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寫長篇小說的人,一開始就設計好後面的章節了嗎?


給你做個參考,這是我給一個劇本給修改方案時畫的草圖
(紅框是閃回,黑框是具體事件,磁吸代表人物,藍色字是事件備註)

我塗掉的都是人名,不過不塗也問題不大,因為這個方案被否掉了,所以我只是防止泄露資料。

大綱有很多用,首先可以幫助你紀錄一些關鍵內容,節省你的寫作時間,第二,你的編輯或者投資公司要看這個,然後他們會給出修改意見,否則等你寫完再修改那累死你。

因為有了白板這種利器,我現在已經不吭哧吭哧寫大綱了,草圖一畫,手機一拍,要用的時候直接翻照片看,關於草圖質量,鄙人已經被很多人鄙視過,所以你們的吐槽對我是無效的。

在我自己寫作時草圖非常簡單,這是《EGO》的草圖,故事要等等,好像這個故事的前途不太妙……有可能再也出不來了……但是也有可能變成電視劇……我已經提醒他們題材很暗黑最好不要拍……

你看,我把事件推進,主設定,故事圖,甚至發生事件的地圖都畫出來了,這個故事還沒有完全動手,一般我寫完一個故事的時候圖會和上面那個差不多複雜。

簡單來說,你可以不寫大綱,但是沒大綱的人一般都寫不完故事,因為大綱對故事來說,既是結尾的保證,但同時也是枷鎖。

但是大綱有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了你寫錯內容的成本,比如你根本不需要寫這段,如果你有大綱,改大綱寫個備註就行了,但如果你小說已經寫到這了,那就很麻煩。

所以大綱只是作為參考,這東西有比沒有的好。


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這個毫無疑問是設計好的,因為不設計好不敢開筆,或者因為爛尾的概率增加,導致開筆成本增高,這是專業人士不希望發生的事情。
至於業餘人士……這大概要取決於開筆的激情是什麼。如果是因為忽然想到一個重大伏筆,或者是一個龐雜世界觀,那麼後續劇情多少會想一點。如果是因為莫名的衝動開始寫……誰管以後會變成啥樣,寫就是了唄。


謝邀
通常來說,不論是寫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都會至少在心中打好腹稿,並列出故事的大綱。特別是邏輯性強的小說,對於前後故事的嚴密性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不事先設計好完整的情節,那麼會增加後期修改的工作量。每次都大改,就和重寫無異了。所以寫長篇還是設計好情節並寫成大綱再慢慢動筆。
故事綱要的詳細程度因人而異,個人習慣寫出粗略的主線和邏輯關係,而不寫細節。這樣在書寫的過程中,機械的填充感會弱一點,讓人可以體會到寫作的樂趣。

(當然以上不是絕對,只是建議寫大綱,像是傑克·凱魯亞克這種變態……寫長篇都是一氣呵成的……)


以我不多的經驗,一般是先想一個開頭和結尾,中間的部分屬於即興。

舉個例子:有四個人去登山,其中一對是夫妻,結果遇到暴風雪,困在山上出不去,兩個男人說出去找人救助,兩個女人留在山上。結果兩個男人沒有回來。兩個女人決定下山找他們。走到半路,發現一隻公雞,她們飢餓難耐,把公雞抓住殺了,結果在肚子里發現了一截手指,手指上戴的戒指讓其中一個女人認出來是她的丈夫。這是開頭。

結尾:有個叫周帶魚的人從水庫大壩上一躍而下。

你們來把肚子填上吧。


最好是有個提綱,最起碼也要對今後的故事整體走向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否則很容易變成充滿混亂的作品——很多網路小說就是例子。

除非你是天才,能夠根據自己創造的人物性格逐步寫出合理的故事發展,但這需要有極為完善的人物設定和把握能力,這種能力是很少見的。

還是老老實實寫好提綱,然後逐步修改吧。


大方向一定是確定的。而且我想說,大部分情節一定要設計好,所謂的信筆由韁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是自娛自樂寫作者的態度。 寫小說好像是開一節火車撞牆,你把乘客拉上來,什麼時候加速,什麼時候轉彎,一定是設計好的。這樣最後撞的一瞬間才會有力量,才會讓讀者震撼。車廂上什麼時候打空調,什麼時候拉窗帘,這無所謂。但是小說有其結構上的力量,你不知道想說什麼,前面沒有伏筆,沒有鋪墊,沒有環境,最後一點感染力都沒有。希望你能拉上很多乘客。轟轟烈烈的撞一次牆。


上海譯文社出版過菲茨傑拉德的《夜色溫柔》那裡面有作者在寫這部書的時候關於字數的大體構建,細化到了每一章有多少字。包括主人翁原型的演化都可以在裡面找到。看完以後就能明白。


網文的結局,理論上基本都是可預見的吧……特別是男讀者較多的升級打怪就等著改編成小說的文了……肯定是升到最高級然後開著後宮瀟洒去了……

言情這種一般來說為了更多的虐讀者或者吊住讀者,理論上作者肯定會有所變動,比如一開始肯定是男一,可是讀者都說不是男二就棄,為了獲取讀者,男一肯定會退走,然後轉土重來……


昆德拉說過,小說的目的是為了探究一種可能性。所以探究必定伴隨思考,思考往往有所收貨有所自我提升,帶來新的認識,所以一部小說開頭之後劇情發展往往不能由作者強行扭轉了(寫小說畢竟不是畫Jump O.O)。所以包法利夫人死了,福樓拜會傷心的哭。
不過昆德拉也提到說「社會主義的小說」不能稱為小說,因為他們是在重複表達存在的事物而非創造。
(由於本人記憶力和表達能力的捉急上述文字純屬不懂裝懂,歡迎指正請勿嘲諷,會哭的)


《盜墓筆記》肯定沒有。


至少有過一個作者曾經說過,開頭和結尾都想好了,他就開始起筆了,至於中間發生了什麼,純粹看心情。。。


村上春樹講到自己寫小說的一個訣竅就是「拒絕預設框架」,不然文章流逝勢必受阻,或者說節奏就」死掉了」。這同音樂是一回事,假如鋼琴手彈一個音時,考慮後面的音,音樂就嗚呼哀哉了。


有的時候,結局早已被作者的上帝之手埋好,遠遠的蟄伏著。中間的起承轉合,人物的掙扎與憂傷,時光的漂浮與沉沒,都在作者的牽引下,跋涉過千山萬水,向既定的終點會師。可是走著走著,人物都活了過來,想要拉住命運的韁繩。故事急轉直下,開始脫離作者的控制,像一輛剎不住的車墜下了懸崖。最終作者的安排也要為角色的傲慢所動搖,分辨不出結局在最開始被定好時的模樣。


我認為沒有一個大綱的話,小說是無法完成的。
我自己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閨媛詩」,寫的是貴州遵義一個家族,200年以來的各種故事。這個小說裡邊,有晚清的秀才舉人,也有民國的國民黨共產黨,當然也有共產黨主政時期的各種人物,例如土改中的貧農協會會長和地主,大饑荒的時候去種菜自救的知識分子,文革裡邊的紅衛兵,造反派,走資派,武鬥的參加者組織者,上山下鄉運動中的知青,知青辦的領導。這部小說,情節一直延續到現在,當然裡邊也有留學生,下崗者,洗腳妹。
我的經驗是這樣的——第一,搜集素材,包括採訪,看書,做筆記。第二,我想要寫什麼?根據擁有的素材,表達一種什麼思想?我自己心裡要有數。第三,認真做一個大綱。
那麼在這三步裡邊,用了word,也弄了一個數據表,最後形成的正式的大綱是一個ppt。
在採訪階段,搜集素材這個階段用的是word,這個比較方便。以前我採訪的時候帶著筆記本電腦,如果是現在再去採訪,只要手機就可以了,手機上面不是有便簽功能嗎?隨時隨地可以記下各種要點。
正式進入醞釀寫作階段,我使用數據表。長篇小說,需要整理的素材很多,那麼用word,往往看不清楚了,這個時候,就使用了excel表。數據表的好處就是分門別類的整理,素材,特別的方便。
要開始寫作了,這個時候,看數據表又覺得不方便。要想一目了然,最好的,就是用ppt。所做的大綱,不僅包括了故事的節奏,地點,還有以ppt明示的人物的經歷,出生,讀書,結婚直到去世諸事件的年份,面貌體型,原型人物提示等等,另外還要有各個不同的人物之間的關係(父子?婆媳?爺孫?師生?。。。)。ppt有一個好處,它可以插入各種圖片表格框圖,能夠以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複雜的構思。
長篇小說人物和情節都很多,剪不斷理還亂。曹雪芹當然不可能使用電腦,他那個時候估計就是用毛筆寫寫了一個大綱。但我們現在寫的東西,我覺得應該可以使用電腦,於是有可能使得今天的作者構思小說時超過曹雪芹的紅樓夢構架我覺得。
有了這麼3個步驟以及office的運用,就可以坐下來寫了。說了那麼一些,那不知道對提問者有沒有用?


這個倒也未必。例如沙馬蘭寫《靈異第六感》的劇本時,起初是想寫個驚悚的靈異故事。後來改了又改,原先的設定全被棄用,整個劇情天翻地覆,最後就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樣子。

王小波的許多部作品,看上去也像是信馬由韁寫成的。他的小說本不講究故事的起承轉合,更像是一卷巨大的抽象畫。當然這只是猜測而已,我很難相信這種渾然天成的美是一分一毫計算而成的。

當然,大多數長篇小說是有布局的,無軌電車不是人人都開得的。


《海賊王》在起筆時就想好了十年後的劇情。


就我的寫作經驗來說,我會想好幾個關鍵的情節節點,比如主人公最後的下場一定是怎樣怎樣,這個事件的真相是怎樣怎樣,但是如何抵達這些關鍵節點,在我把它一個字一個字敲打出來之前,我也茫然不知,甚至中途還殺出來幾個事先沒想到的新人物。
寫作不應該是提綱的擴充和延伸,寫作本身是一場未知的歷險。一定程度上,作者本人向小說中的人物交出了主導權,讓他們牽引著作者的筆觸,一切演繹都是未知,卻又是順理成章。


看看路遙寫的《早晨從中午開始》


題主可以參考下盜墓筆記的作者……後面完全是了為了商業化而出的後續幾部……完全就是一個坑…因為自己寫了太多的疑點都沒填…又臭又長……好噠,我是來黑三叔噠!!!!!!!!


印象中有部小說,作者在完結後坦言目前的結局並不是原先所謂大綱的設定,在寫到一半多的時候臨時改了……而後他在另外的渠道把原先設想的結局發出來了


推薦閱讀:

想寫小說但是沒有靈感怎麼辦?
為什麼很少看到江南,南派等的文被侵權?
如何將一部含有陰謀、推理、政治成分的小說寫的嚴謹、合理?
寫小說有沒有可能不扯到愛情?
有哪些適合寫作新手的讀物?

TAG:小說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