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問題的人,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


(開始回答問題之前,小編想放一張由這個問題想到的漫畫:任何一個身體器官生病時,人們都知道去看醫生,並會受到安慰。唯獨心理生病,卻被認為是在矯情,還得遭到嫌棄。)


從「有心理問題的人,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這個問題中能看出來,人們對「心理問題是什麼」還抱有一些疑惑,而題主的想法也代表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現象:

人們聽到心理問題的第一反應可能不是同情,而是抗拒或者嫌棄。

而這一切都要從這個問題說起:心理問題一直被嚴重污名化。

許多生理疾病曾經也有過被污名化的階段。在醫學並不發達的19世紀,肺結核被認為是由於患者意志脆弱、情感過於強烈所引起的偏執意象造成的;癌症被視為邪惡、野蠻的化身。

這種我們現在看來荒唐至極的認知,在當時可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如今,醫學的發展使人們對於軀體疾病的認知增多,「滾蛋吧腫瘤君」讓人們熱淚盈眶,「抗癌鬥士」這樣英勇正面的形象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里。

這些軀體疾病逃脫了被污名化的境遇。

現在,輪到心理問題了。

什麼是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

心理問題的污名(mental health stigma)可以被劃分為兩個類型:來自外界的社會污名,以及被患者感知到並內化了的病恥感

心理問題的社會污名(social stigma)一般通過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表現出。

  • 刻板印象:指整個社會對於心理問題的一種錯誤的、固化的認知(如: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很危險);
  • 偏見:是社會刻板印象在認知和情感上的表現(如人們厭惡、害怕心理疾病患者,認為他們是「神經病」);
  • 最後,歧視是偏見在行為層面的呈現(如:人們會躲著心理疾病患者,會告訴別人離Ta遠點)。

目前對於精神和心理問題的錯誤認知是呈兩極化的:要麼過分輕視,認為他們只是無病呻吟,「有什麼可抑鬱的啊,緩緩過一陣就好了」。

要麼誇大甚至戲劇化,「聽說他們家有親戚是精神病,這病肯定是遺傳的,你也離他遠點!」。

只有那些真正被它們傷害著、傷害過的人才知道,心理問題不至讓你變成張牙舞爪的怪物,但也不是你能「挺一挺就過去」、「打起精神」就能解決的小情緒。

病恥感(perceived self stigma)

主要是因自己生病而產生的羞恥感(shame)。

社會給有心理問題的人打上了一個「變態、不正常」的烙印,然後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患者自己似乎也接受了這種設定,認為自己得了病「很丟人」。

研究表明,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恥感要顯著地高於癌症患者的。

簡單心理發布的《2016心理健康認知度與心理諮詢行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46.2%的受訪者認為心理脆弱的人才會有心理問題,26%的人認為心理「有病」才需要做心理諮詢。在偏差樣本的情況下,仍有很多人對心理諮詢和心理疾病持如此消極的態度。

人們到底在怕什麼?

他們也許懼怕的是世俗的壓力,也就是別人對他們「指指點點」。

一個人可以躲開很多東西,但唯獨躲不開來自別人的judge。

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願去求助,是因為如果別人知道了Ta在做心理諮詢或是去精神科,會用異樣的眼神看Ta。

就算他們自己有求助的意願,他的家人、親朋好友也可能會阻止,畢竟在現在人們心中,有一個「有心理問題」的親人,是很丟臉的事情。他們不想承受隨之打包而來的負性輿論。

一個父親對我們說:「如果我的兒子是精神病,別人該怎麼說我啊!」

無知者無畏,知者不懼,

一知半解才最讓人心生畏懼。

很遺憾,我們對於心理問題的了解正處於這樣一個尷尬的階段。

自崔永元公開承認自己曾患抑鬱症之後,抑鬱症所代表的一些心理問題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大眾對於它的嚴苛態度開始緩和下來。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點心理困擾的名詞,但並不明晰其確切含義。

於是憑著自己的猜想、以往的常識性認知,再加上不良信息的誤導,心理問題就很容易被妖魔化。

Chris Crandall在一項對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研究中,列出了三個因素,直接影響一種疾病被污名化的程度:


1. 責任度 Responsibility:

指大眾認為一個人所患的心理問題在多大的程度上是由於他自己的問題。人們認為患者承擔的責任越大,則越容易引起大眾負性評價,人們越無法產生同理心。

例如,人們認為感冒是由於病毒引起的,抑鬱焦慮是因為自己內心太脆弱敏感,所以沒人會歧視一個感冒的人,卻苛責抑鬱症患者。


2. 危險度 Danger:

表示在何種程度上,人們認為心理疾病患者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當然,越感到危險,偏見就越強烈。大眾傳媒在這個維度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失偏頗的新聞報道里,經常會看到:嫌疑人在進行犯罪時處於心理疾病發作期,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心理問題容易被當做逃脫法律制裁的借口)。影視劇中出現心理疾病患者都是臉譜化的,非瘋即傻。

3. 罕見度 Rarity:

大眾認為某種心理問題越不普遍,便覺得它越嚴重,其被污名程度也越高。這可能仍然源於人類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會本能的產生恐懼。

比如「解離性身份障礙」,對於不熟悉這個詞的人來說,對它的想像可能是「患者會突然變成一個變態殺人狂,然後又突然變回正常什麼都不記得了」這種程度吧。

在本來就已經很嚴峻的現狀下,媒體的誤導又加重了污名,並使之持續存在。

一些媒體為了博人眼球,賺點擊量,在宣傳上會以心理問題作為噱頭,大肆渲染其嚴重程度以及發病率。

「每7個人中就有1個精神分裂症」、「得了某種疾病的人要麼殺人要麼自殺」,不負責任地放出這些毫無根據的言論,誤導了大眾,也抹黑了精神疾病和心理學。

光從曝光程度和呈現內容來看,人們在之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下,會加重刻板印象,把假象當作科普,把偶然當作規律,把相關當作因果。

病恥感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1. 耽誤治療,加重惡化

對於有心理問題的人來說,他們不僅要承受心理問題本身所帶來的痛苦,另外還要承受額外的病恥感,這無疑是雙重的負擔。

有一些人的抑鬱或焦慮程度很嚴重,但因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自己被劃分為「瘋子」,所以不承認自己的病情,拒絕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最終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不斷承受疾病一遍遍發作的痛苦。


2. 社會排斥、社會隔離

雖然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下,不得不對一些喪失正常社會功能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強行隔離,但這不代表社會應該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

父母不願意自己的兒女找一個有心理疾病史的伴侶。公司更不願意僱傭有心理疾病史的員工。

而對於存在心理困擾的人來說,最需要卻也最難以得到的就是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3. 危害他人

如果患有嚴重的精神問題,卻不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默默忍受和否認不僅是對自己健康的不負責任,也使周圍的人暴露於風險之中。

心理疾病患者如果拒絕接受治療,確實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被社會規則所接受的異常行為。

不良行為可以被理解,但暴力不能被容忍。我們應該給予他們寬容和優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具有侵犯別人權益的特權。

要如何幫助心理問題去污名化?

患者自身 不要等骨折了才想起喝板藍根

病恥感讓人們羞於開口求助。如果你自己感覺到不舒服,請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和心理服務。

心理諮詢的作用就是在平常的時候幫助人們自我成長,解決生活中的發展性問題,以及緩解輕、中度的抑鬱焦慮情緒。但並不能處理處於急性應激期的精神問題。

然而,簡單心理發布的《報告》中顯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當人們出現注意力障礙、進食障礙、自殺等嚴重心理困擾時,才願意進行心理諮詢。但這些嚴重性心理困擾本應該要求助於精神科顧問的。

家人、朋友們 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

國內外已經有眾多研究證明,社會支持、家庭的寬容、溫暖的環境氛圍是患者能否良好康復的重要因素。

遭受心理疾病困擾的人們,往往感到在與來自全世界的偏見和惡意作對,如果家庭成員再不和患者站在同一邊,那麼他們便真正成了孤立無援。

作為心理疾病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他們同樣需要社會支持。

作為照顧者,他們一定會反覆地感到沮喪和無力,但目前已有很多疾病患者家庭成員的互助小組(如孤獨症患兒的家長形成聯盟,相互幫助,學會照顧孤獨症患兒),來幫助患者及其家人度過難關,讓患者感到「我雖然不完美,但永遠不會被拋棄」。

我們每個人

當每個人都遵循UNITE原則

  • Understand 了解並理解:

了解關於心理問題的知識;了解孤獨症的癥狀和病因,就會理解孩子怪異的舉止。了解是改變的開始。

  • Nurture mental health 關注精神健康:

身體健康已經是全民關注的時代,養生文章已然席捲了朋友圈。如果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能有身體健康的一半,病恥感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強烈。「這是個自我關注的時代」——我們的關注點應該從物質轉向精神了。

  • Include others 包容所有人:

從社會隔離到接納是一個過程,但每個人的努力可以加快這個過程。社會的多元化正因為它是由各種不同的人組成的,每個人都不應該被刨除在外。把每一個人當做獨特的生命個體來看待,而不是只看到ta身上的標籤。

  • Talk openly 大方地談論:

拋開顧忌,開始去談論心理問題,無論以何種形式,在論壇上、微博上、朋友圈中、向家人、朋友……everywhere。當這個話題不再是個「忌諱」時, 沒有人會羞愧。但前提是,使用精確的詞語,停止對於精神疾病和心理困擾名詞的濫用。

  • Embrace therapy 接納心理治療:

看病沒什麼可恥的,不需要藏著掖著。心理治療就像養貓一樣,是一種提升幸福感的手段,我們總說這個電影治癒、那個美食治癒,但真正治癒的心理治療,我們卻把它當做可怕的事情。

以上回答,仍然無法為消除心理問題的污名提供一個準確的答案和途徑,就像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們已經向我們普及了那麼多關於偏見和刻板印象的知識,但我們仍無法徹底消除歧視一樣。

即便在人生中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就處於弱勢和少數的那一端。

這是一項艱巨且持久的任務,我們知道單憑一己之力,並不能顛覆整個社會長久沿襲下來的觀念。這個問題回答的影響力,對於幫助那麼多正在遭受心理問題和外界歧視雙重摺磨的人來說,顯得那麼微薄。

但我們一直在努力著,

讓世界變得更好,對我們來講不是一句空話。

最後,想以小編很認同的奇葩說中一位辯手的話作為問題的結尾。

在討論是否應該向父母出櫃時,有人說:「現在的國內社會還不具備出櫃的條件。」但她說:

「社會條件就是個悖論來的!社會條件不具備,不能出櫃,社會條件具備了,沒有柜子。那我們今天還討論這個問題幹什麼啊?」

這很艱難。但至少有一個簡單的努力,希望大家也能把這個答案贊上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讓我們溫柔地推翻這個世界。」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挺有意義,因為這涉及到了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即人們普遍缺乏感情,或者說感情已經是一種比較奢侈的東西了。人們很懶於、吝嗇於或很少有力量對別人付出一段感情,甚至是在正常的同情和關心範圍。

(1)關於這個問題,實際上,所有的心理問題形成都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有可能來自他們本身,比如說這個人的性格問題,容易導致他們產生心理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外界原因,比如個人受到太嚴重的刺激或接二連三的打擊,導致他們出現心理問題。但實際上從某個哲學的角度,比如在《尼科馬克倫理學》中的亞里士多德看來,一個人是否值得同情和關心,並不在於他的情況是怎麼產生的,而在於現在他是否處於深深的痛苦當中。他認為,對一個痛苦的人表達同情和關心,這是一種人類的天性,是種值得讚揚的美德,這並不以痛苦的來源而進行區別。這是第一個方面。

(2)第二方面,同情和關心並不代表責任和義務。有很多人認為,你如果同情和關心一個人,就代表你願意為他負起責任,對他的快樂或悲傷有所義務,但實際上這才是最大的誤區。你的同情和關心可以表現為,你對他好,你說一些關懷安慰的話,做一些讓他開心的事情,但並不代表你從此以後要負擔起他所有的喜怒哀樂,不代表你以後要負責一直做下去。你對一個人表示同情和關心,這已經是你美德的體現,並非代表要負擔一輩子。所以說,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必須把上面的責任和義務區分開來,很多人就是這點區分不清楚。

(3)一個人再痛苦,旁人再希望為他做點什麼事情,但是,最終他的人生還是得由他自己負責,他的喜怒哀樂還是得靠他自己來選擇或承受。旁人可以幫助他,也應該對他同情和關心,但每個人都不應該逾越出自己的界限和範圍,你不應該承擔旁人的喜怒哀樂,而這個別人也不應該認為這是你的責任。我覺得只要把這點弄清楚,人們就會更願意也更明確去付出自己的同情和關心。


值不值得取決於我們對問題的歸因:
如果我們認為問題由不可抗力造成,我們傾向於同情;
如果我們認為問題由自由意志導致,我們傾向於批評。
比如,因吸毒、亂性造成的AIDS得到的理解關心少,因母嬰傳染導致的孩子AIDS,我們非常同情。

心理問題常見的歸因有哪些?
1、不做死就不會死(自由意志)
2、家族遺傳史(基因,不可抗力)
3、早期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不可抗力)
4、過度挫折經歷(霉運,不可抗力)
5、性格(自由意志)

然而,事實是:
心理問題往往由多方因素造成,基因和經歷會塑造性格,消極性格會導致壞運氣如影隨形,繼而惡化經歷。
愛做的性格有環境+基因的共同塑造,遭遇重大挫折依然樂觀的性格也離不開這種塑造。
這樣講,似乎有基因+環境的決定論意味在裡面。從心理諮詢的效用性來談下吧:
1、提供新的、與過往造成心理問題不同的人際環境刺激。
2、引導對過往經歷、天生氣質類型等造成的問題需求的反思。

大多數都有反思的能力,這就是自由意志的作用。

所以,我覺得,相比於不可抗力,自由意志發揮的空間並不多。只是因為很多不可抗力產生於我們見不到的地方,我們見到的是ta糟糕的性格、價值觀、言行方式,於是我們容易歸因到自由意志上。
所以我覺得,他們值得同情與關心。


在一年多前,我抑鬱(還未自知是客觀的"病",而當成是「罪」)得最嚴重的時候,向一個多年同學,「知交好友」求救。
因為情緒原因,之前已經多次表達了依賴感。她從原本的熟絡而愈發表現得冷漠。讓我更加不安。
當時我故作輕鬆地問:「你是不是討厭我啦XD」
"是。"冷淡的口氣。
「……為什麼啊?&>,&<」
"因為我覺得你很蠢。"
她是認真的。
我當時就哭了。在黑夜裡,用她沒留意到的方式抽身回去了。

掐著自己的脖子:「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全無意義,不被任何人期待,只是無盡的痛苦,找不到一點好轉之法。但還是不想這樣。」

好幾個月後,終於緩過勁來。
開誠布公地與她談起之前的對話,提醒她明白,那兩句話給我增添的傷害。
她接受了,沒有道歉。我也並非想要道歉。

現在我們是一般朋友,事務性上的互相往來和幫助沒有斷絕。
但不會再把感情寄托在她。「朋友只是偶然相聚的兩朵浮萍,不需要什麼聯繫。」是她的交友觀。
以直報直。
——————————————————————————————
說回原題,
「值得不值得」太上帝視角了。就好像問是不是所有人生而平等?
放在具體情境里,個人觀點是,要對他真誠。
如果他沒有向你求助,你也無意無力關心,便退開。

如果他向你求助,看他抑鬱之前的為人。他應該是珍重你們之間的關係,信任你,又真的獨力難支了,才開口的。
如果也重視他,力所能及就關心。
當他哭著祈求你,請相信他只是暫時得了病,他會好起來時,請相信他。
因為其實,「你要堅強,你要開心一點,我重視你。」對心理有問題(抑鬱)的人也不是對症之方。
因為他的病的癥結,正在於的確做不到「要」開心和堅強。
就好像瘸腿的人再怎麼強撐也無法如正常人的姿勢一般走路一樣。
但是,瘸腿只是病。你會因此看不起你的朋友嗎?或者覺得他在裝,是自作自受?

抑鬱也是病,也是客觀現狀,也是可以通過合適的對症之方治療的疾病。
他對你足夠重要,你有足夠能力的話,你會自覺去研究這個「對症之方」。

如果你不重視他,也不要因為這,或自認為情緒問題沒什麼大不了,就隨口說些諷刺調侃的話應付。
「你不開心是自作自受。」對抑鬱者是殺人刀。
平時的對頭,尚不會恨到非手刃吧?遑論「朋友」呢?
真誠,把他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即使是拒絕,也不會給他更增添傷痕。

抑鬱的人,在情緒上不認為自己值得世界上任何一件好事。所以求助,也是痛苦得壓抑不住,對「自己需要求助」甚至都是羞愧的,所以並不會對求助有「能解決問題」的預設。

所以充分尊重坦誠拒絕,他能接受你的退開,甚至會為這尊重而感激。

但如果「諷刺調侃應付」。會加劇他的羞恥感。加重病情。萬一因此出了事,沒有「責任」,但也難免後悔吧……


更新一樣,那句「其實你很好,只是你不知道」非原創,是一本漫畫書的名字,

……………………………………………………


我堂嫂很愛她老公,可她老公不把她當回事,仗著她喜歡他,就各種花天酒地。當著我堂嫂的面和別的女人玩曖昧,而且她還不能說,一說他老公就跟她吵,打她,
我六年級那年,她懷孕了,後來她流產了,是因為我堂哥不想要孩子,而我堂嫂又想要,所以他就推了她一把,導致她很多年都不孕。
我 初一他們出去了,後來我高二才知道,我堂 哥把她帶進了傳銷,在後來他們回來了。

…… 我很心痛我堂嫂但卻再也不想管她…

因為,她沒結婚時,她對我說:「xx,你哥對我一點都不好,你說我都對他那樣了 ,他怎麼從來都不對我好,我到底要怎麼做?」我說:「離開他吧,他不值得你花那麼多心血,」可是她說舍不的。
後來她流產她哭說:「他怎麼了這樣,那也是他的孩子呀,他怎麼就這麼狠心,可憐了我的孩子,我以後怎麼辦」看見她小產疼的臉都沒有血色我說:「別傷心了,身體要緊,咱把身體養好了,離開他吧,他不值得你這樣糟踐身體,你又不差,何苦呢。」她還是說捨不得,我說那你就和他好好過,她說她受不了
再到去年,他們從外地回來了,我堂嫂又開始對我說:「我堂哥一點都不在乎她,幾年都沒和她在一起(傳銷里分開住),我該怎麼辦」我說:「你跟他在一起你開心嗎?他有什麼好,值得你如此死心塌地,你很好,很美,他根本配不上你呀」她說我都知道可是我捨不得,我說,那你就和他好好過。她又說她過不下去,受不了
再到後來她對我說她婆婆買了一袋草莓,等她回家,她婆婆和他老公已近吃完了,還對她娘家媽說,今天給她買草莓吃了。
再到後來她說她不敢在娘家呆久了,她婆婆會罵她,她娘家也不敢回了,她又問我怎麼辦,我說婆婆跟媳婦多少都有點矛盾 ,她叫你幹嘛幹嘛,陽奉陰違不懂嗎,表面哄著。她說這不行的,要是被婆婆知道還不得大鬧天宮,
再後來……………………
再後來她說:「………………,我該怎麼辦,」我嘆了口氣說:「我不知道」
再後來,她每次都對著我訴苦,每次見面都說,然後我就反覆安慰,勸導,最後我累了,以學業為借口很少和她出去玩了
從過去到現在我一直都很心疼她,覺得她傻,可是什麼也做不了,我給她出過很對注意,但她都一一否決,我真的無能為力,怒其不掙,哀其不幸。

看到這裡,知友們要說她是因為她信任我才告訴我。我以前也這麼認為,可是後來誰都在說她的事,我明白了,她只是想找個傾訴的人而已,多年未見的初中同學她可以傾訴,對著我媽媽訴苦,我就幾個姑姑她也經常「談心」,甚至我媽媽的妹妹的女兒(也就是我表姐),我外婆,我舅媽她也說,所以後來只要她家裡有一點風吹草動,全世界都知道,我又說:「這些都是你私人的事,為什麼告訴那麼多人」她說她相信她們,可是她不知道,背後的人都在看她們笑話,就和祥林嫂一樣,祥林嫂說著自己悲催的身世,說著自己的孩子被狼吃了,開始巷子里的人都很同情,甚至還有專門來問她的,就是為了聽完「慈悲的流幾滴眼淚」
今年過年她對我說,她要離開他,她再也受不了,我說好,還為她感到高興。她把行李箱都買好了,今年四月,她壞孕了。
我堂嫂待人很好,一片赤子之心,找的很美,身材也好,而且她爸爸是搞房地產的,很有錢,但是她爸爸出軌多年,和她媽媽也是分居很多年了,可能因此從小她就很缺少人疼愛,以至於當初我堂哥對她一點點好就令她死心踏地,明明我堂哥個子不高,人也不帥,我堂哥根本就配不上她。
她認為自己丑,身材不好,沒有人愛她,常常抱怨,自己認知失調,這就是我覺得她心裡有問題的地方,這個傻姑娘,明明她很好只是她不知道,
……………………………………………………
文筆不好大家將就看吧,還有,我認識的人都不耍知乎,不會被熟人看,所以就不匿名了


該同情還是要同情的,但是一旦折磨到你頭上就會覺得真他媽可恨啊!!!


小學的時候 我的班主任在我旁邊放了一個傻逼 這個人之所以是傻逼是因為他有小兒麻痹加人品很爛手很賤。由於各種原因,我當時是一個成績一般不愛表達的人,所以老師就很天然的認為把那個垃圾扔給我可以自然降解,完全無公害,然而她錯了,哥只是不表達,沒有說不會表達。那一段他把墨水,鼻涕,污言穢語各種往我身上發泄,哥震怒,追打罵踢踹錘無計不施。向老師提出換位的動議後,換來老師的一句:「他有病 你應該包容他」 我現在想說:「病是影響他壞的構成要件嗎? 他壞是因為他每天上課四肢亂顫, 搞的我心神不寧;他壞是因為他每句話都吐字不清還寂寞空虛冷的非要拉著我聊天,他壞是因為他沒教養,他壞是因為他很煩,他的一切壞都是一個事實 和他的病沒有半毛錢關係。」我當時作為一個10歲的兒童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當然 這件事還是因為我的堅決抵抗過去了。你要是相問為什麼我的爸媽這麼尿都不站出來說句話,我想告訴你他們就是很尿連個屁都不放,老子現在20歲了回想童年的種種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不是他們親生的這個不爭的事實。 TA有病 關你什麼事 該幹嘛幹嘛


用不著你們指指點點,管好你們自己吧。


要同情不要關心,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但請離我遠一點。


我甚至都不想談同不同情關不關心,只希望有的人能只把這看作是病而不是罪。 不奢求更多的關心與同情但希望少一些奚落與嘲諷。僅此而已吧。


可以不管因為沒有義務,但請不要傷害,這也是底線。


癌症病人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
心臟病人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
肝炎病人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
骨折病人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
齲齒病人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
感冒病人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
……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問題?
並非值不值得,交往後自己評判,但也求勿要落井下石,說出類似於「就是作這樣的話。」
心理問題成因無數,和所有患病者一樣都是病,請一視同仁。
沒必要用值得來形容,患心理疾病的人並不需要同情,他們需要理解。


關於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值不值得,但是從我身邊的人態度看來,是不值得
我也不想把我的情緒強加在別人身上,我更加十分明白,忍著我是情分,不忍我是本分
但我這輩子也不會忘記我那時候抑鬱症周遭卻都覺得我矯情離我遠去然後我一步步爬出來的情景
那時候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但那時候她棄我不顧,後來她來找我重歸於好,我接受了,但我深知我這輩子都不會再全心全意的相信她了
不只是她,那時候的所有人,無意中試圖將我推到地獄的所有人,可能她們真的察覺不到,但那不是我無故承受的理由
在這個問題上,我過於自我是真的,我做不到用以前的心態面對她們也是真的。
一件東西出現在你生命中了,然後又走了,不代表就會回到沒有這件東西的時候
於我而言,抑鬱症就是這樣一個東西。
我到現在仍然熱愛自己的堅強,儘管我的複習並不理想,但我活下來了
我戰勝了那時候在異地他鄉跳下去的想法,我戰勝了孤立無援的苦悶和痛苦。
如果是我啊,我一定會盡全力關心幫助的,因為我清楚的明白,光是走出來,就有多不容易


暫且撇開同情和關心,大多數時候跟父母坦然自己的心理狀況不太正常時也是被回復一句:真正有病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病。

社會對患有心理問題的人們來說,還是太冷漠。
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因為疾病的外化表現情況不同,每個人的狀態也不同。
有些患病者至死都覺得自己是一個陽光開朗的健康人。
有些患病者早早察覺到內在的異變。一部分求救,一部分置之不理。
身邊有患過抑鬱症的朋友,現在看上去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女孩,她談起自己之前的經歷,一句話,感覺是墜到了最深最深的谷底。
患心理疾病的人毫無疑問是需要他人的引導和關愛的,但是相應的需要有付出關愛付出引導的人,除了醫生外,奢求於其他人幾乎是奢侈。
不說現在人際關係冷漠,就連朋友曾經在嚴重患病時回過神來找她的其他朋友聊天時,其他人竟然都以為她在無病呻吟。
這真的非常殘忍。 心理疾病到今天也受到了不少的關注,只是希望人們多一份心思,多一些關愛,起碼讓那些墜落著的人們感到上方還有一絲光明。
另外,有條件去看醫生。


沒有 必要刻意的同情和關心, 像正常的 朋友,同學,路人就行了。
心理問題也只能自己 慢慢咀嚼,可能一輩子也 很難改變。但那些問題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學會接受,承認,面對就好了。

心理問題 就是個悖論,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心理問題。從 家庭教育,成長環境 某種創傷可能 就造就了 某個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也有很多種,像 不善於建立親密關係,孤僻,易怒。
有某種心理問題的人, 程度也會差很多。 從輕微 到嚴重影響生活,不同的人都會不同。

大多數人應該 都不願意把自己的 脆弱暴露出來吧。除非是特別親密的關係。
另外,有心理問題也很正常, 為什麼需要同情和關心呢?

同情和關心 只在自己 的善良,沒有什麼 值不值得。 不能把自己 置於「優越」的位置 去思考,衡量 別人 值不值地獲取自己的「同情和關心」。 關鍵是看自己夠不夠善良,當然 同情和關心 不等於 責任和義務。


不討論值不值得同情和關心,只講兩個我身邊的真人真事。

外婆所在的小區有一男一女兩個比較特殊的人物。

男的且叫他G,他父親之前是GMD高官,他自己是留洋回來的,前途本是一片光明。GMD戰敗後,他父親是戰死還是自殺我不太記得了,但G一夜之間就瘋了。

從此一個翩翩兒郎變成了整天瘋言瘋語的邋遢小伙。他的母親改嫁,繼父對他自然沒好臉色,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刺激了他。

G常年穿著一身打滿補丁的,破破爛爛的衣服,經常在垃圾堆里翻撿還能吃的食物。

我之所以對G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他和外婆家還算有點交集。

外婆有時候會給他一點吃的東西,G雖然瘋了,但刻在骨子裡的教養仍沒有忘卻,每每都和外婆說謝謝。

那時候外婆家住在三樓,有時候會把垃圾桶放在門口。常常第二天就發現垃圾桶里的垃圾被清理乾淨了。

起初以為是對門的鄰居給倒的,後來發現是G,他不聲不響地把垃圾倒了,又原封不動地把垃圾桶放在了門口,來無影去無聲。

外婆和他說,不用幫她倒垃圾,但G照做不誤。

後來外婆就不把垃圾桶放門口了,G大概是跑了幾次空,後來就學聰明了。在樓下連聲喊外婆的名字,然而問:垃圾有沒有倒?

人都是懂得知恩圖報的,你對他好,他也會對你好,不管他是不是瘋了。

另一個女的就叫她W,她母親在懷她的時候生病吃藥,結果她出生,四肢倒是健全,但大腦出了些問題。

她父母都是雙職工,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儘管她痴痴傻傻,但對她還頗為寵愛。只是隨著她漸漸地長大,她的脾氣也越來越偏執和暴躁。

W喜歡吃肉,飯桌上每頓必須要有肉才行,而且只能她一個人吃。脾氣急起來,連父母都要打。

她走路也是風風火火的,那架勢感覺就是衝過來要打人一般。

外婆家住三單元,她們家住一單元。我常常放學的時候就能看到她,她每次見到我就揚著手嘰哩哇啦。而我則慌的要死,把自行車丟在單元口就逃命似的也跟著嘰哩哇啦地往樓上跑。

有次被她逮到,她一手拽著我一手摸著我的頭,天知道我有多害怕,只能僵笑著卻不敢反抗,怕刺激到她,那我就慘了。

W受大腦影響,口齒也不清晰。我又過於害怕,根本靜不下心來聽她說些什麼。

慶幸的是,她沒有打我。

後來我總是被她逮到,常常在放自行車的時候,她就已經衝到我面前了。不過,我也沒有那麼怕她了。漸漸地,我也能聽懂她的話了,她說的是:你放學回來啦。

於是乎,每每放學的時候,只要她父母讓她出門了,她就坐在單元口等我放學。一見到我就衝過來,摸摸我的頭,然後口齒不清地說一聲:你放學回來啦。

我發現W也並沒有如外界所言的那麼臭脾氣,她來摸摸我的頭,我就回手抱抱她拍拍她的背;她說你回來啦,我就笑著對她點點頭。

後來我回自己家上學,只在寒暑假才回外婆家玩,碰到她的次數就少了。

再後來老小區拆了重建,我大概有幾年沒有回過。直到新的小區造好,我暑假回去,老遠就看到她在鍛煉場上玩。

我想,她大概已經忘記我了吧,就沒準備和她打招呼。沒想到的是,她一見到我,就興奮地沖了過來,緊緊地抱著我,激動的直蹦躂。

那一刻,我是動容和愧疚的。


一個完全不專業但對心理學非常感興趣的工科男來談談個人看法。

其實,看到題主這個問題後,我心裡一顫,因為前不久,我剛剛就一個現實問題進行了類似的思考,當然,我的思考不是糾結於該不該同情和關心。而是,對於人們對心理問題的冷漠和鄙夷感到莫大的悲哀。

前段時間,也就是剛高考完的時候,一如往年一樣,發生了幾起高考生自殺的事件。每次,看到這些新聞,我都會沉默好久,心裡久久回蕩著一種深深的悲痛。可是,這次看完新聞,我又順便看了看下邊的評論,我原以為,下邊會是大家深深的悼念和哀痛,以及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反思。結果,看完評論,我震驚了,評論中竟然有一多半都在罵這個無辜的孩子。理由無非就是「你不顧及父母的感受」「你自私,你自利」,甚至有的人在這樣的理由下,發出惡毒的喊聲「這樣的人活該」,「這樣的孩子就不該活著,反正自找的,死了拉倒」。說真的,看了這些評論之後,我瞬間就氣哭了(我本來很少會流淚),瞬間感覺特別無助又失望。

原來,這些本來很可憐的孩子,在他們的眼裡竟是這麼的不堪。我甚至在想,這些抑鬱的孩子,這些容易想不開的孩子的離世跟這些義正辭嚴的人有沒有關係呢?會不會這些孩子曾經找到這些他們信任的「心理健康」的人,甚至是師長,想向他們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與煎熬時,被訓斥了一句「不長出息」呢?我真的不敢再想了。

那些因為心理問題不幸踏上了不歸途的孩子,他們的離世真的是活該嗎?他們不顧及家長?他們自私自利?

這些問題,我不直接回答,我想讓每一個鄙視這些孩子的人一遍遍地去扣問自己的內心和良心。

自殺,真的只是那麼簡單?自私了就能自殺嗎?說實在的,我高中的時候,也曾輕度抑鬱過,每天面對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壓力,來自師長的壓力,我想,每一個情感細膩的高中生都會或多或少地變得抑鬱。高中時候抑鬱的我,毫無疑問是痛苦的,可是,當我站在窗戶邊往下看的時候,我不敢跳下去,不敢離開這個世界。所以,我想像得到,一個人有勇氣從樓上一躍而下,有勇氣離開這個世界,是得有多大的痛苦做驅動。

《聖經》里說,自殺的人有罪,不能上天堂。或許,自殺的人真的有罪,可是,這罪該由一人來承擔嗎?一個人為什麼心理會有問題?是他生下來就有抑鬱症?那以後,生完孩子直接做個檢測,性格不樂觀的直接都咔嚓了不就完了?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其實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從小的家庭環境,變態殺人狂的家庭往往是支離破碎的,而抑鬱自殺的青少年也往往是被家長施加了過多壓力的。罪魁禍首是家長?也不然,每個家庭雖然都不一樣,但也是受整個社會風氣制約的,如果沒有整個社會對應試教育的過度宣揚(我這裡沒有批判應試教育的意思,畢竟,我也想不到比應試更好的教育方法),我想,也不會有很多家長逼著孩子去「學習」。

當年,虎爸狼媽的故事一出來,很多人拍手叫好,佩服的五體投地,恨不能回家就給自己孩子一腳。我真的不理解,真的很迷茫,這明明,明明,明明不是社會的一大悲哀嗎?我們明明該反思,該難過。然而,很多人卻開始崇拜以及學習。

不想再說了,也不必再說了。我說的再多,等下一次有無辜的孩子再次走上絕路時,還會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義正言辭地大罵「活該」。對此,我感到由衷的悲哀和痛苦。

我真的真的只是希望,這個社會,無數的父母,請給孩子們一個健康成長的空間。如果,當你的孩子從樓頂躍下時,不知道你們會像我一樣悲哀與沉痛?還是跟以前一樣,拍手叫好,大呼活該?
(題主就當我是從某個小角度來答題吧,我想我的態度不言而明)


我想答非所問一下。
個人在努力的時候,如果出現了心理問題,得正視自己的問題,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努力,否則無從談努力。
經常想一個問題,想努力去跨越自己所處的階級,但說實話,這幾年,我都沒有好好付出實際行動的努力,卻老是因為想的太多而導致身心疲憊,心理出現了問題,身體越來越不好。對未來也漸漸失去了憧憬。
但從今天起,我會更加註意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再想其他的問題,只有心理和身體健康,才可以更努力的付出到行動中。


你或許也需要個心理藥箱——《情緒急救》書評

通常,每家每戶都會預備一個治療身體傷痛的小藥箱,因為感冒和小傷口在生活里是很難避免的,又因為感冒不治療可能會變成肺炎,傷口不包紮可能會引起感染。然而,在一個不能避免心理傷害的年代,因拒絕、失敗、孤獨、自卑等帶來的心理傷害會造成怎樣難以預料的後果?又通常,對於這樣更為常見、後果更為嚴重的心理傷害,我們毫無準備。

遭受拒絕帶給我們尖銳的痛苦;孤獨引發毀滅性的的疼痛;喪失使我們的生活破碎不堪;難以擺脫的內疚感毒害了我們的安寧和人際關係;對痛苦的反芻傾向很快會發展為焦慮和沮喪;失敗導致極度的失望;自卑則使我們拒絕別人的幫助。

基於此,你或許需要一個心理藥箱,裡面存放著治療情緒創傷的「創可貼」、「抗菌葯」、「冰袋」和「退燒藥」。《情緒急救》就是這樣一個藥箱。它是美國蓋伊?溫奇博士所著的一本實用書,由孫璐翻譯。書里涵蓋了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與方法,對所有掙扎中的靈魂來說這本書精彩之極!

《情緒急救》分七部分幫助你創建你自己的心理醫療箱,分別是:1、拒絕:情緒傷害和日常生活的摩擦傷害;2、孤獨:人際關係的肌無力;3、喪失與精神創傷:帶傷前進;4、內疚情感體系的毒藥;5、反芻: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6、失敗:情緒「感冒」如何發展為心理「肺炎」;7、自卑:削弱你的情感免疫系統。其中每一部分又會分析具體問題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以及一般治療原則和相應的多種治療方案。它還會告訴你,什麼情況下你需要諮詢心理衛生專業人士,可謂關懷入微、體貼備至。

對於讀到這裡的朋友,我為您的耐心點贊。為了犒勞您的那份耐心和不知疲憊的眼睛,下面我要放出爆炸性案例了。看官,且繼續往下讀。

關於拒絕,我有話說。

書里有這樣一個案例:請想像一下,你和兩名陌生人坐在等候室中。其中一個人看到桌上放著一個球,就把它拿起來,扔給另一個人,那個人微笑著,看了看球,又把球扔給了你。讓我們假設,你扔球和接球的能力都足以完成這項任務。你把球扔回給第一個人,他又迅速把球扔給第二個人,但是,接下來,第二個人沒有把球扔給你,而是扔還給了第一個人,這就意味著你被排除出了遊戲。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會有什麼感覺?你的感情是否會受到傷害?此事能否影響你的情緒?你的自尊心會受到何種影響?

是的,感覺會很受傷,嚴重影響情緒,也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因為我真的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那是在大學期間,和室友關係一度比較尷尬。宿舍四個人一起住著,天長日久的,也難免會有摩擦,這並沒什麼。但是,那個女生的那幾句話,我至今都難以忘懷。那是一個晚上吧,都快要洗漱休息了,我們四個各自捧著各自的電腦,玩得不亦樂乎,大家都靜靜的各自玩著,誰都並沒有要準備休息的意思。這時她說話了:「那麼晚了,你倆怎麼還不睡覺?咱們該睡覺了。」我回頭一看,原來她是沖著另外兩個人說的。我心頭一緊。屋裡就四個人,她撇開我,對另外兩個人喊話,很顯然,我被排除在外了。我當時覺得像被人狠狠的扇了一記耳光,我被名正言順的落單了。從此在宿舍,我的尷尬也變得比較多餘。三八線都劃好了,我還有什麼可尷尬的。那個女生還是「你倆」長、「你倆」短的說話。而我除了睡覺,不會多待宿舍一分鐘。

坦白說,有一段時間,我是相當痛苦的。而且是找不到原因的那種。是時間讓我稍稍平復。但是,一想起來,還是要忍不住痛苦。讀了《情緒急救》後我仔細的分析了一下:由於性格、愛好、追求、生活方式等多種原因,我想我和室友是因為彼此不需要才分開的。我要讀書,要運動,要約會,要旅遊,要發現我所好奇的一切,也要遵從我自己的內心,我已經超出了宿舍的那個圈子,被邊緣化就變得可以理解了。畢竟,我也結識了更多新朋友。我終於從心頭拿下了那塊石頭,釋然了。這個情緒藥箱還真管用!

朋友,你或許也需要個心理藥箱。因為,如果沒有幾件秘密武器,怎麼安然度過這艱難的生活和坎坷的人生?雖然這麼說或許有些誇張了,但是,有多少個靈魂其實已經千瘡百孔了呢!你懂得。

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裡,這是真愛,我相信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還是覺得玩遊戲有錯?
從小到大,我們的閱讀方向從善良美好的童話世界到複雜倫理的陰暗內容說明了什麼?怎麼樣才能跳出這樣的怪圈?
為什麼「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願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
如何有勇氣?
為何女生這麼看重男生身高?

TAG:心理 | 人際交往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