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推薦向右曝光?
以前在相機寬容度還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好的時候大家都比較推薦向左曝光
而現在相機寬容度已經可以說很好了(大部分... 吧),按理來說向左曝光後期再拉回來可控性更好,為什麼現在反而開始推薦向右曝光了呢?按理說暗部後期再拉回來比高光後期拉回來更容易自然一些? 求解
這個問題太有趣了,簡單說幾句吧,反正扯多了也沒人看。
向左曝光是膠片年代的產物,數碼相機剛剛出來那幾年,有一部分食古不化的膠片攝影師直接就把這個道理挪到了數碼上,但實際上到九十年代末期的時候向右曝光就成為數碼攝影專家們的共識,不過無奈那波膠片年代過來的攝影師德高望重,所以聽他們話向左曝光的還是多數。
但是由於當年的數碼相機寬容度實在是太低了,所以在那個年代向右曝光也是一個有風險的事情,稍微場景光比大一點,就等於是自殺。畢竟大家都知道,死白是沒得救的。正是因為這個巨大風險的存在,所以堅持使用向右曝光的人還是少數。
這幾年一個是相機寬容度做高了,二個是沒用過膠片的攝影師慢慢成為了攝影師行業的主流,大家都知道暗部有信噪比的問題,所以慢慢支持向右曝光的人就佔了上風。但是話說回來,也還是因為現在數碼相機信噪比寬容度問題都解決得比較好了,所以反而很多數碼攝影的專家開始覺得正常曝光甚至欠一丟丟也無所謂。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特別不錯的測試,對比在相機寬容度內向左、正常和向右曝光拍攝調整到一致時的信噪比,差異反而並不如若干年前那麼明顯了。考慮到很少有人會把照片做到一米大,反正幾個億像素的後背買回來也就是手機上看看片子,這麼一點點信噪比就更無所謂了。再說了,實在不行咱們還可以加噪點嘛。
另外說兩個聊到向左向右曝光時候經常被誤會的大前提:
- 向右曝光指的是在高光不過曝或過曝面積可接受的情況下,儘可能提高曝光值,不是盲目向右曝光補償。
- 向右曝光的前提是給後期留下充分的空間,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不做後期,向左曝光照片更好看,詳見蘋果所有的手機廣告。
瀉藥,
簡單的說,因為撥亂反正了唄。@黃一凱 黃老師說的沒錯,我再補充一點。
向右曝光的前提一定要理解好,就是高光不過曝。
簡單的說,攝影說白了和聲音錄製一樣是一門信號學。可以大概想像一下,你平時聽錄音,是錄製聲音很小然後你要拚命放大聲音聽起來更乾淨還是錄製聲音比較大但是你用小音量播放聲音比較乾淨?
當然是後者對吧。聲音很小拚命放大聽起來會有很多噪音對吧。但是如果錄製的時候爆音了,你應該小音量播放依然聽上去會是爆音的對吧。
攝影同樣,也是這樣一開門信號學。我去上個統計課,晚上回來再更新
等下先從解析度、雜訊、信噪比和動態範圍幾個概念講起。
理論上向右曝光畫質更好,實際操作並不是絕對的,要看情況。
因為向右曝光的前提一定是高光不過曝。
所以街拍、抓拍等等一般推薦向左曝光,因為機會只有一次,拍完發現過曝就完全毀了,欠曝還能損失一些畫質強拉回來。
大光比單張,也是向左曝光,因為一般相機,特別是尼康、索尼等等品牌,暗部細節比較容易找回(當然大光比情況,能多張包圍曝光拍攝,或者補光 畫質更好啦)。
而平時普通照片,比如風光照片一般推薦向右曝光,畢竟時間充足,拍過曝了,重新設置參數再拍一張就可以了嘛,畫質更好~~
更多關於曝光的知識,可以閱讀文章:
《不懂直方圖,還談什麼數碼攝影》
《數碼時代如何正確曝光》
很多人基本說明理由了,在此補充一些這個問題背後的物理解釋:問題關鍵在於提高信噪比。
向右曝光也稱ETTR(Expose to the Right),是數碼時代(尤其佳能用戶)的一條曝光法則。其原因很好解釋:
現在數碼相機CMOS的雜訊(也就是直觀看到的噪點)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 散粒雜訊
- 熱雜訊
- 製造工藝導致的雜訊
其中熱雜訊主要和溫度有關,製造工藝導致的雜訊出廠時已經決定了,因此這裡我們主要討論散粒雜訊,也是CMOS雜訊的主要來源。
下面套用以下維基百科的解釋:
散粒雜訊是一種實驗觀測中的讀出雜訊,當觀測中數量有限的攜帶能量的粒子(例如電路中的電子或光學儀器中的光子)數量少到能夠引發數據讀取中出現可觀測到的統計漲落,這種讀出的統計漲落被稱作散粒雜訊。這種雜訊在電子學、通信和基礎物理領域是相當重要的概念。
散粒雜訊有一個特點,就是:
這種雜訊的強度隨著平均電流強度或平均光強度增加,但是由於電流強度或光強度的增加會使信號本身的強度增加相對散粒雜訊的增加更快,增加電流強度或光強度實際是提升了信噪比。
而信噪比越高,則表明相同場景下相同畫面亮度,但圖片中噪點越少,畫質越純凈。
因此,在不過曝的情況下,盡量向右曝光,可以提高信噪比使畫面純凈。而欠曝再拉起來,噪點就會多不少。
參考文獻
- 楊 濤,吳孫桃,郭東輝,CMOS圖像感測器電路雜訊分析: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5月
- 散粒雜訊—維基百科
哎,自從用了索尼大法,我的世界就沒有了左右標尺
因為他們沒有直方圖……有直方圖無所謂左右,不需要預估
凡事不要絕對,不能贊成向右曝光就判定向左曝光不好,反之亦然。個人認為攝影因為不同時代的流行文化,主流思想,器材限制,外界因素等,在對於技術的應用上本來就會出現反覆,向左/向右曝光就可以算作是一個例子。
按照大部分分類我應該還是算作以向左曝光為習慣的人的,一方面是因為器材,一方面是因為個人拍攝的題材。但是實際上我在我心裡向右曝光也有非常多的好處。
各種技術方面的理論知識這個提問下的回答說得夠多了。我覺得應該提一下對於照片的處理流程和應用,個人認為假如可以做到合理的向右曝光,對於這方面向右曝光的確比較好一些。
我們這種習慣向左曝光的人,回到家後期的時候是幹什麼?實際上就是把向左造成的暗部再拉回來甚至比原物體更加亮,可以說向左曝光的目的就是後期,習慣於向左曝光的用戶在拍攝的時候更多是在進行「光線色彩數據採集員」的工作。而我們這種習慣於向左曝光的人(包括我)不能忘記的是雖然我們這樣子的人數量龐大,甚至稱得上主流,但是實際上還有可能更加龐大的專業相機用戶渴望自己攝影時候直接的出片接近自己想要的效果,這點我是贊成的(註:對於那些不後期且攻擊進行後期的人的行為我是絕對不贊成的),在我攝影的過程中的確感覺有很多比較傳統有用而且有趣的方式被後期粗暴替代,比如我曾經在回答裡面提到過我拍風景搖黑卡被人笑的事情,這種情況值得深思。
讓我們把眼光放得更加所謂「平民化」一點,我最近對於相機器材的興趣在入門級別的無反相機身上,我發現如今入門級別的無反相機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這類相機實際上有不少偏向於向右曝光(或者說相對偏右),其中以佳能為代表(並非唯一)。如今相機測光系統更加智能了而且是無反,相機幾乎可以說100%知道自己拍的場景,所以過曝幾乎不可能(除非是設置刻意為之)。這類入門級別無反甚至是單反相機的用戶更加傾向於WIFI分享,直出色彩,希望按下快門得到的就是成品,個人認為在這個時候向左曝光會毀了一切,不同廠商的確在測光上有不同的傾向,個別喜歡向左曝光的廠商的確在這方面有比較大的弱勢,這個在使用過程中差別是比較明顯的,可能我們這種習慣後期的人無所謂甚至覺得向左更好,但是其他人會有所謂。
以上講的是相機測光的傾向,以下講的是相機畫質和性能帶來的改變。
無論向左還是向右,都必須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是討論的前提,過分的向左向右那隻能叫做失誤,不能叫做傾向。
就像題主說的相機的寬容度左右了人的習慣,這不僅僅是實際操作得出的經驗,實際上更加被輿論左右,這裡所謂的輿論指的是人在評判畫質時候不同時期的關注點不同。暗部最大的問題就是信噪比,而亮部冒的風險是死白,一個時期的人更加怕暗部問題那就更加偏向於向右,反之偏向於向左。目前這個情況又漸漸從向右轉向向左就說明了人們更加願意冒天空死白的風險(注意是冒風險不是接受死白)來換取暗部的正常曝光,實際上依舊是相機性能不足在逼著用戶做取捨。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暗部的物體是主體,比如說人像,街道等等,反例那就是剪影了。
在前者佔大多數的情況下,現在人們偏向於向右曝光的確可以理解。
以上討論的都是器材,實際上個人認為,向左還是向右還是要結合實際情況來使用。
一個利用向左曝光的例子就是在拍攝運動或者在手持快門速度臨界點的時候(就是快門速度再慢就要上架子的時候),適當欠曝可以換來在相對較低的ISO的情況下的更加快/安全的快門速度來保證成片率,畢竟拍到才是第一,然後回去後期再拉回正常的亮度,這時候利用的是相機在低ISO情況下的較高畫質。具體還是要結合具體機身來判斷,某些比較特別的機身可能反而得不償失。
向右曝光那很明顯就是人像了,我雖然正如前面說依舊比較堅持向左曝光,但是我拍攝人像是妥妥的向右,白天黑夜都是如此,即使有補光/反光板等我依舊堅持偏右只是偏少些而已,當然過曝是不允許的。
所以說具體應該用哪種還是要結合器材和實際情況來判斷,個人習慣也要考慮在內,因為潮流強行更改習慣沒什麼意思。
另外補充一句,的確我也感覺到向右曝光是慢慢成為主流而且好了,但還是拘泥於器材。我用索尼的時候就漸漸偏向於向右曝光,因為有五軸防抖,但是用尼康的時候還是傾向於向左來保證快門速度,畢竟我的尼康定焦們沒一個是帶防抖的,用佳能的時候是一如既往偏右,實際上這個所謂偏右也是對比出來的。
現在有斑馬線功能了,能更準確地防止過曝,當然向右了
技術上的大家說的差不多了,我說點個人經驗。
因為人在視覺舒適上傾向於暖色,明亮,所以向右曝光更能在前期達到效果。
前期我們在拍攝(人像)的時候,需要和模特有大量的溝通,這其中就包括了鼓勵。就算模特表現力不夠,我也經常把:非常好,很漂亮,再來一次會更好。這類話掛在嘴邊。必要的時候我也會給模特看相機上拍的特別好的照片,一是可以觀察模特的反應,更容易和模特溝通出她自己想要的感覺。二是好的照片可以鼓勵模特,讓她更快的進入狀態和放鬆。
至於教科書,我完全知道什麼叫死黑死白,但是現在我工作中的主體,經常是基本完全不懂攝影的女孩,她們才不管這些,她們只有一個要求,自己好看。
原來我拍照也嚴格遵循曝光法則,後來慢慢懂了法無定法,只要好看(有錢賺)其實不用那麼教條。
這是我喜歡一位攝影師,圖蟲ID:大樹FK,照片地址:花事 - 大樹FK - 圖蟲網 - 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
我們可以看到這張照片的亮部,基本是沒有細節的,但是因為恰當的構圖,美姿,我相信這位姑娘是會滿意的(所以攝影師就有錢賺啦,當然,大樹FK先生這套照片收沒收錢我是不知道的,我只是比方一下)
有錢了,你不用靠攝影生活了,你開始自己創作的時候,你愛怎麼曝光怎麼曝光,曝到cmos燒掉也沒人管你。
要靠攝影吃飯,不好意思,請迎合客戶的喜歡,大部分客戶,就喜歡她看的爽的照片,你的藝術追求?是什麼?好吃嗎?
保證不溢出的情況下盡量向右吧。
寬容度拉回來還是不如直接曝光好。不太嚴謹的拍攝,就是針對畫面最亮的地方測光,欠曝的拉回來。嚴謹的拍攝的話,還是上架子包圍吧。
以前?
多久以前?
具體是怎麼說的?
是什麼樣的人推薦的?
可以給個參考鏈接出來看看嗎?
提問中出現了兩個按理來說,可以詳細講講是什麼理嗎?
===================================
向右曝光(非提高iso實現)在色階數(自行使用Raw digger查看),以及信噪比上都有優勢,也就是說畫質更有優勢。因此在追求畫質的時候推薦向右曝光。
向右曝光會在不溢出的(RAW通道數據,非jpeg直方圖)前提下盡量靠右,換言之對高光的過曝程度還是有控制的,後期可控性不會比向左曝光差。
=====================================
反而因為現在感測器性能水平的提高,達到目標信噪比變得更為容易一些,有時候為了直接在相機屏幕上看到暗調的效果,前期欠曝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向右曝光」只是一個為了便於記憶的簡稱,它的全稱應該是「保證不發生高光溢出的情況下,向右曝光」因為數碼相機感測器記錄亮部信能記錄下更多的細節,在後期處理中能夠獲得更好的寬容度與色彩過渡。如果向左曝光利用暗部記錄畫面的話,後期提亮會導致噪點增加、色階斷裂等等影響畫質的情況出現。
1.直方圖反映非線性動態範圍向右曝光的理論基礎,在於數碼相機直方圖的像素分布特性。相機直方圖一般都分為五個區域,從右至左依次為:最亮、較亮、中等、較暗、最暗。人的眼睛對於明暗的感應不是線性的,亮度值增加一倍,人的感受並不是增加一倍,而是類似於照相機光圈值的變化,下一級光圈大小是上一級的1/2。直方圖的五個區域,也正好大約對應5級光圈,基本符合數碼相機的曝光寬容度。
所以,在直方圖上,從最亮到最暗的5個區域,像素並不是平均分布的。以12位RAW文件為例,2的12次方等於4096,就是它可以將亮度記錄為4096級。直方圖被劃分為5個區域,但4096 級亮度並不是按著4096/5=850的規律被平均分配給每個區域,而是像光圈值的變化一樣,最亮的右起第一區域顯示一半的亮度級別,代表了2048級的像素分素;較亮的右起第二區域得到了剩下的2048亮度值的一半即1024級;中等的右起第三區域得到了剩下的1024亮度值的一半即512級,較暗的右起第四區域得到了剩下的512亮度值的一半即256級;最暗的右起第五區域得到了剩下的256亮度值的一半即128級。
數碼相機感光元件對光線的感受力本身是線性的,但是因為人的眼睛對光線強弱的感受是非線性的,所以在把像素亮度分布體現在直方圖上時,相機以一定的函數關係進行了變換,這個函數關係就體現為Gamma值。正常情況下Gamma值為1.0。經過轉換之後,我們看到的直方圖像素分布和人眼感受規律是一致的。
2.波形越向右靠,圖像質量越高
亮度值的直方圖分布表明,在直方圖上,同樣佔滿一個區域的「波形」,如果其位於右端的最亮區域,那麼它就記錄了2048級亮度值,如果其位於左端的最暗區域,那麼它就僅記錄了128級亮度值。在拍攝的時候,如果讓「波形」偏向於直方圖的左側,空出了右端的最亮區域,那麼圖像就只記錄了2048級亮度值,因為右端第一個區域代表了2048級亮度值。如果讓「波形」偏向於直方圖的右側,空出了左端的最暗區域,那麼圖像還會記錄3968級亮度值,因為左端第五個區域只代表了128級亮度值。
上面的道理就說明,同樣一段長短的波形,所處的位置不同,其含金量也大為不同。波形偏於右側,可以記錄更多的亮度信息。這也就是波形偏於右側的圖像質量更好的原因。什麼叫
圖像質量好呢?圖像質量好就是層次豐富、影調細膩、色彩還原準確。層次豐富和影調細膩肯定取決於亮度值的豐富,這很好理解;而色彩還原準確同樣取決於RGB各個色彩通道的亮度值的豐富。所以說,拍攝時正確決定直方圖上的波形分布,是獲取高質量圖像的必由之路。
拋個磚,期待別的大神們的回答。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就數字攝影機來說,正確地「向右曝光」是使得單張照片保留更多信息,儘可能提升信噪比的最佳方法。
之前大家推崇所謂「向左曝光」,其一是因為數碼相機是近乎線性的感應曲線,而且阱容滿了之後不可能再記錄更多信息。也就是說一旦發生高光的溢出是沒救,層次會全部丟完,而不像膠片在肩部的感應會變得很平歡,基本都可以pull回來(這也是為什麼常說膠片的高光層次好 實際上是數字機沒能正確曝光)可欠曝時只要圖像高於本底雜訊就可以拉回來(即使信噪比很爛)因此大家更傾向於向左曝光,以保證暗部的層次。
(實際上由於膠片在趾部的響應也很平緩,導致暗部的信噪比變得更低,因此數字機在這方面的確是佔優勢的,暗部的信息受本底影響更小)
其二,我猜測是出於審美因素,膠片時代形成的對於大光比環境的審美,更傾向於高光層次的保留,而暗部往往作為剪影處理。在這樣的前提下,保留高光層次的需求使得大家更傾向於向左曝光(寧欠勿過)
(PS:這樣的審美也直接導致HDR技術出現以後瞬間被濫用,因為之前很難做到像這樣完美保留亮部和暗部的信息,有點像PC硬體能處理複雜圖形以後的擬物狂潮。當然,這是題外話)
(這條不一定對,本人對攝影史的了解很淺薄,還請各位大神指正)
而現在推薦向右曝光,實際上與「寧欠勿過」那套理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保證想要保留的高光信息不溢出。在這個前提下,儘可能地把信息向直方圖右側擠,來獲得更高的暗部信噪比。這實際上是在技術提高了以後儘可能地壓榨感測器性能(之前阱容就這麼點,很容易過曝,不像現在有更多寬容度空間可利用)而不是說要刻意去用過曝來追求更好的暗部表現。
此外,之前數字機還沒有現在這樣先進的測光系統(甚至像現在某些廠牌還有了Auto ETTR的功能),導致自動曝光不那麼可靠,也是大家傾向於向左曝光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覺得,從向左曝光到向右曝光,實際上是對於數字攝影時代正確曝光方式的一個探索過程,大家共同的目標都是儘可能記錄更多的信息,可以說,向右曝光是對「向左曝光」理論的更進一步修正。
此外,從數字攝影機接近線性響應的角度來說,無論怎樣曝光,都不存在「暗部後期再拉回來比高光後期拉回來更容易自然一些」的說法,只要保證信息不溢出,而又不淹沒在本底雜訊當中,高光/暗部拉回實際上操作難度是一致的,甚至暗部拉回還會帶來額外的雜訊放大問題。
向右曝光應該是數碼時代的趨勢吧。
這裡引用傑夫老師曾經說過的傑夫流程:
自從2003年攝影師麥克爾.瑞克曼(Michael Reichmann)的文章「向右曝光(EXPOSE RIGHT)」開始,12年來網上有無數文章討論「向右曝光」這個理論的科學依據,有興趣的攝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些回來看。限於篇幅,我只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向右曝光簡單的說就是在相機的正確測光值的基礎上再強制過曝,使得直方圖裡的數碼信號曲線在右邊垂直邊邊緣沒有被切斷的前提下(即高光沒有溢出),盡量的讓曲線的峰值靠向右邊。 這樣做的好處是被記錄的數碼數據中1.信號數據(即圖像數據)和噪點數據的比例更大,就是說圖像數據增加而噪點數據減少。2.暗部的噪點中,亮度噪點的比例對顏色噪點的比例更大,即噪點的組成中,亮度噪點比例增加,顏色噪點的比例減少。
上述所說呢,是理論上的。
這裡我可以藉助於一張照片來表述這個問題。
比如這張圖,拍過這種圖的人都知道,最難的地方其實就是讓「中信銀行」的大屏幕不過曝,如果不過曝呢,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拍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是正常曝光的,但是如果這個地方(高光)地方正常曝光,那前景(陰影)部分肯定會暗,如果想讓陰影部分變亮,高光部分就會過曝,因此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但是大家都是知道,如果高光完全過曝,是拉不回來的,但是陰影暗的情況下,可以犧牲一部分的畫質來提亮陰影。因此在這張圖中,向右曝光你可以理解為,儘可能是讓照片亮,讓大屏幕(中信銀行)也儘可能的亮但是不完全過曝,讓大屏幕儘可能的亮但是不完全過曝一方面保證了後期可以把大屏幕的高光拉回來讓細節可見,另外一方面讓前景的陰影部分更亮,後期提亮的時候減少畫質的損失。
因此,你可以這麼理解,在保證照片中最亮的地方不完全過曝的基礎上,儘可能的提高照片的亮度,這樣後期處理更簡單,照片也更好看,畫質更好。
向右曝光和向左曝光都是很早的概念
向左曝光是早期數碼相機十分容易過曝, 相對於膠片負片而言高光很弱(現在電影機總算趕上還超越了), 既然會溢出 那就向左曝光好了, 避免數據丟失.
但是數碼相機由於早期線性的存儲(以CCD為例), 導致暗部信息量太少了, 人眼是非線性類似於對數一樣感受聲音,光線. 向左曝光的話照片信噪比太低, 早期相機像素不夠多 暗部雜訊大, 再向左曝光就沒救了.
這時候(我記得是10年前) 國外論壇就開始有向右曝光呼聲了, 就是為了增加信噪比, 但僅僅適用於小光比和ccd相機.
對於cmos相機, 本身就具有一定非線性 某些廠家raw本身就不是線性的, 不建議單純進行向右曝光, 否則後期軟體使用不當會出現不準確的反差和色彩.
所謂向右曝光, 莫不如說 "充分曝光", 例如拍人 人物臉部平均亮度要達到測光表"0"或微亮, 高光點不要超過+2, 最暗不低於"-1" 那麼就可以獲得良好的膚色和層次. 補光也要按照這個標準來.
索哈用戶根本不知道你們在說什麼
這個問題分感測器吧?
前些日子出來的相機評測都有比較深的關注,也看了不少民間和媒體的測試文章,大致體會就是索尼系的感測器比較擅長欠爆還原的寬容度,佳能自家的底子比較擅長過曝還原。
前些日子用朋友的5d4,用標準曝光補償拍攝出來對比手裡的賓得,感覺欠爆一丟丟,然後就加了1/3檔曝光看著就好多了。而且看評測佳能對於過曝幾檔的片子,高光拉回後的效果依然優秀,但是對於欠爆的片子就顯得比較棘手。
同樣索系的賓得k1以及尼康d810都是欠爆拉回的好手,但是對於過曝的片子就顯得局促。
具體拍攝到底向右向左除了機身的特性還得看現場環境吧,以前拍漫展這種主題嚴重偏暗,但是背景燈光又過於強的時候,即便採用標準曝光,往往高光的亮燈都是過曝的狀態。索性就向左欠爆1檔拍攝,後期提升暗部,反而覺得也蠻不錯的。。。
我覺得是和亞洲人的喜好連一起的,亞洲人生怕拍出來皮膚不夠白,歐洲人又生怕拍出來皮膚太白。過曝我是第一次聽說,通常專業攝影師都會建議你可以曝光不足,但一定不要過曝。
因為可以獲得更高的信噪比 在後期時也可以有更多調整的空間
我還以為是 向左曝光了
推薦閱讀:
※如何調出這種風格的照片?
※如何P成星際爭霸中刀鋒女王的效果圖?
※學攝影大概七個月得樣子,選出幾張我的照片,請大神指點大概處於什麼階段?
※如何分析ps中的曲線?曲線都能做哪些方面的調整?原理是什麼?
※川島小鳥的這組照片可以用PS調出來嗎?