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成長就是從林夕到李宗盛」 ?
從周杰倫到陳奕迅
從五月天到伍佰
從小甜甜到席琳迪翁
從瓊瑤到王小波
從水滸到金瓶梅
從看三圍到看三體
從流星花園到金婚
從 Tim Burton 到 Woody Allen
從黑張紀中到黑於正
從韓劇到英劇
從夜情病棟到X-art
從柯林頓到陳冠希
從學習列寧到學習賴寧
從Windows 到 OS X
從QQ空間到知乎
從哈雷到奧迪
從喝酒到喝茶
從中分到板寸
從仰卧起坐到平板支撐
從麗江到南極
從東莞到阿姆斯特丹
把以上每條前後兩個名詞調過來再寫一遍
這些都不叫成長,僅僅是當事人換了個口味而已。
只要你還在因為觀點相左而站隊,因為喜好不同而打標籤,因說服他人未遂而弄糟心情,為留言里反對的聲音去字字辯駁,那這麼多年你就是停滯不前的。
心中存有鄙視鏈,人字永遠是小寫的。
從堅決不看小時代,到現在偶爾哼哼TF Boy的歌,才叫成長。
----------------廣告の分割線----------------
兩性情感類新書預售中
詳情請戳:《致現任》
排名第一的答案邏輯不通。
李宗盛只寫男人心態?李宗盛一手捧紅了那麼多女歌手,寫了那麼多首給女性唱,並且傳唱至今的歌都被你選擇性忽略了么?
給娃娃量身定做的《漂洋過海來看你》
給張艾嘉的《愛的代價》
給林憶蓮的《鏗鏘玫瑰》《為你我受冷風吹》
給辛曉琪的《領悟》
哪一首不是讓歌手自己也唱哭的歌曲。
我同意李宗盛更大眾,林夕更小眾的說法。李宗盛執著於寫都市情愛,林夕寫出世或者入世。這都沒錯。
但如何得出執著於出世入世,就比寫都市情愛更高明的結論了?
林夕學佛是因為他性格被動,自己性取向也不合主流。所以人偏避世或者超脫一點。後來更因張國榮的死,內疚自己寫了太多的傷情歌,才轉而禮佛。李宗盛入世是因為他從小成長於市井。對人情捻熟於心。後來做了製作人,又特別的霸道苛刻。常常在錄音室把歌手逼哭。
兩人各自的詞風,跟他們的人生軌跡有著莫大的關係。
林夕叫人捨去,李宗盛叫人放下?這結論又是哪裡蹦出來的?
居然也能分出境界高下。
那是不是寺院里的小沙彌,就比街頭巷尾的老者更有智慧更有格局了呢?
沒這個道理。
滾石的黃金十年,是李宗盛帶著弟子一首撐起來的。他當過詞人,音樂製作人,父親,丈夫,乾爹等等,人生經歷了各個階段。他講的是經歷。他後期的歌,遺憾也好,放下也罷。都是他自己的感悟。
林夕沉浸詞壇多年,自己又很敏感,加上才華橫溢積累了大量的商業作品。有好歌是不假,但你若說他放下了什麼,捨去了什麼,格局有多大。我倒要寫一個「哦?」字。
林夕這麼多年,自己的角色始終是那樣。他談捨得,其實是最無稽的。你尚未得到,又何談捨去?不過是浮於表面,止於門外的一些道理而已。連做父親的滋味都沒有體會過,又跟成長有什麼關係?
成長就是從林夕到李宗盛。這是句滿扯蛋的話,兩個人本來就是不同方向的詞人。林夕寫過極贊的好歌。李宗盛也不是每一首歌都被人接受。歌詞講的是一個心境。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那麼幾首無比重要的歌。也許是林夕的,也許是姚謙的,也許是黃偉文的。歌迷打破頭,硬分出個高下來。多無趣。以前我也曾有過這個階段(其實現在也會時不時的這樣),總是把生活中的一些變化轉接到成長這兩個字上面來。後來突然覺得成長實在沒必要一定要用什麼事情的變化來說明,反倒是像石頭縫裡的流水一樣,你有所注意的話他就是自然而然、你一個不留神他就是悄無聲息。
不認同。
林夕和李宗盛是當今華語樂壇影響力最大的兩位詞人,不分伯仲。
兩人的詞中都蘊含著成熟的氣質,而表達的氣質是有差異的,並無高下之分,但都可以歸為成熟之質。
李宗盛像一位父親,他就這麼點起一根煙在你身邊坐著,聽你滿腹牢騷,聽你講成長的故事,你渴求他能懂你的無奈苦楚與憂鬱,渴求他能明白你的成長之痛,而就算你講到情緒激動之處他也只是哈哈大笑。當你沮喪頹廢時,他卻摸著你的頭抱著你,用沙啞的嗓子微笑地對你唱:
走吧 走吧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 走吧 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 走吧 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李宗盛是一位有年歲魅力的老男人,他豁達、簡單、積極,仍富有多情、柔情,還有一點狡黠的幽默。
你因為煩惱和痛苦希望從這位父親身上獲得慰籍與理解,而當你從他的歌里出來時你卻發現其實你無需任何人理解與寬慰,因為你的這位父親讓你看到一個更寬闊的世界,而眼前的事不足以費心
到可以低到塵埃里。
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寬慰與理解,便是他能賦予你的成熟之質。
林夕像一位你千里迢迢不顧辛勞只為見上一面聽君一語的佛門大師。你渴望向他講述生活之勞苦、生命之艱難,講情之困、人之惡,你更多的希望從自我的
掙扎中尋求一種解脫。林夕會告訴你你如何掙脫情愛與紅塵的枷鎖,但他的道理卻不似李宗盛那樣直白,得讓你細細品嘗,當你在百思不得其解而告別他之後,在回到自己生活里偶然的某一瞬間,你突然幡然體會到他所言矜貴。
當然,因為林夕作詞量大,題材廣泛,寫作時間長心路變化也大,他的作品很難用同一種感覺描述概括,他也能寫如《愛得太遲》這樣的心靈雞湯,也能寫《北京歡迎你》這樣的大路口水歌。但上述體會是指他指引人成熟那一面的。
林夕與李宗盛比較而言,特質在於睿智、深刻、有禪意,對於世事有通透的理解,對人性與情愛頗有見地,甚而言之,林夕是雌雄同體的,對男女戀愛與成長的心境都能絲絲入扣地刻畫出來。
對人性、對情愛的深刻體會與睿智,便是他能賦予你的成熟之質。
而應該是所幸有這樣多優秀的詞人與音樂,讓我們成長。
感謝音樂。
先下結論,在我看來,成長反而是從李宗盛到林夕。
林夕很多的國語歌詞純粹是瞎寫賺錢使的,你仔細看看他的作品表,就會發現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和一首完全無厘頭的歌都出自他老人家一人之手。
隨便舉個例子,《我的麥克風》這種歌詞有一部分就是他寫的。
可想而知,林夕的主戰場根本不在國語歌上。他把他所有的經歷和愛恨以及個人的成長都放在了粵語歌詞上。
因此,如果不聽粵語歌,是沒有資格對林夕的歌詞進行評判賞析的。
李宗盛,寫來寫去都是入世。男人對待感情,婚姻,事業,家庭的一些具象事物上,也會有一些人生感悟的東西。李老師的歌詞大多都很具體,你會非常有畫面感。比如《領悟》 《寂寞難耐》 《漂洋過海來看你》,哪怕是《山丘》。縱使他寫的東西超越了一些情歌男女的小情感範疇,終究他探討的還是男人的心態,大概是四五十歲這個階段,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人生還剩下什麼需要攀登。
林夕,看似寫來寫去都是情情愛愛,你不愛我我就死磕你,天天都是自怨自艾,聽的人心裡犯堵。其實都是誤解。如果聽過部分林夕的粵語歌(梁老師優秀作品實在太多,我也只涉及了可能三成不到),就會發覺他寫的東西,非常有大局觀,是超越這個年齡段的。你看似是二十多歲年輕人戀愛的喜怒哀樂,實則是六十七十歲的人生感悟,會有一些禪宗的思想在裡邊。講的更多的是人生的修為,情感和慾望的剋制,時光易逝的感慨等等。
從作品內容的成熟度來看,李宗盛是主流的(他的人生也很主流,結婚,離婚,事業極度成功)人生看法,接地氣,講述的就是芸芸眾生面對凡世俗世的煩惱,歡笑,驚喜和懊悔。而梁偉文是小眾的(他的人生也偏離主流,性取向的問題,得不到愛的慘痛經歷)禪宗看法,有點羽化登仙的意思,俗世帶給他很多煩惱,但他的著眼點都在於人應該如何修鍊,來把這些瑣事淡化,看開,從而能夠認清自我的力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從這些來看,林夕的作品是更加成熟的,著眼點更大,講述的問題更有適普性;李宗盛的作品相對容易讓人接受,講述的更多是他自己對世俗人生的看法。
人們總是以為,年輕時候談戀愛不管不顧,回想起來幼稚可笑,而李宗盛教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還存有理想,所以以為成長就是從林夕到李宗盛。
但是,林夕的內容,認真去解讀,會發現更多可以超越年齡的感受。李宗盛教會你「放下」,林夕教會你「捨去」。
林夕說他把最好的作品都給了楊千嬅,在我看來,他最好的東西,都在陳奕迅那裡。
可能你們會很了解林夕和李宗盛的歌,但你們卻不理解什麼叫成長。
林夕出身港大中文系畢業,李宗盛出身瓦斯店小哥,這中千差萬別的出身差異,決定了他們兩個的詞風完全不可能走到一塊去。
作為詞人,他們都在寫自己,寫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聽眾的人生經歷越靠近誰,聽誰的歌就越有共鳴。假如你是一個勤勤懇懇的快遞員,很大程度上,你都不能明白林夕詞里的大量意象堆疊,賦比興手法,各種反覆的情緒渲染,反倒是李宗盛大哥的歌,粗狂洗鍊直白,更能讓你忍住眼淚,無言感動。而如果你是一個小資的小白領,很大程度上,你都會不喜歡李宗盛大哥那種力量型詞人的過於直接,失去東方的含蓄美。
能聽林夕的人,需要大把時間去反覆咀嚼,把歌詞咂摸出更多的味來,從一個寬容的主題中引向更細膩的部分。能聽李宗盛的人,需要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經歷,把糙理硬詞玩味出更多層次來,從寡淡的念白里引向更豐富的部分。
所以,所謂的成長,並不是從一個歌手到另一個歌手,而是從一首好歌裡面,聽出以前你從來沒聽出來的東西,或者是推翻了以前你聽出的一些東西。
女生可以試著聽一下17歲女生的溫柔,每隔幾年,看看自己的感受有何變化。林夕的把最美的文字都給了「愛情」這個主題。而「愛情「沒你們想得那麼俗氣。
好的藝術作品是沒有高下的,用不同的心情就會看出不同的東西,適意便好。同樣是一個李後主,王國維說詞至他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甚至擔負人類罪惡云云,可是蘇東坡就一句「顧乃揮淚宮娥,聽教坊離曲!」蘇軾不喜歡後主,是因為他get不到末世的哀傷,但他對於激變時代不思進取的殘酷後果深有感觸。而王國維喜歡後主,則是因為他理解了後主詞中超越一時一地一事一人的深沉悲哀,並且從自己的時代遭際里感到了共鳴。從欣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個人以為王國維的見解遠高於蘇軾,但東坡也只是不能理解這種風格的藝術而已。
林夕的歌確實都是些情情愛愛,我愛你你不愛我我忘不了你我裝作忘了但還是沒忘成之類,但是有沒有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有沒有擔負人類罪惡?我以為是可以這樣說的,在此之上還有一種溫存氤氳的大慈悲,不僅超越了普通的情愛,甚至超越了佛理本身。但還是就這樣落在情情愛愛上,也沒什麼隱喻寄託,就是一直談情說愛。這樣的境界,不是經歷過長期的自剖其心式的創痛和沉思,絕不會有。你光看題材,好像都是靡靡之音,就說不成長,那是真的沒有看懂。
而且,林夕究竟不是後主,人家對政治的參與,也足量到快要被噓——屏蔽了。
林夕足以霸佔一個人的成長曆程
老李粉表示當不起,很討厭這種說法。他也不需要這等QQ空間式的炒作。
成長是從國語歌的林夕到粵語歌的林夕
題主是不是不怎麼聽粵語歌。。。
自己的成長是從周杰倫到林夕/黃偉文為代表的粵語歌,到一定年齡迷上了以前覺得碰都不會碰的的李宗盛,每次的轉變都感覺像是腦洞大開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從你聽的那一刻起,你聽的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仔細回味,因為在不同年紀經歷的事情都不一樣,剛好你經歷的階段和歌者本身的曲風經歷契合,不能說是一種成長,只能說什麼階段做什麼階段的事情,自己能開心,能取悅自己就好。我想我們都有過假如我不長大那該多好呀的感歎。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現在我喜歡歐美baby baby! 剛好這一種是轉變,誰能說它或好或壞呢。
李宗盛大哥的歌就是讓人醒著數傷疤 舊愛的誓言像極了一個巴掌 每當你記起一句就挨一個耳光 然後問你 這下臉腫了吧?當你聽懂了李宗盛 那你的歲月也已經開始沉澱 是愛不情歌 愛里無智者。
有人喜歡青菜 有人喜歡蘿蔔
你餓了 剛好有一碗 你吃就是了
成長就是不去管別人的碗里是什麼一直以來都很不喜歡這種通過某些莫名的優越感來提現自己多麼高端之類的話題。
說實話,真正能聽懂李宗盛的人根本不會問這種問題,洒洒脫脫,還計較這個幹嘛…
還有別總說林夕的歌局限於情情愛愛,林夕路子之廣,隱喻的深度已經不止於歌詞了。
再說,聽幾首歌不代表啥,能擁有寫詞人希望你擁有的心態,那才叫聽懂了。
成長只聽林夕一人足矣 不信聽聽《戀愛大過天》 再聽《大過天》
別人的成長我不知道,反正我的成長絕不是從林夕到李宗盛,一句話而已,不用太當真。(題目為什麼這麼搞笑噗)
大概林夕寫的歌更適合年輕的適合聽,到了中年愛情已經不是人生的全部,那時候聽李宗盛能聽出幾分人生的無可奈何來。
林夕也是悲慘,寫了一輩子詞,皈依到資歷輩分都差很多的黃偉文門下不說,現在又被說成是少年時代的李宗盛。而關於這些說話,實在是莫名其妙。
曲解歌詞也就罷了,至少你去聽了。沒去深入了解考究他的作品就蓋棺定論,真是不可原諒。
老頭也是不計較這些,否則得活活委屈死。
說這話的人,無非是李宗盛的歌聽的少,林夕則聽得更少。
兩人都很厲害,但是絕對不存在那種從屬關係。
返璞歸真是一種生活姿態,跟成長沒有太直接的關係。而且,我個人認為,林夕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囊括了李宗盛的一些個人特色。
舉個去年的例子,林夕寫給奶茶的《親愛的路人》,以及Kay的《在雨中不能說雨》,都是風華褪去之後的質樸,塵埃落定後的溫存。有一定的李宗盛效果。也就是說,林夕更全面。而絕不是,林夕更低級。
除此之外,他倆是毫不相干的。畢竟一個喜好女人,一個喜好男人。
推薦閱讀:
※如果上海爆發喪屍病毒,逃跑路線是怎樣的?
※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時間過的很慢?
※值得欣賞的 Logo 有哪些?
※你見過的最有意思的一句話自我介紹是什麼?
※你是否已經忘卻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