳敬拜(《馬太福音》 28:9),所以也可能馬利亞只是想要抓著耶穌的腳敬拜。但無論如何,耶穌的回答是,不要摸我,或者說,不要(繼續抓著)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

咱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假如她真愛上了救世主,救世主也對她有不同常人的感情,但是耶穌畢竟有救世濟人的重擔在身,無法回應她的感情。還好楊過和小龍女倒是沒有這樣的命運,但是《大話西遊》里的紫霞和至尊寶可是差不多。

唉。


《聖經》里並沒有告訴我們,抹大拉的馬利亞是如何放手的。《聖經》直接跳過了這一段,寫道: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約 20:18)

抹大拉的馬利亞內心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決定?在其他門徒面前,又是如何才能夠說出,「我已經看見了主」這樣的話呢?正是因為後面什麼都沒寫,所以才真是讓人悲傷不能自已。

我們再退一步想,為什麼沒寫呢?因為這段記述,出自《約翰福音》。基督教傳統上相信,《約翰福音》的作者是福音書作者聖約翰。也就是前面坐在耶穌旁邊那位帥哥。

所以說,這一段並不是一個上帝視角的描述,而是約翰的視角。約翰也不知道抹大拉的馬利亞是如何放手的。而歷史上如果真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從她離開耶穌,到她見到約翰,這之中經歷了什麼?約翰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只有天地才知道了。

而話說回來了,抹大拉的馬利亞非常傷心,萬一耶穌也動感情了呢?他難道不知道,抹大拉的瑪麗亞對他的感情?他難道不知道,即使叫出她的名字,二人見面,也無法彼此擁抱,而只能靜靜地拒絕她?

這麼說來,耶穌的那句「馬利亞」才是最難張口的話。忍心說出這句話的耶穌,真是凡人所不能的超級英雄。

喬托,不要摸我,1304-1306,斯科洛文尼禮拜堂,帕多瓦

這時候再回過來看,中世紀藝術大師,人稱開啟了文藝復興的大前輩喬托,他筆下的耶穌和抹大拉的馬利亞,是否也如同《聖經》一樣,帶有一層看似木訥,實則熱情似火的剋制呢?

有感而發,未經推敲。我這麼一說,大伙兒這麼一看吧。


答得好凌亂啊你們。

聖約翰為什麼畫得像女性?

聖約翰之約翰意為「耶和華是仁慈的」,這說明聖約翰代表著仁慈。聖約翰原來和他的兄弟一樣性情暴躁。後來受神的教導,變得謙遜無比。他從不提名字,而自稱「主所愛的門徒」。在耶穌受難時,還受命照顧聖母瑪利亞。後來受到迫害,流放拔摩島。聖約翰寫過《約翰福音》,《約翰一書》,《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他勉勵信眾要遵循愛的教導,要彼此相愛,過聖潔的生活。這就是聖約翰,一個仁慈謙卑者的形象。

聖彼得之彼得意為「磐石」,耶穌曾說要在這塊磐石上建造自己的教會,並將天國的鑰匙交給聖彼得,對他說:凡地上受你捆綁的,在天上必被捆綁,在地上被你解放的,在天上也必解放。諸多故事都告訴我們聖彼得是十二使徒中最重要的角色,他也表現出對耶穌的極度忠誠與無比的勇氣。當他受尼祿迫害,即將殉道時,他要求倒釘十字架,因為他認為自己配不上與耶穌受同樣的刑罰。這些都說明聖彼得時一位忠肝義膽的英雄形象。

我們分析兩位人物的性格特點,其目的是為了闡釋達芬奇為什麼要吧聖彼得和聖約翰塑造成畫中的樣子。

在達芬奇時代,面相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甚至對於醫學而言。佛羅倫薩醫生貝爾納多?多勒尼的知名著作《解剖學關係》(Relatio Anatomica)是一部死因分析報告,他推斷死者的惡疾與他的氣質(即膽汁、多血、粘液、抑鬱)有關,並告誡死者父親其他兒子如若出現相同的氣質,就要吃藥治病,預防惡疾。這位醫生是怎麼看出死者的氣質的呢?通過兩個方法一是採訪家庭成員,二是查看死者面容。

達芬奇在創作時也一樣。他畫過很多漫畫式樣的手稿素描,這些素描主要討論人的氣質和面相的關係。在上面那張圖像中,左邊的人代表正直的,英雄氣質的獅面;右邊的人代表懦弱的,順從的羊面。《最後的晚餐》里的聖彼得就是雄獅面相,他眉骨高聳,鼻骨挺拔,下巴突出。但在描繪聖約翰時,達芬奇不能用羊面來畫,因為聖約翰並不是個順從的人,而是溫婉謙遜的人,所以他把聖約翰的面部稜角畫得圓潤順滑,像是女性。

耶穌的姿勢不協調嗎?

首先要說什麼是不協調。如果畫中人做出來的姿勢是人做不出來的,那就算是不協調。但是耶穌的姿勢並非我們不能做出來的,而且十分自然。這裡的耶穌表現出的是無奈之情。如果把耶穌的雙手全部畫成手掌朝上,就真地做作了。另外,耶穌張開雙臂是為了把他描繪成一個中心正三角構圖,這是最穩定的構圖形式,其中的寓意不言則明。

聖彼得的造型不協調嗎?

也沒有。聖彼得向前傾靠,在和聖約翰私語。這個動作是做得出來的,唯一不協調的地方是左手造型有問題,感覺缺了手臂。但並沒有什麼其他問題。達芬奇這麼畫是為了突出叛徒猶大,也就是聖約翰和聖彼得下面的那個人。聖彼得前傾的動作把猶大擠出來,也是畫面中最接近觀眾的人。

這就是達芬奇研究比較正經的解釋。其他的訴諸神秘學和陰謀論的解釋並不受學術界認可。

如果你也喜歡藝術,可以關注我新開的公眾號《幾冊》,我就分享很多自己的乾貨和有趣的藝術知識。希望你們喜歡我的答案。

http://weixin.qq.com/r/xDj44OfERbo6raOD923W (二維碼自動識別)


稍微補充下。

紅色象徵血液和生命;藍色是天空和理性的顏色。

紫色是紅色和藍色的結合,也是君王的顏色。耶穌在聖像里經常穿紫色,表示他是君王。

約翰寫下的《約翰福音》也被稱為「靈性福音」(the spiritual gospel)。在認識基督的神性上,他最為領先。


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人物姿態的理想化與複雜性表現,是盛期文藝復興畫家風格的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相比之下,早期文藝復興畫家所描繪的人物更多追求簡單而逼真的姿態。

簡單的說,早期的義大利畫家追求把人畫的像現實中的人,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進步了,要知道在一千年的中世紀里,人物要麼被畫的跟卡通人物一樣抽象,要麼被畫的像一種花紋一樣毫無存在感。

早期文藝復興畫家卡斯塔諾的那幅《最後的晚餐》,在構圖上很可能啟發了達芬奇,但是人物就表現的比較靜態,沒有誰的動作會讓人感到困惑。

從現實的角度來講,這個場面更符合實際一些。人物的表現跟我們晚上參加領導組織的酒局差不多,大家都覺得挺無聊的,但是誰也不好意思先走。這裡的聖約翰也很軟妹,直接倒在桌子上了,聖彼得也很憤怒,但只是坐在那裡瞪著眼睛起范兒。雖然更真實了,動作也沒有不和諧了,但我們總覺得差點意思,看的不過癮。

可以打個比方,卡斯塔諾這幅《最後的晚餐》是一部記錄片,盡量還原了現場的情況。而達芬奇這幅就是故事片,由一群奧斯卡影帝聯袂出演。達芬奇描繪的場面不大可能在現實中發生,只會存在於一種藝術化的戲劇表演中,源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

所以說,在達芬奇的畫里有些人物看起來動作有些誇張,但這正是盛期文藝復興繪畫的頂峰所在。畢竟大多數故事片都比紀錄片好看。

最後我們再一起感受一下影帝們的風采!

P.S 想要詳細了解藝術演變過程,並且還不想啃課本的話,歡迎關注我的公號(申思囈語 ID:ShenSays),咱們一邊扯淡一邊抖乾貨~


題主是看了達芬奇密碼吧


.看到這個問題我,我不知道為啥異常的不能平靜,因為往往大師的作品存在這千萬種疑問,不解

畫面選的其中一個情節,那就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節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並非吃飯,而是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後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於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這一複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心精神活動,唯達·芬奇從現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於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畫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為什麼會感覺耶穌的手不協調呢?我從小學習畫畫,我個人的理解與大家的一直都是不一樣的,我不能說我的答案是否正確,因為藝術永遠沒有對錯,我覺得是耶穌心裡複雜的心情導致的,門徒的背叛導致,畫畫中一般人物的心理動態會大膽的表現出來。心裡的想法就要去表現,或者去掩飾,所以產生了人物的動態。
而聖約翰不是因為和耶穌穿的情侶裝,那是沒有情侶裝,穿衣服也沒那麼刻意。那時候的衣服比較單一,沒有現在衣服這麼花樣化,所以感覺都差不多,猛的一看像情侶裝,但聖約翰不是像女人,而就是女人。

畫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由於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情和動作,體現了每個人的心理動態,巨作之所以聞名於全世界,不說繪畫手法的生動和色彩的運用自如,就拿其中想告訴我的東西就可以讓我們去揣摩鑒賞很久,大師不愧是大師,讓我們去學習去體會藝術的魅力,讓我為之瘋狂,我曾經買了一本書,都是時間名著,我每天熬夜去細細揣摩畫畫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內容和作畫的手法,特別,還有結合當時時期的社會環境。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但小時候家裡條件有限,直到初中我走進了畫室,我喜歡畫風景,喜歡畫動物,每年夏天我都會去呼倫貝爾根河濕地寫生。下面圖片是我畫的風景畫,同時也歡迎愛好畫畫的朋友來這裡寫生,我喜歡結識來自世界各國畫畫的朋友,還有喜歡藝術的朋友,我們到時候可以一共切磋。一起寫生。

雖然我從事了旅遊這個行業,但和我的喜好相結合,我會一直畫下去,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去學習,呼倫貝爾大草原有取之不盡的素材,有讓人深醉的風景,很多照片都是自己照的,藝術讓我不斷去探索,創意,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下面是我拍的呼倫貝爾草原的風景。

謝謝大家給我提意見,共同進步。


給你看其他幾個更古老的版本


耶穌是Bethlehem出生的,一輩子都在中東轉悠。
約翰是Galilee出生的,一輩子也都在中東轉悠。
為啥沒有人問,為什麼畫上的兩個人都像是生養在歐洲沒怎麼曬過太陽一樣?


我所知道的說法是:

達芬奇在畫這幅畫時歷時3年,而且每一個人物都使用了模特,畫面上看似彆扭的姿勢,實際都是合理的(刀叉並非公元初期的用餐工具,公元初吃飯時也沒有這種長桌)。當時的藝術偏好認為耶穌與聖徒都是長發,穿同樣款式的外袍,而約翰則是最年輕的一個使徒,所以畫得較女性化。

另外當時達芬奇都使用哪些顏色畫這些衣物,因日久侵蝕(顏料中使用到蛋清等物質),原色已無從查考,這張圖上的顏色是後期畫家補上的,所謂「情侶裝」正是後期補畫家的「傑作」。

要知道,「最後的晚餐」是公元30年前後的事兒,達芬奇畫這畫是在15世紀末。畫家只能以自己的想像來再現1500年前的場景,怎麼可能拿這種畫來「解密」呢?

我看哪,就別為這些「密碼」殺害腦細胞了,不值得,也沒意義。

並附上維基百科(英文版)里的圖,看看還情侶裝嗎?(可點擊查看大圖)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C3%9Altima_Cena_-_Da_Vinci_5.jpg


我只想知道,你這個圖片是誰PS出來的,為什麼和原作的差別如此之大呢?話說,問問題以前,不妨自己google一下,上wiki看看,好處不少。

參考:The Last Supper (Leonardo da Vinci)


宗教的神秘~在於牽強附會。


題主你貼的這張《最後的晚餐》也太失真了吧,搞不好是這隻達芬奇畫的


你這色彩太鮮艷了沒辦法


這就是達芬奇個人的惡趣味而已啊!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並沒有宗教權威性,他們為宗教組織工作而作畫,內心卻是反宗教禁錮人慾,嚮往古典浪漫主義,把聖約翰畫成娘炮已經算很保守的了,同時期很多作品都是奶子屁股什麼的呀……


有本書叫達芬奇密碼,裡面有個很nice的解釋呢


此題應該看丹布朗的 達芬奇密碼


這個看完《達芬奇密碼》後,貌似就是耶穌的相好,抹大拿的瑪利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要說像女人,施洗約翰才像吧,達芬奇的這幅《曠野中的施洗約翰》,簡直雌雄莫辯

還有羅梅羅 托羅斯的這幅《莎樂美》,施洗約翰的頭更是無法確定性別


這個問題我想回答下,專業人士有專業人士的解讀。本人想從一個普通人的理解角度去嘗試解答下。
在看了各位知友的答案後,我有兩點感觸。專業人士好專業,佩服佩服。其他人關注電影達芬奇密碼,關注耶穌和瑪利亞的關係,好奇好奇。
首先說說我對這幅畫做的理解吧,就一幅畫,怎麼會那麼值錢?這真是達芬奇的作品嗎?是真跡嗎?什麼情侶裝,這不是仁者見智的事情嗎?或許還會問關於達芬奇是誰的問題。好吧,這就是我對這幅畫的解答,也是對題主問題的解答。
再次說說瑪利亞這件事。好多人說這是愛情,我就把《聖靈》中有提到愛情的節選給大家貼出來,想了解經文上下的情景,大家可以自己下去查。

這幾處經文,指出,愛情是
親情,男女之情,說壞話毀謗,比酒更美,我所親愛的,愛慕,感情喜歡,如死堅強,勝過一切,一種修飾(裝飾),一見鍾情,情愛,與追隨財利相對。
可以看出,其中有表示出這是好的,也有說這是不好的。
其實關於情這個字,聖靈中還有一種,跟愛情就差一個字的,「情慾」。這裡不多截圖了,就發一張

很明確,聖經中指出情慾是不好的。
愛情=有好有壞,情慾=壞。
如果把這簡化為數學公式。
愛情=好 壞
但是可以看到經文中關於愛情不好一方面的敘述似乎就是在說情慾,那麼我們剔除這部分的愛情,那麼可否認為
愛情=好
情慾=壞
那情呢?
非好,非壞,可好,可壞。
也就是在聖靈中,情是個中性的詞。他受到愛或者欲的牽引。
廢話了這麼久,到底他倆個什麼關係?
好吧,再聽我費最後一句話(段)。聖靈中關於耶穌的愛是什麼的話。
【林前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林前 13: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林前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林前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林前 13: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這是完全的愛。
現在就說瑪利亞有情,那耶穌對人人都有愛,當然他對瑪利亞也有愛,那對於他們之間的關係怎麼定位呢?
這是愛情,更準確的說,這是愛愛愛愛愛﹉情。
在這麼多愛里,情可以忽略了吧(就像9999﹉1)。
因此,我認為說是愛,並且是耶穌的愛更準確。
回答完畢。


因為你這張是個假圖,不是一個梗,你這個真是個假圖片,假油畫,是後人臨的商業油畫,作為一個將《最後的晚餐》畫了幾個月的我來說,你這個就是畫廊里為了騙騙附庸風雅的假文人而做的商品畫。情侶裝?抱歉,原圖的顏色不是這樣的,姿勢奇怪?因為畫的人只是根據模糊不清的原作揣測著瞎畫的。


推薦閱讀:

如何面對驕傲的人?
請大家停止回答,我暫時不打算要孩子對么?
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基督徒是異端嗎?
穆斯林對聖經和耶穌的態度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基督徒對引力波的闡述?

TAG:繪畫 | 聖經 | 基督教 | 達芬奇LeonardodaVinci | 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