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純粹的心理疾病嗎?

抑鬱症是否是純粹的心理疾病?如果是,為什麼會一定要進行藥物治療?發病誘因不同又如何稱之為複發?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面對一個由於現實問題引起抑鬱症的病人應當做些什麼?


抑鬱症不是純粹的心理疾病,屍體解剖抑鬱症病人發現海馬區等有病變。對於中到重度的抑鬱症,藥物治療是必須的。


抑鬱症不僅僅是心理疾病,還可能有一定神經系統分子層面上的病變。所以會有一些針對抑鬱症的藥物治療,但是外界環境的變化以及心態的變化也是很重要的誘發因素,比如遭受挫折打擊,人生境遇不順等等。雖然外界誘因不同,但引起的抑鬱症癥狀是相似的,所以稱為複發沒什麼不對的啊。對抑鬱症的病人,一方面藥物治療,另一方面要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如果發現病情較為嚴重,尤其是有自殺傾向的,一定要請家人朋友做好日常看管,因為嚴重抑鬱症發作想要輕生念頭出現的時候病人自己是控制不了的。需要家屬多上心。


通常人們會把抑鬱性神經症和抑鬱症混著說,而且都稱為抑鬱症。
精神醫學以及心理學說的抑鬱症是一種內源性的疾病,是腦神經遞質代謝發生障礙,如果不及時用藥物干預,腦部會出現器質性改變。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服藥之後癥狀獲得改善,一定要遵醫囑繼續服藥加以鞏固,以防止複發。第二次發作之後需要繼續服藥鞏固的時間更長。如果是第三次發作,就需要終生服藥了。在醫患關係緊張的今天,尤其是制度性以葯養醫的格局下,這一點很容易被人誤解。如果一個醫生出於自我保護考慮更多些,面對患者質疑的時候,順應患者要求不那麼堅持讓患者在癥狀改善之後一段時間內繼續服藥,有可能會出現蠻嚴重的後果。這一段跟問題本身沒有直接相干,但是因為關係重大,所以鄭重在這裡提出。在這裡再強調一下內源性抑鬱症,是最嚴重的一種精神科疾病,甚至超過了大家心目中很嚴重精神分裂症,一定是需要通過藥物來進行治療的,並且要在精神科醫生指導下規範服藥。我本人並非精神科醫生,如果有朋友關於這個話題還想了解更多,請諮詢當地精神科醫生。
再說抑鬱性神經症,也有人稱之為外源性抑鬱症,這個倒是屬於心理科的範疇。深度心理學認為,人把自己內心的一部分心理能量投注給某個外部客體,如果面臨這個客體喪失或者對客體失望時無法哀悼(也就是既不能面對失去客體這一事實,也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次與另一客體發展一種成熟的愛),就會發生抑鬱,這時候那些被投注給客體的心理能量隨著客體的喪失而丟失,所以會出現一系列生命活力降低的表現。度的抑鬱性神經症可以用談話療法,中到重度的談話配合藥物效果比較好。藥物依然是要在精神科醫生指導下服用。動力性心理治療的談話,治療師會幫助來訪者面對喪失一項一項進行哀悼。形象地說是把前面提到的投注給那個已喪失客體的心理能量收回來,讓這部分能量得以自由流動。


抑鬱症不是心理疾病,是抑鬱症造成心理疾病,長期的病態折磨讓人心理出問題。
抑鬱症是身理疾病,是缺少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引起,缺少多巴胺等神經遞質是因為基因不給力。
調理心理可以緩解抑鬱症,不能治療抑鬱症,所以從來沒有心理醫生治好過抑鬱症。


我其實不懂你的問題,什麼叫「純粹性」心理疾病。現有的所有科學研究中,沒有一項STUDY說明抑鬱症就是因為心裡有問題而產生的疾病。換句話說,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都不是單一性的。沒有所謂「你這個人心裡病了,所以你有心理病」這種概念。


如果是心理病 應該怎麼調理好嗎?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e……從民科的角度來答下吧,所謂身強體壯膽氣足,一般身體孱弱的人更易抑鬱,一抑鬱身體更弱,陷入負循環~身體健康對精神健康來講很重要~至於是不是有腦內器質性病變,我以一個民科的角度認為是有的,長期的高血壓,內分泌的失衡必然導致病變,所以,有病勿必吃藥,堅持治療才是王道~


推薦閱讀:

高冷和內向的區別是什麼?是一個人的什麼行為表現使旁人認為其高冷(內向)而不是內向(高冷)?
請問如何才能克服去健身房鍛煉時的自卑和恐懼心理?
如何改變思維?比如強迫思維,強迫症等?如何改變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和心理?
我總是感覺自己發自內心地不尊重別人怎麼辦?
與他人分擔悲傷,會使痛苦感減少嗎?

TAG:心理學 | 醫生 | 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