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被什麼局限的?


不知道為什麼摺疊@Lennyfan的答案?
在我看來,至少社會科學中,語言是對思維最大的限制之一。
當我們接受了一套話語,我們就走進了一個牢籠,會不自覺地按照它的指引去剪裁世界。


思維往往是被稀缺局限的,具體來說可以分為物質和信息兩個層面, 一個再聰明的人, 在一個局限的環境里, 都難以保證自己的視野不受限制。而一個原本思維開闊的人,一旦沒有物質條件做支撐, 也難以擺脫陷入到每天為五斗米而費勁腦汁的低能陷阱里。 上述種種原因都會導致你不能在接納和有效處理新的信息而只會不斷反芻心中那點陳芝麻爛穀子,放佛步入一個死循環的時候, 你就必然的會越來越笨了。 很多人在三十歲後就已經死了, 就是這種情況。因為硬體在老化而軟體不更新。

同學有空可以去查看《稀缺》 這本書。

關於信息對人的思維格局的影響,我有寫過《信息格局論》 有一段論述:

一個人是由他從出生到長大所接受到的信息是塑造的, 你的底層思維方式是你父母長時間的時間輸入產生,而這,影響了你的行為法則,尤其是在重大決策時候的選擇。另一個影響決策的重大因素是你周圍的人, 回想下過去, 你會發現真正決定命運的瞬間不會太多, 我們上大學, 出國,還是找工作, 那些關鍵時刻你身邊某個人在你耳邊的輕輕私語會讓你的未來上天也可以下地。 無論是決定你底層思維的你的生長環境,還是在你決策時候周圍的人,都可以看做你的圈子。大多數時候, 你所在的圈子決定了你所能接受的信息, 從而決定你的格局, 你的命運。

物質條件有時候也很重要, 但不是絕對的,比如二戰以後的德國日本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但卻在一夜之間崛起。 同樣的, 一個人的力量並不真的取決於他錢包里的錢, 而是他腦子裡的觀念, 以及他的全部社會連接。 把他的錢全部拿走而不改變其他 ,他會很快崛起。 反之你給一個乞丐100萬, 他只會在一年內花天酒地花光。

我曾親眼見過不同圈層人的思維方式差異之大,我的一個賣衣服的好友說讀書是沒用的, 對於小民直接混社會就行。 而另外一位在律所的好友則說每天讀半小時書那是和吃飯一樣重要。 不,這已經不是信息了,而是大量信息所組成的價值體系的區分,但其實對他們的圈層都有必要性。

大量信息組成的價值體系和圈層兩者通過是相互加固的,何為圈層,就是共享某些核心信息的人的組合。你擁有的信息系統使你能夠融入某個圈層同時對外界產生壁壘, 而這裡面流通的信息又使得這個圈層產生穩定性。 觀察周邊,你會發現那些學問做的好的很多是家裡之前也在做學問,而步入仕途的可能背後家裡也是當官的。並非這些人走了後門, 而是這些圈層的核心信息構成某種程度的「秘密」, 他們從小就知道了。

總有些人, 覺得網路發達了,就會改變信息的不平等。 一定程度是的,但是茫茫人海,迷茫的人還是一樣多,最終你不知道往哪裡看,哪裡找。 信息越多, 你就越迷茫。為什麼?你所理解的信息概念是錯的。

信息有很多種,第一種信息是我們嘗試所謂的信息即一些基本技能或知識, 在現今社會算是百度知道的範疇。這類信息的不對稱性的確被網路消除了。 但如果你認為這就是信息的全部, 那就差的太遠了。 這種淺層的知識在信息時代已經不值錢了, 但是他們並不能指導你完成任何任務。 就好像你看Wikipedia學習金融, 你以為什麼都知道了, 可是真實問題一來你一定就傻了。這個世界的每一門具體的學問, 都有無數的細節, 無數的細節。 這些細節, 不是難以言傳, 就是沒必要讓天下皆知丟了飯碗,而靠你自己,可能幾輩子也穿不透。 因此要了解一門頂級的學問, 你還真得進入一個行業親自操刀,或跟個導師苦練幾年。沒有這個引路人給你的信息你甚至連wikipedia看那頁都不知道,你首先就缺乏對大量凌亂信息的架構地圖。 就像哈耶克的說, 這個世界核心的學問和智慧, 只分散的存在於每個人的大腦里, 而不會輕易被放到一個「中央銀行(如wikipedia)」里存儲起來。 輕易能找到的, 都不是核心的。

最機密的信息只掌握在個人的頭腦里

你在信息窪地里努力十年的結果, 往往給你一個地點圈層的轉化, 就發現那無非半年的雕蟲小技。而沒有這個轉化,那就是看山跑死馬。

年輕人往往覺得自己只要拼沒有什麼幹不了的事情,後面都會很快發現, 他們連第零步到第一步都做不出來, 為什麼, too young too simple, 他們看不到這是世界處處都是隱形的門。打開每一扇門都需要一個引路人在你耳邊輕輕低語。 你去求高手,然後高手也理你, 為什麼, 這路是一級一級走的, 你從第零級問道第五級, 人憑什麼告訴你啊?

社會在變化, 但是有一個不變的本質,就是差異和秩序。 為什麼在最自由的社會裡財富的分布都是冪律的,因為這是一種有效的分配社會財富的方法, 能夠產生最高的效率。 其實如果給信息一個質量評級, 畫出來的也一定是個冪律函數, 最優的信息一定質量稀少, 而正常人大部分時間接觸到的都是超高量的垃圾信息。


  1. 被習慣局限。當你習慣於一種思考或做事的模式時就形成了神經迴路的依賴,遇到相同的問題時如條件反射一樣立馬按照你認為正確的原來的模式進行重複而根本不會去思考並審視其正確性、適用性以及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2. 被環境局限。你生活的環境、周圍人的層次、你整天接觸到的一成不變的事物都會使你受到局限。例如,你是一個高校內的學生,你就不太能夠有太廣闊的關於工作、關於社會經驗方面的想法;
  3. 被自身閱歷局限。該閱歷包括你的社會經驗、自身感悟以及讀書交人等閱歷。你看的書,交的人,做的事的深度以及廣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思維;
  4. 被自身知識局限。指你的專業知識以及自己總結出來並信以為真理的一些軟性知識。專業知識容易讓你專於微而昧於巨。而當你認為你已經知道你實際上並不知道的東西時你已把自己局限。

謝邀,

胎兒時期,思維被子宮局限。

小時候,思維被家人,老師,同學,課本局限。

年輕的時候,思維被衝動,慾望,媒體,輿論,順境逆境局限。

老了,思維被經驗和衰老局限。

人這一輩子,思維都被他所處的:

  • 宇宙(外部世界)
  • 大腦的內部結構(內部世界)
  • 語言(精神世界)

三者所局限。

就如同眼睛能看到他所處的世界,可唯獨看不到眼睛。

有思維,就會有局限,不存在沒有局限的思維,天才的思維也被天才本身所局限。哪怕是想像力也被以上三者局限。

-----------------------------------------------------------
怕你聽不懂,再給你講個鯊魚撞玻璃的故事: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隻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


最初,鯊魚每天不斷衝撞那塊透明的看不到的玻璃,耐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會放一些鯽魚來喂鯊魚,所以鯊魚並沒有缺少過獵物,只不過它總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地衝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纍纍,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長的一些日子。

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後來,鯊魚不再衝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了,好像他們只是牆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投喂的鯽魚,然後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呈現它那不可一世的兇狠霸氣。

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後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游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熟視無睹,甚至於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麼也不願再過去。

看了以後你有什麼收穫,鯊魚被所處環境禁錮的多了,思維被局限住了,是不是明白我說的思維受他所處環境的局限了。

哈哈,其實剛才,你的思維又被這個例子局限了,因為這個例子,是假的!它只是個故事而已!


語言文字,你不能想像一個無法用語言文字描述的事物或現象。


要了解我們思維如何被局限就要了解我們得思維是如何思考的,樓主可以找些生物學解剖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看看。其他大牛歡迎推薦。

思維被阻礙可以說有幾點。

一,思維定勢,習慣性思維,心理學家把這個稱作功能定勢(Functional Fixedness)。由於這種思維定勢在我們根本意識不到的下意識層面,所以我們自然也就很難打破他們——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大腦中做了哪些假定,又怎麼去打破那些假定呢?

二,不會逆向思考。這個不用多說。逆向思維大家大多懂些。

三,自己的邏輯能力不足或者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思維邏輯。你對事物的邏輯思考能力太弱以及你不能把自己的思維過程簡單的闡述出來讓自己明白並與其他人溝通,這時你的思維會被阻礙,無法形成通路。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你問別人問題,你再講述問題的時候自己就拍大腿說知道答案了……→_→這樣搞的被問人一頭霧水!有木有???
所以擺脫思維思維的一個重要技巧就是跟不同思維方式和知識背景的人交流,或者至少找一個跟你擁有不同框框的人對照一下。這也是為什麼「局外人」在一些問 題上往往有新鮮而富於創造性思維。

四,自己知道的太少。就是直白來說,自己無知。無知使自己缺乏經驗,教訓,不能有很廣的知識背景和很深的知識內容。so,多多看書,多多請教,向前輩,牛人學習。

最後簡單的幾點建議:
1. 跳出常規框框的思考(think out-of-the-box)
2. 將兩個東西/概念以前人沒有想到的方式聯繫/結合起來
3. 將既有方案推廣到全新的問題領域。
4.埋頭多學習,貫通。

希望對你有用。


其實最常見的,是思維被習慣所局限


=====
真沒想到一年前傳的圖有這麼多人點贊,謝謝大家。大家也可以去樓下找找寫得好的答案吧,希望有更精彩的答案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


我自己給出的答案是:

思維由經驗所培養,也由經驗所局限。我寫過一篇和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成為什麼?

但我也給大家普及一下培根的想法。

Francis Bacon有一個「四假相」論,他本來是想形象地說明科學發展的四個障礙。但用來描述思維的局限,也非常恰當。

  • "Idols of the Tribe" (idola tribus), which are common to the race;
  • "Idols of the Den" (idola specus), which are peculiar to the individual;
  • "Idols of the Marketplace" (idola fori), coming from the misuse of language; and
  • "Idols of the Theatre" (idola theatri), which stem from philosophical dogmas.

種族假相是人類這個物種普遍具有的局限,大家的思維難免陷入「人類中心論」,以人作為萬物的尺度。其實你延伸開來,也可以指人類這個物種本身的局限。視覺只能看見光譜中的一小段,聽覺也是如此。

洞穴假相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教育經歷,社會經歷。從而有自己的個人立場,看問題的視角和圖式。每個人自己都是主觀的,卻試圖達到客觀的結論,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矛盾。

市場假相就是指語言的問題。自然語言有無數歧義和模糊之處,但今天的科研主要以數學語言進行。不過公眾的日常交流依然用自然語言。

劇場假相就是本意指那些錯誤的哲學權威理論,今天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國的馬克思主義。不過今天的科學研究並不以哲學為指導思想,錯誤的哲學理論對科學的毒害倒是不大。對普通人的毒害倒是不淺。這個劇場假相延伸開來,就是指那些流行卻又錯誤的權威觀念。

大家可以從這四個角度去理解思維的局限。


思維在很多條件下都會被局限,知識、經歷、語言等等。但這些都不是局限思維的本質因素。思維局限的本質在於「本我」,在於
「起心動念」。從思考的開始,就被自己所局限,所謂贏在細節輸在格局,就是如此。
我們眼中所見的種種,只是萬千世界的碎片,所以人都會有局限,因為世界是扭曲的,充滿幻象。有智慧的的人善假於物,能夠把眼中所見之事不受自我的干擾,借假修真,達到理解和頓悟。


大腦


太少的知識或太多的經驗。


1.從來沒有走出去;
2.以為自己走得很遠;


自身的知識積累。比如我一輩子就在小區里當保安,叫我去考慮世界銀行的行長應該怎麼安排工作,那是不可能的。經驗誤導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說到底還是知識的缺乏。解決的辦法還是要多學習,多思考


人最大的局限性就在於人自身。
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你的一切意識的來源,便是你自己最大的局限了。


語言。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消除以語言文字思索的習慣,可清心悟道。道家崇尚嬰孩狀態,淵明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佛教習靜坐,禁語,入三摩地。多有此意。


我覺得思維是被認知程度所侷限的。

看前面說得很多的語言限制,其實這仍然是一個認知問題,你無法用語言描述你所想像出來的,但不代表無法想像出用語言無法描述的東西,因爲攝影,繪畫以及音樂多種形式都是難以用語言描述,但思維沒受語言限制,反而語言成了多餘的東西。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所有你想的出來的限制都不是限制,比如想突破語言限制,你可以學習音樂,學習繪畫,或者找尋適合自己表達情緒與思維的方式,而這個突破的過程就是加深認知程度的過程,而思維的限制就是思維本身,你能站在多高的地方來思考,就決定了你能思考到的程度。

總結一下我的意思:

  • 你能想得到的限制都不是限制。
  • 思維本身受的是思維的廣度,深度的影響,也就是認知的程度。
  • 有時候你感受到的限制並非認知程度的問題,只是你自己慣性思考多了,沒有尋求他解而已。

經驗。


思維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達到目的。
如果思維不能夠達到,就是受限。主要原因有兩個:

  1. 沒有路徑(思維方式)。就像在迷霧中,無法辨別方向。
  2. 沒有工具(知識水平)。目標就在對岸,你卻不會游泳沒有船。

思維最根本的局限在於,你無法思維你不知道的,也無法借用你不知道的進行思維。


所有能夠幫助我們思考的因素反過來也都會限制我們的思維。
如語言、知識和經驗、信仰......甚至思維其本身。


推薦閱讀:

人多的地方感到孤獨,原因何在?
是否思考越多就越迷茫痛苦,思考究竟是不是有益於人的?
怎樣才算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如何做到?
周圍的人與自己三觀不同是怎樣一種體驗?
是孤獨讓人思考,還是思考讓人孤獨?

TAG:思考 | 心理學 | 思維定式 | 思維方式 | 思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