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國演義以吳國為視角是什麼一種風格?

明顯羅貫中版本的三國是以蜀國劉關張為視角的,近些年對曹操的評價也有所改變,我認為能與魏蜀三足鼎立的吳國肯定不會一無是處的


前前後後花三個小時寫了個吳版的《三國演義》的回目,因為只有回目,故而代入感不強,全靠YY了:

第一回:·少年錢塘誅海賊·英雄會稽結豪傑
第二回:·討黃巾文台立奇功·議西涼董卓顯叛心
第三回:·滅反賊孫堅平三郡·謀宦豎何進征四方
第四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伐國賊三郡拜孫堅
第六回:·用奇謀程普襲胡軫·破關兵孫堅斬華雄
第七回:·焚金闕董卓凶命·獲玉璽孫家吉兆
第八回:·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九回:·中埋伏文台囑後事·忍屈辱伯符依袁術

第十回:·憶往事孫策念周郎·鍾真情呂布戀貂蟬

第十一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十二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十三回:·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十四回:·劉玄德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五回:·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十六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十七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八回:·背信諾袁術貪城池·酬壯志孫策舍玉璽
第十九回:·周公瑾奇計破笮融·程德謀勇力斬張英
第二十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二十一回:·領會稽霸王納賢才·破皖城英雄娶二喬
第二十二回:·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二十三回:·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二十四回:·賈文和料敵決勝·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二十五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二十六回:·曹阿瞞許縣打圍·孫伯符沙羨燒船
第二十七回:·于吉詭術害英雄·孫策遺命托孝廉
第二十八回:·聘名士孫權興江東·斬顏良關羽救白馬
第二十九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劉備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二回:·孫仲謀江夏破黃祖·太史慈海昬克劉磐
第三十三回:·賀公苗兵討上饒·周公瑾計定柴桑
第三十四回:·黃公覆大戰石城·韓義公解煩鄱陽
第三十五回:·征烏桓曹操險勝·破江夏呂蒙斬將
第三十六回:·梟黃祖孫氏報仇·遇諸葛劉備再起
第三十七回:·用大兵曹操南征·忘故土劉琮北降
第三十八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三十九回:·魯子敬渡江吊荊·諸葛亮乘舟入吳
第四十回:·周公瑾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一回:·周瑜威言定張昭·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四十二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
第四十三回:·用奇謀魯肅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四回:·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五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六回:·七星壇程普借風·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四十七回:·曹孟德敗兵赤壁·孫仲謀設宴京口
第四十八回:·襲肅力效東吳地·甘寧兵困彝陵城
第四十九回:·斷險道呂蒙殺敵·破南郡周郎奇謀
第五十回:·劉玄德趁亂收荊南·孫仲謀仁心讓南郡
第五十一回:·劉玄德遠道贅孫吳·孫夫人下嫁聯漢室
第五十二回:·劉備二心逃東吳·周瑜全意取川蜀
第五十三回:·周郎天縱死巴丘·孫權舉國哀東吳
第五十四回:·龐統忘恩投荊州·張松貪利獻地圖
第五十五回:·魯肅繼命督陸口·士燮感恩臣孫吳
第五十六回:·馬孟起興兵立業·曹阿瞞率軍討賊
第五十七回:·韓遂聯盟滅潼關·馬騰父子死鄴城
第五十八回:·孫權徙治秣陵城·劉備入軍川蜀地
第五十九回:·趙雲截江欺夫人·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回:·負恩義劉備襲涪關·報因果龐統死雒城
第六十一回:·諸葛亮率軍入川·甘興霸登城擒將
第六十二回:·劉玄德謀保荊州·呂子明策奪三郡
第六十三回:·魯子敬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四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凌統威震小師橋
第六十五回:·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六回:·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六十七回:·張益德智取瓦口隘·孫車騎力守濡須口
第六十七回:·見敗象曹操班師·因瘟疫魯肅歸天
第六十九回:·劉備兵發漢中地·吳蘭身死陰平氐
第七十回:·孫仲謀射虎庱亭·黃漢升斬將定軍
第七十一回:·劉玄德詐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七十二回:·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攻打襄樊城
第七十三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四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五回:·徐公明大戰沔水·孫仲謀定取江陵
第七十六回:·關雲長臨沮授首·陸伯言峽口備敵
第七十七回:·孫車騎疾問內殿·呂孱陵病逝公安
第七十八回:·阿瞞病終傳遺命·曹丕篡位廢末帝

第七十九回:·劉玄德僭號稱帝·張益德暴虐亡身
第八十回:·違眾命劉備伐吳·制三國孫權朝魏
第八十一回:·趙咨奉命見曹丕·陸遜臨危拒劉備
第八十二回:·陸遜營燒七百里·朱然軍滅五屯兵
第八十三回:·曹丕背盟起三路·呂范受命督五軍
第八十四回:·朱然膽氣守江陵·張溫巧言聯成都
第八十五回:·徐盛疑城退北魏·諸葛心戰降南蠻
第八十六回:·諸葛瑾大戰襄陽·士威彥病逝交州
第八十七回:·諸葛亮北伐涼州·曹子丹窮困箕谷
第八十八回:·司馬懿克日擒孟達·諸葛亮班師斬馬謖
第八十八回:·周魴斷髮賺曹休·陸遜克敵勝魏軍
第九十回:·見黃龍孫仲謀稱帝·都建業吳大帝建國
第九十一回:·衛溫求葯赴夷州·潘濬討蠻征武陵
第九十二回:·諸葛亮割麥上邽·司馬懿掘營鹵城
第九十三回:·諸葛亮決戰破魏兵·公孫淵忘恩斬天使
第九十四回:·孫仲謀六戰合肥·諸葛亮移營渭水
第九十五回:·隕大星蜀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九十六回:·大帝吳宮指魏延·呂岱會稽降隨春
第九十七回:·吾粲廬陵獲李桓·唐咨南海俘羅厲
第九十八回:·大帝減刑赦孟宗·陸遜督軍破彭丹
第九十九回:·麒麟吉見武昌城·甘露喜降零陵郡
第一百回:·全琮兵敗六安縣·孫登病逝建業城
第一百一回:·孫和孫霸立二宮·聶友陸凱討珠崖
第一百二回:·孫魯班亂言殺親妹·吳大帝痛心叱賢臣
第一百三回:·廢孫和二陳滅族·殺孫霸百臣死節
第一百四回:·公孫淵兵敗死襄平·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百四回:·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百五回:·祭天地大帝歸天·傳聖命孫亮即位

第一百六回:·司馬懿病逝洛陽·諸葛恪大戰東興

第一百七回:·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百八回:·困司馬蜀將奇謀·廢曹芳魏家果報

第一百九回:·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百十回:·鄧士載智敗姜伯約·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百十一回:·於詮死節慚唐咨·孫綝野心廢孫亮

第一百十二回:·丁奉定計斬權奸·孫休即位赦天下

第一百十三回:·斗八陣姜維破魏·備九卿孫休降詔

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驅車死南闕·孫亮服毒喪歸途

第一百十五回:·濮陽興大肆修塘·吳景帝專心讀籍

第一百十六回:·鄧士載偷度陰平·劉阿斗獻璽成都

第一百十七回:·姜維計敗死魏營·陸抗兵臨下巴東

第一百十八回:·張布走眼慕桓王·孫皓即位殺奸臣

第一百十九回:·大限將至名將身死·氣數已盡群臣遭戮

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20161007更新第七回
與題主有同樣的感受,正史以曹魏為正統,演義以蜀漢為視角,三足之一的孫吳往往被忽視了。因此在讀書時我曾經寫過一些以孫吳為中心的三國小說。現發在此處,權作回答。

第一回 逐海賊英雄初出手 討黃巾豪傑兩立功


歌曰:
三皇惟尚德,五帝盡施仁。唐虞民物阜,湯武放誅民。
春秋因魯史,孔子道難行。德衰征伐尚,風漓治亂循。
圖王人罕見,尚霸眾爭橫。秦強吞六國,漢傑羨三人。
王莽篡前漢,光武又中興。黃巾亂國道,天下復何人?


話說漢朝,自高祖伐楚,即天子位,文景繼之,都是英名有道,任賢舉能,真箇是太平盛事。後雖王莽篡政,又虧光武中興,漢室赫然復盛。然亂久必治、治久必亂,此乃歷朝陳律。漢位傳至靈帝,因是太平日久,朝野上下,盡忘了祖宗創業之艱難、守成之勞苦。這靈帝擠良臣而寵閹黨,一味的驕奢荒淫、廢倫敗俗,諸先帝之遺澤,竟至窮盡!正是:

閹宦休教寵任過,

威權不與奈如何。

君人鑒此當警惕,

若墮奸謀禍必多。


但凡這歷代末世,朝政廢亂,又往往天道弄人,連年的澇旱蝗震,直害的饑饉荐臻,惡莩遍野。百姓無可如何,等著餓死凍死,不若從了賊盜,同去擄掠一番,倒反得錦衣粱肉,且或做個偽官,發樁大財,好奪幾個嬌妻美妾,享那後輩子的榮華。是以天下盜賊蜂起,其強者號召黨徒,擁土一方,弱者截商掠民,四處作亂。


且說這錢塘江上,有海賊百人,賊首喚作胡玉,此人本是會稽布衣,因是天災人禍鬧得無計生活,是以招結里人落了草莽,專劫那江中商旅舟只。這日胡玉估摸著水寨積存已是不足,遂聚齊了眾賊,又往那船隻雲集之處去掠取賈人財物,鬧得商客俱各四散奔逃。也是他合該出事,如此景象,卻惹急了錢塘一位英雄,此人姓孫名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生得身長七尺,面大額廣,容貌不凡,其時年約十七八,在錢塘縣做的一個小吏,這日受了縣官的氣,正在喝酒解悶。當下孫堅慌忙奔出酒肆查看究竟,見一販賣草履篾席的少年正自哭逃,拉住問道:「汝等何故慌張?舟中何事?」那人道:「海賊搶掠財物,不走則無命矣!」言畢徑自奔去。其時眾海賊劫掠已畢,方於岸上分贓,大聲鼓噪,仿無旁人。孫堅大怒,取出佩刀直奔賊眾,且以手左右指揮,若領部下兵人緝捕賊寇。於是海賊四散逃迄,孫堅追之,那散走慢者,盡為斬首,胡玉亦不免於難。


是時四散的商賈聞得盜賊見驅,紛紛回來各取財物,皆服孫堅勇略。卻說商人中有一人姓吳名景,甚是感激,攬孫堅至自家舟中,取酒食管待。這吳景也是十六七歲年紀,幼時頗習武藝,爭奈家中世代經商,父老迫其棄武,是以操了祖業。酒過數巡,因言及適才之事,吳景嘆道:「吾家世代富商,不想世風日下,前年家中遭劫,父母皆亡。今日又逢此難,命幾不保……」一語未畢,忽聞內艙有女子哭聲。孫堅疑慮間,帘子掀處,一女子款款走出,斂袂拜道:「妾身惱了英雄酒性,望莫責怪。」孫堅正不知所措,吳景道:「此家姊耳。」又向吳氏道:「孫兄乃我姊弟恩人,不必拘禮。」吳氏遂為之執壺,感激奪回財物之事。這時孫堅方細看那女子:

鬢挽烏雲,眉彎新月。

肌凝瑞雪,臉襯朝霞。

雅淡梳妝偏有韻,

不施脂粉自多姿。


因是少年心性,又喝了這半日酒,漸漸有了醉意,其時孫堅眉宇間竟露出那輕狡之色來。吳氏瞧見,羞得面紅耳赤,急急退入內艙。吳景察色知意,笑道:「不知兄台可曾納室?」孫堅道:「年幼尚未娶妻。」吳景道:「不知家姊可達君意?」孫堅聞言大喜,急忙起身拜謝,道:「堅不知何以報君耳!」吳景止道:「兄救我等於賊手,何出此言。家姊得奉君櫛,乃我之幸。」吳氏在內聞言,卻也敬佩孫堅勇略,心內暗喜,遂許婚與堅,擇日迎娶。後一歲而生長子策,此是後話。

且說孫堅自驅平了錢塘海賊,名聲日噪,州府召之,拜為郡司馬。於是募召鄉勇,結納幕僚,相從者數以百計。吳景遂散資相助,隨堅左右。不幾年間,竟漸漸成勢。正是樹大招風,這吳郡大小官員那裡容得孫堅如此張狂,紛紛計議停當,只想尋機糟蹋孫堅。是時有會稽人許昌、許韶父子,托有神靈,自居皇帝,聚數萬賊道,扇動諸縣,官府不能禁。眾官遂薦孫堅以平妖賊,故不予一兵。堅生性豁達,不明就裡,單領部下數百人並親隨吳景,往征許氏。軍至句章,遇百餘賊兵阻道,賊旗上書「陽明皇帝」四個金字。為首一員賊將橫馬攔在當路,氣焰甚張。孫堅度其陣勢,暗謂吳景道:「我觀山賊行伍,略有章法,恐非尋常草莽。」吳景冷笑道:「諒其區區幾個強盜,有何懼哉!待我前去砍了那頭子,為兄開路。」言畢不待孫堅發話,拍馬迎上前去與那賊首廝鬥起來,孫堅只得命軍士擂鼓。不及數合,只見吳景附於馬背退將回來,愧道:「強盜甚是了得,險些丟了性命。」孫堅大怒,上前喝道:「何處草寇,如此張狂!」眾賊聞得這一聲驚天價響,早滅了三分威風。那為首的也不答話,獃獃打量孫堅一番,猛地翻身下馬,俯拜於地,道:「今日終於得見將軍,某三生之幸!」孫堅細看那人,但見:

身長一丈,膀闊三停,

面如噀血藍,齒似狼牙利,

耳猶兩翼,蘭發紅須,

真如八臂哪吒離天闕,

開山小鬼下坡來。


正自納悶,那人續道:「我乃祖茂,向日錢塘城外為君所逐,僥倖脫得性命,甚敬將軍武藝,夙夜思之。爭奈生計所迫,不得已而從許昌。今遇將軍,茂自知不敵,倘蒙不棄,日後願隨將軍左右,執鞭墜蹬,以助一臂!」孫堅大喜,急下馬扶起祖茂,道:「汝棄暗投明,丈夫也。」祖茂又語眾賊道:「汝等有願相從者乎?」那賊寇無甚計較,本亦良民,只消有口飯吃,如何還肯做賊?且又素講義氣,見頭子如此,自然也一齊隨了孫堅。


卻說孫堅得了祖茂,兵勢益盛。漸近賊寨,孫堅道:「許昌父子何許人也,乃稱皇帝?」祖茂道:「許昌善辭辯,凡蠱惑民人者無有不信,是以相從者已愈萬人。」孫堅不悅道:「賊眾甚廣,我區區數百人,如何破之?」祖茂道:「主公毋憂。其雖有萬人,卻散於各地山、港,一時難以齊備。目下山寨之中,僅許氏父子並三千人馬。我有一計,可擒二人。」孫堅並吳景齊問「何計」。祖茂道:「主公可選精壯士卒百人,扮作我原部人馬,盛火藥乾柴等物於箱中。我以獻利為由,引上山寨,料其必不見疑。然則可伺機擒其父子,再燒山寨。主公則領餘下士卒伏于山腳,待我火起,則擂鼓而上,上下合攻,余賊無首,必自相踐亂,可一舉剿除也!」孫堅聞之大喜,連稱妙計。當下計議停當。次日便依祖茂之計,果擒許昌、許韶二人,眾山賊盡皆乞降。孫堅大勝歸師,獻俘州府。揚州刺史臧旻聞得此事,大奇之,遂備陳其功績,呈於朝廷。詔書授孫堅鹽瀆縣丞,後移治盱眙,數歲又授其下邳縣丞。所到之處,百姓盡贊孫堅之名。


一日,孫堅引吳景、祖茂二人往觀兵士操練,眼見兵勢日壯,不由喜露於色。卻聽吳景道:「嘗聞『萬卒不抵一將』,今主公兵士雖眾,然缺良將也。」孫堅聞言恍然,急詢道:「此言甚是,吾之疏也。然則良將安在?」吳景道:「此地有二人,皆勝我十倍。」孫堅道:「此二人為誰?」吳景道:「一者姓程名普字德謀,二者姓韓名當字義公。」孫堅道:「二人有何異處?」吳景道:「這程普本是北平人氏,現為主公治下一小吏,與我有交。此人有容貌計略,善於應對,每嘗自嘆大才之難展。主公可召之以大事相詢,則知底竟。這韓當本遼西獵戶,其父少時流落於鮮卑部落,與胡女生當。是以當自幼便極有臂力,善騎馬弓射,勇武聞於遠近,然容貌粗丑,言詞陋俗,乃不得仕。今游於此地,我聞其名,遂留為門下。」孫堅由是急召二人,試之誠如景言,遂拔為親將,使教練士卒。有詩讚曰:

機智程德謀,征伐創數重。

勇猛韓義公,擒敵不眾同。

智勇兩無敵,諸將畏交鋒。

江東三朝名,首賴老臣功。


話說其時巨鹿有兄弟三人,曰張角、張寶、張梁,習妖道,收徒子八人,分八處以善道教化天下。也是那漢室昏昧,民不聊生,百姓乃都信了張氏妖道。一時間竟聚起三十六萬人,頭裹黃巾,潛相聯結,燔燒郡縣,殺害長吏,直鬧的天下大亂。大將軍何進諫靈帝道:「黃巾勢大,且四方響應。可令各州郡自募軍馬討之,論功行賞。則賊寇處處受敵,首尾不能相顧,旦夕可平也!」靈帝無謀,唯唯道:「但隨大將軍安排。」遂下召各處討賊。列位看官,你道這何進何等愚陋!令各州郡自募軍馬討賊,分明便是長諸侯勢力,滅朝廷集權。漢祚其不久矣!豈不哀哉!


詔書行至下邳,孫堅立整人馬,與程普、韓當、吳景、祖茂領五千軍士直奔汝南,往討城中賊寇。行至穎川地界,遠遠望見數百名黃巾賊圍著廝殺,卻不見所圍者何人。孫堅令韓當率百名騎兵沖入敵陣。眾黃巾被這猛的一陣衝殺,早失了陣腳,前後不能救,紛紛敗退。孫堅驅兵直上,一鼓盡殲,斬首數百。此時方見那與賊寇廝打之人,卻原來是三個大漢:一個是長須赤面,一個是長臂大耳,一個是豹頭環眼。孫堅正自暗思:「此三人拒賊數百人,非等閑也。」但見那長臂大耳者下馬謝道:「若非將軍相救,我兄弟命休矣!」孫堅打量此人,甚覺面善,卻不知何處見過,舉鞭道:「汝等三人武藝非常,可願從某共討賊乎?」那人正待開言,卻見那環眼大漢怒道:「我等正殺得性起,卻讓爾等將賊人搶了殺去,我大哥卻不計較。汝竟如此無禮!」說罷取矛經奔孫堅而來。那長須大漢急忙攔住,二人憤憤離去。韓當大怒,道:「主公救了三人性命,這廝卻這等粗魯!」便欲追去,程普止之。孫堅向那長臂大漢道:「既不願相從,便可自去。」那人遂再拜離去。


且說孫堅軍行至汝南,城已見克,余賊盡走宛城。遂連夜直取宛城。那宛城賊首喚做鄧茂,於城頭一望,見軍容肅整,行走有方,暗暗吃驚,正打量著如何往求援軍,軍士來報:「城下敵將搦戰!」鄧茂大怒,披掛出城,喝道:「吾乃宛城太守鄧茂,來將通名!」這邊祖茂立馬喝道:「下邳丞帳下先鋒祖茂。汝一介草寇乃敢自稱太守,豈不笑煞人也!」說罷拍馬迎上,還未待鄧茂回神,一刀斬其於馬下。城上黃巾一時大亂。孫堅遂令攻城,所向無前,未幾而克。正是:

胸中藏武略,心上運玄機。

掃除黃賊亂,青史譽皆知。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回 大宛商涼州獻夷女 長沙賊零陵遇死仇

話說孫堅大破宛城,朝廷論功,拜堅別部司馬,領兵自回下邳去迄。再說那黃巾賊寇本是烏合之眾,那經得起各地聯討。不出一年,張角、張寶、張梁紛紛殞命,賊勢終於見平。正是:

百歲人生草上霜,無端妄覬作君王,

龍袍掛體殊尊貴,鴉谷捐身亦慘傷。

血水逆流河涌漲,魂靈悲切日無光,

早知黃屋居難久,何似林泉樂更長。


黃巾雖平,然漢室遭此一番騰亂,更是荒頹不堪。叛亂東伏西起,朝廷左右不能顧及。卻說在西羌,異族首領北宮伯玉、李文侯見中原戰亂,漢室輕微,遂合謀殺死漢朝護羌校尉,結集胡、漢群盜,擁金城郡邊章、韓遂二人為帥,割據一方,作亂涼州。朝廷因黃巾餘黨尚未清剿,無暇西征,是以遣中郎將董卓拒討叛賊。


這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氏。本屠夫出身,因有幾分武勇威嚴,少時嘗一人殺死數名賊首,因是夤緣逐漸升得中郎將,在涼州亦頗有聲名。然此人有勇無謀,非是邊、韓敵手,征討數次,勞兵害民,卻無一功。賊勢由是益發張獗。朝廷無奈,只得遣車騎將軍張溫領大軍往征西涼。張溫素喜孫堅,表請堅與參軍事,同往征討。孫堅遂統本部兵士,從溫左右,一行人浩浩蕩蕩向西去迄。


行至長安,因久行勞乏,屯兵暫息,並議西行事宜。這長安乃先漢故都,端的是威嚴昌榮,與別處城池不同。怎見得?有詩為證:

皇居帝里崤函谷,鶉野龍山侯甸服。

五緯連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橫地軸。

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

桂殿嶔岑對玉樓,椒房窈窕連金屋。


卻說張溫召孫堅商議軍事,道:「我聞董卓,素著威名於隴蜀之間,今番西進,須賴此人也。」遂以詔書召卓。不料這董卓甚是傲慢,召之不至,張溫不悅,遣使催之,直催三次,董卓方緩緩來見,尚衣冠不正。張溫責之道:「何故推延?」董卓仰天打個哈欠,方道:「昨夜軍務勞頓,睡未足也。」孫堅聞言大怒,卻又不好發作,只得俯身低謂張溫道:「此人召之不至,出言不順,當陳軍法斬之。」張溫不語,待打發了董卓,方謂堅道:「今日若殺此人,恐西進無依。」孫堅道:「明公親率王軍,威震天下,何賴一屠夫耳!今董卓犯三罪,倘不即加誅,有損威刑也。」張溫道:「那裡三罪?」孫堅道:「輕上無禮,此一罪也;沮軍疑眾,此二罪也;軒昂自高,此三罪也。」張溫嘆道:「文台所言甚是,然軍未出而斬大將,恐怠軍心。董卓素來多疑,文台且回,毋再及此。」孫堅憤憤而回。正是:

碌碌從來無眼見,

忠言未納實堪憐。

今日若遂將軍意,

洛陽何來火連天。


卻說邊章、韓遂聞王軍向至,急問敵將何人,探子回報:「車騎將軍張溫並別部司馬孫堅。」韓遂大驚,謂邊章道:「張溫不足懼,所懼者孫堅也。此人善於用兵,嘗獨破宛城。此番前來,我等休矣!」邊章道:「如之奈何?」韓遂嘆了聲「罷」道:「西涼太守馬騰乃我故交,今且暫投此人,若何?」邊章然之。不料這邊章卻連夜將此事報與羌王北宮伯玉,北宮伯玉大怒道:「韓遂不戰而懼,擾亂軍心,當斬!」遂與邊章趁夜偷襲韓遂,韓遂不及防備,僅以三五騎逃脫,往投馬騰去迄。叛軍本是漢、胡雜處,管制散亂,又經此一番內訌,待張溫軍至,已無戰意,紛紛乞降。王軍不戰而勝,班師回朝。


再說孫堅之長子孫策是時已長到十歲,生的虎首熊臂,頗有乃父之風,又天生的一股霸氣。是以孫堅甚愛此子,授其武藝謀略,每戰必攜其身側,使觀大小征伐。這次孫策隨父出征,本想斬得幾個敵人以顯本事,不料竟不戰而回,甚是懊惱,竟至夜不能眠,竊竊摸出營帳,取了槍棒去那野地舞弄。孫策弄了一回槍棒,甚覺無聊,暗想:「我且找些樹木,權當敵人,過過這殺敵之癮。」這西涼之地,儘是野灘沙漠,樹木極稀。孫策愈行愈遠,竟迷了方向,雖則甚有膽略,究竟十來歲的小子,不免慌張起來。正自著急,忽聽得前面隱隱有喊殺之聲。循聲而去,卻見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在一樹叢之中正獨自練槍,甚是精妙,孫策不禁叫好。那少年看見孫策,亦不打話,猛地輪槍攻將上來,孫策只得接住,兩人好一對狠斗:

槍戟共衣袂映月,沙飛葉舞;

怒喝並霸氣相浮,霧慘雲愁。

輪動刀槍若電閃,步走身移似龍游。

只為個孰劣孰優。


正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才,兩人斗得精疲力竭,尚無勝負。那少年忽地跳開罷手,笑道:「不想你也恁地了得。」孫策道:「我名孫策,隨父出征,竟未能殺得一敵,甚是氣憤。與汝一戰,真真痛快!」那人道:「我乃馬超,父親伴大宛國商人狩獵於前方,我見夜色明亮,遂於此耍弄。不想與你相遇。」兩人年紀相仿、武藝相匹,甚能相談。正說話間,忽見三人騎馬馳來,及近一看,卻是孫堅並韓當祖茂。孫堅責孫策道:「何故私離大軍?速速回營以受軍法!」孫策正待發話,又見三騎馳近。馬超迎上,直呼「父親」。原來那人便是西涼太守馬騰。當下孫堅與馬騰互通名姓。廝見已畢,馬騰道:「某雖處西涼,卻也早聞文台大名,今日得見,不若至帳下一敘?」孫堅道:「恐大軍不能久留耳。」馬騰道:「只留一晚,無妨軍務。」孫堅不能卻,一行人遂至馬騰帳中。


卻說此次馬騰乃是伴同西域大宛國商賈費爾干外出圍獵。這大宛國處大漢之西,匈奴之西南。自前漢孝武皇帝遠征該國起,便臣服於漢。今見漢朝戰火不斷,劉氏似難以久持,遂生入主中原之心。這費爾干託名商賈,實乃國王密使。是次東行,誠為結交涼州各豪傑,為伐漢之內應。此人也嘗聞孫堅之名,這次巧遇,自然不肯錯過交納之機。只聽費爾幹道:「今日得遇兩位將軍,誠鄙人之幸,下國窮僻,無物獻納,倘若不棄,願以二女各為將軍侍妾。」言畢自自家營內喚出二名女子。孫堅、馬騰齊看時,但見:

金髮粉顏,分明是秋楓凝霜;

長腿細腰,彷彿如蓮花出水。

高鼻碧眼,儀容絕世;

美脯豐臀,體態撩人。


果然異國風情,與中原女子相比,另有一段丰姿。二人見其意誠,遂納下女子,略作感謝。費爾干暗想:「本料兩人得女,必感恩於我,不想卻恁地冷淡。也罷,欲得中原,何惜財物。」遂作笑顏道:「鄙人另有薄禮以敬兩位小將軍。」因命人自營外牽進二匹馬來,但見二馬渾身通紅,馬頭輕秀,耳高肩闊,眼大軀長,額頭有肉角數寸。孫堅見此異馬,忙詢道:「此為何馬?」費爾乾笑道:「此馬乃我大宛特種。昔敝國高山之上有天馬,呼之不肯下,則以五色母馬置高山之下誘之,天馬乃與其交,後五色母馬所生者即此種也。此馬日行千里,出汗血色,因名汗血寶馬也。」馬騰續道:「某嘗聞:『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此馬乃西域異種,中原無產,是以文台不知。」孫堅頷首。卻說馬超、孫策二人聞言大喜。孫策謂馬超道:「適才毆鬥不足癮,今有寶馬,不若乘之再試高下?」馬超連聲稱「妙」。孫堅慌忙止住,道:「天及開曉,我等須速回營。今蒙壽成兄管待,堅甚感激。大商厚贈,更無以為報。」馬騰道:「日後當有相見之日,文台保重。」費爾幹道:「孫將軍此去,休忘了鄙人。」馬超孫策更是依依不捨,下約日後再比高下。爭奈造化弄人,二人此別竟無再見!正是:

年少英雄相遇,雙槍比試相同。

情投意合喜相逢,願得沙場長共!

禍福皆由天數,暗地冷箭何從?

冤家徒結總成空,到後方知一夢!


張溫軍既回朝,百官商議功賞之事,因叛賊自散,軍未臨敵,故不行賞。時典軍校尉曹操聞孫堅數董卓三罪、勸張溫殺卓之事,嘆息不已。這話且擱過不提。列位看官,是時漢朝真是處處為亂,這西涼方平了邊章、韓遂之叛,不想長沙之地又起流寇。賊首區星自稱將軍,眾萬餘人,攻城圍邑,殺官劫民。朝廷因孫堅數平賊寇,頗有對策,因拜堅長沙太守,令滅區星。真真將這孫堅作了專殺強盜的了。


且說長沙賊區星與零陵賊周朝、桂陽賊郭石結拜為異姓兄弟,三人勾結相應,儼然把這荊南之地做了自家天下。孫堅方領長沙,便親率將士,施設方略,將那區星山寨團團包圍,並令截住各路山口,斷賊糧水,待其自亂。旬月之間,賊互食人肉,自相賤害,紛紛作鳥獸散,下山乞降。區星無奈,憑著幾分本事從懸壁墜下山來,單騎逃往零陵去迄。在路慌不擇途,只望那山林盛密之處行走,不料竟丟失了方位,見山上一人正自砍柴,喝道:「呔!那廝過來引路,留你性命。」那人一眼望見區星,忽地額首青莖爆出,雙眼發紅,發一聲喊,輪起柴刀拚命價望區星砍來。區星應備不及,方欲拔刀,那坐騎卻受驚人立起來,將區星跌落了馬。待其起身,那柴夫已近身前,狠命砍落。區星躲閃不及,竟死於刀下。古語云「霸王不及拚命郎」,這區星綠林一生,竟莫名被一柴夫砍死,豈不冤哉!卻說這柴夫取下區星首級,仰天長嘯。自言道:「今日得報此仇,實天佑也!若非長沙太守克破山賊,吾安得親戮此人。」遂提區星首級往獻孫堅。


孫堅大喜,道:「汝何人,安知此人乃長沙賊焉?」那柴夫咬牙道:「某姓黃名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前歲家中遭賊寇洗劫,僅我身免。是時賊盜之中,正是此人為首,便是化作灰燼,亦識得也!」孫堅嘆息道:「今汝殺賊報仇,家人可瞑目矣。」黃蓋道:「此全賴將軍破賊,將軍乃我舉家恩人也!」言畢磕首不已。孫堅令祖茂扶起。黃蓋續道:「家仇既報,我無掛矣。蓋雖無才學,幸略有氣力,日後願為一卒以隨將軍,上報國家、下安黎民。」孫堅壯其志,遂留黃蓋左右,隨程普、韓當等例。有詩讚曰:

壯士復仇不忘恩,

馬前從此共馳騁。

今朝不遇黃公覆,

送火曹營復何人?


黃蓋又道:「區星雖滅,其尚有兄弟二人為害零、桂。主公宜往破之,以保荊南安寧。」孫堅然之,遂越境尋討。周、郭二人聞區星之死,俱已喪膽,逢孫堅軍,無力抵擋,紛紛殞命。於是三郡肅然。民人感念孫堅恩德。朝廷查錄前後功績,封孫堅烏程侯。詔書下至長沙,眾人歡喜,慶賀升遷。孫堅遂備酒肴以宴眾將士。是夜正在歡飲,忽見後宅衝上一道火光,映如白晝。眾人大驚,急隨孫堅往查究竟。不知後宅發生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回 結同盟諸侯討董卓 擔先鋒孫堅斬華雄


(回前序:本回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切記:斬殺華雄的不是關羽,是孫堅!)

詞曰:

富貴五更春夢,功名一片浮雲。

眼前權勢亦非真,展眼翻成仇恨。

莫把官爵比命,休將利祿纏身。

清心寡欲脫凡塵,快樂風光本分。


看官,這首《西江月》詞,是個勸世之言。單告世人看淡功名權勢,若一味的貪權戀勢、驕橫恣意,則難有善果,清心寡欲方是做人本分。閑言不絮。


話說孫堅與諸將正自喝酒耍笑,忽見後宅衝天價一片火光,慌忙趕去探視,並令侍衛備足水桶木盆等物預備救火。待孫堅敢至,火光倏地不見。眾人正驚詫間,女婢來報:「恭喜主公又添一子!」原來那日費爾干所贈侍妾自隨孫堅遷至長沙,便覺有孕,因是夷女,恐有外議,遂私告吳夫人。吳夫人甚明大義,使其同居一房,以妹待之,並稱自己已懷六甲,遂不出門,且令心腹女婢毋得宣揚。是以外間知此事者唯孫堅耳。及臨盆之際,夷女夢日入其懷,滿室通亮,醒而生子。孫堅看此子時,但見方額大口,赤發碧眼,目有精光。大奇之,以為此子有貴象,取名曰權。吳夫人亦視其如己出。後半歲,夷女因產後奔頓,水土難服,抱病而亡。臨終執吳夫人手道:「妾本異族,蒙將軍垂愛,而有子息。夫人以姊妹待我,日後當善顧權兒,則我死無憾。」夫人涕泣允之。此是後話。


是時靈帝病危,欲立子嗣。帝平素最賞二子,長曰劉辨,乃大將軍何進之甥;次曰劉協,乃靈帝寵妃王美人之子。先是,何皇后因妒王氏,鴆之以死,劉協遂寄於董太后。董太后甚愛此孫,靈帝亦喜劉協,爭奈劉辨居長,是以心中仿徨不下。不料未等靈帝抉出太子,竟一命嗚呼走了,豈不哀哉!大將軍何進從袁紹、曹操之計,帶兵入宮,假擬遺召,扶劉辨繼天子位,是為漢少帝。何進又恐董太后有變,逼其自刎,乃稍安。卻說蓋日靈帝寵幸之閹黨因見何進擅攝朝政,欲合謀誅之,乃假擬何後之命,召其入宮。曹操諫道:「此必宦官歹計,大將軍不可輕信。」何進道:「吾妹傳喚,必有要事相議,倘誤朝政,孟德如何擔待?」曹操道:「大將軍欲去,操請帶衛兵百人以隨左右,而防變故。」何進道:「何變之有?內宮之地,兵士安能進出!倘驚嚇了天子,汝其奈何?」遂不聽曹操之言,徑自入宮。曹操嘆道:「屠夫必喪命耳!」正是:

將軍大意輕宦黨,

忠言逆耳數當亡,

皇天眷德分明報,

自傲何曾得久長。


何進單身入宮,果被宦黨圍住,嘆道:「悔不聽孟德之言。」言畢見害。大將軍既死,宮廷大亂。袁、曹二人領兵入宮,誅殺閹官。各州郡紛紛進軍洛陽。動亂之際,少帝並陳留王流落宮外,為西涼刺史董卓所得。卓遂以護駕之由,進駐帝宮,又以救主功臣自居,獨攬朝政,橫恣京城。乃至廢少帝而立劉協。劉協即為漢獻帝也。


董卓擅行廢立、造惡京城,舉國憤之。曹操遂於陳留髮矯詔,馳報各郡,共討董卓。時袁紹居渤海,得操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與操會盟。孫堅得詔,怒道:「國賊我必誅之!」遂發兵以往討卓。一時天下響應,十八路諸侯齊進洛陽,共討董氏。那十八路?


第一路,奮武將軍曹操;第二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三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四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五路,冀州刺史韓馥;第六路,豫州刺史孔伷;第七路,兗州刺史劉岱;第八路,河內郡太守王匡;第九路,陳留太守張邈;第十路,東郡太守喬瑁;第十一路,山陽太守袁遺;第十二路,濟北相鮑信;第十三路,北海太守孔融;第十四路,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五路,徐州刺史陶謙;第十六路,西涼太守馬騰;第十七路,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八路,上黨太守張楊。


且說這十八路諸侯共舉袁紹為盟主,並歃血立誓。孫堅見那北平太守公孫瓚身後站著三人,正是那日穎川所遇者,暗想:「向日三人不肯從我,竟投了公孫瓚,豈不可惜。」乃上前詢問公孫瓚,公孫瓚道:「此乃劉備劉玄德,前漢孝景皇帝玄孫。這二位乃其義弟,關羽關雲長、張飛張翼德,皆有萬夫不當之勇。」劉備見孫堅,即上前拜謝昔日穎川之恩。關羽、張飛二人卻怒目而視。韓當、祖茂等人俱各蘊怒。正說話間,袁紹於中軍帳外升座,鼓角齊鳴,諸侯乃肅立待命。袁紹道:「此番進軍汜水關,誰願為先鋒?」孫堅有意於諸侯之中揚名,遂出列道:「某願為先鋒!」袁紹見是孫堅,大喜道:「既是文台,定能破關。吾表汝行破虜將軍,刻領本部人馬,進取汜水關!」孫堅領命。袁紹又喚袁術道:「公路可押管糧草,為文台後援。」袁術應允。孫堅遂領五千精兵往取汜水關。


卻說董卓聞同盟軍兵近汜水關,急問敵軍先鋒何人。探子回報:「乃長沙太守孫堅。南陽太守袁術押運糧草為其後援。」董卓謂其軍師李儒道:「先日邊、韓之亂時,我曾於長安會過孫堅,時為張溫參議。聞其數平賊寇,頗為將才。今番前來,當如何拒之?」李儒道:「主公毋憂,可遣一大將往守汜水關,只守不出,待敵糧盡,則出關掩殺,必可一戰而勝。」董卓道:「有袁術為其給糧,恐難……」不待說畢,李儒續道:「彼軍乃烏合之眾,雖為聯盟,均互有猜忌。我聞袁術為人,量小多疑。主公只消派細作於內散播謠言,則其自散。」董卓大喜,連稱妙計,遂問帳下諸將道:「誰願出守汜水?」一人出列道:「兒願往!」但見此人:

三叉寶冠光燦爛,兩條雉尾錦斕斑,

柿紅戰襖遮銀鏡,柳綠征裙壓綉鞍,

束帶雙跨魚獺尾,護心甲掛小連環,

手持畫桿方天戟,飄動金鈴五色幡。


原來此人乃董卓義子姓呂名布字奉先,勇猛異常。董卓笑道:「奉先願往,我無憂矣。」一語正畢,忽又一人出列道:「割雞焉用牛刀。諒其區區一個太守,何勞將軍,某願為主公生擒此人!」董卓看時,原來是大將華雄,遂封其為都督,令守汜水。


再說孫堅行至關下,見城門緊閉,乃上前搦戰,不料這華雄卻掛出免戰牌,一連數日,均不出戰。孫堅大怒,謂眾將道:「如此下去,糧草不足,何日方能破關!我於諸侯前自請先鋒,倘初戰即敗,復有何面目回見眾人!」乃令祖茂領十餘軍士做婦人打扮,於城下萬般辱罵。一面又遣使往袁術處催促糧草。不料這袁術竟聽信了謠言,暗酌:「孫家若得洛陽,此為除狼而得虎也。」是以不肯發給糧草。孫堅又持數日,糧草耗盡,乃無奈退兵。華雄於城頭見孫堅拔寨欲退,大笑道:「果不出軍師所言!」於是領一萬大軍開城衝殺出來。孫堅見狀,暗叫不好,急集士兵擋之。終因糧草不足,無力久戰,為華雄所敗。眾將亂中離散,唯祖茂並十餘騎近侍護孫堅潰圍而出。


華雄見走了孫堅,急令輕騎追之,並謂軍士道:「活捉著赤罽幘者,賞黃巾百兩。」眾軍踴躍。祖茂見追兵已近,乃語孫堅道:「主公之赤罽幘甚奪眼目,茂願著之,以誘敵兵。」孫堅道:「如此萬需小心!」遂與祖茂易衣。追騎由是爭逐祖茂,孫堅乃走間道得脫。卻說祖茂一心只想孫堅逃脫,拚命價疾馳,爭奈胯下馬不濟,竟跪將下來。祖茂無奈下馬,以幘冠掛於樹椏,身伏草中。華雄軍望見幘冠,乃圍繞數重,待發覺是樹椏,連呼上當。正欲離去,忽一小卒道:「其馬尚在,料未走遠。」眾軍恍然,乃於草中搜之,得獲祖茂,縛回關內。華雄見擄了孫堅,大喜過望,乃連夜遣使帶回洛陽以獻董卓。卓見祖茂,端倪良久,大怒道:「此非孫堅也!」立斬祖茂,令來使帶回首級,並責難華雄。使者回報,華雄惱怒不堪,令懸祖茂首級於城門。義哉祖茂!哀哉祖茂!


卻說孫堅自亂軍中脫出,彙集眾將,收拾殘兵,獨不見了祖茂,料其必已見害,扼腕頓足,嘆息良久乃道:「堅誓殺華雄以報此仇!」程普慰道:「此番兵敗,非主公之過,乃袁術私心也。」孫堅聞言益怒,星夜馳見袁術,畫地計較,道:「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不運兵糧,致我於死地,將軍何忍焉!大功垂捷而軍糧不繼,此吳起所以嘆泣於西河,樂毅所以遺恨於垂成也。願將軍深思之。」袁術聞言大慚,即調發軍糧。孫堅乃還。


袁紹聞孫堅退敗,乃率各路諸侯齊進汜水關,屯兵關下,共商破關之策。曹操道:「我軍一十八路諸侯,何懼其華雄一人。可遣將搦戰,只消梟了華雄,余兵不足提耳。」袁紹然之,謂眾將道:「誰願出戰?」一語才畢,早有人慾立首功,應聲而去。卻說那華雄見敵兵勢大,暗想:「此番若再不戰,坐以待斃耳。須挫其威風。」遂出城迎戰,不出一合,將來將挑落馬下。同盟軍又連出數將,均非華雄敵手。一時竟無人敢出。袁紹正嘆息間,忽一人道:「某願往取華雄首級!」袁紹看時,但見此人身長九尺,須長三尺,赤面鳳眼,儀錶不俗,又聞其出語豪傲,悅道:「汝乃何人?現居何職?」那人道:「某姓關名羽,現於平原令帳下聽令。」袁紹聞言大怒,道:「欺我無人焉?諸公尚且不語,汝一縣令手下小卒,竟出此狂言。汝死無何,我等豈不招華雄恥笑。速速退下,再言則斬!」關羽怒不能遏,面頰漲的通紅,所幸其本就紅臉,袁紹亦未察覺,當下只得無奈退下。卻說孫堅本早欲出戰,因袁術不運糧草,暗含慎怒,故默然不出,是時見己方折損數將,心中不忍,遂以大局為重,乃上前一步道:「堅願斬華雄以報前日之仇。」袁紹大喜。


孫堅遂拔古錠刀,跨馬直奔陣前。但見陣前馬上坐著一人,長得真真粗惡,怎見得?有詩為證:

一張鐵扇嘴,鬍鬚亂更虯。

兩隻銅鈴眼,睜開鬼神愁。

頭如笆斗大,青臉爆雙瘤。

大刀橫馬背,殺氣滿心頭。


華雄橫馬喝道:「董相國帳下大都督華雄在此,來將何人?」是時孫堅一眼望見懸於城頭的祖茂首級,氣血上涌,也不打話,發一聲喊,只朝華雄殺去。兩人遂斗在一處:

二將逞功能,

馬蹄縱亂橫,

為取項上頭,

殺氣兩龍騰。


那華雄也真了得,兩人約斗百餘合尤未分勝負。孫堅暗想:「如此相纏,何時是個了局?」乃賣一個破綻,將左臂垂將下去,作負傷狀。華雄大喜,奮力望孫堅左肩砍去。孫堅順勢側身,右手持古錠刀自下劈上,活生生將華雄一條臂膀砍將下來。華雄大叫落馬,孫堅上前一刀梟下首級。同盟軍見狀軍心騰鼎。袁紹乃下令攻城,遂破汜水關,乘勝殺奔洛陽而去。孫堅亦尋得祖茂首級厚葬之。正是:

董賊橫恣鬧漢宮,

十八諸侯與爭鋒,

汜水沖陣身遭厄,

江東猛虎立首功。


不知董卓如何禦敵,且聽下回分解。

第四回
造惡行董卓焚雒邑 明大義孫堅埋玉璽


話說一十八路諸侯既克汜水關,直奔洛陽而去。董卓聞報大驚,詢李儒道:「華雄見斬,汜水已失。今敵軍勢盛,如之奈何?」李儒尋思良久方道:「虎牢關乃洛陽門戶,關在則洛陽安,關失則洛陽危。主公須親往鎮之。」溫侯呂佈道:「父親勿慮。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何勞父親親往。布願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於都門。」李儒道:「溫侯不可大意,可隨主公同往。溫侯領三萬精兵於關前下寨,主公則於關上屯住,可保無事。」董卓然其謀,即起兵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人趕赴虎牢關。


關東軍獲報,急集議之,袁紹道:「我聞呂布驍勇,世無其敵,此番破關,恐費周章。」西涼太守馬騰道:「盟主何故妄憂,華雄如此武勇,亦為文台梟首……」不待其語畢,袁紹擺手道:「壽成有所不知,這呂布實非常人,勝那華雄十倍。」卻聽公孫瓚道:「盟主毋慮。我保三人,可敵呂布。」袁紹急問「何人」。公孫瓚道引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出列道:「此為平原令劉備,其二位義弟皆有萬夫不當之勇。」袁紹一見關羽,怒道:「又是此紅臉賊!不斬難消我恨!」曹操急止道:「本初不可!我聞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今雖止縣令,時未至耳。此三人儀容不俗,呂布安知其爵?」袁紹微覺有理,乃道:「既是漢室宗親,可上陣一戰。」張飛聞言大喜道:「既讓我兄弟做了先鋒,且看我砍了那呂布頭來!」袁紹喝道:「大膽環眼賊廝,大軍之中,豈輪的你做先鋒?讓爾等出戰,乃敬汝兄出身。」劉備急竊訓之。袁紹又道:「此番破關,誰願為先鋒?」孫堅因汜水關一敗,甚覺無顏,乃道:「某願往!」袁紹道:「文台屢趨前軍,損將折兵,我不忍耳。」孫堅道:「前番兵敗,乃中小人奸計,今必破虎牢,以雪前仇!」言罷怒視袁術,術窘迫低頭。時袁紹亦聞袁術不發軍糧之事,雖為同族,因紹素來耿直,亦暗慍術。今見孫堅言及此,乃壯其志,道:「文台既斬華雄,當記首功,何敗之有?虎牢關地險城固,今董賊親鎮關內、呂布紮寨關東,文台切不可大意。」遂下令孫堅為先鋒,公孫瓚率劉關張為其副,克日攻取虎牢關。正是:

豪傑浩氣貫鬥牛,

陣前壯志顯諸侯。

屈身時逆自卑微,

千鈞勇力不得酬。


且說呂布見敵軍向至,帥期上書「孫」字,詢道:「此為何人?」副將胡軫道:「此人乃長沙太守孫堅,先日都督正是死於其手。聞說甚是了得。」呂布笑道:「華雄爭功,乃至如斯。倘我出守汜水,安容此人活到今日?」胡軫道:「溫侯武藝自是勝都督十倍,然亦不可恃勇輕敵也。」呂布不言,令軍士排列成勢,與敵對陣。


當下呂布出陣喝道:「敵將誰敢與某一戰?」這廂張飛早已不耐,也不待孫堅發話,拍馬衝出陣去,大喝道:「燕人張飛願斬汝首!」呂布見是一豹頭莽漢,不以為意,略戰數合,覺張飛驍勇異常,不敢怠慢,狠命廝殺。但見:

呂奉先戟舞梨花,當心便刺;

張翼德矛分八叉,照頂來挑。

這個戟來,猶如丹桂簇;

那個矛去,好似雪花飄。


真箇是:

戰作一團,不分勝負;

殺做一處,難定輸贏。


孫堅見此一對惡鬥,急令軍士擂鼓助威。約斗百合,張飛漸漸不濟。眼見即要落敗,關羽大喝一聲奔出陣前,與張飛合斗。那呂布也當真了得,見又來一敵,殊不覺懼,反愈戰愈勇。卻說劉備心內甚是焦急,見二弟久戰不下,亦取劍出陣。關、張見狀大驚,急問:「兄來此則甚?」劉備昂然道:「助賢弟一臂!」遂與二人圍戰呂布。呂布端倪姿態,料其遠非關張之匹,暗喜道:「我本難久持。此人前來助我也!」遂棄下二人,直取劉備。關張本垂勝敵,卻為劉備一攪,反礙了手腳,只得處處護著兄長,漸漸又落了下風。後人有詩單諷此事道:

溫侯呂布猛無匹,張飛不忿策馬起。

酣戰未能分勝敗,陣前惱起勇關羽。

二將抖擻施勇烈,呂布力窮勢難敵。

玄德好事亂插手,成就奉先世第一。


卻說孫堅見三人合戰呂布,嘆道:「以多敵寡,豈為將者為?三人損我譽也。」乃令鳴金。三人只得退回軍中。呂布喝道:「敵將敢復出戰否?」言畢大笑。胡軫諫道:「溫侯大戰半日,力有不逮,當以修整,明日再戰。」呂布怒道:「敵將方敗,其帥必出,若不趁勝斬之,更待何時?」遂不聽軫言,續自叫陣。孫堅叫一聲「敵將休得張狂」,揮刀迎上。這呂布因久戰勞乏,相鬥約莫百合,漸漸無力,叫苦不迭。遂尋個空子需晃一戟,撥馬逃回陣去。孫堅順勢掩殺,眾乃蟻附,須臾大破敵軍,擄其副將胡軫以還。呂布乘亂殺出,直奔虎牢關往見董卓去迄。不表。


是時袁紹統各路諸侯紛紛進軍關外,聞孫堅已敗呂布,大喜道:「呂布既潰,破關不難矣!」遂召眾人計議。正爭論間,孫堅押俘來見,細秉前情。曹操見胡軫,謂袁紹道:「破關全憑此人也。」諸將忙問端的。曹操道:「本初可令文台領數十勇將,押此人賺開城門。眾軍隨後一鼓而進,則虎牢可破也。」袁紹道:「孟德妙計。文台便可依此而行。」孫堅得令。


再說呂布奔回關內,自縛告罪。董卓聞報大驚,召李儒商議。李儒躊躇半晌,方道:「關東軍皆畏主公,無能為也。唯孫堅猛壯,頗能用兵,屢壞我事。主公不若與求和親,封其子弟,許表用之。」董卓然之,乃遣近將李傕往詣孫堅,備禮求親。卻說孫堅依曹操之計,已令程普率兵埋伏於關外隱處。是時正欲押胡軫去賺城門,聞董卓遣使前來求親,笑謂諸將道:「我正恐一胡軫不足以騙得老賊。此人前來,乃天助我也。此計十九可成矣!」遂令軍士擒下李傕,切齒罵道:「董賊逆天無道,盪覆王室,今不夷其三族,懸示四海,則我死不瞑目,豈將與賊和親邪?」後人讀史至此,題詩讚曰:

董卓荒暴亂王廷,

意憚猛虎圖結親。

忠臣恨賊性剛正,

江東文台留英名。


當下孫堅反縛李傕、胡軫,以腳布塞其口中。自與韓當、黃蓋等諸將扮作隨行士卒,押二人連夜直走虎牢。行至城下,守將詢問何人。孫堅道:「我乃胡軫,前日於亂軍中與溫侯離散,為敵追逐,今方脫險。適才逢李將軍方出使而歸,遂一路同行。速開城門!」因李傕乃董卓近將,往來同行,是以眾守將皆識得此人。是時並無懷疑,乃開城門。孫堅等遂一擁而入,斬斷吊索,殺死守將,於城頭放起一把火來。關外伏兵見狀,殺聲震天,齊入虎牢。關內守軍正自酣睡,聞得喊聲,也不知多少敵人殺來,不及防備,自相擁攘,一時死傷泰半。呂布護著董卓、李傕等人領殘軍從後門出奔,退向洛陽去迄。


既回洛陽,董卓捶案道:「又遭此人奸計,吾命幾危!」李儒道:「洛陽之門戶已失,且彼軍勢旺,必乘勝追擊。關東諸侯尾其後而進,則此城危矣。」董卓嘆道:「然則束手待擒耶?」李儒道:「長安乃主公故地,不若攜帝遷都彼地,再作後圖?」董卓無奈,遂依李儒之謀,西徙長安。臨行焚燒雒邑,略烝宮人,乃至發掘園陵。正是:

焚燔金闕惡如紂,

開掘皇陵毒勝桀。


且說孫堅方破虎牢,程普諫道:「董卓坐尚未熱,宜速取洛陽。」孫堅道:「吾亦此意。」遂一面遣使報與袁紹,一面發兵續征洛陽。方至城外,但見舊京空虛,數百里殘峘敗牆。知是董卓惡行,惆悵流涕,拊膺嘆道:「昔日張公若從我言,朝廷今無此難也。」程普等寬道:「董賊必遭天遣,主公尚且舒懷。」孫堅道:「帝都如斯,我心何堪!」遂入舊宮,平塞諸陵,掃除宗廟,祀以太牢。並率眾祭告帝靈。跪拜方起,忽見宗廟甄官井上有五色雲浮。舉軍驚詫。孫堅因命人入井,探得一玉璽,方圓四寸,其上紐交五龍,下鐫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程普喜道:「此傳國璽也。昔秦皇得和氏璧,琢成此璽。後高祖佩之,世世傳受,故號曰傳國璽。今主公得之,乃示尊也!」眾將聞言齊賀。孫堅喝道:「堅所以出身不顧、上下奔命,匡扶漢室也。安敢私窺神器!再出此言者斬!」遂於諸帝靈前告表忠心,並埋玉璽太廟之下。程普等乃愧不敢言。忠哉文台!


再說這關東諸侯,本各私懷異心,名曰討賊,實狀己勢。既聞董卓焚洛陽而徙長安,一時紛紛離散。袁紹無奈,統兵自回河北去迄。孫堅得訊,嘆道:「諸侯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走東西,我當誰與戮力乎?」言罷涕下。不知孫堅將欲何從,且聽下回分解。

第五回
孫文台峴山走單騎 周公謹歷陽薦二張


詩曰:

海鱉曾欺井內蛙,

大鵬張翅繞天涯。

強中更有強中手,

莫向人前滿自誇。


這四句詩,奉勸世人虛已下人,勿得自滿。古語說得好,道是:「滿招損,謙受益。」若一味的剛愎自用,則後果難善。閑言休絮。


話說關東諸侯,聞董卓西逸,便作鳥獸散迄,各歸舊地,乃自經營,務相兼并以自強大。董氏桀虐西京,四方疾之,終於內殲。此是後話。單說南陽太守袁術,既回淮南,招兵擴土,竟生僭號之心。於是納受人心,修善諸侯,欲偽立尊號。術頗憚孫堅為人,因向日兵糧之事,暗生嫌隙,恐為他用。遂表堅領豫州刺史,使住魯陽,以為己用。孫堅因是治兵於魯陽城,收得大將朱治等人。比及長沙之時,兵勢益壯。


其時襄陽劉表已得荊州之地。袁術深忌之,遂遣孫堅征討荊州,以擊劉表,並許之以襄陽。孫堅謂眾將道:「劉表稱亂南荊,旦夕窺取中原。醜類不除,養以時日,亦如卓也。今袁使軍使我討之,正中我意。」程普道:「劉表儒人,難有妄圖。而袁術狡黠,恐為所用。今雖許主公以襄陽,他日必更置心腹。袁術早擬僭號,主公此誠助紂之舉也!」言畢拜俯。孫堅道:「袁氏果真稱孤,堅必伐之。今兵士久息,自洛陽以還,稍無戰事,軍心懈怠。堅不畏強悍,誓保社稷,苦無力能為。若得荊襄,則可北合忠臣,戮力同心,共扶漢室。此堅夙夜所不忘也。」遂起兵二萬進取荊州。正是:

忠臣大義自堪誇,

性剛不把忠言納。

異日怪變使驚魄,

復於何處擒敵殺。


行至樊城地表,忽地吹起一陣狂風,捲起黃沙直撲孫堅面門,目中但見一片黃色。坐騎受驚人立,將孫堅撂下地來。韓當、黃蓋慌忙扶起。程普道:「此非吉兆,恐前行不利,望主公熟慮。」孫堅怒道:「風沙乃天氣物侯,安示吉凶?汝從某征伐多年,何故攘亂軍心邪?」程普乃不復敢言。


卻說劉表聞報,急忙升帳,謂諸將道:「我聞孫堅乃江東猛虎,今統大軍來犯,當如何逆之?」謀士蒯良道:「孫堅雖勇猛,然性剛烈少沉思。主公宜計破之。」劉表道:「然則計將安出?」蒯良不慌不忙,伸出兩個手指,說出一個計策來。有分教:書生歹計欺剛毅,片言射得猛虎歸。


劉表大喜,遣大將黃祖統兵三萬往逆孫堅。及兩軍相遇,黃祖下書邀戰孫堅,言辭頗激。孫堅見書大怒,道:「匹夫焉敢捋虎鬚耶!」程普諫道:「黃祖卑微,主公何勞自駕。遣一上將戰之可耳。」孫堅道:「黃祖小兒,我必生擒之!」遂不聽普言。翌日便出陣與黃祖相鬥,兩馬相交,只戰三合,黃祖便敗走。孫堅喝一聲「匹夫休走」,策馬追之。程普大驚,告韓當、黃蓋道:「速速保護主公!」二人領命而去,趕至一處山口,只聞一聲炮響,伏兵四起,亂箭齊發。二人由是不得進,慌忙退歸軍中。程普急詢道:「主公安在?」二人告以實情。普聞之涕流滿面,仰天長嘆。


且說孫堅追至峴山之上,忽不見了黃祖蹤跡。但見身處一谷中,壁石峭立,石上刻著三字雲「困虎崖」。孫堅大驚,暗叫不好。正欲回馬,忽地前後衝出兩軍,黑壓壓將那孫堅圍在垓心。孫堅知不能免,嘆一聲「罷」,上下博殺,身被箭林,斬首數百,力盡而亡。時年三十七。劉表感其忠義,乃厚葬之。後人有詩讚曰:

猛虎昂昂自東來,

天生勇悍作良才。

趨賊除暴延漢祚,

一身聲名遍九垓。


又詩惋曰:

困虎崖前路窄窄,

英雄單騎屈峴山。

只為性烈驅忠膽,

復遭垓下項羽災。


話分兩頭。且說孫策向日欲從父共擊董卓。吳夫人因其年少,不忍割棄,又恐征途有差,是以留在身邊,母子同居壽春。孫策雖止十餘歲年紀,卻已結交知名,聲譽聞播遠近。是時廬江有一少年喚作周瑜,與孫策同年。其人美姿顏而性夙成,聞孫策之名,至壽春造之。兩人言語投機,性好相類,遂結交金蘭,義同斷金。孫策由是與母、弟徙居廬江,與瑜共學。


孫堅既薨,袁術盡收其兵馬。噩耗傳至廬江,吳夫人哭泣數厥。孫策南面而拜,立誓報仇。遂召孫堅舊將程普等人,徑往壽春見袁術,涕泣道:「亡父昔日自長沙入京討董卓,與明公會於南陽,同盟結好,共誅逆賊。不幸罹難,功業未終。策感惟先人舊恩,欲遂亡父遺志,願明公垂察其誠!」言辭懇切。袁術異之,暗道:「虎父果無犬子也。」然不肯與兵。孫策再拜不起,術無奈,乃以孫堅舊兵兩千人歸策,而陰匿其餘。孫策只得拜謝,心中暗恨,道:「江東乃我故地,策無能,願佐明公平定江東,匡扶漢室。」袁術知其挾恨,因其時劉繇據區阿,王朗在會稽,料孫策區區兩千人比不能定。故而允之。


孫策由是東行轉戰,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且軍令整肅,百姓懷之。又一路招納賓客,收買兵馬,得陳武、董襲諸將,而兵眾已愈萬人。一日行至歷陽地面,忽見前方遠遠走來一對人馬。孫策正欲布陣逆敵,卻見那為首一將單騎馳來,口呼「伯符我兄」。此人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吞龍頭撒青纓珠閃燦爛銀盔,

披一副損槍尖壞箭頭襯香綿黃金甲,

穿一領綉牡丹飛雙鳳圈金線張紅袍,

系一條稱狼腰宜虎體嵌七寶麒麟帶,

著一雙起三尖海獸皮倒雲根虎尾靴,

彎一張雀畫面龍角靶紫鬃綉六鉤弓,

攢一壺皂鵰翎鐵梨桿透唐猊鑿子箭,

握一把鳳凰尾麒麟骨八卦鏡白羽扇。


原來此人正是周瑜。那日孫策投袁術去後,每欲相從。這日正去丹陽省其叔父,聞說孫策已近歷陽,喜道:「伯符大志,瑜必助之。」遂帶隨身兵士往來相迎。孫策見是周瑜,喜不自勝,乃將欲定江東之志以告周瑜。周瑜道:「我聞兄東走,知有此志。故來微效薄力也。」孫策喜道:「得卿相助,大事成也!」於是攜周瑜同至歷陽城內,駐兵整息,兩人計議軍事,徹夜相談。周瑜道:「夫成大事者,必舉賢任能,各施其長。今觀軍內,雖有良將,然少謀士也。」孫策道:「若非公謹指點,策實忽之。」周瑜道:「兄可知江東有二張乎?」孫策道:「不知,願聞其詳。」周瑜道:「彭城張昭、廣陵張紘,此二人皆有王佐之才。兄欲成事,須得二張。」孫策喜道:「如此便即修書招來。」周瑜道:「昔文王得子牙於渭水,光武訪子陵於嚴州。凡賢士者,必動之誠也。」孫策恍然。翌日即往拜詣張紘。


卻說張紘字子綱,廣陵人。少時遊學京都,素有才學。黃巾亂時,避難江東,正居歷陽城外。時張紘適逢母喪,聞孫策來詣,乃以居喪為托,閉門不出。孫策凡三往。紘感其誠,乃從之。正是:

從來只道隆中顧,

不知伯符亦三請。


再說張昭字子布,彭城人。此人自幼好學,博覽眾書。亦因賊亂南遷渡江,避禍揚州,隱於村野。孫策訪求良久,乃得其所,親往詣之,咨以世務,道:「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眾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討董卓,不幸功業未遂而為黃祖所害。策雖年幼,尚存微志,欲東據吳會,報仇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張昭道:「昔周道衰落,齊、晉並興。今君承先人遺志,有驍武之名,若收兵吳會,則荊襄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暴虐,匡輔漢室,功業不下於齊桓、晉文也!豈徒外藩而已哉?」孫策奇其語,奮袂離座道:「策年幼無才,聞君席語,茅塞頓開。願與君共立功業,使策得以常聽教誨也!」張昭拜道:「方今亂世多難,倘蒙不棄,昭當助君以成大業!」孫策大喜,乃待昭以師禮。


孫策得周瑜、二張,勢力大增。一日,孫策聚眾商議道:「欲定江東,當先取何處?」周瑜道:「薛禮、笮融等人擁劉繇為盟主,霸據區阿,黨奸營私,民人慍怒。當先擊破繇等,以立聲威。」孫策然之,即渡江攻區阿。劉繇聞之,詢眾將道:「孫策何人,敢犯我土?」笮融道:「乃孫堅之子,年方及冠。」劉繇笑道:「乳兒有何懼哉。」乃遣薛禮駐秣陵,笮融屯縣南,以拒孫策。


孫策先至縣南。笮融出城交戰,折損千人,遂緊閉城門,不敢出兵。孫策當先一人,至門下搦戰。融乃令軍士亂箭射下,孫策隔擋不及,股中流失,墜下馬來。軍士急抬回營中。諸將皆詢傷情,孫策道:「止傷股肉,無事。」眾乃寬懷。周瑜忽笑道:「今有一計,可破笮融。」孫策道:「公謹有何妙計?」周瑜道:「可遣精明細作於敵軍散播謠言,雲主公已中流矢而死,舉軍哀喪。則彼軍必出城偷襲。瑜請帶數百騎相迎,主公自與眾將帶大軍設伏於後。待我誘敵入伏,則圍而殲之。」眾人大悅,俱依計而行。


卻說笮融在城中聞得孫策已死,大喜不迭,即趁夜統兵出襲。周瑜領百騎相迎,俱帶白孝。笮融笑道:「汝等將見孫郎耳!」言畢揮軍掩殺。周瑜鋒刃未接,望後偽走。笮融追入伏中。孫策出道:「識得孫策否!」敵軍聞孫策尚在,皆驚怖散走。策乃大破之,倒挾笮融於臂下,返攻城池。城內余兵本已不多,見主帥遭擒,紛紛乞降。孫策入城,見臂下笮融,已然口吐五臟,顛簸而死。正是:

顛死敵將吐腑臟,

從此人稱小霸王。


孫策既克縣南,又渡江攻秣陵。秣陵守將薛禮乃一書生,聞說笮融被孫策倒提顛死,唬得魂不附體,不敢當其鋒,乃突走依劉表,在路為江中二海盜害了性命。不表。且說孫策至秣陵城下,但見城門大開,百姓夾道相逆,競以牛酒詣軍,乃大喜入城。周瑜諫道:「今二城皆下,劉繇勢孤。且民心悅我,樂為致死。主公宜速取區阿,早成大局。」孫策道:「知我者公謹也。」遂留張昭、黃蓋、朱治、陳武等人整治秣陵,自與周瑜帶程普、韓當諸將東行破繇。大軍至區阿城外紮下。


探馬報至城內,劉繇大驚道:「孫策已破融、禮,大軍現至城外,眾將有何退敵之策?」部將樊能、於糜齊道:「融、禮二人皆乃儒生,故為所破。末將願斬孫策之首,以獻主公帳下。」劉繇大喜,即命二人出城迎敵。樊能使一對大鎚,大喝一聲,直朝孫策面門劈來。孫策座跨汗血馬、手持長槍,不慌不忙,輕輕一挑,一合便將樊能刺死。於糜見狀大痛,出陣續戰,不出三合,亦為孫策斬首。周瑜趁勢揮軍掩殺,劉繇軍大敗而回。孫策正欲攻城,忽見城門開處,出來一小將,喝道:「孫策休要張狂,我來擒你!」此人怎生打扮?但見:

渾身粉潔,遍體素絲。

頭戴一頂二龍戲珠銀盔,水磨得電光閃爍;

身穿一件雙龍滾珠白鎧,顧繡得月色清明。

手掄雙斧,腰系雕引。

坐著追雲逐日白龍駒,四腳奔騰,霏霏長空灑白雪;

佩著吹毛截鐵青鋒劍,七星照耀,颼颼背地起寒風。


不知此人為誰,如何對敵,且聽下回分解。

第六回
收太史孫策約六旬 絕袁術張紘書九罪


詩曰:

官居極品富於金,

妄覬君王利熏心;

背恩居黃僭偽號,

享用無多自發侵。


上回正說孫策行將攻城,不料城門開處,馳來一小將,大喝道:「孫策休要張狂,我來擒汝!」言畢便策馬迎來。孫策只得接住,兩人好一對廝殺,但見:

兩陣齊鳴戰鼓,

二人各逞英豪。

這邊長槍亂相交,

那廂雙斧閃耀,

這場惡戰果躁蹺,

莫作尋常閑鬧。


大戰百餘合,尤未分勝負。劉繇急令鳴金,那人只得退回城內。孫策亦罷兵回營,捶案道:「本料此番攻城定不費大力,不想竟遇此強敵。」言畢嘆息不已。周瑜道:「此人乃東萊太史慈,好學喜武,名貫遼東。瑜嘗聞其仕於北海相孔融,不料卻在此地。」孫策嘆道:「如此驍將,爭奈竟為劉繇所用。」周瑜笑道:「主公欲得太史慈乎?」孫策急詢道:「公謹有何良策,可收此人?」周瑜乃俯身耳語,孫策大悅捂掌。


翌日,孫策領軍至城下。太史慈出城相逆。兩人又殺自一處。約莫相鬥一百合,孫策道:「可敢與我野外一戰?」太史慈見其身後數員大將虎視眈眈,作欲群起相毆狀,聽孫策如此說,正中下懷,乃道:「有何不敢!」遂馳離城頭。孫策隨之。兩人趕至一偏僻山腳,復又大戰起來。比起前番惡戰,尤勝十分。直打到紅日西斜,尤不分勝敗。兩人是以暗服對手武藝。太史慈急欲取勝,乃賣一個破綻,身子望後一仰。孫策大喜,急驅身前沖,取敵胸口。太史慈順勢扭住孫策兜鍪。孫策大驚,瞥眼瞧見太史慈背上插著手戟,忙探手擎住。兩人各一使力,孫策拿得手戟,太史慈亦取得兜鍪,由是分散。是時天色漸黑,慈恐劉繇有失,乃撥馬回城。


趕至城下,疾呼開門,卻見周瑜於城頭笑道:「子義苦戰勞累否?區阿早為我取得,汝主劉繇已奔豫章去矣。」太史慈無奈,正轉馬回頭,忽見孫策領著數員大將自後截住去路,嘆一聲「罷」,乃欲引頸自戕。孫策慌忙上前奪下兵器,道:「子義何須如此!」言畢歸其手戟。太史慈感其誠意,又服其勇略,當下拜倒於地,雙手奉上兜鍪,道:「敗將感惟將軍大恩,願供驅策!」孫策大喜道:「我得子義,猶魚得水也。日後之事,當與卿共之。」遂捉其手臂,共入城內。有詩讚曰:

徐州壯士揚州豪,

英雄初遇互不饒。

感君恩重與君死,

城首一拜若鴻毛。


且說孫策既破區阿,入城勞賜將士,安撫百姓,無有不服。又令張紘草擬布令,張於各處,其書曰:「其劉繇、笮融等故鄉部曲來降首者,一無所問;樂從軍者,一身行,復除門戶;不樂者,勿強也。」布告一出,四面雲集,旬月之間,得兵三萬餘人,馬五千餘匹。孫策於是遣人迎其母、弟,使居區阿。從此威震江東,形勢轉盛。


再說劉繇為周瑜所敗,領殘兵鼠串豫章,無何病卒,其部將士眾萬餘人無有所附。太史慈語孫策道:「劉繇亡故,兵士無依。慈願往撫安之,使歸於主公。」孫策大喜道:「子義有舊於繇眾,定能率之如我也。」遂允之,送至城外,把腕相別道:「何時能還?」太史慈道:「不過六十日。」孫策道:「六十日後,策於此迎卿。」太史慈拜謝而去。部將董襲道:「太史慈新降,此去恐不返也。」孫策道:「我深知子義,必不舍我也!」乃於六十日後候之,天及將晚,尤未見還。董襲等又道:「此人必不來也。」孫策怒道:「六十日未過,汝等安敢妄度?」一語正畢,城外旌旗招揚,太史慈果領兵如期而反。拜孫策道:「途為山賊阻撓,恐違六旬之約,故連夜驅馳,幸未誤也。」孫策大喜,挽其臂道:「子義真義士也!」正是:

報君知遇義斷金,

把腕相別表歸心;

臣主相約六十日,

踐信忠臣萬古傾。


卻說是時吳人嚴白虎、嚴興兄弟霸距吳郡,黨眾屯聚,處處作亂。吳地百姓敢怒不敢言。周瑜諫孫策道:「吳郡人多物豐,此立業之地也。嚴氏殘暴,民人慍怒。主公可取此地,早平江東。」孫策頷首道:「嚴白虎等乃群盜耳,胸無大志,腹無謀略,吳郡唾手可得。」遂引兵南下伐虎。軍行到處,盡望風而降,數月之間,連克鄒他、錢銅等。比至吳郡城外,嚴白虎憚孫策勇悍,乃高壘堅守,不敢與戰,而遣其弟嚴興為使請和。軍校報至帳內,孫策詢眾將道:「嚴興此來將欲何為?」周瑜道:「嚴興匹夫,能奈君何?可於席間斬之,以懾賊眾。」孫策然之,許嚴興入帳。孫策一見嚴興,笑道:「嚴將軍此來請戰耶?請和耶?」嚴興道:「只為請和。」孫策道:「如此願聞其詳。」嚴興道:「家兄與某素聞將軍文武兼俱、雄才大略,欲與將軍共計大事,平分江東。」孫策聞言大怒,道:「匹夫安敢出此狂言。」取手戟投之,正中嚴興胸口,立時斃命。孫策乃割其首級,命人送至城內。


嚴白虎見弟首級,大呼嘔血。近將王晟道:「孫策勢威,不若獻城出降,可保性命。」嚴白虎大怒,拔劍道:「吾誓殺孫策以報血仇,安敢言降!」遂立斬王晟。卻說虎部下兵眾素服嚴興勇力,今聞其為孫策斬首,皆驚懼膽戰。及孫策攻城,並無戰意,散走乞降者數以千計。孫策乃克吳郡。嚴白虎出奔,逃往餘杭投故友許昭。


孫策由是一路南下,破嘉興,入餘杭。一日正行之間,忽見前方一列賊兵正燔燒農舍,殺男擄女。見官兵向至,紛紛散去。孫策嘆道:「朝廷衰微,乃至遍地群盜矣!」周瑜道:「主公不若清除此地賊寇,以納民心。」孫策然之,呼過道旁一農夫,詢道:「此等乃何處強寇,為首者何人,乃敢百日行兇?」那農夫嘆道:「皆乃西南山凌將軍部下嘍啰。」孫策笑道:「區區草寇亦敢自稱將軍。今日我便為民除之。」遂問明方向,徑往西南山而去。


卻說這西南山賊首喚作凌操,餘杭本地人氏。這日正在山中歡飲,忽見幾個小賊飛奔上山,報有官軍。凌操遂登山頭望去,但見旌旗揚土,浩浩蕩蕩竟有數萬之眾,奇道:「何方官兵,竟起如此大軍?忒也與我凌操面子!」急領眾賊下山迎敵。孫策見賊兵雖不足千人,行走布陣,卻頗有章法,謂周瑜道:「此賊亦曉兵理乎?」周瑜道:「然也。但觀其變。」正說話間,忽聽凌操道:「今汝軍勢眾,操自知以卵投石也。以眾凌寡,非為將者為。誰敢與我單馬一戰?」孫策應道:「汝等欺霸鄉民,豈非以眾凌寡乎?」乃上前與操單戰。至三十合,那凌操非是孫策敵手,乃撥馬繞山逃去。太史慈見狀,疾搭箭欲射。周瑜按住,道:「子義勿傷其命!」孫策瞧得仔細,回馬謂周瑜道:「適才子義欲射此賊,公謹緣何止之?」周瑜道:「此人知曉兵法,武藝不俗,可以為將。我不忍耳!」孫策道:「此人即走,如何得之?」周瑜道:「且先破敵。」卻說眾賊見頭子逃逸,登時無首,便集眾乞降。孫策乃分山寨積存與近處百姓。後此地再無盜賊,百姓感孫策仁義,因名此地曰「仁和」,至今地名尚存。閑言不表。


且說孫策正欲統軍離去,忽探馬來報:「袁術已僭號稱帝!」孫策聞言怒道:「向聞袁氏有僭號之心,策尚未信,今果如人言!」周瑜道:「主公二世皆有依於袁術,今其業生虎狼之心,當與絕之,免為所連。」孫策道:「向日之依袁氏,乃為形勢所迫,今伐之有名也。」遂令張紘為書,責罪袁術,其書略云:


「蓋上天垂司過之星,聖王建敢諫之鼓,設非謬之備,急箴闕之言,何哉?凡有所長,必有所短也。去冬傳有大計,無不悚懼;旋知供備貢獻,萬夫解惑。頃聞建議,復欲追遵前圖,即事之期,便有定月。益使憮然,想是流妄;設其必爾,民何望乎?曩日之舉義兵也,天下之士所以響應者,董卓擅廢置,害太后、弘農王,略烝宮人,發掘園陵,暴逆至此,故諸州郡雄豪聞聲慕義。神武外振,卓遂內殲。元惡既斃,幼主東顧,俾保傅宣命,欲令諸軍振旅,河北通謀黑山,曹操放毒東徐,劉表稱亂南荊,公孫瓚炰烋北幽,劉繇決力江滸,劉備爭盟淮隅,是以未獲承命櫜弓戢戈也。


「今備、繇既破,操等飢餒,謂當與天下合謀,以誅醜類。舍而不圖,有自取之志,非海內所望,一也。


「昔成湯伐桀,稱有夏多罪;武王伐紂,曰殷有罪罰重哉。此二王者,雖有聖德,宜當君世;如使不遭其時,亦無繇興矣。幼主非有惡於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脅於強臣,若無過而奪之,懼未合於湯、武之事,二也。


「卓雖狂狡,至廢主自與,亦猶未也,而天下聞其桀虐,攘臂同心而疾之,以中土希戰之兵,當邊地勁悍之虜,所以斯須遊魂也。今四方之人,皆玩敵而便戰鬥矣,可得而勝者,以彼亂而我治,彼逆而我順也。見當世之紛若,欲大舉以臨之,適足趣禍,三也。


「天下神器,不可虛干,必須天贊與人力也。殷湯有白鳩之祥,周武有赤烏之瑞,漢高有星聚之符,世祖有神光之徵,皆因民困悴於桀、紂之政,毒苦於秦、莽之役,故能芟去無道,致成其志。今天下非患於幼主,未見受命之應驗,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號,未之或有,四也。


「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誰不欲焉?義不可,勢不得耳。陳勝、項籍、王莽、公孫述之徒,皆南面稱孤,莫之能濟。帝王之位,不可橫冀,五也。


「幼主岐嶷,若除其逼,去其鯁,必成中興之業。夫致主於周成之盛,自受旦、奭之美,此誠所望於尊明也。縱使幼主有他改異,猶望推宗室之譜屬,論近親之賢良,以紹劉統,以固漢宗。皆所以書功金石,圖形丹青,流慶無窮,垂聲管紘。舍而不為,為其難者,想明明之素,必所不忍,六也。


「五世為相,權之重,勢之盛,天下莫得而比焉。忠貞者必曰宜夙夜思惟,所以扶國家之躓頓,念社稷之危殆,以奉祖考之志,以報漢室之恩。其忽履道之節而強進取之欲者,將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則門生也,孰不從我?四方之敵非吾匹則吾役也,誰能違我?盍乘累世之勢,起而取之哉?二者殊數,不可不詳察,七也。


「所貴於聖哲者,以其審於機宜,慎於舉措。若難圖之事,難保之勢,以激群敵之氣,以生眾人之心,公義故不可,私計又不利,明哲不處,八也。


「世人多惑於圖緯而牽非類,比合文字以悅所事,苟以阿上惑眾,終有後悔者,自往迄今,未嘗無之,不可不深擇而熟思,九也。


「九者,尊明所見之餘耳,庶備起予,補所遺忘。忠言逆耳,幸留神聽!」


正是:

君王豈得人人做,

碌碌墮此禍必多。


不知後文如何,且看下回。


第七回
識草莽伯符三拜將 從兄志仲謀初征伐


話說袁術既已稱帝,孫策以書責九罪而絕之。前言不表。當下整頓軍伍,往攻許昭。周瑜道:「袁術僭號,可以討之。」孫策道:「偽帝我必伐之,待江東事了,則揮軍北上。」正說話間,忽見前方馳來一騎,馬上乃一十歲小童,好一身打扮:

頭梳金線垂髻,

身穿綠紗衲罩。

腰拴搭膊,腳套皮靴。

拿一桿紅纓槍,拴兩筒弓箭套。

生得稚臉大眼,赤面鼓腮。

今日山中一童身,明朝戰場無敵手。


當下小童攔路大叫道:「敵將休走,還我父親命來!」孫策笑道:「汝乃誰家小兒,我何時害你父親則個?速速回去,休急煞了汝娘。」眾人大笑。小童大怒,舉槍直刺孫策面門,孫策不以為意,微微側首,正欲伸手去接,不料槍頭一轉,正刺中護心鏡。太史慈與韓當二人見狀大驚,分左右欺上,將那小童臂膀按住。小童掙扎數次,力小不能脫,乃苦笑道:「汝等堂堂七尺丈夫,竟合力欺我一小兒!復有何臉面領軍征戰?」慈等暗慚。孫策大奇,道:「汝乃何人?」小童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乃凌統,凌操正是我父。前日卻死於汝等賊手!」言發欲泣。周瑜聞言乃至其前,令韓當等退下,慰道:「令尊未死。前日單馬走脫。我等亦在尋找。」凌統見周瑜慈目溫言,頗有好感,道:「汝等覓我父親,欲待怎地?」周瑜道:「令尊武藝不凡,我欲拜其為將軍。汝年幼而英勇,不在父親之下,不若歸我大軍,一併探訪父親下落?」凌統暗道:「我自小習武,數夢身披戰鎧,逞勇疆場。今日正好實現。卻不知彼將武藝若何。」乃指孫策道:「一百合內,汝若勝我,便願從軍。可敢與我一戰?」孫策笑道:「有何不可。依你便是。」遂與凌統打將起來。正是:

將軍年少童心發,

馬前單挑小哪吒。


這凌統雖止十歲年紀,槍法卻端的了得。孫策甚喜,有意讓其顯弄本事,故只出虛招,順其手勢,招架相迎。看得眾人連聲叫好。堪堪斗到九十九合,孫策賣個破綻,雙臂外揚,直露胸膛。凌統不知是計,欺身往前猛力刺去,卻被孫策奪過長槍,一把抱將起來,攬進懷裡。眾人大笑不已。凌統知孫策適才有意相讓,心內甚服,乃掙脫下馬,拜道:「凌統日後願從將軍左右。」孫策大喜,道:「如此年紀卻能與我相持百合,真天賜我神將也!」乃扶起凌統,令同乘一馬。後人有詩讚曰:

初生牛犢不畏虎,

隻身戎裝阻軍伍。

天生神勇欺飛將,

衝天豪膽賽西楚。


再說嚴白虎逃望餘杭投故友許昭,乞抗孫策。許昭道:「其先公破虜將軍有義於我,今安能敵其子嗣?且彼軍旺盛,汝有吳郡之眾,尚且如此,況於我乎?」嚴白虎怒道:「然則汝將獻我於孫策耶?」許昭道:「汝我故交也,昭安忍相背!」嚴白虎遂連夜往投會稽王朗去迄。許昭待孫策軍至,乃率眾出降。孫策詢道:「策聞嚴白虎南走依君,其人安在?」許昭道:「昭實不知也!」周瑜私謂孫策道:「許昭降我,乃感先君舊義;不露嚴白虎所之,乃念故舊之情。此人義士也!」孫策頷首,道:「公謹以為嚴白虎將欲何從?」周瑜道:「此人必投王朗。」孫策笑道:「公謹真與策共心也!」周瑜續道:「王朗書生,非有韜略。若得會稽,則江東之基業成矣!」孫策道:「然。」遂引兵東走。


軍如錢塘,欲覓舟渡江,不料江中竟無一船。孫策因命軍士喚來幾個百姓,詢道:「汝等可有舟只,借我一用,待引兵渡江,定有後賞。」內中一老者苦臉道:「將軍亦見江中並無一船。我等本是此地漁夫,世以打魚為生。不想前年此江中陸續入來兩位海賊,將我等漁舟盡皆擄去,不許與其爭漁。或有私自偷漁者,皆為其害了性命!自當年孫破虜將軍驅散海賊,二十餘年安靜無事,爭奈如今又起賊寇!」言畢搖頭不已。韓當聞得孫破虜之名,難抑感懷之情,插言道:「汝等可知此是何人?乃破虜將軍之子也!」眾百姓端倪孫策,齊齊跪道:「我等雖處農野,亦聞將軍大名。望將軍平除海賊,還民安寧!」孫策怒道:「何處賊寇,如此猖張?」那老者道:「老朽亦曾見過此二人。一人全身橫肉,體壯如牛;一人形容猥瑣,面似獰鬼。聞說二人結為兄弟,武藝甚是了得。卻不知是何來歷。」孫策命取金幣打發了百姓,謂眾將道:「如此怎生是好?」太史慈道:「尚能怎地。剿其賊窩,奪其舟船!」孫策道:「海賊盡在江中,將奈其何?」周瑜道:「海賊中亦不乏豪傑,只為亂世無奈,方聚眾苟且。適才百姓言其武藝不凡,可為我用。主公除之不若收之。」孫策道:「水陸相阻,如何得之?」周瑜笑道:「倘其登岸,則可得也!」孫策展眉道:「公謹有何妙計,可賺其棄舟上岸?」周瑜道:「瑜幼時嘗覽曆書,微曉天文。東海每日有朝夕兩潮,此江通於東海,早晚必水漲也。」孫策惑道:「擒賊與此何干?」周瑜笑道:「只須如此如此。」諸將聞計大喜,俱依言預備。


說話的,你道這錢塘江二賊乃是誰人?原來這二人喚作蔣欽、周泰。且說這蔣欽字公奕,壽春人氏。少有力氣,精幹好鬥,喜遊俠,結交登徒浪子甚眾。因妻與鄰人有奸,欽怒而殺之,逃罪各地。後聚眾落草,寇於錢塘。這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氏,身長體壯,肌如疊卵,勇猛過人。少時里人薦於官府,衙吏因其體格粗壯、貌丑驚人,故不納之。泰遂奔走東西,偶遇蔣欽,相鬥一日,未有勝負,乃從將欽之勸,拜為兄弟,合而為賊。前言表明。


卻說這日掌燈時分,二人正與眾兄弟在艙中飲酒,忽嘍啰來報:「岸上有大軍紮營,留下馬匹糧草諸物事慌張離去,只留空營。」將欽、周泰忙領眾人駕船看覷,果如所報。周泰笑道:「必是軍有變故,不及收拾,是以急急離去。水寨又得豐收也!」蔣欽亦笑道:「果是一樁大買賣,恁多軍馬,可夠眾兄弟吃上半年。」眾小賊轟然鼓噪,齊道:「寨主速速帶兄弟們前去取來!」蔣欽遂吹一嘴哨,響徹十里。不一時但見四面漁舟雲集,眾賊咸聚,個個皆是只圍一抹褲衩,光臂露腿,肌如抹油。二人正布置小賊上岸取物,忽聽一人道:「恐其有詐,不可輕近。」眾人看那人時,原來是新入伙者凌操。周泰笑道:「何詐之有!汝入江日淺,賊膽未大耳!」眾人大笑。凌操乃不敢復言。


眾賊登岸,但見鍋中正煮牛肉,皆笑道:「不知是何緊急軍情,竟至不及吃肉。」紛紛坐地爭吃,又搶奪兵器衣物。有諂媚者爭相獻於蔣、周二人。正自熱鬧,忽聞一聲炮響,背後衝出幾支官軍,將海賊團團圍住。眾賊欲取兵器相搏,爭奈渾身無力,腦熱目眩,一時紛紛倒地。卻說凌操雖亦隨眾登岸,卻甚是驚覺,見伏兵四起,欽、泰二人無力走動,慌忙雙臂各攜一人,奔往舟中。挨至江邊,但見江潮降退,船已擱淺。正自惱急,忽見背後奔來一人,連呼「父親」。原來凌統隨孫策擒賊,望見一人身形極似己父,慌忙奔近看覷,果是凌操。一時父子二人驚喜交集,互述別情,凌統因言及孫策、周瑜之義。凌操嘆道:「向日乃我之過矣!孫將軍惜才不殺,又留我兒,真明主也!」乃隨凌統拜見孫策。孫策大喜,見其臂下攜著一壯一瘦二人,詢道:「此二人為誰?」凌操道:「乃錢塘江賊首蔣欽、周泰,武藝皆在我之上。操乃罪人,蒙將軍不棄,願以二賊為進禮。」此時二人亦漸蘇醒,聞言掙脫下地,大罵凌操叛徒。周瑜道:「此皆我之小計,二位須怪凌將軍不得。」孫策趨至二人身前,下拜道:「今日之事,皆因策慕二位將軍也!策年幼無才,願遂先君遺志,驅除叛亂,匡扶漢室。爭奈兵微將寡,力未能及。望二位將軍助策一臂!」二人皆是重義之人,因報國無門,方落草為賊,向日亦聞孫氏之名,今見其行此大禮,慌忙拜俯至地,道:「將軍折殺我也!階下之囚安敢受此大禮!我等願從將軍以成大志,雖肝腦塗地,亦無悔也!」正是:

國亂棄身空悲嘆,

豪傑從來出身寒。

一朝得隨明君側,

方顯英雄虎將才。


話分兩頭。再說嚴白虎往投會稽,王朗念舊留之。帳下幕客虞翻諫道:「嚴白虎殘暴聞於遠近,今為孫策所敗,乃四方鼠竄。主公不若殺之,獻於孫策,免坐其累。」王朗道:「我與虎乃故交也。今其落難來投,我反殺之,此不仁不義之事,誓不為也!」虞翻道:「倘孫策因虎來襲會稽,如之奈何?」王朗道:「水來土掩,兵來將擋耳!」虞翻長嘆而出,暗道:「一時之義,而悔全城也!」後孫策軍果至,虞翻又諫道:「主公,今日若不降孫策,會稽必危!」王朗怒道:「我意已決,誓敵孫策。再言降者,斬!」虞翻無奈,只得退下。正是:

留賊只為念舊情,

儒生未見理軍營。

直言聲諫生嗔怒,

明主未遇空不平。


且說孫策既收將欽、周泰、凌操三員虎將,編整行伍,登舟渡江,迤邐望東進發。一日正行之間,忽見背後馳來一人,怎生模樣?但見:

裹一方綠滌絲頭巾,

著一襲及地錦絲袍,

系一條幹紅大匾絛,

配一把玉靶壓衣刀。

眼碧發赤,顏白顴高。

軒昂氣宇,王者英豪。


原來此人乃孫策之弟孫權。當下孫權拜孫策道:「兄征戰勞苦,權此來助兄耳!」孫策道:「母親安好?卿安忍舍之。」孫權笑道:「弟曉以大義,母親亦允也。」遂隨與軍中。孫策竊謂周泰道:「仲謀文弱,初隨征伐,卿當代某善顧之。」周泰允諾,乃隨孫權左右。軍至會稽城下,王朗死守不出。孫策乃紮營相持。一日正與周瑜等相議計策,軍校急報,孫權不知所蹤。孫策大急,召集諸將,親往尋之。


正出營帳,忽見周泰背上負著一人,踉踉蹌蹌行來,及見孫策等人,忽倒地不起。眾人慌忙扶起看時,但見背上那人正是孫權,已自昏睡不醒。又看周泰時,直唬得眾人一身冷汗。但見其:

渾身血染,體無完膚。

上下冰冷,氣息若無。

三十六道刻骨深創,

七十二處皮開肉露。


當下抬二人進帳,孫策扶弟涕泣道:「仲謀初隨征伐,而遭此難,我有何面目復見老母哉!」又觀周泰,掩面不忍睹,更大慟難抑。周瑜慰道:「主公毋得過傷,宜早延醫者,以活二人。」孫策道:「此處荒外,何來醫者?待他處趕至,仲謀、幼平俱無命矣!」眾人皆舉袂悲痛。正慌亂間,忽報:「虞翻來投!」周瑜道:「虞仲翔乃江東名士,速請入帳!」


畢竟不知孫權、周泰二人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更……)


被兩個大V點贊後,瞬間飆升60個贊(☆_☆)在知乎三國欄這麼僻靜的地方真是不容易,老淚縱橫。

註:額,因為根據標題此篇文章是根據三國演義的吳國視角而非三國志,所以一些偏差如吳國太等一系列說法均採用三國演義,二是答主很懶( ̄▽ ̄)懶到知道有很多錯別字但是寫完之後這篇文章就沒在看過修改過了,所以感謝各位在評論區提出的錯別字問題,但是能不能給答主留點面子(⊙ω⊙),,,你懂我懂大家懂~
最後感謝各位對這篇隨筆的謬讚~

—————————————————


其實按吳國視角來寫,也不是特別難的事情,只要把重心從漢末朝綱敗壞,群雄四起,董賊、王允、李郭、吉利先後把持朝政,皇叔蟄伏待時,光復漢室的主線改成:

1,出生前就已被「詳細」考證為孫武后人,孫堅出生時五色毫光漫天,鄉人皆奇之,認為此乃帝王之氣(具體描述參考大耳與車蓋)
2,年輕時就好勇力,不甚愛讀書,常與同郡少年打獵行俠,當時便已有領袖氣質,同鄉皆拜服(具體描述參考吉利少年時期)
3,17歲時與父親遇河盜,隻身一人確分析出可破之,上前故作指揮狀,群盜駭之奔走,文台執銳殺一人,余皆潰,憑此任郡縣司馬,體現了武烈帝年少時就有用有謀,碾壓後世諸葛村夫,司馬婦人的智謀與果敢
4,同年富春許昌稱帝,文台召募鄉勇千人大破之,後憑此功經舉薦任縣丞
5,與吳國太的凄美愛情故事,郎才女貌,羨煞旁人,至於吳國太當年說過什麼還有她弟弟吳景的事,啊,這個嘛,通通都可以忽略不計,重點是兩人最後在一起就行了
6,國太夢中懷日,生恆王
7,黃巾起義,朱儁慧眼識英才,提拔文台為隨軍司馬,武烈帝作戰英雄,常親冒矢石,先登斬敵(具體描述參考三國志樂進傳)
8,長沙區星反叛,朝廷委堅為長沙太守,一月之內破之,郡中震服,此後又連定三郡,憑前後戰功(以及朝中人情)封為烏程侯,(這則括弧內記得都要刪除)
9,伯符和公瑾的浪漫愛情,哦不對,是濃濃基情,重點刻畫公瑾曾躬耕於廬江,不求聞達於諸侯,但聽說伯符少年英雄,文武膽志冠絕古今,於是慕名來投,一見傾心,從此忠心跟隨,一生相護(具體描述參考三國演義周倉遇見二爺)
10,董賊禍亂京師,像本初啊,公路啊,阿瞞啊,都跑路了,絲毫沒有擔當,一定要重點描述那個阿瞞根本沒有獻刀就直接跑路的黑暗事實,同時不能忘記刻畫這個吉利殺呂伯奢全家的喪心病狂,只有我文台在江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體現了一個偉大軍事家的卓越遠見
11,討董聯軍十路諸侯,唯我武烈皇帝配當先鋒,余皆碌碌,袁術敬仰文台,親自表奏文台為破虜將軍,於是孫破虜一路所向披靡,中了徐榮的奸計,部下傷亡殆盡,虧的祖茂忠心耿耿,帶上紅色頭巾,文台才帶十幾騎成功突圍,但是,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種小小的暫時的挫折根本不可能磨滅我們破虜將軍的決心,於是前部先鋒在陽人城中堅守不出
12,胡軫呂布前來攻打城池,但武烈帝運籌帷幄,於傍晚突襲出戰,一馬當先,亂軍中恰逢敵軍第一悍將華雄,賊將出馬叫道「來者何人」,文台怒吼道「破虜將軍烏程侯領長沙太守後世被吾兒權權追封為武烈皇帝孫堅孫文台是也」,華雄已然呆若木雞,文台躍馬上前,一刀斬華雄於馬下,連人帶盔,削去半個,回身一摸,其酒尚溫
13,董賊經此戰後已然喪膽,妄圖求和,但文台英雄氣概,絕不與亂臣賊子同流合污,繼續迫近洛陽,威震華夏,董賊決定遷都(具體描述參考三國志關羽傳)
14,但是內部宵小嫉妒我文台蓋世英才,不發糧草,導致滅董戰役功敗垂成,董賊成功逃竄至西涼,破虜將軍於是入洛陽,修正宮室,安撫百姓,無意中發現了傳國玉璽,但是文台將軍絕對沒有任何私心和野望,只是想幫年幼暗弱的獻帝保管好玉璽而已,於是聯軍分裂,文台回師江東
15,文台在外出征三年多後回魯陽,發現吳夫人又生一子渣權,碧眼紫髯,上長下短,哦不對,是相貌不凡,堪比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但是夫人生了個未來稱帝的大胖小子,真是天佑孫氏
16,初平二年,被小人袁公路派去襲擊老實的劉表,又在進攻途中被不老實的黃祖發暗箭,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17,伯符守孝後立即率軍投入了小人袁術麾下,是因為為了以後為父報仇,忍辱負重,絲毫不是因為此時袁術勢大,割據揚州,與呂布交好,又有稱帝野心,真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具體描述參考元雜劇趙氏孤兒)
18,兩年後果然等到機會,伯符成功從袁術手中拿回父親舊部,揮師渡江,剿滅那些被中央委派的地方官員,什麼華歆啊,王朗啊,劉繇啊,因為當時獻帝被董賊把持,這些人肯定和董賊勾結所以不配佔據州府,我伯符少年英雄,理應由我來代管治理這些州府,尤其是那個王司徒,還妄想持戟與伯符交鋒,真是貽笑四方,只有虞翻識時務,直接投誠,這才是好市民的典範
19,從此伯符馳騁江東,無人能擋,昔日粉絲公瑾也再度率人來投,充分體現了伯符當時是十分得民心的,百姓聽說伯符破城後,都跪迎街道兩側,焚香以拜(具體描述參考三國演義劉備入蜀)
20,196年,阿瞞捕獲獻帝一隻,軟禁於宮中,天天殘暴對待,三日一小打,五日一鞭刑,197年,袁術又騙了我孫家的玉璽於淮南稱帝,每想於此,伯符都心如刀絞,日日以淚洗面,寢食不安,恨不能殺至許昌,親斬曹賊,雖然你曹賊封了伯符吳侯,但是伯符立即笑納而且回贈禮品也是為了迷惑曹賊,讓他放鬆警惕而已(什麼你說沒有這事?吳國視角你說沒有?你在逗我!)
21,199年伯符開始準備進攻荊州,絲毫沒有任何擴大地盤的私心,完全是為了替父報仇,手刃黃祖。三日後,果然吳侯神勇蓋世,縱然項羽復生也不能抵擋,全滅黃祖,後人有詩讚曰:英雄露頸在今朝,霸王重生一樣削。孫郎武略周郎智,廬江深院鎖二喬。(好詩好詩)
22,經此戰後,吳侯基本平定江東,手下謀臣猛將無數,但是伯符決不安於現狀,每每想到獻帝還在受苦就痛徹心扉,悲苦難當,於是決定揮師北上,拯救曹賊手下的千萬受苦人民
23,可惜渣權被元龍打的潰敗,哦不對,是因為仲謀尚年幼,對面以大欺小,好不要臉,於是伯符收兵回江東,籌備糧草,預備來年征戰
24,但是一次打獵出遊卻成了最後的訣別,三百名刺客埋伏林中,偷襲了吳侯,雖然伯符以一敵百,當場格殺了其中的297人,依然被其中武力最強三人重傷,後經罪案現場調查及分析,以及傳說中的宇宙戰神郭奉孝曾經說過伯符必死於刺客之手,可見整件事情具為曹賊陰謀,我江東與曹賊勢不兩立(具體描述見江表傳)
25,公瑾悲痛欲絕,但仍然與張昭等人輔佐未來最英明的皇帝孫權,從此江東日益強盛,為曹賊所忌憚
26,曹賊與官渡擊敗袁紹,並派蔣干為說客妄圖以當年同窗共榻之情說反美周郎,但是我瑜堅決不從,再一次表現出了對孫氏的忠貞不二,堪稱後世的不二典範。同時還舉薦了偉大的軍事戰略外交家魯肅同志,並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流傳千古,萬世敬仰,後來偽蜀丞相諸葛村夫模仿此文寫出隆中對,希望後世戒驕戒躁,擦亮雙眼,認準吳國出品,切記切記(具體描述參考江表傳)
27,曹賊基本平定北方後,於208年率軍南侵,妄圖與東吳健兒於江中爭雄,會獵於柴桑,真是可笑不自量,雖然許多文臣武將有投降思想,但是孫車騎英明領導,派子敬匹馬渡江,說服大耳劉協助吳國的防禦,並派遣周公瑾為水師大都督,掌管三軍,於赤壁大戰中火燒三軍,一舉擊潰曹賊主力,致使曹賊從此再也不敢小覷東吳(具體描述參考三國演義)
28,可恨大耳賊以及羽賊,飛賊還有葛賊竊據荊州,孫車騎寬宏大量,無上情操,同意借大耳荊州為棲身之所,期冀大耳感激涕零,知恩圖報
29,同年孫車騎親自領軍進攻合肥,戰況焦灼,車騎本意親自上陣,但張紘見識短淺,阻撓車騎,導致戰況被慢慢逆轉,後又天降大雨,天公助曹不助孫,蔣濟又使詐迷惑我軍將士,孫車騎顧全大局,決定撤軍,體現了車騎能進能退,當斷則斷的超然膽識(具體描述參考三國志吳書二張傳)
30,公瑾重病過世,江東損一棟樑,車騎損一肱骨,作為江東僅存的顏值擔當,這是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
31,偉大的孫車騎揮師南征,交州各郡無不俯首,士燮等人上知天意,下識民心,當世之英傑
32,將治所遷至秣陵,改秣陵為建業,修築石頭城,建造濡須塢
33,曹賊再度犯界,孫車騎親自操盤,竟能與曹賊相持一個月之久不分勝敗,哦不對,是曹賊竟能抵擋孫車騎驚世大軍一月有餘,於是孫車騎一紙書信,曹賊看後大恐,驚懼竄還,自此車騎一紙書信退百萬軍馬,留名千古(具體描述參考三國演義)
34,大耳賊敗壞倫常,偷襲同宗,好不要臉,孫車騎派遣子瑜好言討還當年好心贊助的荊州,不料大耳出爾反爾,陰險下作,並派羽賊囤三萬賊兵於公安,妄圖背信棄義,但是孫車騎仍然以大局為重,並指派魯子敬單刀赴會,不費一兵一卒,便使大耳賊雙手奉上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再次體現出了孫車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偉大魅力與談笑間大耳俯首跪舔的不世謀略
35,大耳阿瞞兩賊火併於漢中,孫車騎決定率十萬之眾再征合肥,紮營下寨於合肥城外,無奈敵軍陣中張遼帶領八百虎背熊腰,身長三米,渾身筋突,刀槍不入的外星人突入陣中,我軍徐盛宋謙等人膽小怕事,護主不利,導致我孫車騎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面對張遼,但是車騎絲毫不懼,先是穩穩佔據高處有利地形,並且使短戟揮舞,怒喝張遼,張遼見狀,頭暈目眩,自知不敵,於是回馬便走,孫車騎顧惜手下,忘卻追擊,親自替受傷將士包紮傷口,並再次將合肥團團圍住(具體描述參考三國志魏書五子良將傳)
36,但是軍中開始流行疫病,此乃天意不可違,於是車騎親自殿後撤軍,張遼賊子竟然毫無人性,率軍追殺我方受傷兵卒,但是凌統將軍斷後死戰並成功脫逃,再次證明了天不滅我江東(具體描述參考三國志集解)
37,大耳賊拿下漢中,羽賊又發起了襄樊之戰,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羽賊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屢次怠慢羞辱江東,於公於私,合當該死,此時子敬已逝,呂子明為都督,並有陸伯言妙計,真是天滅此賊(具體描述參考三國志蜀書亂臣中廖立傳)
38,天佑江東,一戰功成,擒殺羽賊,父子授首,一舉擊破世人黃粱蘇沉船等人孫車騎不會打仗的謬論
39,孫車騎目光長遠,與曹賊暫時聯盟,並且送還此前征討廬江時俘虜的朱光等人,盡顯英雄胸襟
40,曹賊病逝,怨婦丕襲爵,同年稱帝,我孫車騎大怒,但是不形於色,繼續稱臣,是為了更好的麻痹怨婦丕,為未來的北伐大業修養生息,爭取時間,果然怨婦丕被迷惑,賜九錫,封車騎為大魏吳王
41,大耳賊竟然也不甘寂寞,在葛賊等人的慫恿下也稱帝,然而劉大耳稱偽帝尚不知足,竟興兵犯我疆土,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古人誠不欺我大魏吳王,新任都督陸伯言於夷陵火燒連營,堪稱赤壁重演,黃忠張南馮習傅彤等賊將先後殞命,飛賊更是不體恤士卒身首分離,偽帝劉大耳倉皇逃竄至白帝,已成冢中枯骨,我大魏吳王早晚擒之(具體描述參考三國志陸遜傳)
42,大耳再次求和,本著仁義之君的自我要求與拯救天下蒼生黎民為己任,吳王允諾和談,吳蜀再度修好
43,223年,大耳賊病逝,葛賊把持朝政,玩權弄術,大用親信,排斥異己,窮兵黷武,耗費錢糧,鎮壓南中,嚴刑峻法,萬里枯骨,民不聊生,吳王不禁嘆惋,恨不能早日解救蜀中人民於水火
44,怨婦丕病逝,其後陸遜於石亭大破曹休,證明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45,黃龍元年大魏吳王上承天時,下合民心,四海之內祥瑞迭起,時大漢已亡,天下蒼生翹首以盼明君,於是我大魏吳王不避重任,為建造社會主義新吳國,啊不對,為了建造心中理想的大同世界而勉強同意登上皇帝寶座,建都建業
46,為了樹立威信,打破大皇帝不會打仗的不實傳聞,啊不對,是為了響應盟友號召,配合村夫的北伐行動,大皇帝決定御駕親征,不料合肥新城地形複雜,水渚環繞,不利攻城,全琮又配合失利,迫使合肥之戰又陷入膠著,曹睿這個氣管炎也準備御駕親征,導致士氣渙散,此時愛侄孫泰又不幸戰死,守城者又是碾壓古往今來所有英雄的第一強者滿寵,英明的大皇帝審時度勢,決定撤軍,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47,公孫淵狼子野心,欺騙了善良的大皇帝,人心不古,害我大皇帝喪失顏面,對此我吳國表示強烈譴責,但是大國風範不與你計較,至於張昭是因為年老體衰,大皇帝不忍他每日清晨上朝,勞累貴體,所以讓他在家靜養。你說大皇帝還用土石封門?那是因為張昭家的門漏風,大皇帝怕他在冬天冷,南方的冬天又沒暖氣,不像北方的宅院,老年人一不小心就會得關節炎啥的對不對,講道理嗎
48,大皇帝最愛的長子孫登夭折後,孫和為太子,但是魯王不服,想爭儲,簡直大逆不道,本來兩宮之爭乃是內事,一群大臣卻每日聒噪,妄圖影響大皇帝立儲,虧的大皇帝英明果決,果於殺戮,成功阻止了宮廷內大臣妄圖借立嗣來奪權的險惡陰謀,不失為一代英主
49,大皇帝於南郊祭祀之後染上風疾,病情多日不得好轉,大皇帝自知時日不長,委託後事於諸葛恪
50,一代雄主去世,9歲的太子孫亮即位

後面吳國的事情不感興趣了,所以也沒做過多少研究,嗯,剛好50條差不多了,完全以尊吳扁曹劉的思想來寫,不知道題主滿意否


強答一記。作為一個吳粉這種時候怎麼能不說話呢。要以吳國作為主視角,只要做到以下四點即可。

1、統一戰線中,充分展現吳國的主導作用。
例如,在討伐董卓中,突出孫堅所部的中流砥柱作用。尤其要大書特書斬華雄一事。演義的話,不妨編一個「小霸王溫酒斬華雄」的橋段。
赤壁之戰其實只要如實寫就足夠了。把借東風、草船借箭之類的虛構的情節去掉就足以讓東吳出彩了。至於三氣周瑜什麼的,嘟嘟粉表示呵呵。(關於「草船借箭」,其實孫權有過類似的表演,不妨拿來說說。)
此外,夷陵之戰按三國演義的套路就差不多了。不過要特別說明(管它是不是吹牛),陸遜本來已經可以滅掉劉備了,但是明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所以主動撤兵,而不是因為中了諸葛亮的八卦陣。

2、順風局要大書特書。
例如孫策平定江東的過程,完全可以參考入西川的劇本,或許也可以參考劉備早期的一些劇本。總之,要充分展現孫策、周瑜和程普等人的雄才大略和智慧。

3、對於敗仗,突出大敗中的小勝;實在無善可稱的,突出英雄人物的事迹。
從新野到荊州,劉備一路上被曹操追著屁股打,但長坂坡一戰讓所有人記住了趙雲的表現。對吳國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敘述策略。
例如,合肥之戰時,偏將軍陳武為保護孫權而陣亡,可以像寫典韋那樣寫他。同樣的,可以像寫許褚那樣寫掩護孫權撤退的凌統。至於孫權本人,可以突出他從張遼手心裡逃脫的智慧,至於折了十萬大軍什麼的,略過就好。
再如,對於在風浪中選擇與戰艦共存亡的董襲,當然要大書特書。在最後吳國滅亡的過程中,要突出陸抗、丁奉等人試圖力挽狂瀾的努力,突出張悌等人以身殉國的可歌可泣的精神。

4、對於細節,能洗白的洗白;有多種說法的,一律選最有利的。此外大家不熟悉的細節,盡量發掘其中有利的。
例如,鄧艾鍾會入西川的時候,丁奉西征就是去增援的,不是去撈便宜的。甚至不妨虛構一些丁奉所部重創魏軍,無奈蜀漢軍隊太坑,不得已東撤的情節。
再如,採信官渡之戰時孫策「陰襲許昌」的計劃,以此突出東吳將領的雄心和智慧,同時為東吳沒能統一全國找個客觀借口(因為孫策死了)。
關於對山越作戰,可以多寫一寫,突出賀齊等將領的才能。此外,可以突出孫權首先發現台灣的偉大貢獻。

以上。


推薦一本書,《三國征戰史》

雖然不是吳國視角,但是站在魏蜀吳三國而不是魏蜀兩國的視角,以戰爭為主脈絡,重述三國歷史,並且客觀地對涉及吳國的數次戰役(尤其是赤壁與夷陵兩次大戰)給予了高度評價。

東吳相較於另兩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主要人物年齡都不大,孫策、孫權、周瑜、呂蒙、陸遜等人進入三國舞台時都還只是少年,卻能與袁紹、袁術、曹操、劉備、劉表這群足以當他們爹的老傢伙紛爭。《三國征戰史》有一段我印象很深,是關於孫策渡江攻劉繇佔據江東六郡,書里羅列了孫策一方主要將領的年紀,都是十八九二十多的年輕人,真真是江東子弟多才俊,自古英雄出少年。

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在三國群雄眼中,東吳也許就是一群孩子。曹操評價劉備會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評價孫權卻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在他們眼裡,甚至都沒怎麼瞧得起孫權,不過是拿他當個孩子看,包括曹操對周瑜,關羽對呂蒙,劉備對陸遜,也有因年齡差距而產生輕視。

可結果呢?就是這麼一群「孩子」,從最初的幾千兵馬,到割據一方三分天下,讓天下諸侯刮目相看。

演義終究是一部小說,最大的價值是讓更多人對三國這段歷史感興趣。但從歷史考證的角度,這部書的參考價值,恕我無法恭維。


玩玩《三國無雙》吳傳就知道了


權御天下 孫權視角
東漢末 狼煙不休

常侍亂 朝野陷 阿瞞挾天子 令諸侯

踞江東 志在九州

繼祖業 承父兄 既冕主吳越 萬兜鍪

縱天下 幾變春秋

穩東南 面中原 水師鎖長江 抗曹劉

鎮赤壁 雄風赳赳

奪荊楚 撫山越 驅金戈鐵馬 滅仇讎

紫發髯 碧色眼眸

射猛虎 倚黃龍 膽識過凡人 誰敵手

御天下 半百之久

選賢臣 任能將 覆江東雲雨 盡風流

千秋過 再難回首

問古今 興亡事 幾人耀青史 芳名留

笑談間 雲煙已舊

終留下 萬古嘆 生子該當如 孫仲謀

運帷幄 英雄幾拂袖

陰謀 陽謀 明仇 暗鬥

化作一江濁浪東流

君不見 軍赤壁 縱野火 鐵鎖連環

也不見 御北敵 聯西蜀 長江上鏖戰

繼遺志 領江東 屹立於 神州東南

盡心力 灑英血 展偉業 劍氣指蒼天

軍帳內 公瑾智 張昭謀 奇策頻獻

沙場上 太史勇 甘寧霸 一騎當十千

縱使有 千萬種 寂寞和 孤單相伴

既受終 冠帝冕 龍椅上 成敗也笑看

鐵瓮城 難攻易守

旌旗立 蒼空蔽 逾百千雄師 萬蒙舟

善制衡 眼光獨秀

擢魯肅 勸阿蒙 聚賢成霸業 名利收

固疆土 施德恩厚

軍心定 百姓安 富國又強兵 重耕耨

交遠好 未雨綢繆

聯南洋 合林邑 行軍遠渡海 駐夷洲

殘垣下 枯木凋朽

想當年 麥城邊 截兵縛關羽 終其壽

憑欄倚 橫看吳鉤

嘆亂世 幾時了 天下歸一統 沒其咎

稱帝王 壯心仍稠

卻無奈 自孤傲 同室亦操戈 子嗣斗

千年後 恚恨徒留

再何尋 軍帳里 將士聚歡飲 賞箜篌

運帷幄 英雄幾拂袖

陰謀 陽謀 明仇 暗鬥

化作一江濁浪東流

君不見 呂子明 踏輕舟 白衣渡川

也不見 陸伯言 燒連營 火光上衝天

善制衡 選賢臣 任能將 共謀江山

聽忠言 摒逆語 樹威嚴 寶劍斫書案

奪荊州 抗劉備 合曹操 共克襄樊

守夷陵 任陸遜 剿敵軍 火計破蜀膽

固江河 成帝業 立國家 終歸於亂

光陰逝 千載過 功成者 都付笑談間

君不見 軍赤壁 縱野火 鐵鎖連環

也不見 御北敵 聯西蜀 長江上鏖戰

繼遺志 領江東 屹立於 神州東南

盡心力 灑英血 展偉業 劍氣指蒼天

君不見 呂子明 踏輕舟 白衣渡川

也不見 陸伯言 燒連營 火光上衝天

善制衡 選賢臣 任能將 共謀江山

聽忠言 摒逆語 樹威嚴 寶劍斫書案

縱使有 千萬種 寂寞和 孤單相伴

既受終 冠帝冕 龍椅上 成敗也笑看

固江河 成帝業 立國家 終歸於亂

光陰逝 千載過 功成者 都付笑談間


內容太難搞,該個標題逗大家一笑吧。

第一回,誕麒麟群雄聚江東,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孫公 破關兵古錠斬華雄
第六回,逆民心董卓焚金闕,應天命孫堅收玉璽
第七回,袁紹背約戰公孫,劉表設計害孫堅
待更


已吳派為主角必須強調孫堅匡扶漢室的行動!以各地區治安紊亂各豪強自立門戶襯托孫堅東征西討南征北戰!要花大量筆墨寫董卓,以董卓的強大反襯孫堅!!!

詳細描述孫策起家過程,著重突出東吳的政治體系。以孫策襯托孫權。強調孫權前期壓力山大,中期左右逢源避免滅國。後期改革中央集權。孫亮時皇權旁落。孫休能力不足。孫皓集權不成索性棄局。

早有動筆的想法。但我文筆不行。如果有哪位大神能寫出來,我一定拜讀以及收藏。

Ps:如果不是三國演義那級別的作品就不要通知我了。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吳國怎會沒用呢,孫十萬自帶經驗包。


三國演義以吳的角度寫就會變成jump少年系熱血漫畫作品,穿插少女漫畫情節。男主特徵是年輕,美貌,男主男配各種金手指……


幾年前一位著名老作家曾表示計劃以孫家視角寫三國,題主可以查查看


重點寫一寫東吳干翻三國一線人物的事迹就好了。
比如周瑜孫權怎麼力排眾議巧妙設計打敗曹老闆的。
比如呂蒙跟我如何精密籌劃瞞天過海襲奪荊州搞死關二爺的。
比如我怎麼威服諸將誘敵深入搞掂劉備的。
這些都可以出彩的說一說。
另外幾次合肥之戰,孫十萬被公孫淵坑過的事迹以及蜀漢滅亡時東吳派軍去撿漏被羅憲打敗的事情都不要提。
諸葛瑾、孫登、徐盛、丁奉、陸抗、諸葛恪這些人可以讓人加深一下印象。
嗯,就那麼多


會不會,諸葛三子,就變成,諸葛瑾是龍,諸葛亮是虎。 →_→


《江表傳》。


有本書叫 東吳帝國 我高一那會兒看過。就是從吳國視角寫的漢末三國 史


孫文台溫酒斬華雄


我就看看各位怎麼寫合肥。。。。。。
「兩漢三國無雙地,萬里長江第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依山傍水,江東孫氏,神文聖武,祖孫五代,無一人可越合肥天塹一步。。。。。


參見&<&<真三國無雙6/7&>&> 吳傳劇情


推薦閱讀:

來談談賈詡和李儒會不會是同一個人?
如果司馬懿遇到呂布,是不是應該以『故主』事之?
《三國演義》里有哪些比較搞笑的細節?
為什麼司馬炎的知名度在終結亂世之主中偏小?
」三家分晉「是什麼?和三國之後的司馬炎建立的西晉是不是一回事?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小說創作 | 東吳三國 | 帶有假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