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風居住的街道》《夜的鋼琴曲五》要比《賦格的藝術》《哈羅德在義大利》好聽,這裡面有什麼原因嗎?

聽了多年古典音樂,以聽交響、管弦為主,前兩年雜食各類流行搖滾現代等等,今年開始較多接觸古典鋼琴曲。
但是發現,古典鋼琴曲很少能帶來現代鋼琴曲的那種動聽的感受……

上述古典樂的結構確實精巧,聽起來也有獨有的平靜感覺。
但是,確實覺得沒有上述這一類現代鋼琴曲動聽,好像有一種感染力不夠的感覺。
請問有沒有什麼大牛能從多個角度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呢?

Ps:題主業餘水平古典樂愛好者,耳機低燒,常去音樂廳。


一是層次美 一是旋律美 這如同拿鵝肝同煎餅果子比較 當然我也比較不出來


好問題。
先說結論:古典比現代更優美。

首先,作為聽者,現代的鋼琴曲比古典好聽,確實。原因基本如下:
1. 現代鋼琴曲旋律更簡潔。這就意味著聽者更容易體會感情,更容易引發共鳴。並且,因為簡潔,和弦的優美的搭配聽上去更明顯。這也給人優雅的感受。
2. 現代鋼琴曲普遍更強調主旋的簡單重複。可能每次重複會加不同的裝飾音,但是每次重複給人的心情是相同的。這種簡單重複會突出主旋的作用,而使人感到好聽。

但是現代鋼琴曲有著致命的問題:
它只適合聽者。
換句話說,它不適合演奏者。

在演奏古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一片安靜的凈土。我會跟隨旋律而平心靜氣,自然的想到美好的事物,這種感覺是每次演奏都會感受到的。當然擔心音符會錯也是時常發生的事情,但是真的聽著古典的旋律的時候,心裡是寧靜的,是能夠不浮躁的。那個樣子的自己是我所追求的人生態度。
但是在演奏《夜的鋼琴曲》系列、《River Flows In You》、《風居住的街道》、《菊次郎的夏天(Summer)》、《Always With Me》等現代鋼琴曲的時候,就不那麼沉靜。旋律太過單調,和弦的優美在彈過一兩次之後就不再能強烈的體會(這裡解釋一下,因為和弦的搭配在我看來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單音和弦太容易膩)。於是彈奏現代鋼琴曲的時候,內心往往是「快彈完吧,我快要坐不下去了」。我相信不是我一個人有這個感覺。
至少我在彈過幾次上述曲目之後,就再也不會感受到當初聽時候的那麼好聽了。

基於上述原因,即:
1. 旋律單調,主旋太過被強調;
2. 簡單的重複讓人感到枯燥;
3. 單音和弦太正常所以容易膩,
導致了演奏者對現代鋼琴曲的乏味。至少對我來說,有不懂行的朋友在的情況下,還願意彈彈現代,RFIY這類的讓朋友高興高興,但是自己一個人想要彈點什麼的時候,會彈古典。

演奏者的乏味,也就註定了現代鋼琴曲不能流行太久。一個沒有人願意演奏的曲種,應該不會長久吧。

所以回到問題:古典更加優美,現代更加輕浮。僅對聽者而言,現代更好聽;但是對演奏者來說,現代鋼琴曲過於單調,彈兩次之後很容易粉轉路。
換句話說,認為現代鋼琴曲好聽很正常;但是在音樂領域可以經久不衰的,可以流芳百世的,不會是現代鋼琴曲。

以上。


和聲和諧、旋律流暢優美、節奏簡單穩定、有舞蹈感或韻律感 ←這是一般人都會覺得悅耳動聽的音樂。絕大多數流行歌曲、輕音樂、流行鋼琴曲、乃至大部分搖滾和爵士應該是都符合這些標準,你會覺得流行鋼琴曲動聽太正常了~要不然人家怎麼流行呢
------------------------
不知道題主平時聽古典常聽什麼風格的
不過古典鋼琴的黃金時代,是從浪漫主義往後吧--在列表最前端的必然是貝多芬、李斯特、肖邦、。。。…然後是民族樂派…拉威爾…這些。從貝多芬那個時代起,鋼琴的器質、演奏技巧都經歷了極大的發展,表現力極大發展提升,可以說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再加上一系列天才作曲家的偉大鋼琴作品;才成就我們今天視為樂器王者的鋼琴。
巴赫的鍵盤音樂,本來就不是為鋼琴而寫的,當時的鍵盤樂器與後世的鋼琴,是特質截然不同的樂器。柏遼茲的主要成就並不在鋼琴方面,《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也不是作為鋼琴曲而寫的。
【精巧平衡】,這是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的特點嘛。而以情緒感染、煽動、宣洩…這是浪漫主義的音樂的訴求。你要找感染力強烈的鋼琴曲,還是往貝多芬李斯特肖邦拉赫…等等各位的作品裡找會比較容易吧

總結來說就是:如果以【感染力強】為欣賞方向,題主可能在「古典鋼琴曲」的大範圍內,找錯了作品。


不少人同時都有聽過古典和輕音樂的經歷,對這種問題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是很讓人失望的是這些看法更多是俗常印象的剪輯拼接加一些避免矛盾的解釋來微調,至於導致兩個流派的聲音是怎樣出現題主認為的這種差別,卻很少去做一些紮實點的考察。
這個問題至少要從好幾個方面說起。但只是局限在個人的認識範圍里。

第一件事,錄音和播放。古典音樂是怎麼錄音的,輕音樂又是怎麼錄音的,有多了解一些過嗎?輕音樂包括很多流行音樂的錄音方式是分聲部來錄然後再並起來的,這個錄音方式允許不同聲部或者音源可以分別拾音、調整音量,然後再把它們拼接起來,這樣你會聽見所有聲部的聲音的音色都能特別響(從比例上來說),這個處理的結果就會把很多聲音的所有細節幾乎擺在你眼前讓你聽到,比如說鋼琴,你可以聽到非常豐滿的共鳴和餘音。題主去找台施坦威什麼的彈彈就知道了,你彈你也這麼好聽;如果你要是拿個麥克風很靠近鋼琴(任意一台)的共鳴板的話,保管你聽起來那個聲音效果和你在輕音樂鋼琴曲上聽起來的很接近,沒訓練過的可能都不大聽得出來(當然前提是琴別走音,麥克風質量不要太爛,以及最後錄下來沒有破聲)。
難道這個效果古典音樂做不出來?題主既然是耳機低燒,那肯定知道古典音樂的播放音量要低於輕音樂很多,為什麼?如果古典音樂跟輕音樂那麼調音量,估計聽起來都要暈了,放大後那餘響的音色估計都能讓人以為掉進萬花筒里。。。所以千萬別低估古典音樂的音色,錄音師是要綜合演奏家的角度(也就是他彈奏時自己聽起來的樣子)、現場混響,以及這整體合起來各部分的比例來調的,如果你聽著古典音樂的聲音沒那麼動聽,那說明沒聽到足夠多的細節,那麼把音量調大去,如果音量大了沒聽出好,那麼用好的耳機聽去。再不行?。。。呃好吧也許是版本問題。
這裡還要涉及一點播放的事情,古典音樂因為大多直接靠演奏拾音,也就是說它給設備的信息是混起來的一整套(好吧存在卡拉揚那種把長笛音軌混進大合奏里來突出長笛聲部的嘗試),設備要讀明白這個任務很重的,所以古典音樂對設備要求很高,尤其在聲場方面。所以,那些說「突出人聲「為賣點的耳機是不適和的,就連魔聲這種耳機都不適合,不是質量問題,而是風格,突出中頻而把其他頻段給消減了,這種耳機來聽古典音樂對耳機還是音樂基本就是兩敗俱傷。

第二件事,演奏。這裡可能部分人看著就會不高興了,因為接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人對輕音樂的演奏有時是很難忍的。「卧槽踏板這麼糙」「卧槽丫怎麼每個聲音都彈得一樣響」「卧槽他不用管低音的比例嗎」「卧槽線條呢」。輕音樂的演奏是不需要對歌唱性有要求的,如果真按照輕音樂鋼琴演奏出來的那麼唱,基本就跟切菜沒什麼區別。當然,也可能存在這方面不錯的輕音樂,但畢竟這倆講究的東西不一樣。所以,從這個角度說,認為輕音樂比古典音樂好聽和沒在鑒賞方面有過相關訓練、一些概念沒了解有關,輕音樂在設備上的豐滿聲音就很容易賺印象分。本人還曾經粉克萊德曼、粉天空之城呢。
答主@齊昱 說輕音樂對演奏者乏味,這話不能這麼說。這句話,對不同的演奏者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不能給讀者一種籠統「輕音樂很容易彈」的錯覺。沒錯輕音樂的確音樂上沒有古典音樂摳,但那也得在演奏上像摳古典一樣去摳輕音樂,才能真正把差別暴露出來。而真要這麼摳,輕音樂對演奏者來說可就坑多了。連線做得出來嗎,音程還有和聲的感覺對嗎,歌唱做得出來嗎,踏板能玩出滑音一樣的感覺嗎?那絕對讓人哭瞎,還不如回頭練古典去,起碼古典作品就是為這樣的處理設計的(輕音樂有時會讓人擔心和聲上的錯誤),起碼聽眾會聽得出好。。。。
就像之前說過的,不夠好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演奏版本太差。要說國內出版社錄的,簡直沒法聽。而且國外掉節操的也不在少數,連修改聲音冒充大師錄音的都有,就算把這個排除掉,也不是干專業就能好聽,有些學了很多年好像什麼都沒學好,聽過一首日本人彈的《獻辭》連李雲迪都能把她爆成渣,導致從此再難接受內田光子之外的日本鋼琴家。。。當然,也不是好的版本就一定能聽得出好,歸根結底還是素養,缺失一些基本概念的問題。

第三件事,作曲。這事兒牽涉太多音樂史的知識,不過有一兩個地方可以侃侃。輕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掛二、大七和弦都用得很多,算是讓聽眾覺得好聽的大殺器。這些是什麼和弦?用掛二和弦為主色調的曲子參考周杰倫的《東風破》;題主說到《夜的鋼琴曲五》,第七個樂句的高點也有大七和弦的影子。把這和弦拷貝下來,然後在鋼琴上試,彈著彈著就來一發,聽聽看是不是很有輕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感覺?但這幾個和弦在古典音樂的體系里並不佔主要地位,起的還是一個色彩上的而不是功能上(就是說可以標示樂曲某一段結束或者轉折的作用)地位。所以,這就變成一個純粹的口味問題了,人家的審美里並不側重運用讓你有感覺的元素,寫出來的作品聽起來沒有你有感覺的那些作品好聽,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答主@齊昱 (囧我不是針對你,只是你的說法比較典型,拿來討論而已)說現代鋼琴曲旋律更簡潔,側重旋律重複,這話其實是不對的。首先,古典音樂有現代派的(這點針對題主的說法),「現代鋼琴曲」這個說法容易引起混淆,這不僅是定義上的事情,估計聽得出輕音樂和極簡主義音樂區別的人都不多。其次,古典音樂的小品比比皆是,五六分鐘以內的事情,旋律要多複雜?到大型作品,情況甚至反了過來,越簡單的旋律才越好展開,越能寫得精彩。你讓輕音樂學貝多芬《英雄》用分解和弦做主題旋律試試?而且,輕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織體對普通聽眾來說可不簡單!有多少人能聽出周董的復調用法,明白它給自己帶來什麼效果?古典音樂怎麼會不重複,雙呈示部以前就是為了重複給聽眾增強印象而設置的,更何況古典音樂的主題變奏歷史悠久、佳作頻出,真正是變著花樣搞重複,只是聽眾有沒有這個素養,聽得出聽不出這是在重複主題?要真搞起絕對的重複,古典音樂跟輕音樂絕對不會在一個量級上。哪首輕音樂敢一口氣重複840遍(請搜索薩蒂《Vexation(煩惱)》)?

最後說說題主說的「感染力不夠」這種事,除了播放設備和音量沒有大力出奇蹟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你得看得出更多花樣,才會對受感染更加敏感。很多人會提聽音樂強調感覺,認為知識並不是那麼重要,但是也得接觸素材才有對感覺的激發啊,如果能挖掘的素材太少,放在你面前都認不出來,那感覺也就只剩下原地打轉而已。就像一個人不能看著一塊蒙著灰的寶石就說它沒有瑪瑙奪目,也許對很多人的耳朵來說,古典音樂正是這麼一塊蒙著灰的寶石吧。


大多數人所謂的好聽其實是自己熟悉的旋律,不好聽是因為不熟悉。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

現代的流行化的鋼琴曲,其創作重點無疑問的就是旋律。而且他們旋律創作,是建立在莫扎特,柴可夫斯基,拉赫馬尼諾夫等古典樂派的基礎之上的。他們的旋律創作是吸取了如此多的優美旋律的特點的。

同時,這些流行鋼琴作品他們也只注重旋律,內涵這些東西徹底的消失了。也就是說你怎麼會覺得好聽,他們就會怎麼寫,商業化音樂嘛。

手機碼的,回去再寫


現在很大部分流行鋼琴曲的特點:

1、都是4/4拍,其他節拍型的曲目很少,6/8拍這種富有律動的節拍都不多見。
2、結構行進都是Verse-Chorus-Bridge-Chorus的流行歌曲重複結構,缺少豐富的變化。
3、很多是一個單旋律搭配和弦(最常見的I-IV-V-I大調走向),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連是小調的都沒幾個。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大部分音樂基礎很弱的人,都能感受到美感。因為這些曲目就是人類覺得「和諧」的元素構成的。但與此同時,這樣的音樂,「創造力」是不足夠的,聽多了就會膩。

最淺顯的東西往往能被最廣泛的人群接受,但他們是不是最優秀的作品,我持保留態度。


並不是題主說的那樣,像肖邦(夜曲),李斯特(愛之夢,鍾),貝多芬(致愛麗絲,月光),聖·桑(天鵝),德彪西(月光) 這些都很好聽! 真的! 題主可以去聽李雲迪的演奏啊,正好最近他在巡演。

好聽的古典樂不可勝數,題主可能只是正好遇到了巴赫 哈哈

和題主恰恰相反,作為琴童,早年一直在聽古典樂純音樂輕音樂,近幾年開始聽搖滾現代流行,然後還報了學校的吉他課(叛逆)。

學琴的時候就覺得巴赫的各種創意曲練習曲又難聽有難彈,因為他的曲子有很多聲部並行交織(畢竟是復調音樂的集大成者),而且巴赫距離我們年代較遠(巴洛克晚期,那時候大多數演奏樂器都是管風琴),早於以貝多芬等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時期。

巴赫是一個虔誠的路徳教徒,所以作品中往往包含宗教色彩,現在跨越空間、時間、宗教信仰去了解他的確有難度。

順便一提,他的作品還包含一些數學原理,巴赫的《音樂的奉獻》中有很多神奇的卡農片段,如螃蟹卡農,逆行卡農。

這些在 Godel Escher Bach(作者:Douglas R. Hofstadter)一書中有介紹。

欣賞古典音樂可以有很多角度,並不僅僅是旋律優美與否,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與張力。


對了,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非常、非常好聽,尤其是第一首,撥動心弦! 聽完我都想去學cello!


了解古典音樂,推薦Benjamin Zander在Ted 發表的演講《音樂與熱情》

對於古典樂,的確不過涉獵些皮毛,如果有錯誤,卧倒求輕拍_(:_」∠)_


因為之前在學校「學子講堂」做了個關於巴赫的講(an)座(li),所以對他稍微有些了解。

至於柏遼茲,確實不太清楚。就不在這裡扯了。

差點把「題主」打成「樓主」,差點暴露年(zhi)齡(shang)了

還有題主所說的輕音樂我也非常、非常喜歡!
久石讓也很好聽,良心推薦!


@劉錘你強行提到我的方式簡直是夠了……

樓主的問題主要在於一點,缺少一個穩定評價音樂的通用標準,從你給答案寫的描述裡面就能看得出來,一會兒說現代鋼琴曲比古典鋼琴曲動聽,一會兒說古典鋼琴結構精巧給人平靜的感覺但感染力不夠,卻沒發現這些表述完全是出於不同評價標準之下的結論,猶如關公戰秦瓊,猶如你說胸大的妹子和皮膚白的妹子哪個更漂亮……

「動聽」,這明顯是在籠統而感性地描述一個概念,名叫「旋律美」,而且是比較古典時代的標準,考慮和聲的和諧、音程的舒適、旋律的優美、配器的音色等,由此很多二十世紀現代派作曲家直接掩面跑開了……
「結構精巧」,這明顯是在分析「曲式」或者「樂曲結構」,這樣的話現代鋼琴曲多數是兩段式、三段式、迴旋曲之類比較簡單的小曲子結構,篇幅通常也較短,肯定無法和古典鋼琴曲的宏大性複雜性對舉,類似於流行歌曲和古典聲樂套曲的差別。
「給人平靜的感覺」,這是在描繪一首樂曲的「曲風」、「表情」、「節奏」或者是「樂曲情緒」,寧靜的柔板當然讓人平靜或者想睡,激烈的快板肯定就不是這樣了對不……這還是處在感性或者說由音樂喚起生理衝動或感受的層次之內,類似於聽到了舞曲就抖腿,聽到了半音和不和諧音程就緊張,聽到了c小調就冷峻陰鬱。
「感染力不足」,這是在描述你與音樂之間的「共鳴關係」,由於樓主總是採取悅耳、讓人平靜這樣訴諸於生理感受和籠統感性的品味音樂的方式,所以情感上的共鳴也比較依賴於相對直白的現代鋼琴曲,大概類似於文學上的直抒胸臆和含蓄曲折的區別,你只能接受直抒胸臆的,自然覺得對現代鋼琴曲更有感覺,因為你並未真正「進入」古典鋼琴曲的情緒和構思之內。


不同時間段心緒自然不一樣的
也沒誰說古典音樂就一定好聽
師父 @莫雨笙大人沉迷勃拉姆斯
我無數次撿勃拉姆斯來聽都覺得如同嚼蠟
即使如巴赫粉如我,聽b小調彌撒都會覺得這他媽是什麼玩意兒
古典音樂那麼多作者,那麼多作品,怎麼可能一個人所有的作品都中意。
作曲家還分十二星座呢
一個作曲家的作品也分自己不同階段呢
流行音樂好聽的太多了,並不能因為古典音樂看起來高端一點裝逼一點就覺得哎呀為什麼我覺得流行音樂比古典音樂好聽我是不是品味堪憂理解不了古典音樂。
根本就不是那樣的噻。
所以硬要說原因的話,我只能說是你覺得xx和xx比oo和oo好聽,例如別人可能就反過來。
君不見巴赫粉內部掐賦格和平均律孰高孰低也是能戰到九霄雲外的
所以為什麼你覺得好聽?
估計跟你最近的心情有關吧

PS:我也覺得單就你說的這幾個來講,風居住的街道確實比賦格的藝術好聽哈哈


猜測可能因為題主不是INTP,才覺著bach那種平衡感么感情色彩比較重的音樂好聽


現代音樂easy listening,好聽,但是就是容易聽膩,而classic music則比較耐聽,經得住單曲循環。
不知道樓主有沒有這種感覺?


你提到的這些輕音樂只是好聽而已,但並不耐聽。我覺得真正好聽又耐聽的是新世紀風格的音樂,比如神秘園、雅尼之類的。他們的風格介於古典與流行之間,是值得去細細品味的。我之前也跟你一樣喜歡《風居住過的街道》以及班德瑞、理查德克萊德曼之類比較好聽的輕音樂,但後來發現這些音樂都太過浮誇了(比較淺),跟古典音樂沒法比。但新世紀的音樂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古典音樂的(至少神秘園的可以)。

另外,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其實跟心境有關。比如我喜歡《風居住過的街道》是在上學的時候。比如我聽《夜的鋼琴曲》是在喜歡上神秘園之後,所以我並不覺得《夜的鋼琴曲》有哪點好聽(我甚至覺得它難聽)。


從本質上說,這不是一個好不好聽,而是聽不聽得懂的問題


好聽的前提是什麼?是聽得懂。如果你的耳朵無法分辨出交響樂中所表現的強弱、音色差別、和聲結構等等,很顯然沒辦法覺得它好聽。

好的耳朵是要長時間去培養的,甚至需要從小培養,如今的音樂主要是面向大眾的,面向沒有經受過系統音樂訓練的普通人,絕大多數人從小接受的就是這種結構簡單的流行音樂,長大以後也很自然的喜歡聽這些音樂。

類似理查德克萊德曼,石進的作品大都很簡單,符合大眾口味,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流行音樂,所以會給人一種與眾不同高達上的感覺。而大多數交響樂已經超出了一般人的聽覺能力,覺得不好聽也是很正常的。


古典和非古典的區別,就是靜心製作的美食和快餐。
非古典樂曲聽到幾秒之內就能進入其狀態,欣賞之中的美。而古典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乃至多次的聆聽才能進入其狀態,感受其更加高級的美。


讀詩不如讀小說帶勁
喝茶不如喝可樂帶勁
這不是很正常么?
然而並沒有什麼問題,也並沒有高下之分;一個人心中的情懷,大多數都是很家常、很淺近的,就是要流行音樂才配;然而寫出人人都為之共鳴的所謂「大俗曲」需要對音樂的深刻理解。
難道和爸媽說話也要文言文?和損友一起搞基也要高山流水?
生活在人間,當仰望高山,卻也不能因為對高山的敬仰而鄙薄自己對塵世直白的親近。

補充一點點:
女神吃飯睡覺洗衣服么?藝術家有生理需求么?
我認為高雅藝術很大程度上是高度抽象的,遠離生活的藝術;它可以作為精神享受的重要甚至是主要部分,但絕不會是全部,也不會強烈的排斥其他的精神享受;人即使不是先有肉而後有靈的;肉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也就必然會有和肉密切相關的,看起來不那麼純粹、不那麼高雅的靈的部分。

難道一個所謂的「高雅藝術愛好者」,看到流行就應該鄙薄,看到大眾就應該嘲諷,拉屎也要拉的雲淡風輕決不能暗運內力,做愛也要做的唯美別緻絕不能口吐艷詞?
那未免太累了。

把古典理解成流行經過「存天理、滅人慾」加工後的東西即可;要明天理的時候聽古典,要察人性的時候聽流行。實際上,我的大提琴手拉的一手好埃爾加的同時是官方的校園歌手十強;我的定音鼓手同時有一個搖滾樂隊。

最最後,我想說,那些台上高雅起來逼的飛起的人,喝醉了犯起二來也騷的不行,比一般人腌臢多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當我第一次聽類似風吹過的夏天的時候覺得確實好好聽啊,尤其是搭配劇情、場景的時候。
後來聽古典,聽的多一點,再聽這些就會覺得乏味了。
也不是不好聽,就是乏味、單調,沒什麼內容。乍一聽覺得好聽,可是真的安靜下來,就覺得乏味。
需要找輕鬆的時候可以聽吧。


我來分享一個有點不一樣的個人體會:畢竟是完全不同的音樂類型,都有各自的忠實受眾與欣賞價值。若論結構的複雜度、技術的難度和藝術上的張力,這些通俗作品顯然跟那些古典作品不在一個量級上,這應該是沒什麼爭議的。但音樂給人的感染力,本來就是很主觀的,同一盤菜,也有人喜歡有人厭惡,何況一首樂曲,覺得那些現代通俗作品更好聽,再正常不過。我也曾十分沉迷古典音樂,少說也聽了有二十年,收藏的唱片也有不少,自己本身也愛好彈鋼琴玩鍵盤,而這幾年卻更熱衷於一些現代的流行鋼琴或鍵盤音樂,但不是「夜五」、「夢婚」這類結構與和聲過於簡單的輕音樂,而是偏愛一些帶有JAZZ色彩涉及鋼琴的現代音樂,比如Brian Culbertson、和泉宏隆、Chris Geith、秦四風等鍵盤大師的音樂,多是一些類似SMOOTH JAZZ、FUSION、COOL JAZZ等作品,還有一些鍵盤部分編曲特別好的POP作品,比如吳慶隆操刀的一些華語歌曲。對於我來說,琢磨這些流行或者爵士的和聲語言、律動形式以及即興手法,是比聽古典更有意思的事情。個人體會,以上。


我不喜歡小調,所以我不喜歡art of fu和夜的鋼琴曲5


謝邀!藝術雖說各有所好,但有程度深淺。
一定程度的作品需要一定程度的欣賞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具備這樣的審美也就只能理解自己審美能力範圍內的作品。
但審美能力通過學習、鍛煉是不斷變化、提高的,題主如果深入學習音樂20年,看法一定會與現在不同。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NewAge音樂 | 鋼琴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