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路上的爭論溝通,最終結果往往是使雙方更堅定自己的觀點?

如果是在線下面對面溝通,往往更容易最後在某些觀點上達成一致,大家「求同存異」的狀態也更容易達成,但如果是和陌生人在網路上進行溝通談話,很容易最後大家各抒己見,互不認可,完全不像線下溝通那麼友善。

一個感覺,不一定對,但還是想問問為什麼。


謝謝 @劉柯 邀請。

從60年代起,互聯網已經存在了半個多世紀,最近的智能手機的發展更加加速了人們的溝通方式的改變。如果加上電話(1876),那麼非面對面實時溝通已經存在一百多年了。但是,關於非面對面溝通的研究卻一直不是很多。90年代到20世紀初有一段時間有一些研究發表,但是最近十年有開始銷聲匿跡了,至少有份量有影響的研究似乎不多(歡迎指正)。

要回答這個問題,頭緒實在是太多,看我能否一一道來。

1、首先得明確問題的現象是否存在。

  • 題主說了兩個問題,相對於面對面溝通網上辯論:一是不容易達成一致;二是不夠友善。
  • 這兩個問題感覺上都存在,但是實際上有很多問題。試想,你和同一個朋友在面對面溝通的時候和網上溝通的時候哪個更流暢,更容易達成一致,更友善?(仔細想想,答案沒那麼直觀)。
  • 如果是網上和陌生人辯論,那麼又個選擇效應,對方一定是和你觀點差別非常大才會與你辯論,你如果觀點不強也不會去網上表達。那麼兩個觀點非常強又區別很大的人難以達成一致並不奇怪。
  • 兩個陌生的觀點相反有觀點很強的人在辯論的時候不友善也是正常的。

所以,題主描述的問題存在,但是沒什麼特殊的。

2、那麼線上和面對面溝通有沒有區別呢?

面對面溝通一定是實時的,而線上溝通可以是實時的,也可以是有延遲的,而且線上更容易控制。比如有人微信你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你可以延遲一下,整理一下情緒和思路再回答。面對面溝通則做不到這一點。

溝通和信息技術學科通常研究面對面溝通和計算機輔助溝通來進行對比,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我就不一一列出來源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維基百科。我先列一些在這裡。

1、線上溝通需要的時間會比較長,因為單位時間信息量比面對面溝通要少;

2、人與人的溝通當中會傳達很多社交信號,比如嚴肅的表情來傳達嚴肅的態度,微信表示友好的態度。

爭論當中友好的信號在面對面的情況下比網路溝通中更容易表達。加上面對面的時候人會比較友好一點,所以面對面溝通達成(表明上的)一致的幾率大一些。
但是面對面辯論的時候表達敵意也會更加直接。
因此,面對面和線上相比其實是放大了某些社交信息。

3、線上的很多溝通是匿名的,人在匿名的時候會比較直接或者惡毒一些。

4、相對來說,理性辯論更容易達到一致,有了共同的定義,理論,共同認可的數據,達成一致並不難。但是普通人辯論往往是觀點和情緒之爭,達成一致本來就不容易。匿名線上辯論就更加困難了。


線上和線下的差異很多,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你說的這個現象。最好在控制變數的情況下討論這個問題。

比如,線上溝通一般是純文字,最多附加表情圖,在信息傳達上,必然會比附帶神態與肢體語言以及語音語調的線下溝通,要缺失很多。更可能出現因信息損失而引起的誤會與誤解。

線上溝通如果是陌生人交流的話,就要看大家是否抱著交朋友的目的。線下既然聚在一起了,那麼更可能是希望以後繼續成為朋友。而線上可能就會完全忽略這點,並不打算和交流對象成為朋友。

而且,還要控制一個社群中的人數。線下交流,三五人已經很多了。而一個微信群三五百人都很正常。人數一多,可能會出現群體極化現象。無論你持有多麼極端的觀點,似乎都能在這個社群中找到人支持你。

線上的言語暴力(爭論)也不容易得到懲罰。線下可能會出現拳腳相加,也可能會出現情緒上的不滿。而在線上,當你激怒對方後,看不到對方的表情,無法直接以共情的方式體會到對方的不滿。

而且,還要看討論是否是有組織的。線上討論是否有主持人或類似角色的設置。線下哪怕沒有設置主持人,也很容易自動出現一位主持人。主持人可以維持討論的秩序,避免討論往非建設性的方向發展。而線上哪怕有人有能力主持討論,也可能選擇放棄治療。


因為隔著屏幕
扇不著對方的臉
所以講起話來肆無忌憚,無所不用其極。


其實不管線上線下,辯論的結果往往都使雙方越來越堅信自己原來的觀點,而不是相互靠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為自己觀點辯護的時候,會搜集很多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搜集到的證據又進一步強化了原來的觀點。

但是,影響觀點改變的其他因素在線上和線下確實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使得線上的交鋒更加尖銳,而線下的爭論卻溫和一些。這些影響觀點改變的其他因素包括:

一、利益。現實生活中,我們與身邊的人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時候我們不據理力爭,不是因為我們接受了對方的觀點,而是因為沒必要觸怒對方。網路上90%的人噴996的公司是傻逼,但是領導發的《你不吃苦憑什麼拿高薪》的爆款朋友圈,還是有90%的員工都點了贊。人大選舉,100%的都是贊成票,竟然沒有一點分歧,多和諧啊!

二、吸引力。如果一個人對我們有吸引力,我們就容易接受對方的觀點。與追求利益不同,我們不是因為想要獲取對方好感而接受對方,而且真的心甘情願的改變了自己的觀點。比如,本來你很討厭過聖誕節,覺得都是商家搞出來的氣氛,專門忽悠無聊,淺薄,從眾的人們買買買的,但是你遇到一個特別喜歡的女孩子,她告訴你,她知道商家宣傳聖誕節的目的,她過聖誕節,不是為了買買買,而是為了給無聊的日子增添一點樂趣,為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些激情,雖然聖誕節的故事是假的,但是過聖誕節的人體驗到的感受是真實的。你聽了對方這樣說,還能拒絕為她準備一頓燭光晚餐嗎?

三、權威性。網路上大家了解不多,不承認彼此的權威性,但是生活中,大家都知跟知底, 如果你知道對方是某個領悟的專家,你就很容易接受對方的觀點了。比如,大家對中醫是否科學爭論不休,其實普通人對這種專業問題都是憑感覺,沒什麼實際證據,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候,有一位醫學協會成員,研究中醫幾十年,發表國際專業論文好幾篇。如果他站出來支持中醫,我相信,你再怎麼自信,也得被對方的權威折服了。

四、觀點的公開性。薛之謙和李雨桐,如果不是公眾人物,在網上公開撕逼,結果肯定不會弄到現在這樣一發不可收拾。觀點一旦公開,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私下裡,承認錯誤沒什麼大不了,不會有太大影響,而公開的觀點,承認錯誤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打自己嘴巴,所以很多人明知有錯,也要拚命狡辯,打死不肯承認。

五、支持度。線下的交鋒,雙方人數都比較少,都不知道自己的觀點認可度有多高。但是在網路上,往往是一群人對一群人,一旦有了群體,就有了強大的力量支撐,感覺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鬥,大家相互支持,因此會更加強化自己觀點。

總之,線上是一個匿名化的,更加自由的社區,大家彼此陌生,吸引的都是支持自己的人,也更被支持自己的人吸引,大家相互支持,一起戰鬥,沒有顧及,沒有權威,不計後果,而且一旦認錯,永不得翻身。所以,網路辯論只會讓我們越來越分離。


前天看到的圖,這麼快派上用場了哈哈哈哈~


中文字博大精深,網路上的溝通是通過文字,你此刻的心情是什麼從文字中就讀懂了什麼。

在彼此通過文字溝通時,每個人都在自我編輯,通過大腦然後通過肢體通過文字,然後按發送鍵。期間給足了彼此思考的時間,所以每個問題的回答基本上都是理性和自我理解到點。

但是面對面溝通時,有一個現象就是彼此溝通是一人一句,回答的速度大大減少了表達的意思。有些人表達能力低,更容易再來不及思考的時候脫口而出。本能的反應讓彼此的溝通出現極大的反差。


莫名其妙被邀,

就問你一個問題,男女交往的時候,對方當面問,

「今晚吃什麼?」

你怎麼回答?


謝邀,個人觀點,網路上抒發的自己的想法不太需要付出相應責任,面對面交流更能知道對方的語氣表情,從而更加理解對方。對著屏幕溝通只會不斷加強自己持方意見而不斷肯定。最後導致分歧越來越大。


現實中如果有機會討論到價值觀的深層次部分,並且討論得足夠充分,礙於法律不會動手,心裡咒對方千遍萬遍也是少不了的。
以對快手的看法為例:
支持:人民群眾喜歡,你不喜歡,你算老幾?俗和雅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沒有明確證據表明違法,那就是自由,平台本無罪!
鄙視:快手為黃、黑、毒(溜冰神曲等)細菌提供了發育溫床,樂見其成地鼓勵低俗,無視底層群眾見到更好的世界的權利,應該整頓。

這兩類人彼此深刻了解以後,能不心生間隙?網路給原本就有的隔閡帶來了面世的機會,而不是因為氛圍和隱匿性的關係製造了隔閡。


謝邀 @劉柯
網路畢竟是虛擬世界,面對的是屏幕而非本人,即使言語過激也不會給自己帶了什麼實質性的傷害,而且雙方在生活中也不會有什麼共同的交集點,因此更容易各持己見堅持自己的觀點。

誠然,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一樣,不同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雙方或多或少都有些交集,簡而言之大部分都是朋友的朋友,礙於情面沒有言之過激的必要,至於那一小部分路人甲稍有不順心意者,連讓座,插隊等等些許小事都會搬出咱們老祖宗傳承的諸如禮儀,道德等等大道理來捍衛自己的觀點,輕則口舌之爭,重則拳腳相加,更有甚者一不留神就上新聞,一時之間名揚天下舉國熱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各站一隊,各持各理各抒己見如此那般喋喋不休……所以說,線上線下,其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分別。


思維自我行成閉環的人是不需要討論的,因為不接受別人的觀點,別的理論進不來。其實一件事物往往有很多解,也很有可能每個解都是有效解,都能形成閉環,那麼彼此間將會絕緣。


因人而異吧我覺得。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線上交流確實更激烈一些,因為見不著面,不太會估計氣氛和面子之類的事情,而且因為文字交流,其實思考會比口語交流更多更細密一些。沒有物理條件的制約,內心的猛獸就釋放出來了。其實這樣往往也顯示出當事人線下生活挺憋屈挺慫的


一旦吵起來,面子大過天,不能有一點認輸。


額。。。。莫名其妙又被邀請,謝邀
抖個機靈吧,
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和其正先沒了


很簡單,虛擬和現實區別太大了。虛擬世界,勞資看誰不爽就罵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現實生活中 一個話題的爭執者 可以是你的同學,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父母, 也可以是導師,你總歸是有顧忌的地方。即使是陌生人,如果他帶個金鏈子,腦滿腸肥,襄一口大金牙,我估計你也不敢指著他鼻子說:你TM個傻吊 怎麼會有這種sa bi觀點。


兩個因素:心理和環境

心理學:人們大腦會自動收集對自己原有觀點有利的信息,而忽視和貶低與之相反的信息。

而想要接受與自己原有觀點相反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認真思考,理智冷靜的事。兩個人在網上這種無法達到理智探討的環境下爭論爭吵只會拚命反駁對方觀點來支撐自己的立場,最後目的就變成維護自尊心罷了。


大概是因為:大家從辯論一開始就抱著一種」這場輿論我不能輸,我一定要贏!」的心態去參與討論的吧。和對面看不見的人較著無形的勁。

什麼時候大家都能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討論問題的時候,才會真正去理解和思考對方的觀點吧。


突如其來的幸福,謝謝邀請,其實我覺得兩個人爭論,對於一個事情,他們爭論不僅是強化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會去想盡辦法去否認另一方的想法,所以爭吵的同時也不停的按時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對方的想法是錯的,所以就會越來越堅持自己的,更加排斥對方的。


回答這種討論性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說法最舒服了。

在腦海里想一下,你和同桌討論一個問題,即使倆人爭得脖紅臉粗,也不會罵起來,畢竟因為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會上升到個人「仇恨」,如果你因為這和同學發生矛盾,產生的影響就是自己的圈子越來越小。

但是,如果在網路上,一個你看不見的人反對你的觀點,那在你的意識里,他就是你的對立面,也就是「敵人」。朋友來了有美酒,敵人來了有拳頭。現實中不敢動手,但可以動口噴啊,所以就出現了,堅定的站在自己的觀點上反對別人的。


謝邀....
以下純屬個人看法:

先說結論,網路這個大平台更傾向於表達自我言論,而不是一個好的交流平台(不要和我舉個例,我是說更傾向於)


網辯的時候彼此企圖說服彼此,but
(非群體)
1.你不知道和你有矛盾衝突的對方是ai(洗洗睡吧)還是真人,如果是真人,粗略分下:
如果是水軍,那不用說,錢買來的,沒得聊。
如果是路人,嗷,人的成長環境複雜多變有無數種可能,各自站在各自視角,用彼此的十幾二十年或許根本不同的經歷來費勁口舌爭辯,往往很難達到協商一致的圓滿結局(參考三觀不合分手的情侶....)

當面相處這麼久也會有處理不好的矛盾,更何況是網聊。

2.說服對方至少需要一個『了解對方』的基礎

而大多數網辯是沒有的,或者說不確定的且很難做到的。

3.『輸』
正常的大部分人都更想『贏』
說不過就罵,就撕.....
大環境太浮躁

(以下群體)
4.先入為主
粉絲群體撕逼的時候.....那個天昏地暗啊....
只有自家粉絲,和黑子....無論你什麼身份都會被貼上『敵對標籤』
至少微博上大部分撕逼都是唇槍舌劍的戰鬥,而不是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你嗑瓜子我扯淡的友好茶樓氣氛....


5.留著補充,學生黨,經歷不多,臨時手打,思路不清,邏輯錯誤地方,歡迎指正。
ps若是有能不撕好好辯的網路環境請私信我。

6.嘛,群體撕逼的時候誰人多誰聲音大誰控評厲害誰就相對更能操控輿論。真的就是戰爭,不是說服的過程,是誰嗓門大的鬥爭。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最近網路上很多人自稱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是純粹的心理疾病嗎?
高冷和內向的區別是什麼?是一個人的什麼行為表現使旁人認為其高冷(內向)而不是內向(高冷)?
請問如何才能克服去健身房鍛煉時的自卑和恐懼心理?
如何改變思維?比如強迫思維,強迫症等?如何改變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和心理?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溝通 | 說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