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或天份在哪?
謝邀。
擅長什麼,與天分何在,其實吧,不一定是一回事。
有些擅長技能,似乎顯而易見。比如,看見個子高的,大家都會建議「去打籃球打排球當模特」。看見長得好的,「去做模特去當演員」。多少父母看見孩子口齒流利,就喜滋滋地:「可以去做演講說評書!」我還見過孩子父母志得意滿地,「鋼琴老師都說我家孩子手生得好,可以去彈鋼琴!」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超乎其他人的一技之長。早熟的孩子比別人長得高啦,音準好的孩子擅長唱首歌啦,不一而足。
許多人大概都會時不時感嘆:我小時候什麼都會,後來就拋下了;如果一直堅持,也許就……
的確如此。每個人都可能有隱藏的技能沒被發覺呢。
但那是天分嗎?
不一定。
彈鋼琴的朋友跟我說過句話。鋼琴界這玩意,是神童的墳墓。
其實任何行業最尖端的那人,身後都不知埋葬了多少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人們。
你有天賦?世上有天賦的人多了。你年輕?沒關係,過幾年就老了。
許多人一定有類似體驗:做某個行業的同代里,最初天賦更出色的,似乎多了去了;然後時間流逝了,剩下還在做這行的,似乎沒那麼多了吧?當然,他們可能去做了更發財的行當,但這也算一個側面:
許多時候,你所擅長的,不一定是你能做得久的。
除卻少數驚才絕艷如蘭波或莫扎特——那種概率的天才畢竟萬中無一——絕大多數做得好的,都需要在好的基礎上,做得久。
所謂一萬小時理論,大家都聽說過。
僅以運動員為例——畢竟比起其他行業,他們已經算是天賦與成就掛鉤相對靠譜的人了。
許多運動員有天賦,有普通人羨慕無比的天賦;但他們不熱愛這門運動。
這感覺,行外人會覺得暴殄天物,一定覺得,「如果我能娶到瑪麗蓮·夢露,我一定天天不出卧室房門啊!你居然把夢露擱家裡,自己出來曬太陽!你怎麼想的!」
但行內人一定明白,職業會消磨人的熱情。任何一個愛好一旦成為職業,一定會讓人因為例行公事而消磨的。
被消磨之後,還能餘下支撐著繼續的熱情,才是真愛。
傷仲永的故事眾所周知,一般是感嘆一個人持有的天分被虛擲了,可惜。
但換個角度,方仲永有詩才,但可能確實對詩歌沒興趣呢?
那很遺憾,詩歌可能的確不是他的天分所在。
許多行業尖子被採訪時,有句話總被當片湯話,「你要熱愛這行」。
一般人聽了覺得是敷衍,入行了,誰還不夠熱愛呢?其實這後面是另一句:「……熱愛到當職業了還能不討厭」。
這就不容易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
興趣、熱情與持久不懈的能力,在長期來看,才是最重要的天分。但因為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歷練,不像音韻、反應、記憶力這類顯而易見,所以,需要耐心一點來找尋。
結合到每個人自己,一個人可以擅長許多東西,可能有許多技能會被人嘖嘖稱讚「哎呀你做什麼什麼一定會成功啊」,但除非你在某方面確實是萬中無一的天才,否則,從長期來看,那件你閑暇下來,依然會做的事情;經歷各色破事,依然不會失去興趣的事情;在你困苦時,可以療愈你的事情;總之,一件你可以持續做許多年而歷久不倦還感受到樂趣的事情,才是你真正的天分所在。
以前寫過的一篇小文章,也許能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新視角:
一個學生找我諮詢職業發展問題,
希望我給他填一個量表,「最好科學性強一點的」,
可以計算出一個分數,提供一點參考,
他的興趣,天賦,個性之類,適合往哪種職業發展。
我推薦了職業心理學課上的幾個職業興趣測驗,問他這樣是不是就夠了。
這些測驗在網上都能找到相應的資源。
但他看起來有點意猶未盡:
「你這裡有沒有現成的測驗啊?
畢竟網上的東西,也不知道具體演算法,
萬一它隨機給個答案,忽悠我怎麼辦?」
他的懷疑精神,引發了我濃厚的好奇心。
我實在不能放著這麼有趣的問題不管:
「那麼,你在這裡做測驗,我們給你一個結果,
這個過程跟在網上做測驗有什麼本質差別?
你怎麼判斷我們就不是在忽悠你呢?」
他一臉懵:「你們是專業人士,不可能忽悠我……」
(小夥子真是涉世未深哪)
我說,好,我們不忽悠你,如果我們只是疏忽了一下呢,
比如計算的時候失誤了,或者拿錯了報告,
對,我們把別人的測驗報告當成你的了,拿給你,
你覺得你能看出我們的錯誤嗎?
他不假思索地說:能啊,能看出來!
比如我的個性偏內向,如果報告說我是外向型,
那不是一眼就看出來了嗎?
我說:你說的這種情況,是你對自己本來就有信心的地方,這些方面你本來也不用求助於這個測驗。
但如果恰恰是你沒信心的地方,
比如選A職業還是B職業,你正好在舉棋不定,
指望這個報告給你一個傾向性的意見,
現在結果出來了,認為你適合選A,你怎麼判斷它說得對不對?
他想了一會,說:那我只能相信它說的。
我盯著他:你相信了,就怎麼樣?
他說:不怎麼樣,我就聽它的唄,選A。
我問:然後呢?
他說:然後我就沿著A這條路走下去。
我說:嗯,你會在A職業上取得一些成就,可能也會有很多困難,這條路不好走,但也不是一條死路,你可能磕磕碰碰地走了十幾二十年……
他連連點頭,我話鋒一轉:
「走到什麼時候你會發現,當初拿錯報告了?」
這個問題,讓他陷入了漫長的沉思……
過了很久,他說:我可能……永遠都發現不了。
我贊同地點了點頭(我心裡也這麼想),
又問:只要我不說,你永遠都不知道我拿錯了報告,一輩子都蒙在鼓裡。你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他毫不猶豫地說:是好事!
我問:好在哪裡?
他說:至少這一刻我可以做一個決定!
我說:你只是需要推動自己做一個決定?
他說:老師,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了!
我說:為了推動這個決定,你需要一個「判斷」。
他很激動:對對對……
我說:這個判斷甚至可以不那麼科學,只要你相信它就好。如果它明顯不對,你也不會信,只要你信,它對你就是有用的……
他點頭:它本身是不是真的,沒那麼重要。
「既然不重要……」我開始在兜里找硬幣,
他的臉色變了:
不不,老師,既然在我的眼皮底下,
那還是稍微看起來科學一點的好……
(案例信息系虛構)
長時間做一件事,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擅長。
----------------------
【以下都是個人扯談】
(從問題來看,只是想知道對吧,那我就大著膽子啰嗦,大著膽子發散這話題了。)
所謂溫水煮青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意識到,也很難承認自己一直以來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內做事。
又因為從前不努力,讀書時不認真,可能高考時就 「 被選擇 」 了,而後一路的 「 被選擇 」 ,不知不覺已是泯然眾人。
互聯網時代,花花草草各種誘惑難以抗拒,再無心力用1萬個小時去專註地做某件有興趣的事,如身陷泥潭一般。
以上可能是我和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的感覺吧。
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個問題。並準備馬上著手自我分析一下。
言歸正傳,我覺得, 興趣、擅長、天份,完全就是三回事。
看過《異類》之後,我覺得1萬個小時這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當然,不一定非得1萬小時啦), 這對應的是擅長。而擅長的事,不一定是有興趣,有天份的事。下面就進入自我吐槽時間:
我對籃球一直有興趣,我粗略算了一下,花在上邊的時間,肯定有1000小時以上了。但看看我這身高,看看我這視力,看看我這肌肉,看看我這腦袋瓜子,既無天份也談不上擅長。雖然我運球運得飄逸如風,過人如跳躍的靈魂,抓籃板的意識和技巧完全師承羅德曼,傳球如基德一般無私,勾手如假巴爾一樣自如,皺眉如喬丹一般有氣質,防守如佩頓一般粘人,斷球如艾佛森一般快如閃電,三分如米勒一般神准,但,只要面對1.8的體育生,我立馬就歇菜了。
我擅長在網上跟人扯談,但這個也不是天份,因為扯得多。這個肯定有1萬小時了。
下面說說我曾經認為有天份的亮點:
好些年前,我感覺我在文學方面可能有點天份,人有了這種盲目的自信,就願意不斷的寫,寫詩啊隨筆啊小說啊,覺得自己真特么有天份啊。大三的時候,拉了一個吃喝嫖賭的同學一起寫,沒想到那傢伙才真是有天份,發現他有天份的同時也就發現了我沒天份。後來有一天,那些寫過的東西因為換電腦導致消失,我如釋重負。
於是我轉頭去研究哲學。我覺得我真特么有天份啊。我25歲那年,跟一個32歲的作家聊天,因為他喜歡尼采,我於是大言不慚地告訴他,尼采是個懦夫,我能逐條反駁尼采。(現在想來,非常慚愧,當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引得他悖然大怒,簡直要跟我打起來。我那時覺得我完全理解了民主是什麼,完全理解了哲學是什麼,興緻勃勃的一通宵寫1萬字,得意洋洋地告訴女朋友,我感覺我是個哲學方面的人才,我現在應該腫摸才能把自己弄進中國的科學院去? 我心急如焚,寫這麼好的東西,尼瑪得趕緊地讓那堆國內哲學家們看到啊,這麼好的苗子得好好培養啊。 後來看得越多,越發現自己啥也不懂,完全沒入門。
後來工作了,我開始看市場營銷方面的書。我覺得我真特么有天份了。我看了一個月書,就能跟CEO就市場營銷中諸多概念進行深入的討論,提出我的質疑,並且很多問題他都沒法回答。一個月時間裡,我不但深刻的寫出了戀愛中的市場營銷一篇好文,還寫出了上萬字的市場營銷講義,供講師作講稿,講一堂面向大學生的市場營銷課。(那會在做面向大學生的職場培訓)。但後來我發現,真讓我去做市場營銷,我又是一坨菜。(兩次在創業公司創業,都集體陣亡了),顯然我在市場營銷方面,就是紙上談兵。
後來終於正經的做產品設計了。我覺得我真特么有天份。各種想法那真是呼呼地往外冒,完全hold不住啊,於是不得不經常把各種絕妙想法寫在小本本上。我還喜歡經常把想法給上司發郵件,又或者是跑到他辦公室跟他當面說。他一般都會回答我4個字:「我聽不懂」(這個一會再說)。 有時他會笑笑說:「諶斌啊,我覺得你真是個做創意的好料。」 我便笑得樂開了花。但後來聽到他另一翻話(不是針對我),他說,在廣告公司啊,很多東西就是飛機稿,創意很棒,但就是不能執行,只能拿來折飛機。於是我明白他啥意思了。 後來成熟了,對產品也有更多理解了,並且我還學過點市場營銷不是? 產品有很多制約是不是?中國的國情有很多不一樣是不是? 我不是一個產品天才,是不是?我甚至只是中等,沒準還是下等是不是?(這話千萬不能讓老大看到)。 結論是我在產品方面,也沒天份。並且產品,一定是結合需求的,我懂的需求夠多麼?我有足夠多的去接觸客戶么?說到這慚愧了,打住了。
後來我上了知乎,我覺得我真特么有情感問答方面的天份。我覺得我真特么有網上搭訕方面的天份。我真特么有臉皮厚方面的天份。
這幾個倒有點意思,但,有哪個公司哪個職位是需要這種人才的?
說了半天,這天份特么是不是天份且不論,它們好像沒啥用啊!
羅嗦了羅嗦了。但希望我的自我分析,能稍許供大家參考一下下(疊詞最美了)。
--------------------
補:
上邊提到的忘記圓回來了。我的上司總是回我一句「我聽不懂」,因為我講話完全跳躍式的,沒有邏輯,他有時是真的沒聽懂,有時是看出我沒邏輯故意這麼回我,但這事我居然兩年後才意識到。這個毛病我後來一直努力在改,現在好了很多,但我經常還是沒有邏輯的。另外,也是順便跟那些思維跳躍的同學說一聲,邏輯是可以慢慢培養的,這隻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多看書,有助於在腦子裡形成多種思維體系,面對問題時,不至於亂了陣腳,比如我有個老闆,經常性地用6W來思考問題。一個武器,只要你反覆地用,你就能得心應手。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真棒: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去拼天賦 ...
謝邀。
前陣子,職業生涯諮詢師 @盧美妏 接受了我們關於「職業迷茫」的訪談,有很多年輕人和題主一樣,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天分在哪」,在職業選擇甚至人生選擇上充滿了疑惑和迷茫,針對這個問題,盧美妏給出了一些科學、實操的建議和方法,也在這裡分享給題主和關注此題的大家——
(* 下文中的「我」代表受訪者)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而迷茫的本質其實是找不到自己
很多人來向我諮詢時,都很想要一個答案:我很困惑,到底應該怎麼選擇?我該不該放棄這份工作?但實際上,我無法給出具體的建議,只能幫助你們整理、呈現不同的畫面;只有你才是自己的專家,是自己的導演、編劇、演員。你需要自己從困惑的表面深入下去,找到底層的、根本的問題是什麼。
根據美國職業生涯學會的統計,80%的職業生涯問題都不是職業生涯問題,而從我的經驗來看,華人世界的這一比例超過95%。他們的困惑不來自於工作本身,而是因為找不到自我。
這可能與文化有關,華人與自己的家庭捆綁很深,從小到大,在學校、專業、工作、地點的選擇上都容易受到家人的影響,他們可能等到20多歲才突然發現沒有自己決策過,但那時面對的問題已經不再是考試就可以解決的;沒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你需要去判斷、去了解、去決定。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是誰,你就無法回答成年以後遇到的問題。
那麼,職業迷茫問題要如何解決?
要解決職業迷茫問題,我們通常會從兩個大的方面出發:「想做」什麼和「能做」 什麼。
一、「想做」什麼,分為價值和興趣兩個方面:
1. 價值,就是意義感,指的是我做什麼事情覺得有意義。我們要做能夠符合自己的、重要的事情才能堅持下去,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是內心認為沒有意義、浪費生命的,往往就會難以持久,無論是常常換工作或是換男女朋友的人,都可能源於此。
2. 興趣,也就是我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如果做的是有興趣的事情,能量就會源源不絕,工作效率也會更高,就好像我們在上無聊的課時會昏昏欲睡,出去玩的時候則興緻昂揚。
我遇到的很多「人生贏家覺得生無可戀」的案例,問題都是出在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興趣。在此前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隨波逐流,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麼、要做什麼,直到走上了看似成功的位置,才發現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她的表面問題是不適合現在的工作,但是核心問題是她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里,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和興趣是什麼。
我通常會教那些沒有思考過自己想做什麼的人做個排序:列出所有的條件和價值,如果一定要排出順序,那麼它們在你心裡的排序是什麼?排序的時候,每一個條件都要列得很具體:比如「錢多」,那麼多少錢才算多,一個月收入多高是可以滿足的?比如「同事關係融洽」,那麼可以舉一個例子嗎?
價值和興趣來源於廣泛的認知。你需要時不時檢查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的好友一半以上都是身邊熟悉的同學/同事,那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現象。這表明你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興趣,需要去廣泛地接觸人群、參加社團和活動。
不過,大部分人未必有從事自己興趣所在工作的幸運,也無法輕易承受改變。這時,我們一般會從興趣入手,改變不了工作性質,就去改變生活方式。我有一個案例是35歲的國企職員,覺得活得很沒意思,他覺得自己的興趣是海。
但是他已經有家、有孩子、有房貸,顯然不可能放棄一切做個海員,於是我建議他去搜尋相關的興趣群體。後來,他找到一個遊艇討論群和一個垂釣愛好群,結果第一次參加小型遊艇出海活動就發現自己暈船。
反而是在垂釣群里,他雖然對垂釣熱情一般,卻因此結交了一群朋友,都是和他一樣的中年男子,至少可以在一起聊天吐槽。他的生活質量瞬間提升,一起出去旅遊、釣魚讓原本無聊的人生有了出口,還和釣友一起做起了普洱的小生意。
我們鼓勵人們多嘗試,這不一定會讓你找到真正熱愛的事物,但至少你會知道這不是自己要的。回想你自己小時候做哪些事會開心,那通常會真的是你的興趣所在。劃掉一件事,繼續尋找,就會越來越趨近目標。
二、「能做」,指的是你的性格和能力:
1. 性格,就是人格,比如你是內向還是外向,是開放還是封閉。如果讓一個內向的人做銷售的工作,ta就會感到很吃力。
2. 能力,就是我會什麼、我擅長什麼。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就會覺得工作辛苦、無法勝任。
能力分為兩種,專業能力和可轉移能力。醫療、法律、會計、編程等需要傳授的能力屬於專業能力;而可轉移能力是在不同工作中都可以用上的能力,而且是不斷累積的,比如文案、運營、策劃、溝通等等,我們通常都忽略這一塊,這恰恰是企業十分重視的。
我有一個案例是一個24歲的男孩,哲學系學生,畢業兩年先做了教授助理,教授們建議他選擇讀研、讀博,但他並不確定,感到很迷茫。
他第一次來找我時,我注意到他穿著一件 Burberry 經典款,說很好看,他便慢慢講出自己的嚮往:其實他很期待可以過上優渥的生活,比如擁有一些精緻、大牌的生活用品,出入時尚又高端的派對。但由於專業原因,他認為學哲學的人不應該跟這種俗世的東西沾邊。
畢業後,他聽從老師的建議,像大家對自己期望的那樣鑽研學術,去探索世界的真理,但其實內心非常矛盾。
在交談中,我發現他是學生會的風雲人物,很擅長與人互動溝通,籌辦了許多活動,於是建議他拋開對哲學專業出身的自我限制,重新做評估。測試分析、前輩訪談等等都顯示,他其實很適合做銷售;加上他的離職成本還並不高,於是他果斷去了一家手機品牌做銷售,不久就有了業績。
到他29歲時,已經是一家大企業海外分公司的負責人,年薪百萬,成功地把外套手錶鞋子帽子皮帶褲子全部都換成Burberry。他通過試驗,證明自己具備銷售行業的能力。
在1909年沿用至今的經典生涯規劃中,規劃的順序就是先找自己,然後認識外在世界,再做合理的推斷配對。但我們往往都忽視找自己的重要性,而是太習慣先向外看,去分析哪份工作有戶口、哪個公司有名、哪家的工資比較高。但是當你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所有選擇都會覺得不對勁,這跟找伴侶是一樣的。
迷茫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當你在一個問題上持續困擾時,它就是值得思考的,也說明這個問題已經給你帶來了足夠大的痛苦。它也總是會反映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有的人總是和領導有衝突,我可能首先就會問,你以前和老師的關係怎麼樣?因為這可能來自於你和生活中權威角色的關係一直不是那麼理想。
因此,抓住那些令你持續困擾的問題,這是你突破和發現自己的契機。
以上。你是怎麼找到自己擅長的事的?不妨先從深入了解自己開始?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注KY心理課:【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跟誰學官網
點擊查看過往高贊回答
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實則聰明的行為?
戀愛中不合適就分手是什麼心態?
為什麼一部分女性不喜歡生孩子?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
點擊查看相關微信文章:
還不知道自己是誰,就已經要30歲了 | KY訪談:如何度過生涯迷茫期?
我的觀點和主流想法不太一致。我一直認為,除了那些天選之人,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只是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從而避開,並沒有所謂天分這一說。所謂普通,就是三圍平平,別覺得自己就是天選之人,天賦異稟。大多數這種人在很早就顯示出來了,或許你想拿自己終生幸福搏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自己是晚熟的天才,那就還是跳過下面的答案吧。
務實來說,普通人要知道的就是揚長避短,其中避短更重要。你不善不喜社交,就不要去從事相關行業,你看到數學就頭痛,比如我家小蘿莉,高考填了所有的能不學高數的學校科系並且不服從調劑,就是為了避免落入自己完全不擅長的部分。在我看來,你熱愛星空,熱愛編程,熱愛動手,這都是一樣的事情,理工科。你熱愛聊天,熱愛搞小社團,熱愛搞政治鬥爭,看到宮斗劇就高潮,社科。對於普通人來說,做排除法永遠好過做單選題,因為其實你並不是那麼突出的人物。
坐下來,拿張A4紙,把自己肯定不想走的道路去掉,剩下的,都是你可以走的道路。
天賦是做一件事天然的興趣,才能則是把一件事做好的階梯
我有些不太一樣的觀點拿來分享一下:
我覺得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深究自己到底是在哪一方面有天賦,也沒有必要用一種為了尋找自己擅長領域的心態來體驗各種學問或者事務。
有的話,乍一聽十分平常,但是工作久了,發現是一句真理:
要想做好一件事,只要做好兩件事,一是開始,二是堅持。
一方面,我們順著時間的河流,常常受到的是難以預見的因素影響。儘力做好自己當下該做的就已經不易。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科數量之多哪裡還是恆河沙數可以形容的?嘗試來嘗試去,空耽誤大好年華。還不如隨遇而安,見招拆招。這世間大小事務只要能有興趣,有些決心做下去的都能在這發展迅猛變化多樣的世界裡做出一番讓自己滿意的好光景。
所謂 不在靜中參妙理,縱然穎悟也虛浮。
在我看來,天賦這東西只有在學問的深處高處才會體現出來,比如說同樣努力的圍棋頂尖高手之間的細微差距就或許可以歸為是天賦的差距。只是前期的成長快慢的少許差別或者表現出來的反應快慢不同並不能用天賦來劃分,因為知識不像是計算機壓縮或者解壓縮那樣是一個單純的過程,一個知識的熟練運用往往是許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尤其是實戰性強的學科,多年的從業經驗可能直接把不同的人推到完全不同的理解層次里而在這些不同的層次中人的智慧的顯現情況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圍棋和音樂界不乏那些被廣泛認為有天賦到後來卻成就有限的所謂天才,更不乏那些甚至被廣泛認為毫無前途的人後來逐漸散發出驚人光芒的例子。從這個角度來說的時候,心態反倒顯得更為可貴,不光因為心態相對於天賦遠為容易調整也因為其中凝結了我們多年的生活經驗積累。至於做實際的金融交易或者各種業務則一方面還要與人際關係處理能力掛鉤,這種東西被環境熏陶和自我鍛煉而成的成分應該是遠大於所謂天賦的成分,在這裡尋找自己渺茫的天賦成分不如虛心學習。強烈推薦懂些圍棋的知友看看李昌鎬九段的自傳《不得貪勝》,這個被稱為百年難遇的大棋手的內心獨白,真的是太有價值了。
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個人處變不驚不是因為智商也不是因為情商,而是見識多了變數看的透徹。
所以我們在和各界大師交流的時候不會聽到他們不順的時候懷疑是不是他們自己天賦不夠進而去改行,他們在多年的磨練經歷中早已默認自己就要這樣一步一步做下去.
謝瑤。
前邊很多人都說天賦是後天努力的結果。這是典型的行為主義思路。按找行為主義老大華生的說法:給我一打小孩,我可以按照不同的培養規律培養出12個各種類型的人才。當然華生後來因為跟他學生結婚而被心理學界開除,改搞廣告了,但是這貨去哪就在哪開花結果,搞廣告又搞成了。而且他還長得帥。有才、帥,還有錢,還不是GAY。
扯遠了。
但是,從遺傳學的研究(比如對同卵雙生子的研究)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的行為、能力,是受天賦、氣質影響的。如果觀察孩子,你會看到有的孩子會傾向於愛玩布偶,甚至會把自己的人格投射到布偶上,有的孩子會愛玩積木或組裝類玩具,而有的孩子則會愛收拾自己的玩具,乃至非玩具的小石頭子,……這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顯示了他們的氣質,而這個氣質本身,則可以看作某個天賦。請注意,這並非是父母刻意加諸的。如果你做了父母,你可以觀察的出來。
甚至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也是遺傳影響的(遺傳甚至影響我們幸福感的60%,換句話說,有一部分人天生就很悲觀、感到不幸,而他們如果想要讓自己有幸福感,需要靠大量的行為管理、情緒調整。這是他後天40%要做的事。有一本書叫《幸福多了40%》說的就是這個事。)厄,又扯遠了。
因此,在天賦和能力方面,可以這麼看。
以下參考自《現在的淚,都是當年腦子進的水》,我作了一些修改。
此時需要明確幾個天賦的觀點。
1.
天賦是能力上升的斜率
字典上對天賦的概念都難以理解,我這裡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天賦:天賦就是能力上升的斜率。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自己身體運動機能很差,但我曾經對撞球很感興趣,以至於我花了半年的時間,每周花費10個小時去做練習,這會有一些效果,姿勢、出桿都有很大進展;但比起其他小夥伴,他們花了這些時間練習之後,往往能兩三桿清盤,而我還是差得遠;比起我的寫作能力,我花費半年的時間練習寫作,能寫出一本書。因此,在身體運動方面,我的能力提升斜率,就低於別人,也低於我的語言文字能力的斜率。
2.
天賦是某種潛能。
所謂潛能,就是如果不用,就看不出來。一個人音樂感很強,但是他生長在貧窮山區,長大以後到城市裡做建築工,掙了錢又回家蓋房子娶老婆開個小店,一輩子接觸音樂的片段就是卡拉OK唱唱「最炫民族風」,那他就永遠也不知道他音樂的天賦。而從職業角度來看,只有顯性的能力才能滿足社會需求,創造社會價值,才會有人買單。「別人家的」幹什麼都強,可能是人家很早就開始使用這些潛能。
3.
天賦除了是跟別人比,也是跟自己比
你發現坐在你後邊的那位學霸,學習成績優秀,還愛玩dota,籃球也打的不錯,鋼琴9級,周末還有時間做志願者。如果跟他拼天賦,你會氣死。這世界上就是有一些人是「開掛」的,比如我國台灣著名歌星「夢想家」林志穎,如果你去看他的簡歷,眼球會掉在地上砸個坑。長得帥,著名的影視歌明星就不說了,有自己的餐廳也很容易理解(不少影視歌演員都借名氣開餐廳),他是攝影師有自己的攝影工作室,然後他還是一名賽車手,有自己的車隊,四奪台灣區冠軍,至於當義工、志願者、形象大使這些都算是業餘生活了,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還有自己的軟體公司,開發政府和銀行的軟體,並且他跟某非著名相聲演員同歲,同時他還是一個好爸爸。
要是跟這個開掛的哥們拼天賦,你某個自認為特彆強、斜率最高的天賦,在他那裡是斜率最低的,你會覺得自己就像一坨大便一樣。
但是我們不是還得過日子,還得賺錢,還得提升能力,還得開心嗎?那會提升什麼能力,是對自己而言,那個斜率最高的?還是斜率最低的?答案顯而易見。
與其說天賦是我比別人在什麼方面更有潛能,倒不如說是在我自己的多個能力發展通道上,哪個斜率更高,速度更快。
那到底如何發現自己的天賦呢?
確定有哪些天賦類型
一種簡單的確定就是回顧自己的過去,看看自己在什麼地方有一種特別想跟人炫耀的事情。比如我一個朋友玩掃雷 99顆雷平均60秒,我另一個朋友三年內從零經驗變到德撲全國前10到20名。
但是,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可能有能這麼炫耀的事情,那不妨找找能跟身邊人炫耀的事情。當你找到一些這樣的事情,可能會發現,怎麼這些事情都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啊。那個共同的規律,就可以總結成天賦。
但是,再退一步,很多人還是會說,我活到這歲數,還是沒啥可以值得炫耀的事情。那我們就只好做選擇題了。
很多研究者會藉助不同方式對每個人的優勢、天賦,做出各種分類。
在此,我列出了幾種分類學說,供讀者參考。
蓋洛普優勢識別:由蓋洛普公司針對長期統計而針對職業人士的34個優勢主題,如:成就、行動、分析、適應、統籌等,可參考《現在,發現你的優勢》,這34個個人優勢既可能是天生具備,也可能是後天訓練所得。但他們具備了高斜率的特點,因此可以將其看作「天賦」;
人格(或性格):人格的定義是源於個體身上的穩定行為方式和內部過程。翻譯成」人話」就是:人格就是當面對各種狀況時每個人採取的最自然的心理變化和應對方式。拿個例子說:當知名創業家開復哥發微博說自己罹患癌症時,大家雖然在開始時都感到驚奇,之後每個人的反應卻各不相同:有的人會給出相關疾病的信息和治療方法;有的人會感慨世事無常;有的人會給他以鼓勵,精神上支持;有的人會用宗教的方式祈禱;有的人會關注是什麼原因導致疾病;……。而關鍵點是,這些反應是每個人的最無意識的反應,他面對其他的事件,同樣會做出這個反應。當這個典型反應經過多次自動「練習」,自然會形成一定「能力」,我們同樣也可以將其看作是「天賦」;對於人格分類,典型包括:16PF、大五人格、九型人格以及MBTI,其中16PF和大五人格更加學術,為心理學界公認;另外,MBTI更加實用,九型人格更加「玄幻」;
MBTI的功能對能做個簡單的分類:
ST:事務型。細節處理的很好。
NT:思維型。很善於戰略思考,全局、長遠。
NF:文藝型。有才情,擅表達,很多大忽悠都NF型的。
SF:人際型。對人的感受很敏銳,話說能讀懂我的心。
多元智能: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研究多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的智能不是簡單的智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因為這個理論,後續才出現了「情商」這樣的理論。
看到這裡,你就該明白為何我們活到大學也沒發現自己有什麼天賦了吧。我們的小學中學都只關注具備兩種智能:邏輯-數理智能和語言-言語智能。成千次考試其實就是在考這兩種智能。因此,當你別的方面的智能感覺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的時候,一定會被師長的某一句話給頂回去:「好好學習,別整那沒用的。」結果畢業以後才發現,之前那些「沒用的」在現實社會更有用,你在苦苦讀博士的時候,那些個特別能混的人做成了幾百萬的買賣,淚奔。
分類學的好處是,這從一道找不到答案的問題,變成了一道選擇題。
解問答題,大家都犯怵,但是選擇題卻會有很多解法。
當然,第一種解法就是直接看哪個選項最讓自己產生感覺,背後能有一堆個人歷史來證明。
如果不會第一種解法,那還可以用排除法。就是先排除那些自己完全沒感覺,也沒信心的選項。剩下的選項,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察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在某一個方面更有感覺,提升的更快。那這個就差不多是了。
天賦好比我們內心的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如果有陽光雨露的照顧,會長得特別快。
同時,我們也會有其他的種子,但它們不會長得特別快。
當然,這個天賦種子,在後天沒有得到陽光雨露的照顧,那同樣也不會長。
在不確定什麼是那個種子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都澆澆水(就是各種嘗試),你會發現有的地方會長的快,有的會長的慢。
先整理到這,如果點贊數高,再聊
自我認知並且找到人生的方向確實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難題,而一旦認識自己,就是一個從0到1的成長,自我認知能夠帶給你的東西有很多比如:
1、對於自我的完全了解讓你自信,其實每個人的能力都有,只是難以發現自己的優點,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僅此我們就該自信的活下去。
2、明確自己未來發展的清晰路徑,知道自己的追求信仰,不在選擇中迷惘。
3、有明確的發展途徑,並且目標會增加你個人的執行力(從不知道往哪走,到找到這條路)。
可悲的是,很多人迷惘的走完了這一生,走到末路才發現這一生都在或迷惘或安排或無奈中度過。
如何認識自己想要什麼,天賦在何處,從哪裡去看?
天賦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身體本身就具備的天賦,其實我是蠻不願意認可有必須認可的、
但是更多的來源於你曾經的經歷。
身體的天賦顯然易見,比如舉重夫妻的兒子往往在舉重上天賦秉異;演員的兒女在出生的時候就被人所關注;而一個有著繼承性精神疾病的人他的一生註定就是不幸的。
經歷帶來的改變呢?
我曾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我出生的家庭非常貧困,沒有現在一切的所有,我現在的思維方式,和我的眼界,和我的試錯機會,我的智力水平肯定遠遠不是這個水平。
我也認識過很多朋友,他們的在某個領域的優秀只是源於初中高中時給予他們感動的某位老師的殷殷教導。
還有很多因為家庭經歷決定了所追求的事物,從而不斷探索然後取得成就的。
所以與其說天賦,天份在我看來主要是源於你的曾經的經歷,以及你對這些經歷,這是人生之中轉折的思考、
約翰·列儂說過:「五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上學後,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告訴我,我理解錯了題目,我告訴他們,他們理解錯了人生。」
列儂說的正是我想表達的,人生的目標並不是可以用一個頭銜或者一個數字代表的,人生的終極目標應該歸於一種感覺。本科的時候,我和一位兄弟聊理想,當時我的人生目標是成立一家上市公司,朋友反問:「然後呢?」我答不出來,因為我不敢把成立一家上市公司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大聲喊出來。後來我把同樣的問題問過很多人,直接一點的答案就是金錢和美女,高尚一點的無非是事業和愛情。但是錢,從被選為一般等價物的那一天起就充當著中介的角色,錢只能象徵著什麼,而錢本身卻什麼都不是。
我們在說房子,其實我們是在說房子所帶來的安全感;我們在說權利,其實我們是在說用權利征服別人的快感;我們在說資產,其實我們是在說錢可以買來的滿足感;我們在說做高管,其實我們是在說自我證明的實現。我那個朋友說要征服天下所有他想要征服的女人,其實他是在說他想要不可抵擋的魅力以及不斷被實現的對異性的征服欲。
感覺,這種最虛無縹緲的東西,才是一個人活下來的動力。由此,要找到人生的目標,一定要先從回憶你最美好的感覺開始。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還是在戶外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是團隊協作攻克一個個難題,還是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個有價值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切忌拋棄道德觀念的束縛,喜歡慵懶地躺在沙發上與喜歡成為沙場點兵的商業巨子之間,沒有好壞沒有優劣。空想也許很難,問自己幾個問題會幫到自己:
你最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關注什麼類型的新聞?如果你看的書達到了該有的統計樣本數目,你就應該知道自己在哪一方面有所傾向。是金融投資、市場營銷類還是官場小說?是夫妻生活指南、職場聖經還是民國探秘?
你的偶像是誰?是那種你希望你可以成為他的那種偶像!如果你羨慕他的生活,你就可以以他為藍本來努力。
過去最讓你快樂的事情是什麼?活了這麼多年,多少有幾件讓你喜極而泣的事情,想想是什麼事情,它代表了什麼樣的感覺?
我這樣思考之後的結果是:1.發現自己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我還喜歡小孩子;2.我很想證明自己;3.我不喜歡做別人做濫了的事,我喜歡創新,我總有新點子;4.我擅長並熱衷揣測別人的心思,我觀察非常仔細;5.我不喜歡單兵作戰,我喜歡和兄弟們一起打拚。如果你仔細思考了,你應該和我一樣,得到幾條你想要的感覺。
之後,以你的感覺為目標,建立自己的坐標系,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曾經我覺得只要自己努力,什麼工作都能做好,但實際做的時候,總覺得不稱心、不如意。但我建立自己的坐標之後,我就開始找一份可以集合以上3、4、5點的工作,它就是marketing,而我可以為它付出120%的精力。
我一直認為,人的一生,不該是隨機遊走,也不該是按部就班,而是在確定了坐標的象限內越走越遠。不怕走彎路,只怕走反路。跟著感覺走,道路即便是曲折的,人終究也是快樂的,但路走反了,除了越走越反,只能回頭重走。
那天和一個小夥伴聊她找工作的方向。
據我對她的了解,她對小朋友很有耐心,也有天然的聯結感。和人打交道非常的有溫度。我就建議她可以試試教育方向。
她覺得滿可以試試。
只是,她學的數學,之前做產品方向。相關教育的經驗不多。她說,我這個產品方向是專門做職業規劃的幫我找到的興趣點呢。說不定是我的天分所在。雖然我對教育很感興趣吧,我信心不足啊。
我直接說:「你也是就想,一個人告訴你你的天分,然後給你指一條明路去走唄。這不是很明顯的偷懶和抄近路的心態么?」
她笑。
我沒笑。
天分這個東西,按照科學研究是存在的。現實經驗里也是有的。只是,天分這個東西反而誤了人。
很多人都在講「找到你的天分,你的passion」。好像你找不到,這輩子就完蛋了。以至於很多人,一做事情就戰戰兢兢的,或者踟躕不前。「我沒有像喬布斯那樣瘋了地做蘋果公司,可能不是我的天分/熱情所在。」 然後,剛開始的事情就被放下了。又或者,總想找個心理諮詢師,職業諮詢師什麼的給說個清楚。我覺得倒不如找個算命的。我們村算命的很准。他說我一定一個月可以拿到6000塊以上的工資。。。哈哈
言歸正傳。即使每個人有天分,也不是誰能直接告訴你的。你要敢於去探索,去試錯,自己去感受分析你在做什麼的時候最high,最有感覺。很多事情,你做不到一定程度是感覺不到它的妙的。
如果你不確定那種嗨的狀態,我給你一個理論:心流狀態「flow".
積極心理學大師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提出這個模型。橫軸代表能力,縱軸代表你遇到的挑戰。
如果你的能力高,而挑戰不大,就會感覺無聊。比如你讓一個大學生算1+1等於幾,2*2等於幾。他就覺得無聊,自己拿手機玩去了。
如果你能力不足的時候,做挑戰太大的事情,就會很焦慮。比如說,你讓一個剛剛英語可以和外國人交流的人,去做口譯,那非得焦慮到心慌不行。
有這麼一個區域,你遇到的挑戰稍稍高於你的能力,你既能夠向外拓展,又可以感受到做到一些事情的快感。你就會進入心流狀態。
在對心流的描述里,有很多例子。比如一個人喜歡看書,可能看了一天,忘了時間。有的人打羽毛球,在打球的時候,越大越high。非常專註。
這裡放上老先生在TED關於心流的演講鏈接,可以自己看:
Flow,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所以,可以去慢慢注意自己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容易進入這種狀態。然後,繼續深挖這個方向。
當然,還有一個理論叫做「堅毅 Grit」。是我們大學的一個很帥氣的博士生提出來的。
她在諮詢行業做了很多年之後,無聊了去紐約一所學校做老師。她就發現,原來學生學得好壞,跟大家一般所說的智力等因素沒有關係。只有一個因素最顯著,就是這個孩子是不是堅持。
之後,她就跑來賓大讀心理的博士,提出了這個名詞 GRIT。
她採訪了各行業非常成功的人。她發現,很多人會說,「我是個很能堅持的人。」「我一旦開始做一件事,我就要做完」
她說,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很容易,但是真正能堅持,一直做的人很少。因而只有堅持一直做一件事的人,才會從人群中勝出。
在對好萊塢明星 Will Smith的採訪中,他說,「我或許不如別人帥,不如別人聰明,但是我很確信,我一旦開始做一件事,我會一直做到死。這就是我成功的秘訣。」
一個真正的天才,不是對各種事情都產生興趣,然後就跑掉的人,而是產生興趣然後一直深挖的人。
她給出一個公式:成就=天才乘以努力。
這說明她承認天才的存在,而努力是可以加倍的因子。
這裡是她的TED的演講。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所以,我想說,不要被非要找到自己的天分而不去做事情。而是要做探索的時候,去多堅持一段,嘗到做那件事的喜悅感。如果你深感痛苦,再去探索其他方向。
我學英文的開始並不是那麼喜歡。我是個語言天分很低的人。然而,在不斷訓練和拓展之後,喜歡上了和外國人交流的感覺。喜歡上可以讀各種書對思維的挑戰。喜歡上因為這個而拓寬的世界。
願你記得這兩個詞:心流堅毅。然後去實踐。
by Nicole
常有人說,年輕人嘛,沒有必要急什麼,我是認同的,慌慌張張談戀愛找工作結婚生孩子房奴車奴各種奴……顯然是過早的框定了自己的人生,我們讀了十幾年書,一直活在考試與生存的壓力當中,從未有真正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自己的個性,所以我們難以自立,所以我們難以找到興趣與愛好,慌慌張張中,生活樂趣都沒有依託。
不急,不慌,不忙,認真體驗生活,慢下來,一點一滴地認識自己,最笨的方法就是窮舉法,一項一項去嘗試,去體驗,窮盡人生的所有可能。
可能現在很多人都沒有機會了,因為已經背上了太多的包袱。
我很不靠譜。我一直在嘗試發現自己的天賦,試了很多遍,也試了很多年,最後無奈的發現一件事情,就是所謂的天賦是相對的,是跟自己比較的,跟這個廣大世界的很多牛人來比,沒有天賦可言。此處應該有一個悲傷的表情。。。。
我發展過的方向有作家,畫家,檔案學,在酒店裡面打過工,然後做過物流,學過法學,然後做廣告,公關營銷。還系統性的學習過金融。今年新嘗試兩個新領域,一個是古典音樂欣賞,另外一個是葡萄酒品酒師。
我在這些領域進展初期都非常快,然後一但達到專業級別了,就開始有點放慢了,如果在專業級別要求高一點的話,跟那些經驗比較深的,特別是名牌大學出來的人根本沒法比,所以我至今為止試了幾十年,我的感受就是我沒有任何天賦。
回答問題,(ˉ﹃ˉ)
如何發現,最主要的是多嘗試,中國人是比較功利主義的,他們一般嘗試的不夠多。
要有豐富的嘗試,要儘可能的把自己有興趣的方向都試一遍,確定一條阻力最小的路線前進,只要你擅長和有天賦的事情,你在這個方向上就能走的下去,就能一直往前。如果你對這個東西沒有天賦,那麼阻力會很大,很難做得長久的,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一個文科生,那麼,做數學的時候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阻力,就是題目根本解不出來,這不是努力不努力的問題,就是壓根趕不上人家。
但是,在有些方面你做起來就特別輕鬆,能比人家做得快,這就會促使你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然後想說一點,不要迷信堅持的作用,堅持是需要的,但堅持最重要的前提是,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堅持。,我發現很多人特別是中產階級。他們比較迷信堅持,是因為堅持切實給他們的人生經歷當中帶來過好處,但是他們的堅持也有可能是盲目地堅持,錯誤的堅持。如果你堅持做一個看門的門衛,你堅持做20年,有什麼用呢?所以,確定一個好的方向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也要給出一個暴擊,壞消息就是大部分人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天賦的。以我個人本人為例,任何事情開始都能進展的比較輕鬆容易,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到後面就變得越來越難,跟這個行業裡面同級別的專業人士相比,你想超越他們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我覺得這個是大部分人都會碰到的情況,
跟行業裡面比較優秀的人相比,那簡直就是毫無天賦,甚至是弱勢。這種情況才是人生的常態。
還有一些更差的情況,就是你根本就沒有任何天賦。根本就不聰明。在任何地方都沒有什麼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退一步,就是盡量不要去做那些明顯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總而言之發現自己,認清自己,在一百個職業當中,選擇自己能做到最好,能夠走得最遠的那條道路,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決定你是誰的,不是你所具有的天賦,而是你所做出的選擇。」——阿不思·鄧布利多
=
原文是:「It is our choices, Harry,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出自《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問鄧布利多,分院帽本來想把他放在斯萊特林的,但是他拒絕去斯萊特林而去了格蘭芬多,是不是錯了,因為他在密室中的經歷讓他產生了懷疑。鄧布利多說,雖然哈利碰巧具有斯萊特林所看重的一些特質(也許不是碰巧,而是因為他作為魂器之一而具有了一些伏地魔的特質),但是他選擇了格蘭芬多,這才是最重要的,然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引用這句話的意思是:想去做什麼就勇敢地去做,永遠不要給自己設限。憑心而為,熱愛就是你最大的天賦。
本文有「黃色」情節,請勿在家長陪同下瀏覽。
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罷了。
--魯迅
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都沒有超常的天份,不應妄想依靠天份來走捷徑。
努力比天份更重要,應執著於目標,捨棄享樂。
……
舉個羞羞的例子
西遊記中,盤絲洞這段,給我的印象最深:
比玉香尤勝,如花語更真。
柳眉橫遠岫,檀口破櫻唇。
釵頭翹翡翠,金蓮閃絳裙。
卻似嫦娥臨下界,仙子落凡塵。
行者笑道:「怪不得我師父要來化齋,原來是這一般好處!這七個美人兒,假若留住我師父,要吃也不夠一頓吃,要用也不夠兩日用,要動手輪流一擺布就是死了。且等我去聽他一聽,看他怎的算計。」
那些女子見水又清又熱,便要洗浴,即一齊脫了衣服,搭在衣架上。一齊下去,被行者看見:
褪放紐扣兒,解開羅帶結。
酥胸白似銀,玉體渾如雪。
肘膊賽冰鋪,香肩欺粉貼。
肚皮軟又綿,脊背光還潔。
膝腕半圍團,金蓮三寸窄。
中間一段情,露出風流穴。
看到此處,本以為會有些嘿嘿嘿的情節,
誰知,這猴子變成一隻大鳥,把她們的衣服叼走了。
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火眼金睛,比現在的望遠鏡更好用。
當時的情形,就好比是你拿著高清望遠鏡,
看到了光屁屁饑渴性感美人的「風」「流」「穴」……
她們饑渴到什麼程度呢?
「要用也不夠兩日用,要動手輪流一擺布就是死了」
就是這麼性感饑渴,兩天榨乾一個處男。
嘖嘖嘖……
就問你怕不怕。
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
吳承恩你放我下去!
這車從幼兒園直接開到女強姦犯澡堂了!
孫悟空遇到這種情形,卻沒想著擼和啪,而是把她們的衣服偷走了。
我滴個神,這是什麼精神?為了取經大業,連妹紙都不撩了。
回頭再看看咱們B乎,
大波妹們發個「我有性癮,加微信看洗澡",就能引得無數人關注。
我們真的比悟空差遠了。
哪裡有天才,悟空只是把別人啪啪啪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罷了。
我本人,也贊同這種做法。
年輕時,我也是個風流的小野馬,
我那時,同時有兩個情人。
我的左手就是我的女朋友。
我的右手就是我的男朋友。
後來我戒擼了,一心工作,收穫很大。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只用開頭幾句就夠了。
我真正想說的是,蜘蛛精洗澡的事。
蜘蛛精一日三餐吃人肉,沒有人性。
可是,即便是這種吃人肉的畜生,也知道廉恥。
她們沒有衣服穿,就害羞了,不敢上岸,只得在水裡泡著。
而現在的easy girl呢?
見到老外就跪舔,大街上當眾啪啪啪,連個畜生都不如。
.
正文完
十分感謝每一個本文的讀者。
謝謝你們的贊同。
我更黃爆的文章,在這個知乎收藏夾里:
http://www.zhihu.com/collection/172569264?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
再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
噓~
關注我看美羊羊洗澡。
個人認為擅長什麼,來源於你的努力程度、思維邏輯,而天分更多的來源於你的興趣愛好和潛意識。
如果你不清楚你擅長什麼,說明你還沒有在某一件事情上面足夠的努力,要想在某個領域顯得足夠專業,足夠突出,你至少要花費一萬小時的時間。當然,也並不是說你足夠努力,你就能擅長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的發展都遵循一定的邏輯,如果你的思維邏輯和事情本身的發展邏輯存在很大的衝突,那就很難說你擅長這件事情。就譬如說我是做策劃的,做了好幾年的教育行業,相較於一般人來說,我可以說我擅長教育行業的策劃工作。但是我不能說我擅長互聯網行業的策劃工作,因為這兩個工作遵循不同的發展邏輯。又譬如,我是做互聯網行業的,做了很多年,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我也未必就擅長這個領域的工作,因為他變革得太快了,當你的思維邏輯與事物本身的發展邏輯脫節、延遲或者偏離的時候,你就喪失了這樣一種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真正擅長什麼,這是一個對比的存在,小學的時候你數學成績很好,每次考試都拿滿分,對於你的同學來說,你是擅長數學的。但是對於學了高等數學、微積分的大學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要想知道你現階段擅長什麼,那先要給自己找一個參照。你想要做的事情,總是會有很多人在做,看看普通人什麼水平,高手是什麼水平,你欠缺什麼,你哪裡比較突出,你的發展在哪裡,很容易就能得出一個結論。
天分比擅長什麼更難把握,大部分的天分來源你的潛意識,體現在你的興趣愛好,只能通過表象的東西來觀察。跟著內心的指引,去嘗試更多的事情,或許能幫你找出天分。不一定說你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優秀的先天性優勢,你就在這方面有天分,嗓音好的人,不一定能成為歌唱家。對色彩敏感的人也不一定能成為大畫家。因為許多事情的決定因素並不是你看上去的那麼單純,你只有真正的去嘗試以後,才能真正的知道自己對這件事情是不是具有天分的。不要老想著哪天遇到個絕世高手,幫你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就一飛衝天了。
就算你現在不是你期望的樣子,你也可以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大芝麻 - 記錄、分享和交流你的目標 ,慢慢堅持,總有令你滿意的那天!擅長什麼和在某方面有天份是兩碼事。
擅長不一定有天份,有天份也未必擅長。
怎麼講?
一般某人要說自己擅長某事,如果不是吹牛,一定是在某方面有過硬的技術和突出的能力,且和他人相比更有競爭力。當然,能力一定是從做事中體現出來的。
比如,同事小明曾在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全國比賽中獲得三等獎,那我們可以說他擅長寫作。
因為相比全國這麼多青少年文字高手,他的作品更出色。能在眾高手中嶄露頭角,的確說明了他具備不俗的文字能力。
人紅是非多,有些同學酸他,「你水平再高,寫得過莫言嗎?」這就屬於抬杠了!
大家根本就不在一個參照的坐標系中,所以這樣對比也是不成立的。
一個文字不錯的高中學生不能和一個成熟的作家作對比。他只要比同齡的孩子文字水平更出色,就可以說明他擅長寫作,且具備更優秀的文字能力。
和邁克爾喬丹比打籃球,和博爾特比短跑,相信99.99%的人都是弱雞,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可能你已經是校隊籃球隊長或是校100米紀錄保持者了,相比其他同學,你已經算是此領域的佼佼者,所以當然稱得上擅長籃球和短跑。
擅長某事,簡而言之就是——在正確的坐標系裡比別人更有優勢的能力。
能力和天份(潛能、天賦)的關係是什麼?
我平時愛下廚,廚藝還算說得過去。有天隔壁老王來我家做客,嘗過我的手藝後直誇: 「手藝真不錯,你很有廚藝天賦啊~比我做的好吃太多了!」
我比老王做得好,並不是我真的有所謂的「廚藝天賦」,只是因為他TM從不下廚,從沒有練習過。
下廚3年多,能做出可口的家常菜真的談不上厲害。室友小關半年前跟著視頻學做飯,現在的廚藝水平已經甩一般大排檔幾條街了。在我看開,他才算是真的有「廚藝天賦」。
天賦,讓他用更短的時間,獲得了更出色的能力。
請看下圖
天份(潛能、天賦)就是能力上升的斜率。
上學的時候,我們明顯能感覺到的時候,有的同學平時根本不怎麼努力,就可以在某項學科中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大部分同學每天勤勤懇懇也只能達到中上左右的水準。這也恰恰說明了天份(天賦)在能力成長上的重要性。
舉個李健的栗子(手機觀看的小可愛請記得連WIFI ~)
李健《開講啦》視頻片段_土豆視頻tudou.com視頻我們的老話總說,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下功夫,任何人都能做好任何事」
其實這句話未必完全正確。但凡是在某一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一定是在該領域深耕細作且有天份(天賦)的。
天份(天賦)可以讓你在相同的努力下,始終多出他人一份更卓越的地方,你的能力上限會比普通人高出更多。
大部分普通人,通過正確的方式學習都可以達到60分的及格水平;
一些更努力的人,甚至可以夠得到80分優秀的水平;
至於90~95分的卓越區域,一般會留給那些努力的天賦選手。
不過,以絕大不多數人的努力程度而言,還完全到不了拼天賦的地步。
了解天份(天賦)的意義何在?
唐納德·克里夫頓創建的蓋洛普公司, 40年調研了全球8萬經理人,訪談了全球200萬人最終發現,了解自己的天份(天賦)並在工作中運用的人,敬業度要比其他人高6倍,擁有高品質生活的概率比其他人高3倍,工作效率比其他人高7.8%。
簡單講,能用自己天份去工作的人,會更容易賺到錢、更有成就和幸福感。
天份既然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發現它呢?
要找到自己的天賦,首先要找到自己天賦的線索。
線索一,傾聽內心的渴望
每個人的天賦都發源於內心。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對做某些事非常渴望,有時甚至非常羨慕別人做的事情,覺得自己有一天能和他一樣就好了。
其實這些渴望,都是你本能的期待和直覺,千萬別忽視他們。這些渴望,絕大多數其實都源自童年的經歷。
摩西奶奶的故事很多人都有了解。她本人生活在美國的鄉村,平時的生活就是操持家務,一輩子養育了10個孩子。從小她就很愛畫畫,但畫畫無法維持生計,所以後來她整整60年從未動過畫筆。直到78歲退休在家,她才重新拾起畫筆得以釋放自己的天賦。
之後,她用了23年畫了數千幅畫,舉辦了數十次畫展,最終成為了舉世聞名的畫家。
發現天賦要趁早,如果我們能早點發現自己的天賦,也就不會有摩西奶奶大器晚成的遺憾了。
線索二、一學就會
你是否發現有一些事情是自己一學就會,能夠快速掌握,馬上就能比別人做的好的?
斯諾克世界冠軍丁俊暉大家並不陌生,據他講,小時候一次去跟爸爸到撞球廳打球,父在一場眾人圍觀的撞球賽中因內急而暫時離場,10歲的他代父上陣,竟然打贏了這場比賽。從未打過球的他第一次摸球杆,就可以贏了比賽。可以說是天賦異稟、一學就會!
通過這次嘗試,才讓父親注意到了他的天賦,從而一直支持他打球,也才有了今天他的成績。
不多說,上視頻!(小可愛們WiFi不要斷喔~)
愛剪輯-丁俊暉天賦視頻_土豆視頻tudou.com視頻線索三、融會貫通、表現卓越
你是否有在參與一些活動的時,本能就知道怎麼做?或者你的潛意識告訴你,我很優秀,我別其他人都能做的更好。
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態,千萬要記錄下來,因為這很可能就是你發現自己天賦最重要的線索。
約翰納什,是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同事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他,從小念書就不安常規方法解數學題。中學時期,他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成功證明了和費馬大定理有關的一個小問題,高中階段還常常用幾個簡單的步驟來取代老師一黑板的證明步驟,他一直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最棒的。
他的天賦,從小就讓他在數學方面出類拔萃。
線索四、關注滿足感
有沒有什麼樣的活動,能讓你感受到極大的快樂(無論是正在做還是剛剛做完)甚至在結束後還會想再去參與。
著名的心流理論提到,如果一個人將個人精神完全投入在某種活動上是伴有高度興奮和充實感,那此時一定也產生了心流。這時的人們能力和挑戰會成比例的持續增大。
我們都會有一種感受,如果把時間投入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會感覺時間過得飛快,一個小時就像五分鐘一樣,反之則度日如年、非常折磨。
想要了解自己天賦,可以通過以上四個線索來發現。當你把線索連在一起時,就會比較清晰地觀察到自己真正的天賦在哪裡了。
當然,除了發現天賦的線索,發現天賦的過程中還有很關鍵的步驟。
一般來講,發現天賦是雙向發現的;
向內挖掘,挖掘我們的感覺、情緒、意識、想法、過往經歷和思想靈魂,
向外探索,去探索外部世界蘊藏的機會,和不同人、不同環境的交互過程中不斷洞見自我。
對內挖掘前,我們首先要學會屏蔽干擾
這裡建議大家找到一些和自我相處的獨立空間,靜下來感受一下真實的內心感受,暫時屏蔽掉他人的期待和雜訊。
最好的屏蔽干擾的方式就是冥想,喬布斯曾經有一個200多平米的辦公室,屋內什麼都沒有,僅在地上留有一個坐墊用來打坐。他冥想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思想上混亂,去體驗更深層次的意識,用更敏銳的直覺去做判斷。
當然,如果你對冥想不了解,也可以用更為簡單的自由書寫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書寫時,不需要去規劃和約束自己,更不用去表達觀點,僅僅是寫下你聯想到的內容就好。
比如,從「我是一個很有天賦的人開始寫起」,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每隔20分鐘間斷一次,閱讀自己書寫的內容;
有觸動到自己的字句都可以圈下來;
思考為什麼會有觸動,並把它作為下一次書寫的起點。
屏蔽干擾後,我們就可以正式開啟自我挖掘,其中很實用的方法就是成就故事。
成就故事,就是找到自己做過的、自認為比較成功或者感覺很不錯的事情。
事件不一定是工作和學業上的,可以是課外活動、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件。成就也未必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故事的選取只要符合兩條標準即可;
1、 這件事讓你快樂
2、 做完這件事讓你感到自豪
當然,每個故事要包含以下幾個要素。我們一般遵循STAR原則。
1、當時情況
2、面臨情況
3、採取的行動
4、取得結果
向外探索,我們一般用他人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做自己。審視自己的最簡方式是,請熟悉自己的人誇誇自己。
例如,回答如下問題,「在你眼中,我最優秀的地方是什麼?(某種天賦,品質、能力、性格),為了幫助我更好地了解,請舉例具體說明一下。」通過他人的反饋對自己做更多的了解。
以上,即是全部答案!
延展職場閱讀:
該不該把興趣當做事業?- 知乎
怎樣判斷出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發自內心地從事相關工作? - 知乎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生涯研習社(公眾號ID:xjysyyxs)
尋求專業的職業生涯服務請戳:新精英生涯
這是我六年前參加的一個名為Team Top Gun培訓的感想。Top Gun是電影《壯志凌雲》的英文名字,這個單詞因此而流傳開來。Top Gun是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最優秀的人,海軍的訓練以艱苦著稱,由此可見,要成為Top Gun定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課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做了性格傾向測試。這是基於一個美國心理學專家團隊多年研究而整合出來的分類方法。把人的性格分成紅、藍、綠 三大主色調,並由此組合出六種主要性格:紅、藍、綠、紅藍、紅綠、藍綠。
- 紅色性格的人是事業型的,凡事追求效率,果斷堅毅,處處要強,有不少強勢領導、世界冠軍、軍人與企業家都是這種性格。
- 藍色性格則以人為本,關係優先,善於教導,樂於分享,富有處世經驗,不太拘泥與事務性細節,這類性格的人中以教師、護士、公關等教導與服務行業的居多。
- 綠色性格的人則細膩謹慎,做事有條例,理性客觀,適合的職業多為工程師、會計師和醫生等腦力勞動者。
培訓第一天,所有二十一個人的自測結果按色系都貼到了牆上。我的分數很奇特:兩高一低。超紅超藍,但綠色分數全班最低。
我一美國同事盯著我的分數表看了半天,問了我一句:你是做財務的,是否入錯了行?
我的人生實踐似乎在不斷地證實一條定律: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高中時我很內向,很沉斂,有一段時間甚至連自己都覺得很窩囊。但一踏入大學的門,特別是到了遙遠的大西北,突然有了一種要變得粗狂、變得陽剛的想法,於是有意識地去改變,甚至有點反其道而行之地走極端。越是內向,就越要在大場面上挑大樑,拍滑稽劇,組織大型晚會,什麼有鍛煉價值就挑什麼做,感覺上只有陰陽兩個極端徹底裂變之後才會有質的飛躍。於是,不知根底的大學同學一直以為我歷來就是一個敢作敢為、臉皮很厚的人。敢於嘗試,一定積累之後自然會有能力上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會提升自信,於是性格中漸漸顯露出強勢的紅色基調來了。
其實性格無所謂好壞,不同的人之間進行比較毫無意義,但自己跟自己比還是挺有意思的。我一直認為人的成熟是一個螺旋上升發展的過程。以前沒有的東西不一定一直不會有,弱的地方也不會永遠弱,只要自己願意開發經營,弱項也可以提升為強項。特別是臉皮厚薄之類的事情,要說容易,那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一層紙捅破而已。李陽的呼喊英語,其成功也在於此。
後來我有機會去德國生活一段時間,從公司栽培的角度看,意圖十分明顯:改掉我隨便馬虎的個性,培養出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因為這是一個財務管理者的基本素養。
這又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經歷,而且我在德國總部的工作從挑戰性上看極具經典意義。在編輯年報的時候儘是處理些芝麻綠豆的小事:統一美元符號的寫法,給所有的數字加上千分位,調整段落間距以確保一張完整的表格不跨頁出現……我曾痛苦地抵抗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突然領悟到了個中深遠的意義,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投身其中,不僅找到了樂趣,甚至到後來更有這樣的一種衝動:要做得比德國人還德國人。三年歷練下來,德國純粹的自然之綠也給我的性格注入了一點綠色元素。
從德國剛回來的時候,由於已有相當一段時間離開管理崗位,剛開始的時候有點不適應去管人了。於是又刻意去磨鍊管理技巧,定期與下屬一對一交談,學習傾聽,有意識地分出一段時間去思考下屬的需要,為員工的成長提供一些平台,像知識分享會的活動就是那個時候推動起來的。
這次Top Gun培訓中提到的領導的最高境界乃是僕人式領導,領導不做任何具體的事物,只做一件事:服務好下屬。只有具有深藍底蘊的人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回想過去的三年,才發現自己一直在藍色的維度里拓展。事實上,沉入進去常常會有驚奇的自我發現。當我試著去學習傾聽的時候,員工不僅會跟我談工作上的事情,連自己個人生活的難處也願意向我討教。不管我的建議最終是否有效,或者有時不給建議,只給一個傾聽的耳朵,這已足以贏得尊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乃是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這實在是工作以外的最好犒賞了。
人一生的功課是對付自己。從大面上講,理應找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與工作,但不要對此太苛求。何謂合適?很多時候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思維模式。人的潛力巨大得深不可測,明白這點,就無所謂強項弱項了,一切都在於挑戰自我的勇氣與毅力。
人生沒有合適的生活條件,只有合適的生活態度。強弱沒有明顯的界線,若有,也只存在與人的思維之中。
大學時就老聽李開復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現實是我喜歡的事情不賺錢,有什麼用?
大家都喜歡看電視,但再喜歡,又有幾個人可能通過看電視賺到錢呢?
很多人都喜歡電子遊戲,但能把這當做職業的又有幾個?
所以,我覺得,別問自己喜歡什麼,要問自己能夠做什麼?
你應該結合:
1.興趣,興趣可以包括很多,不一定就在某一方面,你把你比較有興趣的都列出來;
2.市場,你的興趣可否轉化為生產力?有沒有市場?與你興趣有關的,你能做出什麼產品來?有沒有市場決定你能不能生存。
3.優勢,我是說你曾經的優勢,不是要你去挖掘未知的,未知的真的很難說,據說某位老奶奶退休後才發現自己在畫畫方面很有天賦,但你現在不可能去嘗試一個你根本不了解的領域。就看你過去在哪些方面比較有成就,或者你感覺自己還算有些天賦的。
自己的天賦在哪,如果你感覺自己應該知道了但卻仍然不知道,有兩種可能:
1.你過於缺乏實際且認真的工作經驗或見聞,以至於判斷不出自己的天賦在哪;
2.你真的沒有任何工作相關甚至持家有方的任何天賦,應該考慮趕緊培養一些沒天賦也能良好謀生的專業技能了。這沒啥好羞恥的,有沒有天賦並不讓人有高下之分,謀生才是最重要的。
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或者天份在哪,其實可以為今後的工作和生活埋下伏筆,小蛙進階性地闡述一下這個問題,其核心就是——自己今後的職業規劃該如何做?或者是,怎麼確定自己想要的職業是什麼?
1. 請列一張清單
列一張list,寫下你當前具有的技能,並將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按深淺分類排序。
再列一張list,寫下你從小到大所有有你參與,並讓你感到成就感的項目或活動,並按成就感大小分類排序。
如果有一些自己無法確定的方面,可以廣泛地搜集身邊親人、同學、朋友、老師等相對熟悉你的人對你的看法。
通過全面回顧和審視自己,經過總結、歸類和比較,是一個比較簡易的發現自己擅長什麼的方法。
但是,很多情況下,長時間做一件事後才能發現是否擅長這件事,所以有時候必須要花費一段時間去嘗試,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擅長什麼。
2. 從愛好入手分析性格
擅長做什麼與個人性格也是息息相關的。小蛙曾經看過這樣一張圖片,雖是打趣,卻也不無道理:
又比如:
|愛好籃球、足球、排球,則說明你有團隊精神,適合團隊協作的工作;
|愛好圍棋、國際象棋,則說明你具有戰略意識,很適合應聘市場類或者高端職位;
|喜歡閱讀、古典音樂,那麼你的文化底蘊不會差,做文職類工作應該會很擅長;
|喜歡旅遊,那說明你有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快速學習的能力,特別是某些工作職位需要經常出差,有這方面愛好的求職者會有一定優勢,適用於銷售業務類職位。
......
除以上舉例之外,還有很多對應關係。不過性格一方面會影響擅長的工作類型,另一方面也決定著你適合在怎樣的環境工作。
普遍來講,外向型性格適合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人力資源、公關、銷售等等,內向型性格適合與物打交道的工作,比如會計、編程等等。
美國著名人力資源顧問羅傑·安德生研究發現: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相反,失敗者們則總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適宜的領域獲得成功。
所以在職業規劃時應該充分考慮到自己的性格因素,如果拿捏不準,也可以去做一些專業的職業性格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http://www.welefen.com/lab/mbti/)
3. 結合自己的專業
剛剛在第一點列清單中所說到的技能,除了與興趣愛好有關,更與自己的專業學習相關。在平時的課程學習中,除了能積累到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可以get很多附加技能。舉幾個例子:
|建築——繪畫、設計
|新聞——攝影、寫作、office辦公軟體
|金融——計算、數據分析
|廣告——攝影、設計、做PPT
……
對於應用型學科來說,比較容易從專業課上獲得一些附加技能,而對於那些基礎型文理科專業而言,可能難以從專業課程的學習中獲取技能,因此可以選擇通過其他途徑有意地學習和培養一些實用的技能。
4. 做專業的職業測評。
如果通過以上三種途徑還是無法分析判定自己的職業特長或天賦,還可以藉助些測評工具,達到一個輔助性的了解,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職業價值觀。
比如霍蘭德職業測試:http://www.apesk.com/holland/index.html
不過職業測評只是一個可供參考的了解自身的工具,準確程度還得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判斷。
5. 諮詢專業的職業導師顧問。
當然你還可以與專業的職業導師顧問聯繫交流,比如小蛙這裡的職業顧問,他們會根據你自身的實際情況,給出個性化的、具有針對性的關於職業選擇的看法和建議。
以上內容就是小蛙給出關於如何如何尋找自己擅長、有天賦的事情的方法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同時歡迎大家收藏點贊(不要只收藏不點贊啦),這樣小蛙才有動力給大家分享更多內容,
有任何問題,請給小蛙留言~
目前,小蛙在知乎上還分享了以下問題和文章:
職業規劃篇:
文科生以後能做些什麼高薪工作?
90後職業觀洞察:對於職業,在追求什麼?
大學期間你可以為你的職業規劃做哪些準備?
重磅巨制:英語專業的同學,你到底能幹啥?——專業系列篇 | 暑期大放送
大學生找第一份工作需要知道什麼?收藏系列| 職業規劃篇
如何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職業?
一無所長的情況下怎麼找工作?
如何匹配職業和興趣?
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有多重要?
面試篇:
校園招聘的秋招和春招有什麼區別?
如何在面試的無領導小組討論環節中脫穎而出?
必須收藏!經典無領導小組面試題匯總
當面試官問「你有什麼要問我的嗎」時,應該問什麼?
從沒接觸過 consulting 行業的人對於 case interview 需要注意哪些技巧?
乾貨!行為面試怎麼做才能提高面試成功率
想去諮詢行業求職,需要做哪些準備?
從面試中你收穫了什麼?
面試應答有哪些話術和技巧?
簡歷篇:
為什麼在簡歷和面試中使用STAR原則成功率更高
功能型簡歷拯救你一無可寫的簡歷
如何做一份優秀的簡歷?
大學四年里要做些什麼事才能給簡歷增光添彩?
想要獲取更多求職資訊請關注職業蛙微信公眾號:careerfrog
也歡迎各位知友移步職業蛙主頁了解更多乾貨!
想想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想想家人的興趣和愛好,他們最擅長的事情,自己繼承了哪些優良品質。
---------------------------
LZ曾經寫下系列的文章探討結構化、數字化和調研對於商業分析的意義,在這個「然並卵」的過程中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逐步加深。在探討商業知識結構化的文章中,將部分記錄下來的文章進行了統計分析,進行數字化的實踐,分析的結果令人印象深刻。
在此之前,對自己的閱讀有一個大概的」多和少」的概念,而現在,通過數量統計和比率分析,知識構成與權重比例的概念非常的清晰。與其說是對過去所作所為的統計,不如說是對自身現狀的分析。這種分析並不困難,只要你能靜下心來,拿出一個周末的時間,將自己多年的經歷梳理下來,按照興趣、學習、圈子等關鍵的主線來抽取你大腦中的材料,再將它們變成表格裡面的數字,然後點擊插入圖表,你對自己的數字化分析就躍然紙上啦。
如果你還未步入社會,覺得自己的積累還少,沒有太大的關係。尋找各種各樣的機會多做事情,經過半年或者一年之後,再次來嘗試對自己的積累進行數字化的分析。對於你擅長的領域,你的成長速度會超越同行;對於你喜歡的領域,你不太需要外界的動力來驅使。
如果你混跡社會很多年,特別是經歷過多個崗位,了解多個行業,你分析的材料會更多。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己喜歡的事情和擅長的領域也會部分地表現出來,即使是在一個並不喜歡的行業或者公司裡面。與閱讀相比,從事某項職業時間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象徵著某種財富的積累水平。
相信隨著對自己的過去與現在的分析,對自己的認知的逐步加深,並貼近更真實的自己。這個方法或許有助找到自己擅長的、具有天分的領域。
推薦閱讀:
※一個 24 歲的青年,怎麼修鍊可以提高自己的氣場?
※20歲,如何取捨,如何精力集中?
※你是什麼時候知道自己永遠實現不了夢想的?
※不想努力十分消極怎麼辦?
※如何勸說28歲已婚女兒放棄去西班牙讀書,回家生小孩過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