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繪畫(以畫得像作為評判標準的繪畫)還有什麼存在必要嗎?

正在讀《裸猿三部曲》,其中一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繪畫(或者叫圖象探索)顯然可作為一個選擇的例子。作為一種行為模式,千萬年來,繪畫對人類都極為重要。我們可以舉阿爾太米拉和拉斯科山洞中的史前壁畫作為證明。

只要有機會和恰當的材料,小猩猩和我們一樣激動,它們也要探索在白紙上塗抹記號構成視覺圖象的可能性。興趣的發端與一條原則有關係。這條原則是:以較少的精力獲取較大效果的調查——報償原則。我們可以看到,這條原則在各種遊戲中都在發揮作用。遊戲活動中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最令人滿意的行動,還是那些獲得出人意表的使信息反饋增值的行動。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增值報償」的遊戲原則。黑猩猩和兒童都喜歡敲打東西;他們最喜歡的是用力最小響聲最大的東西。輕輕一扔就跳很高的皮球、輕輕一摸就飛過屋子的氣球、輕輕一捏就可能團弄成型的沙土,輕輕一推就容易滾動的帶輪玩具——這些東西是最有吸引力的玩具。

嬰兒初次面對鉛筆和白紙時並不認為自己會有多少出息。他至多能用鉛筆在白紙上敲打。出乎他的意料,發出的聲音使人高興。敲打的動作不只是發出聲音,而且還產生了視覺效應。鉛筆光在紙上畫出了記號。他無意之中划了一道線。

兒童或黑猩猩首次發現圖象的那一剎那,是富有魅力的時刻。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這一條線,對敲打所產生的意外的視覺收穫產生了興趣。他們端詳一下,然後又再次進行試驗。果然,第二次也成功了,接著的一次試驗也成功了。不一會,紙上就畫滿了各種道道。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塗抹的時候越來越賣勁。單一的試探性線條讓位於多線條的來回往複的塗抹。如果有選擇的餘地,他們更喜歡蠟筆、粉筆和油畫顏料,因為用它們隨意塗抹時,能產生更為強烈的效應,更為醒目的視覺形象。

對塗抹感興趣大約發端於一歲半左右,小猩猩和兒童都如此。但是,直到兩周歲以後,大膽、自信、多種多樣的塗抹才會真正增加勢頭。到3歲時,一般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圖象階段:簡化原來一塌糊塗的塗抹。在令人激動的混亂塗抹中,他開始提煉出基本的圖形。他開始試畫十字叉、圓圈、正方形和三角形。婉蜒的線條在紙上遊走,直至首尾相接而形成一個封閉的圖形。於是線條就勾勒出了輪廓。

隨後的幾個月中,這些圖形相互結合,形成簡單而抽象的模式。圓形被十字叉切割,正方形中畫上了對角線。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是首批畫象產生的前夜。在兒童身上,這個偉大的突破到來的時間是3歲半或4歲初。然而、在黑猩猩身上,這種突破卻永達不會出現。黑猩猩幻仔可以畫扇形,十字叉和圓圈。甚至可以畫出一個內有記號的圓圈,但是它冉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尤其撩撥人心的是,內有記號的圓圈是兒童進入構圖階段的前夜。湊巧把幾點幾線畫進圓圈,突然之間,彷彿變魔術似的,紙上就出現了一張人臉。它正看著畫圖的兒童呢。腦子裡突然一亮,他認出紙上畫的是一張臉。抽象試驗的階段,創造模式的階段結束了。現在要達到新的目的:完美描繪的目標。新的面孔畫出了.更逼真的面孔出現了,眼睛和嘴巴都找到了恰當的位置。接著又加上了細部——頭髮、耳朵。房子、動物、輪船、汽車。這樣的高度小猩猩看來是永遠不能達到的。小猩猩達到了自己的高度——一個圓圈,裡面再塗抹上一些記號——之後,它的身體繼續發育。可它塗抹的圖象卻不會長進。也許,將來有一天會找到一隻天才的黑猩猩,但是,其可能性似乎不大。

對於兒童來說。一個新的圖象探索的階段展現在眼前。不過,雖然這是兒童發現新東西的重要領域,但是早些時候學到的抽象模式的影響依然存在,尤其是在4-8歲時的影響更為顯著。在此期間兒童的繪畫特別令人矚目,因為它們仍然建立在抽象圖形階段的堅實基礎之上。此時繪畫的形象仍然處在區分很小的簡單構圖階段。但是,它們與自信的、牢牢掌握了的圖形——模式安排相結合,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圖畫。

從圓圈裡面加點到準確的全身像這個過程,是饒有趣味的。發現圓圈裡面加點可以代表面孔,並不能緊接著一個晚上就完善這一過程。顯然,完善這一過程成了主導的目標,可是它耗費時間(實際需要十多年)。首先,五官要畫端正——兩個圓圈代表眼睛、有力而平穩的一條橫線代表嘴巴。兩個點或正中的一個圓圈代表鼻子。外層的大圓邊上要划上頭髮。到了這兒,可能會有短暫的踏步不前。面孔畢竟是母親身體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至少在視覺信號方面是這樣的。但是,經過踏步之後,又可以取得一些進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把圓圈上的一些頭髮畫長一點,小人人就長出了胳膊和腿腳,胳膊和腿腳又可以長出手指和腳趾。此刻的基本圖形仍然是一個前於圖畫的圓圈。它可是兒童的老朋友,它遲遲不願離去。它從圓圈變成了一張面孔,接著又變成了面孔加身子。這個階段的兒童似乎並不操心,為何小人人的胳膊好象是長在頭上的。但是,這個小圓圈人人不會永遠堅持不變的。正如細胞一樣,它要發生分裂,在它的下面會長出第2個細胞。兩條腿先後總要在兩個圓圈構成的身體上相會,不過其交叉點一定在腳丫子之上。無論是在哪裡交叉,小人人的身子都誕生了。但是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會使胳膊乾巴巴地高懸在頭部兩邊。它們要在這兒高懸一段時間,然後才降下來放在更恰當的位置——從身子的頂部向兩邊伸展。

當這位探索發現的航海家不知疲倦地不斷前進時,看看他逐漸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行駛的航程,真使人神往。他逐步嘗試更多的圖形,逐步試著把各種圖形結合起來,逐步償試更為多樣的形象、更加複雜的顏色、更為多樣的結構。終有一天,準確的表現會實現的,外部世界的精緻模寫會被捕捉住,並保留在畫紙上的。然而,到了這個階段,初期塗抹活動的探索天性被淹沒住了,用圖畫交流思想的迫切需要佔了上風。早期的圖畫,無論是兒童還是小猩猩作的,都與傳遞思想毫不相干。那是發現的行為、創造的行為、是試驗圖形變化的各種可能性的行為。那是「繪畫行動」,而不是信號傳遞。它不需要報償——塗抹動作本身就是報償,那是為遊戲而遊戲的行為。然而,正如許許多多的童年遊戲一樣,兒童的塗抹行為不久就融入了成年人的其它追求之中。社會交流一古腦兒接過它,繪畫中的創新精神失不可得,「把畫線當走路探索」的純真的激情蕩然無存。只有在心不在焉地胡亂塗抹時,成人才容許這種探索精神死灰復燃。(這並不是說,成人已經失去了創新精神,我只是說,創新的天地轉移到了更為繁複的技術領域、)

所幸的是,探索性的繪畫藝術,重視環境形象的遠為有效的技法,已經開發出來。攝影及其派生技術已經使再現性的「信息畫」(informa tion Painting)過時。這就砸斷了長期束縛成人藝術使之跛腳的責任鎖鏈。繪畫再一次成為可以探索的藝術,這一次的藝術以成熟的成人畫的形式出現。毋庸贅言,這正是當今發生的事情。

現狀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畫寫實(或者說就是寫生),賣得還挺好,他們的畫可以理解為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但人們購買這些寫實繪畫又是為了什麼呢?這部分人從中看到了什麼價值呢?


問題是,寫實繪畫根本就不是以畫得像作為評判標準的啊!?

我相信凡是自己畫過寫實畫的人,拿給身邊人看的時候,90%的時候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很像」或者「不像」,總之就是跟像不像有關係。像就是好,不像就不好,這就是路人的評判標準。

那我來從我自己的油畫專業角度,講一下我自己的體會,我看寫實畫的時候都在看什麼?

鑒於問題描述中,主要提到了兒童的塗抹、圖形和探索等通常人們覺得是「創意」的關鍵字,所以我就主要只從平面構成和構圖的角度來談。太基礎的神馬三角形構圖不會講。

由於網路圖片色差問題,暫不討論與顏色有關的問題。造型、空間等等的其他元素也不展開。

------------------------------

你知道寫實繪畫可以多抽象嗎?

首先我選了一張畫,是之前在某個你最喜歡的畫的問題下的高票答案(證明大家都覺得好),名字叫做Lady Godiva。

我想大概80%以上的讀者並不知道Lady Godiva是誰,有什麼故事。現在,千萬別搜索,我也不知道畫家是誰,畫的是誰,是什麼故事。這些背景資料對我們看畫一點用都沒有。

現在我們先忘記人和馬,進入看山不是山模式,我們看不見人,看不見馬,看到的是點線面 (黑白灰、色塊等不討論)。

我首先看到:
線條的重複。這是一個被非常多古典畫家遵守的原則,英文為Echo,中文似乎沒有特定屬術語。我自己稱之為押韻,這些重複的線就像強弱的和弦,構成畫面主線。
不是每一張畫都會有,但是能用好的基本都藝術史留名了。

然後我看到:
力的方向與均衡。所謂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是視覺語言的一項基本功,但是力玩好了,就又是一個大師。其實力玩得最好的是巴爾蒂斯,但是他可能不太符合題主所謂的寫實,所以按下不表。
圖中箭頭代表力的方向,斜線代表阻力。向外沖的力需要適當緩衝,但也有某些力需要讓它直接發泄出去。其中的原理涉及很多因素,畫家需要綜合判斷進行設計。
整個人體的動態非常精妙:頭頸肩力量往後沖,背部往前收,手的線條平面元素上是向前的力,但是手腕抓住馬繩的力又是向後的。

別開玩笑了,現實中畫面左邊那裡怎麼可能剛好有根柱子?都是畫家的設計。你可以試想把柱子去掉,整張畫的力就直接衝出左邊散掉了。
右上角是透氣讓力發出來的點,所以右下角就不能再泄了,要把力擋回畫面里。

黃金分割很多攝影發燒友都知道理論了,但是現實生活中拍照很難剛好拗到黃金分割。畫家就自由多了,一切都在設計中。

不僅是大的分割,還有小的分割

只要畫家有用這些親測有效的招數,我就能看得出來。我會感覺在跟畫家對話,他拋給你一個東西,我就默默說一聲「我懂你……」 這比什麼畫面里是誰,有什麼故事有意思多了,更不要說像不像了。

記得,以上的分析只是構圖裡非常小的一部分,而構圖又是繪畫里非常小的一部分。

而且,歷史上的抽象繪畫就是在這些東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你看不懂這些,我不相信你能看懂所謂的抽象繪畫。

再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完了之後我會稍微講一下以手頭功夫,也就是純炫技的寫實繪畫。

安格爾大神,他的畫今天看起來太像了,然而被當時的評論批評說結構畫不對,呵呵。

你以為左上方那個燭台真的在那裡?你以為它是打醬油的?

後面的兩個花瓶也不是吃素的,它們剛好就放在那裡嗎?非也,它們是用來防洪的,把主題限定在一定範圍內。

你們要的黃金分割,左也行,右也行。

除了上面這種高度的寫實繪畫,另外還有許多不同路數的寫實繪畫。

比如照相寫實:

照相寫實與以往的寫實不同,千百年來,人類寫實繪畫畫的主觀,是我們的視覺經驗,我們的眼睛所見。照相寫實畫的是相機的視角(或者至少是看上去像相機的視角)。作為一個流派,到了今天其實確實式微了,但是它還是受到一些藝術家、業餘愛好者的青睞,無它,一來通俗易懂,二來比較好賣。

與大眾的想像相反,照相寫實其實並不是特別難的一種繪畫技術。底稿可以列印照片用複寫紙轉寫,大畫幅可以投影,有些行畫直接就是機器噴印在畫布上,畫工再在上面覆蓋顏色。當然也有手工起稿的,但是實際操作上少見,因為既然就是要畫照片,那就沒什麼必要。

這種寫實,我認為它僅僅是作為一種人類可以達到的技術而存在的,就像人類有能力拍攝冥王星的照片,人類也有能力把畫畫得像照片。

照片總被認為更加真實,但是照片呈現的視覺跟人眼的視覺實際上是很不一樣的。

你現在可以試試看,直望著前方某一個物體,不要轉動眼球,嘗試感受一下你的眼角,感受你的視覺中心和眼角的銳利和模糊程度,色彩的飽和程度。

然後可以試試看,食指放在眼睛前大約一個拳頭距離,閉左眼,感受你的視角,然後睜開左眼閉右眼,再感受視角。過程中也可以感受一下眼角。這個時候你的眼睛是沒有辦法聚焦的。

然後也可以保持這個動作,把眼光逐漸轉到正前方,感受一下現在你的手指的模糊程度。

這些都是我們最日常的視覺經驗,你說,是這樣的視角真實,還是照片真實?所以,在照相寫實的頂峰過後,更多的畫家還是回到了表現主觀視覺語言的寫實上。

比如我很喜歡的當代畫家Istvan Sandorfi,看看這種處理視覺中心和眼角、銳利模糊的技術,也注意看畫家怎樣通過視覺語言,指揮你該看哪裡,先看哪裡,後看哪裡,哪裡不需要你看:

注意四個角的處理:

中國也有這一卦的畫家,像徐芒耀,玩了很多左右眼視覺經驗的探索。
網圖不太清楚,如果看畫冊會比較好,注意有些地方的重影,就是畫家在嘗試表現左右眼的不同角度:

他的作品網上不多,有興趣的朋友請購買畫冊。

再來就是,提到寫實,國內幾乎言必稱冷軍。他的寫實技術那是多少萬像素的相機都比不上。冷軍的網路資料和知乎介紹都有很多,不再贅述。我只是想吐槽一下他的構圖,每次看到他那些肖像畫都有種想要把構圖裁掉上部分的感覺,普遍都十分偏下,不過這也成了他的一個特色就是了。

總而言之,寫實是一種技術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評判標準。

未完待續


如果說寫實繪畫只作為記錄瞬間畫面的手段的話,的確已經被攝影技術取代而式微。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一張春節團圓飯的全家福,大部分人會選擇拍張照片而不是像中世紀貴族那樣請畫家來畫肖像畫。

我不清楚目前寫實畫的市場有多好,但可以確定其購買者的購買目的必定與購買攝影作品的目的有所不同。攝影是可以通過底片拷貝的,而即便是臨摹同一個場景,不同藝術家傾向於的畫面精度不同,比如一個小陰影,是強調錶達還是忽略,使用畫具不同,比如蛋彩和油彩的區別,顏料稀釋的程度等等,都會造成畫面的個體差異,這就為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帶來了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

除了藝術品作為收藏品的價值,從學術角度看,繪畫內容,畫面形式,創作動機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受歷史潮流背景的影響,是後世研究當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有時候我也會購買寫實作品,並非為了收藏或學術研究,而是單純喜歡其畫面表現內容。的確,攝影技術可以更精準地表現現實,但缺陷是無法將現實打破重新排列組合(先不考慮ps)。比如我希望看到海妖引誘奧德賽的場景,寫實繪畫結合想像力就可以表達這個畫面,而如果不藉助數碼手段,攝影達到這個效果的門檻較高。而如果結合數碼手段,門檻又低到不足以體現藝術價值的地步。

除了內容,有時候購買寫實作品也是出於繪畫愛好者的角度希望觀摩別人怎樣對特定的題材進行表現,觀摩筆觸和色彩的運用。題主的出發點是從市場考慮,但對於繪畫愛好者來說,即便沒有市場,也不妨礙完成一幅作品時候的愉悅感與滿足感,這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所以即便寫實繪畫不再有市場,也不妨礙我買幾幅回家觀摩學習自得其樂。

綜上,無論繪畫怎樣式微都擋不住愛好者的熱情。第二,畫面題材的寫實不等於畫面布局的寫實,攝影作品是二者都實,而繪畫作品可以做到實前者而虛後者,這就帶來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比如著名的拿破崙加冕的畫作,雖然人物與場景都是寫實手法,但通過人物布局,虛構的動作與表情,傳達出有目的性的政治歷史意味。


有必要!十分有必要!!!
不知道題主除了理論性的東西有沒有畫過類似的寫實畫。
其實通過看畫的表面,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及攝影技術,沒有什麼創意亮點與情感抒發。這部分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內~伴隨著這些想法的還有就是浪費時間和浪費材料。
但是!!但是!!但是!!
我有幸接觸到了這樣的專業課程~課程的名字就叫「寫實繪畫」。要求就是看實物或者照片~然後跟它畫的一毛一樣~記得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整個人都懵逼了,因為它打破了我以往所有的繪畫經驗~
細細想下來~這是一門十分嚴謹科學的課程~尤其是在繪畫的初期。
首先是對顏色常識的認識和理解~其次是造型的認識~還有就是接觸了「光影」。個人認為這個課程很好的揉合了別的基礎課程並加以應用。
有人會說以上幾點別的形式也可以做到。
是的,我不否認。接觸多了覺得寫實繪畫最厲害的在於~能有效的訓練人的觀察能力及繪畫語言的表達能力。這裡的表達是指更深入更細節的表達。
個人覺得這是以長期繪畫為目的,很有效的初級了解繪畫的手段之一。
以上是覺得作為一個學生來說寫實繪畫的存在必要性~個人覺得你連這些最基礎都做不到還談什麼繪畫~
商業~嗯~~這個~我還是學生一枚~但是那些問我要畫的都想要我的寫實而不是那些我天馬行空感情泛濫成河的東西。不會畫畫的人也是看了我的寫實才覺得我是個畫畫的~即使我是個手渣~
所以我覺得是有必要的存在~
再說,內行的看能學東西~外行的看覺得牛牛的~為什麼沒有存在的必要?!

題主理論太多~沒耐心看~看了題就進來回答了~啊哈哈哈哈~


求教信息畫過時的說法有任何現實依據嗎? 如果真的過時了設計圖是什麼?照片拍不到不存在的東西吧。


寫實是追求藝術和現實的視覺對應,人認知到了這種對應,就會感受到快感,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認知的快感,這是一種審美快感。

你看到圖中某物「像」現實中的某物或者說「是」某物,就會感受到快感,這是無法滅除的人類本能,人類從兒童開始就喜歡,比如這種兒童讀物,小時候可以盯著看很久,識別裡面的東西,一樣的心理:

至於質疑攝影和3D列印可以搞定一切的,還是沒搞清楚寫實藝術的本質,我們從寫實藝術中得到快感,並不是說寫實越到位就越能得到快感,這個很重要。所以你隨便拍一張相片或雕一個超像的蠟像並不能給人以審美快感,因為太像了,根本不用認知,哪來的快感?如果這都能有快感,豈不是我每天走在街上一直都產生審美快感了。評論里@曉漁 說得好:
「每天在街上被各種高清retina圖像和震撼環繞立體聲包圍著,大家應該很幸福才對^_^」


寫實繪畫一直也在調整自己去發展出更新的東西,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來說,你肯定不會覺得達芬奇和馬奈和劉小東畫的是差不多的,其中畫要表現的內在一直不斷的在變化。


我果然不適合長篇大論……

一句話回答:
既然這個世界還存在機械錶,存在舞台劇,存在紙質書,存在演唱會,……,那有什麼理由廢除寫實畫?


有必要,比如還有小部分的喜歡純古典式的繪畫的,畫得像是那個行業的基礎標準。
還有很多靠糊弄外行維生的畫匠也需要畫得像。(比如CG行業)


現代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包容和多樣性,什麼樣的藝術種類都要有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任何一門獨大就很可怕了,現在中國的藝術環境還不是太現代,恰恰是追求畫得像的人還是太多。


1.將寫實繪畫與「以畫得像為評判標準的繪畫」粗暴地等同起來是不妥的。
2.只要還有藝術家認為自己需要寫實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寫實就還有存在價值。寫實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一個標準,也不會局限於某一個時期。只要你覺得合適,你可以挑選任何手段來表現你自己的所思所想。
比如說超寫實藝術和寫實主義。(是的,寫實和寫實主義也不是一個概念。)
3.盲目地以畫得是否與對象一致作為評判標準自然也是極不妥的。這點不需要多說。


有強大的能力,做簡單的創作,是境界;沒這個能力,又表現的不屑於做有技術的事情,是流氓。


有了汽車現在還有人騎馬,但已經不是為了代步,就這個意義


只要人類文明還存在,寫實繪畫就一定會佔據美術史里的一個位置,而各種表現主義和形式主義是會跟著時代變遷的,因為文化潮流和思想會影響藝術家對表達方式的研究,自然和人這種客觀存在的東西是永遠不會變的,闡述內心的東西是社會環境的一面鏡子,描繪客觀世界的東西總是能喚起人的眼睛和記憶


·

其實寫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內核是我們永遠想要完美的控制力。

畫寫實畫不是為了獲得一張畫。而是為了獲得一種能力。

就像你考試爭第一名 不是為了第一名,而是第一名所帶來的其他東西。

畫畫,最便捷的獲取控制力的方法,就是找一個現實的東西,嘗試畫它。

當你能完美畫出來的時候,你的控制力就離完美更近一步了。

當你的控制力完美了可以幹什麼用?
當然是畫出任何你想像的東西。傳說中的100%完美表達。

當然,歷史上目前為止並沒有人能做到。


寫實,和抽象,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它們都需要控制力。

·


沒有寫實繪畫,你讓侏羅紀公園真的抓恐龍來拍嗎??


寫實繪畫在今天還有什麼價值,取決於你認為的「寫實」到底是什麼東西罷了。這麼說吧,凡是把畫兒畫的和眼睛所見一樣的寫實,的確都嗝兒屁了;但是把畫兒畫的比眼睛所見更「真實」的,並不操心這個問題。

在題主的提問中,把「寫生」視同於「寫實」,是不對的。

呂西安·弗洛伊德, 20世紀碩果僅存堅持寫生繪畫的畫家,他的作品難道是慣常理解的「照片式」寫實嗎?顯然相去遠矣。順便說一句,他的作品在佳士德和蘇富比都拍賣得很貴。

看起來,(西方)繪畫似乎在20世紀初的時候,命運就已經到頭了。《裸猿》作者要說的話,巴贊一早也說過:「透視法是繪畫的原罪,它牢牢地將繪畫困鎖在寫實的牢籠中」。其實這話可能只說對了一半,如果是布格羅,安格爾,路易大衛那樣的寫實,那它們死得其所;如果是倫勃朗,維拉斯凱茲,和透納那樣的寫實,它們則很早就悄悄地躍過那條「實」線,去了攝影發明後再追100年也未必追得上的殿堂了。

大家都叫寫實,有人寫形象,皮毛寫得毫微具現,按照馬克思的定義,技術爆炸而已。技術總有可能被代替,技術總有敗於更牛逼技術的可能,筆墨輸給鏡頭,紙張輸給電腦。技術翻出100朵花兒,沒有翻出美麗新世界。但有同樣寫實的人不這麼想,下筆就思考別的問題,熟練的畫家畫個照片能有什麼難度?幾條規律一些練習,手藝活兒無他唯手熟耳。達芬奇帶著那幅肖像在身邊十幾年,靜靜思考個幾個月畫上一筆,他是在考慮,如何畫得更像嗎?甚至,如何讓畫里的人活起來嗎?

不是的。像不像的門檻,其實早就有些人早早地悟到,悄悄地跨過去了。中國人從來也沒有畫過光影透視類型的繪畫,但是中國畫不寫實嗎?你且爬萬壑山去看上一看,在富春江上漂一漂,再回來看看巨然,看看黃公望,誰再說中國畫不寫實只講究意境的,就統統可以拖出去打死拉倒。但是狡猾的東方人啊,有意還是無心,知道往像里畫,終究是死路一條的下品(也是因為注重線條忽視體積,以及毛筆宣紙的限制),所以弄出來一個模稜兩可的,繪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什麼意思?西方繪畫里那麼多大豪傑,會悟不出這一點繪畫的精髓道理?你去看看倫勃朗一生的自畫像嘛,他畫的究竟是自己的皮毛,還是自己的人生?這點差距,不會看不懂的。

繪畫上千年歷史,還真以為西方人這麼久就只解決「寫實」一件事,也是太小看他們了。以為區區一個攝影術,就能終結掉繪畫的核心價值,也是有點太naive。廢不廢止這回事終究要等所有拿畫筆的人都放棄了,忘光了,死絕了才能實現。其它人,我覺得,就不要替寫實繪畫心操稀碎了。至於說,什麼information painting(奇怪的術語), 砸碎裹腳鎖鏈云云,那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熱議過,革命過,解決過,拉倒過的陳年往事了。到現在還在熱搜榜單里赫然在列,搶佔頭條100年,也真是話題性太強了些。


首先,引發題主思考的這本書就有很大的問題,毫不客氣的說,莫里斯的這本書的很多內容都已經過時了(本書寫於20世紀60年代),並且這也並不是一本好書,我在很早之前就有讀過,不過裡面的很多推斷都主觀到令人匪夷所思,不但缺乏事實和基本的邏輯支持,並且隨意的找來一個不知哪裡得來的研究結果就作為依據說出一長串結論,看的我也是醉了,甚至單單看題主粘貼的書中節選也仍然讓人無語,文中將有意識的對客觀對象的描畫簡單的說成是信息傳遞的需要,是「信息畫」,卻把無意識的塗抹直接和探索精神掛上了勾,甚至敢於寫出「只有在心不在焉地胡亂塗抹時,成人才容許這種探索精神死灰復燃」。我勒個去!我真的不想在多年以後又對莫里斯大肆的吐槽一番!同學,看書要帶腦子,切不可盲目跟風崇拜,更不可迷信所謂的權威,你有仔細看過這本書的序言么?這種嚴重無視人類文明文化對人類群體和個體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僅憑臆想就得出結論的書,聽話,燒了它!
對於莫里斯以及他的這本沙文主義的「神作」暫且吐槽到這裡,既然正了三觀,接下來我給你說道說道為什麼在攝影技術被發明出來後的這180多年間,寫實繪畫(其中更有照相寫實)仍舊存在的原因。
不過,在說道之前容我睡一覺先……


寫實繪畫是人類在進化之路上加的一個技能點,現在有更方便的替代品(攝影術)之後就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了,不過進化這個東西的特點就是已經加了的技能點除非已經嚴重妨礙物種的延續了,否則是不會輕易消失的。

中國不是不想加寫實這個技能,而是之前沒有出現那個條件,到了清朝有了條件很多宮廷畫家就開始跟郎世寧這種西方傳教士畫家學習寫實基本功了,出現了一批立體感很強非常逼真的寫實工筆畫,主要負責給皇帝妃嬪及皇帝的寵物畫像。只是後來由於常年的戰亂,這個技能沒有能夠被人民大眾熟知。

當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很多東西都是並存的,其中也包括多元化的趣味,而這種趣味的多元化是好事情,有人畫寫實繪畫總比所有人都只被允許畫紅光亮要好很多,有人買寫實繪畫要比沒有人買畫要好很多。

並不是所有的寫實繪畫都是純粹寫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創作,還有一部分是帶有觀念的寫生(比如弗洛伊德,圖依曼斯,霍克尼等)。由於這部分人的存在導致不了解內情的外人很難判斷哪些寫實繪畫是藝術的,而哪些只是純粹的記錄(照相機的替代品),甚至有很多人誤以為畫得越像照片就是畫得越好。

寫實繪畫曾經是人類進行圖像記錄的重要手段,現在其功能已被相機、數碼相機、手機攝像頭、電腦攝像頭、監控攝像頭等給代替了,但是這段歷史還不夠長,還是有不少人非常擅長用繪畫進行圖像記錄(在這點上掌握了寫實基本功中國畫家比例要大於歐美國家的畫家群體,很多人不是不會畫,而是覺得那東西太低級,因為高考的存在,對於絕大多數科班出身的畫家來說這種逼真的圖像記錄能力是上大學必備的技能,畫不出來就考不上)。等多數人慢慢淡忘這種技術了,這種以圖像記錄為主要功能的寫實繪畫會變成極少數人的特殊愛好,這個在歐美國家已經實現了。


有必要。用來藝考。


還沒學會走就想著飛可不對


想起和一個外行的說起繪畫的是,他的結論是:畫的像有什麼用,還不如照相機.創意最重要,根本不必去練什麼素描.畫得再寫實,也不如創意地隨便塗.
畫那麼多年我依舊不明白怎麼才是創意地隨便塗.╮(╯▽╰)╭他可能指的是畢加索的那種抽象畫吧.


推薦閱讀:

喜歡畫畫是一種什麼體驗?
漫畫怎麼練人體結構,透視等等?
沒有繪畫基礎也沒什麼天分,但是有興趣,準備學美術,可行嗎?
繪畫和攝影的區別在哪裡?

TAG:藝術 | 繪畫 | 消費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