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爾的可口可樂瓶畫作為什麼能拍出 5730 萬美金的高價?

上世紀60年代,一瓶可口可樂的售價是10美分,前幾天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作為波普藝術的代表畫家安迪?沃霍爾的可口可樂畫作拍出了5730萬美元的天價。就是下面這幅,我想知道它的價值在哪裡?


這幅畫可能不是安迪沃霍爾畫的,是助手用絲網印刷的。甚至可能簽名都是安迪母親代簽的。
沒有技巧,沒有意義。
但是就是能拍高價,也值這個價。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和繪畫價值,可不是一樣的。這就是商品社會,複製品的狂歡。
如果你或我也能成名15分鐘,你也能把剛剛簽在文件上的簽名拍個高價。
波普沒有凝神鑒賞的價值,5730萬,喜歡就來,不喜歡拉倒。
哼。


引用自@念圖 專欄 說図 最靠譜的答案

#05 Andy Warhol - Coca Cola (3), 1962, $57,285,000 (2013/11/12, Christie"s NY2791, Lot 27)

Warhol的這個可樂瓶子,我也沒什麼可說的。1961-1962年創作的同系列的單個可樂瓶子,Warhol一共親手繪製創作了4幅,這幅是唯一兩幅黑白的。但即使是這樣,我還是對於能賣這麼貴表示無語,不是不能理解,只是無語。

Andy Warhol - Coca-Cola (1), 1961

Andy Warhol - Coca-Cola (2), 1961, The Andy Warhol Museum

「如果你想了解我,不要往深處想,我就在最表面的地方,背後沒有東西了。」Warhol自己解釋自己的作品:「我是超級膚淺的。」比如這幅可樂瓶子。

Warhol
是討厭內涵的,不如說他了解到人類本質上是懶惰的,多數人喜歡輕鬆不用心的生活。「用情」、「感動」都是累的、容易白頭的事,波普藝術可以迎合多數懶得動
腦筋的人,比如榜單排名第三的Koons的《氣球狗》。對Warhol來說,人類根本是一座一座的孤島,機械式地來到這個世界,機械式地活著,然後機械式
地死去。不,Warhol不認為人類會死去,「死去」對於Warhol來說,不過是去逛另一間百貨公司。「這不是很美妙嗎?某種程度上來說,你也可以將美
術館視為一件百貨公司。」

但另一方面,現在看來,Warhol又是一位思想家級的畫家。在半個世紀前,他準確地預測了今日網路世界的面貌,「每個人紅15分鐘」,每個人都有一點點內涵,但是都只夠紅15分鐘而已,大家都喜新厭舊、缺乏細細品味的耐性。

我是已經厭倦了這「每個人紅15分鐘」的世界,半個世紀後的今天,誰來告訴我們,下一個時代的面貌呢?

2010
年11月9日,在紐約蘇富比,Warhol的同系列的另一幅可樂瓶子(《可口可樂
(4)》,是同一系列4幅畫中尺寸最大的,而且融入了Warhol當時正在鑽研的絲網印刷技術)以$35,362,500成交。Andy Warhol -
Coca-Cola (4) (Large Coca-Cola),
1962。這幅畫於1983年11月8日在紐約佳士得的成交價僅為$143,000,27年升值了247倍。

看到兩幅畫差別了嗎?純粹親手畫的那幅多了一個單詞:STANDARD。


可能因為這些日子藝術品頻繁破紀錄,輿論短時無法解釋,造成了對日常審美與藝術審美的落差誤解。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觀念的問題,我試著說一下,如果那裡不對還請各位指正。(圖巨多)

藝術品進入市場,它就已經屬於流通的「商品」,商品有使用價值,它能滿足人類的某種需求,或者製造某種效應。既然它流通,並且有一定的「交換價值」,那麼它就是有用的(使用價值)「商品」,而價格,指的是不是「使用價值」(這個價值無法用金錢估量),是商品的價值的體現。

大家都應該能理解,商品的價格只能體現相對的價值,而且還涉及到供求關係(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同時,價格的波動其實跟「價值規律」是一樣的,只要了解了藝術品的使用價值,供求關係,就能理解為什麼藝術品能買這麼貴。當然,重點在於,藝術品的使用價值到底是什麼。

藝術品跟生活必需品不一樣,它是一種精神奢侈品,價值不是靠什麼「生產條件」,「勞動時間」,「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之類的東西來衡量的。比如300年前的畫,如說畫技,工藝,理論水平,美學,現在的畫肯定比舊畫要高級,但藝術價值不僅僅是看藝術史的先進性,還要看所處的歷史地位,和美學意義。勞動強度也不是衡量藝術價值的標準,勞動強度也不僅僅是手工性,甚至跟專業(科班出身)與否都沒關係,有些都是跨專業出來的。比如學舞美的,艾未未,蔡國強,馮小剛也是舞美出身也會畫畫,徐克,姜文,張藝謀這幫人分鏡也喜歡畫兩筆。還有很多藝術家是版畫出身,建築出身,設計師(培根20出頭時就是個室內裝飾設計師)。更有一些街頭藝術家像基斯·哈林,巴斯奎特這種奇才都是天賦異稟的。還會為因為其他方面的名氣而影響作品的價格(希特勒啊,XXX啊,XXX啊,XXX啊……)希特勒上台前畫了一千多副畫,就買了一副,80美元,上台後就上萬。另外,很多作品的價格不是藝術家的事,是商人的事,甚至有些作品,跟當時的歷史情況也有關。唐宋元,到明清,國畫都是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後,價格驟降,損壞和流失異常嚴重。經濟對價格的影響更是明顯,金融危機的時候,藝術市場同樣不可避免。

決定藝術品價格的要素,最主要的,當然還是藝術水準,學術質量了,這是個基本要求。而參與市場運作後,市場知名度高的往往跟佔便宜。一般作品價格高的藝術家一直以來都有很高的威望,學術上已有廣泛認同,而且大多已謝世。現在市場上投資的對象大多集中在印象派,後印象派,巴黎畫派和20世紀現代藝術,戰後藝術的作品,這也是為什麼佳士得,蘇富比會專門以年代分出幾個部門來進行拍賣。這些藝術家如梵高,畢加索,夏加爾,賈斯帕·約翰,賈科梅蒂等都是藝術史上公認的大師,聲譽很好,尤其安迪這種消費主義的作品更是再適合不過。

如果細分的話,同一藝術家的不同題材,不同尺寸,創作年代(時代背景),作品的傳承(先後由誰收藏),存世量,在藝術家創作生涯中的地位,購買者的能力,購買者的投資觀念,歷史文化影響(民族情結,文化差異等)市場趨勢通貨膨脹等也會影響價格。比如這陣子市場上流行寫實的,寫實就賣的貴,流行某個題材的,相應題材就貴,中國人喜歡中國畫,花多少錢都願意,西方人不喜歡,他們出的價格就底。韓國人喜歡佛畫,出多少錢也願意,日本人喜歡印象派,花多少錢都願意。另外,藝術品總是流向價格高的地方,什麼地方買的高,就往哪裡送拍,如果供大於求,定價過高,流拍會很嚴重。收藏家是有限的,如果自己的藏品達到了飽和點,很可能會放緩收藏的節奏。大家知道的都是高端市場上的情況,也有很多中端,低端市場並沒有那麼紅火。

關於安迪我以前在一個答案里簡答說過,其實相比博伊斯,安迪的影響力更明顯一些,博伊斯在西方屬於毀譽參半的,在國內到是很被推崇,當時答的簡單了。

博伊斯的藝術和沃霍爾的藝術,那個影響力大些?博伊斯的藝術可以對應哪個哲學家?

還有關於流行與藝術的題也曾答過。

藝術,尤其是不能得到很好流行的藝術,是屬於少數人還是屬於大眾的?

可以先看下這些。

那次的展還有個插曲。在9月29號的開幕式上,湖北美院(據說現在在黑橋藝術區)的華偉華穿一身白衣,在現場放出了上萬蒼蠅(自稱人工養殖,在他的微博上我發現他在做米開朗基羅的上帝之手,應該對宗教感興趣)同時做了一個頗為詭異的動作。

這個動作耶穌做過,我還在夏梵納的畫里見過施洗者聖約翰做過(較原故事已經有改動)

這是莎樂美那一段,不過畫家很喜歡改編,所以有了各種版本。

不知道他是怎麼把蒼蠅帶來的,這個極具侵略性,帶有儀式感的行為把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華偉華也被帶去了派出所,不過現已經釋放。

我本人覺得,這如果是個作品,的確挺有意思,跟安迪的複製,複眼,群體等都相當契合,都擊中了某幾個點。至於很多人想到了其他的,因人而異吧。

安迪·沃霍爾一直都是全世界拍賣前三名,跟畢加索,里希特等不相上下,上一年是全球藝術家拍買排行榜首位,總成交額是3.8億。而今年拍賣也忽然熱鬧了起來,除了早些天曾梵志的破億,後來然後紐約佳士得拍場的培根《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三聯畫,拍出1.42億美元,代替蒙克《尖叫》成為世界最貴藝術品;傑夫·昆斯《氣球狗》也以5840萬美元的成交價成為世界上目前最昂貴的當代藝術雕塑作品;日內瓦拍場登上佳士得的14.82克拉鮮彩橙鑽以3553萬美元成為單價最貴鑽石,緊接著,第二天於蘇富比上拍的「粉紅之星」又以8302萬美元問鼎拍場最貴鑽石。安迪除了這件早年的可口可樂拍出了5730萬美元的高價,還有一個車禍現場系列也拍出了1.04億美元,而之前的綠色車禍也拍出了7170萬美元的高價。

車禍現場。

安迪早年的作品輸出量很大,因為是印刷,編號很混亂,後來的作品才漸漸規範起來。其實安迪不僅在高端市場吃香,在去年受視覺藝術基金會委託佳士得還舉行過一次網路拍賣,總價值一億左右,有兩萬件拍品,正品包郵,白菜價。精品都是有限的,所以就算這麼多作品流入市場對精品價格沒有什麼影響。而且精品是有編號的,雖然不是唯一,但最起碼是唯五,唯十。

安迪·沃霍爾試圖打破「越是稀缺的作品價值越高」的慣常說法,他的作品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雖然不可避免的會被」稀缺「的概念困住,但因為波普藝術的流通量,事實上他已經做到了。他在半個世紀前做的事,現在大家才漸漸理解,而市場則從他去世後才開始真正的運作。在越來越多承認之後,價值越來越高,從21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

為什麼還能買這麼貴,誰都看的懂,誰都想要,要的人多,而且精品有限,那它就貴了。

說到對藝術的貢獻,我們真的感謝他,最起碼,是個人都能看懂他的藝術品,而且是價值不菲的藝術品。

很多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問這也算藝術?我他X的也能畫,(真是春已走花又落,用心良苦卻成空……)如果把藝術史和哲學史展開,就會明白為什麼人們佩服他。

都知道到了杜尚這位當代藝術的始祖在1917年的美國獨立藝術展上放出了這件作品,其實當時並沒有展出。當時這個以前衛著稱的沙龍因為杜尚的作品太前衛而拒絕展出,有1235位藝術家(都是業餘的,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有)帶著2125件作品報名參展,而他的小便池跟展品有一牆之隔。當時人們都不知道這玩意是杜尚的(他是沙龍的主要成員),上面只有R·MUTT的簽名,有人覺得這個作品非常好,但大多數人覺得這太危險了,拒絕它展出(原因是參展卡填的不對)。後來,紐約著名的攝影師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現代攝影之父)對這件作品非常感興趣,為它拍了照,也正是因為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人們才知道了這件作品的存在。

1950年9月,最早展示紐約畫派的辛德尼·傑尼斯畫廊舉辦了「挑戰與對抗,20世紀法國及美國藝術家的極端之作」的展覽,才終於展出了歷史上的那件極端之作《噴泉》。原先的小便器當年就不知道扔哪去了,他又買了一個按原來的樣子簽了名。其實杜尚是個非常精明且善於操作的人,背後很多故事,不過在這不做敘述。

也就是到了60年代中後期,人們才開始真正討論什麼是他X的藝術,而杜尚在他X的三十年前就開始思考了。那個時候大家還在玩立體主義,在1912年的沙龍展上,他的作品因為超出了立體主義的範疇而被撤下。

先有美學,後有理論。

早在19世紀後期,德國人費西納和馮特等就建立了實驗心理學,美學理論也就開始了「心理學轉向」。包括柯林伍德的「表現說」,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利普斯的「移情說」杜威的「審美經驗」,簡單說就是開始關注個體,以及藝術經驗的本質,包括蘇珊·朗格的《情感與形式》,岡布里奇的《藝術與精靈》等。

到了20世紀中期,出現了「語言學轉向」,因為哲學家對語言的解釋太雜亂了,同一個詞不同的哲學家反覆定義,而維特根斯坦的意思是,非要把這些事情說清楚,到底「什麼」是「什麼」。很明顯,他的哲學是反心理的,而且一直在解構傳統美學。克萊夫·貝爾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影響很大,貝爾在英國很有名,跟弗萊他們領導了英國後印象,他們的理論都比較能理解。當時看雅克·德里達的《繪畫中的真理》,我認認真真的讀每一個字,結果一句話都沒看懂,一句都沒有,直到現在我也在努力的研究這些晦澀的理論…… 而迪基則把之前的心理實驗歸到了經驗的範疇,把美學和心理學割裂了。

但是比厄斯利不認同他的觀點,認為心理學依舊在藝術中占很大一部分,於是跟迪基爭論到底什麼是藝術經驗。解構主義本身有很多悖論,比如反宏觀本身就是宏觀,反界定本身就是界定等,當然我不想在這說這些,而是提另一個人,阿瑟·丹托。

1964年他發表了關於「藝術界」(artw orld)的概念,並將它定義為藝術作品產生的文化和歷史語境。20年後,他看完安迪·沃霍爾的布里洛盒子的展覽,指出這次展覽標誌著藝術史的終結。藝術死沒死我不知道,反正他已經在10月25日去世了。

當然有很多人反駁,不過,因為他的定義里提到了歷史語境,那麼在討論安迪的作品時,他的理論非常合適。從藝術品的內在知識屬性和外在的藝術史框架中,界定藝術。有些像迪基那樣「授予」的意思,即由某個代表社會制度(藝術界)來授予某個人或者某個藝術作品「資格」。

在他看來,安迪的藝術不僅具有藝術性,還具有禪宗的意味。

他覺得Factory(安迪的工廠)重複的製作模式也許是重新思考維特根斯坦對於簡化的語言環境的描述的一種有趣的方法。他更進一步強調—-這點對我來說接受起來很難—-沃霍爾的藝術不僅具有哲學意味,更具有宗教性。

波普最早是被看做反抽象行動派的無意識,但是波普是有意識的,而且是有明顯意圖的。什麼流行,什麼有名,什麼普及,我就複製什麼,把藝術像病毒一樣強制注射到日常中,藝術就會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覆蓋全世界。你說你的作品是藝術,但沒人看得懂,畢加索是怎麼分割畫面的,波洛克滴畫的時候用了多少的力,這他媽的都不重要。波普就是把流行「神化」,把神「流行化」,它本身就是一種去階層的文化現象。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文藝復興到馬奈,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畫的越像越好看越好。塞尚不願意,山不是山,山就是橫線和豎線,就是直線和圓,就是顏色和結構,就是關係,就是存在。達達後,依然是山不是山,山是水,水是山,山山水水,水水山山,山不轉哪水在轉,水不轉哪雲在轉,雲不轉哪風在轉,風不轉哪心也轉,沒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漢,沒有流出的水,沒有搬不動的山…… 而杜尚覺得,選擇審美對象和選擇日常消費沒有不同,只有通過機器,藝術才找到它最生動的表現形式。現成品是什麼,現成品就是現成品,山就是山,水就是他X的水,不是山。

什麼是藝術,藝術就是他X的錢。這話是達明·赫斯特說的,事實上還有後半句,我他X是唯一一個懂了的人。

其實安迪早就懂了,賺錢是藝術,能賺錢的藝術就是好藝術,我他X才是唯一懂了的人。

我們都應該是機器,就想機器一樣生活,不停運作,複製,重複,明天做著與今天同樣的事。

什麼是好的藝術,好的藝術就是,你一轉身,發現它:

真他X的見鬼!這是什麼玩意!——達明·赫斯特。

沒錯,是蒼蠅。

這些圓點都是機器做的,完全的偶然,完全的客觀。

他們都是真的,真的跟假的一樣,誰敢說這世界是真的,有證據么。

為什麼說安迪的作品是真的,安迪的作品,有那個你們看不懂?他拍的電影,有什麼看不懂嗎?帝國大廈,拍的就是帝國大廈,雖然只有一個鏡頭,但時間是真實的,8個小時是真實的,真實的跟假的一樣。花,明星,罐頭,可樂,照片,哪個看不懂,全都是真的,而且是百分之百真的。那些繪畫大師費那麼大力氣求形似,我他嗎的一天複印一千張,畢加索算什麼。

Roy Lichtenstein 羅伊·利希滕斯坦

他直接把畢加索的情人朵拉·瑪爾用最簡單,用最通俗的本戴點構成,誰都能看懂。

中國畫。

太湖石,以一種非常西方化的語言來解讀東方意境,是不是非常的X疼,這就是他的藝術,冷酷無情。

當然波普中也有溫和而且幽默的比如歐登伯格的公共藝術。

谷歌洛杉磯新辦公樓。

這個像XX一樣的棒球棒佇立在德國科隆,給人一種無比突兀的感覺,它們都是假的,但卻跟真的一樣。

歐登伯格認為「藝術是快樂的東西」,而它的作品中也非常敏銳的表達了對物質文化的諷刺和消費文明的嘲諷,變成了嚴肅的藝術。

安迪說了,誰都可以成名15分鐘,真正永垂不朽的,太少了。除了Lou Reed,就是這位百年不遇的天才,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它的作品是可以拆解的,每個木板可以獨立,又可以組合。

他跟基斯 哈林。

Suzanne Mallouk。

"He was a great artist, but a bad boyfriend."- Jennifer Goode

安迪做的。

Basquiat Timeline 這有他的生平(我真是太八卦了)

他的作品更傾向於綜合繪畫(Combine paintings) 像勞申伯格那樣的,除了有明顯各種語言,敘事性加入,整個塗鴉的音樂性,節奏,構成都有種不可思議的靈氣。可惜28歲就因為吸毒過量而死。

他的畫看不懂?這就是Hip-Hop啊,這就是RB啊,Usher啊,這真是純藝術。

舉個《觸不可及》里的例子,我特別喜歡的片子。

德希斯就是巴斯奎特那樣的人,而且還遇上了像安迪·沃霍爾一樣的菲利普。

他是看不懂這些的。

這攤血畫的算不上大師也是值7萬歐元的。

沒有手,沒有豆。

他也受不了這些(我當時笑pee了)

但是對古典樂有獨特的悟性,包括對維瓦爾第等作品的理解。

他本身就具有那種天賦。

這畫如果直接放到市場上,絕對沒人要,但如如果是菲利普推薦的,就值個上萬歐,而且說不定以後還會看漲……

所以,推薦人,收藏人,對一個藝術家很重要,當然天賦不可少。

如果看不懂看下面的。

《懸掛的心》曾在紐約拍出2600多萬美元的高價,這是個心,表達什麼意思?它就是個心。

這是什麼,這是狗,就是狗,還是我們都見過的那種。

不鏽鋼架,兩米高,一噸多重,鏡面處理,雖然叫氣球狗但不是氣球做的,所以不要訝異它拍了那麼多錢。


-
-
-
-
-

這是gaga專輯封面上那個「凝視球」(Gazing Ball)。

非常的大……

《天堂製造》他與妻子色請演員義大利籍的X星Cicciolina (Ilona Staller)XX的場景,更多的自己找吧,我實在是沒轍了。

  《Art News》雜誌的Kelly Devine Thomas曾經剖析過傑夫·昆斯作品大賣的策略。傑夫的藝術性策略有以下幾點:其一,作品體量要大,大到能和深宅大院的豪門闊氣相匹配;其二,作品質感要好,好得讓人情不自禁地撫摸,壓抑不住內心想擁有的衝動;其三,作品要親切,能夠打動人心,尤其是打動富商大賈、貴婦名媛內心存有的「浮華的孤寂」;其四,製造話題,讓自己成為注目焦點,名人的東西總有人搶著要;其五,與其把自己當藝術家看,不如把自己當廣告明星用。
  昆斯會配合拍賣公司擺姿勢拍宣傳照,在拍賣行的作品銷售會上促銷。當佳士得推出他的作品時,他也曾參與宣傳事務討論,佳士得表示:「有些藝術家對於拍賣的過程持非常懷疑的態度,不過昆斯卻樂意擁抱這個過程,他很清楚作品在拍賣會場喊出高價能夠帶動買氣。」

這麼刺激,這麼醒目,這麼直白,有誰看不懂。

傑夫·昆斯說,這是藝術,那這就是藝術。

-

波普藝術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易懂的,最膚淺,也最有深度,最有價值,最無懈可擊的藝術,他們的作品,誰看不懂?問:這也太簡單了,我也能畫,為什麼能買這麼高?人家半個世紀前就已經這麼做了。

他們改變了藝術界的規則,長久以來,人們都以為,畫的好的藝術,才是好藝術。但,在杜尚丟了一個小便池之後,他告訴你們,這他X的才是藝術。

波普最在英國I.C.A成立,1956年,漢密爾頓給IG(The Independent Group)成員,建築師史密森夫婦的信里提到波普藝術的概念:

大眾的(為廣大的觀眾而創作)

短暫的(一時之效)

可消耗品(容易被遺忘)

廉價的,大生產的,年輕的(針對青年)

詼諧的,性感的,噱頭十足的,有魅力的,大商業的。

波普一直在反神秘,反運動,反細微差別,反沉思,反禪學(當然你要從藝術品里悟出來,誰也攔不住),反筆法效果(技法)

所以,奉勸大家千萬不要問任何一個藝術家,尤其是波普藝術家,你想表達什麼意思?(艾倫·瓊斯的海報)如果能理解這些,就不會再問,誰誰誰的畫為什麼買了這麼多錢,他們的藝術價值是什麼的問題了。

他們做的,就是讓你不要問,你想表達什麼意思,你看見什麼,就是什麼。

它們都是藝術,它們都是真的。


最近看了一本書有提到安迪·沃霍爾的...下面摘錄一下...也許會對問題有所幫助
-------------------------------------------------------------------------------------------------------------
安迪沃霍爾似乎生來就是一個波普藝術家...他很清楚大眾傳媒出現之後這個社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並且輕輕鬆松就成爲了傳媒的寵兒。沃霍爾曾經公開宣稱,現代商業社會需要的不是藝術大師,而是超級明星...
他重視自我包裝,並以各種方式來進行自我推銷...
安迪沃霍爾也是最早利用商業模式進行運作的波普藝術家,他還以此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沃霍爾的這類作品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批量複製,這是沃霍爾從大眾文化中提取的一個最鮮明的特質。很顯然,沃霍爾已經意識到...人們已經被逐步塑造成一個個性與愛好有著驚人相似的群體,在這種社會狀態之中,所謂的"自我"是一個岌岌可危甚至是虛幻的東西。正如他所評價的那樣,他認為:"我覺得所有人都是一個機器,人和人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因為你每天在同樣的時間做同樣的事情,而且是日復一日地做。至於『創造』當然是個很美好的東西,但是現在已經很難說什麼是創造什麽不是創造,人們可以把我畫的鞋的效果圖叫創造,那麼爲什麽我的這些藝術不是創造呢?人們不過是在複製各種東西而已,甚至藝術家也是如此。對於波普藝術家而言,他就是要解釋出這個世界的複製性,他用複製的方法來解釋這個不斷重複的世界。"
沃霍爾迷戀的不是這種活力(指波洛克的藝術表現),而是媒介爲了引起人們的注意而採取大量的信息轟炸和重複的策略。
-------------------------------------------------------------------------------------------------------------
由此,我總結大致可以有這麼兩個原因:
1安迪·沃霍爾早期為商業畫家,這對他後來的商業成功應該有很大影響
2可樂瓶子以及安迪沃霍爾的一系列作品都反映了西方消費社會的形成與大眾文化的興起
除了上述因素
個人覺得如果深究的話還會有更多不同角度的原因...水平有限不能詳解


作為曾經在可口可樂工作過的人…我總覺得是可口可樂自己出錢買的…


因為這張畫是可口可樂公司拍的。


受到大眾或者權威界的認可就能拍出高價了唄。


它的價值應該在於名畫家畫一幅關於可口可樂的畫,賣出了高價錢所帶來的廣告效應


推薦閱讀:

為什麼梵高在生前沒有被譽為天才,死後卻聲名鵲起?
哪幅西方繪畫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最美?
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可口可樂 | 藝術家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