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滸傳》(施耐庵著小說)如此飽受爭議?
暫且不談四大名著中的其餘三大在當今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單說《水滸傳》的爭議為何如此之高?
是它本身揭示的主題即非正義?
是曾經的人們過度誇大了某些成分?
還是現今我們以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才會有這樣的態度轉變?
感謝 @姬明宇佳 佳指出的一處錯誤,現已改正
對水滸的爭議,主要有三個
一,一百單八將是好人還是壞人?
二,水滸是歌頌一百單八將的嗎?
三,水滸的寫作水平怎麼樣?
先說第三個,對第三個也能起爭議的人簡直可笑。見到知乎上有人說"因為那時書少所以水滸成了四大名著""因為水滸是第一部長篇古白話,所以被人當成了名著"。說這話的人一點都不懂水滸裡面的人情世故也就罷了,對文學藝術也一點都不懂。
有人說過,要是自己寫過小說,就知道水滸裡面塑造的性格有多鮮明了。水滸對人心的把控的精準,布局的合理,情節的緊湊,信息量之大,古往今來有幾部小說敢與之比肩?
再說第一個。
不少人只看了水滸電視劇,或者帶著用黑鍋底做成的有色眼鏡,把梁山好漢做的一點好事無限放大,所有壞事自動過濾,甚至形成了"官府欺壓百姓,所以梁山好漢再殺百姓也是好人"這奇葩邏輯,那把梁山好漢當好人一點都不奇怪。
宋江為了收秦明,把青州城下幾百戶百姓燒殺了。
孫二娘,朱富,李立,把無辜路人麻翻了做人肉包子。
王英,鄭天壽,燕順,你沒事走著路呢,把你擄了去,心肝做醒酒湯。
那幾個吃人肉吃紅眼的歐朋等就不贅述了。
穆弘穆春逮到個窮賣藝的也得榨出點油水。
戴宗、施恩,囚徒不交保護費就往死里整。
蔡福蔡慶,收了錢就草菅人命。
更不用說李逵,最喜歡的事就是輪起板斧砍死無數百姓,為了逼朱仝上山砍死了三歲小孩。那個小孩很喜歡朱仝,朱仝也很喜歡他,不知道他看到小孩的腦袋被劈成兩半時想到的是什麼。
周通強娶劉太公的女兒,比起董平為搶上司的女兒就殺了太守全家強點。
李忠遇到過路的客人,砍死十幾個然後搶劫。
這些都是水滸裡面寫的清清楚楚的,稍微客觀點看就能注意到,如果這不叫人渣,什麼還叫人渣?
什麼官逼民反,社會逼的他們?梁山好漢大多數都是惡霸、污吏、歹徒,他們不欺負別人就阿彌陀佛了,人還欺負他們?
另外,水滸里什麼是好漢呢?做好事的是好漢?開國際玩笑。武力強的是好漢?那宋江肯定不是了。
見過一個說法——殺過人的才是好漢。雖然這個也不正確,但發現是最接近的了。
第二個爭議,水滸是在歌頌這些好漢嗎?
很多人說是,因為很多旁白,詩歌,都說他們是好人,替天行道,讚頌他們嘛。如果這樣說的話,水滸一開頭,還說他們是擾亂百姓的妖魔呢,怎麼被無視了。
如果水滸是想歌頌宋江他們。
那就可以像電視劇中那樣寫:
宋江收秦明,並沒有殺無數百姓,那些都是讓王英他們裝的。
王英並不想吃無辜路人的心肝,只是嚇唬他們。
孫二娘的人肉包子是謠傳。
等等,以施耐庵的大才,編成這樣不小菜一碟。
無差別地濫殺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是讓人不齒的,說水滸是歌頌梁山好漢的,不太滑稽嗎。
最後說,施耐庵既沒寫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惡到李逵高俅這樣,也做過兩件好事;比較正義的魯智深武松也有一些惡行;把故事寫成好人壞人的鬥爭史,那是三流小說。施耐庵是在描繪一個真實的社會。只是太多人喜歡用童話的思維看水滸,所以起了這幾點爭議。
因為有些人是文學觀崩壞的聖母道德帝啊!
看到水滸寫殺人放火就說這書三觀不正,
看到水滸寫虐殺女性就說這書血腥暴力,
看到水滸寫起義造反就說這書太尼瑪反動了!
一個個宛如當年WG文學審查部門啊!什麼都不讓寫啊,什麼都不讓播啊!
好像在這些人眼裡,文學作品中就不能描寫【負面事件】,都該描寫太平盛世,殊不知這才是那個時代應有的【真實情況】。
並不是所有的時代場景都是紅樓的吟詩作對,也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是三國的智慧權謀,那些江湖草莽的生活就是這樣的啊!那些飽受腐敗政府和山頭惡霸雙向欺凌的老百姓們的生活,就是那麼的凄慘無奈啊!
王進得罪了太尉只能連夜奔逃,
蜈蚣嶺道童說句話就被武松剁了,
瓦罐寺的老和尚被惡人嚇得自殺了,
四歲的小衙內逛個夜市腦袋就變成兩半了,
桃花庄的小姐因為長的不錯就要嫁給周通,
金翠蓮沒被包養之前走投無路要賣唱賣身,
林沖因為老婆漂亮就被發配甚至是被燒死,
李應誰也沒得罪就被梁山燒了宅院裹挾上山,
還有無數百姓無緣無故走在街上就被李逵給砍了,
——弱者在那個世間生存就是這麼地不容易。
一本書三觀正不正,不是看這本書描寫的東西負面與否,文學本來就應該包羅萬象的。盛世要寫,亂世也要寫。三國演義的劉備還吃人肉呢,那個劉安殺了老婆還得了黃金呢!
難道只描寫正面積極的?你以為文學名著都是心靈雞湯???
所謂的三觀正不正,是要看作者對所寫人物事件中表現的態度啊!水滸開篇便說了這是一百零八個魔君,期間對所謂好漢的惡劣行徑也是毫不避諱,結局更是沒幾個有好下場的。
梁山上只有少數好人(或者說思想單純的)才算下場不錯,比如魯智深坐化,朱仝建功,柴進李應裴宣求閑,李俊燕青逍遙,朱武樊瑞問道。
你看主張招安的宋江吳用,濫殺無辜的李逵鮑旭,與仇同流的秦明,滅門奪女的董平——最後不都呵呵噠了么?還有虐殺潘巧雲的楊雄石秀,一個發病身死,一個亂箭射殺。
這說明什麼,作者至少對這些人的基本好壞還是分得清的,給他們一個大致符合人物設定的結局。
至於如郝思文丁得孫鄭天壽這種路人臉,好像沒幹啥壞事都翹辮子的例子,你只能說,作者並不關心炮灰啊!————————————————————
至於水滸的寫作手法和思想高度,隨便翻本古代文學史,搜幾篇論文就有了,不必多講。
我覺得是代表一種幻滅,用一磚一瓦勾勒一座江湖的幻滅。到了現代我們無法接受這種世界了,這是一種進步。
殺人放火受詔安,修橋補路無屍骸。
結合史事來看,這種黑色幽默是貫徹其中的。這樣的江湖,它真的存在。
水滸中寫梁山火併。現實里,陳友諒錘死前老闆,朱元璋鑿沉小明王。
水滸傳里寫吃人。現實里,所過多所殘破,人相食。
水滸中寫武松殺嫂,楊雄殺潘巧雲。江湖如果是神鵰俠侶的話,李闖的老婆是咋跟著別人跑路的。
水滸寫的江湖,大概是以宋寫明吧。滿篇的主旨到最後,其實也是一個味道,民不聊生,逼上梁山。
只有人吃人的時代,才造就了人吃人。
宋江為何心心念念詔安的事,因為這是有可能的,十節度是怎麼來的。
林沖被逼的家破人亡,在野豬林還放走了薛霸。如果不是草料廠的大火,他是否還會渴望回到東京,委屈自己。
只有梁山,才包容了這群草莽間的失意人。
梁山代表人心中的那頭野獸和血性,當窮途末路時不停嘶吼。
徽宗作畫,蔡京吃飽。汴京歌舞,小民堪憐。
梁山之後,金人的鐵蹄就要到了。一開始是欽定。所以都在講農民革命的天然正義。
然後,農民革命不敢說了,就講反封建。
後來,反封建也不講了,只講俠義與快意。
隨著互聯網興起,對文本的解讀,開始向民間轉移。
這就有了各種思路了。
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林沖好帥啊,宋江好腹黑啊,這兩種論調上。
值得一提的是,有本起點小說也講了梁山,但講法很奇妙。
小說里講,主角全家被梁山好漢門屠了,於是怒而獻策,用黑暗兵法反屠了梁山好漢滿門。你們不是快意恩仇嗎?不是江湖兒女江湖死嗎?那麼你們殺我全家,我就殺你們全家。
故事讓很多人看的很爽,但想想又覺得好像哪裡不對。
作者再拔高了一層,講了講他對道德和正義的理解。
於是一本才子佳人書,突然就變得頗為可觀了。
說回來。
水滸本來就是本含義豐富的書。
少年人看到兄弟,青年人看到反旗,成年人看到招安,中年人看到厚黑。
從政的看到聚義堂和白虎堂,邪淫的看到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講風水的看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這個問題下,大概還會有人講階級固化和社會流動性,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講大歷史,大規律,講小冰河時期和崇禎死彎。
說到底,是大家有錢有閑可以看書,可以討論,有地方可以發表了。原先只有官樣文章,只有道德文章,只有大文章。
而現在有了個人看法而已。
首先說明,一個優秀的作品,一定是要經受眾多爭議的,正所謂大浪淘沙方得金。
既然提到《水滸傳》,我們發現,四大名著其實都是爭議很大的。
先說《三國演義》,既然是羅貫中寫的小說,全稱我沒記錯應該叫《三國志通俗演義》,那就一定有文學的加工演繹過程,羅貫中擁劉貶曹,諸葛亮,關羽,周瑜,魯肅等各種角色的塑造,無一不是藝術加工的結果,當然陳壽的《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亦有其時代背景,但寫作目的完全不一樣,因此我們的閱讀目的也不一樣。《三國演義》是人們閱讀普及度最高的,這本名著的爭議最多的還是混淆者對其藝術性的不認同,混淆視聽而已。
再說《紅樓夢》,這本書的地位大家都懂,爭議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書的內容了,現在雖然在這方面已經少很多了,畢竟社會開放了很多,可當時被列為禁書想必是爭議之最了,還是社會背景的考慮。另外的爭議就是小說的理解,脂評本到現在都會有不同版本的解讀,現在的紅學也是吵的亂糟糟一團。這本書的爭議在於其內容的複雜程度。
另有《西遊記》,似乎是爭議最小的,但我猜測,《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中閱讀率最低的,影視作品和漫畫故事的影響讓我們一想到它就覺得是兒童文學,深度思考沒有了哪來的爭議?其最大的爭議在於佛學思想的傳播與普適人生哲學的混搭,讓人似是而非。
最後到了正題,說說《水滸傳》。
老話講,「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就故事情節說,《水滸》是最不利於青少年心智成長的書。這部書的故事充斥著暴力,黑暗和骯髒,這些元素在青少年剛剛建立起的價值觀上具有極大的衝擊,因讀此書走入歧途的不在少數,很多人讀完《水滸》,增長了戾氣而後知後覺,為時晚矣。然而據統計,四大名著中《水滸傳》在青少年中的的閱讀率僅次於《三國演義》,為什麼?因為易懂,首先情節簡單,沒有那麼多複雜的千設百計,語言通俗(甚至是低俗),沒有閱讀理解的障礙,加之名氣大,自然受眾多。不該過多讀而泛眾讀,矛盾出現。
其實讀此書無不可,只是讀法不同。在這裡我很欣賞金聖嘆的讀法,他將故事情節拆分成一個個具有鮮活細節的文字,仔細推敲後重新整合到形象,突然發現戾氣少了很多,歷歷在目的是一個個的鮮活個體連接的社會形態。當感性的少年氣被消滅,留下的就是理性的思考。
比如,智取生辰綱者,簡單閱讀的很容易理解為挑戰王法,劫富濟貧而後快,可我看到的卻是人盡其用與造勢的智慧;武松斗殺西門慶者,簡單理解為武松為兄報仇,殺人償命,可沒看到武松一步步的安排周密以及藝高膽大而心細。
不一樣的讀法就有不一樣的理解,只要讀者引導夠好,讀法明,自然沒有那麼多的矛盾爭議,可有幾人能從金聖嘆的角度去看?
《水滸傳》的爭議,最大的恐怕就是它傳遞的價值觀。一些人,包括我自己,對水滸傳的理解,受到了影視作品先入為主的影響,沒想到它是那樣的水滸傳。官場黑暗,江湖更黑暗。一言不合便被別人拿了投名狀,看看熱鬧便身首異處。水滸傳的江湖義氣,並不兒女情長,也不俠之大者,然而這樣的江湖是確確實實,或多或少存在過的。
現在的電視劇水滸傳是一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水滸傳,完美到讓人同情,令人羨慕。但是,當我們進入原汁原味的水滸傳,就知道到底有多少殘忍和屠殺被春秋筆法。一本區區的小說如此,歷史更如何倖免。
水滸傳之所以成為四大名著,不是因為它的價值觀。它講抗爭,暴力,市井,但在此之前,它和三國演義,西遊記一道,被說書人,被戲劇,被無數的中國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如果還有怎樣的作品也有這樣的影響力,尊稱它一聲名著有什麼過分,難道你不相信數百年來群眾雪亮的、篩子般的眼睛。至於什麼人從水滸傳中讀出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如何榨取它的剩餘價值,傳達自己或讚賞或批判的觀點,水滸傳對此表示,它只是講了個十分吸引人的故事。因為《水滸傳》本身就沒打算將正義作為主題啊。
記得之前有位知友提過一個問
有哪些電影表面上三觀極歪,但骨子裡極正
好像是這麼說的吧,具體我沒記太清。不談三觀,但感覺水滸傳有點符合這個描述——水滸的文字是冰冷的,但作者的心顯然是滾燙的
梁山好漢,替天行道,初讀時熱血不已,尤其是在看完前面好漢們的各種遭遇之後,這種熱血的快感達到頂峰。但是繼續往下讀,這特么不對啊,說好的梁山好漢呢?怎麼就成了朝廷的人了呢?說好的替天行道呢,原來「天」指的是朝廷啊?故事的最後,主角投靠了反派BOSS,這特么擱現代是要被寄刀片的好么?
再說人物,故事一開始就說了這是108個魔君,作者壓根就沒標榜過梁山好漢們正義身份。你看梁山上除了魯智深、朱仝、燕青等少數幾個好漢之外,哪個不是劣跡斑斑?李逵殺小衙內時我都差點撕書。
這樣的一本書,你說他的主題是正義的,我不會同意,但題主說的「非正義」,顯然是不妥的。
一部偉大的作品,絕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會被正義框住。水滸傳的偉大之一在於,他描繪了一個個殘酷的故事,卻點燃了讀者的正義感。
李逵殺小衙內時你覺得殘忍嗎?董平殺程萬里全家,然後娶了他女兒你憤怒嗎?更加毀三觀的是,做出這些事的,都是本書的主角,都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你覺得作者在寫下這些情節的時候,是照著好人來寫的么?
顯然施耐庵壓根沒想過寫出一群偉光正,恰恰相反,作者描寫的,是一群壞人聚到一起的故事。
但這並不意味著水滸的主題就是非正義的,因為這就是好漢們的正常狀態,你總不能讓一幫土匪嘴裡念著「家國天下」,手裡扶著老奶奶過馬路吧...
情節描寫並不代表主題的傳達,儘管寫了一幫壞人壞事,但作者卻從未替好漢們強行辯解,顯然施耐庵知道自己筆下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殘酷畫面。主角做的壞事,同樣是壞事,施耐庵寫出來,就是要讓讀者感受這種殘酷,當讀者批判這種行為的同時,你還覺得《水滸傳》傳達出的是非正義嗎?(這段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對作者的動機,個人不敢過多揣測)
描寫壞人並不難,難的是將壞人作為主角,並傳達給讀者一個相對正的能量,施耐庵做到了。
綜合上面所說,《水滸傳》有爭議是正常的,如同它的偉大。
關於另一個問題
還是現今我們以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才會有這樣的態度轉變?
其實對《水滸傳》的爭議從古代就已經有了,有意思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水滸傳》中爭議的點也發生了變化。忠君思想在古代是最大的政治正確,而當時爭議的點就在水滸的「造反」上。批判還嫌不夠,還出了各種同人小說來給水滸做「矯正」,其中俞萬春的《蕩寇志》算是表率了。
而到了現代,造反倒成了水滸最大的閃光點之一了,《水滸》的污點又變成了好漢們的劣行了,可見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對於名著的解讀是不同的。
其實四大名著寫的都是空的,《水滸傳》的聚和散,燕青的逍遙,識破玄機。《紅樓夢》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三國演義》浪花淘盡英雄,成敗磚頭空。《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而悟空。
生活需要看得開,看的破,執著事物皮相,生生死死、富貴名利,可笑可嘆。回頭看風雲散盡,痴迷處鳥獸投林,鬆手時青山綠水。
其實我覺得大部分是用現在的價值觀衡量那時候的文學作品。
脫胎於民間話本,水滸傳本身就沒有那麼高的立意。
什麼揭露人性黑暗的種種我覺得是諸位強加的。
本質上水滸傳是一本cult書。
血腥恐怖暴力,色情偷情。都是為了滿足聽眾讀者的感官刺激。
快意恩仇肆意殺人,但是他們作為主角殺人對讀者來講接受起來並沒有那麼吃力。
就好比你們看金庸的小說,大俠們隨意殺死幾個嘍羅誰又會去為嘍羅們叫屈。
水滸傳裡面的平民與武俠小說裡面的嘍羅是一種東西,只是為了突出主角人物性格滿足情節需要的產物而不是一種生命的存在。
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流傳至今的也就只有不超過十個,像墨子,荀子,韓非子,公孫龍,惠子的學說都殘缺不全。同樣是被禁,《水滸》卻屢禁不止,這是為何?無非是因為《水滸》的故事喜聞樂見,老百姓愛聽。那麼問題又來了?
一群殺人放火吃人肉的強盜,為什麼會如此受到廣大老百姓的熱愛?
單純地以娛樂性來看,《水滸傳》跟《金瓶梅》是沒法比的。那麼大家愛聽《水滸》的故事就不僅僅是沖著娛樂性去的,而是《水滸傳》本身符合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而這個潮流,簡單地講就是反抗官府
造反這種事,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常見的現象。歷朝歷代的滅亡本質上都是起自所謂農民起義。對於活不下去的農民,起義有著天然的正當性。而這種造反的訴求需要一種文化上的出口,《水滸》恰恰就是這個文化的出口。
或者換個角度來講,當農民還未有真實行動卻憤怒不已的時候,《水滸傳》的故事就是他們發泄憤怒的出口。每談一次好漢的故事就解一次恨。故而《水滸》是一種反抗的意識。
到了今天,《水滸》的價值依然存在。譬如豹子頭林沖這種一身本事卻窩囊受氣,備受排擠即便在當今的官場也不鮮見。這個題目,從遊民文化的角度來分析,看得最為清楚。王學泰老先生的《遊民文化和中國社會》里,對此有詳盡的介紹。
摘一小段緒論部分的文字來給大家看看:
遊民群體是一個複雜的存在,這是被大多數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所認可的。但是這個階層是否有獨立的思想意識,其思想意識在文化史上是否具有重要的地位,則使研究者將信將疑。許多從事文化史和文學史研究的,對這個問題也感到疑惑。他們總覺得這是前人所不言、經典著作所不載的,因此也就難以確認。而且,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如何評價「農民戰爭」,如何分析底層社會,如何評價民間意識,如何評價《水滸傳》、《三國志演義》這些偉大古典文學作品等許多重要問題。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還是以謹慎為好,因此對我提出的問題頗多質疑。
我曾與不同意將遊民意識、遊民文化引入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同事和朋友爭辯過。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些大悖人情的描寫難以得到完滿的解釋,它們所反映的社會情態也很難為普通人所認同。例如,1960年代出土的明成化年間(1465—1487)刊刻的《新編全像說唱足本花關索出身傳等四種》,其中的《花關索出身傳》一開篇就寫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一見如故,「在青口桃源洞」「姜子牙廟王」前「對天設誓」,打算今後干一番大事業。劉備對關、張二人說:「我獨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掛心,恐有回心。」
關公道:「我壞了老小,共哥哥同去。」張飛道:「你怎下得手殺自家老小?哥哥殺了我家老小,我殺了哥哥底老小。」劉備道:「也說得是。」
於是關、張二人約定互相殺光對方的家屬。張飛跑到關羽老家蒲州解縣,殺死了關家大小十八口,只是因為不忍心,才帶走了已經長大成人的關羽的長子關平,放走了懷有身孕的關羽的妻子胡金定,後來胡金定生下小英雄關索。關羽殺了張飛的全家。辦完這些事後:
將身回到桃源鎮,弟兄三個便登呈(程)。前往興劉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將軍。
這個殘忍而古怪的故事,大悖於華夏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家庭的傳統觀念。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識,不能見容於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也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把它說成是要造反之前的農民的想法,更是捍格難通,因為與外界交往較少的農民更為重視家庭,追求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與溫馨。「家和萬事興」就是老百姓們的企望。台灣學者韋政通在《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中指出,家庭的情感紐帶維繫著家庭中每一個人。家中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全家的成功,每一個人的失敗則是全家的失敗。社會地位卑微的農民更是把家庭看成是自己的「安樂窩」,至今北方農村尚有「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謠諺。而且,農民多是聚族而居,不是誰想滅掉自己的全家就可以滅掉的,這是會震動整個宗族的。這種把家庭看作干「大事業」的累贅,必須清除乾淨的想法,只能是反映了沉淪在社會底層的遊民為改變自己的命運,鋌而走險之前的獨特的心態。《花關索出身傳》的確也把蜀漢劉備等帝王將相爭奪天下的歷史看作到「興劉山」作「替天行道」的強人的故事。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八記載:建炎二年(1128)六月,建州兵亂,「軍士葉濃等相與謀,互殺妻子以為變。是夜,縱火焚掠,盜本州觀察使印,突城而出,進犯福州」。看來「花關索」中情節也不只是出於藝人想像,是有現實生活為依據的。明末的農民領袖李自成李自成是遊民出身,他長期為驛卒。就不許與之無關的女人進入其營地,當遇到被包圍或其他困難時,先要殺掉老羸婦幼以保存自己。見《綏寇紀略》卷八。直到民國時期,那些落草為寇的土匪,仍然是蔑視女人,視家庭為累贅,哪怕匪首是女子的也多採取這種態度,她們完全沒有女人對家庭的眷戀。土匪完全是個男性的世界,女人只是他們的消遣對象。有個匪首在行軍中僅僅因為其妻子是小腳,跟不上隊伍,就毫不猶豫地把她一槍打死了。有的首領僅僅因為眷戀某個女人,就會導致眾叛親離。(見[英]貝思飛著《民國時期的土匪》,P182—186。)家庭中的主要內容——女人,在遊民生活中是沒有地位的。這正像描寫解放前上海幫會生活的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黑幫老大所說的,「兄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女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一樣。
《花關索認父傳》中還有個情節也大悖於中國古代主流社會的道德觀念,那就是在「孝」的問題上江湖藝人所提出的挑戰。花關索長大成人後英勇非常,並有一身好武藝。當他到荊州來認父親關羽之前,已經為父親立了一個大功——為關羽追回了丟失的胭脂馬(即《三國志演義》中所說的赤兔馬)。可是因為花關索來歷不明,關羽不肯認他這個兒子,騎上胭脂馬便走,於是性格暴烈的關索「怒生嗔」,和他父親翻了臉:
看你今朝哪裡去,如何不認自家人。好生今日認兒子,做個遮槍付劍人。若是言聲言不認,橫山落草做強人。投了六國曹丞相,領其干戈動戰爭。來打興劉鐵腳寨,拿捉官員五虎人。
這段唱詞中,關索竟聲言,如果關羽不認他,他就要投靠曹操,再起刀兵來捉拿關羽等屬於劉備一方的五虎上將。這是大逆不孝的。「孝」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上下一致認同的倫理觀念,在下位的農民也與統治階級一樣重視孝道。佛教初傳入時,因為不敬父母不講孝道,很難在中國傳播,後來中國化的佛教也不能不修改其教義以適合中國的國情,大肆張揚目蓮僧救母的故事。曹操何嘗是孝子,但他卻可以以「不孝」的罪名殺掉孔子的後裔孔融。皇權專制社會這裡的皇權專制社會就是指我們通常說的封建社會。用「封建」來定義秦始皇以後的中國社會是不符合實際的。詳見後記。里,就統治者實際利益來說,他們最重視的倫理道德應該是臣下們對皇帝的「忠」,然而,他們不說「以忠治天下」,這是他們的聰明處。他們說「以孝治天下」,就因為「孝」的覆蓋面更大,並且是能夠被全體老百姓認同的,因為孝是維護宗法制度最重要的道德觀念。而《花關索認父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孝」提出挑戰,這種思想意識是超出主流社會所允許的範圍的。用「民間思想」很難對這種現象加以說明,因為以宗法農民為主體的民間,對孝道不僅不會背棄,往往比統治集團中的人們更虔誠。《花關索認父傳》中對「孝」的態度,只能是無家無業的遊民才會有。《三國志演義》一個較早的本子《三國志傳》中,刪去了關索威脅其父要挑起戰爭的情節,當關羽拒絕認他時,他只是哭昏於地,痛不欲生,這才符合社會的主流意識。後來的本子則乾脆刪去了關索這個人物,因為與他有關的故事許多都與主流社會意識相左,不好處理,修改者才採取這種斷然措施,一了百了。
又如,元明之間江湖藝人所撰的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劇中寫到亡命江湖的關羽與賣肉的屠戶張飛相識之後,在街頭又碰到長相奇異的劉備,於是便邀請他一起飲酒。酒後劉備醉卧,有赤練蛇在他的七竅中穿來穿去。關羽對張飛說:
兄弟也!你不知道。這是蛇鑽七竅,此人將來必貴也。等他醒時,不問年紀大小,拜他為兄,你意下如何?
只是因為劉備「將來必貴」,為了沾他點光,也不管他的年齡大小,便拜之為兄的做法,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不論是在有權有錢的人群中,還是在平民百姓當中,都會被認為是醜惡的勢利眼的作風。也許社會上有些人持這種想法或實際上這樣去做,但他們為了與主流輿論保持一致,也決不會公開地承認和張揚。此劇的作者則不僅對此大加張揚,毫不以為非;而且讓它從後世被尊為「武聖人」的關羽的口中說出,真是對關帝聖君的褻瀆。這種思想意識與這樣不講究文飾的作風,是傳統社會裡具有一定角色位置的人們所不能為或不敢為的;它只能出於在公開的社會秩序中喪失了一切,已經沒有了角色位置和角色意識的遊民群體。因為,他們目前關心的只是生存。
有些研究者也發覺了這些情節的古怪,但是不能對它做出合理的解釋。只是說民間藝人「常會有些匪夷所思的想法」,而不知道這些藝人的想法是與他們的獨特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經歷聯繫在一起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這個道理,雖然人們談得少了,但它還是萬古長新的道理。這些問題,後面還要詳加論證,這裡只是提個頭兒。
...... ...... ......
遊民意識、遊民文化通過通俗文學——戲曲和小說廣泛地影響到社會上的各個階層,它的非規範性的特徵對現實的社會秩序起著瓦解作用。因為就其本質來說,遊民是反對現存社會秩序的,而且,他們不會使用現代的非暴力手段去保護或爭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即使採取這種手段,統治者也要鎮壓。反映這個階層意識的文藝作品也不例外,它們教給人們的,除了暴力以及為了實現暴力的種種陰謀詭計以外,就再沒有其他。鑒古知今,在當前改革開放的社會轉型、人口膨脹、社會各個階層流動迅速加劇和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的時期,流入城市的遊民也在大量增加,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調查統計,遊民的犯罪率是現在各個階層中最高的,他們較為嚴重地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古代與現代反映遊民意識的文學作品還在社會中有著廣泛的讀者群,人們又對這些作品缺少清醒的認識。正像魯迅先生所說的:
中國確也還盛行著《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但這是為了社會還有三國氣、水滸氣的緣故。
葉紫作《豐收》序
所謂「三國氣」、「水滸氣」,就是我們在本書中要詳細論述的遊民氣、遊民意識,雖然魯迅先生沒有使用這個辭彙。
魯迅的論述並沒有過時。
...... ...... ......
不過,社會轉型與改革大潮中,「暴民意識」是最具有煽動性和破壞性的。由於社會控制相對弱化和社會不公現象的泛濫,有的人還企圖通過「紅WB運動」反腐敗、「打土豪」、「均貧富」,藉以矯正兩極分化,這是極其危險的。它不僅會打亂改革的進程,使我們再一次失去進步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良機,而且還可能造成全社會的大動亂並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的浩劫。當讀者隨著筆者考察完中國古代遊民在傳統文化的非規範性的一面中所扮演的角色後,自然會為讀者自己思考現實問題提供一個新角度。因此,就當前社會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來看待對遊民、遊民意識、遊民文化的研究,仍然不是沒有實踐意義的。
邵燕祥先生曾經感慨地說:
從綠林剪徑到佔山為王,嘯聚成群揭竿而起的農民,在古代就都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動力」,或登諸史書,或寫進說部,眾口一辭譽為英雄好漢。遲至民國年間津浦路劫車的孫美瑤,在今人的筆底也還網開一面。怎麼到了今天,離鄉的農民,失業的民工,稍涉搶掠,攔路生財,一下子就淪為車匪路霸,得到罵名呢?
他還說:
是施耐庵之流美化了強盜,還是今古道德有多重標準?抑或書中人物不可與現實角色相提並論呢?
《讀書》1996年第3期《書獃子的見識》
的確,這是一個令人思考的問題,我們對待同一問題不能有雙重標準。邵先生所例舉的種種現象,說明我們的一些評論是古今兩失的,足以促進我們的思考。當然本書不會介入現實中的具體問題,它研究的範圍仍然嚴格限制在學術領域之內,而且以考察古代、近代的文化和文學問題為主。
P.s.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買他的書來看看,非常值得一讀。
我覺得可以理解。實際上我最早系統讀的小說應該就是四大名著系列了,而且是很小的時候,水滸應該是初中左右讀的,而且當時應該是正在播放經典版水滸電視劇
但是老實說,我從小對水滸的價值觀就相當懷疑,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宋江勸降秦明那一段(設計陷害殺你全家流)。可是我那個時候還是沒有勇氣質疑經典的,當時看書,我估計對這些情節我是刻意無視了的,所以最後宋江死的時候還是很心疼,我想我心疼他的時候,應該是完全忘記了他做過的那些孽的。
但這不怪我,那些年對水滸的主流看法是「好漢聚義」,正兒八經的義士,當然那時候沒有互聯網沒有知乎沒有這麼多人給我解讀,我只能說,我身邊的長輩,我的老師們,提到水滸,還是大讚宋江的義氣,大家還都是認認真真相信「替天行道」四個大字的
我覺得這大概就是水滸的核心問題所在
作者的筆法比較深,反事正寫,這是需要一定文學素養一定閱歷才能讀懂的。可是他又太通俗太流行於民間,而民間的文化程度——在1990年之前,恐怕都還是不算很高的,何況他從明朝流行到現在呢?
我讀書向來是會讀很多遍的,但是水滸那個特殊性,那些讓我當初隱隱覺得不妥的細節,讓我並沒有敢深讀第二遍水滸全傳。知道後來看了吳閑雲系列的水滸解讀,這才光明正大的放下心結再去讀這本書,才理解到作者的種種用心,才明白宋江到底是個什麼禍害。
哎,當真是少不讀水滸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當然是會有爭議的,因為文學作品的主題並不是在寫作中完成的,而是在閱讀中完成的。閱讀能力不相同的人自然會對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而偉大的文藝作品一個寶貴的品質便是可以在不同層級上切中不同人群的g點。以水滸來舉例,在小學生眼中,水滸可能就是一百零八將的畫片。在一般市民眼中,水滸可能就是血腥暴力的感官刺激品。在毛澤東眼中,它可能就是一種革命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那麼對於一些人來說,水滸中的部分內容和他們價值觀有違背的地方也很正常。
我覺得很奇怪的一點在於,在社會分工日益發達的今天,各行各業都有著入行門檻,唯獨文藝作品鑒賞沒有。一個經濟老師發表他對紅樓夢的看法,人們會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但一個語文老師公布他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很多人就會當做是胡說八道。但很多後現代作品,先鋒作品是需要大量閱讀積累才能明白他們是在哪裡有了創造性的突破。就以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為例,有多少人自己不在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去自發自覺地關注這句話對時間語境的顛倒與突破?
水滸這類的經典著作,他們在低級層面上對讀者的滿足很容易遮蔽讀者的雙眼。以我來說,我小時候讀水滸,讀到梁山好漢被招安就不想讀了,覺得沒意思。現在再讀,覺得小時候最不想讀的地方才是最富有文學價值的地方。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書中結局宋江為了忠殺死了對自己最講義氣的李逵。李逵被殺的理由卻是他只知對宋江盡義而不曉得對朝廷效忠。水滸的悲劇在宋江將聚義堂改為忠義廳時便已註定,作者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在那個社會,這兩種都被提倡的價值取向本質上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樣的死法背後所蘊含的悲劇性和權力的遊戲如出一轍,為什麼權力的遊戲那樣死人,其價值不會受到質疑,而水滸就要受到指責呢?
閱讀文字只需要你認字就行,但閱讀文學需要你有大量的閱讀基礎。我不知道中國每天保證兩小時閱讀量的人有多少,但我知道有人壓根連水滸都沒讀完,就在朋友圈上轉載各路專家大神對水滸的質疑。
我們可以對經典質疑,這是推動學術發展的動力。但我們在質疑經典的價值之時更應該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為什麼從古至今那麼多人都說好的東西我偏偏不覺得好,他們是在什麼視角下觀察的,我又是在什麼視角下觀察的?是他們太低級還是我太高級?想明白這些問題後,再去質疑水滸或是別的名著的價值也未嘗不可。
水滸本身是偉大的作品。其核心部分是紅樓夢也難以比肩的。
它的偉大在於描寫了一個真實的,不同於儒家所宣揚的社會。
從本書你可以看到儒家是個什麼玩意?它只是高高地飄在一個虛無縹緲的地方的鬼東西,它和普通草民屁的關係都沒有。這才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本質的模樣!紅樓夢雖然寫的好,但因為其作者本身局限性太大,他無法看得如此透徹。
有人看再更新。
然而水滸就是把那個時代整個撕開皮面給你看!
據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原因是水滸教人打打殺殺學壞。
水滸其實藝術起伏極大,前面精彩中期平庸後期扯淡,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喜歡前期的各路英雄在路上奔波的場景,祝家莊曾頭市開始大幅滑坡,至於征遼國,平王慶田虎方臘,簡直一點印象也沒剩下來,水滸全傳到後面公孫勝喬道清搞得像封神榜!前面魯智深,林沖,宋江,武松,李奎寫得血肉豐滿栩栩如生,後面同是天罡星的秦明呼延灼關勝張青只能打打醬油,更別提地煞星了,人物塑造程度明顯不一樣。
我看水滸裡面只有魯智深一個人是替天行道。史進也算好漢,不過做好事不會把自己搭進去,楊志是個稱職而倒霉的狗腿子;劫生辰綱八人打劫完了分贓享樂;武松先報私仇,後被施恩父子收買,沒什麼偉光正可言;林衝堂堂男子,活得那個憋屈,陶淵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林師傅是挖空心思為五斗米折腰;宋江是黑白通吃,潛規則駕輕就熟。
四大名著裡頭,紅樓夢屬於陽春白雪,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不接地氣,西遊記是神魔仙佛,三國和水滸是講人間故事,接地氣,但是三國人物刻畫比較臉譜化,人物性格單一,每個人物都可以貼標籤,而水滸塑造人物比較豐富多彩,單個人物的塑造也是比較豐滿,三國圍繞的是軍國大事,水滸重點是草芥小民苟活百態,所以在民間,水滸流傳遠超其他三部。
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一定要看看水滸,各種社會潛規則,各種人情世故,都寫在前半部裡面,這部書保證不是教科書上評價的反映農民起義的書,因為從主角到配角壓根沒什麼農民。
從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幾千年來,註定了《水滸傳》這種精神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關於《水滸》的評論*
〔一九七五年八月十四日〕
*這是毛澤東同志關於學習《水滸》〔1〕的談話
《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屏晁蓋〔2〕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3〕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4〕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5〕。
這支農民起義隊伍的領袖不好,投降。李逵、吳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6〕是好的,不願意投降。
魯迅評《水滸》評得好,他說:「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三閑集·流氓的變遷》〕
金聖嘆把《水滸》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實。
魯迅非常不滿意金聖嘆,專寫了一篇評論金聖嘆的文章《談金聖嘆》〔見《南腔北調集》〕。
《水滸》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種都要出。把魯迅的那段評語印在前面。
注釋
〔1〕《水滸》,即《水滸傳》,又稱《忠義水滸傳》,明初小說家施耐庵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及有關話本與民間流傳的水滸故事加工整理而成。主要版本有明嘉靖年間武定侯郭勛刻本《忠義水滸傳》,一百回本;明楊定見刻本《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清金聖嘆評點本《第五才子書水滸傳》,七十一回本。
這三種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後來都出過重排本。
〔2〕晁蓋,《水滸傳》中梁山早期領袖。
〔3〕宋江,《水滸傳》中為第一號人物,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力主接受招安,並最終導致了起義軍和他自己的悲劇命運。
〔4〕高俅,《水滸傳》中朝廷方代表,反面角色,貪官污吏。
〔5〕方臘,《水滸傳》中另一支農民起義軍。
〔6〕李逵、吳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反對招安。
108裡面有好漢,但是真土匪更多…而且現在流行把名著黑暗化,比如大部分西遊記原著黨們。而水滸本身就挺黑暗的,這下可就符合一批人的胃口嘍。
看了一下,基本上所有的答案都說歪了,沒把原因說透
你們說的都對,它就是一部作品,無關作者的三觀如何,在書中是沒有傾向的,書中表現的只是一出人間百態的鬧劇
但真正出現問題的是,我黨拿它當正面宣傳
宣傳壓迫,造反有理
大多數人又沒讀過原著,一直以梁山好漢來討論
等自己拿原著一看
卧槽,這不對啊!
於是這些人擔負了掃盲的重任
先和你講講這書三觀問題
等你有一定知識量和社會閱歷後
你可能會想起以前一句老話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水滸說是108好漢,其實裡面多少人乾的是殺人放火謀財害命的事,水滸的兄弟情義也是和狗屎一樣,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自己人坑了自己人導致被迫上梁山為寇。分析一下這108個人上梁山的原因就會發現有不少人真是大好生活被毀,上了梁山當強盜最後還要和陷害自己的人稱兄道弟。
1、宋江(小吏)
宋江上梁山是最曲折的也是最自願的,這得得益於主角光環,他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被人硬逼著上山,他從怒殺閻婆惜到最後潯陽樓寫了首詩被黃文炳污衊成反賊然後被梁山的人救下,期間幾次上下樑山,假如最後不是走投無路恐怕他還得拒上梁山。
2、盧俊義(河北富商)
盧俊義上梁山全是被逼無奈,就因為名聲太大給賊惦記上了想拉他入伙增加實力(這裡得罵宋江,宋江自己前面死活不肯上山,這一上山就開始逼良為盜),先是派吳用和李逵陷害盧俊義,盧俊義只能去泰安避禍,期間舉兵對抗梁山被抓。被抓以後那堆梁山好兄弟設計一方面強留盧俊義在山上呆了兩個月另一方面四處散播盧俊義當了強盜的謠言還放李固回去告官搶家產,最後假情假意的放盧俊義去大名府讓他被抓,梁山好漢們再去上演一幕攻打大名府就好漢的好戲戲(所謂的兄弟真是好,誣陷,舉報,救命全包了可憐盧俊義最後還要感恩戴德)
3、吳用(書生,私塾先生)
這貨上山理由簡單的一批,就是當了搶劫犯(搶了貪官的生辰綱,楊志莫名背鍋),然後去當得強盜,當了強盜還陰了自己的老大。
4、公孫勝(道士)
理由同吳用,不同在於他期間曾經借口母親生病下過一次山,直到攻打高唐州又被宋江請上了山(是真的請,礙於公孫勝和他師傅的法術,吳用這個屁眼軍師耍陰招沒屁用)
總之就一句話,你在文學層面可以把水滸說成經典,不代表我就不能從基本道德觀層面去說梁山之人多是豬狗不如的畜生(不要提什麼現代和古代區別,宋朝不是野蠻人的朝代,無論是宋朝還是今天把隨意一個四歲小孩一斧劈死的人都是畜生)
推薦閱讀:
※《平凡的世界》到底平凡在何處?
※魯迅先生的《在酒樓上》中的雪景描寫到底好在哪裡?
※為什麼《金瓶梅》的作者似乎沒有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