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不浪費食物的最大意義是什麼?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所謂浪費,反而是一種擴大需求,增加農民收入的行為。而且就算節約,省下來的食物也幾乎不可能到達買不起食物的人的手裡。

那我們的「光碟」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你是否見過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好人」先生生氣的樣子?當時,他那粗心的兒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戶玻璃,如果你置身於這樣的場合,你恐怕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圍觀者,哪怕有三五十個人,都會異口同聲如此這般地安慰這位不幸的店主:「不論發生什麼不幸的事,天下總有人會得到好處。人人都得過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幹什麼呀。」

現在,這種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經形成為一種理論,我們將用這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理論。我們會發現,很不幸,就是這樣的理論在指導著我們絕大多數的經濟制度。

假定這塊玻璃值6法郎,你就會說,這個事故給玻璃工帶來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個法郎的生意——這我承認,我絕不會說這不對。你的話很有道理,這位玻璃工趕來,履行自己的職責,然後拿到6個法郎,在手裡掂量掂量,而心裡則感激那個莽撞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據此推論,得出結論——人們確實常常得出這樣的結論——說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說這能使資金周轉,說由此可以導致整個工業的發展,那就容我大喝一聲:絕不會有這種好事!你的理論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沒有考慮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於我們的這位店主在這件事上花了6個法郎,他就不能用這6法郎辦別的事了。你沒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修補這扇窗戶,那麼,或許就可以換掉自已的舊鞋,或者給自己的書架上再添一本新書。簡而言之,如果沒有發生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這6法郎干別的事。

下面讓我們把工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看這一事故對它的影響。現在窗戶打破了,玻璃工的生意增加了6個法郎,這是我們已經看到的。如果窗戶沒有破,鞋匠(或別的什麼人)就會增加6個法郎的營業額,這是我們看不見的。

而如果在看得見的一面之外——這是積極的事實,也考慮一下看不見的一面——這是消極的事實,那麼,我們就會明白,不管窗戶是打破還是完好,對整個工業,乃至全國的就業,都沒有好處。

現在,讓我們站在詹姆斯?好人先生的角度考慮一下。第一種情況,如果窗戶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麼,他從窗戶中得到的享受,既不會比從前少,但也不會比從前多。第二種情況。假如窗戶沒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這6個法郎去買鞋,於是,他在繼續享用窗戶的同時,還可以得到一雙鞋。而由於詹姆斯?好人先生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然可以得出結論:綜合起來考慮,對享用和勞動進行一下估計,那麼,我們已經喪失了被打破的窗戶的價值。

作一個概括,我們可以從中得出這麼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有些東西被毫無意義地毀滅了,社會損失了某些價值」。我們必然會同意這麼一個令貿易保護主義者毛骨驚然的公理:「破壞、損壞和浪費,並不能增加國民勞動力」,或者更簡單地說,「破壞並不是有利可圖的」。

《工業觀察報》對此會有何看法?或者令人尊敬的查曼斯先生的弟子們,你們對此還有何話說?你們的老師曾經那麼精確地計算過,如果燒毀巴黎,那將有那麼多房子要重建,會帶來多少生意啊。

我很抱歉打擾了人家很有獨創性的計算,尤其是因為這種精神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立法中。不過我還是請他另算一遍,先把那些能看見的一面放到一邊,考慮一下那些看不見的一面。

讀者在進行觀察時,必須謹記,在我講的那個小故事中,並非只有當事的兩個人,還有第三個人隱藏在幕後,我請他對此予以關注。一方是詹姆斯?好人先生,他代表著消費者,他本來可以有兩樣享受,但由於一個破壞行為,而只能享受一樣。代表另一方出場的是玻璃工,表示生產者,他張開雙臂歡迎窗戶打碎的事故。第三方則是鞋匠(或者別的行當的商人),他的勞動卻由於同一事故而遭受了同樣大小的損失。這第三個人一直藏在陰影中,使我們一直沒有留意到,但他卻是這一問題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他向我們揭示了我們從破壞行動中能得到利潤的想法是多麼地荒唐。正是他,馬上就可以教導我們。以為從限制貿易中能夠得到多少好處的想法,其實更荒唐。畢竟,所有的破壞性行為中,再也沒有比這更荒唐的了。因此,如果你把所有為貿易限制辯護的論證追根溯源,你所看到的,其實就只是這種老百姓的話:如果沒有人打破窗戶,玻璃工幹什麼去呀。

《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巴斯夏


前面的回答多不深刻。不管是糧食還是其他物品,理性地節約都有助於引導有限的資源用於生產帶來更大效用的商品上,除非認為浪費本身就是商品


從國家的角度來說:這是由於我國本來就是一個缺糧大國。糧食危機不是危言縱聽。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糧食短缺不是一年半載了。之所以進行轉基因的研究,國家大力推廣,也是由於看到了很多問題的嚴重性。糧食危機關係著整個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必須提倡不浪費也可以保證糧食安全。為什麼袁隆平獲得第一屆最高科技獎,我覺得也是由於他做的研究有很重大的現實意義。很多段子都說中國一年浪費的糧食夠養活一個國家的人,我覺得並不是危言縱聽。我們不能純粹的依靠進口,因為糧食危機不同於其他,關係著國家的安微和穩定。如果我們都依賴進口,很容易受到國際糧價的影響和受制於他人。所以提倡不浪費糧食,從國家安全和戰略角度來說,也是合理的,非常必要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提倡人們理性消費。
其實我們不妨將問題擴展一下,類似觀點非常多,一些人認為浪費糧食能刺激生產,還有其他類似觀點:
一個地方發生了地震能刺激當地大興土木,所以地震是一個好現象(不考慮人員傷亡)。
有些政府部門修一條馬路,修了拆拆了修,能夠增加GDP,重複返工能夠增加GDP
浪費糧食,能夠刺激糧食生產,所以浪費糧食是正確的。
有一句話說的好:
壞的經濟學家只能看到問題的一部分,好的經濟學家能夠看到全貌。
之所以有這種認識,是由於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部分。
就拿地震能刺激經濟發展來說,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會不會打碎自己的玻璃然後換一個好玻璃然後覺得這就是對整個家庭有好處呢?是的,玻璃是比以前明亮了,但是整個家庭收到了損失。是的,地震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當地妻離子散無數的悲劇。不過十年後可能這裡收到了大量的照顧和國家撥款,甚至會會展的不錯,但是這並不代表這是有利於整個國家的。
所以,在浪費糧食上也是一樣。是的,如果大家都浪費糧食,確實,糧食可能價格會增高,糧農可能會短期收益,但是整體是損失的。

還有,所謂的「光碟行動」,只是提倡人們「按需消費」。並不是說一定要將盤子里的食物吃光。而是當你按照自己的需要購買的時候,你自然不會浪費。比如很多時候去飯店消費,明明只需要點兩個菜就可以了,非要弄5個菜,肯定浪費3個,哪怕你吃撐了吃完5個菜,這不是光碟行動的初衷。光碟行動提倡的是你能吃4兩米飯,你就不要打5兩米飯,當你按照自己的需要消費的時候,自然會「光碟」。所以光碟行動是提倡大家按需消費。當然,如果你剩下了太多,你可以選擇打包帶走,當做晚飯,這也不是浪費啊!不要死摳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光碟行動」


對強迫症患者來說,將盤子里的食物吃光是很重要的事。吃光自己點的食物會讓人心情舒暢~^_^


提倡和遵循不浪費食物的習慣,主要是一種道德上的自律和培養。
人類社會絕大多數人不為得到充足的食物而擔憂,這在發達國家也僅在不到百年前實現,中國更是最多才不過踏入十幾年。在之前,不浪費食物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已經形成而穩定傳承了數百甚至數千代(更早人類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可言),它不可能一朝就消失。
而且即使不浪費食物對於當代人來說實際意義不大,但這種自我約束、自我剋制對於培養個人的操守、謙遜還是有好處的。

另外,反對現在排名第一的@伯倫的經濟學解釋。
倒不是因為他顯然傾向於新古典自由主義,對凱恩斯理論的批評過於嚴苛。關鍵是,他的解釋是不符合實際的。而不管理論上多麼自洽,多麼嚴密,和實際案例衝突了,就有問題。總不能「事實與理論不符,那就修改事實」吧
現在太晚了,等我有空再來詳細補充一下。

——————我是補充的分隔線————————

首先按倒序,說一個伯倫解釋中的小問題,伯倫在解釋最後說道」浪費糧食的根源其實不是普通人,而是官員的公款吃喝,這就是不言之意了。「但根據國家公務員局網站公開的統計信息,2013年底全國公務員總數為717.1萬人。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年末大陸總人口為136072萬人。公務員佔全國人口比例約為千分之五點三。即使我們將所有公務員都歸入」官員「的定義,而且認定他們都能經常性的公款吃喝。
但是,請讓我引用伯倫的原話」糧食是一種必需品,人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
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名官員:他的食量正好是所有官員的平均量,公款吃喝的頻率是所有官員的平均數,而他浪費的食物比例恰好也是所有官員的人均水平。這裡暫時稱他為「食官」。
接著我們放大所有的可能。假設食官個人的能量需求(白話就是飯量)是全國人均的兩倍,而他的飲食100%都是公款吃喝。再假設他食不厭精,因此到達他桌上的食物,平均消耗的糧食也是人均的兩倍。最後我們假設食官有石崇之侈,浪費的食物又有真正食用的兩倍。
好了,我們可以為公務員的糧食消費量和浪費量在全國糧食實際消費中所佔的比例,列出以下簡單的算式:
消費比例=0.53%*2*2*3=6.36%,浪費比例=6.36%*2/3=4.24%
當然,以上數字接近實際情況的必要但不充分前提是,700萬中國公務員平均體重在200斤左右 。
批駁這個「官員是浪費食物的主要責任者」的觀點,關鍵並非在為公務人員辯護,關鍵在於,排除了荒謬的誤導後,我們才能把真正的問題看得更清楚——就糧食消費(包括了糧食的浪費)而言,由於人類生理上的基本限制,除非在極其特殊的情況、特殊的範圍下,少數個例、團體與社會整體需求相比,永遠不可能是主要因素。靠煽動情緒,或者將問題往政治化方向暗示、牽扯,無助於客觀的分析。

回到原題
我上面說伯倫的觀點不符合實際。那與伯倫所說不符的實際案例在哪呢?
回答是:歐盟、日本、美國,都是反例。
歐盟預算近年穩定在成員國GDP的1%左右,2014年年初預算支出計劃是1355億歐元,其中40%以上是農業補貼。這還不計本國和地方各種對農業和農民的補貼。順便說一句,歐盟27國每年浪費的食物達8900萬噸,人均浪費179公斤。照目前趨勢不變的話,到2020年被浪費的食物還會再增加40%。
美國是全世界最適合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效率一直處於世界最高之列,但美國農民現在收入的40%左右來自農業補貼。
日本更不用說了,光農林水產省提供的各種補貼項目就約有470 種之多,金額超過4萬億日元。更有眾所周知的超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國的農民、農業。
請問,戰後七十年,美歐日是經濟趨向更加繁榮了呢?還是由於「全民為農民買單」,「破壞性GDP」只圖眼前繁榮,大肆揮霍浪費,導致經濟停滯和崩潰了呢?
當然,近二三十年西方經濟發展減速,日本更有「失去的二十年」,但與農業補貼大規模興起前相比,任何正常人肯定能輕易分出哪個時代更繁榮更值得嚮往(即使在排除時代科技差距之後)

而且,「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我們都會死去。」
但我們畢竟還要活在當下。不是嗎

——————-繼續解釋的分隔線—————————————

伯倫推論過程初看,確實似是很嚴密的,那問題出在哪兒呢?
問題是出在這裡:「糧食需求這個東西是缺乏彈性的。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人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人們不會因為糧價下降而多吃糧食,也不會因為糧價上升而少吃糧食,這種供求關係長期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

以上的推斷中有一個疏漏,其實,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主要只是人對糧食(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這方面,糧食需求確實缺乏彈性。但實際這是一個底線性需求。根據歷史經驗,大致在年人均200公斤左右,再大幅降低就會發生大面積的嚴重營養不良狀況。但在其之上,還有舒適性、享受性需求,比如說最典型的,酒。現在人類每天都在消費巨量的酒類,其中絕大多數根本無關原始的攝取熱量、驅寒的需求,純粹就是為了享受。而各種食物(飲料)需求和供應,又最終基本都能重新折算成糧食消費。

於是,在基本生理需求以上,就出現了主要由消費能力(實際收入)決定的糧食需求變化曲線。以中國為例,從80年代初的略超200公斤到現在約400公斤多(含進口糧食、肉奶和飼料折算),變化很大,缺乏「彈性」嗎?

當然,由於人類的生理限制,這條曲線也是有上限的。根據多國(主要是歐盟)的實際經驗,年人均600-900公斤是已經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地區是比較穩定的上限區間。而根據美國特別的經驗(誰讓它人種齊,地域廣、經濟發達,胖子又多呢),極端情況下人均甚至可以超過1噸(不過美國近年提煉了大量的生物柴油)。但200-900公斤間超過4倍的空間,怎麼也不能說,糧食做為商品,需求沒有彈性可言。


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環境污染源


這個問題我想的也不太明白,隨便答一下。大家看了如果覺得沒道理當沒看見就好了。
宣傳節約糧食是為了國家財政利益。
1.你節約的糧食並不會飛到吃不起飯的貧困兒童的碗里。
為什麼貧困兒童吃不到飯你吃的起?因為你有錢,那些兒童沒有。你節約了糧食,那些糧食賣不出去了,種植的農民會把它們送給貧困兒童嗎?不會。他們可能把糧食餵豬了。然後他們發現種糧食不賺錢,第二年可能就不種糧食了,種草莓。或者發現種地不賺錢,乾脆把地空著,去富士康打工去了。
你節約的糧食到不了貧困兒童的碗里。那些糧食,憑空消失了。
2.為什麼國家要鼓勵節約糧食。
糧食是農民伯伯的血汗,所以我們要節約,那手機還是工人叔叔的血汗呢,怎麼沒見央視做過廣告:「手機還能用就不要換了。一部手機可以用五年,而你半年換一部,很多工人都累的跳樓了...」
見過這種廣告嗎?沒有吧。
國家宣傳節約糧食是為了節約政府開支。糧食買賣是虧本的買賣。糧食價格高了,窮人吃不起要出事的。所以價格不能高。國家補貼農民也要控制好糧價。
而手機不同,手機這行當是給國家創收的。國家巴不得你一周換一部手機呢。你換手機,養活了工人,還給國家創造了稅收。
你浪費糧食,國家國庫里的錢會變少。浪費手機,國庫里的錢會變多。
所以國家不願意你浪費糧食。曰:節約
國家希望你浪費手機。曰:擴大內需。


關於浪費的社會心理是很微妙的事情。

三年多前的聖誕節,我花十多萬買了人生第一輛車。雖然當時我住的房子到公司只有2km,一周只是為了打球會開車一兩次。

後來搬到了離公司更遠的地方住,到公司之間是城市快速路,剛開始覺得早起開車上班是很爽的一件事兒。可後來越來越喜歡玩著手機看著書坐著地鐵就到了公司。

再後來所在城市的停車費越來越貴,找車位越來越難,很多時候就算去沒地鐵的地方我也會選擇打uber。

於是買車三年多我只開了20000km出頭。按照十年換車的周期的話,等我把車淘汰的時候這車也就開了6-7萬公里,估計不到它里程壽命的1/3,浪費了2/3。如果以每天上下班開車為滿負荷使用計,我現在只用了車的1/10,其他9/10時間都是趴在車位上浪費著的。周圍像我這樣的人並不少。大家都覺得很自然。


但是如果要我買十萬塊錢的大米煮成米飯,然後把2/3衝進下水道呢?心裡肯定會不好受。

浪費是不好的,但只盯著餐盤的浪費是一種農業社會對食物短缺的記憶帶來的遺存。每天都有更大更值得關注的浪費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往往視而不見甚至將其視為理所當然。

吃光碟子的節約是一種面向過去的節約。而更重要的是「面向未來的節約」,需要的是技術的進步,組織的進步和社會文化的進步。

現在很多貨車返程都是空載,更智能的物流規劃可以讓貨車來回都運貨。目前乘用車尤其是私家車利用率不高,uber等共享經濟可以提高私家車利用率。電商可以幹掉多層代理讓廠家對接消費者。spacex有望讓火箭變成可回收的。。這些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節約。

組織內部少為了檢查,視察弄一些無意義的材料和會議,政府機關辦事少要開一些證明(可以用不同政府機關之間數據共享代替)。少一些外行指導內行。產品經理提的需求更靠譜更慎重讓開發少寫無意義的代碼。這些是更好的管理帶來的節約。

光碟問題上,與其呼籲每次吃光,不如想想如果商業和官場文化改變一下,八成飯局酒局省掉貌似也不會影響社會順暢運行,這就是更進步的社會文化帶來的節約。

忽略這些東西,老宣傳光碟行動,個人覺得是有些小農的。


1) 經濟學上,不管社交上的需求,單就進食而言,"浪費"是指"不浪費"的成本比"浪費"高。這意味著"浪費"從來都不是故意的,有心的,計劃好的,預期要做的,而是計劃外的,沒預期到或難以管理的。
2) 這沒故意或放任浪費提升農民收入一事。
3) 能進一步節約,會令消費者花更少錢得到同樣滿足。雖然這不會使食物到買不起的人的手中,但會令社會有更多資源生產食物外的產品。令買不起的人吃更多不是節約的任務/目的/使命/功能。
4) 光盤的程度反映我們對食品消費的管理水平,是交易費用的一個參考。


凱恩斯有個「節儉悖論」,說的是:節約對於個人來說是好事,是一種值得稱讚的美德,但對於整個國家來講,則是一件壞事,會導致國家經濟的蕭條衰敗。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凱恩斯還引用了一則古老的寓言:有一窩蜜蜂原本十分繁榮興隆,每隻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後來一個哲人教導它們說,不能如此揮霍浪費,應該厲行節約。蜜蜂們聽了哲人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迅速貫徹落實,個個爭當節約模範。但結果出乎預料,整個蜂群從此迅速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

按照凱恩斯的理論,使勁地浪費糧食可以打破「節儉悖論」,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收入水平。浪費糧食的後果有兩種:一是導致糧食供不應求,從而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也就是說農民可以賣更多的錢;第二種結果是農民手裡有原本供大於求而賣不出去的糧食,浪費一些就可以使這部分賣不掉的糧食能夠被賣掉,一樣是提高農民收入。同時,糧食的生產消費一系列過程中,還能帶動農資產品、運輸物流、酒樓餐廳的效益,從而帶動了整個社會GDP的增長。由此推論,浪費糧食對於農民和社會來說,好處多多。

這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問題在於: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分析,是在非自願失業存在的前提下進行的短期、靜態分析。通俗地講,就是經濟陷入了嚴重的蕭條狀態,市場上有大量產品積壓在倉庫中,找不到銷路,也就不能計入國民收入統計數字中。在這種前提下,顯然國民增加消費,積壓的產品就能實現其市場價值,從而使統計到的國民收入數字增加;反之,如果國民減少消費,積壓產品增加,統計到的國民收入數字就會下降。

而糧食需求這個東西是缺乏彈性的。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人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當今,對大部分人來說,糧食方面的花費在全部花費中所佔比例已很小了,並且還會越來越小,這也導致人們對糧價的變化反應不敏感。也就是說,人們不會因為糧價下降而多吃糧食,也不會因為糧價上升而少吃糧食,這種供求關係長期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

而建立在虛假需求上的糧食浪費,實際是扭曲了糧食市場的真實供求關係,發出了錯誤的價格信號。農民受此影響,會繼續將資本投資進去,擴大該種糧食的生產規模,市場上的糧食總供給就會大增。但由於需求缺乏彈性的後果,人們不會因此就多吃多買,那怎麼辦呢?難道寄望有人花錢去買糧食,然後用於浪費,這明顯不符合理性的行為。

這種情況下,一是由政府出資把多餘的糧食買下,實際上是全民為農民埋單。這種行為表面上是提高了GDP,但實際上是一種」破壞性GDP「,對於經濟健康是有害的。另一種結果即是,因為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糧食的市場價格就會下跌,農民增產的糧食賣不出去,爛在田間地頭,最終遭受巨大損失。近年來,頻繁出現的「糧食豐收、農民歉收」、「果蔬爛地」之類的新聞,正是因為價格信號被扭曲的後果。

所以說,糧食浪費短期內的確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但長期看來是不利於農民的。從長期、動態的角度來看,人將節約下來的錢,用於投資,以增加生產能力,從而使經濟趨向更加繁榮。相反,若只圖眼前繁榮,大肆揮霍浪費,則會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甚至導致經濟停滯和崩潰。

而國家提倡節約糧食,一方面減少了公共財政對這部分浪費糧食的補貼;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穩定糧食價格市場,保護農民不因市場波動而受傷害;當然,浪費糧食的根源其實不是普通人,而是官員的公款吃喝,這就是不言之意了。

凱恩斯曾說:「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我們都會死去。」

但我們畢竟還要活在當下。


如果不去浪費糧食,那麼省下來的錢就可以多去看一場電影,多花的電影票錢可以多培養幾個導演,多產生幾部好片子,如果錢多得看電影都花不完,那麼可以把錢用來去深海潛水,深海潛水艇的錢可以多培養幾個工程師,還有幾個科學家。

農民伯伯不用那麼多糧食,就會少用點耕地,那些耕地就可以用來蓋學校,蓋體育館。就能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強健自己的身體。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低級的慾望滿足了就會產生高級的慾望。因為吃不飽飯幻想不出吃飽了飯之後的日子,就覺得吃飽了飯就沒有追求了的人是極端愚蠢的。遺憾的是,這種極端愚蠢的人並不是少數。

凱恩斯主義最大的惡就是,它鼓勵政府的掠奪,這種掠奪讓人們生活在貧困線之下。人民極度貧困所以沒有高級需求,然後凱恩斯主義者再因此而否定高級需求的存在。從而證明政府掠奪的合法性。可是就是這樣愚蠢且邪惡的學說居然被很多人認為是「正統的」經濟學。這真是一件讓人可悲的事情。

這真是一件讓人可悲的事情。


人吃飽了,就想要買情懷了。


上面很多回答都走遠了,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這裡所說的「光碟」意味著這一份食物已經被某人買下且食用過。所以這一「浪費「是僅與個人有關的,我已經買一盒飯,一盒飯是需求量,之後吃不吃掉並不影響這需求量,不浪費並不會省下錢可以去買別的,所以對這個問題進行經濟學方向的分析是不恰當的。
光碟的意義就是叫你節約,即使是節約這個命題,也是見仁見智,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大家都說了很多。壞處的話,比如今天的盒飯里有你吃了要反胃的東西,如果你為了不浪費吃掉了,那其實也是對你的胃的傷害。
進一步說,如果學校組織光碟行動,就侵犯了學生的個人自由,當然肯定有人覺得這種自由本就不該存在,但我覺得,學校,沒這權力。
再進一步說,推崇節約也有可能成為一種道德綁架。比如說,有人會提出這樣一種神邏輯,即世上有許多人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很辛苦,窮人沒飯吃,所以你應該要節約糧食。愛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通過浪費擴大需求要建立在產能溢出的前提之下

問題在於我國糧食產量並沒有溢出


【不談經濟不說道德】有個故事,忘了是什麼時候看到的,但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概是作者在德國和盆友去餐廳就餐,偶遇中國旅行團,點菜闊綽,推杯換盞,德國友人的說中國人真有錢啊。吃完後,德國人用麵包吃盤子里的湯,吃完了,旅行團僅是嘗了嘗就走了,剩了很多。德國人很疑惑,我怎麼記得十幾年前中國還有被餓死的人啊,中國才吃飽飯幾年啊。


這個故事不排除有原作者外國月亮圓的可能,但不可否認的是那句」中國人才吃飽飯幾年啊」在很大一段時間裡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每次吃飯只要吃的下就會盡量吃完,不談經濟,不談道德,只說自己的心。


浪費不是真實需求,浪費是無止境的,浪費扭曲供求關係,造成資源不合理配置,導致更大的浪費,浪費是產業社會的癌症


少浪費一點,食物的市場總需求就會少一點。在供給不變的前提下,食品價格就會下來那麼一點。


下來的那麼一點,就是意義。


你知道城裡有多少窮困的家庭,主婦為了一斤肉能不能要多幾根蔥可以磨蹭好久?你知不知道那些老太太每天早上去擠那些城市郊區大賣場的免費班車,就為了省下幾塊錢?

一開口老農民農民的,學傻了吧。農民是可憐人,城裡那些拮据的窮人就不是可憐人了?


浪費食物並不會實質上增加農民的收入,反而會讓所有人的實際收入縮水。
浪費食物相當於給一個不存在的部門繳費,然後這個部門直接把錢燒掉了,物理意義上的。


最近化肥才提高一些畝產,袁隆平如果不提高估計中科院都完蛋,這個要成為長期習慣的


30年前
有些人喝的水,裡面充滿污泥,還有很多小蟲子
而且,那水是紅色的,不是因為水質不好或者環境污染

是上一個去打水的戰友犧牲後,鮮血染紅了池塘
他們吃飯的飯盒,幾個月都沒有洗過

如果非要說意義是什麼
意義就是,當我吃飯時想到這些 我不忍心浪費

至於經濟學意義,上面很多人說完了,不補充了
--------------------
提到共鳴啊,我去找找,那是N年前看過的一點東西
居然還找得到,乾脆發出來。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奇怪的世界紀錄?
有哪些聲音特別讓人難以忍受?
撥打電話時聽到的等待音「嘟-嘟-嘟-」是怎麼來的?全世界是統一的聲音嗎?
這個世界有沒有會噴火的生物?

TAG:社會學 | 經濟學 | 資源 | 農業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