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如何避免情節拖沓,時間和情節過度怎麼處理才不顯得流水賬?

我看小說有個習慣,喜歡研究作者的寫作方法,看他是如何把一個情節用文字描述出來的,碰到喜歡的情節我會反覆去看。從學生時代的實體書到現在看網路電子書都是這樣,所以我看書很慢。
這樣確實獲益良多,也自認為能把腦海中的畫面用文字描寫得很精彩。但唯一一點,多年來我始終不得要領,就是不知道怎麼處理時間和情節的過度。
比如「次日,……」、「半小時後,……」、「掛了電話之後,我直接前往某地,到了地方下車,……」,諸如此類的承接方式,在短時間裡發生的情節太多的話,出現的頻率很高,很容易讓人感覺是流水賬。
有時候我也嘗試在某情節結束之後,用一段感慨啊,感悟啊,吐槽啊之類的文字來過度,然後直接描寫下一個情節。但這樣又顯得很拖沓,有時硬憋出來的文字自己看著都難受。


建議題主,若感覺寫的段落情節拖沓,那就得先問問自己:「在這個場景,我想達成什麼目的?」

若是想到哪寫到哪,思緒飄移,文字篇幅的運用就難免泛濫。

在對應的章節筆記上,先標出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寫就的段落,都應該是為了替完成任務服務,與任務無關的文字,應該盡量減少,甚至完全刪除。

題主照著這個方法試試看,相信文字拖沓的問題可以大為好轉。

常見的場景任務,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提供信息
  • 推進劇情
  • 刻畫人物
  • 強化衝突
  • 調動(讀者)情感

將自己的故事內文與任務列表相對照,自然就明白哪些段落必須,哪些段落冗餘。另外,並不是每個場景,都要完成這五種任務,端看寫作者把握。


題主的第二個問題,其實就是「轉場」的技巧,場景切換時用的語句風格太過單調瑣碎,變著方法寫就行了。題主看看這樣改一下有沒有好些。

「一睜開眼,王二狗只感到全身隱隱作痛,昨晚的冒險,就算是對他這個空手道高手來說,也太過激烈。」

「二十七分鐘。Peter老師擦了擦手錶,依然顯示同樣的時刻。從店裡跑到車站居然連半小時都不用?自己的大腦和身體,其中之一絕對出了毛病。」

「趙日天看著第二火葬場的牌匾,剛剛電話里說的就是這了。但是四下沒有人跡,不是說好在這裡接頭嗎?」

上面三段,都放在場景起始處,寫作時場景的尾端要特別注意,不要包含太多無用信息,像是題目中的:「掛了電話之後,我直接前往某地,到了地方下車,……」

主角接完電話,下一場景直接出現在約定的地方就可以了,除非移動過程中有其他場景。我記得卜洛克的寫作書籍也提過這一點

Jack的這篇專欄,也提到了轉場的問題,內容比較這回答詳細些,題主可以參考參考:知乎專欄

至於描寫方式過於單調的問題,建議讀一下Jack關於「敘述性卡文」的專欄文章,分別是知乎專欄 和知乎專欄


題主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對於小說寫作的總結太局限於情節驅動的層面,而很多小說,包括很多通俗小說體現其「文學性」的部分往往不是情節驅動的。

你換個角度,比方從人物塑造角度來讀,就能讀出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很多以前感覺是問題的地方也會變得順理成章。

此外,文學不是一個目標導向的東西,也沒有明確的方法論,創作本身的自由度可以很高,創作過程中創作手法和視角改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創作目標可以很明確,也可以很模糊甚至根本沒有,也可以這一段有,下一段忽然就消失了,所以請不要用理科生的思維去理解文學為好。


我贊同目的論。情節敘述也好,描寫也好,本質上是為小說目的服務的,如果你寫小說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或者傳遞某種想法的話。
伊塔諾.卡爾維諾說當代文學的核心理念是速度,很有道理的觀念。速度得以實現的基礎可以參照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就是說當你對於某些事物細節胸有成竹的時候,略去也可以達到寫出來的效果,讀者彷彿能感受到你省略的部分。
這是理論,具體做法參考童話。童話的情節描述非常簡略,進程也很快,但是故事有整體性,連貫性,為什麼,就在於保留了情節的骨骼和經絡。
你思考一個故事,如果盡量縮減,可以形成用數個「然後」組成的連貫句子。這就是故事的骨骼,這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骨骼還不夠,小說的核心一向在於節奏的把握問題,什麼地方該詳寫,什麼地方要加閑筆,什麼地方加鋪墊,都是學問。這沒有定論,但有一個比較寬泛的合適的感覺,其他的和作者風格有關。
就我個人經驗來說,如果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的連續模式來看,開端要快,迅速進入主題,引出核心矛盾,不要東拉西扯。
發展部分,首要是那根線要繃緊,這是保持閱讀吸引的方法。兩線的寫法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力建議不要用,容易讓人看的迷糊還分散注意,但是其實不矛盾,就算是多線寫法也是始終圍繞一個矛盾進行的。
不要在開頭鋪墊太多,會顯得冗贅,發展部分的節奏我有一個考量方法。就是自己快速瀏覽一遍,能不能凸現出自己想要表達的那條線上的重點內容。這個時代,我講道理,你寫一行字企圖讓讀者必然看到和領會到是不現實的。有效的辦法是重複,或者增大它的內容含量。這個講究的是一種浮光掠影的感覺,就好像繪畫,花功夫,講究線條,色彩,畫面布局,最後都是為了一種瞬間的感覺。
不管你之前的情節多麼骨感,高潮前是一定要堆疊的。高潮的浪拍的響不響,就看你浪疊的多高。這是所謂蓄勢。蓄勢蓄的好,哪怕只是一句「生命的大和諧」都能讓人心旌搖曳。
高潮之後的下一個開端前,是閑筆的好時候。因為讀者需要緩和激烈的感情,留有一個回蕩的餘地,太快進入下一個故事會讓人感覺促狹。
總之,目的論和核心,就是不要放肆筆墨。小說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上去的。謀篇布局很重要,根據你的目的去構建你的文字,宏觀上要有一個設想,微觀上需要反覆自讀。
感謝閱讀。


謝邀。
這種銜接你不用都寫,可以省略。
比如你想寫三天的故事,而第二天的故事不太重要,就可以先寫第一天,然後下一章直接寫第三天,通過回憶或人物對話描述一下第二天。


你的過渡方式應該沒什麼問題,可能是你場景切換太過頻繁了。

你沒有提供文章,我就大膽地猜測一下,你可能沒有概括與劇情發展無關且沒有什麼意思的情節。

有個搞笑的段子,大致是說為什麼穿越電視劇里的人都不用上廁所。其實不穿越的也沒有上廁所的鏡頭。因為那不重要,濫用的鏡頭會導致觀眾把注意力放在不該放的地方,進而使電視劇流水賬化。

小說亦同理,很多情節都需要一筆帶過。


一個字簡單明了含義深刻概括性強——刪!
敲8個月寫出來一坨屎,別心疼——刪!


先說看。
剛好我又發現了我寫出來的東西,讀者揪我的「時間」:算我多少歲畢業,哪一年工作……這樣的評論有好多次了,甚至「他/她」的筆誤都會問。一開始我覺得驚訝啊:他們怎麼看得這麼細?
因為我看書從來都是「粗觀大略」,想來各種原因吧:比如書是借的租的,只能在上課的時候偷看,看的是錯漏百出的盜版……所以對這種看閑書都看得這麼「細」不理解。
但我有一天突然想到了:是不是讀者在仔細的找「他們想要的信息」?比如他們不相信這故事是真的,沒有其他辦法甄別就只有卡時間了;或者自己也想轉行但年紀一天天大了,正糾結著時間呢!
然而這肯定還是在「以己度人」,看到題主的問題我幾乎就可以確認了:有一些人,沒什麼目的,他/她也會認認真真的去看,去腦補畫面。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個「他/她」就會讓他們糾結好久,他/她腦海里一定是有畫面感的,混淆了這個「他/她」,他們腦海里的畫面拼不起來。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再說寫。
開始回答你是如何轉行的?轉行容易嗎? 的時候,寫得比較粗,很多人贊,但也有很多人問各種各樣的細節。我想既然這樣,那我就細細的寫吧,於是開了專欄《折騰》,結果奇了怪了,贊數下滑,評論減少,很多之前一直追的人都消失了。最後有人給評論了,大意是:節奏慢了,沒之前看著爽了……

我想說明什麼?
現在是一個快時代微時代,節奏就得快篇幅就得短?
不是的。

在知乎上混了一段時間,比較贊同有一種說法:寫作分成兩種,一種是寫自己想寫的,一種是寫別人想看的。我還沒打算賣文為生,所以對怎麼「寫別人想看的」的還沒有太多的研究。(你看,我就是這麼一個功利主義者)
那麼,寫自己想寫的,其實無論怎麼表達都行,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我舒服了,讀者不舒服怎麼辦?你會問,就算我是閑情雅緻的寫作,也還是想有人贊啊!是的,寫出來的東西有人看有人贊,當然更好。但是,但是,你還要知道這幾件事:

  1. 你沒辦法討好所有人。
  2. 互聯網足夠大,你總能找打一些喜歡你的人。
  3. 其實你最應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

眾口難調。別說我們這種「《故事會》水平」的作者,就是公認的大師,都沒辦法讓所有的人喜歡(參考: 我想提高寫作水平,需要讀不喜歡但公認很優秀的書么?),大師和大師之間都還互掐呢!
你看《甄嬛傳》比《紅樓夢》差在哪裡?里《甄嬛傳》被噴成篩子了,但喜歡《紅樓夢》的就一定比喜歡《甄嬛傳》的人多?我怕是反的喲!相對於廣袤的互聯網,知乎只是一個小世界。
但知乎於我們而言,就已經夠大了!雖然知乎有很多政治正確,但裡面一樣幫派林立,各種撕逼,玩得不亦樂乎。
所以,其實找到一些喜歡你的人,其實並不是難事。只要你多露臉,而且保持個性。
所以我說「你最應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假如你只是想寫自己想寫的東西的話。
寫作其實是不需要讀者的,或者說,是不需要一個真實的、有肉身的讀者。這個讀者完全可以基於我們的想像,比如我現在答題,我不知道題主多大年紀什麼模樣……我想著是一個可愛的小姑涼小文青,和她對話就可以了。
而且一個人就夠了。如果我想著我面前坐著十個小姑涼,恐怕我就不能好好說話了;如果是一百個,我應該就會感覺有點頭大了;如果是一千個鶯歌燕舞,我……我……我……我應該崩潰了。
很多人都害怕公共演講,寫得很好文字的人上台就哆嗦了,就是這個原因。寫作,是一個人和一個人的對話,是一個人和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人對話,其實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

我高中的時候(天啊!好久遠的事……)老師讓同學互相批改作文,一個同學給我的留言:
好的文章,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這麼多年,我一直沒太明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直到最近,才略有所悟,借著這個話題,寫了這麼多,這就是一種天然。不是為了騙贊,不是為了吸粉,想著是寫給題主,但其實是寫給自己。

所以,題主小姑涼,不要太著急寫的快還是慢,先寫自己想寫的。不要去「憋」,憋出來的東西當然自己都不想看。拖一點沒關係,想像一個慵懶的下午,泡一壺清茶,聽一個小姑涼,絮絮叨叨的講她亂七八糟的心事,也可以是一件很美的事。


題主已經超過了90%的寫作者。

能對自己的東西不滿,很多人根本就感覺不到的。

加油。

改善很簡單:不要硬憋。構思達到一氣呵成的境地,然後下筆,有時候你會覺得尿急一樣想快點表達————因為你急於趕到高潮或者終點,那樣一般不會再拖沓。

==========

另外每一個字都得追求自己爽,自己硬著頭皮寫的不會爽,於是需要苦中取樂

舉例:寫做公交車好像沒有爽的,那麼你可以想像描繪你身邊的乘客什麼樣有什麼樣的人生,把描寫和主題契合起來,那麼這一段看似閑筆的內容也可以有力表達你視角的感受:喜悅或者愁苦

並且這樣干,會把枯燥的旅途變成綠洲:你的手有時候比你的腦袋更有靈感,會寫出你想像不到的情節


感覺一共就幾種
一、時間直轉,包括具體時間和相對時間
二、地點直轉。
三、環境改變。
四、對話直轉。
具體的有人有興趣再說吧。
好吧,既然有人有興趣,那就來說一說吧,這個問題都是很久以前回答的了,最近接觸了剪輯師的一些東西,可能思路都有些不同了。
時間直轉,非常簡單通用的轉接方式,具體時間我在我系列長篇武俠小說經常用到,就是某年某月某日這樣,相對時間在短篇中比較常見,比如第二日。通過時間直轉的方式銜接情節條理性較好,讀者對情節的邏輯構造方便,也就是容易讀懂。當然上述的優點是在時間順序進行的結構存在的。除了順序利用時間之外,比較常用的還有大幅度的時間跳躍和碎片化的時間段落,大幅度的時間跳躍可以引起讀者對主要人物前後性格、心態的變化產生好奇心,進一步使用倒敘或者插敘的手法,讓普通的情節帶上懸疑解謎的味道。碎片化的時間段落是一種需要慎用的方法,這必須要求寫手有掌控劇情的能力,碎片化的時間段落不強調順序,如果劇情掌控不當,讀者會失去邏輯,那碎片化的段落就真的成為了碎片,而不能有效地介紹劇情,更別提碎片化的初衷——強化劇情的張力。
地點直轉,通過地點的情節轉換跟時間相比差不太多,多與時間相搭配,例如「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地點」
以上是兩種最常見的轉換方法。後兩種容後再續吧。
環境改變,一種是用來代替干硬的時間轉換,比如你不想說今天下午,那就寫太陽慢慢落下,不想寫第二天,就用日落日升。一種是用來代替地點轉換,比如一片葉子落下,隨風飛,從這裡飛到那裡。
對話直轉,最近我很喜歡用的一種方式,同一句話,兩個人同時說出,或者是看起來相互接上的兩句話,直接從前一個人所在的場景轉移到後一個人。這種方式偏重於情節的混亂化以及突兀感。
我在寫作中用的基本就是以上四種。
安利一發自己的作品作為例子吧。

時間直轉
超短篇系列《恩》《怨》《情》《仇》 其中《恩》中出現幾個場景,都是通過直接介紹時間的方式作為轉場
地點直轉,上例中的《怨》,以及下例
短篇《恩仇》_風難止吧 皆是介紹地點直接進行轉場
環境改變
環境改變本人很少使用,只在剛開始創作的時候搭配時間或地點,貼上長篇小說吧
《風難止》系列第一作《風聲悄起》
對話直轉
在許多作品中,我都是使用對話作為場景的開端,但我最滿意的突兀轉換在下例中。
短篇《仇毒》_風難止吧 的
「  林妙雨停下,伸出手,穿過窗,輕撫著他的臉,用一種不知道憐惜還是痛苦的聲音道:「因為我已知道你是誰。」


  「我是誰?」

  「你就是,」林妙雨拚命控制著自己的喉嚨,壓抑著情感,終於勉力脫口而出,「黑鴉!」


  「我是黑鴉?」李風詫異地看著綠雪,一臉苦笑,「你怎麼想到的?」」
這一段。


不請自來的業餘愛好者。

我個人在寫作時喜歡用環描來做過渡,尤其是空間上。

比如前面是A在車上和B打完電話接下來我會想像A下車時的場景,把那個畫面寫下來。

時間上,我喜歡像福賽斯《豺狼的日子》中那樣,在後面追捕環節每一章的結尾都加上日期,比如「在教堂的鐘聲中世界永遠告別了八月十日」這種。

再或者就是直接筆鋒一轉切下一個情節。不過這種一般是用在前後兩段有一定關係的,比如《上帝的拳頭》中中情局特工和布希關於伊拉克毒氣武器的談話(以布希召喚國務卿結束)和下一段國務卿與伊拉克外長的會面。

至於題主覺得「第二天」一類的太過頻繁,我覺得可能像上面的回答那樣和你的具體情節安排有關吧。

另外,大綱大法好。


我一直認為,好的小說里的每一個字,都值得反覆推敲的。


受邀而來。
不必糾結這個。小說創作不是學術論文,沒有統一標準格式。
注意詳略得當即可,有時候你在一個2萬字的章節里故意摻水吐槽10萬字,反而創造了一種新的風格。


寫大綱,大綱大法好。親測有奇效,你自己弄好大綱,具體的人物情節,開頭結尾搞定了,就相當於有了骨架,再寫會輕鬆很多


先按照流水賬寫完,然後精簡文字。
把就,在,然後,吧,了這類文字精簡一下。
文字就簡練的多,流水賬的感覺會弱很多。


我記得有知友說過,阿城是留白的好手。題主可以反覆閱讀阿城的某篇文章,看看頂尖作家是如何留白的。


去看看網路作家貓膩的小說,尤其是近期的作品,你會知道什麼叫情節拖沓……
然後吸取教訓,不要像他一樣寫,就成功了一半了。


在這裡只談下長篇小說的感悟。
第一,某一節小說應該將故事精簡在較少的場景,較少的時間段里發生,那麼時間聯繫詞和地點切換的語句不會太多,稍微變點花樣就好。
第二,如果涉及到雙線劇情,可以直接切換,也可以稍作轉折,並無大礙。
第三,一般以某人或者某物作為場景或者時間切換的連接段落。


簡單的說,如果一段話,不推動情節,不表現人物,不渲染情緒(喜怒哀樂),不為高潮鋪墊,不釋放高潮,就可以精簡刪除。


看了一些答主的回答 因為我以前也遇到過這種問題 對的 是特別嚴重的這種問題 所以我會覺得即使看了其他答主的說法也依舊會迷茫 不知道怎麼回事
我說一下我的改善方法
我最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寫魔幻小說時 光發生的第一天就被我寫了快兩萬個字 這意味著什麼 即便第一天多重要 這個數字也是讓人害怕的 何況我寫的小說不是網文小說
之後也和基友們討論了這個問題 短短的時間線因為不會時間切換被我拉得過長 小說里 時間過得太慢
處理這個的方法 我是慢慢摸索出來的
小說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對話 對話的有趣性和精巧直接推動情節的發展 而有時會發現寫到某個地方人物突然沒話可說了 這個時候就用自然的轉換
比如許久,他站起身來講那扇窗打開了,正午的陽光傾瀉而入,將之前的陰霾一掃而盡。
當然不僅是這樣,發生一件事情到結束,然後需要換下一個時間點或是換下一個場景時,這個時候需要巧妙的設置。
可以將這個場景發生的事情拉到完結處的同時設置懸念。
例如,有感情戲的部分,當其他人問女主她是不是喜歡男主時,女主面無表情地搖了搖頭,離開時卻回頭看了一眼男主曾經待著的地方。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有戲。
也可以通過環境描寫來切換時間。比如從秋天寫到冬天,完全可以通過一場雪,突然降低的氣溫開始,描寫環境的同時點出時間。
當然,配合普通的時間切換,一周後,一天後,一個月後使用更好。
掌握各種不同的方法,切換使用,用時自然不讓讀者察覺到你的不擅長,讓讀者投入到故事情節中才是最重要的。
對了,最後一種最簡單的方法。用數字序號小標題切換,建議配合所謂的小懸念使用。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不能說完全對你適用,因為處理文字每個人有不同的方式,但路程都是一樣的,只能不斷寫下去。

補充:看到題主說自己試過用吐槽和感慨來切換。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小說有自己的世界,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讀者也是,他們喜歡獨立思考。而作者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大家都喜歡聽故事,誰也不想背講故事的人左右了看法。所以盡量別在小說中流露自己的感情傾向,以及對自己的故事進行評價,畢竟這不是隨筆或評論。


題主,具體怎麼開頭或者時間切入,沒有例子的話說的東西很虛,最好題主上一篇自己的字,這樣可以具體的說明怎麼改。

不說具體方法,我換個角度說一下。

為什麼你會感覺到流水賬呢?因為時間量詞出現頻繁。
為什麼在一段文字中時間詞會頻繁呢?是因為你是在靠時間來引導情節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

《開心的一天》
今天是我們小學春遊的日子,從昨晚興奮到現在,終於我們要出發啦!巴拉巴拉...

9點多,我們坐車到了動物園,從猴子看到大象,同學們都很開心。巴拉巴拉...

到了中午,老師讓我們坐在一起吃巴拉巴拉...

下午,我們又去了巴拉巴拉...

晚上,和老師打了招呼之後,開心的回家了巴拉巴拉...

巴拉巴拉...

題主,這就是流水賬,為什麼是流水賬呢?因為文中沒有重點,人物的塑造,場景的描述,所以讀者只能順著你設的時間線進行下去。巴拉巴拉...

題主說道可以將腦海中的場景很好的用文字表達出來,說明題主的文字基本功是過關的。那題主你想像一下,如果你去了春遊,你會想,8點看到猴子,9點看到大象嗎?

額外說一點,題主所說的情節用時間角度來過度,我個人認為啊,沒什麼特別大的必要,一是因為所有的情節都要過度,二是巴拉巴拉....

很少回答,表達不太清晰,各位輕點。


推薦閱讀:

魯迅先生和同時代的哪些大師有過節?為什麼?
那些直戳淚點的句子?
在你的閱讀過程中有看到哪些幽默的段子?
魯迅的《弟兄》想表達什麼主題?
有哪些關於「奇人」的故事?

TAG:小說 | 寫作 | 文學 | 小說創作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