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太強會不會導致社交障礙?

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想得太多,總是把別人從自己身邊推開,這是社交障礙么?


擁有這項能力的很多都是基於幼兒時期所遭受過的情感冷漠,或分離焦慮。只不過因為渴望與人建立關係而刻意揣摩迎合他人,久而久之就建立了這種極富經驗性的技能。所以伴隨的問題就是容易無原則無底線的包容他人,太過迎合而失去自我然後把自己搞的苦不堪言甚至矯枉過正又回歸封閉的過程。

其實這都是一個正常的過程。首先積極的想要與他人建立情感連接這也完全是很有意義且能有效滿足自身心理需求的。

然後就是如何建立原則和界限問題。
人的個體性決定了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就算是利他行為也是建立在不傷害自身利益的基礎上。
理解了這一條原則就能理解你身邊的人了。你身邊的人都是普通人,他們喜歡和自己類似的人,並且大多不具備同理心,有的也只是家庭教育的一些為人處世的準則。他們只有通過切身體會,才能由己及人。所以是不是和他們相處時會認為他們會善良的顧及你的感受?是不是認為你如何對待他們他們也就如何對待你?是不是因為敏感而受到傷害然後胡思亂想失去對人的信任和信心?

我需要告訴你的是很多事情你不表達出來別人是不會知道的。並且你一貫的迎合和委曲求全別人會認為你天生就自帶這些屬性。相對於你的敏感其他人就像遲鈍的工科男一樣。

接下來就來說說你吧!是不是有時候對自己的胡思亂想和敏感很無奈?是不是即使感覺受傷還是忍不住靠近別人?為什麼不想想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就是你的需求!你正在滿足它。當你覺得難受的時候又會因為一貫的行為習慣而無法停止。

我的建議就是了解內心真正的需求,探索你自己的心理機制。先接納自己包容自己。這是一個建立自我意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很重要。meiya的文章里說天朝人前三十年都活在沒有自我的世界裡,一切行為都是以他人喜好為先導。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所有人本質上也都或多或少存在這個問題。只是大多數人這麼做的目的也是滿足自己被灌輸的心理需求。

如何了解內心真正的需求?其實相對於心理防禦太強的人來說這會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可是因為人際關係所帶來的長期焦慮相比也許建立一套自我防禦機制去解決這個問題會是明智的選擇。稍微了解一點精神分析知識的都知道我們的冰山下的潛意識和本我的力量是多麼強大。一般情況下,人經過社會化會給自己設置重重障礙和枷鎖。就是為了鎖住內心的慾望和需求。而我針對題目所說的人群是指內心的衝突太劇烈,自我壓制的枷鎖已經無法制約了,於是你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似乎內心有另一個你的存在,它在努力表達他的聲音,而你終於聽到了,在這一點,我們又是比大多數人幸運的。面對內心劇烈的衝突,壓制逃避只會讓衝突更劇烈,只有面對它,並與它達成和解,內心才能重新獲得平衡,得到平靜。

其實你並不孤獨,你有自己與之陪伴。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為什麼所有人都要聽話?都要乖?都要沒有嫉妒?不能產生不好的想法呢?這都是人之常情。接納它,但是把它限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給自己設置一條可以接受的底線,例如在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傷害的前提下,盡量不傷害他人的利益。也可以嘗試意識對話訓練,網路上有很多資料和音頻。目的是幫助你面對你的自我,並幫你建立它。如果不帶它走出來,它一直都會停留在你最恐懼的情緒里時時影響你。當你帶它走出來後它也就成長了。

如果你了解你的真正心理需求是什麼,如果你是為了滿足內心對情感連接的渴望,那麼又為什麼要要求對方給你回應呢?如果你是真的想和對方維持一段穩定的關係,表達出你自己的意願,擺明底線吧!也許一開始會很難做到,羞於啟齒。但是這是一個具有意義的行為,你正在建立你的人我界限。但是這個表達必須是基於你絕對無法忍受的底線。

有一條共識,在一段關係里,誰需求誰就得做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不去努力經營如何能得到你想要的理想關係呢?

如果你覺得自己似乎沒什麼忍受不了的,那說明你對現在的狀態很滿意,當你想尋求改變的時候就會開始嘗試了。

推薦大家看豆瓣一刻今天推薦的文章程meiya的學會尊重自己是一場漫長的旅程。


在心理諮詢裡面,共情是指『理解來訪者的私人世界,似乎它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並不會失去「似乎」這個身份。』『準確的理解來訪者正在體驗的感受和個人意義。』(羅傑斯)

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來訪者下一刻的情緒、慾望以及沒有用言語甚至沒有任何錶情流露出來的,你也能感受到。』

共情是非常難的,哪怕對於最有經驗的諮詢師來說也是。

共情不是通過『想』去達到的。推理和思考很容易妨礙共情。

問題補充中說的『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想得太多,總是把別人從自己身邊推開,這是社交障礙么?』

『想太多』如果是指思考、判斷對方情緒和想法。那麼,與其說是『共情』,不如說你這是『移情』。

那就是把面前的那個人(心理諮詢中的話,就是你的諮詢師),當成過去你遇見過的某些人、某個人對待。而你自己未必察覺到。

簡單說:你會開始腦補對方的態度、情緒、想法。——顯然,這不是共情。這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推導於人。

『總把別人從自己身邊推開。』——是不是社交障礙?

社交障礙這個詞並沒有直接在我手頭上的專業課本裡面出現。

出現詞語是『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懼症』。如果說是社交焦慮障礙,那都是挺嚴重的。比如緘默症:完全無法和父母親人以外的人說話,一個字都不說。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DSM4 )關於社交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為:
①對社交場合或社交操作呈明顯和持久的恐懼;
②在上述場合出現焦慮;
③明知這種害怕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
④迴避上述場合或極度痛苦地忍耐;
⑤上述情況顯著影響個人功能或帶來顯著苦惱;
⑥如未滿18歲,病期至少達6月;
⑦上述反應不是繼發性的;
⑧如存在其他軀體或精神障礙,病人的恐懼應與之無關。

社交焦慮障礙還和『迴避型人格障礙』有關。

簡單說,如果你和人們交往時候感覺到了很大的焦慮和恐懼,比如妨礙到你說話了,那你很可能是社交焦慮障礙。

但如果你沒有體驗到焦慮和恐懼,只是純粹迴避或者推開靠近你的人或者身邊的人——那麼應該不是社交恐懼障礙。社交障礙會在一些系列社交場合都出現。如果只是面對某些特定的人出現焦慮恐懼,很難說是社交障礙。

更像是——迴避和人親近、建立親密的關係(如:好朋友、戀人、家人,甚至你心理諮詢中的諮詢師)或者是不知道在一個關係中應該怎麼辦好。

最後按照共情的定義。一般人情緒狀態都是比較平和偏向於積極的。除非你接觸的都是一些愁眉苦臉的人,然後你共情了他們的悲傷,導致你很悲傷,於是你迴避。

否則共情能力強,不太可能削弱一個人的日常社交能力和進行社交的動機強度。

結論:泥馬,說好要看英語文獻寫進展報告,我這拖延,睡覺先。明天早起寫。

更多相關內容請看評論。


不邀自來。
首先個人認為,題主說的並不是共情能力太強的情況,而是類似於上面 @陳晶朋友所講到的分離攻擊,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因為了解不詳細所以暫不作判斷。
其次,要說說我對共情的看法(其實是維基百科的看法,哈哈)。
共情,又稱為同理心換位思考神入,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對方的反應並不代表是認同對方的行為。引用自維基百科。
也就是說,共情是在雙方有交流的前提之下才發生的。他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性質類的方式,是以人際交往為前提的。所以共情過強會產生社交障礙?恐怕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在人際交往之中如果雙方都能夠良好,甚至高度的共情,我相信那樣子的交流將會是很愉快的。因為我們各有自己的觀點,意識到我們是獨立的個體,也有獨立的想法。同時,也尊重對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擁有的那些獨立的想法,我尊重,但不代表全盤認同。我想,這才是共情吧。
所以我尊重 @秦暮河朋友的觀點,但依我個人看來,這位朋友所提及到的自身經歷,更多的像是一種比較強的觀察力、洞察力、感受力,又或者是認知同理心(確定他人的想法、感覺、動機、意圖、行為方面的能力)。比較不像是廣義上說的共情。
最後,其實這些能力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人天生某種能力會比較強,有的人也可以通過後天補救一點。會不會有的人天生共情能力很強,但他不喜歡社交呢?我看還是有可能的。但共情能力強至少不是導致社交障礙的原因。我個人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看自己怎麼運用而已,這些能力本身是不會導致什麼的,而你怎麼運用,何時運用,怎麼看待運用後的結果才是關鍵


我認為共情能力和社交障礙之間有一定的關係。

我自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敏感到與任何人接觸都感知得到對方潛意識和隱藏情緒。舉個例子,走進辦公室,入座,感覺到今天有同事鬧彆扭,有人內心糾結,這個人有心事… 糟糕的是,這些情緒會全部都疊加在我身上。如果有人心情不好,我會跟著炸毛,人家有因有果,我無端牽連,只想罵人。

同時也是一個存在社交障礙的人。敏感的神經在初次接觸一個人時已自動收集很多信息了,只要投其所好就行了。大部分人信賴我。誰會拒絕一個你傷心時她比你更難過,你高興她陪著你一起傻樂的朋友。很多人對我的評價是,真誠善良。

喝喝。善良個鬼。

所以我不喜歡社交,喜歡一個人呆著,誰也別煩。


我是很久以後才有機會知道那原來叫共情,在還不知道的情況下確實影響過生活。具體表現為:
1,幾乎可以包容任何事和物,包括新聞里一些負面的,覺得存在肯定有理由。(這點會覺得自己沒原則沒底線)

2,看電影聽歌等等很容易被帶動情緒,包括把氣候等等擬人化代入感情。(曾經以為是多愁善感,很鄙視自己)


機緣巧合查到了「共情」這兩個字,一發不可收。魔怔的共情任何可以共情的,樂此不疲。

等新鮮過了就是恐懼,覺得失去自我,開始對周邊一切正常對待。一直沒去管這個問題。

三年後潛移默化形成了現在的性格,想要去容納更多就要把內心擴建,不偏科,不只接受自己有興趣的,厭惡的也涉及,它們自己會產生微妙的平衡。

不要多管閑事,萬事閉嘴,別和別人說你有共情之類的。

學會整理大腦,我比較懶,我的做法是不需要的根本不會記得,外人看來記憶力超差。

享受生活,把共情花在對的人身上,比如你愛的人,他們會覺得你貼心溫柔。


我感覺吧,這事聽別人說再多也沒啥太大用。

我和題主情況曾經類似,很多事情和道理你得親自經歷後才能真正領悟,光聽別人說,你只是懂得了那些道理的筆畫怎麼寫。

要我說這種事多半是當事人缺乏自信

題主可以好好想想我說的有沒有道理。真的,很多你的敏感,你的脆弱,你的排斥都很可能是因為缺乏自信,因為缺乏自信,所以總是過度地在意他人的目光,害怕在人前出現,而且這種在意是完全控制不住的。過度的在意會無限放大可能性和嚴重性,俗稱——想多了,導致當事人寸步難行,進而更加不自信惡性循環......

  • 然而自信會讓你更願意與人群接觸,不在意碰撞更不會害怕碰撞。要想真正了解對方了解事實真相,必須得相互碰撞才能得到正確答案,你光想是根本想不明白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事必須得早點想明白。
  • 至於怎麼具體怎麼開始做,我可以給你個有效的小建議,作為一個向前邁進的第一步。

1.很多人覺得自信必須是由內而外的,其實也可以由外向內的,而且效果特別明顯,誰試誰知道,姿勢對人心理和生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你可以試著在走路時昂首挺胸,不要太誇張,腰板挺直,肩部放平不要向前縮,抬頭但不是後仰,是下巴向內微收的抬。真的,無論是誰你現場就可以試一下,效果絕對立竿見影,強制自信。

2.與上類似,可以在你去面試的時候用,效果同樣顯著。在面試前找個屋子,保持這個姿勢兩分鐘

或者保持下面的姿勢兩分鐘

它會提升你的睾丸酮,降低你的可的松。強制自信,就是這麼任性。以上圖片截自 TED: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強烈推薦你花20分鐘時間看一遍這個演講,你的世界會從此煥然一新。視頻封面Amy Cuddy: 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視頻


有共情能力記得偽裝...要不有時候遇到同樣的共情者就好像赤裸裸了...

要不你就用表情和共情者說:不好意思,我只是借道走走而已,我對你沒什麼興趣,不愛你,沒興趣害你,你讓開,我也走開....


凡事想得太多是不是特別感性?比如一個人每天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就算你說的共情吧,那麼問題是你為什麼會這樣超強,會不會你這麼做是因為這其實也是你的潛在需求呢?是不是付出的時候其實是希望對方也有類似反饋的,當對方沒有反饋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有點受傷,然後不喜歡社交呢?


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沒有劃分得清楚。

這個界限沒有標準,這就是你之所以為你。

共情能力是項好能力,但是任由別人的情感侵佔自己的空間,或是太在意別人的評價是不牢靠的,人都會有自我的認定,別人不可能全權為你負責,反之你也不可能全權為他人負責。

尊重自我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基本認可,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但過於自我也會引發社交問題。

大部分人都界於自我和共情之間。實際上我們對不同人、不同時刻給予的共情感應不同,有時甚至是區別對待的。相對來說女人需要的共情會多一些,別人情緒波動的時候給予的也會多一些,其它時候只需保持禮貌和尊重即可。

共情這種情感合拍的體驗需要建立在相同的經歷或更深層的感悟上,無時無刻無差別地施放共情這種大招,超出精力,勉於應對,不累才怪。人一生得罪幾個人,或與他人觀點不合,有什麼奇怪。

一些電影人物和明星偏重自我,塑造了他們獨有的個性,生活中的暖男暖女因善於共情而備受歡迎。所以說這個沒有標準,不管怎樣都無法避免摩擦和苦惱,安心做你自己或作適當調度。

有感而發。


找到作者本人啦!!
@KY教主

—————17.8.5—————

因為暫未獲得轉載許可,貼一下鏈接。等獲得許可再改。
這篇文章講的挺透徹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OTAwNDc1OA%3D%3Dmid=2652836234idx=1sn=96ec178e35fcbc067ade0ec5cef1557d#wechat_redirect


「由於你對他人的情緒太過敏感,並且自己也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因此你總是試圖確保周圍每個人都開心。為此,你會不自覺地取悅他人,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只是為了安撫他人的負面情緒。有時,你可能自己都分不清是出於對他人的關心,還是因為他人的情緒對你影響太大。」
「當身邊的人陷入負面情緒之中時,你常常覺得自己的情緒比他們還要強烈,宛如那已經成為了你的情緒一樣。在觀看、閱讀影視或文學作品時,你也總是「入戲太深」,久久不能從別人的故事和情感中脫離出來。看到他人受苦,你總想伸出援手,覺得自己得做些什麼,即使別人並沒有向你求助。」

希望在關注這個問題的人能找到自己和他人之間健康的邊界。有能力關懷,也有能力保持自我的平穩。這樣的話,你就能進入到一個非常舒服的狀態了。


題主說的不是共情能力吧。我對共情的理解是「能夠設身處地」,就是能夠代入他人,將心比心。我同理心就很強,但是沒有什麼社交障礙啊。我能夠很敏銳地感受到別人的感受,知道她們想要什麼,誇獎,鼓勵,還是陪伴。和朋友在一起也很舒服,不會想從他們身邊逃走或是把他們推開。

題主這種心態可能和其他原因有關,我擅自揣測一下:比如內心深處的自卑,覺得自己不配和任何人交往相處,或者對社交的恐懼,擔心自己沒有達到某種期望,或者乾脆就是覺得自己情商低,不敢和別人深交,或者以前受過傷害,後來就不能接受別人的好了。題主應該面對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這樣做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才能有所改觀。
祝題主在社交生活中過得愉快!:)


是,我是一個見不得別人哭的人,往往朋友有事情向我訴說,需要我安慰,而我感受到她們的悲傷,看見她們哭了,我也悲傷也哭。反過來反而是她們在安慰我。以至於人家需要我安慰的時候,我真的一點安慰都給不了!
隨後不會參與這種流淚的場所了,因為起不到積極作用!


不是社交障礙。而是社交殘廢。


你描述的情況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叫共情。
我認為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可以認為是一種「評價恐懼」,該說法來自於心理學中的特質流派。你想得太多,是否是在考慮別人會不會對你有負面的評價,或者該評價與你預期中的自己不一樣呢?
原因除了有答案提到的來源與兒時的依戀類型,我補充一下新的見解以供參考。
(該段論點均來自於卡爾·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
首先焦慮的產生來自於我們接觸到跟自己對自己看法不一致的信息,有的人可以接受這些信息,例如別人不喜歡你;而有的人則不能接受,這樣焦慮將無法緩解,有的人會通過防禦機制來應對,但是也治不了根。
那為何面對焦慮各人的反應不同呢?這種原因可以追溯到兒童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有條件積極關注」的行為。意思是父母只在孩子完成他們期望的時候愛孩子、滿足孩子,一旦對孩子不滿就會隱藏他們的愛。這樣孩子就會自動的逃避自己的缺點,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自我只選擇性的接納和看見被贊同的那部分人格。但是缺點確是真實存在的。這種行為就延續到了長大後。
……是不是有點偏題了?不過提問者可以根據這些思路去回憶是不是比較符合自身的情況,如果相似的話,我建議要接納自己的一切優缺點,並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自信的面對人際交往。這也是羅傑斯式心理學治療師普遍採取的方法。


今天的演講話題是在獨裁和善解人意(善解人意理解為共情)之間平衡。
我首先解釋一下兩者的含義。獨裁:就是專橫、自我、自私自利、不顧別人感受,我行我素、固執,可以說黃色性格的人表現出來會多一些,因為我們看到一個黃色性格的人,大多數的評價是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這樣的人因為太看重目標而產生「獨裁」,在很多的政治家身上我們能看到他們這點特質。善解人意,就是敏感、多思、過度能換位思考、沒有自己的原則、面對選擇異常糾結,別人的一個眼神或者有意無意的一句話,自己都需要琢磨一整天,以搞清楚其中的含義,善解人意的人藍色性格偏多。
上面簡單講了一下什麼是獨裁和什麼是善解人意,現在我提出我的觀點: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需要在獨裁和善解人意之間做到平衡。我之前就寫過,說不清楚哪件的事情重要的時候,我們盡量來平衡他們。那麼如何在獨裁和善解人意之間做到平衡呢,我們需要在實踐中進行不斷地鍛煉自己。
簡單說一件事情吧。有一次我為了退房子的事情和房東吵架,吵過之後,有同事告訴我說我不應該那樣的,太過於獨斷了,房東並非那個意思。我反省了一下說,是的,我有時候脾氣也不太好,房東的意思有可能是什麼什麼,下次我需要去調整自己。
為什麼要說這麼一件事情呢?因為我在考慮一件事情:如果我太過於固執已見,那麼周圍的人會怎麼看我?他們肯定會覺得我是一個只顧自己感受的領導,很難打交道;而如果我毫無理由的就立刻認錯了,那別人可能會認為我沒有主見,是一個牆頭草來著,那下屬很有可能會抓住我的這個特徵對很多事情和我談判,到時候我就很難受了。
那我們如何做到平衡呢?我們需要具有說服的能力,就是我理解你,可是我想告訴你的是,你所堅持的東西並不一定對,所以我想用理性和事實說服你------最終結果你不一定按照我說的來,只是我想告訴你 ,你有自己的觀點並堅持,我理解這一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溝通方式。
有一個領導,平時看起來嚴肅認真、不苟言笑。有一次和他深入交流,忽然發現:他看到的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有見地,也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我原以為他是一個獨裁的領導,沒有想到通過交談發現他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看待問題,非常的善解人意,早都知道我們的想法了,只不過沒有說出來而已。
接下來,我們看看,知道了在獨裁和善解人意之間平衡這點後,對我們倒底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呢?
很多時候不要一直堅持,而且第一時間不要做出決定。這樣的話,不至於給別人很固執的印象,同時也會給別人很懂別人的感覺。不要給別人飄忽不定、沒有主見的感覺,同時給別人堅持、自信的感覺。經過深思熟慮後果斷的做出選擇後,輕易不改變。從溝通的效果來看,善解人意重要性在於別人當你是知己,而獨裁的意義在於你給別人自信、堅持自己的觀點的感覺。
我們將這樣的理論應用至培訓中。培訓師在培訓中的地位很微妙,一方面他需要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系統化的講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按照自己的系統邏輯來,而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很有可能形成「獨裁」的局面;一方面他需要照顧學員們的體會和感受,因為他需要達到自己的培訓效果,我們把這點叫做善解人意,如果太過於關注學員們的感受,很有可能你的課程內容做不到系統化,你會被學員牽著鼻子走。所以在培訓中呢,獨裁和善解人意同樣重要。就是說,一方面你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系統的、邏輯的東西來進行培訓,同時,你需要體會到學員們的感受,因為培訓的最終效果要從他們身上體現出來。這也便是獨裁和善解人意之間平衡的應用案例。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忽然體會到「中庸」的感覺。其實,很多事情用我們現代的人話說是平衡,其實古人早都有了這個此,就是叫做中庸。不要執意兩端,取中間的部分就好。


我認為提主理解的共情與我有些偏差。我認為的共情也就是同理心,就是能夠設身處地的站到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他人發生了一件難過的事情,你能夠換位思考,從內心上也感覺悲傷,但這並不代表著你會支持他做一些很不理智的事情,相反你真正理解了他的悲傷,進而更好的去幫助他擺脫這種不良的情緒(高級的共情),因此更有利於你們關係的發展,更有利於你的社交。


你會迷失了自己。


來放枚驚雷。
回答中大部分自認「共情能力強」的人都是極高的自卑。
答案完畢。


會感覺很痛苦..


沒有達到社交恐怖症的程度。
首先要說的是。
共情作為一個概念,沒有準確的內涵與外延,更沒有能測量共情能力的量表或者其他工具。
所以討論起來會比較困難。
簡單的說,共情是一個心理諮詢的術語。
定義的是諮詢師對來訪者經歷、感受的設身處地的共感。
按我的理解,一個具有很好共情能力的人,對社交技能是有加成的。
對於題主的描述,我覺得用敏感這個詞來形容你更為恰當。
共情除了體驗,更重要的是抽離感。如果共情是感同身受,而敏感則是身受。
如果再進一步,對惡意的敏感,可以用一個比較流行的詞,是玻璃心,脆弱更容易受傷害。
所以才會出現你所描述的狀況。


這就是刻奇吧


推薦閱讀:

剖析敏捷的邏輯思維背後的因素,如何鍛煉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邏輯思維?
如何做到說話溫柔但又有力量?
我沒有得罪別人,為什麼別人對我愛理不理??
情商低的人意識得到自己情商低嗎?
為什麼我不敢看別人的眼睛?

TAG:社交問答 | 社交恐懼症 | 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