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悅感總是難以持久?這是人的自我適應機制嗎?
謝邀。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
1. 社會認知
喜悅感確實是難以持久的。有心理學家對人們在「重大事件」後幸福感的變化做過研究,然後發現,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比如中大獎或突然殘疾),他們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都只能持續一段時間,一年半載之後,人們的幸福感又回到了原來的水平。這是因為,人會適應自己的生活。
比如,你突然中了五千萬的大獎,那一刻,你肯定高興到爆了,心想不用工作了,能買車買房了,能到處玩到處旅遊了,能去天上人間了,但隨著揮霍了半年之後,你發現,有錢也不過就是如此,有錢終究還是有有錢的煩惱,生活終究還是有酸甜苦辣,然後你會像世界上那些極富的人一樣,明白一個道理,錢根據它的用途,可以造成好的結果,也可以造成壞的結果。於是你適應了自己的生活,你又變回一個平常心的人。
突然致殘也是一樣,一開始你可能會絕望、悲痛、自暴自棄,可後來發現,生活還是要繼續,儘管有諸多不便,自己依然具有很多寶貴的、別人沒有的東西。你可能會意識到,比起生理的殘疾,心靈上的殘疾更可悲。當你慢慢從陰影中走出來,你也就平和地接收了現在的生活。
2. 生理結構
從生理的角度上講,能令人們感到喜悅的神經遞質,如多巴胺,他們在大腦中的活動有一定規律。在最初的驚喜後會大量分泌,讓你感受到興奮和高興。隨後的一段時間裡,你每次想到這件事,也會分泌一些多巴胺,但相同的東西對你的興奮感和刺激感越來越小,所以你需要新鮮的刺激。
然而,即使你不斷地接受高強度、新鮮的刺激,比如通過毒品使自己一直很high,保持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高分泌和高活動,可你大腦內部的感受器也會適應這種高強度的多巴胺分泌節奏,進而將部分原有的部分多巴胺感受器撤掉,以保護大腦免受過多的刺激。這就是為什麼每次服用毒品或精神類藥物(比如安眠藥)的劑量需要不斷加大才能保持最初的滿足感,因為大腦內部感受器減少了,也就是,大腦的生理結構已經發生了改變(算是一種可逆的改變),你變得對這種刺激越來越不敏感。這就是為什麼要戒毒——因為要減少這種來自外界的大量刺激,使大腦內神經遞質的感受和分泌都回歸到正常值。
不過話說回來,生活中的事情不會有毒品這麼大的劑量,所涉及到的感受器也多有不同,不過基本原理就是這樣。另外隨著年齡的增大,感受器的數量也會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情緒會變得越來越穩定,人會變得更穩重些等等,這些都跟神經遞質感受器的數量變化有直接關係。
總結。兩方面原因,1,人會適應自己的生活,2,大腦會適應刺激、調整刺激強度。
很難說 。
先說第一個問 有喜悅感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被滿足。
得到滿足與產生需要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
一種期待已久的事情被滿足,喜悅感就悠然而生。
可一種需要被滿足的誕生,擁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
所以 不能說他不能持久,而是他被滿足之後 會催生另一個需求。
需求 ——滿足 ——需求——滿足 周而復始,一次 又一次。
自我適應機制? 這個不了解
推薦閱讀:
※長得丑自卑怎麼辦呀?
※父母到底可以有多壞?
※心理素質太差,承受能力極弱。有時候又覺得是自己想太多,這是自卑心理嗎?
※如果做一件事,會一直很猶豫,那到底該不該去做?做了總是會後悔,不做又總是惦記著。如何能不讓自己後悔?
※童年被猥褻性侵,成年後無法擺脫陰影,難道真的要那個人得到報應心結才能解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